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2024-05-18

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通用6篇)

篇1: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一、掌握一些生字词

《风筝》伶ling仃di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憔qiao悴cui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点缀zhui: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诀jue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shi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惊惶huang:惊慌。

虐nue 杀:虐待人而致死。宽恕shu :宽容饶恕。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苦心孤诣yi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忆读书》悬念:持念,惦记。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这里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消遣qi n: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现痛苦的声音。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行文。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山中避雨》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寂寥li o:寂静空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嘈c o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煞sh 费苦心:费尽心机。

滑稽j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猝c 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恶作剧: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奸笑: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言简意赅g i: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乳臭未干:奶腥气还没有去掉。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zh 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大发脾气。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三、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四、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矛盾。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看: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1.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1)(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选文第(3)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4)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2.第(1)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第(2)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3.“荡漾”用得好。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5、知道。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

7、略

第二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回忆我的母亲》祖籍j :原先的籍贯。

好h o劳动:劳动的好手。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最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特点的农民。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朴素的阶级意识:劳动人民自发的同情本阶级和仇恨剥削阶级的思想感情。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和平:平和,温和。

为富不仁者: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穷人的人。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妯zh u娌l :对弟兄的妻子之间的关系的称呼。

《小巷深处》揶y 揄y :(书面语)嘲笑。蹒p n跚sh 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憧ch ng憬j ng:醒悟。向往。炫xu n耀:夸耀。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荤h 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寞,冷落。哽g ng咽y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造孽ni :方言,可怜。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我的老师》巢ch o:鸟的窝,也称蜂、蚁等的窝。垠y n:界限;边际。绚xu n:色彩华丽。

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崭zh n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n 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r 苦:经受艰辛困苦。辛,辣。茹,吃。

蓦m 地:突然。浩瀚h n:形容非常广大。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风尘,比喻旅途辛苦。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元勋x n:立大功的人。汗马功劳:指战功显赫。

二、掌握一点文学常识

朱德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海伦·凯勒

三、课文内容梳理

《回忆我的母亲》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7),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

第二层(8~13)回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

第三层(14~15)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小巷深处》母亲:微薄收入收养

女儿:生活满足

含辛茹苦养大

为母骄傲

改变泼辣性格

沉默厌恶

所有积蓄换家

疏远母亲

终年辛勤劳作

离家忘家

托人代捎物品

完全隔绝

独自品尝孤独

悔悟流泪

主题:深沉无私的爱

主线:情感变化发展

《我的老师》全文2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给“我”的生命带来重大影响的人,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的身边。

第二部分(4~26),用一些具体事例叙述莎利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逐步引导“我”认识“我”。

第三部分(27),照应开头,指出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在“我”生命中的意义深远。

《“两弹”元勋邓稼先》按文章标题,文章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他接受使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写他的艰苦创业,在艰苦条件下,“一切从头干起”,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突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和扎扎实实搞研究的严谨作风。

第三部分,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突出他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

四、一些重点或优美语句的理解

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回忆我的母亲》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明确: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母亲勤劳的影响力很大。

《小巷深处》

1、“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句中“钥匙”是指

。2.海伦·凯勒在文说:“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这里,作者说自己“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含义是

;说自己“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的含义是

;整段话表达了对莎利文小姐深深的之情。

明确:5.通过触摸和感受去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或学习语言的方法)。6.莎利文教育凯勒时是理论联系实际;凯勒虽然身有残疾,但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需要合适的引导;感激。

五、学习领悟一些写法

《回忆我的母亲》

1、作者围绕“勤劳”这一重点,精选典型事例,突出母亲的本质特征。如煮饭、种田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巧妙组织材料,使事例繁而不杂,结构严谨。

3、记叙中穿插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14~19段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感谢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尤其是把爱母亲推广到爱广大劳动人民,使感情得以升华,深化了中心。

《小巷深处》文章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外貌、动作、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母亲是个瞎子,要用竹棒探路,文中多次写她的这个动作。如:“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对母亲外貌的描写有三处较集中,一处是在卖冰棍:“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是一个吃苦耐劳的贫穷的形象。“黑而长的指甲”,“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又反映了她瞎眼的特征。第二处是在县城,“我”从学校出来,老远看见母亲站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无助、苍老,饱经风霜,“深凹的眼”、“枯竹似的手”,让人看了不由得辛酸落泪。瞎眼母亲要挣来那些生活费和营养品是多么不容易,还得摸着送到县城来,更痛苦的是她还得忍受心灵的折磨。这时“我”的眼睛模糊了,想起母亲的种种恩惠,不由得奔过去。课文再次描写母亲的外貌:“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一次描写,使母亲形象得到升华。母亲是痛苦的,但她又是坚强的,她坚信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抚育出来的女儿有出息,有情义,会回到她的身边。至于母亲语言的描写,朴实,有个性。正是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使母亲的形象凸现于纸上,栩栩如生,感人泪下。

六、重温阅读语段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老师“love”(爱)这个词的意思。我在花园里找了不少早春的鲜花,我把这些花拿给老师。她想吻我一下,但是那时候,除了母亲以外,我不喜欢别人吻我。莎利文老师用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

我问:“‘爱’是什么东西?”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她的话使我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手能摸得到的东西以外,我不能理解任何别的东西。

我闻着她手上的花,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

“不是”。我的老师说。

我想了一下又问:“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射向四面八方,这是‘爱’吗厂

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太阳更美丽的东西,因为它温暖的光能使万物生长。但是莎利文老师还是认为不是。我感到困惑和失望,我想我的老师真怪,为什么不把“爱”拿给我看看,让我摸摸。

大概一天以后,老师要我把大小不同的珠子穿成两颗大珠和三颗小珠相间隔的式样。我穿错了很多,莎利文老师并没责怪我,而是耐心和蔼地指出我的错误,叫我再仔细地按正确,的次序排列。莎利文老师用手触着我的前额,拼写了“think”(思考)这个词。

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予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琢磨“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太阳被云覆盖,下了一场阵雨。忽然云开日出,阳光又带来了南方特有的炎热。

我又问老师:“这是不是‘爱’呢?”

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在太阳出来之前布满天空。”接着她又解释说,“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

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1.概括选文内容。

2.莎利文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先,然后,最后。

3.海伦·凯勒是怎么理解“爱”的?用文中词句回答。

4.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5.你是如何理解“爱”的?用一组比喻句来表达你对“爱”的理解。

参考答案1.莎利文老师教“我”认识“爱”。2.先用接吻、抚摸让海伦感受然;然后通过穿珠子这件事启发海伦思考爱;最后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海伦阐释“爱”,灌输“爱”。3.“太阳被云覆盖,下了一场阵雨。忽然云开日出,阳光又带来了南方特有的炎热。” 4.因为她认识了“爱”,心中有了“爱”。5.略

《小巷深处》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惟一希望。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乎,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竞收入十多块。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饭桌上经常能见到荤菜,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1.选文中盲母对养女的爱具体表现在哪里? 2.选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盲母做生意的秘诀,可以看出盲母怎样的性格? 4.文中有一处对比写法,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5.选出对加点词语“母亲不懂”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项()A、母亲不懂书,才重视我的读书学习,辛勤劳动,供我读书。B.母亲虽然不懂书,却朴实地干。

C、嘲讽母亲自己不懂书却让我读书。D.通过对比,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参考答案1.夏天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卖冰棍,冬天缝制棉被租给乡民。2.外貌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3.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4.家境贫穷,盲母辛苦劳作,而“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表现了盲母对养女的一腔挚爱。5.C

第三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春》酝y n酿ni ng: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应和h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朗润:形容山色明朗、润泽。黄晕y n:昏黄不明亮。烘托:文中指“衬托”。抖擞s u:振作。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的事及早安排好。稀稀疏疏:(物体、声音等)空间或时间距离较大。文中形容房屋间隔远。

《济南的冬天》贮zh 蓄:存放、储藏。

澄ch ng清:文中指清澈明亮。

镶xi 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住另一物体的边缘。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安适:安静而舒适。空灵:文中指透明的,不可捉摸的。

《竹林深处人家》山麓l :山脚。麓,山脚。

饼饵 r:糕饼一类的食物。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l n:山林中的云雾。岚,山里的雾气。匾箪d n: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髹xi :用漆涂饰器物。箬ru :这里指笋衣。

《树林和草原》榛zh n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 ng苍:天空。黑黝y 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掌握一点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样子》等。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三、文章内容梳理:

《春》第一部分(1),写春天终于临近了。这一段突出了“盼”字,写人们盼春的心情。

第二部分(2~7),是全文主体,描写了春天的种种动人景象。第三部分(8~10),回到对春天的总写。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抒写春天是生命的开始,具有无比的魅力和无限的创造力,给人以巨大的欢乐和鼓舞,有力地总括了全文。

《济南的冬天》第一部分(1),作者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2~5),分写济南的山和水。

第一部分(1),缘起。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處”。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

第四部分(10),结尾。回应首段,寄寓对竹乡的眷念。

四、优美语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春》⑴本文结尾处的三个比喻句有何深刻含义? 三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特征,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把春天比作“娃娃”,因为春到人间,给人带来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美化了人间,使人感到活泼可爱,具有“美”的特征;把春天比作“青年”,因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满活力,具有“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执着的追求。

⑵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色的,作者如何把它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 春风本是无色无味的,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客观上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述。

《济南的冬天》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文章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把济南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森林和草原》文章抓住草原特点,描写富于变化,语言生动优美。①七月的天气,草原炎热。“拨开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向您扑面而来”,即使是早晨,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到中午,“空气散发着灼人的酷热”,“灌木丛被太阳烤得滚烫,似乎变得焦黄”。②草原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是赤日炎炎,“一阵风突然袭来,又一下急急地吹过,周围的空气颤动了一下„„”电闪雷鸣,乌云翻滚,下大雨了。可一转眼,到处又是阳光普照。③根据景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并富于变化,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如写乌云,先是“天边的一道铅色”,然后,“乌云的前沿像衣袖似的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压了过来”。写黄昏的天空,“晚霞如火一般的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附近的空气变得分外清澈,像玻璃一样”,“一颗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燃烧着,颤动着„„而火海渐渐变白了”。

五、重温阅读语段

《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一段段文字从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描绘春风。请从文中摘录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⑴触觉方面:⑵嗅觉方面:⑶听觉方面: 2.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3.“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是诗的最后一句,请写出这首诗。

4.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5.“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

;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

;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

。6.第二段文字中“黄晕”是写色彩的,它与前文哪两种色彩相呼应? 7.选文中与“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8.第二段文字是按 顺序描写景物的。

9.第二段文字描绘了春天的哪一幅图景?主要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 10.你知道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参考答案:1略 2.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3.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4.春风鸣春 5.花针、细丝、牛毛 6.青、绿 7.一点点 8.由近及远

9、春雨图;细密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济南的冬天》“设若单单只有阳光„„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3、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4、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5、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6、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7、“小摇篮”比喻,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

8、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9、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参考答案:1承接上文

2、可靠的结果和保证;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3、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4、先俯视,后仰视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6、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7、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8、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9、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意思相近也可)

篇2: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本节课我想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会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二是让他们知道写作业需端正态度,字迹工整。

早在三年级上册,我就已经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由于初次接触预习,我只给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预习要求,不过即便是简单,也已经超越了本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中的几点要求。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自学生字新词,并思考所预习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没想到学生都做得非常好,甚至有的学生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这节课,正式接触预习的时候,学生们就感到非常亲切,我便引导他们说一说,新的学期应该对自己有新的要求,那么在预习中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说完之后,我再总结出几点新的要求:

一、查问求助;

二、读通课文;

三、摘抄词句;四:圈点批注(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五:思考内容。此其一。

第二,我又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业和书本上学生的作业,看看差距在哪里,再说说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清楚这个学期要坚持认认真真地预习,端正写作业的态度,是个好开头!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长城和运河 《长城与运河》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文中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 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与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文中,作者用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形象地描绘出万里长城的雄姿,长城像 巨龙一样连绵不断,依山傍岗,一起一伏,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特别上“穿行”一词,用 得恰如其分,贴切生动,写出了长城的矫健与壮丽,赋予长城以动感,化静为动,使长城充 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运河的描写,作者通过词语“银光闪闪”写出了阳光照耀下运河之水 波光点点,秀美迷人。“飘落”一词用的更为精彩,极致得突出了它的“轻柔之美”,渲染了 诗歌的浪漫气息。在本文末尾,水到渠成地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强调了“长城”与“运河”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祖先,突出了全文的意旨,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诗歌的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让学生 在诵读中接受、理解知识,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做到披情入文,2.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中我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比如说鱼虾色彩斑谰、浪涛 涌动如挥舞的花束,这一切是多么的绚丽迷人。这样的美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读出来。我在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书本上或其他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装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一片 蓝天”是什么样的、“一块翡翠”又是多么美丽,体会天湛蓝如玉,海碧绿澄澈这样美丽的景 色;再从“翡翠与蓝玉合璧”体会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等词想象龙 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心旷神怡”一词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浪花奔涌跳跃的欢跃与活泼。通 过边读边想、边读边描绘,想象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这样的煤精,然后自由读、同学之间 比赛读、看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真切感受真切地抒发出来。不过,在引导学生想象,促进感悟逐步达到诵读时只忙于了走过场,如“蜻蜓点水”,没 有能很好地开启学生思维,想象得不到位,使得课堂上仅仅是设了一个环节,效果究竟如何 却无睱顾及,造成一大败笔。课堂上,对于词语的处理不尽人意。文中出示大量新词,预习时就安排学生查了词典,所以他们能准确说出词语意思。比如,当我问到“星罗棋布”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很好 地解释了词典中的意思,我当时由于紧张,并且满意于孩子的标准答案,竟忽略了一个重要 问题:他们真的理解了吗?如果只是会背出来,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我应该教会学生在生 活中理解词意,结合书上插图,借助星星、棋盘图片来感悟词义,也可以练习实际,提问: 还有什么也是星罗棋布的呢?从而指导学生真正理解词意。本文第二、三段落的总分结构非常明显。可是我却不曾顾及段落结构的指导,忽视了文 本的工具性。我应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会找中心句,知道其它句子是围绕这一句写 的,从三方面: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来体现“巨大的蓝色宝库”并举曾母暗沙一 例,体会南沙物产丰富,帮助学生认识构段方式,理清表述层次,好好地利用这一部分教学,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过这一课失败的教学,我深深地惭愧,教师要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首先自己就要先 读懂课文,深入钻研教材,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拐杖,而透过文本,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我知道课堂不是演习,每一节课都是实战,而细节决定成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 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文本工具性的引导,钻研教材,把基础夯实,真正落实课堂 教学实效性。3.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 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 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 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 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 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 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 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4.翻越远方的大山 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 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 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3.关注读中感悟。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 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 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 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雪儿 《雪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爱护鸟类的美好感情,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本文的难点 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和可爱形象以及人与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觉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做地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在 讲到“似乎在向我祝福”时,我马上启发学生想象,“雪儿在向我祝福什么?”“雪儿临别时 的这一望也许不仅仅是祝福,还可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 们产生了合理的猜想,如有的说“雪儿祝我早日康复!”“雪儿祝我的腿伤快点好,可以像它 一样到外面的世界去,去感受那阳光明媚的春天。”有的说“除了祝福,雪儿还可能在向我道 谢,谢谢我这么多天对它的照顾。”“雪儿也许对我依依不舍,因为相处这么多天,他们已经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愿你从此不再孤独,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我会经常飞回来看你的。” “如果你将来有什么信件要我传送,我一定会随叫随到的。”学生想象天真、丰富,这么 一想象,补充了文中的留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主旨,使学生对人与鸟之间的深厚 情谊理解更深了。

6.花瓣飘香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 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 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 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 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 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 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 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 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 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 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 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 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 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 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 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 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 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 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 上活跃。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7.菩萨兵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 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 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 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 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 什么? 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 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 学生自读2-5 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 没有粮食。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 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 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 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 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 在阅读7、8 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8.李广射虎 这一节课我灵活地使用了导学案,我把学案的“基础达标”部分的题目做了适当的增删改。课堂上,利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互相检 测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了评议。利用“设问导读”的第一题引导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使用导学案的教程中,也许是受导学案的束缚,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在自主地学习,而由教师一味地牵着走。由于时间关系,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妥,比如在读熟课文后,还 缺少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也缺乏表演力,教师是个演员,教学中要加强一点亲和力,抑扬顿 挫一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评价,个人认为是有所欠缺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的表扬才 能恰到好处,也不知道该怎么批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个评价的艺术,除了吸取前辈们的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探求。为什么时间不够?我想了很久,教学内容其实不多,为什么时间不够呢?现在想来原因 是:老师的过渡语啰嗦,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一定要简洁,这也是 我今后努力改进的地方。

9.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少年王勃受邀参 加滕王阁宴会,他即兴写出千古传颂的名文--《滕王阁序》。教学时,我抓了课文中隐藏的两处空白,在对比中突出王勃的勇气和出众的才华。面对都督写一篇庆贺文章的要求,在场的大多数才子表现是这样的--“你看看我,我 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在场的人在当地颇有 学问。此时他们心里怎么想?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纷纷发言。“这么短的时间要写出一篇优秀 的文章,真是太难了!”“万一写不好,大家都会看不起我,我以前的名声就毁了。”„„此时,再看少年王勃--“他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王勃的勇气和自信。此时,我稍加点拨:“他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艺 高人胆大啊!当学到“都督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真是奇才!’”这里时,我随机补充了我在网上查找的资料: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 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 大家看。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 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奇才!真是奇才!”此时,学生 从都督的态度前后变化之大,看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看来,挖掘文章空白,课内外相联系,能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处中,小姑娘的坦然、直率和纯洁,深深地教育了萧伯纳,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 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同小姑娘玩后,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 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萧伯纳是否是在自夸,在炫耀自己?在备课时,我起先认为有那么一 点意思。可是,教参上说:萧伯纳是在“同小姑娘玩了好久,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这让我感到有些为难,问起办公室里的老师,他们也都觉得萧伯纳虽然是想让孩子惊喜,但是言语中似乎是带着那么一点夸耀的意思。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最后,我觉得应该在课上听听学生的想法。上完本课,我心情很激动。看来,上课前,我决定的“听听学生的想法”是明智的。常常看到理论书上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我想,相信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是最 重要的。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出往往能迸射出绚丽的火花。这火花,能带我们到达“又一 村”的世界。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1.赶海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 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 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 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 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

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 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摘抄、诵读、亲密接触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 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 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 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 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 美所震撼。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 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篇3: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纵观小学现行多版本教材, 文言文的编排情况不容乐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编排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在每册中均编排了两篇浅近的文言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下册才安排第一篇文言文——《寓言两则》。据统计, 小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的编排起点大体在第三学段, 编排的篇目数量比重较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作为一种定型化的语言形式, 沿用了两三千年,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教学, 既是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更是传承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

一、从继承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角度看, 小学阅读教学大力加强文言文教学是必要的

当代的语文教学, 以现代文的学习为主, 是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发端的, 近百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昭示了, 白话文学习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 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然而, 传统语文学习都是文言文诵读, 孔子对学生开讲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言文;元、明、清时代对于蒙童的教育, 也是从文言文开始的。现在流传下来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等, 都是用文言写成, 也是古代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教材。他们在文言文的诵读之中, 完成人生的启蒙教育和汉语言文字的学习。

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 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积累而形成的科学经验, 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必须加以批判地继承。诵读, 就是这些经验中最突出的一条, 它符合汉语的特点, 作为单音节文字的汉语, 通过文言加工, 读起来朗朗上口, 悠远绵长。文言文所具有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意蕴之美都可以通过诵读来体现。因此,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 引入文言文, 大力诵读文言文, 是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必要方式。

二、从传承中华传统的角度讲, 小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是迫切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是浩如烟海的文言文典籍。这些国学经典博大精深, 有儒家的《论语》《大学》, 道家的《老子》《列子》, 也有科学方面的《天工开物》, 历史方面的《春秋左传》, 更有流传千百年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说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各地的方言丰富复杂, 而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唯独文言文始终保持近乎固定的格式。它能让操不同方言者笔谈, 更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现代白话文的推行, 极大地增加了文化的受众, 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 这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都说“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当我们融入“地球村”的时候, 我们不能丢弃自己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 由于文言文教育的淡化, 我们的很多人有现代的时尚, 却缺乏民族的文化根。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国学的需要, 经典的复兴也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的熏陶教育, 才是抓住了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时机。

三、从现代儿童素养的构建角度来讲, 文言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一) 学习文言文, 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当今信息时代对儿童的素养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从发展异常迅猛的信息世界中认识到: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儿童素养, 不仅要有科技素养、创新素养, 更需要个人的品德素养, 而且品德素养显得更加重要。历史先贤们, 在简约、凝练、形象、生动的文言中, 就传达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标准。引导小学生诵读文言文, 如同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精神家园的门窗, 铺开一条高尚人生的大道, 走近历史先贤, 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传统道德的精髓, 吸收传统道德的营养, “古为今用”, 打好人格素养大厦的基础, 为完善人格奠基, 为精神家园增添丰富的养料。

(二) 学习文言文, 可以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自先秦始, 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文言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的一朵绚丽奇葩。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正因为有文言文, 才使中华文化得以源源不断的流传下来。诵读文言文, 必然会让学生受到熏陶浸染。学生从中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 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着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 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 追寻高价值的道德信仰, 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 学习文言文, 更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文言文有独特的语言模型, 蕴含典故, 微言大义, 意蕴丰厚, 节奏和谐, 音韵优美。在小学加强诵读文言文, 不仅增加识字量, 还会增强语感, 提高领悟能力, 而且还会让孩子说话、作文出口成章、引经据典, 增强交流的深度。最近几年, 许多高考作文, 用文言文写作, 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篇4: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单元知识点拨

问候语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这三个句子是已相识的人们在早上、下午或晚上首次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多用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但要注意“Good night.”,为晚间道别语,意思为“晚安”,不要误以为是“晚上好”。

Hi/Hello

两者通常用于熟人、朋友、年青人之间的问候,意思为“你好”。 Hi 也可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意思为“喂”。 hi 是由 hello 一词简化来的,和 hello 相比,hi更为简练上口,易记易写,语气更为随和,因此,它更为人们,特别是英、美国家的年轻人所采用,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有一点要注意: Hello 或 Hi 一般不用于向师长、上级、年长者以及有体面的人打招呼,以免显得对长辈不够尊重,向上述人打招呼常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How are you?

“How are you?”是熟人、朋友见面时说的客套话,意为“你好吗?”。朋友见面说这句话,目的在于问候,而并非真地要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一般情况下,用“Fine, thank you.”回答即可。例如:

—How are you, Cindy?(你好吗, 辛蒂?)

—I’m fine. Thank you.(好,谢谢你。)

知识拓展

人们初次相识时,也可用“How do you do?”来问候,这个句式的末尾标点为问号,但表示的意思为“你好”,答语同样用“How do you do?”。

课文疑难解析

1. ① —Good morning, Helen!

—Good morning, Dale!

② —Good afternoon, Eric!

—Good afternoon, Frank!

③ —Good evening, Bob!

—Good evening, Alice! (P3)

一般来说,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分别是指天亮到中午12点或中午12点至日落、日落到就寝之间的时间。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分别是人们在早上、下午、晚上见面时的打招呼用语,回答也分别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

2.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I’m OK. (P4)

OK 可以用于多種场合,这里我们学的“OK”用作“How are you?”的答语,表示“身体好”,相当于: Fine, I’m OK./I’m fine.

单元考点回顾

1. A: Good afternoon, John.

B:_______, Li Wei. [补全对话](2004年陕西)

2. —It’s nearly twelve o’clock. It’s time for you to go to bed, Jane.

—OK._______, Mum.

A. Good nightB. Goodbye

C. Good eveningD. See you(2004年甘肃)

3. —How do you do?

—.

A. I’m fine, thank you.B. How do you do?

C. How are you?D. I’m OK.(2003年哈尔滨市)

Key: 1. Good afternoon2. A3. B

Unit 2What’s this in English?

单元知识点拨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What is this in English?”用来询问如何用英语表示某物,意思为“这用英语如何表达?”,这句话也可用“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表述。例如:

—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这用英语如何表达?)

—It’s a map.(是一幅地图。)

课文疑难解析

1.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n orange. (P7)

问句中的 in 与语言类名词搭配,意思为“用(…… 语言)”,表示方式。例如:

I can tell the story in English.(我能用英语讲这个故事。)

a, an 都用来表示“一(个;件……)”,是英语中的不定冠词。 an用在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之前;a用在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之前。有关这一语法知识点,同学们将会在日后详细学习。

2.

是一个常见的交通指示标志,图中的P是“Parking”的缩写,意为“停车(区)”。

是一个常见禁令标志,图标所示内涵为“No Parking!”, 意为“禁止停车”;NBA是“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意为“美国篮球协会”; kg 是 kilogram 的缩写,意思为“千克”或“公斤”, g 是gram的缩写,意为“克”。

3. —Spell it, please.

—R-U-L-E-R. (P10)

spell 意为“拼写”,拼写单词时要按单词中字母的先后顺序逐一拼写。

单元考点回顾

1. —What is this _______English?

—It’s called keyboard.

A. byB. inC. onD. with(2004年宁夏)

2. —What color is_______ orange?

—It’s_______ orange.

A. an, anB. an, the

C. an, ×D. ×, an(2005年甘肃天水、陇南)

3. When you see the sign , you can’t_______ your car here.

A. parkB. drive

C. cleanD. repair(2005年北京崇文区)

4. What is the reading shown on the picture?

A. 5g.

B. 500g.

C. 150g.

D. 0.5g(2004年襄樊市)

Key: 1. B2. C3. A4. D

Unit 3What color is it?

单元知识点拨

What color is it?

“What color is it?”用来询问某物的颜色, 回答要用“It’s + 表颜色的词”。例如:

—What color is this key?(这把钥匙是什么颜色?)

—It’s yellow.(是黄色的。)

英语字母

(1) 英语字母的分类

从读音上看,英语26个字母可分为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

① Aa, Ee, Ii, Oo, Uu 五个字母为元音字母;

② Ba, Cc, Dd, Ff, Gg, Hh, Jj, Kk, Ll, Mm, Nn, Pp, Qq, Rr, Ss, Tt, Vv, Ww, Xx, Zz 为辅音字母;

③ Yy 有时用作元音字母,有时用作辅音字母。

为了方便识记,26个英语字母按其发音还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Aa, Hh, Jj, Kk 四个字母都含有[ei]音;

② Bb, Cc, Dd, Ee, Gg, Pp, Tt, Vv 八个字母都含有[i:]音;

③ Ef, Ll, Mm, Nn, Ss, Xx, Zz七个字母含有[e]音;

④ Ii, Yy 两个字母都含有[ai]音;

⑤ Uu, Qq, Ww 三个字母都含有[ju:]音;

⑥ Oo, Rr 两个字母无法归类, 它们的读音分别是[?藜u:]和[?藁:]。

(2) 英语字母的写法

1. 从书写上看,26个英语字母分印刷体和书写体两种, 每个字母又分大、小写两种形式。所有字母的大写都占四线三格中的上两格。26个字母的小写分以下五种情况:

(1) 书写b, d, h, k, l 五個“有头”的字母是占上两格;

(2) 书写g, q, y, p 四个“有脚”的字母是占下两格;

(3) 书写a, c, e, m, n, o, r, s, u, v, w, x, z十三个“无头无脚”的字母是占中间格;

(4) i, t两个字母占中格加上半格;

(5) j占中、下两格加上半格;f占三格。

2. 所有的字母都要按照正确的笔划书写,所有字母的大、小要匀称,间隔要均匀、适当,所有的字母书写时都略向右斜,斜度要一致。

3. 单词之间必须有适当的距离,一般空一个小写字母a的距离即可。一个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

课文疑难解析

1. —What color is it?

—It’s black and white.(P13)

询问某一物体的颜色要用“What color is...?”句式,询问某些物体的颜色要用“What color are...?”。例如:

—What color are the desks?(这些桌子是什么颜色的?)

—They are yellow.(它们是黄色的。)

2. 请注意下列各组大写字母的意义。

S/M/L_______ UFOCCTV_______ UN

表示衣服尺码时,“S(small)”表示小号,“M(medium)”表示中号、“L(large)”表示大号;UFO是“unknown flying object”的缩写,意为“不明飞行物”;CCTV是“China Central TV Station”的缩写,意为“中国中央电视台”;UN是“United Nations”的缩写,意为“联合国”。

单元考点回顾

1. —?

—Orange, I think.

A. What is it

B. How is the food

C. What color do you think it is

D. Is there any fruit around here(2003年武汉市)

2. We watch evening news on Channel 1 of_______ at 7:00 in the evening.

A. MTVB. CAAC

C. CCTVD. WTO(2004年广西南宁课改区)

篇5: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最新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二册(1―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课 为你自己高兴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三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4、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课 过万重山漫想 5、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五课 天涯思情 第二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课 通知 通报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七课 日志 记录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八课 说明书 摘要 第三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九课 音乐就在你心中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课 画里阴晴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一课 牡丹的拒绝 4、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三课 拿来主义

 

篇6: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1、欣赏好词好句。

2、掌握近义词和反义词

3、会填写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词和反义词。

教学难点:会填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读黄框,知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我们要热爱祖国。

二、本单元内容包括:识字3、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语文园地三

三、好词好句欣赏

词语:

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名胜古迹、风景优美、高楼大厦、不约而同、

句子: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3、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

4、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5、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6、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四、分类练习

1、读课文。识字3中,让学生看地图,知道台湾的位置。

2、字

(1) 我会写的字的笔顺:

夕、与、州、民、匹、

(2)易错的字:争、族、亿、欢、洁、祖、旗帜、央、旁、互、扬、拥抱、候、

(3)字的部首。

3、词与各种词组

(1) 我会读的词(43页)

(2) 认识各民族。

(3) 组词。(45页)(包括多音字组词)

(4) 词组:

一(座)城市 (美丽)的城市 ( )的公园 ( )的雪景 ( )的棉花

(5) 连线(要求:线头要对准)

堆 雪景 飘着 银装

打 雪人 披着 雪毯

看 雪仗 铺着 雪花

(6)反义词、近义词(55页)

4、句子

(1)花坛真漂亮啊!我要把它拍下来。(尽管是两句话,但是前后两句话是有关联的。)

(2)北京真( )啊!我多么想( )。

上一篇:迎新晚会广播稿下一篇:化验员岗位职责8639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