风口上的医院投资论文

2024-04-10

风口上的医院投资论文(精选6篇)

篇1:风口上的医院投资论文

风口浪尖上的危险作文450字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是言不由衷的那个时候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挽救自己呢,或者是拯救自己于水火当中,从这个地方彻底地炮里出去。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的些,所有的一切对于我们的.意义都没有很大的,明显之处。他们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和借口,只是不想让自己去直接面对那些风口浪尖上的危险。

也许在后来的生活当中,他们总会发现自己卑微脆弱的地方,也会渐渐的,不得不服老。

但是当时那件事情给他们产生了一个小绝对是非常恶劣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承认,都是一样的结果。

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东西都已经完全变得不再一样了,在那样的场景之下,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理由和借口去让自己看到不同的风景。

只是如果我们不愿意那样选择,很多东西也是可以有回旋的余地的。

刚开始的时候你和他们交流沟通,很多东西自然就不会是铁定了,没有办法改变的。也许你说几句话的空就可以改变他们一辈子的命运。

这是那个时候你还没有这样的雄心,你还不愿意做出这样的事是。

篇2:风口上的医院投资论文

随着金融业在各项新政策及改革下的迅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的持份也日益扩大。当下财富增长, 普罗大众对理财产生需求,希望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投资。再加上目前央行实施降准降息的政策,大大放宽了货币的流动性,令市场有大量资本流入,迎来了“大资本时代”。但是当下金融资产的规模仍落后于实质经济资产,市场上良好的金融资产仍供不应求,资产荒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所谓的良好资产,在这里笔者定义为有稳定收入且流动性高的资产。而面对大资本时代下的资产荒,我们如何去寻找或创造一些良好资产呢?亚洲金融智库特撰写此文章,参考环球经验作为蓝本,对内地金融产品的投资方向及金融创新提出建议。

背景及现况

在2014 年我们看到市场有众多良好的资产供投资者选择,无论是一路高歌的股市,还是不断升值的房地产,亦或是债券市场里的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全都拥有可观的收益率。反观现在:股市的去杠杆降低了流动性,导致市场交投下降,实体经济的放缓也影响了市场的信心。开年以来,外汇市场的波动、外围市场的疲软也引发沪深两市接连下挫,二级市场难以再现昔日光彩;随着房地产业去库存的进行和城市化步伐的放慢,房价也面对着巨大的下行压力,部分二三线城市已经面临有价无市的现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鬼城;债券市场也在近期不断承压,随着供给端改革的进行,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负债严重的企业和地方债务平台的再融资(Refinance) 能力面对不小的挑战,刚性支付的打破也使得债务违约在当下债市中时有发生,风险较低的国债也因为资金的大量涌入收益不断下降。

面对股市、楼市及债市众多不稳定因素及风险,市场的优质资产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缺乏金融创新的情况下,内地金融市场目前正步向“资产荒”的年代。而“资产荒”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普通投资者到机构,甚至政府皆有一定影响。

持份者角度分析

个人投资者

股市波动,楼市低迷,信托公司发行产品越来越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低,普通民众过剩的储蓄难找出路。收益率相对较高的P2P网贷逐渐成为新的理财热点。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P2P网贷行业去年10 月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但网贷平台平均年化收益率却为12.38%,创下历史新低。不少大妈们也开始把目光转向黄金、美金这类保值产品,而对私人银行以及个人投资顾问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机构投资者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负债端闲置大量资金无处可去,资产端受实体经济下行影响,风险不断加大,风控成本上升,以证券类、地方债务平台等为主导的传统业务越发难以为继,相关行业的盈利空间也在加速收窄。以对市场资金反应灵敏的信托为例,Wind资讯数据显示,去年10 月份56 家信托公司共计成立160款信托产品,其中131 款产品公布了成立规模,产品总成立规模为235.67亿元,环比9 月下降55%。同比来看,前年同期成立了581 只集合信托产品,募集规模约为631.25 亿元,去年10 月份产品成立数量和规模分别减少了76.25% 和66.06%。与此同时,信托产品收益率随之下降。去年10 月份共有127 款产品公布了预期收益率,平均预期收益率为8.25%,与9 月份相比下降1.08%。

如何寻找并获得优质资产,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匹配成为金融机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该行业的转型方向。例如,兴业银行去年三季度投资者发布会上表示后续会从四个方面加强资产配置来对抗资产荒,分别是:服务社会实体融资的优质项目,加大外币资产投放,继续加大同业战略以及在大投行大资管方向上加大力度。信托,证券,资本管理公司也逐渐把目光放到海外优质资产,通过创造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和融资渠道,为客户提供海外资产配置及海外融资安排。百瑞信托统计显示,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各类特色信托业务中,QDII(合格境外投资人)业务占比持续增长。此外,PE投资、定向增发、并购重组、新三板投资、量化对冲等嫁接资本市场的合作契机,也成了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政府

随着实际利率的不断降低,货币宽松政策和淘汰过剩产能的推进,国内安全资产供不应求,反观国外,美联储加息,美元持续走强,这两者将进一步导致资本的外流,宏观体现在中国外汇储备的下降和人民币的贬值。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将加剧资产荒的解决难度,如何实现金融资产的“供给侧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的资本流动、经济增长以及汇率的价格。

中国政府已实施不少应对方针,如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所说,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有利于改善中国应对资产荒的能力。而当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构,对外有深港通、沪伦通、一带一路,对内有注册制、PPP和城投债的放宽,这都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未来我国政府应该会在三个方向上有更多的动作解决资产荒问题:1、挖掘并培育新的增长盈利空间的投资机会,如环保产业和智能制造。2、供给侧改革,去僵尸产能,恢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税)。3、增加消费端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推进城镇化。这三个路径都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热点。

环球回顾

“资产荒”产生的原因在于资金充足但缺乏优质资产,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脱媒加速融资能力并使其超过项目发掘运行能力,加剧“资产荒”。环顾全球,很多国家有“资产荒”现象,美国就是其中一个,其经验可以用来借鉴和参考。上个世纪,美国经历了与金融脱媒相关的“资产荒”现象,美国此次经历的金融脱媒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制度性脱媒、市场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中美两国在“资产荒“年代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美国处于加息时期,中国目前处于减息时期,但美国与中国有一个共同点:银行与投资者都尝试用大量资金寻找新产品做投资。美国在上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由于技术发展、监管放松和市场利率的改变,美国金融创新飞速发展,而此次金融创新对资产荒的解决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和风险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着借鉴意义。

制度性脱媒

20 世纪30 年代, 美国的制度改革引起了金融脱媒,形成制度性脱媒。美国为分散金融风险,分隔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制定了存款利率并取消活期存款利息。在高膨胀的美国经济下,美联储提升联邦基金利率,金融市场利率随之提高,银行的活期存款来源流失。与此同时,存款投资工具发展迅速,增加了金融脱媒的压力。面对危机,存款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加速资金流转,并创新债务工具提高吸存资金的能力。由此,美国的金融机构由分业向金融创新发展。

在金融创新中,存款证(negotiable CD) 在60 年代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项产品至少暂时使得货币中心银行重新取得了大部分流失资金。此外,存款证引入的“负债管理”改变了美国批发银行业的特征。

市场性脱媒

到了80 年代,美国通过法律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升高了美国银行成本而减弱了净息。与此同时,美国股票、债券及货币融资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多元发展,金融机构分化,出现市场性脱媒。在多元的金融创新市场,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资产证券化发展得以度过危机。

技术性脱媒

经历了两次脱媒冲击,美国的商业银行等传统机构逐渐适应生存压力,并发展平稳。上世纪90 年代后,IT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新型的网上银行和网上理财等服务,因技术发展造成金融脱媒,形成技术性脱媒。90 年代初期,据美联储统计,美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增幅由4%下降到-0.4%,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由5%下降至-0.1%,小型商业银行存款由2%下降到-1%。经历了前两次脱媒危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发展和创新金融产品,可以自如运用互联网媒介发展并提供金融服务,主动将脱媒危机转变为契机。

国外对资产荒的应对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不断调整监管制度。在上世纪70 年代的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的情况下,美国国会和金管局减弱甚至解除对金融的管制,以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此后,美国不断调整监管制度,适应银行业务市场变化。新监管不断引导银行活动向非银行金融活动转移。市场中,Common Bond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并发展,黑石等资产管理和私募公司由借款方变为放贷机构,众多非银行机构发展迅速。至今,在技术发展与政策变化下,美国非银行机构多元发展金融创新,促进了优质资产发展,正面影响美国金融业。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20 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基础资产为对象,而基础资产是企业由交易或事项形成、由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创造利益的资源,包括流动/固定资产、动产/不动产等。

20 世纪70 年代,飞速发展的美国住房市场积累了大量长期贷款,金融机构产生资产负债错配问题,信贷机构的流动性出现困难。为了减少流动性风险并支持居民购房,美国政府开始发展不动产抵押证券化产品。同时,金融机构为解决错配带来的经营困难,将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打包出售,多元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由此产生。证券可以由抵押支撑,还可以由公司和主权贷款、消费品信用贷款、项目融资、应收账款和个人贷款协议来支撑。

目前,可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有多种:一是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即银行等机构的信贷债权资产,例如个人消费贷款、企业贷款等。二是企业债权,即企业或非金融机构经营中所形成的债权,例如企业应收款和小额贷款等。三是企业收益权,即企业或非金融机构因生产经营所形成的未来可获得收益权,例如路桥/经营场所收益权等。四是不动产资产,例如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等。

合适使用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主要有远期、期货、期权及掉期。衍生产品交易通常使用保证金制度(Margin),从而达到杠杆化的效果。通过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者能够达到风险规避、套利保值,还可以通过买卖衍生品以赚取其中的差价进行投机。衍生产品的风险其实取决于投资者如何使用它们,有的用于对冲风险,有的愿意承担别人转移的风险,从而获得额外的回报。这就好比一把利刃,它是能够解决人们生活烦恼的好帮手,也会伤害到别人,取决于如何使用。因此衍生产品不但能够增加投资手段,更能满足部分风险爱好者的投机要求。

美国衍生产品之所以在20 世纪70 年代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取消导致各国汇率不再像以往金本位时代稳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而为了减低汇率风险,衍生产品因而产生。其次,当时两次的石油危机令油价攀升,由1973 年每桶不到3 美元飙升至1981年的39 美元,使许多企业及投资者都暴露于商品价格不稳定的风险敞口下,为了对冲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及企业纷纷开始使用衍生工具以规避风险。再者,当时不稳定的利率导致投资者需面对一定的利率风险,因而产生利率掉期以限制利率不稳定所产生的利率风险。

跨境投资

虽然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同时,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7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在资金方面,197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跨境投资的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在借款需求方面,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予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张计划。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在利润方面,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贷款的利润相当丰厚。

资产配置

20 世纪70 年代,现金、股票以及债券的混合配资方式已被投资者采用,虽然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但从统计中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然而股票市场的板块走势总体来说与行业是否景气相关性较高。

在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方面,产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同时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忽略了长期的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损益,提醒投资者对长期投资趋势的关注以及资产配置中资产类别的挑选值得重视。

资产荒的解决建议

面对资产荒,发展投资平台是其中的首要项目,目前国家落实推行发展普惠金融,除了传统银行的平台外,也落实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将民间的资金与中小企业及“三农”配对,为中小企等提供更多资金来源的同时,亦为投资者提供良好平台进行各项资产或产品投资。

证券化

从2015 年的数据来看,备案在基金业协会的资产支持项目有97项,总计金额为975.66 亿元。基础资产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小额信贷资产、应收帐款、融资租赁债权等,并且规模庞大,其资产筛选方法也将不断发展。为得到最大收益和减少风险,中国应谨慎评估资产的可用性,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资产:银行不良资产、基础设施收费、出口贸易应收款和住房抵押贷款。

1.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例如06- 信元、08 建元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不良资产的作用使其有重大意义,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转让银行高风险权重且欠缺流动性资产,在保持负债的情况下达到融资目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银行资本充足率并减少风险资产率。这种有风险和较高收益的不良资产证券更加适合高收益和可承受风险的投资者。

2. 对于基础设施收费,中国难以筹集大量基建资金,少量外资流入同样难以满足中国基建资金的需求。基础建设这种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担保且有较高信用评级的项目,可以通过证券化解决资金需求问题,让内地更多投资者参与项目的投资,莞深高速路桥收费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产品。

3. 信用评级良好并且规模大的出口贸易应收款同样适合证券化。目前,外资企业国外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大,付款方式上也侧重分期付款等策略并延长付款期。这样的支付过程增加了债券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加大了运营压力,出口贸易应收款证券化随之产生。

4.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还款方式及期限确定,因此其所产生的现金流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较低。同时,国内对房贷需求成倍增长,房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资产,所以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且具有市场需求的住房抵押贷款适合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不仅为银行减少风险资产率,还为企业债权人创造了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可以为资产负债率高难以融资的企业开拓新融资渠道,将未得收益变现提升周转率,使企业获得比普通评级更高的资产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并且有简便程序。同时,资产证券化也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增加流动性,较少投资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并冲破投资限制。对于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安全性高,有灵活的期限,便于资产配置,可以帮助解决资产荒问题。

衍生工具

目前中国内地投资者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一样,要面对多样的投资风险,包括人民币的汇率风险、资产价格的不稳定,加上内地希望脱离资产荒的局面,衍生工具上的开发及创新自然必不可少。除了现时主流的衍生工具,例如外汇掉期、利率掉期(IRS)、信用违约互换交易(CDS)及远期合约等,各产品开发商可考虑将金融产品与实质经济挂钩。例如上海清算所推出的铁矿石掉期及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不但为市场提供优良的投资资产,更能够有效活化实体经济里流动性较低的产业。除了活化产业,笔者认为金融创新亦可以配合目前新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新能源为例,硅是制作太阳能电池板必不可缺的原材料,而根据SMM黄埔港553# 金属硅近5 年的价格,生产商在期间需承受因金属硅价格上升而导致的成本上涨。面对价格的波动,产品开发商可提供金属硅的衍生产品予生产商作风险对冲保值的功能。

产品创新不止限制于传统商品。以碳排放为例,碳排放政策影响了企业生产及营运,例如在航空业中ICAO所主导的国际航空减排机制,限制航空公司每年于飞行上的碳排放量,各行各业被碳排放的政策所限制。中信证券则在2015 年6 月15 日推出碳排放场外掉期作为新的投资产品,为交易参与人提供防范价格风险及套期保值的功能。目前上海清算所亦着手于研究碳排放大宗商品清算业务。以上数据可见,金融创新不仅限于传统商品及行业,只要市场有需求,任何产品都能成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因此衍生工具在功能上的多元化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不同类型或组合的产品。对风险对冲者及套利者而言,可通过购买衍生工具产品或组合出良好资产以减低其他资产的风险及套利保值;而对于承受风险的交易者,更可通过衍生品的价格波动赚取差额,因此大大增加了投资的种类及方式。

跨境投资

目前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推动下,中国内地越加放宽跨境投资上的资本限制,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相似。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贬值的人民币,都促进了贷款的增加,而且许多东南亚国家亦陆续对各行各业发布政策以吸引外资,例如印度尼西亚政府早前加快征地法令,加快土地供应予电力业发展厂房,亦通过综合一站式服务加快及简化办理准证流程,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电力市场。东南亚地区虽拥有丰富资源,但缺乏资本支持以进行开发及发展,这个情况正为中国内地金融业提供了金融创新的机会,尤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可把握这方面的机会,将投资项目包装成新的基金产品推出市场,以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等模式对当地企业进行投资,非但能为国内投资者引入跨境投资机会,提供良好的优质资产,更可为资本及资源提供配对平台。

私募基金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私募阳光化的趋势催化了私募行业的井喷。截止2015 年11 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705 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2217 只,认缴规模4.79 万亿元,实缴规模3.82 万亿元。 其中17371 家是2014 年8 月21 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后设立的,认缴规模3.13 万亿。

相比于二级市场金融产品每年20 万亿的发行规模,公募基金8.35万亿的规模,私募基金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对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经营机制灵活,投资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更好地契合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偏好,其依靠信托和银行理财渠道,可以成为资产荒下又一热门的投资选择。目前,私募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地区,在山东、重庆等地还有众多的高净值人群尚未覆盖。同时我们看到,私募基金的数量是少于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的,意味着有些基金管理公司是与其他公司共同销售相同的产品的,在优良资产供大于求的当下,基金管理公司代销基金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无形中也增大了连锁效应、集中了风险。基金管理人应抓紧转型,推出新的产品,及时满足新的需求。

从产品分类来看,目前的基金以股票和债券型为主,投资策略主要为多空。未来随着政策的放开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私募基金的投资标的和策略将会有多样化的发展。在低利率市场下,收益较高的商品期货、产业股权、衍生品和海外资产将成为私募产品重点开辟的领域。

从投资策略上看,量化对冲和事件驱动产品将成为市场下一阶段可以重点发展的产品。量化对冲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数学模型等得到的数量化交易手段,避免人的主观选股和操作。另外,其通过跨市场的对冲套利,可以获得风险较低,确定性较强的收益。在经历过15 年股市大起大落后,市场尤其是大型资金对稳健的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上升,以及指数期货、国债期货、转融通、跨市场ETF等对冲工具的推出,量化私募产品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事件驱动型产品是通过分析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对投资标的影响不同而进行的套利。基金经理一般需要估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标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并提前介入等待事件的发生,然后择机退出。随着近几年定向增发、并购重组、新三板上市的火热,以及沪伦通、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事件不断涌现,该类型基金操作机会进一步上升。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门槛较高,对投资者的资产,年收入都有一定要求,并且投资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少于100 万元人民币,并且私募基金的发售非公开,所以对于广大散户,公募基金是更为合适的资产配置,其规模也在近几年迅速增长。

居民财务和养老金的积累是公募基金规模上涨的根本动力。据统计,2004 年到2013 年这十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两倍,更多的财富用于高层次消费和投资理财,近来股市的大起大落也让投资者看到选择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2000 年到2010年,我国养老金收入翻了五倍,达到1.1 万元人民币。根据市场的测算,到2030 年,中国养老基金的资产将会达到1.8 万亿美元。公募基金多层次的风险收益选择、及时的信息披露、规范透明的运作、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使其成为养老金的理想投资工具。

相比于国外的基金和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上所受限制较多,传统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一直是绝对主流,直到2010 年,这一比例仍然超过80%。然而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和政策的放开,我国的基金产品种类将进一步丰富,以货币基金、指数基金和分级基金为代表的非传统基金异军突起,为居民提供了新的资产配置的选择和多层次的市场参与机会。而以互联网金融为依托的渠道创新和QDII和沪港通为依托的全球投资的趋势也将成为公募基金在资产荒下的破局方法。此外,公募基金通过子公司谋求券商牌照,可能涉及投资咨询和证券经纪业务,尝试若能成功,不仅可以拓展其销售渠道,也将使子公司更加多元化,特别是投行、PE/VC、并购基金等业务或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以嘉实资本管理公司为例,其专项基金产品让投资者有机会参与阿里巴巴IPO的打新股,且投资门槛低至1000 元。长期看子公司可能成为公募基金布局综合金融创新的重要引擎。

多管理人基金

一般的基金是投资于不同的投资标的,通过资产配置来实现投资策略和收益。组合型组合基金则投资于不同的基金,将“资产配置”概念,应用于不同基金上,由基金经理人针对全球经济金融情势的变化改变其在不同类型专业基金的投资比重。国内基金业发展迅猛,基金质量良莠不齐,产品的业绩相差也比较大,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基金的投资策略又往往较为难懂,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多管理人基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组合基金平衡不同基金的投资风格、业绩、策略、投资标的和风控水平,并且由专业投资者进行管理,实现了多个基金为一只产品“打工”的最终目的,或将成为未来投资的新趋势。

多管理基金目前有TOT、MOM和FOF三种形式,区别在于TOT基金是将资金投向正在运作的阳光私募基金,MOM是将资金投向私募基金管理人专为MOM成立的专用账户,而FOF则是投向公募基金,不过这三类产品最终都是以精选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为主。多管理人基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金产品数量日趋庞大导致投资者挑选难度增加的难题,同时这类产品满足了投资者进一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需求。这种新型资管配置不仅可以在资产荒中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选择,还可以间接促进基金业的发展。

结语

资产荒的本质是资金快速理财化和实体融资需求下降这两个趋势下的再平衡,在众多国家的资本市场中都出现过,也是现时中国资本市场步入的新阶段,对不同层面的市场参与者都有深远的影响。资产荒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既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资本市场尤其是资管行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创新产品,抓住制度改革窗口,实现自身转型和进一步发展。而从宏观层面来说,资产荒横扫高收益资产,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回报,使之与实体回报相仿,货币政策持续降低政策利率的效果才会开始显现,从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而金融产品的丰富创新会更好地疏通居民财富到实体经济的管道,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

作者介绍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是一支由业界领袖和中外金融专家牵头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是一个沟通政府、金融从业者、高校和媒体的对话平台。自2011 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当下热议的金融话题,宗旨包括保持调研和报告的独立、客观、中立态度;致力于为风管决策提供高水平调研成果;为经济增长、创新提供可行的商业建议;实践社会服务目标,提高公众风险管理意识和为风险相关方及利益方提供开放、互惠的对话平台。

邬思彦先生是国际操作风险管理学会亚州分会和亚洲金融风险智库主席,国际著名风险管理专家,现任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高级管理,超过20 年的丰富工作经验,身兼多间大学及金融协会风险顾问及导师。

蔡华榕、王锴轩、金丹妮、宋奕辉,均为亚洲金融风险管理智库分析师,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主修会计与金融学。曾于不同范畴的公司与金融机构实习,包括审计、银行、风险咨询及互联网金融,曾参与中国跨境支付系统、一带一路及人民币贬值等研究项目,对内地金融市场的改革及发展有浓厚兴趣。

篇3:风口上的医院投资

投资医院仅有资金远远不够。医院是特殊服务行业,专业性极强,面临管理架构理顺、医务人员配备、科室规划、医院扩建等一系列问题。

医改痛点

纵观整个医疗产业链,医院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一环,医疗服务的绝大部分需求都需要在医院这个平台完成。医院运行模式的变革将深刻影响医生的医疗行为以及药品定价机制的重新形成,并对医药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9年开始的医改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药改’上,而被认为是新医改成败关键的公立医院改革却始终踟蹰于‘深水区’,剪不断、理还乱,缺乏顶层设计。”国信证券医药生物研究员贺平鸽表示。

城镇化和老龄化驱动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国家政策的配套,使得一批眼光敏锐、实力雄厚的资本盯上了未来5-10年投资的风口——医院。

办医模式

事实上,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参与医疗服务投资的数量已经大幅攀升,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起国内医院投资数量大幅上升,其中投资主体较为多样化,包括VC/PE、上市公司、医疗集团、外资基金、保险资金等。

“社会资本进入医院的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发起建立医院(包括独资或与公立医院合资),收购改制公立医院,医院托管、科室承包等。”富达亚洲风险投资董事总经理林蕊表示。

从历史投资案例来看,参与大型综合医院改制、投资的多数是综合性医疗集团或上市公司。特别是众多医药上市公司向医院端延伸,如金陵药业(000919.SZ)、复星医药(600196.SH)、国际医学(000516.SZ)等都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被称为医药界PE的复星医药是在医院并购道路上走的最远的企业。截至目前,复星医药已成功投资6家医院。2011年5月,复星收购了安徽省济民肿瘤医院(肿瘤专科);下半年,收购了岳阳广济医院(二级综合);2012年底收购了宿迁市钟吾医院(二级综合);2013年10月,复星医药并购广州南阳肿瘤医院(高端肿瘤专科),紧接着又以6.93亿元收购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三甲综合)。

追溯复星医药的医疗服务投资,最早是2009年开始投资和睦家医院。作为国内高端医疗品牌的标杆,和睦家的价值在业内毋庸置疑。看好高端医疗市场的复星2009年开始就在二级市场“追求”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NASDAQ,CHDX)的股票。

2014年4月复星联合TPG及和睦家创始人李碧菁,在与凯雷等的激烈竞争下,花费近3亿美元,对美中互利进行了私有化摘牌,从而圆梦和睦家。

从医院的单体盈利来看,平均净利率在10%左右,对于资本市场上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并不划算。但从产业链的高度出发,医药、医疗器械类等企业入主医院,寄望的是形成产业上下游联动,组建医疗产业集团。

PE退出难 险资接盘易

“医院属于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周期长,十年可能才见成效。对于PE等基金性质的资金来说,由于有退出时限的要求,直接投资医院的案例非常少。”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表示。

此外国内资本市场上还缺乏以医院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因此以IPO为主要退出渠道的PE资金不得不考虑政策瓶颈。2013年11月顶着“首只医院股”光环的凤凰医疗集团在香港上市,或许让PE看到了投资退出的模板。

医院管理复杂也是PE望而却步的原因。而健康体检、月子中心、眼科口腔等技术含量低、偏重服务、连锁效应可复制的医疗领域,则吸引了大量PE的投资。PE机构擅长的投后服务更为适合这类连锁领域。

而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和医院则可能形成无缝衔接。例如对于具有保险背景的复星集团,打造10家以上的医院集群,年利润稳定至两亿以上,正好能满足其背后的险资要求的大体量、长周期、稳定性要求。而且商业保险还能打通医疗支付环节。

地产转医疗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在地产转型的背景下,诸多房企特别是中小型开发商选择进军医院。这绝非偶然,其投资逻辑非常相似。

首先,地产与医院均属于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实际上,通策医疗(600763.SH)、爱尔眼科(300015.SZ)等医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有过地产开发的经历。

其次,二者都需要有较强的政府公关能力,房企一般在所属区域耕耘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政府关系,在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与公立医院合建分院、参与设立民营医院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医疗服务投资需要对所属区域的人口结构、需求层次和收入情况等有深入细致的调研,而地产企业在上述方面具备基础。

篇4:精准医疗:新风口上的投资机会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代表了医学发展大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精准医疗产业链蕴含大量新机遇,随着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其潜在市场可能超过万亿级。因此,精准医疗板块已成为A股明星板块,中证精准医疗指数2015年猛涨92.99%,最牛的个股涨幅超过600%。而目前精准医疗正处于绝佳布局良机,这个新的投资风口才刚刚开始。

精准医疗是什么?

据悉,精准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根据NIH定义,许多人都会从精准医学受益,像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前一段时间她摘除了乳腺,预防乳腺癌,因为精准医学预测她得乳腺癌的几率是80%。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给很多人带来一些优势。特别是在今天,如何让精准医疗给我们带来更多裨益,以病人基因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

单就理论概念来说,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2006年我国首先提出精准外科概念,得到国内、国际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而美国医学界,2011年又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2015年1月,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引领医学新时代。美国财政预算计划,也在今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总价值上万亿市场,预计仅基因检测服务业五年内就可达到百亿级市场。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代表了医学发展大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大风口。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总人口的15.50%,未来还将继续上升。人在60岁以后的医药开销在一生中的占比高达90%,而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也对健康管理产品有更高客观需求,可以预见的是,我国药品和医疗服务需求还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精准医疗的优势开始凸显。

精准医疗本质上是个性化治疗,针对每个人的特征,疾病的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但就现在主要的发展来说,精准医疗是建立在基因测序基础上,通过对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得出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摘除乳腺,预防乳腺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未来最具活力的领域

有专家告诉记者,此前的医疗技术都是以“对症下药”为标准,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同种病症在不同个体上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由此提出精准医疗概念。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官员也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正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拟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

据透露,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去年3月,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科技部还组织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建议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早在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就发出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的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我国临床医疗模式当前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了解。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精准医疗自然孕育了巨大投资机遇。精准医疗涉及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基因测序(又包括测序仪的提供商、基因测序服务的服务商以及基于基因测序数据的生物分析服务商)和疾病诊疗,这些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都非常大,基因测序引发的产业链是超万亿市场。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后5年精准医疗年增速预计达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

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2016年医药大年概率不高,但面对精准医疗,在证券市场上积极发掘和把握个股结构性机会很重要。

海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高岳告诉记者,2016年整个医药行业可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去年这个行业增速出现了下降,原来投资者已经习惯了的‘行业20%的增速以及优势公司30%的增速,甚至更高的业绩增速’,而在去年中报中首次跌破10%。与此同时,全年股价涨幅较大,目前整个行业的估值也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高岳还认为,从大的趋势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药行业具有确定的刚需属性。同时,目前医药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如果投资者找到成长性确定的方向,未来投资空间依然是无限的。

对此,中欧基金低估值成长策略组投资总监王健也对媒体表示,医药板块总体估值水平并不便宜,尽管近期正在调整中,但很难说清何时是底。从医药板块细分领域看,服务端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状态,医药从供需角度说是不缺的,总体性相比其它产业应是好的产业,医疗方面可重点关注第三方服务和分级诊疗。”

还有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生物板块近期受大盘影响明显,但生物医药板块整体跌幅仍小于大盘,跑赢沪深300指数,防守价值凸显,鉴于近期市场震荡剧烈,建议关注相关估值支撑力度较高,且具催化剂可能的龙头企业,同时持续关注具催化剂的相关标的,如行业颠覆性创新,精准医疗的相关主题,转型、并购重组企业等。

随着年报的陆续披露,目前共有84家公司公布年报业绩预告,其中62家全年业绩预喜,占比73 .81%。从预增幅看,40家公司净利润预计增长30%以上,24家公司预计增长超过40%,海王生物、海翔药业、中源协和等10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更是预计100%以上。作为防御性板块之一,良好的业绩增长势头给生物医药板块提供了较高安全边际。

篇5:投资的下一个风口

现状:投资不等于产能过剩

消费虽然重要,但消费拉动增长的前提是依托在就业基础上的收入不断提高。只有通过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进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所以讨论的重点还是如何保证有效投资上。

那么,应该做哪些投资呢?很多领域的投资,其功效并不仅是促进短期需求。投资有利于改善供给侧结构的产业,中国现在有很多可为之处。

我国有不少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比如钢筋、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这是事实。但这些都是中低端产业,未来的投资应该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实际上,2014年我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总额达到了大约1.3万亿美元,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比国内产品高,国内正是因为不能生产才会从国外进口。所以,在国内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供给侧层面向那些附加价值更高的、国内短缺的产业去投资。

未来:哪些领域值得投资

还有很多投资方向,可以长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属于从供给侧促进经济增长的范畴。

例如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往的基建重点在城市间的联系上,比如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就较为欠缺,这方面的投资可以缓解交通拥挤,降低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实际上就等于提高了经济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从供给侧层面看,是非常好的投资。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6%,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是 80%以上,城市化每年在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也要相应增加很多。

还有环保领域。这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的程度愈加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方面加大投资,这虽然短期来看属于需求侧,但实际上优化了城市环境,促进了居民健康,减少了病休和医疗费用,从供给侧层面也将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与社会回报。

因此,无论是产业升级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环境治理等方面,这些领域的投资短期是需求,长期则体现出供给侧改革的特征,也就是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降低交易费用,最终提高生产力水平,让我国的经济可以持续发展。

篇6:自媒体投资:泡沫还是风口

“继续收购,还是借势抛售?”李明(化名)在3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犹豫了。

作为一名拥有3年自媒体营销经验的广告公司老板,自2015年开始他陆续收购、投资了5个“30万+”粉丝的自媒体。

“很早之前我就担忧,篇篇阅读量都要‘10万+’,广告报价还要比竞争对手低,客户总是提出这样的要求,自媒体早晚会出问题的。”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没想到一语成谶。

2016年9月29日,微信团队一则关于公众号“刷量”的回应,彻底揭开了自媒体“繁荣”的假面。

而清博大数据在对微信公号头部的近59万个活跃账户进行重点检测分析后发现,仅有近2万个账号出现异常。

清博大数据副常务总裁蔡幼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不是说自媒体行业不行了,而是说那些原创力低下、没有特点的自媒体将在此轮洗牌中被还原本来面目,真正优质的自媒体仍然会脱颖而出。”

而今,投资圈对自媒体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鼓吹者”在自媒体投资中继续高歌猛进;“唱衰者”则开始鸣金收兵。

内容创业吸引热钱

2015年是新媒体投资元年。

此前,资本的宠儿仍然是O2O项目。

“近几年来,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所以起初投资圈对于自媒体项目并不太感兴趣。”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直到O2O项目在2015年遭遇寒冬,许多创业公司都因高昂的“引流”成本而夭折,投资圈才意识到,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吸引眼球的媒体非常具有价值。

内容创业迎来了资本市场巨大的关注。

据公开资料显示,财经作家吴晓波联合经纬中国合伙人曹国熊等人,成立了“狮享家新媒体基金”,已完成对多个微信公号的投资;张泉灵从央视离职后,成为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侧重内容产业投资;“新媒体参谋长”范卫锋创立的高樟资本,定位为“专业的新媒体基金”,3亿元只投资新媒体。

而在微信前产品经理、小黑屋CEO杨茂巍看来,投资元年的到来得益于“内容红利”的爆发。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渠道的巨大改变,并逐渐掌握了流量入口,尤其是微信的出现,令受众的阅读习惯改变。2014年左右,自媒体迎来了巨大的内容红利,‘二更’、‘咪蒙’等自媒体诞生并走红。”他说。

这些新兴的自媒体依靠广告、营销手段赚足了眼球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开始吸引包括红杉、SIG、源码、IDG、贝塔斯曼、创新工场、真格、险峰華兴、无穹、浅石和峰瑞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创投基金的目光。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投资人告诉本刊记者,当时投资机构疯狂到了“抢”自媒体大号的地步。各家基金在不同领域跑马圈地,尤其是2016年巨头开始入局,这场大战也随之到达高潮。

2016年3月1日,腾讯携2亿元补贴自媒体的“芒种计划”强势而来;3月11日,今日头条宣布成立一家针对早期新媒体项目、总规模2亿元的内容投资基金;4月底,UC推出“媒体赋能计划”,直指内容生态,其背后是阿里巴巴集团。

什么值得投

“刷量”问题被爆当天,真格基金投资管理副总裁刘元着实捏了一把汗。

自2015年投资了“大象公会”后,真格基金陆续投资了“新世相”“胡辛束”“混子曰”“军武次位面”等七八个自媒体。

“我相信他们不会做这种事,但又害怕万一名单上有。”他怀着矛盾的心情看完了名单中的自媒体,“好在没有。”

“我们投资这么多的自媒体,并非认准自媒体时代的机会,而是投资背后的人和团队。”刘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2015年底投资张伟的时候,此人正带领着20多人的团队开始“桃花岛”(女性日系潮流社区)的创业旅程,“新世相”还没有启动。

“真格基金的投资风格是,通过展示我们的价值观吸引最优秀的创业者,帮助其投身于不同的事业。”刘元补充道,“事实证明我们投人是对的。”

张伟在2016年开启了“新世相”的“花样”掘金路:6月22日,推出“新世相·图书馆计划”,90分钟售罄3000套图书;7月8日,策划了“逃离北上广”营销事件,帮助航班管家获得了千万人次推广。

而真格基金投资的军事自媒体大号“军武次位面”,正在从一家军事内容公司变身成为军事文化公司,想通过打造中国的Discovery、与游戏合作、电商模式实现变现。

“当时合伙人李剑威在内部力推这个项目的时候,真格许多同事还对军事类媒体行业规模有疑虑,但因为被创始人曾航的商业逻辑和行业经历打动,最终决定投资。”刘元说,“军武次位面”目前的电商收入已经超过了“内容+广告”的收入。

杨茂巍透露,小黑屋和洪泰聚牛基金下一步将聚焦微信生态创业,继续打造“流量池”,并围绕5700万用户做分流,针对精准用户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和传媒结合,发生化学反应最好的投资时代。我们还是持续看好并加强对其他潜力行业的优质新媒体项目挖掘。” 文投国富总经理刘一桦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而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投资自媒体产业则更加聚焦在财经领域,例如关注新兴企业家的“新经济100人”、专做大宗商品的“扑克投资家”、保险领域的“慧保天下”、文娱创业的“三声”、关注新三板的“读懂新三板”等。

范卫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高樟资本领投的自媒体之间已经相互形成了生态圈,信息和互联的壁垒优势已经建立。

“我们在内容、广告、版权等领域都进行了布局,各领域自媒体通过高樟资本这个枢纽可以共享品牌、信息和资源,实现低成本快速成长。”他说。

nlc202309091311

估值 “虚火”

在投资机构争夺优质自媒体时,杨茂巍已然意识到:泡沫已经形成,自媒体恐怕很快就要面临O2O一样的命运。

“泡沫最大的根源在于大多数自媒体的变现模式单一,以短平快的广告为主。”在他看来,“内容+广告”模式很快就会遭遇天花板,不值得投资。

而魏武挥则专门算过一笔账:一个自媒体每月卖30条广告,按每条10万元计算,之后每月基本维持在300万元的收入,很难把它做成一百亿元、一千亿元的生意。

“从商业规模来说,内容+广告的模式根本不适合我们投资。”他告诉本刊记者,创业投资基金看中的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并因此能给他们带来高额回报,可能是10倍,乃至100倍的回报,而广告模式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

资本的扎堆无疑造成了自媒体行业整体估值过高的局面,部分投资机构选择了鸣金收兵。

“自媒体估值一路水涨船高,但我认为这个行业目前是虚热,2016年甚至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杨茂巍说。

“投资机构永远要追热点,商业使然。”在魏武挥看来,投资的热点一般就是一年为期,一年后替换热点的时候,大家就冷静了很多。

针对估值过高,他采取了谨慎态度,“在2015年整体估值还不高的情况下我们投资了一些自媒体,金额一般在几十万元左右,但在2016年4~6月就不再跟进,因为在估值过高的情况下再跟就没有意义了。”他说。

刘一桦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事实上,多数自媒体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沉淀,在今年都已经走到了变现阶段。行业虚热和估值过高是一把双刃剑,平衡不好便会伤及行业。”

流水线式造“大号”

在刘一桦看来,目前自媒体行业竞争激烈,已经进入了洗牌阶段。该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马太效应明显——此消彼长,用户增长放缓。

“实际上,跟进投资自媒体没有意义。”杨茂巍直言。

在他看来,目前自媒体行业的获客成本已经过高,“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制造自媒体大号。”

为了适应这一阶段,杨茂巍的二次创业的项目“广州小黑屋科技”应运而生,一场流水线式制造大号的实验开始了。

拥有多年微信生态创业经验的他,将流水线分为四大步骤:品牌介入、主编定调、流量分发和商业变现。

按照杨茂巍的逻辑,要想制造自媒体大号先要品牌介入,然后引入IP概念,将自媒体的LOGO、板式和文字都要独特化成自己的品牌,未来所有文章风格按照此品牌統一打造。

“不难发现,所有自媒体大号者都具有人格属性——诸如六神磊磊、新世相的张伟、咪蒙、差评君、毒Sir,这是社群的灵魂雏形,打造这个雏形的就是主编。一个主编之于一个公众号,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我们目前的重点就是找到很多自己调性风格的主编,比如一些专栏作家或资深媒体人。”他说。

而他多年来积累的资源让流量分发和商业变现变得异常容易,“我们手里有几百个自媒体号,统一管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一个5700万用户的流量池。”

对杨茂巍来说,其打造的任何一个优质内容自媒体,在流量池里几天就可以获得10万~20万的关注,这是一个普通自媒体奋斗几年的成果。

目前,他正在寻找各个领域的主编,打造不同领域的“大号”,“让专业的主编干核心的事,剩下的三个环节由统一的团队去做,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3万亿元的大市场

“当自媒体都可以流水线式制造完成时,证明内容红利这波风口正在慢慢消失。”杨茂巍认为,自媒体掘金变得越来越难。

而在范卫锋看来,自媒体的风口并没有消失。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360行,行行出状元,垂直自媒体大有可为。

在他看来,自媒体变现千变万化离不开4种模式:广告、直接收费内容(包括培训、内容付费、打赏等)、电商和IP。

而广告属于目前最核心的模式。

对于自媒体的未来,他有自己的一套公式:100万亿元X1%+0.5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X10%X20=3万亿元。

范卫锋认为,中国广告行业在过去10年间所占GDP比重在0.8%~1.2%。按照2015年67.67万亿元和每年6%以上的预期增长率计算,未来几年中国GDP将达到100万亿元。

“在这100万亿元中,广告行业大概能达到1%的比重,大概为1万亿元,而电商、直接收费内容和IP等市场大概为广告的一半份额,约为5000亿元,如果按照10%的净利润水平Kauai计算,保守估计会有20倍的市盈率,最后我们可以得出未来文化传媒行业的市值,约为3万亿元的大市场。”他说。

“在这个时代,好的内容从来不缺被发现的机会。”范卫锋坦言。

“仅以广告市场来算,每年1万亿元的广告市场,自媒体所占份额不到1%,微乎其微。”范卫锋告诉本刊记者,这波“内容红利”远远没有结束。“虽然表层已经被挖走了,但更深、储藏量更大的矿还可以继续深挖。”

而刘一桦则认为,未来自媒体与产业紧密结合,将能催生“独角兽”,“在全国,广告投放的四大金主分别是房地产、汽车、金融和快消品,占到了广告投放市场的七成。这些行业远没有饱和,深耕自媒体肯定有机会。”

上一篇:考顺父母的作文下一篇:双相障碍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