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2024-05-06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精选6篇)

篇1: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读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学校定位。

观测点:学校定位与规划。

内涵解读: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恰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专家将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1.2领导作用 观测点1:领导能力。

内涵解读:领导能力是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其内涵是校级领导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教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观测点2:教学中心地位。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结果统计;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1.3人才培养模式 观测点1:人才培养思路。

内涵解读: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观测点2:产学研合作教育。

内涵解读:这项观测点的针对性比较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除自评报告外,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二、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该项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队伍包括3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2.1数量与结构。观测点1:生师比。

内涵解读:在考察总生师比外,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能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生师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观测点2:队伍结构。

内涵解读: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能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有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情况。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2)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3)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4)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5)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 先进水平。

2.2教育教学水平观测点1:师德水平。

内涵解读: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观测点2:教学水平

内涵解读: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个体个别教师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满意不满意,多方面了解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2.3教师培养培训 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

内涵解读: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教学基本设施。

观测点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观测点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 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校园网建设与利用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及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观测点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

3.2经费投入

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内涵解读: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太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新校区建设又会背上债务负担,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专业与课程建设有3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专业建设

观测点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内涵解读: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观测点2:培养方案 内涵解读: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是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4.2课程与教学

观测点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内涵解读: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或规划不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基本要求未强调必须使用获奖教材而强调了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其目的是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指标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测点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内涵解读: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参与改革的参与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观测点1:实验教学

内涵解读: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要注意了解每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本观测点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发考察的内容包括开发的范围、开发的时间、开发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观测点2:实习实训

内涵解读: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观测点3:社会实践

内涵解读: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观测点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内涵解读: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五、质量管理

因新建高校办学历史短,多校合并,组建前教学管理模式不统一等原因,导致存在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二级管理模式,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主体作用尚未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不足等问题。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5.1教学管理队伍 观测点:结构与素质

内涵解读:教学管理队伍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关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5.2质量监控 观测点1:规章制度

内涵解读: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观测点2:质量控制

内涵解读: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

6.1 学风建设 观测点1:政策和措施 内涵解读: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观测点2:学习氛围

内涵解读: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和政策,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鼓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观测点3:校园文化活动

内涵解读:课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在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的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2 指导与服务 观测点1:组织保障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观测点2:学生服务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5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7.1 德育

观测点1: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观测点2:思想品德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观测点1: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观测点2:专业能力

内涵解读: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3 体育美育 观测点:体育美育

内涵解读:其中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7.4 校内外评价 观测点1:师生评价

内涵解读: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观测点2:社会评价 内涵解读: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5 就业 观测点1:就业率

内涵解读: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观测点2:就业质量

内涵解读:就业质量是合格评估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篇2: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指导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重点(四个促进):“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三个基本: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一个引导:引导新建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思路: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两个突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个符合度”:1、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

2、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

3、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

课堂教学要求

一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能否搞好,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一,了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其二,认真研究和消化教材,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其三,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写好教案和讲稿。但要注意千万别照讲稿念,这样的做法学生不爱听,希望改进。

二是课堂讲授阶段。第一是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言传身教。这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风要正,观点正确,言之有物,讲课仪态要端正。第二是教师上课,要提前到教室,千万别迟到,教师上课迟到是教学事故。第三教师上第一堂课时,一定要作自我介绍。第四是教师讲课,要站着讲,青年教师更应该如此。老师对学生讲课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反馈和听课情绪。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听课情绪,对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予以适当调整,只有站在那里讲课的教师,才能够比较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情绪。第五,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要强调课堂纪律,要把学生情绪调动到听课方面来,使学生进入到听课的状态之中。这是教师讲课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第六是讲课要投入,有激情,富于感染力。为了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爱听,教师讲课一定要投入。需要注意的是,每讲一课,要有总结。有总结,才会不断前进,不断提高,才会逐渐掌握教学规律。第七是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互动。有一些老师讲课,只是看自己电脑上的内容一直讲下去,也不提问学生。这样的课堂秩序好像很不错,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听,而是安安静静在下面干“私活”,这就失去了上课的意义。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把课讲下去。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接受讲授的内容,还能使他们提出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能真正解决一些学生思想存在的、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必须抓住它,千万忽略不得。同时,讲课使用的资料要新、要准确,讲课的语言要干净。第八,讲课时手势是可以的,用得当了,可以增加讲课的效果。但是手势使用不宜过多,否则就适得其反。在使用多媒体时,屏幕上的字体不要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第九是每上一次课,先复习旧课,再讲新课,但是复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是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好课,这标志着教师完成了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全部。课后要做的工作包括:要注意听取学生对讲课的反应,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认真总结,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要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观、实践、出复习题、下节课提问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批改以后一定要讲评,对好的要表扬,甚至可以将平时成绩提高一点;对差的,一定要说明差在哪里,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3.1 教学基本设施

3.1.1校舍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按照教育部【2004】2号文,应达生均8-14平米);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3.1.2实验室、实习场所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按照教育部【2004】2号文,应达生均达3000-5000元;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3.1.3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合格标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按照教育部【2004】2号文,生均藏书量应达50-100册;生均年进书量达4册)。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3.2经费投入

计算公式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2%。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00元人民币 4.1.2新办专业

合格标准:新办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有保证。

新办专业是指专家组进校时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主要考察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新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有否相应学科作依托;新办专业的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新办专业是否有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等),教学质量有否保证,学生是否满意。

4.1.3培养方案

合格标准: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4.2.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合格标准: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建设、评估制度;多媒体课件符合教学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根据教育部【2005】1号文件的精神,国家重点建设(即“211”建设)的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30%,一般院校仍为15%。2005年前,按《水平评估方案》执行,2005年及以后,按教育部【2005】1号文件执行。

4.3.1实验教学 合格标准: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4.3.3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

合格标准: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设计(论文)质量合格。

5.2.3质量控制

篇3: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从评估的实际情况看, 本次评估较上一轮评估相比,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的思想,基本实现了“ 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评估初衷,对新建本科院校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投入、树立特色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2 年11 月,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高质量通过。 通过评建工作实践,可以看出合格评估不仅是一项促进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工程,更是一项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的人心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成效

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过程中,参评高校紧紧抓住“ 二十字”指导方针,重点加强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办学水平的明显提升。

一是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功能不断拓展,目标逐步增多,利益相互交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在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积淀不深的新建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如果一开始就迷失方向,将会对学校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紧紧围绕本科办学,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一次大检验。 通过评估,参评高校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想认识上,各个高校根据评估要求,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 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从于教学”的思想进一步转化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动;全校围绕本科教学强化建设,“ 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 明确“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办学定位上,要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定位上,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忽视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盲目求层次求规模,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严重脱节。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通过此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改变了过去办学定位模糊的问题,一些开放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学校确立了“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校地合作”的发展战略,明确了“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 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面向定位,并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特征和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强化了“ 错位发展”的理念,强调“ 特色发展”之路,从而使学校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事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

三是加快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迎评促建的过程也是参评高校加快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参评高校按照“ 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的评估要求,本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素重点加强建设。 评建的过程,使学校对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管理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合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明显提升,教学投入大大增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基地、校园道路等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迎评促建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学校工作,进一步树立学校公众形象的过程[2]。 各学校都抓住评估的机遇,向教育部专家组和社会各界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果,这些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到文化传承,都得到集中体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些都是学校重要的财富,将会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是增强了师生员工的信心。 合格评估是新建本科院校建校以来第一次接受本科办学的“ 国家级认证”,意义重大。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生员工来说,这是一次不平凡的考验。由于这类高校一般都是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存在着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能力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弱等普遍问题,在学校办学现状与评估要求的差距面前,多数学校普遍都有“ 小马过河”的心理,既有自信,也存在着自负和自卑的心理。 评估的顺利通过让师生员工认识到评估既不是非常简单, 也不是非常可怕。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只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全校上下“ 在岗在行在状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就能够克服困难,发挥创造力,取得满意的成绩。 迎评促建的成功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职工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今后战胜困难的强大思想保证。

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新特点

本科合格评估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求,是一次务实、科学和高效的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参评学校进行的一项全方位的“ 免费体检”[3]。参与评建过程,更加深了我们对本科合格评估的认识。

一是评估方案体现针对性。 新建本科院校不同于老牌的本科院校,除了硬件上的瓶颈以外,还存在办学定位使命不够清晰、办学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内部创新改革积极性不高等软件瓶颈,发展困难重重。 国家充分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存在不足,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在2011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要实行院校分类评估, 针对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学校进行合格评估,而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则进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的重点也不同于审核评估, 主要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情况。合格评估聚焦学校基本建设,从每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不统一标准,不一概而论,更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是评估理念体现实效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遵循“ 二十字”指导方针,注重为学校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评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带动学校的各项事业与发展,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创新,更新学校的管理观念,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个促进”更是体现出评估理念的实效性特点,强调通过评估给学校工作带来切实的促进作用。 同时, 合格评估的结果也改变了过去水平评估“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种结论,只分为“ 通过”、“ 暂缓通过”和“ 不通过”,避免了一些高校为了争“ 优秀”,急功近利、突击建设的情况,缓解了高校的评估压力,这体现出合格评估由以往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更注重在日常循序渐进的学校建设中求进步、求发展。 合格评估还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主办方的经费投入提出了要求,这对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费紧张的高校来说,有效解决或缓解了办学资金困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是评估过程体现服务性。 合格评估采用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校每年要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由数据库生成《 数据分析报告》 。 这一全新的评估手段体现了评估过程的科学性。数据库既有利于管理部门的宏观监控,也使专家可以尽快了解学校教学基本状态,从而方便开展工作;同时也服务了参评学校,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及时认识到所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开展自我评估,尽快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做到了常态常抓。 此外,与上一轮水平评估相比,合格评估倡导“ 以学校为主体、为学校服务”的新理念。 评估专家并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监督评价学校,而是为学校服务, 从学校的宏观管理到微观的听课谈话,为学校进行细致深入的“ 体检”,参评高校也真正感受到评估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合格评估使参评高校收获巨大。 为巩固和放大评估效应,参评高校必须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发扬评估精神, 认真落实教育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持续推进整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常态常抓,保持评估状态不动摇。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结果,保持评估常态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学评估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校的能量, 加强或改善学校的内部管理。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绝不是单纯靠一次评估就能得到提高的[4],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做到立足常规,推进常态,着眼长远,实现长效。 搞好教学工作就譬如“ 上坡运动”,需要克服很多阻力, 必须要有持续的外在支持和内在动力,只要稍微一松劲就会“ 滑坡”,而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 最好”,而是永恒的“ 更好”。 评估结束之后,针对参评高校的有些院系和部门“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松懈现象,个别教师员工“ 可以稍微歇一歇”的不当思想,参评高校需要坚持、毅力、信念、付出,务必保持评估状态,把评估要求作为指导学校的办学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

第二,持之以恒,扎实推进评估整改工作。“ 后评估阶段”是学校着力实施“ 大学自治,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最佳时期[5]。 参评高校在这一阶段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继续认真学习和研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专家组对每所参评高校,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评高校应当认真对待这些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要充分利用好专家的建议,把它当成“ 令箭”,在主管部门( 政府) 政策倾斜、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是落实整改任务,实现评估价值。 整改是评估取得实效的关键,整改工作是巩固评估实效的“ 代名词”,只有加强整改,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效益, 才能对学校本科办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虽然教育部通常规定评估“ 整改期”为一年,但“ 功夫在平时,建设无期限”,参评高校务必将整改工作作为学校本科办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坚持在评估过后,长远谋划学校的发展;要把整改贯穿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继续严格对照指标体系,科学审视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要将一些好的做法巩固下来,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工作的习惯,长期坚持。 三是提倡“ 整改精神”,有序推进学校办学。 参评高校要发扬“ 戒骄戒躁、居安思危、从长计议、开拓创新”的整改精神,以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作为核心价值观, 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与正确的成才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以“ 整改精神”有序推进学校的发展改革。

第三,抓住机遇,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合格评估以后,意味着参评新建本科院校正式成为一个“ 合格”本科院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学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下一阶段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特点,笔者认为,评估通过之后,参评高校一般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投入,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破解规模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如何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破解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 师资队伍数量得到基本满足后,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破解领军人才匮乏、学科专业骨干力量不强的问题;本科教育的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后,如何培育优势学科向研究生教育冲刺,破解办学层次低位的问题; 如何根据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化学校本科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转型不发的问题。当然,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普遍、共性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情况各不相同,必定还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总之,如何充分利用这次体检, 使新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洋,陈小虎.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云南农业大学.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及“迎评”工作的收获与体会[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2,(4).

[3]陈东冬,李志宏.新建本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新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4]吴梅兴.在扎实整改中推进教学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篇4: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此次央视推出新的节目评价体系,希望“实现由重视收视率为主向重视栏目综合评价转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电视传播在价值导向和经管模式方面的创新,因为节目评价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价机制,也是一种激励和管理机制,还是一种导向机制。

四项指标 综合性建构

相较以往,中央电视台新评价体系“多指标、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未变,统一的量化标准依旧,不过,在评价取向、指标设置、权重分配、数据来源等方面,新旧体系已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传播的社会效果评价,市场因素略有淡化,注重栏目专业品质。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有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专业性四项,分别从传播取向、深度、广度、专业品质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即:一,栏目导向和价值观正确与否和是否被认同等方面的社会效果;二,栏目可信性、权威性、责任感和观众是否满意等方面的社会效果;三,观众收视效果;四,节目的制作水准和品质。其中,“引导力”“影响力”和“专业性”三项指标均为非市场性指标。

新体系不仅以“引导力”和“影响力”等概念强调社会效果评价,而且这两个指标所占权重之和为45%,超过以往“三项指标”和“五项指标”版本中相应指标所占的权重。而在2002年和2008年的两个版本中,以收视率为基础的“客观评价指标”,虽然权重仅为50%和40%,但是“成本指标”中以收视率作为产出替代,且“成本指标”所占权重为20%,两指标合计,则与收视率相关的指标所占权重已超过一半。相比之下,新版本中被冠以“传播力”之称谓实则以收视率等指标为内涵的市场因素,所占权重为50%,似乎略有淡化。另外,新版本专门设立了“专业性”指标,从6个维度对栏目的制作品质进行评估。

其次,收视市场效果的评价维度相对多元。“传播力”作为收视反馈的一大表征,由4项二级指标组成,即收视目标完成率、观众规模、忠诚度、成长趋势,分别考察栏目传播的收视实现度、传播广度、观众黏度、成长与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内涵比较丰富。其中,“收视目标完成率”是首次进入评估体系中的新指标,其他指标多多少少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在评估体系中出现过。这一指标主要由各频道根据电视台下达的频道份额目标值分解出各栏目的收视率目标值,与实际收视率相除得出。“收视目标完成率”不以收视率绝对值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通过确定目标,“使不同频道、不同时段的节目有合理的收视期待”,当然前提是,目标值本身是合理的。“传播力”的多元建构,体现出电视人“收视率观”的某种转变,至少是从追求收视率最大化向讲求科学合理化的某种转变。

第三,变淘汰机制为排名激励机制。无论是2002版本还是2008版本的评估体系,都是按照《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操作的,栏目一旦被淘汰,“后果很严重”,不仅栏目制片人下岗,而且连累栏目所在部门也不得在该频道增加新栏目。新版评估体系不再挥舞淘汰的大棒,而是采取排名激励机制,每年进行品牌栏目评选,公布入围全台综合排名前三十名的栏目名单,并予以重奖。硬性的栏目淘汰被柔性的栏目创新所取代,“罚劣”被“奖优”所取代。在管理学中,是通过竞争淘汰来激发人的极限能力,还是在奖励和加压中实现激励,哪种激励效果更好,一直见仁见智。不过,淘汰了淘汰机制,还是令不少央视人松了一口气,虽然谁都知道,奖优其实也暗含着罚劣,对节目评价仍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不计成本”。央视2002年和2008年版评价体系均有“成本指标”,但新评价体系再无这一指标的踪迹。成本指标的设置,曾经被认为反映了处于市场转型中的电视业对于投入产出的重视。不过,或许因实际操作中无法以栏目为单位计算收入,央视此前的成本评价,是以栏目收视率作为产出替代,并非真正的投入产出计算。在“倚重社会效果评估”的新体系中,将原本无法直接计算的成本指标忽略,降解电视人的经济效益压力,似在情理之中。

CCTV、BBC评价体系比较

收视率是一个舶来品,包含收视率因素的综合性节目评价体系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我国电视业具有自己的特色,既非纯粹的公共电视亦非纯粹的商业电视,这决定了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电视实践,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央视的新评价体系也不例外。当然,国情特殊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事实上,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直是我们的传统之一。在目前全世界尤其是非商业广播体制的国家和地区的广电业面临高科技、市场化、商业化冲击的背景下,不少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有不少共通之处。就世界公共广播电视的代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评价体系与中央电视台的新评价体系相比,两者在评价目标、指标设置和操作方式上,颇有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耐人寻味。

BBC的评价体系一度以“多元化”和“公共利益”作为标杆,近年来,随着商业化浪潮席卷欧洲广电业,公共广电媒体“脱轨”公共規范、顺从市场压力的苗头日增,这促使人们反思公共广电机构的角色和社会责任,并开始强调公共广电的角色和社会责任。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BBC推出了以“公共价值”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包括电视台频道和节目评价,对内用于管理,强化问责,对外则区别于商业广播电视。BBC将“公共价值”分解为价值要素、广电使命、衡量途径三个部分,其中公共价值的衡量途径即日常进行的“持续性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触达率、品质、影响力、投资价值。其中,触达率(又称到达率,reach)属于收视效果指标;品质由观众满意度和内容评价等组成;影响力包括观众记忆度、信任度和同业影响等;投资价值则包括绝对成本和投资效益认知调查等。

与BBC相比,中央电视台新评价体系强调社会效果评价,虽然并未如BBC的“公共价值”那样标示社会效果的具体含义;在衡量维度和指标设置上,有三项与BBC相近,分别是影响力、专业性、传播力(收视效果),不过,在指标内涵和次级指标的设置上有一定区别。央视体系中影响力所包含的公信力和满意度内涵,在BBC那里由记忆度、信任度、平台媒体报道、有影响力的活动等一系列指标所覆盖;对节目专业性的评价,在BBC那里则由满意度、得奖比例、特色和创意评估所代表,主要来自观众反馈;而央视传播力与BBC的触达率,除了均属于收视效果指标外,在二级指标的设置上没有交叠。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央视新评价体系中的“引导力”,在BBC那里由“投资价值”所取代,后者类似于央视2002版本的“成本指标”,不过BBC的投资价值似乎侧重于使用者,即BBC是否提供了有效服务,确保人们缴纳的收视费发挥了投资效益。过去舆论界一直认为公共广播体制下的电视机构不看重收视指标,也没有多少投入产出观念,这是一种想当然。即使不靠广告生存,收视数据也提供了关于传播效果的最基本的信息,即多少人、什么样的人看过了某一节目或频道,看了多长时间等等;而成本意识对于收视市场中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区别在于是从传播者还是受众的角度关注投入产出,以及成本指标是否进入评价体系和以什么方式进入评价体系。

另一个不同是,在BBC的评价体系中,新媒体因素受到关注,“新媒体平台触达情形”作为一个新指标被纳入其中。新媒体平台主要指互联网和手机,新平台触达情形则包括点击率、访问量、链接数等等。时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总体性的,即通过传统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规模在逐渐减少,另一个是结构性的,电视观众队伍在逐渐老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收看视音频信息,传统电视传播开始向新媒体平台延伸。将新媒体如互联网和手机所覆盖的受众收看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无疑是电视评估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

而在央视新评价体系中,新媒体因素仍然缺席。节目传播效果评估,需要“兼容”和“统合”新旧两种渠道考察,这已经取得共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技术细节处尚未形成标准。比如,新媒体指标如何与传统指标相整合,量度如何统一,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等等。新媒体因素要从研讨、实验真正进入评估体系,仍有一段长路要走。

新媒体时代评估系统

中央电视台新评价体系是一种整合了各种维度和指标、兼具人文和技术因素的综合性“建构”,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电视界分析和应用受众信息的较高水平。当然,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的新评价体系,与英国公共广播BBC一样,以综合性和开放性见长,都不倾向于以市场性目标为评价标准,至少在称谓上,保持与以“收视率”为代表的市场思维的一定距离,但是体系中都包含了收视市场因素。BBC明确提出评价目标是“公共价值”,日常绩效评价辅以制度性的问责体系,分不同层级,偏失这一目标者将遭受责罚;评价体系中市场指标的权重分配未标明,但是受限于评价主旨,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可能性不大。央视的评价体系属于效果评价,“倚重社会效果”,效果可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行为效果和心理效果,有对效果的直接评价,也有对致效因素(如节目品质)等的评价,究竟评价什么样的效果或者社会效果,央视似乎未作详细说明。对评价目标的模糊化处理是一柄双刃剑,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方向,纳入各种维度和指标加入评价体系,协调不同属性指标的权重,方便转圜;但是另一方面,模糊评价目标,可能会使评价体系的指向不尽明确,体系内各维度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对于评价主旨是否具有适切性和指向性,各指标权重分配的科学性,指标的效度和信度检验问题等等,都可能造成一定困扰,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考察和论证。只有目标明确,纲举才能目张。

央视新评价体系将更多表征社会效果的指标纳入其中,增加了观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的分量,评价内容更加丰富。不过,事物都是辩证的。首先,社会效果指标大都是概念性的,相对比较抽象,基本属于心理或态度指标,主观性较强,伸缩度较大,不像收视率指标属于行为指标,相对比较客观。因此要保证节目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一般尽可能减少主观性指标,讲究主客观指标的科学平衡,并对抽象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清晰界定。其次,央视每季度进行一次节目评价,这样的操作频率,一般要求数据简便易得,如果大量数据依靠观众问卷调查获取,需要考虑尽量简化,减少指标,节省人财物和时间投入,以便日常评价工作能够持续性进行。

最后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评价体系如何因应新媒体的冲击。BBC注重新媒体平台与传统电视的综合性传播效果评价,央视这方面的努力尚未显示在评价体系之中。不过,未显示不意味着未关注或未努力,事实上,如何整合新旧媒体因素,不仅是央视而且几乎是所有电视台都在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时代命题。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内容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电视节目开始从传统电视向数字有线电视、互联网、手机、IPTV迁移。在不同传播平台上,由于媒体特征、傳输手段、收看终端不同,节目收视呈现不同特点,测量方式也有差异,并体现在收视数据上,由此影响评价体系的建构。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效果的评价,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另设一套评价体系,考察传统电视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或网络人气,包括被关注、收视和讨论情况,但目前尚未真正走入市场;另一个是只考察电视节目在互联网和手机平台上的点击率、访问量等,与传统评价体系不相交,分属两个不同体系;还有就是新旧结合,在传统电视评价体系中纳入新媒体指标,这种方式如何操作,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另外,除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我国模拟电视和数字双向有线电视并存的今天,收视测量方式正在嬗变之中,通过数字双向有线电视回传的大样本海量数据,如何与传统的抽样测量的数据相融合?虽然时下,前者因提供的是“家户收视率”非“人员收视率”,无法精确到个人而不受市场青睐,但是新数据在全面、准确、抗干扰等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很难说就没有应用前景。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大体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层面进行,即全样本调查与抽样调查相协调,大样本与小样本相匹配或修正,加上数据整合;二是后期将海量的“家户数据”与抽样的“个人数据”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处理;三是各自为阵,互为参考。所有这一切,目前仍在实验阶段,尚未形成标准的解决模式。至于,如何对全媒体(包括模拟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环境下的收视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则是难度系数更大、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篇5: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陈小虎

1.办学指导思想 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

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因此,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支撑和印证。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仅要看办学指导思想下的二级指标,而且还要看《评估方案》的其它指标(如师资队伍、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

1.1 学校定位。只有一个主要观测点,即:学校定位与规划。但含有三方面内容: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学校定位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第三是学校发展的潜力。考虑到新建本科高校的特点,本指标强调了“学校办学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旨在引导新建高校以区域(行业)经济社会为服务面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发展规划:主要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应该体现学校的定位,规划中提出的措施应该是为了实现这些定位。

特色培育:考虑到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没设特色项目,但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应当注重特色发展,扬长避短,通过长期培养项目培育和积淀,最终形成自己办学特色。

1.2 领导作用。两个主要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领导能力:这里的领导能力是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尤其是校级领导班子的能力。考察领导能力,一是看战略思维能力,能否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看待学校的发展,立足长远,使政策和决策具有前瞻性,从而掌握主动。二是看谋划发展的能力,看能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促进规模、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看能否把主要精力真正放在教学工作上,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 中。三是看凝聚人心的能力。要看各级领导能否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新的发展,用事业发展鼓舞人心;要看是否能“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广大教职工;要看是否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使广大教职工切实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调动教师研究教学投身教改的积极性。

教学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否经常研究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教学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职能部门是否都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师生对教学中心地位的感受等。

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估结果统计;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1.3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思路主要是回答高校办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要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思路,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所谓教育思想观念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充分认识多层次、多类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成为现阶段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更是现阶段本科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形成清晰的培养思路并切实付之实施。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的有效措施。新建本科高校要充分认识密切与业界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具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紧密、互动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合作教育既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也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 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要将合作教育逐步深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共建教学资源与实践环境,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2.教师队伍

一级指标: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主要观测点:生师比;队伍结构。

生师比:生师比是指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是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一半之和。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业教师数量:在分析生师比时,专家将分专业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以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师资结构:队伍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结构: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院(系)分布状况、师生比状况、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教师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是专业发展状况:如:专业带头人数量与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尤其是“科班出身”人员数量等。

三是要考察三类教师,即: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主干课教师和实践教学队伍(含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结构。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是指大部分专业有带头人且有足够的胜任力,已初步形成教学团队,并有数量满足要求的骨干教师。

2.2 教育教学水平。主要观测点:师德水平;教学水平。

师德水平:“履行岗位职责”是指教师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 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考核制度,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坚守严谨和诚信原则,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教学水平:教学水平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主要考察学校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政策、措施以及效果。如: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成绩分布,学生满意度等;教师教学成果统计;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的试卷质量及分析等教学环节所反映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2.3.教师培养培训。主要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力量相对偏弱,因此教师培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二是看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在编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

教师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一般就可认为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累计达三年及以上;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经营思想,考察投入产出比,考察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3.1.教学基本设施。主要观测点:校舍;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运动场所及设施。

教学基本设施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所谓“基本达到”或“基本”是指数据适当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黄牌警告”的标准,一般指二者间的中间值(以下“基本”的含义同此)。

3.2.经费投入。主要观测点:生均拨款;教学经费投入。

生均拨款:要求“上一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须达到5000元并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省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其中两种含义,一是经费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二是要逐年增加。

教学经费投入:足够的教学经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要注重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并实施优先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是考察学校投入维持教学运行最基本经费的数量有多少。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四项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2%是合格的最低标准。这里沿用了原水平评估时C级标准的要求。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指标重点是看学校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改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4.1.专业。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新办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要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特色专业培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能否遴选优势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新办专业:新办专业指评估时毕业生未满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是考察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新办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服务面向,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教学条件(如实验室、设备、实习见习、教学资料、师资队伍等)是否基本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培养方案要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执行情况要良好。考察新建高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是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在培养方案中,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或学时有明确的规定。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的要求,人文社科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的不低于20%。而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这是目前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4.2.课程与教学。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并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要求,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参与面;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是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是否方法科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

4.3 实践教学。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是教学系统中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位和学时,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设置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既要看全校平均实验开出率,也要抽查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要考察实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提倡实验教学安排课表化,确保实验时间,避免走过场;本指标体系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意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的合理融合;实验室要开放,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内容包括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阅实验报告、现场测试等方法考察。

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障实习和实训的时间,是否收到好的效果。这里强调要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和效果,要科学制订实习与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紧跟行业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考察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考察合作教育实习、实训现场。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 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能反映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非常重要。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等情况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按指标要求,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不是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学生成果,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关于“一人一题”的问题。“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对于几位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题目的总体设计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5.教学管理 一级指标:教学管理

二级指标:管理队伍;质量控制。5.1 管理队伍。主要观测点:结构与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的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专指本专科教学管理人员,不包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

结构和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同时要考虑到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其教学管理秩序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在考察教学管理队伍时要考察任职时间。要考察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对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要考察教学管理工作,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要看教学管理人员 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要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实施改革状况。

5.2 质量控制。主要观测点:管理制度;质量标准;质量控制。

管理制度:学校重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调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等基本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文件完善;采用了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质量的高低。学校要制定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这些质量标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所谓主要教学环节是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考核等),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有了标准和考核办法,就应严格执行。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贯彻质量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执行情况。最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学生的试题、试卷、报告、论文、设计等,判断是否严格执行和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质量控制: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包括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几个环节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一级指标: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服务与指导 6.1学风建设。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它是学生在学校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作用的结果。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政策与措施:学校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 展。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6.2 课外活动。主要观测点:课外科技活动;课外文体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组织的各项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多半,即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3 指导与服务。主要观测点:组织保障;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性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满足人才成长需求。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7.教学效果 一级指标: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体育美育;声誉;就业。7.1.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面广、学生收获大。主要考察: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观测点: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指标主要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培养方案),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学生进校后的学习情况、校内外专家调查情况的比较;(2)学校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情况和效果;(3)对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4)学生在省、市、全国性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5)学生参与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及获取证书情况;(6)专家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7.3 体育美育。主要观测点: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

美育: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7.4 校内外评价。主要观测点:校内评价;校外评价。

校内评价: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和评价。

校外评价: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是看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反映,校友的反映,家长、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等信息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

7.5.就业。主要观测点:就业。

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70%,初次就业率统计到8月31日前。就业毕业生数指签约人数、升学人数、自主创业人数、出国出境 留学人数的总和。二是看学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取得的效果。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三是要适当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趋势。

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 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 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

● 升学。

● 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篇6: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指标解读

本评估指标有4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48项三级指标,111项四级指标,指标总分为1000分。

1.基础条件(120分)

1.1三级指标:法定代表人(10分)

四级指标:法定代表人产生程序(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产生程序的考察。评估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提供相关会议纪要和法定代表人简历。

1.2三级指标:活动资金(15分)

四级指标:年末净资产(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活动资金情况的考察。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净资产应不低于其登记的活动资金数。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审计报告(或资产负债表)、等级证书。四级指标:银行账户(5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银行账户开立、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考察。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开立、使用和管理银行账户。

在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开立的银行账户是否具有开户登记证,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所开立的银行账户。

1.3三级指标:名称(5分)

四级指标:名称牌匾(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牌匾情况考察。

名称牌匾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区别其他单位或组织的标识,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制作名称牌匾并悬挂,名称牌匾的悬挂位置包括办公场所外、办公场所内,具体指建筑物外墙、大门两侧、写字楼大堂的标志标牌区域、机构大厅等,以便提高单位的公共知晓度,接受社会监督。

1.4三级指标:办公条件(15分)

四级指标:办公用房(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办公场所情况的考察。评估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提供办公用房产权证明或租赁、无偿使用协议。

四级指标:办公设备(5分);场所规模(5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办公设备场所规模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类型、人员配备和服务对象情况,判断其办公条件、办公设备、场所规模是否满足工作需要。

1.5三级指标:制定程序(10分)

四级指标:理事会表决(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制定或修改程序情况的考察。评估中,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向评估专家提供相关会议纪要和证明材料。

1.6三级指标:章程核准(10分)

四级指标:核准(备案)(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章程核准中申请审查同意文件、核准批复等相关材料。

1.7三级指标:变更(15分)

四级指标:名称、业务范围、住所、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业务主管单位等变更登记情况(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履行变更登记手续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变更登记的证明材料。

1.8三级指标:备案(10分)

四级指标:负责人(4分);内设机构(4分);印章(1分);银行账户(1分)

这四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履行备案手续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负责人、内部机构、印章和银行账户的备案证明材料。

1.9三级指标:检查(10分)

四级指标:参检时间(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年检时间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上两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作报告。四级指标:年检结论(2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结论的考察。

评估中,民办非企业单位须提供加盖了上两个年检结论戳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副本。

2.内部治理(360分)

内部治理是一项一级指标,共360分,由5项二级指标组成,即组织机构(100分)、人力资源(70分)、领导班子(40分)、财务资产(115分)及档案、证章管理(35分)。

在内部治理中,共19项三级指标,52项四级指标。

2.1三级指标:员工(代表)大会(10分)

四级指标:员工(代表)大会制度(5分);员工(代表)大会(5分)

这两条是对员工(代表)大会及其制度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考察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

2.2三级指标:理事会(40分)

四级指标:理事产生、罢免情况(5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产生、罢免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产生或罢免理事的理事会会议纪要。四级指标:理事会人数(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人数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人数是否符合规定进行考察。

四级指标:理事会换届(4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是否按期换届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理事会会议纪要等相关材料。四级指标:理事会召开次数(6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召开会议次数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上两个理事会的全部会议记录。四级指标:职工代表担任历理事情况(10分)

本条是对职工代表担任历理事情况的考察。

四级指标:与本单位无利益关系人士担任理事情况(10分)

本条是对无利益关系人士担任理事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产生或罢免理事的理事会会议纪要。2.3三级指标:监督机构(20分)

四级指标:监事或理事会(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监事或监事会设立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监事会或监事的人员构成情况。四级指标:履行职责,发挥作用(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监事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监事履行职责情况的相关证明材料。

2.4三级指标:办事机构(10分)

四级指标:设置、运转情况(5分);管理制度、工作职责(5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办事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转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根据办事机构人员配备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判。

2.5三级指标:党组织(20分)

四级指标:建立党组织(10分);党组织活动(10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党组织及党组织活动情况的相关资料。

2.6三级指标:管理制度(20分)

四级指标:聘用制度(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聘用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岗位聘任制度及落实情况。

四级指标:奖惩制度(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薪酬制度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奖惩制度及执行情况。

四级指标:薪酬制度(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薪酬制度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工作人员薪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的相关资料。

四级指标:年金制度(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年金制度的考察。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鼓励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为工作人员建立企业年金,并制定相应的年金制度。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工作人员年金制度、年金缴纳明细等。

2.7三级指标:定岗聘员(10分)

四级指标:工作人员配备(5)

本条是对办事机构工作人员配备情况的考察。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办事机构人员配备情况。

2.8三级指标:工资福利(20分)

四级指标:劳动合同(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考察。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与全部专职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工作人员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缴纳记录等资料。四级指标: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10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专职工作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情况的考察。

根据《劳动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为专职工作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工作人员花名册、工资表、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缴纳记录等资料。

2.9三级指标:人员培训(10分)

四级指标:培训制度(5分);培训情况(5分)

这两条是对工作人员培训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上两个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有关社会组织培训或业务培训的证明材料。

2.10三级指标:工作人员学历职称(10分)

四级指标:工作人员学历(5分);工作人员职称(5分)

这两条是对工作人员学历和职称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专职工作人员的学历证明和职称证明。2.11三级指标:负责人(40分)

四级指标:选举产生程序和履行职责情况(10分)

本条是对负责人产生程序和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通过查看产生负责人的会议纪要、与负责人现场交流、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评估负责人的履职情况。四级指标:行政负责人专兼职情况和产生方式(10分)

本条是对行政负责人的考察。四级指标:绩效考核(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绩效考核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理事、工作人员等相关主体对行政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材料。

四级指标:行政负责人学历和行业内影响力(10分)

本条是对行政负责人学历和行业内影响力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学历证明。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也可作为行业影响力的判断标准。

2.12三级指标:财务人员(10分)

四级指标:专职会计人员(5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人员配备情况的考察。

按照《会计法》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四级指标:会计机构负责人(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2.13三级指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40分)

四级指标: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情况(10分);会计基础(10分);会计核算(10分)

这三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计报告、会计报表、账簿及会计凭证。

四级指标:会计电算化(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管理情况的考察。根据《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

2.14三级指标:财务管理(35分)

四级指标:经费来源和资金使用(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经费来源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考察。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收入和支出凭据,判断是否存在侵占、私分、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资产行为,是否存在违规收费行为,是否违反规定接受和使用捐赠,是否存在帐外资产等。四级指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执行情况(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四级指标:财务支出审批程序(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财务审批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各项支出审批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四级指标:资产管理(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资产管理建立及执行情况。四级指标:专项基金和费用(5分)

本条是对民办学校计提发展基金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

2.15三级指标:税务和票据管理(10分)

四级指标:税务登记(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情况的考察。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要求,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级指标:票据使用和管理(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票、财政票据使用情况的考察。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发票和财政票据。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发票、财政票据的使用管理情况。2.16三级指标:财务监督(20分)

四级指标:财务审计(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情况的考察。

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开展审计和离任(换届)财务审计开展情况。四级指标:财务报告和监督(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和接受监督情况的考察。

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财务报告编制和对外报送情况。

2.17三级指标:档案管理(10分)

四级指标:档案管理制度(5分);档案保管(5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通过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档案保管工作情况。

2.18三级指标:证书管理(15分)

四级指标:证书管理规定(5分);证书保管(5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对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规定,查看以上证书的保管、使用情况。

四级指标:登记证书正本(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的考察。

根据《民政部关于深入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活动工作的意见》,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将本单位的登记证书、税务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在服务场所的醒目位置、以上墙悬挂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

2.19三级指标:印章管理(10分)

四级指标:印章管理制度(5分);印章保管(5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对印章管理制度、用印是否登记、是否按规定交接等情况进行考察。

3.业务活动与诚信建设(420分)

业务活动与诚信建设是一项一级指标,由6项二级指标组成,即业务活动(125分)、专业队伍建设(30分)、提供服务(140分)、信息公开(80分)、国际交流(20分)、社会宣传(25分),共420分。

在业务活动与诚信建设中,共14项三级指标,37项四级指标。

3.1三级指标:业务计划(20分)

四级指标:业务发挥规划(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发展规划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定的业务发展规划,了解其落实情况。

四级指标:业务项目计划(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计划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计划的制定情况。

3.2三级指标:业务监督(20分)

四级指标:项目检查(10分);项目总结(10分)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项目管理的考察,主要考察项目的监督情况和总结情况。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项目检查和总结的相关材料。

3.3三级指标:业务效果(30分)

四级指标:业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10分);超额完成计划(10分);社会影响力(10分)

这三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效果的考察,主要查看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对社会的影响。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项目计划和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3.4三级指标:业务效益(55分)

四级指标:收支比例(2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占收入比例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等资料计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收支比例。

四级指标:收入增长率(20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增长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审计报告、业务活动表等资料,计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收入增长率。四级指标:资产增加情况(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资产增加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审计报告、业务活动表等资料,计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增加情况。

3.5三级指标: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15分)

四级指标:职业道德准则(8分);职业道德准则落实情况(7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及落实情况。

3.6三级指标:人员增加情况(15分)

四级指标:技术人才变化情况(8分);工作人员变化情况(7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上两个技术人才和工作人员数量的变化及技术人才占工作人员的比例情况。

3.7三级指标:承诺服务(30分)

四级指标:承诺服务制度(10分);承诺服务效果(20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和落实承诺服务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承诺服务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情况。承诺服务制度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责任和收费标准等公开承诺。

3.8三级指标:服务政府(50分)

四级指标: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法律法规制定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的证明材料。

四级指标: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建言献策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提出建议的情况以及建议被采纳或建议效果的情况。

四级指标:接受政府委托项目和购买服务(20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政府委托项目和购买服务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通过考察参评单位是否接收过政府委托项目或购买服务,委托项目或购买服务的次数、是否收到政府部门的表彰或奖励,判断参评单位接收政府委托项目和购买服务的情况,参评单位需要提供相关委托书或购买服务协议。

3.9三级指标:服务社会(60分)

四级指标: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公众(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社会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参评单位服务社会公众的相关资料。四级指标: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情况(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和效果情况。

四级指标:公益活动计划制定(5分);公益活动开展(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活动计划制定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定的公益活动计划及落实情况。四级指标:公益活动支出情况(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支出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审计报告、业务活动表、账簿等资料,计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公益活动支出。

3.10三级指标:信息披露制度(30分)

四级指标:信息披露制度(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披露制度情况的考察。

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民政部关于深入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活动工作的意见》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要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信息披露制度制定情况。四级指标:信息披露情况(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披露制度执行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通过现场查看,对该单位的信息披露渠道、披露频次、披露效果进行评估。

3.11三级指标:公开内容(50分)

四级指标:单位基本信息(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开单位基本信息情况的考察。根据《民政部关于深入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活动工作的意见》要求,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披露的基本信息、收费项目、重大活动、财务状况、工作报告等公开信息,并进行对照。

四级指标:收费项目和标准(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否公开了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对公开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评估。四级指标:重大活动事项(10分);财务状况(10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重大活动事项、财务状况公开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重大活动事项和财务状况是否公开、公开范围、信息是否完整。四级指标:工作报告(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报告公开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报告在指定媒体公布的情况。

3.12三级指标:国际活动(20分)

四级指标:国际合作(10分);国际影响(10分)

这两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国际合作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等相关证明材料。

3.13三级指标:媒体形式(15分)

四级指标:网站(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网站建设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通过登录网站,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网站建设情况,比如栏目设置情况、信息更新情况、信息披露情况。四级指标:报刊(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主办报刊情况的考察。评估中,专家主要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主办的刊物。

3.14三级指标:媒体宣传(10分)

四级指标:新闻媒体宣传(10分)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媒体报道情况的考察。

评估中,专家根据媒体影响力大小,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媒体宣传情况进行评估。

4.社会评价(100分)

社会评价是一项一级指标,由内部评价(30分)、外部评价(70分)两项指标组成,共100分。

在社会评价中,共6项三级指标,6项四级指标。

4.1三级指标:理事评价(15分)

四级指标:对单位财务管理、创新能力、领导班子履行职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提供服务能力的评价(15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评价的考察。

本条指标由评估机构委托社会第三方或安排志愿者,通过电话调查、填写问卷的方式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理事名单及联系方式即可。

4.2三级指标:监事评价(15分)

四级指标:对单位非营利性、财务管理、领导班子履行职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能力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评价。(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评价的考察。

本条指标由评估机构委托社会第三方或安排志愿者,通过电话调查、填写问卷的方式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监事名单及联系方式即可。

4.3三级指标:服务对象(20分)

四级指标:对单位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信息公开、社会影响力和诚信度的评价(2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外部评价的考察。

服务对象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单位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信息公开、社会影响力和诚信度的评价。服务对象的评价调查由评估机构实施,调查方法与内部评价相同。

4.4三级指标:登记管理机关(20分)

四级指标:对单位非营利性、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规范化建设、自律与诚信建设的评价(2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外部评价的考察。

登记管理机关的考查内容包括对单位非营利性、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规范化建设、自律与诚信建设的评价。

登记管理机关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价由评估机构实施,调查方法与内部评价相同。

4.5三级指标:业务主管单位(20分)

四级指标:对单位领导班子、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规范化建设、自律与诚信建设的评价(2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外部评价的考察。

业务主管单位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单位领导班子、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规范化建设、自律与诚信建设的评价。业务主管单位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价,须由参评单位将调查问卷交给业务主管单位填写、盖章,之后交给评估机构计算分值。

4.6三级指标:政府有关部门(10分)

四级指标: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0分)

本条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获得表彰奖励情况的考察。

上一篇:星级酒店的推广策划方案下一篇:赞美老师讲课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