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亲情散文

2024-04-10

莫忘亲情散文(精选13篇)

篇1:莫忘亲情散文

因为要参加亲友间一个很重要的聚会,去年五月初,我特意回了一趟远在泾阳的老家。在蒙家桥口转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男子不停地看我,在我们目光对视的霎那间,他向我微笑着并立即起身走到我跟前,叫了我的名字。我立刻反应,遇到熟人了。

我回报他一个笑容,没敢做称呼,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随便聊起来。从地里的庄稼聊到他做工的工地以及这次回家的目的,我也没有从在脑海里搜寻到关于他的任何记忆,或许,他就是村子里一个能认识我而我却不认识的乡亲吧?我们东拉西扯地闲聊着,如果不是他突然提到了小姑,我怕是永远也想不起来,这个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老人竟然是我的姑父,而记忆也因为他的身份的确立变得鲜活起来。

还是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和弟弟在小姑家小住过几天。那时姑父还年轻,吃苦耐劳,是种庄稼的好手。他种的西瓜个儿大皮薄沙甜,那种叫“白兔儿”的甜瓜,椭圆的瓜体上顺着纹会渗出胶红的糖稀,他曾带着我和弟弟捡拾河滩上沙土地里的落花生,用香喷喷的炒花生帮我们消磨绵长的雨季……仔细算一算,那段小住之后,我和他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因为各自的生活,因为彼此的忙碌,也因为就是逢年过节也不能停下来的工作,我们已经有近三十年没有见过了。但是,因为那年夏天小住的日子,姑父还是那么深刻地记住了我和我的名字,而我却忘记了他和他的容颜,以至于数十年后的偶遇,我竟以惊愕迎对他的笑容和热情,甚至是在我们闲扯了那么长时间后,我始终也不曾记起他。

那些西瓜、甜瓜和落花生以及那个绵长的雨季,它们就在那里,就在记忆深处蛰伏,姑父记得,而我也并没有真的遗忘。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也许,它会在记忆的河床上搁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不被打动,但是它终究不会被岁月所掩埋,总有这样那样的机缘唤醒记忆,促使情感再度涨潮,促使亲情的暖流再度回归。我庆幸,这些年他健康、我安好,一切还来得及。但是,还是不要让亲情做这样长久的等待,我们无论背负怎样沉重的生活,都应该学会给彼此心灵的假期,去回归亲情,毕竟,那是给你希望和支持的最初的地方,能够让你有力量和勇气走得更远。

篇2:莫忘亲情散文

“初心”一词,我是从铃木俊隆书中看到的,在日文里意思为“初学者的心”。我觉得,引申为“初始者的心”、“起初的心”都可以,一见就很喜欢。

从禅师的角度,铃木俊隆认为修行之目的.就是“保持初心”,刚开始打坐的乐趣,第一次听说真理的欣喜,随着时间流逝,你将失去感动,忘了初心,仿佛失去了坐标,找不到位置。

有人拿第一份工资时,非常开心: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再过三五年你看他,收入增加了好几倍,生活质量也不低,可却闷闷不乐,他早忘了经济独立的初心,在与他人的攀比中觉得自己“应该要有更多钱”!永远觉得自己穷,别人的钱,也想拿一点。

查理·芒格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个大资本家,有幢大楼空闲,于是他无偿提供给无家可归者居住,其中有不少年轻人。可以想见,他们得到免费住处时的快乐。

多年以后,资本家要拆除大楼开发新项目。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住在其中的一位大学生鼓动住户拒绝迁出,他不仅否认自己是无赖,反而像正义的复仇天使,理由是:这人富得有大楼可以闲置数年,我们却无家可归,现在,他竟然忍心把我们赶到大街上!

受人恩惠的初心忘记后,就是难以抑制的嫉妒与仇恨。我不止一次听人痛斥自己的朋友,理由惊人的相似:他这么有钱,还催我还钱,真是毫无人性!

芒格的例子一点也不极端,反而体现出人性的弱点,条件合适,95%的人会变坏。

走得远了,容易忘记出发地。活得久了,也容易忘记自己是人。

篇3:莫忘亲情散文

关键词:朱自清 龙应台 亲情散文 比较

读《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因为两部作品的题材选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同样描写亲情,同样呈现人性的感动,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出的是纯粹个人式的对亲情的感性把握,而龙应台的《目送》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更多倾注了个体对于生命的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这也使得《目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厚重。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画的是她与儿子与父亲的浓浓亲情,为人父母的慈爱与女儿对父亲的牵挂惦念在文章里被体现得十分彻底,读来让人动容。文中作者目送儿子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儿子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每一次的母子别离,相同的是母亲那双痴情的眼睛,不同的是孩子渐行渐远:第一次是年幼的儿子不停地回头看母亲,“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第二次是没有回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看到的,是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第三次是拒绝与母亲同行,换句话说,母亲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目送》的开篇曾这样写道: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作者一开始似乎预示着这样的结局:孩子总有一天是会长大,会成熟的,那个时候,孩子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完全不再属于母亲了,总有那么一刻,他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而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么?当然不是!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失落、伤心、担忧在所难免,而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地理解,旷达地接受。正如龙应台告诉我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对他们的背影,淡淡的忧伤是自然的,只是,不必执着地不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接受他们的选择,祝福他们的人生这已足矣!

作者目送父亲同样写了三个情景,分别是父亲送他去大学、父亲住院期间以及父亲离世时。在这三个目送情景中,相同的是,一律是无语的背影,一律是父亲刻意表现出的轻松,怕给女儿带来麻烦。不同的是,父亲一次比一次衰老,一次比一次沉默,父女间仿佛是两个背向行走的路人,渐行渐远。注视着父亲那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背影,作者有着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接受的旷达情怀,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地接受生命的轮回,让他走,不必执着地不放手。所以,作者再次发出同样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目送儿子、目送父亲这两幅场景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直到儿子进入我教课的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生命的成长、独立、逃避、回顾、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阻止,无法预知,无法改变,龙应台这篇散文因为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而显得分外深刻感人。

朱自清篇幅较短的《背影》则以其父亲为主人翁,写父亲到火车站送别的情景。父亲要给儿子买橘子,必须拖着肥胖的身躯攀高爬低,这一切朱自清看在眼里。当时的他是年少气盛的,以自己的聪明与独立对衬着父亲的“迂”,可以看出他对处处体贴他的父亲所表现的啰嗦带有不屑的态度。父亲为儿子打点行李,嘱托茶房好好照顾作者,又嘱咐他一路上要警醒保重,出于浓浓爱意的关心在儿子眼里起来显得是一份多余的唠叨,甚至迂腐。但是,父亲一个买橘子的举动却足以打动他,让他明白年老的父亲的万般嘱咐都是亲情的表现,因此看着父亲的背影,年轻不懂事的朱自清顿时觉悟,就算是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人群,他仍泪盈满眶。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是经历了一个“愧疚”的心理过程才真正领会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与龙应台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儿子,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有一个转变的节点,最初是忽略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因为年少所以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他自以为是的心中,父亲的嘱托和顾虑似乎都是多余的,交代茶房照顾他以及向脚夫行小费时的讲价一概是无谓的,他就比父亲聪明。然而,他又怎么明白,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做的在他眼里永远是不足够的,这一些琐碎的打点又岂能视为无谓呢?正当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仅为了穿越轨道给他购买橘子,朱自清心里所有的年少傲气应该已经烟消雾散。父亲终于离开后,他更是悲从衷来,远望来来往往的人潮吞噬了父亲肥胖的背影,流下泪来。当然《背影》并没有局限于写一家之别、一己之情,文章中这种真挚伤感的怀亲情绪是以生活动荡、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背景作铺垫的,因而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

从写作风格看,《目送》一文温柔婉转,真诚自然,读来如微风吹过麦田。其实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曾经咄咄逼人刀光剑影的“龙大侠”变得温情而内敛。写作《目送》,龙应台已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地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龙应台意识到了时光的流逝,她也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在《目送》字里行间,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常的语言闪现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如写长大后的儿子与我的关系:“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这些叙述,表面上写的是儿子渐渐长大后与“我”的疏离,其实也暗含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自立过程。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反省,也反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龙应台对其散文语言有这样的主张:“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主题,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找回语文本来的灵性,把真正的生活体验融进去。”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风格在这一点上与之是契合的。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背影》中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有的都是质朴自然提炼得非常简洁的家常话,真实可感,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话语,却表现出一往深情。如在离别时,父亲说“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这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不加任何夸张和修饰,就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全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宛如作者向着我们讲述,娓娓动听,有极强的表现力。

文学的一大功能便是借助文字来表露人间真挚的感情。朱自清与龙应台以类似的题材行文,有感而发,将各自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造作,不浮夸,自然,真诚,字里行间流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坦率与理解,他们的作品带给了读者富于智性的启示,必将光芒永在!

参考文献:

[1]荆墨,龙应台.温情的“目送”[J].社会观察,2009,(11).

[2]苏枫,龙应台.在孤独与笃定中前行[J].祝你幸福(午后),2010,(04).

[3]唐冰炎,李莅.文化传统与民族记忆建构——论龙应台的文化观[J].名作欣赏,2012,(06).

[4]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朱自清散文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5,(16).

[6]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M].华厦出版社,1997.

篇4:莫失莫忘,天涯相望抒情散文

莫失莫忘,默念默殇。你曾经以为每个人都值得信任;你曾经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你曾经以为付出总会有回报;你曾经以为的事情太多,只怪你曾经还是个少年,把一些事情想的太简单,把一些人想的太单纯。你忘了,人什么东西都是慢慢学会的,但有一样东西是天生就有的——自私。嘿!哥们,你不是恋上回忆了吗?你不是觉得过去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好,都曾帮助过你吗?哥们,你还能记起那些帮助过你的人的名字吗?是的,你应该记得,因为他们都曾那么善良。哥们,你还能记起你帮助过人的名字吗?呃,你好像从来没有助过任何人,因为每一件事都是你自己该做的,别人受之是理所应当,你又何必记起。

谁染红尘梦,谁享一世繁华;空对图纸窗,谁为君思量。你曾想隐退江湖,细享田园风关。你曾想不问他人琐事,只管自己三亩田。你曾想过三点一线多一撇一捺的生活,但是你却选择了另一条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生活。你累了,你终究还是累了。你想找个人诉说,但发现都成为过客;你想大哭一场,但发现已经错过了哭泣的年龄。你也慢慢学会用香烟和烈酒麻痹自己的头脑,觉得这种颓废也是一种快乐。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现在觉得都是幻想。你还记得吗?你曾经的写文章必须让音乐带之入境,可是现在闭眼间都是忧伤。快乐还是忧伤,都已成过往,何必再去想,只记繁花落尽已是沧桑。

篇5:那些相遇相知莫失莫忘散文

看过了繁华,路过寂寞,错过爱情,经过风雨。在寂静的日子里奔走,没有什么经历想去刻意的表达,时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流失,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开了头竟不知道结尾。因为很多事情微不足道,平凡是一种安静,转眼又要到新年,看到办公桌上的圣诞老人,才蓦然惊叹时间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我们留不住时光,才明白快乐也是我们自己发现的。

记不清多少次人海里转身擦肩而过,还是夜半梦醒花落处,午夜里熟悉音乐依然没有终止,那些曾经雕刻记忆里的风景在生命中风化侵蚀,在寂静的深夜里形同雪花飘落,漫无边际覆盖着老屋洁白的房顶,我遗落在轻歌消魂的节奏里,透过手指鼠标闪耀的蓝光里,显示器目视锦瑟流年一秒一秒离去,一曲一曲的延续和重复,毫无睡意瞳孔里隐藏寂然的独白,键盘轻轻触摸到的一些远去的故事,一些不堪轼去的尘埃,是否最终变成一枚印记,血红的信章印在苍白青春的身躯里,也许仅仅只是供以后记忆,久久无法平复的心迹在回家的轨道里伸展?冬天会是有些冷了,黄叶纷纷飘落,天空灰白的颜色,想要仔细寻找一抹淡淡的流云,轻轻唤醒心中的那片天空,不管身在何方,只要灵魂的旗帜在明天依然挥舞,岁月就不会无声无息。

透过指尖,用深邃的目光触摸着漆黑的天空,再想不出曾经的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间小屋,一杯清茶,一台电脑,一盏心灯。很多年以后,而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的,会不会只是黑夜熟悉的旋律?或许人生的经历太过复杂,亦如感情的创伤。当我一次次独自在寂寞的城市行走的`时候,在无数个夜里无语的流露出对生命的敬仰,有那么多的时候,我的目光依然是如此冷静,觉得自己应属于这座城市匆匆的过客,当某一天忽然一个人想背起行李去旅行,这才发现这座城市如此的陌生,如此的繁华寂寞。霓虹灯只是黑夜里的等候。在新年的到来之时还是那样绚丽多彩。其实白色是多么简单,往往简单就会被上色覆盖改变原色。

或许人生经历与记忆是属于每个人不想提及的边缘地带,就像一场没有仪式的告别,隐于时空的某一个角落,静看日月更替和交织。悄无声息花开,寂寞的凋零。人生总是那么多的选择,不管你接不接受,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亦如一路收获一路丢失。常常想到一句词,人生若是初见,渡口就会轮回。茫茫人海里。如果一个故事亦或一段感情只保持了如初相见心动的感觉,或许是最美好和纯洁的,邂逅的心动将是多么美好的情节。但你不知道她会在哪来,也许是一辈子,也许那就是一个愿望。成长意味着将要失去。成熟代表即将脱离于设定的剧情。生活就是舞台,我们就是没有回报的演员。

夜深了、音乐停了,这个季节冰冷了,冷了一地的静寂,也撒了满屋的暗殇,就像那拥有在心里未曾飘到彼岸的爱情,还没有触摸到的温柔,就在漫长的岁月里一边迷失一边寻找。一路跌撞和寻找。心尘之上,岁月曾流逝了容颜,将经年的往事打磨去旧时的锈迹,那些曾经蹁跹出倾城明媚如今已宛若烟花。一袭耀眼的划破长空,繁华即逝,烟花易冷,灿烂过后竟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平凡是注定的,仔细冥想,心与心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在怦然心动的一个回眸,还是面如桃花的微笑,又是深情的一个拥抱。还是离别瞬间的挥手。又仿佛沉默的对视,还是一杯清淡的咖啡。还是分手掩饰的从容。一刹那触动平静的心弦。是那么触目惊心。

岁月总是会让人遗忘一些事情,也会让人永远铭记住一些事情。当沧海桑田,当一切回到原点。只是一份伤痛,即使很久以后淡了,轻了,远了。多少年后还有谁记起谁,在记忆里依然会清晰如昨。曾经谁许谁一世欢颜,谁许谁一生爱恋,谁许谁不离不弃,谁许谁亦不相负,也许在眉心浸染的情愫里最终将无法在打捞起。繁华过后的季节,指尖的梦回里,拉拢起来的只是一曲落幕的殇。回收只是青春的苦涩和无知。遥望夜空,宇宙无边无际,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明天的事情,其实我们知道我们今夜会想起谁,谁是我们生命的奇迹。谁是那个深爱的人。谁又是一辈子的遗憾,谁是我们心口永远的痛。

很多时候习惯静静的一个人独自在网络的角落里,在虚幻的空间里记载生活的感悟。捡拾起一些忧伤的花朵抛向空中任其慢慢飘落结网化茧。在网页的日志里撒下一篇文字,彼时花开,草长莺飞。此时花落,雁去无声。这个漫长的黑夜里,我习惯了无眠,也习惯了孤独,清楚了寂寞是文字的表达。我还在想,刻画一个人的模样应该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在春天里油菜花走来,在夏天里海边的裙影,在秋天里枫叶中的牛仔裤,在冬天里雪白的围巾。点一支烟,在模糊的往事里呼吸青春的气息。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或许在那场散落的浮花中,我们注定是浮萍。聚不是开始,散不是结束。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擦肩而过从一开始就注定我们隔天相望,落满尘埃的季节目光无法穿透那场等待,那等待足以刺穿我的的心房。我就在心门外伫立。那同心锁已经锈迹斑驳。很多年了过去了,我独自在夜里冰冷的网络中看花开花落。听潮起潮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听说用45度的叫仰望天空,可以将思念传到你的那座城市,于是我学会了仰望的姿势,那样的仰望让人的心里是暖暖的,那种暖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让人依赖。其实现在流行361度,我不知道那一度到底往哪看。一年就是365天。一天一度的注目礼。还有4度没有。

寄一曲笙歌,飘向彼岸,我终是离不开你的温暖的笑容,于是将绵长的思绪做成古琴,让琴声在这季悄然响起。而在那一刻,当时光把低垂的眼睑抬起,落红飞花之处,相守的不仅仅是梦呓中的华年,还有难以诉说的一份情愫。人说一世情缘。我说情缘一世。

爱若微尘素锦流年拂轻痕。那些斑驳的剪影零碎了多少的心情,一纸轻叹只因是依然的挂念,曾于掌心的那一抹温柔曾灿烂过的双眼。我化作众僧,打禅静坐,木鱼敲响。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

风悄悄的划过天际然后轻轻掠去了天空的心思。呼唤这个季节的一阕心思,为谁绵长弹奏。

或许邂逅是一场繁华的寂寞,这份寂寞深深的深,今生我们因花的距离无法触摸,而我愿意踩着经年的一地花香,去寻觅我们曾经走过的踪迹,我不相信人间有仙子,我相信心中有佛,那个佛就是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篇6:有一种缘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散文

经常看到别人炫耀朋友的场面。在这些炫耀中,也常常会有人流露出一种羡慕的眼神。因为人家朋友多啊,天南地北的。而我,每次碰到这样的场面时,总是选择默默退守一隅。有时,也会用心细数我的朋友。属于我的朋友还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说少的可怜!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喜好厌恶,性格特点等等。正因为如此,对朋友的选择也就有了各自的标准与条件。我交朋友的原则是,追求真、善、诚。对朋友,我从不勉强。属于我的朋友,自然会向我走来;不属于我的朋友,留也留不住。一如张爱玲的爱情,就算她把自己的爱低到尘埃又如何?

我想,如果要对方成为你的朋友,那么,首先你就必须得用真心去交;在朋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要用你的良善伸出援助之手;既然为朋友,那就意味着不是“一次性”,所以需要用你的诚实去传承这份友情!唯有这样,友谊才能持久,甚至是一生不离不弃。

当我把对方当成朋友的时候,那么,这份情里面就不会有伪装,也没有虚假。不管开心也好,闹别扭也罢,那都是最真的,发自内心的表现。既为朋友,我不喜欢把喜怒哀乐藏在背后,我不喜欢玩这样的把戏,更不会耍什么心机。

这世上,能被我当朋友相待的人为数不多;当然,同样的,能把我当朋友的人也不多。幸好,在这不多的人群中,我有幸拥有了他们。他们,都是大度之人;他们,不会计较为什么我不联系他们,为什么对他们常常是爱理不理至之。而他们呢,有了什么好事却总不忘通知我,我呢,却又是得了便宜可卖乖。这就是我今生的朋友之幸!

从朋友到现在的这种关系,我不知道现在这叫什么关系?只知道,她和他是夫妻,去年生了个女儿,现在叫我小妈妈。我知道,女儿现在是我的干女儿,可朋友关系现在好像进了一步,现在该叫什么关系我还搞不清楚!先不管啦。

不过我干女儿的亲妈,现在是天天在盘算着我的终身大事。连我生儿子是属兔好,还是属龙好,都已经在她的盘算里面!反正现在关系也理不清,她说,还是生个小帅哥,然后直接结成亲家。这样也好让我省心,免得到时被我把关系排乱。

中午的午餐,是在我干女儿爸爸的面馆里蹭的。东东说,明天再去,她给我炒蛋炒饭吃。我说好,反正离我家不远,就在彩虹服饰旁边。因为他主营羊肉汤面,碎肉末拌面,炒凉面等等,反正都是面。而我,一生中最不愿碰的东西中就有它——面!

从出生到现在,在我的记忆中一共吃了四次面。两次是N年以前,还有两次是昨天和今天。昨天晚饭是,碎肉末拌面;今天的午餐是,青菜肉片炒宽面。吃得我干女儿的亲妈也不舍得了,应答明天不给我吃面,要炒青菜蛋炒饭给我吃。哈哈哈,想必,我明天又有口福了!大不了她帮我炒青菜蛋炒饭的时候我抱女儿。

篇7:乘车莫忘“护脑”

乘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是最经济也是大多数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其不足之处是较为拥挤,上下班时间更甚。上下车切忌争先恐后,一定要等车停稳后再上下车。曾有一位乘客未等汽车靠站就强行登车,因站立不稳,从车上掉下,后脑勺着地,当即昏迷十多分钟。待司乘人员将他扶起后,人已清醒。不料回家不久,该乘客再度昏迷,待被家人送到医院,则已不治身亡。家属认定亲人的身亡与乘车有关,于是一纸诉状将汽车公司告上法庭。而司乘人员辩称,该乘客被人从地上扶起后一直清醒,不可能有脑外伤。后来经尸体解剖发现,这位乘客因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而死。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中间清醒期”,病人第一次昏迷是由于后脑着地时脑受冲击致伤造成,伤者清醒后,持续的脑出血可造成病人第二次昏迷并致其死亡。因此,这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出现头部损伤,特别是有过昏迷史的患者一定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乘轿车、出租车 从习惯上来说,一般小车的右前排的座位是给随从人员坐的,后排是给主人或主宾坐的。但是,平时我们往往出于尊敬客人或老人,特意将前排座位让给他们坐。若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小汽车中最安全的位置应该是司机后方的后排座位。因为当小汽车出现意外情况时,司机出于本能,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这时,司机旁边的座位就变得最危险,而司机后的座位得益于司机的保护动作,可以避免或减轻损害程度。但是坐后排座位的人需要注意,如果司机身后有隔栏,乘坐时应该抓住隔栏或座位旁的扶手,以防急刹车时,头部撞在隔栏上,导致头部外伤。乘车还有一忌,就是勿将头伸出车窗外,此种情况常见于晕车者,他们往往将头伸出车窗外呕吐。此时晕车者因呕吐而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伸出车窗外的头部很可能遭到对开车辆或路边树枝的撞击致伤。所以,晕车者乘车前应准备好晕车药或纸袋,或者临时叫司机停车,下车呕吐。此外,乘车前要好好休息,乘车时要精力旺盛,切莫上车后睡觉。因为人的大脑在清醒状态下,能对意外事故产生紧急反应,迅速做出一些自我保护动作,这样可以减轻损伤程度。若乘车人处于睡眠状态下则不然,没有上述一系列自我保护功能。平常我们常听到宴席上的“酒中仙”们说,多喝点酒不要紧,上车好睡觉。其实,酒后乘车时睡觉是最危险的,除了完全丧失了自我保护功能外,酒后脑血管扩张也会加重外伤造成的脑损害。高速公路行驶时,还应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以防不测。人一旦被甩出车外,头易受严重损伤。

乘火车 火车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若疏忽也可遭致脑外伤。有位老大爷乘火车旅行。因人多拥挤,车厢上方的行李架上塞满了歪歪倒倒的行李。火车在颠簸时,头上的一件行李突然落下砸在大爷的头上,大爷当即昏迷不醒,急送医院抢救方捡回了一条性命。因此,乘坐火车时,要特别注意头上行李架上的物品是否放稳,当看到他人在自己头上方取行李时,应当离开自己的座位,以防被不慎落下的物品砸伤头部。

篇8:火塘亲情散文

只要有火,尽管冬天残酷无情,一家人都会相互勉励,谁都不会抱怨谁没有出息,亲情驱走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大家都懂得亲情比什么都重要。冬天,火塘最亲,人间,家人最亲。

我们都长大了,要开枝散叶,先后都离开祖祖辈辈相依火塘;告别父母为我们燃烧熊熊大火的火塘。只有年迈的父母,在严冬里守候在炽热的火塘边,乞盼远方的游子早点归来。我心里最明白,告别了火塘就是告别了亲情;离开了火塘就是高飞的孤雁。时间久了,亲情暗淡无存,都习惯了四处闯荡、颠沛流离的生活,遗忘老人在火塘边期待子女早日归来焦急不安的眼神。

去年腊月,父亲患肝胆管道癌后期,我从珠海急匆匆的赶回家,回到尚在记忆中的火塘边。我又点燃了火塘里的大火。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重新感受火塘的亲切。父亲在人间弥留的最后几天,我们兄弟三人都到家了,整个火塘里倒满了细碎的木炭,大火烤得大家都不敢靠近火塘。兄弟三人无言以对,默默的守候在父亲的病榻前,都想父亲带着满足的心态离开我们。新年的钟声还有一周就要敲响了,父亲却在痛苦的挣扎中架鹤西去了·······

到新年初三,弟弟他们都先后回到自己的家,我一个人在父亲生前住的家里,环顾空荡荡徒有四壁木屋,心在不停的绞痛,眼含凄酸的泪花,一双颤抖的手和凄凉的心,用铁钳一点一点地撬起带着发烫的白灰,慢慢的、慢慢的盖住燃烧正旺的炭火,泪在心中流,血在心中淌······

篇9:祭母-亲情散文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岁月是如此匆匆。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奠亡灵的日子了。我踏着渐暖的和煦春风,向母亲的墓地走去。

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走进了城市边缘的乡间小道,仿佛听到了初春牧童的笛声在随风飘荡。沉甸甸的心情,伴着对母亲的永久思念,迈着越行越慢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母亲那安息的地方。

来到母亲的.墓前,轻叹了一口气,对安息在这里十八年的母亲轻轻的说:“妈,我来了,有半年多没来了,想我了吗?”声音是那样的轻,我怕惊醒熟睡的母亲。

跪拜在您的墓前,向您倾诉着您走后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哪次我来,都会对您说上这些话,您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唠叨着。我边说着,边为您摆放着送给您的礼物。把您喜欢吃的、用的都摆好后,我点燃了三柱焚香,祈求过路的众神保佑您在天堂永远平安!

几缕香火袅袅升起,地上的冥纸在清风的吹拂下,像黑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缭绕的烟雾随着清风东摇西摆,我在泪眼模糊仿佛看见您在那烟雾中在向着我微笑。

此刻,我又看到了慈母拄着拐杖,站在风雨中在家门口等待我放学时的身影;耳边仿佛响起慈母亲在病榻上,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名字时的声音……

几个男孩追逐的嘻笑声让我从幻觉中走了出来,望着渐息的纸火,我想母亲把我送的钱收起来了。清明时节思念如风,飘向那遥远的天边,带去儿女对妈妈的祝福,这祝福永远。清明时节思念如雨,湿润了青山绿草,带去儿女对妈妈的思念,这思念永恒。

朗朗乾坤,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难见我母的慈容!虽然您永远离开了我,但我一直相信,九泉之下,您不会孤独,因为有我的爱,永远陪伴着您!您就像我生命中的一滴水,在我心中这滴水虽然消失了,但这滴水的精神却会永远滋润我,谢谢您,您永远是我的全部,我的寄托。

慈爱的母亲,你离开我们十八年了,但女儿没有忘记您。现在我也为人母,更能体会您作母亲的艰辛,此刻女儿更加想念您。

篇10:外公经典亲情散文

“你刚进去就出来了,连坐都没坐一下,就把作业做完了?”外公不相信地问道。

我只得硬起头皮说:“是真的。”

这时外公顺手握起花生壳向我挥来。

“开饭了!”外婆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出来。还好,我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怎么回事啊?你们爷孙……”外婆问我。

我和小洁玩了一下午,肚子早就“嘟嘟”唱起空城戏来了。我没顾上回外婆的话,第一个打先锋,拈了一大碗面条,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今天的面条真好吃,以前外婆煮面条总是会咸一点,外公都说了好几次了,让外婆少放些盐,可外婆总是改不过来。外公就说外婆是“黄种瓜儿口淡”。正当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外公喊我下去。我看了看外公,他的眼睛瞪着我,我以为外公在和我开玩笑,便没理他,仍吃自己的面。

“快点下来!”外公说着站了起来,我见势不对,放下筷子,慢慢地挪了下来。外婆拦着我,冲外公喊道:“对小孩子吼什么吼啊?”可外婆始终作不了外公的主,我只得向外公走去。

“去,把你的作业拿来给我检查。”看来外公是要扭住我的作业不放了。

“真的写完了!”我不想去拿,说道。

“去拿出来!”外公见我不大听话,向我吼道。

我呆了,外婆也呆了,因为我们都没见过外公这么生气,外公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命令,让我无法抗拒。我只好乖乖地把作业拿给外公检查。过了一会儿,外公生气地把作业本摔在地上,然后让我跪板凳。顿时,外公在我心里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就像镜子摔在地上,摔碎了。

我跪在一个角落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仰望上面的天花板,尽量不让泪水流下来,可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昏暗的电灯周围有几只飞蛾,它们自由自在地飞舞着,而我,却是一只笼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

当我发现外公在偷偷地看我时,我把脸侧向一边,因为我实在不想看见外公那丑陋的面貌。过了一会儿,外公吃完了,外婆便在厨房里洗碗。外公走到我面前,给我上了一节“百家讲坛”:没写就没写,错了就是错了,说谎只是一种肤浅的掩饰。最终还是会发现的,浪子回头金换,如果你早点承认错误,我还会这样吗?……

外公的话很深奥,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过我在心里认为外公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撒了个谎嘛,至于吗?

外公也许看出我还没服气,就给我讲“狼来了”的故事。外公讲完后,问我:“懂了吗?还知错不?”我这时才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就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说:“我错了。”外公便叫我去吃饭。

篇11:莫忘精神赡养

其实,就目前的生活条件来说,尤其是在城镇,许多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但越来越看重精神生活,总希望能够畅顺地与他人进行精神交流,渴望得到儿女更多的温情、关怀。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也规定了精神赡养的内容——赡养人应该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好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通常我们说到的赡养,本身就包含着精神赡养的内容,只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罢了。

其内容主要有:关心体贴被赡养人的生活,尊重被赡养人的人格和意愿,了解被赡养人的心理,与被赡养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以及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对被赡养人采取怡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等等,其核心就是尊老、敬老、爱老。

就目前的实际来看,有关精神赡养的诉讼案件以及通过法律寻求精神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如沈某(84岁)向法院诉称,其养女及女婿自1996年起因生活琐事与其不睦,渐渐疏远老人。即使在老人患病期间,也很少来探望。老人感到十分孤独,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每月探望其两次,给予其精神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顾。重庆一位家住沙区小龙坎的70岁老人杨为(化名),老伴早逝没有再婚。1999年,儿子在江北观音桥某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搬出去后留下他在此独居,只是每年给他5000元赡养费,很少回家看看。老人想儿子、孙子,还得独自跑到江北去。可是,每次去都是匆匆吃上一顿“团圆”饭,儿子就找理由催老人回去。而今,老人体弱多病,尽管手中有钱,但倍感孤独和缺少安慰,所以他非常希望能够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像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就像自己只看重物质利益那样,对于赡养父母同样也只看重物质而遗忘了精神,通常以工作繁忙为由而不与父母交流思想。在外工作的往往是一年甚至几年也不回家看望一下年迈的父母,以为给钱、给东西就是在尽孝道,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老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生,对物质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奢求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会更加强烈,都希望得到子女的关照,而这一点又容易被子女忽视。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老人的情感投入,多抽空给老人打个电话聊聊天、谈谈心。与老人拉拉家常,问寒问暖,多陪他们逛街、谈心、干家务活、沟通思想等。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对他们的尊重与精神支持,他们会因此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有时候那怕只是一句话,都能让老人心情舒畅、开心好几天,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物质赡养不可能取代的。

篇12:亲情的重量散文

爱情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友情是一种人生的厚度,亲情是温暖。我本人最欣赏“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带来的快乐,亲人是亲情存在的根本!拥有亲情,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拥有亲人,那他一定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人。有谁能够知道亲情的重量呢?

夜色渐深沉,夜空中“明灯”也越来越多了,然而城市里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夜,它仿佛是黑暗与沉寂的美。

“丁零零”,晚自习终于下课了,我拖着彼惫不堪的身躯,慢慢地走出校园。在昏黄灯光下我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一怔:是他吗?在瑟瑟秋风中他仿佛像是一片枯黄干瘪的树叶一样,显得苍白无力!那撩起的裤脚被风微微吹动,露出骨瘦如柴的双腿,似乎还有那隐隐约约的一道道红印子。

我走近一看,果真是他!我爷爷两条哆哆嗦嗦的弯腿几乎是站不稳,像是那弱不禁风的干树枝。一张清朗的面庞,刀刻一般的皱纹像是条理分明的叶脉,见证沧桑的岁月。他又一次鼻青脸肿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不用问,这一定是阿太的“精彩”杰作。这样的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啦!

自从阿太变成老年痴呆以后,除了爷爷之外所有儿子都不愿意赡养他;而阿太他只会说:“我要老四来看我。”,只要不是老四,就会被打!“老四”并不是爷爷,爷爷是老大。

在我生活的村子里,在老一辈的观念里自己年轻时只会疼爱小儿子,从来不把大儿子当做“人”来看!当自己慢慢老去的时候却只有大儿子愿意赡养,老人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炽手可热的宝贝。有时候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思维,我甚至想知道这种思维为何会如此地根深蒂固呢?

父亲跟爷爷交涉了好几次要把阿太送到养老院里,但是爷爷死活不肯!阿太有时候发疯了还会打人,爷爷就变成了专职照顾他的人!爷爷他还经常教育我们六姐妹说:“你们这些娃娃要尊重老阿太,他老了?糊涂了变成跟小孩子似的,要让让他。你们要记得你们小时候,生气了还会咬人呢!”

记得前年六月份里事情来得很突然,爷爷不慎摔跤了,导致胃病发作得厉害,被送进了医院。因为工作上繁忙的任务,父亲还是把阿太送进了敬老院。

悠悠的苏来水气味让爷爷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他让我去敬老院里看看阿太!我心里很气愤,心想:爷爷您年轻的时候为您的弟弟背负了2万元钱的债务,阿太也没有说一句公道话。现在,我又为什么要去看望他呢?

但是——我最终还是决定去看望阿太!

阿太他很高兴,朝着我神秘地挥了挥手,开心地说着:“过来,快过来,我给你好吃的。”原来,阿太粗糙的手掌里静静地躺着一块绿豆糕。“快吃,是好吃的!”

阿太他潜意识里把我当做了爷爷,我心里不禁想道:要是爷爷自己在场该有多好呀!在这一刹那之间,我真正懂得爷爷的快乐!哪怕在爷爷年轻的时候,阿太对他有多么地不好,甚至是苛刻;但是,只要阿太还好好的,亲情便可以维系并存在着!人一生是漫长的,生命的长河中会有许许多多不公平的待遇和所谓的“偏见”,但是生命只会从年轻渐渐地走向衰老的,人——关键是看你如何去书写你的一生。

篇13:亲情散文怀念父亲

在父亲肺癌治疗5年后,癌症转移生命弥留的最后一个月的住院时间里,由于疾病的折磨,父亲白天黑夜的持续不断的咳嗽,我们子女们轮流陪伴在他老人家身边,随时为他递上叠好的白纸帕。

在我伺候父亲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叠白纸帕,看到父亲的面孔一天天消瘦,看到父亲因疾病的折磨,真想替他忍受疼痛。

父亲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传承了我们黄河岸边勤劳、朴实、诚实的秉性。从我记事起,我就感觉父亲不爱说话,只是在不停的工作、里里外外的干活。

记得在贵州,我刚上一年级,放学后,到父亲单位玩,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满头大汗、双手握着工作棒,不停的左右摇摆,就像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记得在山东,在从贵州回到山东的第一年冬天,鹅毛大雪铺满大地一米深,我们爷仨步行20里去孟子故乡祭拜祖宗。

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一天,父亲推自行车送我,虽说离家不远不近,30公里,一路上没有太多的语言,可是父亲就是这样,有些事情不能单从语言就能表达的,何况那时我才16岁,但父亲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

记得在我恋爱的时候,由于我们很晚没回家,外面正下着大雨,父亲满城寻找,最后在火车站候车室找到我和现在的妻子,可敬天下父母心。

记得照看儿子的时光,由于我们夫妻单位忙,儿子才一岁,父亲刚好退休,就骑车来回 奔波,照看儿子,看到父亲那种疲劳的样子,自己心中很是无奈,只想自己早点下班,只想儿子早点长大。

上一篇:七琴镇镇卫生院控烟考评奖惩制度下一篇:年秋游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