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亲情散文

2024-05-02

被淡忘的亲情散文(共11篇)

篇1:被淡忘的亲情散文

马上就要十二点了,每天忙到这个点,也真是醉了,此刻睡意全无,所以就爬起来码字吧!连续几天早晨都是睡眼朦胧的,惺忪的睁不开眼,总感到没精神,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连续有十一天没有休班了,这种连轴转,真的感觉好累,好想睡个懒觉!每天都是机械的奔波于单位和家,早出晚归,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家庭,也就忽略了亲情,孩子和家,感慨之际,才发现,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回过老家,没有去看望过年买的姥姥和姥爷了!

今天中午在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和姥姥年龄相仿的老人,在医院看病,爷爷搀扶着奶奶,蹒跚的脚步,微驼的背,还有那斑白的头发,忽然感觉有种热乎乎的东西夺眶而出,触景伤情,我知道那是对姥姥和姥爷的思念!平时一周有一天休班,因为觉得平时太忙委屈了孩子,没有时间陪孩子,一休息就想待在家多陪陪孩子,没有出门;可是,顾及了孩子,却忽略了老人,真的是难两全啊!想着姥姥儿时对我的种种,那满满的爱,我哽咽了。短暂的休班无法平均的分配,顾得了这,却忽略了那,亲爱的家人啊!如今孩儿却因为没时间闲置了亲情,无视了你对我那曾经殷殷的爱,真的是不应该啊!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想有多些的时间,去弥补那些被我忽视的爱,总是在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体会,我不要留有这样的遗憾,所以要把握有限时间,好好去做,狠狠去爱!希望一切都未迟不晚!

我不想用多么华丽的词语,去为自己的忙碌,找借口;更不想为自己的无奈,去开脱。也许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合理安排短暂的时间,让亲情不被冷落,让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翻开休班表,终于熬到要休班了,我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心情忽然好了许多!每次都是希望在休班的时候,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去为家人做些什么,但是,总会搁浅,被临时的其他事所占满!虽然这样,但我还是满心的盼望可以休息,可以去尽一点绵薄之力,因为这些,忽然感到有了动力,忘记了劳累,所以就告诉自己要坚持,再坚持一下,疲惫总会过去,困难也会过去,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夜已深,还没有半点睡意,思绪万千,心情难平,关上电脑,收拾散落的心情,还是休息吧!此刻已是深夜,黎明还会远吗?

篇2:被淡忘的亲情散文

那时,村里的人们都是在各自的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去挣工分,街边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口钟,早晨一起来听见钟声就到街上集合,听队长安排一天的社员分工,吃了饭都各自带着生产工具,去分配给自己的地里干活。在我记忆里父亲一直是生产队的队长,十三岁的大姐被安排在村边的田地边看鸡,手里拿着长长的细竹竿,身边还带着两岁的哥哥,母亲每每给体弱多病的哥哥准备点麦子面刮的小咸食,大姐都是半晌回去细心地喂给哥哥吃,自己饿了就吃点粗粮饼子,从来不肯吃哥哥的那点食物。那时,差不多都是大人去地里干活挣分,大孩子在家领着小孩子,家里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小孩子吃,大姐看见她们年龄差不多的同伴喂她家弟弟吃东西时,会吃掉勺子里的大部分,给她弟弟剩一点点,就劝那个同伴不要吃弟弟的东西,小孩子那么瘦,别把弟弟给饿死了。小小的大姐已是懂得心疼弟弟妹妹和体谅大人了。

那时每家每户都散养着很多鸡,别小看这些鸡,这可是每一家攒钱的宝呢,这些鸡们天天出门找吃的,有的就去田地边,生产队就派老人孩子在地边看着,不让鸡进地里去糟蹋庄稼,鸡们在外面吃饱了就回家去下蛋,去鸡窝收蛋是很多小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鸡下的蛋一个也舍不得吃,都是存起来卖钱换生活必需品,大姐就是经常拿两个鸡蛋去卖,再买回些食盐家用。

大姐是家里的长女,大我十三岁,我和妹妹都出生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冬日,身下铺着的每一块屎尿布,都是大姐用她那双还很稚嫩的双手在冷水里刷洗干净的,每一次都冻得手指红肿,等缓过热来,那手便痛痒得不知该如何放置才好,钻心的痛痒恨不得把双手扔掉,即使这样,也依然坚持着,这是从生命的开始就被姐姐温暖着的亲情。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好了不知多少倍,家里的孩子少,更是宝贝得不行,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甚至有的在家称王称霸,而我们小时候没好东西可吃,小孩子吃饱都是个难题,家里孩子多,有点吃的也轮不到自己,谁也不会去跟父母争讲。哥哥、我和妹妹都是在两个姐姐的臂弯里长大的,对弟弟妹妹们的疼爱大姐一点不比父母少,父亲和蔼,母亲严厉,所以我们姐妹几个从心里都惧怕母亲,而大姐从母亲那里受的委屈也最多,受了委屈也无处可诉,只能一个人偷偷躲到离家远一点的茅厕里哭一哭,再擦干眼泪,不敢让母亲看出来脸上有异样,该干什么还是去干什么,默默的为家庭付出着。

我十岁之前并没有多少记忆,唯一记住的是和小我两岁的妹妹玩耍时,妹妹掉进了很深的红薯窖里,我吓的去找奶奶,妹妹的腿摔折了,被放在簸箩(乡音词)里,我也不知道是我几岁发生的事,我真正的记忆是从少年开始的,懵懂无知的我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母因为哥哥、我和妹妹的出生而剥夺了大姐、二姐上学识字的权利,大姐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到现在也只是认识些简单常用的字,那也是靠她自学才记住的。

母亲在她的有生之年,从来不和我们姐妹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我都是从大姐的嘴里听到有关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从大姐的讲述中看到一个疼爱弟弟妹妹、聪明能干、明晓事理、爱憎分明的大姐,虽然在我们眼里母亲是严厉的,但在整个家庭里,母亲却是非常善良的,甚至是忍气吞声的,大姐因此常常替母亲抱打不平。常言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其实长姐如母才是最正确的,大姐对弟弟妹妹们的情感绝不亚于父母,我对大姐的情感是在她对过去的讲述中逐渐加深的,这也是我无知的地方,小时候的那片空白的地方都被大姐一点一点地填满了。

现实中父母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我的梦里心里,他们从未远走,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姐姐、妹妹也都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近六十的大姐更是我最亲最敬的好姐姐,从我出生就开始用她稚嫩的双手为我筑起一道道爱的围栏,让我被幸福温暖,儿时的羸弱总是在姐姐的臂弯里得到最好的呵护。每次姐姐讲起小时候的事,我都在心里一次一次加深着对姐姐的崇敬和感恩。那是我刚刚学会走路,也就一周岁的样子吧,感染了麻疹,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大人并不像现在这样拿孩子当回事,孩子多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份累赘,母亲经常不耐烦发些火:“左一个累赘,右一个累赘,死搭死搭就安生了!”毕竟那个年代无奈多余的产物太多了,即使这样,一个个生命也都顽强地活了下来。得了麻疹的我差点被阎王收了去,还好命大,活了过来,本来已经学会走路的我病了一场后又不会走路了,左脚脚跟着地,脚尖不着地。父母以为是扭着了,就让大我十三岁、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大姐背着我,去几里地外的大姑家找他们邻村的郎中给捏捏,也就是现在的接骨按摩。

当时的大姐已经学会骑自行车了,正新鲜非要骑着车子带着我去看病,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我想我那时太小,姐姐也不大,大人都没时间管孩子,父亲也许是怕姐姐骑车子出意外,所以才不让姐姐骑车去的。结果大姐背着我一路哭着去了大姑家,六七里地的路程,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走走歇歇,到大姑家的时候快晌午了。大姑没在家,是大姑父给做的饭,米汤炒豆角。吃过饭,大姑父领着姐姐去邻村找那个会看病的郎中。姐姐很清楚的告诉那个看病的郎中说,“俺这个妹子本来会走路的,后来得了一场病又不会走路了,她这只脚尖不挨地。”郎中捏捏我的脚,说,“这孩子的脚不是扭着了,是扎针扎的,扎针扎着了神经线!”听人家这样说,姐姐和大姑父就回去了,姐姐又背着我一路走了回来,回家和父母说了郎中的话,后来再没去管我的脚,时间长了,就任其自然成长了。

大姐很小就是家里的骨干力量,常常替父母分担许多活儿,大我两岁的哥哥也常常闹病,都是大姐背着去十几里地外的一个老中医家给哥哥看病拿药。姐姐身为家中的老大,干的活多,受的委屈也多,比同龄人都少了许多玩耍的时间。等我们都长大一些了,姐姐是生产队的一员女大将,什么活也干,拉小车、起粪坑不比男人差;家里的针线活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母亲做的还要又快又好。纳鞋底一夜纳一双,针脚又密又匀。每年春夏早早把被褥拆洗好,等到下雨天,生产队不上工了,就在家里做被子,一天能做六床被子。虽然姐姐识字不多,文化不高,没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但她却拥有超前的思想意识和开阔的眼界。大姐的聪明能干和机智敏锐的口头语言;还有宽广、遇事不乱的条理胸怀,都是她下面的几个弟妹所不及的。有这样一个聪明智慧能干的姐姐在人生的道理上为我领航,真是我的福气。

熟悉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时,心里激荡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我爱大姐,更希望她能在我这些简单的文字里读出我这片感恩的心;能表达的、不能表达的都倾注在这浅显的文字上,代表着我的这份至诚之意。祝愿这份被幸福温暖着的亲情,同样也环绕在姐姐的身边,一路走来的艰辛记忆在岁月中不曾被忘记;爱在心里,爱在梦里,随时光延续;追忆童年的往事已是今生最美的话语,在这里让思绪跟随季节的转换,周而复始描述每一个感恩的心理;回味每一个细节给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有那片熟悉的田野,一次次在心里、在梦里出现。

篇3:逐渐被淡忘的艺术

那套剪纸是彩色的手工剪纸, 剪纸面积不大, 但是每一处都被处理得很细致。突然发现身边这种手工艺品似乎逐渐被人们淡忘, 越来越少的人会制作手工艺品, 人们更加依赖机器加工的作品。

据我所知, 民俗剪纸被时代加以艺术的桂冠, 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象征。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剪纸起源于汉朝, 而其常被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时间推移至南北朝时期, 剪纸艺术已趋于成熟, 真正繁盛辉煌在清朝中期以后。

其实, 剪纸艺术最初是以表现乡村趣味浑朴天然的民俗生活、渲染节日喜庆气氛为主题进行创作, 而其主要创作者也均为淳朴的农家妇女。可是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 这种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被人们渐渐淡忘。记得爸爸说以前奶奶就会剪纸, 每年过年的时候奶奶就会剪一些张贴出来, 那里面包含着对来年的期望。如今奶奶已经离去, 不知道她的手艺家里有没有人继承。对奶奶的思念让我那年从老家回来的时候特地从民间艺术纪念品地买了这套手工剪纸。

现在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 新的产品层出不穷。过年的窗花和福帖开始被机器处理的纸制品所替代;童年的纸质风筝开始被机器加工的塑料风筝所替代;小时候由麦秸、玉米皮、芦苇等天然材料手工编织的艺术品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原本随处可见的手工艺品逐渐消失, 使得热爱这种手工艺的人们只能变为收藏。

那些原本为手工艺品的东西开始演变为一件件商品, 失去了原本反映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健康的思想情感。而又由于商品化使越来越少的人再去关注这些手工艺品, 越来越少的民间手工艺术人再去制作这些艺术品, 就这样, 手工艺逐渐被淡忘……

篇4:被淡忘的瑰宝

青釉双人跪顶鼓式尊。(图1)高20.9厘米。在一块长方形板上,雕塑了两位梳发髺,身穿开襟长服的青年侍者,跪立相背,头顶一鼓,双手扶持。鼓横立,两面有鼓钉纹和弦纹,鼓身两侧雕塑兽首,鼓身顶部置一立沿方口。施青釉,釉层薄,厚薄不均,大部分与胎体融合,呈土锈色。底板四侧和底部无釉。胎质较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青釉雕塑造型独特,人物塑造比例恰当面目清秀,服饰得体,姿态从容,栩栩如生。人物头顶之鼓制作亦十分写实、精细,鼓身上的兽面纹雕刻得十分威严有神。人物与鼓构成一件极期精美的雕塑作品。此鼓与古代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鼓相似,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之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铜鼓亦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此双人顶鼓亦充分表明鼓的高贵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同时表明拥有此器的主人的地位和权力。如此精美的雕塑瓷十分罕见,斑驳的釉面,如铜器般的土锈胎体,越显出其历经岁月苍桑的历史厚重感。笔者认为此器当为六朝时期的一件青釉雕塑作品,实为难得。

青釉双人背扛龙首鼎式烛台。(图2)高19.3厘米,底长12.7厘米,宽6厘米。在一块长方形底板上,雕塑了两位头载巾帽,身穿长服的仆人,两人相背而立,曲背手扛一個鼎。鼎上部为盘口,口沿两侧雕塑龙首,另两侧雕塑莲花。在盘内中间雕塑莲花柱,莲花中心开一小圆口。鼎身呈圆柱形,上雕刻莲瓣纹。鼎下部为半圆球形,并有四足。上刻兽面纹。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有细冰裂纹。釉不到底。底部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有一道槽勾,整器具厚重感。

此器造型别具一格,人物造型生动形象,虽扛重鼎却面带微笑,充满了恭敬与自豪的表情。而所扛之鼎造型也十分独特,双龙护鼎,威严顿生,小而大器,非同一般。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用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践”,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重器。此鼎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制作讲究,颇有霸气,显示出鼎的地位和权势。此件青瓷雕塑应是一件古人所用之烛台,制作之精美乃古烛台之珍品。其年代也应为六朝时期。

青釉童子顶立凤鸟象形足烛台。(图3)高25厘米。此青瓷雕塑分为五层,第一层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凤鸟,第二层为撇口盆,第三层雕塑了三个童子双手高举托住凤盆,第四层为莲花座台,第五层雕塑了三个象首为足。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厚薄不匀,足底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有沉重感。

此器造型亦与众不同,有人物和动物,人物雕塑了三个活泼的童子,圆脸,五官清秀,身挂围巾,双腿曲立而坐,双手高举过头托住凤鸟盒。童子下面的莲花座采用高浮雕雕出美丽的莲瓣纹,莲花座下三只象首相连,象首塑造得形象生动,长长的鼻卷曲为足,妙不可言。盆外壁有几首弦纹,盆内雕塑的凤鸟生动美丽。在凤鸟的身子中间开有一小孔,应为插焟烛之用。繁杂的造型却不失精工细做,表现出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凤鸟为吉祥神鸟,童子坐莲,意为莲生贵子,三象鼎足,则为太平有象。将这些美好吉祥的愿望等,一器之上,且雕塑得如此谐调完美,充分表现了古代判瓷工匠高起的技艺。此器亦是六朝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青釉人形三托烛台。(图4)高26.1厘米。一位头戴巾帽,身穿对襟长服,腰扎巾带,面留胡须的男士一腿曲跪,一腿曲蹲,头顶一件莲花纹盘口盆,盆中有一小圆孔。双手折举,于手掌中托住一莲花纹钵。施青釉,釉色青黄,釉不到底,釉薄,有的部位已呈士锈状。胎质粗糙,呈铁褐色,有厚重感。

此器是一件以人物为主体的烛台,人物形象鲜活,动作灵活有趣,这是一件将古代杂耍的动作移植到烛台,既体现了生活的乐趣,又体现了烛台主人的高贵地位。人形灯具、烛台在汉代十分流行。以青铜灯具为多见。此人形烛台颇有汉风之遗韵,制作精美,亦是六朝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

青釉飞凤兽面象耳熏炉。(图5)高29.8厘米,底径9.4厘米。此器造型复杂,可分为三层,底部为高足钵式,在两侧各雕塑一只象耳,前后贴塑兽首。中部在象耳钵上置钟形,在钟形两侧贴塑一只飞凤,前后镂空五个小孔,上部在钟形顶部雕塑一只凤鸟。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较薄,厚薄不匀,薄处已见胎体呈土锈色。施釉不到底,胎质较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器造型与常见的古代熏炉别具一格,此熏炉盖于炉身连为一体,不能打开,故不是实用器,应为陪葬品。虽为陪葬品,但制作工艺复杂,采用了雕塑,贴塑的方法,精心制作。两只象耳以写实的方法雕塑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了象鼻,粗状弯曲有力。贴塑的兽面如狮形,形象鲜活威猛。两只飞凤,凤身、尾、翅紧贴器身,凤首引颈向前,作展翅飞翔状,造型生动美丽,充满了灵性和动感。器顶部的凤鸟则塑造得肥状,象一只学飞的凤鸟,蹲立展望前方。熏炉,是古代贵族习用的器物,熏以香气,驱害避邪,护佑平安,将熏炉制作成陪葬器足见古人对它的重视。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实为罕见。此器亦是六朝雕塑青瓷的一件珍品。

青釉兽驮人形烛台。(图6)高23.9厘米。此器雕塑了一只形体肥状的瑞兽,两位头载盔帽、身穿对襟长服的士兵背靠坐于瑞兽之上,双手合握竹简,头顶莲花烛盏。施青釉,釉色青黄,厚薄不匀,局部见土锈斑。瑞兽四足无釉。胎质粗,呈铁褐色,胎体厚重。

此器造型人兽于一器,以写实的方法雕塑颇为罕见。瑞兽仰首朝前,鼓目,张嘴,毛发浓密,体形强壮,四肢有力,兽尾弯曲向上,既生动,又可作柄。两个人物背对侧坐,头和上身连为一体,巧妙的利用有限的空间雕塑了两位人形,令人折服。头顶上的莲花烛盏,莲花雕塑的花瓣呈盛开之态,中间开一小孔。盏的外壁刻有六道弦纹。整件器物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表现出极高的雕塑枝艺,亦是六朝青瓷烛台之珍品。

青釉鸾凤兽首莲花烛台。(图7)高22.8厘米,底径8.7厘米。烛台分为四层,从上至下为莲花纹盆,盆下有一弦纹柱,上小下大,弦柱下为宽沿圆形腹体,腹体下为喇叭形弦纹底座。在烛台弦纹柱的四面堆塑四只鸾凤,在腹体四面与鸾凤对应贴塑四只兽首。施青釉,釉色青中显黄,施釉不匀,有积釉痕,釉面有细牛毛纹和土绣斑,釉不到底。

此器造型复杂,古韵尤浓。装饰上采用了雕塑贴置的方法,台柱上的鸾凤造型优美生动,兽首则显得十分威严,顶上的莲花亦简洁生动。鸾凤在古时亦称朱雀,是古人心目中高贵的吉祥鸟,是古人们幻化出来的神鸟,自汉代以后十分流行的装饰物像,尤其在汉代铜镜中常见。此器的兽首则有六朝辟邪的时代特征,辟邪亦是古人幻化出来的神兽,在南北朝时十分流行,是帝王贵族尊宗的除邪镇恶,护佑平安的神灵,此器不论造型还是雕塑都具有相当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如此精美的六朝青瓷烛台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釉雕塑瑞兽,(图8)高28.3厘米,底长26厘米,宽9.9厘米。在一块斜边长方形底板上,雕塑了一只头长双角,面如虎形,身长两翅,尾似凤鸟形的瑞兽,前后肢为一前一后,有跃跃欲飞之势。施青釉,釉色青黄,釉层厚薄不匀,浓厚处釉色肥润,显青黑色,薄处已成土锈色。底部无釉,胎质粗黑,胎体厚重。

此尊雕塑瑞兽造型奇特,似虎、似麒麟,将古人心目的瑞兽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自古以来,人们对瑞兽充满了一种崇敬的心理,许多瑞兽是从自然界的动物中想像生成的。瑞兽成为古人心目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神灵,在古人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商周的青铜器纹饰,到汉代至隋代的青铜镜上,各种形象不同的瑞兽成为装饰的主题。青瓷雕塑的瑞兽传世品极少,此尊青釉雕塑瑞兽虽奇特,但具有古风古韵,与传统的瑞兽有着血脉之源,形象威猛,气势磅礴,可飞腾于天宇,可奔腾于大地,仍保佑平安之神灵。从此器的制作工艺,造型釉色看,此器应为唐代的作品,是当时作为镇墓兽与主人随葬之器。唐代以陶塑为多见,瓷塑罕见,尤显珍贵。

篇5:被淡忘的素描作文500字

我最后一次用到笔袋是初一参加素描社团活动,可是素描社的铁皮屋被用来改建新的食堂了,我们这些社团人员没了画室,素描社也就散了……我曾经想过,不能把素描这事撇在一边,应该要勤练苦练,这样才不容易淡忘,可如今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业的负担加重,我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于是素描被我边缘化了!

今天,我想起了它,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内疚——离开它太久了……于是,我举起画板,先削削铅笔,再练练线条,最后挑选了一道最合适的风景——这个沉默许久的笔袋,我决定将它画得最好。可是,尽管我的心多么冲动可我的手像生锈了一般,不那么娴熟了,也淡忘了许多应注意的细节。最后,我画了一张很不满意的画。

可见,任何事情,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终究会被淡忘,就像素描一样,久而久之,便只留下一个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印象了。学习也是如此,没有经常复习旧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淡忘了……

篇6:被淡忘的亲情散文

马小跳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他那红扑扑的脸蛋,他悠闲地躺在草地上,呼吸着远离大城市的新鲜空气,没有任何的忙碌,此刻只有惬意,只有静谧的欢乐。

突然,三只小狐狸从草丛中蹿出来,以防攻并兼的三角阵形将马小跳包围起来,目光中透露着杀气,这令马小跳感觉背后凉飕飕的。马小跳突然想起自己包里装了一本动物百科全书,他赶紧拉开拉链,快速拿出,手忙脚乱地寻找着关于狐狸这一章的内容。

“找到了,原来狐狸喜欢吃鸡肉。对了老爸在我背包里还装了两只烧鸡哩。我撕几块,看看效果怎么样。”说干就干,马小跳搓热手掌,撕了三块鸡肉分别向三只小狐狸抛去。一下子,小狐狸们都被鸡肉吸引,埋头吃着鸡肉。刹时,杀气全无,反而让人感觉到了它们的乖巧与可爱。

三只小狐狸跑向马小跳,这可把马小跳吓了一大跳。他呆呆地看着它们,小狐狸把他扑翻在地,都用一对能滴出水的大眼睛审视着他。如果它们是人的话,一定是在给马小跳卖萌呢!想让他心中欢喜,再给它们点鸡肉吃。马小跳一见这情形,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他一下子抛了三块鸡肉,三只小狐狸一下子蹿起几米高,利用俯冲,一口吞下了自己抢到的`那块肉,随后又“降落”到马小跳身旁,重新开启了新一轮的卖萌。马小跳心中暗喜:回去后我马小跳也可以去马戏团做个驯兽师,把赚到的钱拿去学校,让路曼曼看看,让丁文涛瞧瞧,让他们嘲笑我学习不好。

“咦,它们怎么会长着三条尾巴呢?”在马小跳第N次喂他们鸡肉时,他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双手紧按太阳穴,费力地想着。小狐狸似乎发现了马小跳那疑惑的目光,三只小狐狸连推带拉把马小跳带到了一棵不太显眼的大树下,马小跳有一种预感:那棵大树里面定然藏有一个天大的秘密。马小跳奋力一跳,一不小心摔在了树冠上的树洞里,经过一个黑暗的通道后,马小跳来到了一处人间仙境。周围到处是奇花异草,成片的树林,这里与世隔绝。(原创投稿 )

“汝何人,竟可破吾千年修之封印。”树林里传来一个无比威严的声音。“父受惊了,小子领其来洞,让其供食与父。”三只小狐狸答道。“吾儿可叙尔等身世与其。”那个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诺。”“吾等本为《山海经》的被封之兽,不幸被封在竹筒内,上刻描述之言,不小心,被黄帝那把轩辕剑的余料顺其自然形成的滴鸣刀,割断了连接的线绳,被变成的麻雀叼起。多年来居树林,被《三生三世》的作者捡走,写成那书。送稿时,穿此林,不幸摔断其竹,放吾等,造此处。多年居,吾等乃百年九尾狐,只生三尾,吾父吾母千年九尾狐,生六尾。只待数十年,便为万年九尾狐,生出九尾。九尾狐任一尾可化一法力无边之武器,吾祖父费一尾,化一剑。剑一劈,地下便生此处,向天一刺,便成此封印。”三只小狐狸一句句道来。“汝已知尔等身世否。”那个威严的声音道。“已知。”马小跳快吓死了,嘣出一句古文。“若有疑问,可问吾等。”三只小狐狸齐声说。“为何你等居此?为何你等可吐人言?”马小跳的疑问如炮弹般射出。“吾等乃妖,《山海经》简册内封之怪,为百年之妖,便可吐出人言。”“那为何你们又住在地下呢?”“只因你们人类把环境都破坏了,地面上不能居住,我们只好居住在地下。”小狐狸为马小跳解答,“还有很多的人想捕捉我们。”

马小跳一听此言,立即下定决心:回家一定要让老爸在电视台上打个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不再猎杀动物,尤其不要猎杀那些珍稀野生动物。

篇7:被淡忘的亲情散文

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是精、美、情、礼。静静思考,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本着这个初衷去品尝美味呢?而又有多少人将其逐渐淡忘了呢?

瘦肉精、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实在让人担忧。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先顾及食物是否安全,再去考虑是否精致、美味。这样,便促使人们淡忘了“精”与“美”。

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情”与“礼”。但,人们似乎已逐渐将其本义淡忘了。大到酒席宴会,小到家庭聚餐,它们原本只为了能让亲朋好友相聚一堂,联络亲情友情。但现在,亲朋好友分散在天南地北,连过年时的问候也只是通过一条统一编写后群发出去的信息便完成了,又何谈能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呢?即便能聚在一起吃饭,但在酒席宴会上,人们也并不注重品尝美味、联络感情,只是在比较自己是否“混”得比别人好,促而形成了一股攀比之风。这样的酒席宴会又怎能真正地联络感情呢?说到“礼”,人们可能不仅仅只是淡忘,更多的是将其扭曲了。为了托人办事,人们会摆上一桌宴请宾客,认为越昂贵奢华,则“礼”越大,慢慢地却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这往往也是贪官们贪污腐败的开始。原本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情”与“礼”逐渐地形成了攀比奢侈、浪费,我们是否要反省一下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应把这些逐渐被人淡忘了的饮食文化寻找回来,食品安全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政府部门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志愿者可向广大市民宣传中华饮食文化,让市民去了解更多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在节假日,陪家人吃上一顿家便饭,与朋友小聚一下,几样普通但却精致美味的菜式,几杯平凡但却醇口飘香的美酒,几句简单但却感情真实的问候,没有虚情假意与做作修饰,没有妒嫉攀比与奢侈浪费,这足以将中华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篇8:对当代戏剧被逐渐淡忘的再思考

戏剧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 不该如此凄凉的淡出人们的视线, 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往往会被视为是一个国家的延续和发展, 保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命脉, 就相当于在保护这个国家的命脉。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已经被各个国家在人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中得到了证实。在当代, 戏剧依旧作为一门融合了音乐、美术、文学、表演、服装、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的高级艺术形式, 但是面对着一系列新兴的艺术形式, 戏剧显然正在不断的被人们淡忘。

关于当代戏剧在艺术角逐中逐渐被遗忘的原因, 《论当代戏剧文学边缘化的成因》一文中, 已提出了三个论点:一、戏剧文学的新模式化现象。当代的戏剧创作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完成政治宣传任务, 内容单一, 强调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 不注重对人文精神的表现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二、快餐式、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与戏剧的繁荣时代不同的是, 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快捷的高科技时代, 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快餐式的格局。当下是快餐式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都市繁忙的人们将文化产品当成是消遣娱乐之物, 不重视文化的深层意蕴, 也懒得去讨论其精神内涵。三、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剧本。有许多卖座的戏剧都是: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剧本, 或者说是:一流舞美二流演导三流剧本。我认为, 具体也可以从以下几个论点中体现出来。

一、作品中少有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回顾从前, 那些剧作家们的作品都包含着对人性人生的思考。如曹禺。曹禺具有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以思想内容而言, 从《雷雨》 (以及后来的《北京人》) 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腐败, 《日出》披露都市金钱化社会的丑恶, 到《原野》在苍莽莽的原野上去探索社会原始的力量, 《蜕变》在抗战的洪流中去体验时代脉搏的跳动, 等等, 都激荡着作者那颗人情、焦虑、真挚的心灵。他们屈服于政治权威, 同时又被眼前的利益所引诱。他们创作时, 大多顺从当今的主流意识形态, 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是现代的戏剧作家, 大多只是复制了生活, 将它搬到舞台上一模一样的重新表现一遍, 而并没有加入对人性和对生活的思索与创新, 今天政府说要反腐倡廉, 舞台上就表演反腐倡廉, 明天发现地沟油, 舞台上就表现地沟油, 诸如此类, 不乏会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创新就是打破已有的艺术规范和否定传统的艺术经典”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 赋予其新的思考。

二、大众文化更加能够满足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戏剧一直在艺坛一枝独秀。当时各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都没有能与戏剧相匹敌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 国外的大众文化开始引入国内, 与国内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 国内的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紧张而快速, 在这个万千变化万千的信息化的时代里, 已经鲜少还有观众愿意买一张票静静的坐在台下看一出真实的戏剧。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去KTV唱歌, 去电影院观看拥有华丽的特效技术的国外大片, 或者去高档的酒店桑拿享受。当今时代的人们心本就不平静, 也无法以宁静的心态去享受需要耐心品味的戏剧艺术。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欣赏艺术。”戏剧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艺术, 热爱戏剧与懂得欣赏戏剧艺术的人本身一定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品格的, 在当代如此一个浮躁纷扰的环境下, 还能够去品味戏剧中的艺术情操的人, 一定是本身就富有很高涵养学识的人。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也懒得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所以他们选择接受那些不用费力去思考去感悟的, 能满足他们娱乐放松的需求的大众文化。其实, 当代戏剧必然会走上一个市场化的道路, 既然是必然的, 那么就应当可以寻求与商业文化共同谋发展, 当代戏剧既要遵循其本身的艺术规律, 同时也必须遵守当代的市场规则, 如此才能为当代戏剧的生存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三、缺少真正适合当代观众观赏的属于戏剧的独一无二的场所

任何形式的表演或者展现都需要一个只属于它的空间载体。就如同, 用来教育下一代的场所是学校, 用于美术作品展览的是画廊, 专供光中体验视觉听觉之震撼的电影院等等。戏剧中的不同类型同样需要不同的演艺场所。戏剧中又很多丰富的各种形式的话剧和戏曲, 那么戏剧跟戏曲就该拥有各自不同的观演场所。戏剧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演方式, 也许当代的观众已经无法静心去适应从前的观演模式, 他们需要的是与当代的生活娱乐方式相适应的, 一种新型的, 完全耳目一新的观演方式。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从前传统的一切, 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否定中带有肯定, 将其发展成一种全新的观演模式。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当代戏剧与当下各种新型模式之间的关系, 从中找出真正的既符合当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一种新的纽带, 将它如同鲜活的血液般注入到戏剧的空间。

四、结论

其实, 对于当代戏剧的发展,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延续, 这也是一种人民文化素颜需要整体提高的一个体现。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人们坚持的不断的捍卫传统的民族文化, 尊重和接纳那些快要被大众文化掩盖的微光。“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中国当代戏剧应该对自己做出全面的调整, 对其自身的文化和自我做出一个全新的定位, 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与当今时代生活相融合。戏剧艺术是古人的文化遗产, 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其他艺术形式, 通过积极的调整和改变, 当代戏剧一定也可以与时下的其他类型的大众文化形式一较高下, 依旧可以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胡星亮.《讲现当代戏剧》.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9:178.

[2]沈婉容.《论当代戏剧文学边缘化的成因》.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3]邹平.《当代戏剧发展的三大障碍》.文化时空, 2003 (09) .

篇9:被淡忘的抗癌佳品

许多中药方剂及民间验方中,时常使用“秋后老茄子”“霜打茄子”。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茄子具有抗癌功能。曾有试验从茄子中提取的一种无毒物质,用于治疗胃癌、子宫颈癌等收到良效。另外,茄子中含有龙葵碱、葫芦素、水苏碱、胆碱、紫苏甙、茄色甙等多种生物碱物质,其中龙葵碱、葫芦素被证实具有抗癌能力,茄花、茄蒂、茄根、茄汁皆为良药,古代就有秋茄根治疗肿瘤的记载。

茄子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维生素A、C偏低外,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几乎跟西红柿差不多,而蛋白质和钙甚至比西红柿高3倍。

苦瓜:李时珍称其为“一等瓜”

苦瓜在民间受到的待遇两极分化严重,不少人好这一口,也有人对其敬而远之。但真正给它“好身份”的却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他称其为“一等瓜”,是不可多得的抗癌瓜。

西医更证明,苦瓜的抗癌功效来自一种类奎宁蛋白,它是一种能激活免疫细胞的活性蛋白,通过免疫细胞做“二传手”,将癌细胞或其他不正常的细胞杀掉。苦瓜种子中含有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细胞分泌蛋白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海带:可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

海带中药名为“昆布”,可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海带富含碘,能防“大脖子”病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实际上,海带还有其他诸多“本领”,它含的海藻酸钠与具致癌作用的锶、镉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海带可选择性杀灭或抑制肠道内能够产生致癌物的细菌,所含的纤维还能促进胆汁酸和胆固醇的排出;海带提取物对各种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地瓜:逐渐被淡忘的抗癌佳品

小时候冬天捧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边暖手边解馋的日子已经淡出不少年轻人的记忆,过去走街串巷的卖烤红薯摊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地瓜:别名甘薯、红薯、白薯,被认为是祛病延年、减肥保健的绝佳食品。其实地瓜也有强大的防癌功能。最近科技人员在地瓜中发现了一种去氢表雄酮的物质,它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南瓜:被誉为“神瓜”

在某些国家它被誉为“神瓜”,因为它既可为粮,又可为菜。美国人在感恩节都要吃南瓜,以表示对南瓜的谢意。但是,在我国,现已很少种植。

南瓜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对癌症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南瓜维生素A的含量之高,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另外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钙质和纤维素,还含有抑制致癌物色氨酸-P的不明成分。

麦麸:最好的防癌食物纤维

别名麸子,小麦磨粉时脱下的种皮,用作饲料,不食用。用麦麸喂牲口,皮肤红润,毛发油亮,极显健康状,现在麦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健康,西方不少机构号召人们吃全谷食物、全麦食物。全麦食物即把小麦全粒磨成面粉丁再分出麦麸,用这种粉制成的食品。

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及纤维素几乎都集中在它身上。它能预防并治疗结直肠癌、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便秘、痔疮等。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麦麸是最好的防癌食物纤维。

萝卜:根茎类蔬菜中的“健康保护神”

萝卜别名莱菔,品种多,皆为抗癌能手,所以有农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一生不用跑药堂”以及“十月萝卜水人参”之说。荷兰人定胡萝卜为“国菜”,日本、美国认为它是根茎类蔬菜中的“健康保护神”。

萝卜具抗癌、宽胸、化痰、利尿之功能。萝卜中含有多种酶,能消除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其中的本质素能刺激肌体免疫力,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吞噬杀灭癌细胞的能力。萝卜的辣味来自芥子油,它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致癌物的排除,萝卜中还含有许多抑制致突变活性的不明成分。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高出8~10倍。而胡萝卜因含丰富的胡萝卜素,也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

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

棕色,形似土豆,其内碧绿如翡翠,甘酸可口,本是南方山区野果,现在已移栽到全国各地。其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类脂、维生素、有机酸及多种矿物质。 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每100克果子含200毫克,几乎是柑橘的100倍,西红柿的3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生素C片”,另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保护血管功能的维生素P,其营养价值甚高。

篇10:淡忘了的绰号散文

从北京回到老家的这些日子,经常和小学同学.中学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见面时往往不叫你的姓和名,而是互相叫着那时取的绰号,这些久违了的.淡忘了的绰号,现在又叫了出来,既感到好笑又感到亲切,一种老同学的深情厚意从心中油然而生。

我记得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跟别人取绰号。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的长相取的,如读小学时,班里有一个男同学长的白白净净的,皮肤就像进口的白面粉一样,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洋灰面"。还有一个女同学,平常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是有时跟人吵起来还是蛮狠的,像只母老虎,大家就跟她取个绰号叫"笑面虎"。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的习惯取的,如在读小学时,班里有一个小同学总是流鼻涕,鼻涕一流下来就用袖子一捺,两只袖子捺的油光发亮,同学们就给他取了"鼻涕王"的绰号。还有一个坐在前面一排的一个小个子同学,衣服总是穿得不合体,特别是穿的裤子总是弄不好,好像老是要掉的样子,只要他起身和走路的时候,总要把裤子向上撸一撸,不撸的话裤子就要掉下来。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同学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撸裤裆";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的行为举止取的,如读中学的时侯,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总喜欢提意见,有时侯弄得别人下不了台,大家都说他真是个意见箱,久而久之"意见箱"就成了他的绰号。初中同班还有一个小同学,个子小但特别调皮,在座位上对前后左右的同学不是用手撮一下就是用脚踢一下,弄得别人上不好课。记得有一次他把前面坐的女同学的辫子用图钉钉在桌子上,当老师来上课起立时,这个女同学一下被辫子绊着站不起来,险些倒在地上,这种嬉闹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学们根据他的调皮,就给他取了个"绞屎棍"的绰号。当然除了上面的情况给人取绰号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给人取绰号的,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来好笑,去年回家过春节时,几个中学同学聚在一起,在一个小饭馆就餐,那个绰号叫"意见箱"的老同学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你还记得吗?我们下放农村时,我和"绞屎棍"到你们知青点串门,晚上偷鹅吃的事吗?"我说:"怎么不记得呢,这件事终生难忘!"记得那还是一九七四年夏季的一天,“意见箱”和"绞屎棍"到我们知青点来玩,由于生活艰苦,没有什么好菜招待,"意见箱"就开始提意见了,他说:"到你们点上来玩,太没什么吃的了,要不我们帮你们改善一下生活,晚上去捉青蛙吃。"于是到了晚上,我们带着手电筒和蛇皮袋子,沿着墩台下的水塘捉青蛙。当走到四队的水塘边时,看到有几只白鹅在水塘边过夜。"意见箱"说:“我们打一只鹅回去宵夜吧。""绞屎棍"连忙附和说:"这太好了,我们有了宵夜的菜了。"于是他找来一根木棒,对准一只鹅的头打去,这只鹅就在地上扑腾,引起其它的鹅一阵鸣叫,鹅的叫声惊动了墩台上休息的人们。我们抱着打死的鹅赶紧就跑,后面喊赶强盗的叫声不断。我们跑回知青点,把鹅往床底下一丢,躺在床上装睡,等外面的叫声平息以后,我们起来,开始处理这只鹅做菜。我们不敢扯毛,怕毛到处飞杨被人发现,于是就把鹅的毛和皮一起剥下来,用锹埋在屋后的水塘里,这样不易被人发现。把鹅处理妥当后,我们又从菜园扯来几个萝卜,把鹅和萝卜煮了一大锅,美美地吃了一餐,第二天一清早,“意见箱”和"绞屎棍"就回他们的生产队去了。说来也好笑,冬季生产队里挖塘泥肥田,从我们屋后的水塘里挖出了鹅毛,社员们就笑我们准是偷吃了哪家的鹅。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惊险有趣,令人难以忘怀!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哟,美好的往事在脑海里难以磨灭……

我想,同学们当年互相取绰号,并不都是嘲笑人家的,而是有贬有褒。究竟该褒该贬,决定的大权完全在于大家。一个绰号的产生,和为大家所认可乃至流行,是有其一定的根据,而不是可以随意为之的。同学们中的那些绰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根据绰号,往往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判断在老同学眼里的这个"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

篇11:淡忘,不是忘记散文

人生,兜兜转转,始终像是一个繁华的站台。不断有人来,不断有人走。有人从这里起程,有人在这里到站,一个一个都行囊匆匆,背影越走越远,越远越单薄。谁又记住了谁,谁又道别了谁?你从谁的心上轻轻走过,谁在你的眼里深情居住?

下一站,若是重逢,谁又大声喊出了你的名字,谁又将无视地从面前飘过。茫茫的人海,繁华的站台,多少人无法细数,多少情无从打捞,多少细节化为灰。

所有的过往是一阵风,所有的前尘是一缕烟,你永远无法向一阵风或是一缕烟追问真相。也许,你是他的风,他却是别人的烟。过往,怎么追究,都是一团麻。任你记忆如海,终究会是遗漏一些章节。任你想要抛得多么彻底,偏偏又有些枝枝蔓蔓在牵绊。

这么多年,风雨中挺立,阳光下行走,相逢了多少人,遇到过多少事,已然无法细说。佛说,世间一切皆有缘,世间种种,因缘而生起,因缘而散灭。佛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缘分,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想要时,偏偏迟迟不遇;淡忘时,却又从天而降。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绚丽了天空,却注定只是刹那,短暂光芒后,徒留一地尘埃。

岁月就是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那些明媚的忧伤的痕。那些痕,也许深,深入骨髓,融入记忆;也许浅,浅尝即止,过后淡忘。

八千里路风和月,三千尘念伴其中。一路行来,有很多的东西存于记忆深处,也有很多的东西遗忘在路上。世间美好的东西太多,我们的怀抱太小,拥抱不了这么多的美好。这个纷扰的世俗,总该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学会用一种态度去选择,学会用一种方式去铭记或是淡忘。

风一程雨一程,山一路水一路,我们都是路上人。千里明月的追逐,万里驿站的奔波,饮过月,枕过风,餐过露;践过约,立过誓,食过言。

背靠时光拥挤的岸,梳理这纷繁的人生,那朵记忆的花,绽放成五月的蔷薇,嫣红了一段清浅的岁月。

清风,浮云,晨光,把五月的天空渲染得像琉璃,没有一丝的杂质,林鸟在空旷的原野放歌,炊烟在高峰低谷间盘旋,落落的山野人家,无时不在讲述着尘缘故事。

心,在这样的季候穿行,也是纤尘不染,轻舞飞扬。满目绚丽多姿的蔷薇,于晨光中涌进眼底,就这样偶遇了一季花期盛会,还有那途中的人,那款款低首弯腰的姿势。

遍野的蔷薇,在这个美丽的季节,狂欢怒放,恣意张扬着一份美丽,那是生命花开的美丽。从来,生命最美的姿势,就是怒放,盛情怒放,以一朵花的名义,开在守望的季节。

缘,总是那样轻浅,从来不会预约,也不设防,恰如与这满眼的蔷薇相逢时的惊喜,盛开在我眼底。就在那样的花开时季,就在那样的流云清风,你就像一朵浮云,飘至我的身旁。轻轻地,淡淡地,不惊也不扰,却是柔波如云,惊醒了我百年的沉睡,扰了那遍野蔷薇的蕊心。

风,拂过眉梢,带来一种气息,幽幽的味,正是梦里有过的。花,落在眼底,舞尽姿色,恰是心的翩然舞蹈。想来,灵魂与灵魂的对接,就是这样的吧,恰如一朵花对另一朵花的安然微笑,也恰如花丛中两只蝴蝶的翩翩共舞。

萍水相逢,不是一个传说,只是一种见证。身如浮萍,到底是哪里来,就得归哪里去。一程旅行,紧邻而坐,也只是一场花期的盛会,一刹那岁月的温柔。

路途,不管有多远,终究会到站,只是时间的早晚。路的尽头,没有了花,也没有你我。我们,犹如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到底,失散在人群中,背驰而去。

身边的五月蔷薇,终究会被六月的青青碧荷代替。那卷温柔的画面,在岁月的河里,好轻盈,卷不起千堆雪的.大浪,封过岁月的印后,消失在逝水流年。要怎么紧握,一朵小小浪花的涟漪?聪明的,能否告诉我。

也许,我静若诗;也许,我雅如画。终究,也只是诗、是画,入不了红尘的眼,随不了岁月的俗。或许,五月天的风里,一直就住着你,满山的蔷薇里,一直就藏着你。只是,刚刚好,在那个明丽的晨光里,惊鸿一现。终究,风是要追了云,万里翱翔去。而你我,躲在蔷薇丛中,暗自把芬芳,幽幽抚遍,遥寄灯火辉煌的两座城市。

车已到站,人已散场。别过,那样的丽日蓝天;别过,那样的芬芳蔷薇;别过,那疾风而逝的程程歌。我知道,有些东西,真的,就此别过了,再也无缘重逢。唯见,那个弯腰的姿势,在岁月的画布里,越来越温柔,越来越明晰。

路上的风景,从来就是这样的无常,谁能料到,一程寻常的旅途,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在发生。

生命中,始终有些相逢,是用来惊艳岁月的。也有些故事,虽然云淡风轻,却是一生的记忆。该发生的始终会发生,该温存的一直温存,该淡忘的也会淡忘。

人的心再大,也盛装不了所有的故事。故事再长,也写不完所有的剧情。这不是人有多深情,就有多薄情。而是,面对沉甸甸的生活,面对滚烫烫的现实,我们必须学会,铭记与淡忘并行。

铭记,是因为深深地喜欢过,真真地爱过,已经融入到血脉,流经四肢百骸,体内每一个细胞都烙上了印。

淡忘,是因为实实地努力了,怯怯地退场了,想要消除体内每一个曾经熟悉的气息,想要把所有的印轻轻揭开、取走。可是,那些烙过的印,又怎么能不着痕迹地取走呢?无论你多么想要去揭去撕,那印,可以淡化,就是无法消除。

铭记的忘不了,淡忘的还在回忆。如若不曾深刻的触摸,怎么会铭记、念念不忘?如若不曾深深地记忆,铭心入骨,又该淡忘什么?

情感的两极,从来都是孪生姐妹,谁能真正离得了谁。时光之河,右岸回忆,左岸淡忘。该早已懂得: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缘分的深浅,从来不由人。聪明的,莫叹,情深缘浅。能够千山万水来相逢,已经是岁月最深的恩赐。

岁月一直就是一条河,渡着来往的人,刻着风雨中的故事。而深陷故事的人,或,早已走远,只留给岁月一抹清淡的影子。

时光辗过的河流,你永远无法停留在原地。记忆有过的曾经,也永远无法像一道数学题,非对即错。四季绽放的姹紫嫣红,更无法随便分清春夏秋冬。

季节的交替,总是在一瞬间,完成了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的过渡,没有早一天,也没有晚一天,比如立春。

虽然立春了,冬的脚步并没有走远,那猎猎风,那漠漠霜,却不退场。春,一直很优雅,生怕疾步如飞时掀起了她的裙角,过早地泄露了春光,故而总是碎步莲花,盈盈小心。

我们始终无法确定,哪一天是冬的真正隐退,哪一天又是春的真正登场。时令的更替如此无痕,无痕到无隙可击。就像技艺高超的大师,手中的丹青水墨,明明五彩纷呈,各有边界,却又融为一体,那颜色与颜色的过渡,恰似浑然天成。聪明的你,又如何十分清醒地寻迹,哪一笔是青色,哪一笔是翠色,哪一笔又是黛色?那么,又怎么在掌心,慎重地写下,关于铭记,抑或淡忘的陈词呢?

就像这个季节的我们,不知道,是行走在冬的冻土上,还是行走在春的醒土里。大街小巷的人们,依然穿着羽绒服,围着款式多样的围巾。而河堤的玉兰树,已经结满了繁星一样毛茸茸的花苞,那瘦瘦的柳枝上,只需靠近,就会发现,有了米粒大小的新绿,缀满枝桠。

我可以淡然地说,我还在冬的怀里;也可以骄傲地说,我已挽着春的香肩。不管是站在哪个季节的道上,无疑,我们始终在前行。

光阴里的故事,有多少错过了花期,错过了雨季,错过了整整一个曾经。在渐行渐远的背影里,每个人的心底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稳稳地静立一隅,让你偶尔想起时,笑容变得最灿烂,也痛的最彻底。

总是要等到经历了一些爱恨情愁,俯身最烟火的浮世后,弄的伤痕累累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才明白什么是最想要的爱,可是,身心,却早已被万丈红尘紧紧套牢,容不得翻身浮水成为自由漂流的鱼,只管向着喜欢的水域游去。

每一场花事,都是一次嬗变,枯萎或者重生,早就是命定的事实。人生路,总是要向前走,容不得频频回眸。只有精简行囊,身心才会轻盈。一生中,无论会遇到多少人,经历多少事,能够至始至终,走到最后的,总是孤单的自己。不管生命中曾经怎么样地铭记过一个人,如果殊途最终不能同归,那就试着去淡忘。

怀一颗清浅素然的心,安静度日,随缘聚散,让轮回成就美丽,让淡忘逆风而行。然后,把所有故事简装成薄如蝉翼的羽,迎风而行,在风中奔跑,在雨中欢歌,祝福他人,也祝福自己。

往事已随风。不要问,那场蔷薇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绚丽,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凋零。心中有蔷薇,处处可绽放。也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了铭记,又什么时候学会了淡忘,因为,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你。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答案,那就问岁月去。

我只想轻轻说:淡忘,不是忘记。而是用一种淡然的心情,坦然的态度,把一些生命中的故事或是人物,轻轻地放在心底,静安一隅,不相扰,却相忆,虽相忆,却不扰。

若,所有的光阴,你都已经为我读懂;所有的季节,我都洒满五月的芬芳。我许愿,如若重逢,于人头攒动的人海里,你可以,大步向我走来,并,大声地喊出我的名字。

上一篇: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调查问卷表下一篇:奥鹏北语11春《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