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外国的中国电视剧

2022-10-19

第一篇:出口外国的中国电视剧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流程

贸易——进出口 2009-07-31 15:10:16 阅读215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出口货物流程

出口货物流程主要包括: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

一、报价

在国际贸易中一般是由产品的询价、报价作为贸易的开始。其中,对于出口产品的报价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等级、产品的规格型号、产品是否有特殊包装要求、所购产品量的多少、交货期的要求、产品的运输方式、产品的材质等内容。

比较常用的报价有: FOB船上交货、CNF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等形式。

二、订货(签约)

贸易双方就报价达成意向后,买方企业正式订货并就一些相关事项与卖方企业进行协商,双方协商认可后,需要签订《购货合同》。在签订《购货合同》过程中,主要对商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包装、产地、装运期、付款条件、结算方式、索赔、仲裁等内容进行商谈,并将商谈后达成的协议写入《购货合同》。这标志着出口业务的正式开始。通常情况下,签订购货合同一式两份由双方盖本公司公章生效,双方各保存一份。

三、付款方式

比较常用的国际付款方式有三种,即信用证付款方式、TT付款方式和直接付款方式。

1、信用证付款方式

信用证分为光票信用证和跟单信用证两类。跟单信用证是指附有指定单据的信用证,不附任何单据的信用证称光票信用证。简单地说,信用证是保证出口商收回货款的保证文件。请注意,出口货物的装运期限应在信用证的有效期限内进行,信用证交单期限必须不迟于信用证的有效日期内提交。

国际贸易中以信用证为付款方式的居多,信用证的开证日期应当明确、清楚、完整。中国的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都能够对外开立信用证(这几家主要银行的开证手续费都是开证金额的1.5‰)。

2、TT付款方式

TT付款方式是以外汇现金方式结算,由您的客户将款项汇至贵公司指定的外汇银行账号内,可以要求货到后一定期限内汇款。

3、直接付款方式

是指买卖双方直接交货付款。

四、备货

备货在整个贸易流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须按照合同逐一落实。备货的主要核对内容如下:

1. 货物品质、规格,应按合同的要求核实。

2. 货物数量:保证满足合同或信用证对数量的要求。

3. 备货时间:应根据信用证规定,结合船期安排,以利于船货衔接。

五、包装

您可以根据货物的不同,来选择包装形式(如:纸箱、木箱、编织袋等)。不同的包装形式其包装要求也有所不同。

1. 一般出口包装标准:根据贸易出口通用的标准进行包装。

2. 特殊出口包装标准: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出口货物包装。

3. 货物的包装和唛头(运输标志):应进行认真检查核实,使之符合信用证的规定。

六、通关手续

通关手续极为烦琐又极其重要,如不能顺利通关则无法完成交易。

1、属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须办出口商品检验证书。

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主要有四个环节:

 接受报验:报验是指对外贸易关系人向商检机构报请检验。抽样:商检机构接受报验之后,及时派员赴货物堆存地点进行现场检验、鉴定。检验:商检机构接受报验之后,认真研究申报的检验项目,确定检验内容。并仔细审核合同(信

用证)对品质、规格、包装的规定,弄清检验的依据,确定检验标准、方法。(检验方法有抽样检验,仪器分析检验;物理检验;感官检验;微生物检验等)

 签发证书:在出口方面,凡列入〖种类表〗内的出口商品,经商检机构检验合格后,签发放行单

(或在出口货物报关单上加盖放行章,以代替放行单)。

2、须由专业持有报关证人员,持箱单、发票、报关委托书、出口结汇核销单、出口货物合同副本、出口商品检验证书等文本去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 箱单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产品装箱明细。发票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产品证明。报关委托书是没有报关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委托报关代理行来报关的证明书。出口核销单由出口单位到外汇局申领,指有出口能力的单位取得出口退税的一种单据。商检证书是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或其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而得到的,是各种进出口商

品检验证书、鉴定证书和其他证明书的统称。是对外贸易有关各方履行契约义务、处理索赔争、议和仲裁、诉讼举证,具有法律依据的有效证件,同时也是海关验放、征收关税和优惠减免关税的必要证明。

进口流程

办理海关进口手续流程图及简要说明

1、一般情况下的从国外进口到国内:

到港货物->外贸公司或者委托外贸公司办理进关手续->进口

备注:

 外贸公司是指经国家经贸部或省、市级经贸委批准其有进出口商品经营和代理权的企业。所需通关单据:

1)进口合同 2)进口发票 3)装箱单 4)海运提单 5)提货单(正本海运提单 背书、传真空运单据换取) 6)各种进口许可证(根据海关商品编号上的规定)

2、从国外视同进口到保税区:

到港货物->保税区企业自行办理保税区海关备案手续->保税区仓库

备注: 

 海关备案是指进口商将进口的货物如实向海关申报,而无需加税和进口许可证。备案进区后的货物呈保税状态。海关备案所需提供的单据:1)进口合同(如国外卖方是本公司系统可免去) 2)进口发票 3)

装箱单 4)提货单(正本海运提单背书、空运提单换取) 5)海运、空运提单 6)保税仓储进库登记簿

3、从保税区进口到国内:

保税区仓库内货物->保税区海关通关手续或保税区海关核销手续,海关通关手续->进口

备注:

 方法B是指在保税区内投资经营自身产品,且经保税区海关核准按月、季等核销期限的仓库和生产性企业,进口时可办理的方法。特点是货物可先实现国内销售,后报关付税、付证。通关和核销单据:1)进口合同(保税区内企业和外贸公司的) 2进口发票(保税区内企业和外

贸公司的) 3)装箱单 4)出库单(正本) 5)各种进口许可证(根据海关商品编号上的规定)

4、从国外通过保税区海关(一次性)进口到国内

到港货物->保税区外的贸易公司代理进口保税区海关通关手续->国内

备注: 

 这种方式是保税区内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独立对海外经商的进口通关方法。通关单据:1)进口合同(如国外卖方是本公司系统可免去) 2)进口发票 3)装箱单 4)提货

单(正本海运提单背书、空运提单换取) 5)海运、空运提单 6)进口合同(保税区内企业与外贸公司) 7)进口发票(保税区内企业与外贸公司) 8)各种进口许可证(根据海关商品编号规定)。

进口贸易流程

1)进口交易前的准备

① 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包括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和供应商资信。② 进口成本核算;

③ 进口货物许可证的申领;

④ 进口用汇;

⑤ 委托代理进口。

⑥ 选择交易商品和对象

2)交易磋商

询价、洽谈

签订外贸合同

3)进口合同履行的一般程序

① 信用证的开立和修改

② 委托装运

③ 装运前验货

④ 索要商检证书

⑤ 运输和保险

⑥ 审单和付款

⑦ 进口报关纳税

⑧ 进口商品检验

⑨ 提货离岸

第二篇:中国最早出口的茶类是黑茶

中国最早出口的茶类是黑茶 ——分析“black tea”与红茶的关系推断

安化县茶业办

曾学军

摘要:红茶为何在英语里叫“black tea”,一直在这方面找不到可

靠可信的依据,同样也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试图从黑茶与红茶的起 源到后来茶叶的分类,再到茶叶的出口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得出一 个结论,即中国最早出口的茶类是黑茶。这仅仅是抛出一个命题,同 样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历史证据,希望能有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开展这 方面的研究讨论。

关键词:black tea 红茶

黑茶 出口 历史

英语中“black tea”这个词组为什么叫红茶,也就是在中国一种叫红茶的茶,在英语中为什么翻译成“black tea”呢?这一直是困扰着茶叶界和翻译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来解释红茶与“black tea” 的关系,但都显得牵强附会,不能自圆其说,很难服众。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有种茶本来就叫黑茶,而且黑茶的历史比较悠久,如果没有黑茶,那些解释也许能应付过去,但问题是真正在中国盛行几百上千年的黑茶没有成为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日常饮料,也给黑茶向国际市场宣传是带来了尴尬。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日益走俏的黑茶,向外国人尤其是英文国家的朋友介绍时叫什么茶呢?真正意思上的“black tea”已经叫红茶了,要想英文国家从根深蒂固的传统名字上把“black tea”叫成黑茶,可谓难于上青天。这样便有必要来探讨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即历史上为何把“black tea”理解成红茶或者说红茶为何在英语里叫“black tea”?世界茶叶贸易史上又是怎么弄出这样一个红黑不分的笑料呢?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历史上中国最早出口的茶类是黑茶呢?

首先,我们从英文名“black tea”分析。从英文的词组结构上看,它肯定是一个意译的名字,前面是黑色的意思,后部分是茶的意思。能推断,“black tea”是直接按中文名字意思直译过去的,是先有中文名字后有英语词组,也能间接证明,中国是茶叶原产国,茶叶起源于中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肯定,历史上的翻译家应该是很严谨的,无论是英国的翻译家还是中国的翻译家都不可能红黑不分,更不可能存心把黑茶译成红茶。同样,如果指着“black tea”这个词组去问一个只懂英语不了解茶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把“black tea”理解成黑色的茶,或黑色

的茶叶,绝不可能认为这个词组是红茶。查遍英文词典,也查不出“black”有半点红色的意思。最早将茶叶介绍给西方的人或最早将茶叶翻译成英语的人已无从考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翻译家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或者说要与中国人作对,硬要将红茶说成黑茶,应该说西方国家最早接触的是黑茶,不是红茶。是不是可以肯定,最早向西方人推介的茶就是黑茶呢?

茶叶分类目前依然是个难得统一的课题,但比较科学的分类办法是依据制造工艺和品质上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划分的,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绿茶、黑茶、红茶、黄茶、青茶和白茶。茶叶加工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自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叶就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茶叶贯穿了中国五千文明史。茶叶从药用到宫庭饮用,再到大众饮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上茶叶始于远古盛于唐宋,到唐代才有陆羽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盛时期,因而茶叶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茶叶的加工工艺和煮饮技艺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形成的了比较完备的加工工艺和茶文化,为各大茶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茶经》中明确记载,茶叶加工分“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和封之”等工述。唐代出现了团茶和茶饼。但唐代没有对茶叶进行分类,只出现了以地名加茶字或以地名加茶叶外形特征的茶叶名称。如“舒州名茶”、“渠江薄片”、“阳团茶”等等。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对制茶技艺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改蒸青饼茶为炒青饼茶,改炒青饼茶为炒青散茶,这一改进加速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各类茶的发展摸索了经验。黑茶就是在宋朝中后期先辈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一大茶类。

根据目前的所掌握的历史记载,黑茶叶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嘉靖三年正式在朝庭公文中出现黑茶这个茶名,《明史·茶法》(公元1524年)记载,御使陈讲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这是最早以公文的形式记录黑茶的资料。应该说在这个记录之前很久便有黑茶在民间的出现。有关专家推断,黑茶起源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大约宋末元初时,湖南安化先民最先制造黑茶。在绿茶改制过程中,因南方四五月份正是梅雨季节,经过炒青揉捻后的茶坯有可能无法很快晒干或烘干,只能堆放一段时间后再等待时机干燥。经过一段时期的堆放后,所加工出来的茶就形成了与绿茶不一样的特殊风味,且其外表黑色油润,汤色、香气和 2

口感都有与绿茶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把它叫黑茶。另外一种说法是,明朝初期即14世纪中后期,这是明朝管理茶叶最严格的时期,越是管理严越是走私明显。当时安化黑茶产业已出现了比较大的生产规模,且安化黑茶质佳价廉又不是官茶,官方便把不经朝庭允许到安化返运的茶叫黑茶。因此,黑茶一词即在明朝初期已在湖南安化出现。至1939年彭先泽先生专著的《安化黑茶》与《安化黑茶砖》两书中记载,至上世纪四十年代“黑茶”一词仅见于安化,其它地方的黑茶如普洱茶、六堡茶、老青茶、藏茶等等只是都属于黑茶类,但都不直接叫黑茶。

红茶的出现要晚。红茶分为功夫红茶与红碎茶,历史上只有功夫红茶,功夫红茶主要为三大类,有福建的闽红也叫建红、安微的祁红和湖南的湖红。闽红即福建生产的红茶,它起源于十六世纪未和十七世纪初,福建先民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从福建省崇安县星村开始小种红茶生产。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这也是中国公认的最早的红茶。祁红也叫祁门红茶,祁红就更加晚。据历史记载,清朝光绪以前,祁门生产绿茶,品质好,制法似六安绿茶,称为“安绿”。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在至德县(今至东县)尧渡街设立茶庄,仿照“闽红”制法试制红茶。 湖红,据史载,清咸丰4年(1854年)首先在湖南安化试制成功,后在新化、桃源、沅陵、溆浦等地相继生产。从红茶的起源看,红茶要比黑茶迟二三百年。因而,红茶对世界的影响肯定要比黑茶迟。

再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茶叶出口贸易。茶叶作为一种出口产品具体从何时开始已无法下定论,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法是中国茶作为商业行为传播到世界各地始于西汉。茶叶最早是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这种说法已缺少文字证据。二种说法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转道印度、尼泊尔等西亚和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这种说法也不影响“black tea”与红茶的关系。三种说法是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 3

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而这段时期的茶叶贸易就完全有可能与黑茶有关联。

中国最早大规模的茶叶贸易也出现在明代。14至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传播,通过阿拉伯人将茶传播到西欧。其间欧洲传教士开始来到元朝、明朝传教,他们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起桥梁时,也将中国茶叶介绍到了欧洲。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茶习俗的记载具体而详细。利玛窦是明代最早在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明的西方传教士,他也许就是最早发现茶的西方人,他对茶叶在西方的推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晓(1559年)写就的一本《中国茶摘记》里有详尽的说明。也就许就是这个时期,中国的茶叶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因此黑茶一词就非常有可能是这个时期在西方出现,在当时的翻译家就有可能把黑茶即真正意义的黑茶“black tea”介绍给了西方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黑茶起源于宋末,成形于元末明初,正式定名记录于明代中期,而中国茶叶的出口正好是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只有绿茶与黑茶,红茶还只是创制阶段,不可能有产品,更不可能批量出口,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出口的茶叶应该就是黑茶。当时的翻译家也并没有把黑茶与“black tea”搞混淆,他们最先接触的就是黑茶,“black tea”也与当时的历史相当吻合。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将“black tea”理解成红茶的呢?可能是明末清初的战争原因,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改朝换代的过度期,给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停滞,加上清朝初期也是闭关锁国的核心时期,茶叶出口出现了断层。到后来17世纪的红茶创制和18世纪开始出口时,因功夫红茶的外形和汤色与黑茶区别不明显,曾经的经销商也没有把黑茶的特征,特别是其口感与香气较好地传递下来,给后来的经销商造成了感觉上的误差,误以为“black tea”就是红茶,红茶就是“black tea”。以致后来便把“black tea”与红茶等同起来,就留下了今天在英文里红黑不分的尴尬事实。

作者及单位:曾学军

安化县茶业办

第三篇: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 要】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本文论述了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贸易规模、出口结构、贸易方式与贸易环境等方面探究了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低碳经济;碳排放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逐步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在人类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暖和环境持续恶化。为了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量以及缓解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各个经济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了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5碳排放数据显示,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1亿吨,与2014年相比没有变化,而2015年相对于2014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高于3%。这一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2016年12月,“德国观察”组织公布了2016“气候变化表现指数”报告,对全球58个主要碳排放经济体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努力进行评估和排名,在综合排名中,中国排在第47位。就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而言,中国的排放量最高,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03%。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碳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碳排放验证超标的问题已经给国内的环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尤其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低碳经济给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国际贸易规模和碳排放量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因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当积极的响应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进程,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本文将深入讨论发展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提出建议。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

莱斯特?R?布朗是最先探索“低碳经济思想”的学者,而“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被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热点。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阐述。庄贵阳(2005)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三大特征为经济性、技术性、目标性,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综合各种观点,本文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低碳经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了应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和气候变暖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中国出口贸易规模

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极速增长,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贸易水平的提升令世界各国瞩目。2015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9530.33亿美元,是1979年贸易额的134倍。其中,出口贸易的发展尤为明显,2015年的货物出口贸易额是1979年的出口贸易额的166倍。如图1所示,近20年来,除了2009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大幅下降以外,我国出口贸易额始终保持着可观的增长率。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使我国贸易始终保持顺差,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中国出口贸易结构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商品的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近几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额的对比发现:自1996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而初级产品出口额却逐步下降,并且二者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达到90%,2015年更是达到95.43%,使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该趋势体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工业制成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了中国取得对外贸易优势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工厂的地位不断地被巩固,逐步成为制造业大国。

进一步细分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可以发现,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最高的六类商品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润滑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都属于污染性高的非绿色出口产品。同时,加工贸易也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很大份额,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依赖廉价劳动力加工组装之后再出口,加工过程中耗费了大量资源并加剧了碳排放的增长。

本文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为基础,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额占比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通?^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一样占有较高比重,大部分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同时,低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所占比重极低。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2015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略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略升,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几乎不变。可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略有优化,但大多仍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具备核心科技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撑。

3.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靠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的环境规制条件开拓了巨大的加工贸易出口市场。根据图3可以发现,1995-2010年期间,加工贸易的比重比一般贸易还要高,直到2011年,一般贸易所占份额才超过加工贸易,但是加工贸易仍占有很高的比重。一方面,跨国公司把初级加工、组装等高能耗、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将遏制上述现象的继续出现,我国可能会通过降低加工贸易的出口退税、向高排放企业征税等方法加快加工贸易模式转型。这将对我国加工贸易发达的地区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加工贸易出口额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

4.对贸易环境的影响

《贸易和气候变化》指出,国际贸易将以多种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也将反作用于国际贸易,改变国际贸易流转模式和各国的贸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格局调整。首先,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将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WTO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贸易规则,如低碳环保产品补贴规则。多哈回合已经进行了15年,在WTO贸易与环境谈判中,低碳产品和服务成为讨论的重点内容,有代表建议消除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壁垒,实现这些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他们认为,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实现了贸易利益,还符合全球的环境利益。其次,低碳经济还会撼动WTO基本原则尤其是非歧视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的地位。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欧盟、美国等领先低碳经济发展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欧美的发达经济体也已经在多边、区域、双边及单边层面做了大量工作,再加上在低碳经济的契机下他们会缩小自由贸易市场的供给能力,最终影响非歧视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的作用。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重要影响的必然趋势下,中国的贸易环境也将更加复杂多变。在前几个部分的讨论中已经提到,中国将面临碳关税、碳标签和隐形贸易壁垒等更多贸易保护措施的挑战,也必然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此外,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中国将不断受到发达国家和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攻势和谴责,从而在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总之,低碳经济的浪潮必然使中国处于“危机重重”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中。

五、中国出口贸易应对策略

低碳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低碳化浪潮将成为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面临的第四次浪潮,低碳化时代正在向世界各地区招手。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必将在低碳化的过秤中被逐步淘汰,本部分从出口贸易增长模式、出口贸易结构、出口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等4个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模式转变

我国现有的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具有“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特点,这种以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的增长模式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经济理念。要想在低碳化浪潮中稳定出口贸易的发展,就要脱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实现对外贸易的集约型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舍弃一味追求出口规模扩大的目标,在将低碳理念作为政策的指导之一的条件下积极调整贸易政策,使政策有利于提升外贸的效益。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同时着重发展其它方式的出口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重点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强调自主品牌与自主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对于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并形成创新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地位。最后,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外贸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推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虽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低,但是其中低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总的来说,我国出口商品具有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和隐含碳高的特点。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步推动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应不断增加高新技术投入,一方面应用于传统出口商品的改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研发,技术创新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要减少出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从政策以及资本都方面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竞争力。另外,出口企业可以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在产品中增加绿色环保因素,达到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安全性、科技性和环保性的要求,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迅速扭转中国在绿色贸易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3.逐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

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实现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低碳化浪潮背景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槌墒斓牡吞枷?费观念,发达国家政府也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自己在新一轮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竞争利器。为了使发达国家以低碳环保为理由而设置的隐形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贸易的影响降至最小,就必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同时逐步加强与大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加大东亚地区的贸易比重,并逐步形成良性的贸易同盟。这些,将为我国贸易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减缓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冲击。

4.积极参与贸易规则制定

低碳经济发展将对贸易规则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碳背景下贸易规则的改变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这样的碳排放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冲击。所以,我国必须积极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联合处于相同处境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贸易谈判中掌握足够的话语权。首先,积极参与WTO多边规则的制定。中国应关注WTO对贸易壁垒的态度,跟踪成员国的政策动向,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坚决抵制“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政策。其次,关注区域、双边贸易协定,分析有关低碳环保的贸易协定的趋势,预测未来低碳规则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杜运苏,张为付.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2,(03):97-107.

[2]牛文元. 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 中国报道,2009-3-19(3).

[3]李丽.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 财贸经济,2014,(09):114-123.

[4]刘婧.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06):44-48+88.

[5]王跃,生焦芳.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J]. 河北经贸大学学 报,2010,31(6):30-36.

[6]魏思超.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谢晓明. 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02):205-206.

[8]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43-46.

[9]郑峥. 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45-146.

[10]张伟丽. 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1]朱启荣.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_2排放问题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0,(01):55-64.

[12]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第四篇:浅析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出口退税作为一种政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税收学概念,它既不完全从属于国家税收范畴,也不完全从属于国际税收范畴。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跨国经济贸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作为一种涉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出现,后来为各国所认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和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的分析,结合近期我国的出口退税的政策,简要分析了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

出口退税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中国企业

第 1 页

目录

一 、现行出口退税的基本涵义..........................................3

二、出口退税理论的历史渊源..........................................3

三、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3

(一)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3

(二)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影响...................................4

四、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4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4

(二)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4

(三)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5

(四)出口退税对汇率的影响..........................................5

五、出口退税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5

(一)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5 (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6

(三)引起贸易摩擦的加剧............................................6

六、变革中的出口退税................................................6

(一)放宽边境贸易出口退税政策......................................6

(二)代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税收管理................................6

(三)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6

(四)出口退税无需外汇核销..........................................7 参考文献............................................................7

第 2 页

浅析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现行出口退税的基本涵义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种税收管理制度。

一国对出口货物退税,不完全是在税收上为实现鼓励出口目的而实施的一项优惠措施,而是流转税税制的内在要求和流转税跨国课征表现形式。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国对于出口的一项优惠措施,最初的目的在于鼓励出口,但在发展演变当中,由于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口退税政策又成为一种国家对于出口结构的导向性调节工具。

二、出口退税理论的历史渊源

出口退税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商业资本起了极为突出的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国家政策的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以后,人们沿用斯密的这一术语)出现了。

重商主义重要代表托马斯·孟就提出对“输出国外商品免税,转口贸易轻税,消费品进口课以重税”的主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设立出口退税最初目的大概是鼓励运输贸易。[1] 资本主义早期的出口退税政策都是从有利于自由贸易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

二战结束后,出口退税制度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实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和国际贸易的大发展,确立统一的商品课税原则以避免出口商品重复征

第 3 页

税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现代出口退税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三、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

个国政府对企业出口产品实行退税,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改变了该企业产品生产规模和结构。

(一)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出口产品的终极目标。

经济学原理表明,出口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出口产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出口企业将达不到利益最大化,出口企业可能不再生产产品。

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拉大了企业原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距离,因此,理性企业将就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出口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将下降,最终下降到与边际成本持平,达到利润最大化。

而且,出口退税率越高,企业的出口成本就越低,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刺激作用就越大。

(二)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陆续调整了一系列出口产品的退税率,提高、降低或者取消退税率兼而有之。

这种退税率的调整会改变企业产品的产量结构。

当国家改变某些产品的退税率时,会使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化。

在不改变投资规模的前提下,企业在既定投入的生产要素下,将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这一调整客观上改变了了企业原有产品的产量结构。

实际上,出口退税对企业产量规模与产品结构的影响对一些企业来说,短期内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代企业的建立和生产设备的投资、员工技术的培训、营销体系的建立、上下游企业的链条都是密不可分的,这都需要大量的先期投资,先期投资构成了企业的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的一旦付出,只要出口产品价格足以弥补产品的可变成本,出口企业会保持稳定,不会轻易退出本行业而转入到新的生产领域。

因此,在短期内,退税率的变动与调整只能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不能对企业进入与退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四、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目前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重要的调节手段,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

第 4 页

出口退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引起的微观企业产品成本变动进而引起出口数量的变动,最终传导到宏观经济总量变动。

我们知道,在开放的由居民、企业、本国政府、外国组成的四部门经济社会中,GDP的构成从支出的角度来看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的总和,如果一国政府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尽管减少了一部分财政收入(出口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但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出口产品成本,使外国相似品产品或替代品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提高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了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量。

在净出口为正数即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净出口的贸易总额增加,这种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带动GDP以“贸易乘数”[1/(1-в+г)] 倍增加,其中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比率;г代表边际进口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进口部分的比率。

(二)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政府对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或者进行出口退税率调整,直接作用于微观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成本变动所带来的盈利性差异将引导资源配置和相关产业产出结构进行调整。

从长期看,最终会使本国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依据贸易乘数原理,出口贸易的发展将带动GDP总量的增加,从而带动进出口贸易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政府可以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改变本国的贸易结构,也可以借助外贸结构的变化来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

(三)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对出口产品退税表面上看直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从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来看,出口退税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

按照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在出口产品退税的同时,要对本国进口产品进行征税。

在贸易平衡的条件下,进口征税收入基本可以弥补出口退税支出。

实现以进养出的良性循环。

在净贸易顺差的前提下,出口能带动GDP总量以“贸易乘数”倍增加,随着GDP总量的增加,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也会相应增加。

经济本身的发展,又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四)出口退税对汇率的影响

名义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它是官方公布的,没有剔出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

在我国,它通常表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

实际汇率是剔出物价变动影响后本国和外国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第 5 页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都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因此也会有所下降,由此造成的货币对内贬值应该反映在货币对外价值即汇率上,但是现实中的汇率变化与国内通货膨胀往往是脱离的,名义汇率便是没有消除过去一段时期两种货币通货膨胀差异的汇率。

短期内,名义汇率与货币供给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本国发生通货膨胀,且高于外国通货膨胀率,则本国出口商品成本增大,竞争力下降,本国货币实际上升值,实际汇率下降。

反之,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低于外国通货膨胀率,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竞争力上升,本国货币实际上贬值,实际汇率上升。

在长期,国内的通货膨胀将会影响名义汇率,使名义汇率发生改变,这种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短期内,在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相对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改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实际上改变了本国的实际汇率,起到了汇率变动的效应。

例如,出口退税率提高,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增强,本币实际上贬值,实际汇率上升。

反之,出口退税率降低,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下降,本币实际上升值,实际汇率下降。

五、出口退税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出口退税率变化对出口额的影响是直接的,但这种将出口退税调整作为奖励或限制出口的临时政策工具并不可取。对出口企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

多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反复调整,类似有保有压的操作。这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2]

下调出口退税率,是国家借此控制低附加值产业出口,鼓励企业升级;上调的理由,则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按照静态测算,出口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直接转为利润。问题在于,退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一批企业成本上升订单减少、产能下降甚至倒闭。一年之后退税率掉头向上调整,近期更是调整频繁,但是企业主动放弃的订单不会得到,企业就不能马上复产。

(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

鼓励企业转型、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是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调。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价格弹性较低,企业不能提价来转嫁成本,盈利空间日渐缩小,出口也出现明显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逐步转向附加价值较高的领域。然而,出口退税率回调所映射的效果是直接而迅速的,出口利润增厚将有效带动整个行业激发高效产能。2008年5个月内四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先后受惠行业包括纺织、服装、模具、箱包、机电产品等。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述调整的商品2008年共出口2 484.8亿美元,增长9.6%,占当年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3.1%,环比增长4.1%。纺织、服装出口表现好于总体出口 [3]。

(三)引起贸易摩擦的加剧。

第 6 页

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使得出口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而其价格优势可能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往对中国的指控主要集中在倾销上,而现在纷纷指控中国的出口补贴。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仅2009年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案就超百起,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 [4],不仅美国和欧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拿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来对付中国。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需要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因此减少对外贸的依靠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依然来自内需(消费和投资),并不是出口主导型经济体。虽然继续扩大内需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不可轻视外贸。过去三年的事实证明,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以内需外需均衡增长为前提。如果外贸掉下来,整个内需增长都要收到影响 。[5]

六、变革中的出口退税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摩擦升级、人民不的升值的压力加大等等,众多的因素交织让外贸型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很大的冲击。对此,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杠杆作用,适时进行动态和结构行调整,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放宽边境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自2010年3月1日起,出口企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海关实施监管的边境进出口口岸出口至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同事,新政策还规定对去确有困难的不能提供结算银行转账人民币入账单的边境贸易,可凭签注“人民币核销”字样的收汇核销单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放宽了企业限定范围。[6]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已扩大至全国范围。

(二)代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税收管理

自2011年3月1日起,对受托方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如果主观税务机关通过函调,证实委托方企业已按视同内销的货物计提增值税核销项税额或申报缴纳增值税的,对受委托方不再进行征税。[7]

否则,还行比照原政策对受委托方企业按视同内销货物征税。

(三)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

自2011年9月1日起,原出口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为生产企业v9.0版、外贸企业V11.0版、小规模纳税人V3.0版和审核系统V9.20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系统之间定向传递,数据资源共享,使报关单数据零距离应用到出口退税申报中。[8]

此规定给出口企业带来三大好处:一是减负,从电子口岸下载报关单电子信息进行采集,并生成出口退税申报明细数据,减少了人工录入报关单数据的工作量;二是保质,下载的报关单信息能够保证出口退税数据的质量,并且数据比较安全,不会出现遗漏报关单未申报的情况;三排疑,由下载的报关单号码为18位号码,解决了9位编号出现重复的问题,有利于税务机关排除出口企业重复申报退税的嫌疑。

(四)出口退税无需外汇核销

自2011年12月1日起,试点地区企业报关出口的货物,申报出口退(免)税业务时无需向税务部门提供纸质出口收回核销单。税务部门不再审核企业的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及相应

第 7 页

的单子核销信息;对试点地区已经试行申报出口退(免)税免于提供纸质核销单的出口企业,税务部门也不再审核其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数据。[9]

以上的这些政策,促进促进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出口退税政策是把双刃剑,为了使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出口退税这个经济调控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2]2012年外贸形势 祸兮福所倚 作者:何伟文 2012-2-27 [3] 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 [4] 中国海关统计资讯网

[5] 2012年外贸形势 祸兮福所倚 作者:何伟文 2012-2-27

[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 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8号)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理出口货物相关税收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12号)

[8] 《国家税务局关于互联网应用中国电子[0.75 0.00%]口岸出口退税数据的通告》2011年第1号 和《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出口退税审核系统V9.20版等版本升级的通知》(国税办发[2011]83号

[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有关出口退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1]643号)

第 8 页

第五篇: 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关税壁垒

中国作为WTO成员,理应分享经济全球化和WTO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的利益,改善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但是,中国农产品所面对的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各国的关税保护结构依然复杂,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日俱增。为评估中国农产品面对的国际关税环境,我们选择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样本,调查和分析了执行乌拉圭回合谈判承诺以来的关税壁垒情况,重点分析了关税高峰与关税升级问题,供国内研究制定WTO农业市场准入谈判战略与方案时参考。

一、乌拉圭回合谈判与现行农产品关税环境

(一)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

目前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准入环境,主要归功于乌拉圭回合谈判。1986~1994年,针对当时许多国家利用高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情况,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要求各国作两方面的承诺:

1.将所有限制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措施转化为关税,建立“单一关税制度”(Tariff-only),这一过程被称为“关税化”(Tariffication)。

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有40个国家承诺通过关税化取消过去广泛使用的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如数量限制、差价税(VariableLevies)、进口禁令或其他非关税措施。在乌拉圭回合前,这些国家使用非关税限制进口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农产品税号的22%。由于通过计算关税等值来将非关税措施转化成相应的单一关税率(农产品的关税等值,等于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减去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即体现了该农产品非关税措施的保护水平),对非关税措施实行关税化,必然会产生高关税。因此,关税化谈判还要求各国维持“现行准入机会”(CurrentAccessOpportunities)。如果现行市场准入机会不到基期内国内消费量的5%,则要求提供“最低准入机会”(MinimumAccessOpportunities),即现行准入机会和最低准入机会两项承诺加在一起,将在第一年提供相当于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的准入机会,这些机会将在2000年(发达国家)或2004年(发展中国家)增加到国内消费量的5%。

与此同时,谈判还规定,实行关税化的国家有权使用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但必须在减让表中说明使用这一条款的权利。

2.削减和约束全部农产品关税(包括关税化产生的关税)。要求从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6年内,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分年度削减关税。以1986~1988年关税平均水平为基础,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发达国家削减36%,每个关税税目至少削减15%;发展中国家削减24%,每个关税税目至少削减10%。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农业协定》,在第四条、第五条和附件5对农业市场准入问题作原则性规定,但具体承诺则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体现在《马拉喀什议定书》所附国别减让表中。

(二)乌拉圭回合以来的农产品关税环境

乌拉圭回合谈判使农产品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WTO所有成员在乌拉圭回合后农产品的关税约束水平仍然达62%,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empirenews.page--] 表1显示,OECD国家农产品关税的平均约束水平为45.2%,其中,挪威、瑞士、冰岛等国家农产品关税率均在100%以上,低于全球平均关税约束水平的OECD国家有:欧盟(22%)、加拿大(24%)、日本(33%)、墨西哥(43%)和美国(12%)。

从农产品关税结构看,烟草、乳制品、肉类、食糖、蔬菜、粮食类产品和活动物的关税水平仍然超过所有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咖啡、纤维、少数水果产品、香料和新鲜的园艺产品的平均关税达50%。OECD国家农产品的关税仍然较高,如乳制品关税达116%、畜产品82%、谷物78%、食糖64%。表2显示,欧盟、日本和美国对乳制品、肉类产品以及谷物仍然征收较高的关税。表1 乌拉圭回合前后主要OECD国家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资料来源:UNCTAD,TRANSDatabase.表2 欧盟、日本和美国部分农产品关税水平(%)注:“UR前”: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前;“UR后”: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后。“—”表示缺数据;“**”指日本大米延迟实行关税化,因此不能用关税率表示。资料来源:UNCTAD,TRANSDatabase.

二、中国农产品面对的关税高峰问题

如上所述,关税化必然会带来一些农产品的高关税问题。乌拉圭回合前,广泛使用非关税措施的农产品往往被认为是敏感性农产品,关税化后,这些农产品被设置了较高的关税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极为不利。我们使用“关税高峰”(TariffPeak)概念来分析乌拉圭回合以来的国际农产品关税保护结构,以辨识中国农产品所面对的国际环境。

(一)关税高峰发生的频率

乌拉圭回合关税减让表显示,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4个样本国家中,关税超过12%的农产品占全部税号的10%,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高达350~900%。关税高峰农产品中,关税超过30%的农产品,美国有20%,欧盟有25%,日本则达30%,加拿大为1/7。发展中国家关税高峰情况略比发达国家普遍,但发展中国家极端高关税的情况却较少发生。所选择的发展中国家样本中,关税高峰的比例分别为:韩国8%,马来西亚30%,巴西60%。

(二)发生关税高峰的主要农产品

乌拉圭回合以来,关税高峰问题主要发生在粮食、肉类、水果、蔬菜、鱼产品、及加工食品。

1.主要粮农产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是高频率、高关税发生的主要领域,特别是肉类、食糖、奶、黄油、乳酪、谷物,还包括烟草和棉花等农产品,由于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要求将过去使用的数量限制、配额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关税化,导致了这些农产品新的高关税率,这些关税化税率甚至超过了最惠国框架中关税配额税率30%的水平,达到900%(表3)。

在关税化过程中,虽然关税配额能使少数农产品增加市场准入机会,但由于实施期内一般不增加关税配额量,且配额主要分配给传统的贸易伙伴,关税配额制度中的关税高峰超过了30%。因此,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实际上延续了乌拉圭回合前农产品贸易保护格局,在WTO成员间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目前一些国家对主要粮农产品采取高最惠国税率与特殊保护措施。如美国在采取农产品特殊保障条款的同时,在海关税则中设置了一些附加税,对超过配额的牛肉、食糖、奶和奶制品、棉花、花生和其他一些产品的进口征收附加税,如果成交价格低于参考价格水平,则对其征收保护关税,并且该关税税率随进口价格的降低而逐渐增加。欧盟一直对禽肉、鲜蛋和食糖的进口征收附加税(1999年初从价税达到65%~120%)。日本也有类似的进口税收体系,如规定肉类产品的关税为进口价格与某一标准价格或混合价格之间的差额。同时,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国家贸易和进口垄断机构控制谷物和乳制品的贸易。在这种进口控制体制下,日本设置了大量的农产品进口高关税,使大米等主要食品及加工品的进口关税高达200~900%。日本食糖关税使进口费用增加了250%。欧盟也保留对食糖产品的高关税。韩国仍维持对大米进口的配额限制。各国所有以价格为基础的保护措施有可能长期存在,而且也可能没有最终的取消时限。新一轮WTO农业谈判能否达成限制这些保护措施的协定,人们正拭目以待。[!--empirenews.page--] 2.水果、蔬菜与鱼产品。在水果、蔬菜与鱼产品的最惠国关税高峰一般比主要粮食产品低,但仍然非常普遍。一般而言,主要水果、蔬菜、鱼、贝壳类产品的关税高峰在12~30%之间。这一高峰经常发生在桔子和其他柑橘类水果、菠萝、苹果、核果、葡萄和西红柿生产的旺季。还有一些国家对新鲜或干蔬菜产品,如芦笋、橄榄、蘑菇、大蒜等征收高关税。但相对来讲,大多数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的进口税都比较低。

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限制措施。如欧盟对超过配额的香蕉进口征收的禁止性关税高达220%;日本对进口干豆征税达370~530%;美国和日本对进口核果征税分别为132%和470%。目前欧盟用新关税制度代替了以前的对水果和蔬菜的参考价格制度,新关税制度对桔子和其他柑橘类水果、葡萄、苹果、西红柿、橄榄和黄瓜进口征收的关税,随进口价格的降低而升高,以补偿“门槛价”的价格差。欧盟对鱼及加工品关税配额仍受参考价格的约束。

此外,大多数国家仍普遍使用季节性关税,在国内农产品生产旺季会提高关税,这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稳定。

3.加工食品。乌拉圭回合关税削减后,加工食品仍然是主要发达国家关税保护频率及水平很高的一个领域。关税高峰和一系列其他保护措施从初加工扩大到整个加工领域,包括各类加工品。如在韩国的食品工业中,关税高峰相对较多。

欧盟的加工食品(不包括初加工阶段)占所有关税高峰的30%,税率从12%到100%不等。关税率较高的产品,如谷物和以糖为原料的加工品、水果制品、罐装果汁等,欧盟通过征收附加税来补偿其加工业。美国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农产品的1/6,且税率在12%~100%。美国使用了包括混合最惠国税率、关税配额税率以及附加安全税。美国实行关税高峰的产品包括橘子汁(31%)、花生油(132%),以及某些烟草产品(350%)。日本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产品的40%,包括人造黄油、罐装的肉和肉制品、口香糖和其他糖甜食、可可粉和巧克力、意大利面食和其他谷物产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果汁茶及提炼品、香烟、烟草等。

在发展中国家,巴西、马来西亚的加工食品占所有关税高峰产品的4~8%,韩国占40%。主要受影响的部门是罐装水果和蔬菜、饮料及烟草等产品。表3 乌拉圭回合后的关税高峰农产品(%)注:关税配额外税率:采用乌拉圭回合后最惠国税率;关税配额内税率:采用最惠国税率(1998~2000年)或普惠制税率。①包括由政府征收附加税,标高价格和征税。②进口产品的价格如果低于关税所列水平,则对其征收累进附加保护税。资料来源:UNCTAD,ThePostUruguayRoundTariffEnvironmentforDevelopingCountryExports,TD/B/COM.1/14,Geneva.

三、关税升级问题

除了关税高峰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壁垒外,发达国家关税升级现象也是乌拉圭回合以来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所谓“关税升级”(TariffEscalation),指关税水平随着农产品加工程度的深化而上升。如原料、初级产品的关税较低,而其加工品的关税随着加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上升。关税升级为发达国家国内加工业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使其国内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成本时仍能继续维持生产,人为地增加了发达国家国内加工品的附加值。发达国家的关税升级,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的国家来说,意味着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还有可能影响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品出口的垂直多样化。一般用有效保护率(ERP)(由于农业保护的普遍存在,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因生产与贸易扭曲而失真,为真实揭示一国某种农产品生[!--empirenews.page--] 产的比较优势应测算其有效保护率(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简称ERP),观察其贸易扭曲程度,进而分析该产品生产的潜在比较优势。根据Pearson等人(1974)观点,有效保护率(ERP)指在贸易保护的作用下,某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比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所产生的附加值增加的百分比,参见程国强,2001年,第135页)来衡量关税升级的程度。由于测算有效保护率涉及许多资料、方法和概念性问题,因此一般用名义升级税率来替代有效保护率。

WTO秘书处在“贸易和环境委员会”文件中涉及“关税升级”问题,在其研究的国家样本(美、加、欧、日四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波兰和匈牙利)中,乌拉圭回合后的约束税率揭示了相关部门如钢铁、纺织品和服装、皮革制品、橡胶制品、木料产品和家具等产品的名义保护率。该研究认为,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以及纺织品、服装产品中,投入品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关税升级隐含着很高的有效保护水平。就这些国家的巨大市场基础来说,关税的下降意味着将增加其他出口国家的市场准入机会。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乌拉圭回合对农产品关税升级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乌拉圭回合的关税减让,超过80%的原料和其加工品之间的名义关税差距表面上一直在下降,为发展中国家把出口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机会。但是,报告所列举的一半以上产品仍将使用正的关税升级并保持相当规模。在充分实施乌拉圭回合减让后,研究的商品样本和3个市场样本上名义关税差距将达到平均17%(与1986~1988年基期的23%相比),欧盟将达到16%(从23%下降到16%),日本将达到17%(从25%下降到17%),美国市场将达到9%(从12%下降到9%)。此研究也包括对选定产品样本有效保护率的估计。例如,在乌拉圭回合后期,欧盟小麦粉的有效保护率是44%,橘子汁是25%;日本精炼糖的有效保护率是30%,烤咖啡是12%;美国大豆油的有效保护率是13%,浓缩奶是42%。此研究进一步指出,当农产品原料的关税超过加工品的关税时,有效保护率是负数,但在多数情况下,加工业能获得关税配额或自动关税中零关税或低关税的原料进口,其他工业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附加税来弥补因国内原料价格较高所遭受的损失。所以,对工业的有效保护不会是负的,甚至这种有效保护可能达到较高水平。

FAO的研究指出,关税和关税升级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多样化面临严重问题。虽然食品加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项主要出口产业,但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食品在最不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中仅占5%,在发展中国家占16.6%,在发达国家则占32.5%。限制发展中国家建立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和增加其农产品加工出口份额的原因较多,关税升级可能对农产品加工出口的垂直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以棉纺产品为例,UNCTAD的研究显示,棉纺产品加工链上的非线性有效保护比较显著。发达国家对棉纺产品的有效保护在日本的7%和美国的35%之间变动。发展中国家的有效保护在韩国的20%和马来西亚的38%之间。有效保护在工业的第一生产阶段相对较高,如美国纺纱业的保护率是25%,加拿大是28%,韩国为40%,马来西亚是70%。与此相比,欧盟的保护率为14%,日本为6%。欧盟、日本和韩国纺织业有效保护率相对较低,且相当类似(13~15%),美国大约为此水平的一半(8%)。[!--empirenews.page--]

四、简要结论

1.尽管乌拉圭回合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推动了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农产品的关税化过程也导致了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的新问题,发达国家农产品存在大量的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现象。这意味着,在WTO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关税环境依然严峻。

2.关税高峰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领域是肉类、食糖、奶、黄油、乳酪、谷物,以及烟草和棉花等农产品。主要原因是因为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要求将过去的数量限制、配额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关税化,使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保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了这些农产品新的高关税率。同时,与关贸总协定以前各回合工业品关税削减谈判不同,乌拉圭回合关税谈判没有建立农产品关税协调机制,这是发达国家能够保留农产品高关税的体制缺陷。

3.发达国家的关税高峰问题已经影响世界农产品贸易。近年农产品贸易的实绩表明,关税高峰表现突出的农产品贸易量呈下降趋势,采取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进口基本没有超过配额水平。如美国牛肉、花生进口,欧盟的肉类产品和谷物产品进口等,均出现下降趋势。当然,不能简单把这些贸易形势的变化归咎于乌拉圭回合引起的关税变化。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能力的因素还有许多,如农产品竞争能力、主要国家市场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其他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乌拉圭回合以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高,这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4.关税升级使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样化面临严峻挑战,尤其会限制中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显然,要想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急需对国际农业多边贸易体系作进一步的改革。可以预见,关税问题仍将是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重点领域。与欧盟(22%)、日本(33%)以及其他欧洲国家(100%以上)等发达国家的高关税保护相比,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约束水平将降低到17%,因此,相对宽松和公平的国际农产品关税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应积极利用WTO关税削减谈判机制,要求大幅度削减、直至全部取消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问题,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关税协调机制,消除发达国家目前存在的关税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农产品所面临的不利的国际农产品关税环境。

上一篇: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办法下一篇:出口退税相关单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