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4-29

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8篇)

篇1: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作为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现行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公务员考核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公务员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安区对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绩效考核的基本含义和重要作用

所谓绩效,是效率和效能的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作为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效能的考核。

绩效考核的作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二是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三是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精神;四是满足了评估组织和个人绩效的双重要求。过去公共部门通常进行的是公务员的个人绩效评估,但在个人与组织互动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仅仅进行个人绩效评估是不够的。个人绩效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组织绩效同步的提高,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

—1—

绩效管理的意义。绩效考核从实践的角度,主要具有以下意义。一是建立了一种诱因机制。任何管理,都需要诱因机制,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组织的诱因机制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将绩效与奖惩相联系。通过绩效考核,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有了依据,就能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起奖惩强化的有组织的激励机制。二是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政府运作和管理中加入了成本----效益的考虑,减少公共部门的浪费,从某种角度上讲,它是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资源配臵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当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考核从1993年试行,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考核体系和相关办法。但在具体考核中,还存在一些扭曲绩效考核导向作用、损伤广大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尚需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

(一)考核标准存在的问题

考核的标准问题是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判断问题,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务员绩效评价体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公务员考核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核指标比较单一。不管什么级别、不管什么职位层次的公务员,均采用一个标准,主要就是“德、能、勤、绩”,后来,统一增加了一个“廉”,而这五个方面所表述的内容均采用统一模式。这样的考核指标不能体现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级的工作情况,在考核时只能将这样的统一标准去对照。二是标准相对滞后。不能

很好地体现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部门的职能职责。三是标准过于原则、抽象,不量化细化,操作性不强。如“德和廉”这两块指标,在考核操作时,只要没有出问题就一个样的打满分;如“能”这一块,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也是比较抽象的,他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难易的工作任务中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上体现。同时“绩”这块更为复杂,有些是显绩,有许多是潜绩;成绩取得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往往被忽视或者较难量化。四是有些指标虽然量化(如经济指标),但不科学不合理的指标大量存在,一些指标(如社会服务指标)没有或者较少。五是指标制定下达方法不科学。一方面许多指标由上未经过论证和征询上级意见直接下达,另一方面许多指标任由下级上报不审核就返回执行。以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指标为“指挥棒”,导致了广大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可避免的追求不适当的政绩,造成了所谓的表面政绩、形象工程,或者为达到各项经济指标,不惜牺牲财力物力,不计投入产出之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过度恶化等等。

(二)考核程序办法中的主要问题

考核程序办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谁来认定,二是怎样认定。当前,主要采取的办法是组织人事部门来组织,群众来测评,比如:测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就由组织部门主持,县级干部述职一遍,群众(包括县级干部、所有部门乡镇街道一把手,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等)听一下,任选(优良中差)一个划 “√”就行了。这样的操作显然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群众不可能对一个领导的各项工作都了解,主要是凭印象打“√”,而不管绩效如

何。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领导不是为了干好工作,而是如何取悦上级和下级,如何“勾兑”当好好先生,不得罪人。

(三)考核结果的认证与使用问题

一是给考核结果下指标。一个单位的考核“优秀”等次由上级下达指标,指标量下达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下多少指标比较合适。多数单位为了不浪费指标,均是满指标甚至超指标上报。二是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充分。除了工资上体现外其他如提拔交流时参考很少;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才能提前晋升级别工资,其余只要称职就可以正常晋升工资。因此,广大公务员在对待考核结果时往往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为了提前晋升工资而争“优秀”,一些领导或同事为了不浪费指标而保“优秀”(晋升工资);另一种对考核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只要称职就行了。

三、完善当前绩效考核的几点对策建议

公务员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完善。

(一)制定科学全面细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在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绩效评估考核,而绩效评估考核最困难的莫过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党政部门评估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包括目标任务的确定、考核指标的计算、分析评估、奖惩措施以及监督工作的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把党政部门的绩效评估臵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而不能仅仅由单位自身或上级主管部

门说了算。

1.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分解。总体可分为公共指标和专项指标。专项指标又包括业绩、效率、效能和管理成本四个方面:

一是数量标准。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数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二是质量标准。包括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各种规定性。三是时效标准。时效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标准包括强调速度的标准和强调时限的标准。四是费用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时间尺度,通常以工作小时或工作量来计算;二是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尺度,通常以货币计量单位。

2.指标体系的下达办法。主要是通过层层目标管理的办法,具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由上级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初步指标;二是下级根据上级的总体初步要求,结合自身部门、层次、岗位分工和职责要求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目标层层上报。三是上级将上报的目标与下达的初步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征询下级意见进行修订再下达。通过上下共同作出的目标才是可执行的目标。

(二)完善绩效考核测评办法

1.考核测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单位和不同的测评对象,不同的测评指标,采取多种测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一是职能测定法。各级单位能否有效地发挥职能、实现组织目标,是测量行政效能的基本标准。运用此方法,首先要确定每项职能的指标。测定每项指标时,分为理想标准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分别确定最高和最低分数线,同时确定主要目标和此要目标的权重。按照实

际情况计算每种行政效能的实得分数,以比较管理效能的高低。二是费用测定法。指完成目标任务的成本费用是否合理,效能如何。三是标准比较法。采用公认的标准或由专家设立的标准,与特定的工作成果进行比较。四是民主测评和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不好量化和评估的工作任务。如政府服务是否得到群众的认可,满意程度、支持率如何等等。

2.考核测评主体。根据考核测评的对象、目标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综合考核部门(如组织人事部门),专业考核部门(由职能部门考核,如经济指标可由财务、审计部门,环境指标由环卫部门等),使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3.考核测评程序。可按自下而上的程序,先由个人或部门单位自身自查打分,层层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结合专项考核部门考核的结果进行比较确认。

(三)增大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度

考核是否科学是前提和基础,而考核结果的应用是关键。其应用如何同样直接关系到单位和个人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到下一轮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可根据考核的专项目标任务或综合目标任务分别使用。使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奖惩。除了在工资资金上体现外,对于综合考评结果,还应多用于职位的提升、交流、降免职之中,从而促进公务员的能上能下。

篇2: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西方发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世界各地政府纷纷效仿,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各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中一直存在的管理危机、信任危机和财政危机,通过对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务员的绩效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估考核。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后,相应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已初步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但在实证调查结果中,我国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借鉴了国内外公务员绩效考核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一、公务员绩效考核概述

(一)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概念

公务员绩效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对所在机关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和履行公务的表现所进行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全面考察和评价,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一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特征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法定性。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章专门对公务员考核的主体、内容、方式、程序等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

考核过程的社会参与性。公共部门绝不是一个可以脱离公众群体而独立存在的封闭系统,而是与公众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公众参政议政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肯定的是:公众深受公共性政治影响,并经常处在与公共行政管理者的互动之中。”公众参与到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中,既改变了公务员只对领导负责的状况,又完善了考核机制。

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政府机关的宗旨是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公共福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绩效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效益等多重责任,因此这导致了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国家人力资源部也没有对公务员绩效考核做出详细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绩效考核的指标。

二、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考核机构,考核程序流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总则第十条规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由上述规定,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考核机构,指导同级各机关的绩效考核工作,具体的实践中,往往缺乏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而是由单位的人事部或单位临时的领导小组进行考核,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结果。考核程序是为保证客观公正而必须经过的法定程序,而在实际的考核中,考核的步骤和阶段却流于形式。这种单向考核的模式,既造成了对评估结果的偏差和分歧,又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滋生。在单位上,容易出现为了化合、减少内部矛盾,以和气代替公平竞争。有的领导甚至根据个人感觉和喜好,直接评定等次;有的考核结果仅仅口头通知公务员本人,甚至根本就不通知。因此,在实际考核评估中,很多单位和部门对考核程序不重视,程序规定是一套,实际做法又是另一套。

(二)考核指标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从理论上讲,这五个方面应该说非常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此对公务员进行日常考核,特别是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这五个方面的指标更多的是主观表述,缺乏实际内容,对考核标准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无法进行精确的定量统计。考核的指标过于笼统,使得考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务员的工作实际绩效以及工作作风,严重影响了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打击了公务员队伍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因此,应以职位分类为基础,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全面而具体地反映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由于现行的考核指标忽视这些差别,笼统地以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来考核所有的公务员,使得考核的指标缺乏针对性,最终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考核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考核结果缺乏反馈,激励作用弱化

在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中,如果只进行绩效考核而不将结果进行反馈,绩效考核便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它极重要的激励、奖惩和培训的功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公开并及时反馈给公务员本人,让其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以及优点,以此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发挥优势。但是,在我国的公务员实际绩效考核中,或是由于考核行为的暗箱操作,或是考核者缺乏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的意识或能力,使得考核者无论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愿意将考核结果及其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结束后,把考核结果束之高阁,不及时与被考核人员进行沟通。即使反馈也只是简单的向考核者回报考核结果,考核双方没有就考核结果进行交流访谈,更谈不上对被考核者的绩效提出相应的建议,导致被考核者不清楚自己在工作中到底哪方面做得满意,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从考核的目的来说,考核是为了使用,如果考核仅仅是做出评价,而不能成为合理使用公务员的一种手段,那么这种考核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务员考核。

三、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机构

公务员考核机构是公务员绩效考核能否顺利有效运行的首要因素,具有先决条件,因为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确定、考核组织和管理工作都需要由考核机构负责。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内部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每当年终考核时,便由主要领导召集成立临时考核机构或由人事部门负责考核,这种考核机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设立专门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机构负责考核事宜,拟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规范的考核程序,确定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从而真正起到公务员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的。因此,公务员绩效考核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务员的不断发展来更好地实现政府部门的职能目标,绩效考核应重点关注公务员今后能够达到的目标,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从而提升公务员的工作能力,提高行政部门工作绩效。

(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考核指标标准化

在公务员考核中,确立科学具体的考核标准至为重要。在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上,应以公务员的岗位职责为依据,在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将指标更加细化。考核指标应体现对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公务员要求的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不能一概用一个共性而简单的指标来评价,实现考核指标的科学化。为此,要以公务员法作为制定考核指标的主要依据,以公务员的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责任作为制定考核指标的直接依据,对不同的公务员职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制定不同考核指标,实行分类考核。同时,选取的考核指标,能予以量化的,均以数量表示,不能量化的则采用描述来细化每一个指标。

(三)重视反馈环节,有效运用考核结果

反馈考核结果是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将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并指出其不足以及改进意见,能够使公务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效和行为方式,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结果反馈,不但可以使被考核者及时弥补其自身的不足,还有利于政府部门整体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不告知公务员考核结果,考核便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激励、奖惩与培训功能。影响到公务员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因而,考核者从绩效计划的制定,到整个考核流程,都应该始终与被考核者保持联系,考核的结果也要及时反馈。通过沟通与反馈及时肯定成绩,提高公务员的满足感,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篇3: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媒体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我国媒体的绩效考核以报社为代表, 目前绝大多数媒体都设立了专业的考评机构, 从普遍的无管理状态发展到开始重视管理。但一方面, 在国内人们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很多媒体的考核设立也只是跟风实行;另一方面, 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 由于适用性等问题, 它在媒体的应用被过于简单化了。由此, 绩效考核制度在管理上存在这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重数量轻质量

量化考核是西方工厂考核的传统方法, 也是近年来我国媒体引入考核方法的重头。绩效考核一出现在我国媒体就有着质和量的纷争。考核办法里的“计件制”、“篇幅制”等都与量化分不开, 是套用工厂量化管理办法的结果。虽然报纸的质量是媒体发展的动力, 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 但由于作品的质量没有明显的标准, 在操作方面不及量化考核的简单, 导致量化考核被普遍应用。

国内媒体的考核虽多种多样, 但主流的就是“打分制”。这有点类似于过去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 即把每篇稿件或每个版面折算成若干分, 再赋予每个分值一定的奖金。这样的考核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量论英雄”的局面。加之一些媒体对发稿量有着硬性的指标, 完不成定量任务就会有扣罚处理等。如《国际金融报》要求记者一个星期发稿10000字以上、编辑每天完成一个版。《三联生活周刊》要求主笔每月发稿5篇、记者每月发稿8篇。 (1)

虽然量化考核是简单方便的办法, 但放到新闻作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物上却欠妥当。这可能导致采编人员为挣“工分”而忽视作品的质量, 过于功利化的标准也容易挫伤人才的创造力。很多国外媒体不对采编人员作具体的考核, 也没有规定固定的发稿量, 这与他们的薪酬制度相关。在我国, “打分制”是可行的, 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打分的面要拓展开来, 不能只停留在版面上。也就是说, 要把考核的内容从数量这个狭隘的范畴中跳出来, 做到认识人才、培养人才。

2、重金钱刺激轻思想沟通

理论上, 对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人才的培养。对媒体采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帮助人才总结经验教训, 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优点弥补缺点。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欠成熟, 我国媒体的考核结果大多仅与薪酬挂钩。这就导致了考核思想的变味, 即纯粹与经济利益相关, 也没有起到融洽管理双方关系的作用。

沟通与交流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面谈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也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考核。这是国内媒体绩效考核非常欠缺的一个部分。要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标, 才能真正把握人才与组织的双赢。我国媒体的考核结果多与薪酬奖金, 职位升降等功利目标挂钩。其实, 绩效考核结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作, 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铺路。过分地看重经济利益、以金钱刺激为主的做法是不利于媒体人才与组织整体发展的。因此, 国内媒体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应拓宽, 领会绩效考核的思想精髓, 使其作用最优化。

3、重媒体的企业特性轻媒体的新闻规律

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各媒体内部的一种奖惩机制。它不仅与记者编辑等工作人员的民生息息相关, 也与媒体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新闻媒体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 不能同工厂企业的盈利效率指标划上等号。媒体在最根本的层面具有政治和经济两重属性, 在媒体的二重属性中, 经济属性是最本质最不可变的属性。各家媒体作为个体而言, 定位均有所差异。但如把握不好, 便容易导致新闻价值空间的压缩。有的媒体绩效考核往现实需要方面过度倾斜。表现之一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 为了争取广告, 极力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以市场报为例, 把广告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给庸俗新闻以较高的评分, 更有甚者, 对不利于广告商的新闻不予报道或歪曲报道, 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其导致的结果是商业利益成为一条底线, 采编人员采写新闻的实际空间被压缩。

国内的绩效考核大多缺少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来针对新闻单位的双重属性, 即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媒体的特殊身份使其有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任务。过于强调功利性目的, 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绩效考核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媒体绩效考核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须寻求一种平衡理念的发展策略, 从而达到绩效考核的最优化目标。

1、遵循新闻规律设计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科学的管理体系, 而媒体有着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媒体绩效考核不仅要有科学的业务考核体系, 也要求其结合具体实际进行人性化的考核评估。

媒体不能等同于工厂, “一考就灵”固不可取, 但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却有其重要价值。虽然绩效考核是从国外引进的管理理念, 但国外媒体并没有像我国这样有着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 只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现其实质内容。

我国绩效考核尚处在初级阶段, 存在着普遍实行缺乏规范制度的一系列体制问题。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历史原因, 大多数媒体沿用的是老一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方法。例如, 民意测验、考核考察、工作标准、分定考评、情境模拟、成果鉴定等传统考核方法。 (2) 加上近代我国传媒事业的迅猛发展, 媒体管理者简单套用了国外工厂考核的办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今媒体绩效考核的副作用。在媒体绩效考核制度的不断探索实践中, 相关部门也在推进着更适用于我国媒体考核办法的发展进程。科学、合理、适用是对考核办法的要求, 也是达到考核最终目的的重要保证。

可借鉴《法制晚报》的做法, 绩效考核制度是《法制晚报》的核心制度。该报重金请管理咨询公司量身定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对于记者, 《法制晚报》设定的管理指标就有十几种之多。以某记者写一条稿子为例, 设定指标包括:信息的来源是自己跑线的新闻, 还是经报料得到, 或者是经过自己思考发现的;是单纯在现场采写, 还是经过多方调查;是用几小时完成还是费时几天;是其他媒体的记者也知道, 还是自己的独家新闻等等。 (3) 这些都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出的考核办法。

绩效考核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南方周末》就采取了这种考核办法, 以求得“模糊的精准”。除了最为常见的定量考核, 在定性考核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忠实地履行记者的基本职责, 不断显示创造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尊重新闻规律, 遵守新闻纪律;信守新闻职业道德, 做职业新闻人, 维护和提高报纸的公信力。 (4)

从大框架出发, 我国媒体绩效考核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解决绩效考核规范化制度化的现有问题, 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是核心。

2、考核数量, 更要重视质量

人才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 而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是计件制、打分制、篇幅制、分级制和分档制。这些方法中考核数量占据我国媒体绩效考核的主导地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质的考察。

与我国不同的是, 国外媒体并没有硬性的定量指标, 即没有具体的任务量约束。一方面, 媒体制定出大体的目标计划, 不断相互沟通, 给记者充分的创作空间, 挖掘其潜力;另一方面, 媒体根据作品的质量形成模糊印象的考核, 而不是依据发稿的数量来评价记者表现, 从而进行完美契合的资源配置。以《晶报》改革新方案为例, 记者每月必须完成一篇B+稿, 而且要求达到1800分。既有质的要求, 又有量的要求。新的考核方案明显加强了对好稿的奖赏。这就促使记者向高质量稿件看齐, 激励记者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追求好稿, 这样可使整个报纸的质量不断得以提升。

采编人员是知识型员工, 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考核数量固然可取, 但新闻作品最为重要的是它的质量, 质量即新闻事业的生命源泉与发展动力。

3、实施物质奖励, 更要重视职业激励

由于普遍实行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挂钩的激励措施, 所以绩效考核将不可避免地诱导采编人员忽视社会效益, 而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绩效考核从媒体的激励手段变成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目的, 腐蚀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在实施物质奖励的同时, 也要看到职业激励的重要性。例如, 新加坡的华文报业集团和英文报集团为奖励优秀的记者编辑就设有新闻月奖和新闻年奖。奖项包括最佳新闻奖、最佳标题奖、最佳插图奖、最佳新闻照片奖、最佳特写奖等12个奖项。评审团宣布获奖名单, 媒体会在醒目地点将其张贴出来, 报业控股和其内部刊物也会刊登获奖人的先进事迹。 (5) 再如, 《晶报》在其扩版改版编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即在每月评选好稿、好策划奖等以外, 还开展最差标题、最差稿件、最差版面、图片、导语等评选, 以求寻找差距, 提升办报水平。《晶报》还采取加大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力度、加强中层干部的责任心、提升普通员工的上进心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

4、突出个人, 更要强调团队合作

由于绩效考核不但是采编人员工资收入的依据, 也有许多媒体视其为工作人员职称和职务晋升的依据, 这就可能引发工作人员为晋升而进行内部竞争, 过分关注于绩效考核的结果。这种行为有可能引发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 把他们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争取职位、考绩。它可能破坏了合作, 削弱了团队力量, 致使组织资源的内耗。

从新闻的采制过程来说, 一篇好的作品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 它是一个团队良好合作的结果。而单纯的个人“打分制”、“计件制”等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个人, 挫伤了媒体整体的合作性。在新闻工作过程中, 尤其是大型项目、重要的报道任务具有协作性, 因此要实行对单个记者的考核, 就必须将记者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予以纪录和评价。 (6)

在普遍实行绩效考核的我国媒体中, 真正理解绩效考核内涵的有识之士并不多, 对绩效考核的运用难免存在着窄化的问题。由于媒体绩效考核本身的不完善, 也不能盲目地依据考核结果处理工作问题。绩效考核不是法宝, 尤其是放在我国媒体这一特殊环境下, 它自身和实施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 也要看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发挥的作用, 使其朝着理想的有利方向发展。

摘要:绩效考核是从企业管理引入的一种先进管理制度,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我国, 媒体绩效考核已同考试、招聘、奖惩等工作一样成为传媒人才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绩效考核出发, 针对我国媒体绩效考核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比国外媒体考核制度,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体绩效考核办法。

关键词:媒体,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①郑红平:《新闻记者绩效考核办法探析》, 《管理透视》, 2007-8①郑红平:《新闻记者绩效考核办法探析》, 《管理透视》, 2007-8

②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270②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270

③王剑锋:《新兴报纸探索采编绩效考核》, 《传媒观察》, 2005-6③王剑锋:《新兴报纸探索采编绩效考核》, 《传媒观察》, 2005-6

④郭全中:《绩效考核应求“模糊的精准”》, 《传媒管理论坛》, 2008-7④郭全中:《绩效考核应求“模糊的精准”》, 《传媒管理论坛》, 2008-7

⑤唐艳芬:《国外媒体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 《青年记者》, 2007-1⑤唐艳芬:《国外媒体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 《青年记者》, 2007-1

篇4: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基层税务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绩效管理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无论是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提高税收治理能力,推进税收现代化,还是倾情带队,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激发税务干部的活力动力、创造力,推行绩效管理正逢其时。

基层地税部门是地税系统的管理核心,其效率的高低、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税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基层地税部门开展绩效管理考评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对税收工作及干部职工的业绩、效率和效益进行考核评价,让上级部署在指标和责任分解中得以落地,让干部表现在过程控制中得以展示,让工作业绩在考评中得以显现,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调动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地税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当前,在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很多干部往往把重点放在绩效管理成绩的统计、填表、公布等浅显表层上,对于绩效管理考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并没有详实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既不向干部宣传、沟通,也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有的甚至对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有的亦步亦趋,措施跟进不够,主动探索创新的步伐不快,办法不对;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绩效管理的理念不清,认识不明,从思想上片面把管理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没有深刻认识到绩效考评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此,要形成上下“一盘棋”、左右“齐步走”的局面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2.绩效指标的设计不合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地税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存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问题,在运用绩效思维和方法推动税收工作上,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指标设置抓不住重点、找不准着力点,或避重就轻,指标的导向引领作用不突出,与“抓住关键”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的重考评,轻管理,针对指标对应的工作缺乏具体措施,疏于过程管理和情况反馈,绩效杠杆“撬动”作用不强。

3.绩效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被考评部门与绩效考评部门职责不清,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形成先天不足的状况。绩效管理部门存在“老好人”思想,在考评上怕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愿意在考评管理时说别人不好,怕得罪了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怕伤了同事之间的和气,怕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考评结果缺乏真实性,流于形式。同时,考评以扣分为主,容易出现做得多、错得多、扣的也多和少做事、分值高的反常情况,从而打击了尽心尽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体现激励作用。另外,现代化的绩效考评手段没有完全形成,目前仍处在对考评指标的手工录入,不仅增加了人为因素,还加重了考核工作量。还没有像与征管软件相配套的绩效考评管理软件,通过网络自动实现对定量指标的考评和统分。如何运用绩效考评管理软件从征管数据库自动生成考评结果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绩效管理的分析改进机制不完善。从绩效管理的流程来看,目前仅停留在考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和应用管理体系。没有定期通报制度,缺少晒绩效成绩的硬性规定。在结果应用上仅仅是与部门和职工的收入分配挂钩,绩效分析、激励改善、结果应用等工作做的不到位,未抓住绩效管理的根本,绩效管理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时效性等无法评价。

5.绩效考核人员的配备和综合素质亟待加强。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和规范,特别是今年总局绩效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绩效工作成为了各项工作的统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随着工作范围和内容的逐步加大,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人员的不足致使绩效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效果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绩效考评涉及面广,仅就针对考评税收业务来说,要求绩效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税收政策,精通税收业务,而且要掌握税收征管操作规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目前,由于绩效管理人员是在不同岗位抽调,且大多是兼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三、完善绩效管理的建议对策

改进和完善当前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精心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狠抓绩效管理分析应用,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以税收现代化管理的高度来统筹绩效管理工作,让广大地税干部明白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以绩效管理统筹地税事业和地税干部的双向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力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在意识培养、行为规范、沟通反馈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干部职工自发地努力工作、自我考核。同时,实施绩效管理不但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推进,还税务干部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理解支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措施,积极引导干部对绩效管理的预期,增强信心,稳定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目标明确,指标科学。要科学分解上级指标,强化导向型、客观性、可考性和操作性,使之更有利于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导功能。一是在制定指標时要突出重点,涵盖全年主体工作,做到对上级、地方政府和本单位重点工作、部门职能工作的“四个承接”,特别是在指标中对于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考核的力度,如对考核指标中注重征管质量的考核,同时加大税收执法的考核分值的比重,强化对税收执法过程行为的考核。二是增加重点工作指标、量化机化指标比重,减少一般性工作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防止面面俱到、层层加码、过于烦琐。三是统一性与灵活性兼有。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对那些常规性的、普遍的、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而对那些临时性的、一次性的工作设立特别工作项指标。四是考评的指标要与工作实际、干部能力相结合,既要有一定高度和难度,同时也让干部职工感到通过努力、勤奋工作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3.明确责任,提质增效。指标定责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明确每一项指标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指标明责任,以考评问责任,以改进强责任,推动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税务工作提质增效。

4.严格考评,抓好落实。要把绩效管理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试行一体化运行,切实防止“两张皮”现象。担负考评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考评职责,跟踪对照各自负责考评的指标,制定的指标就要按标准考评,考评不了的就不要制定,做到“严格”、“严肃”;被考评单位要围绕指标,细化安排,制定措施,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发挥考评指标的引导功能,对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既立足当前落实任务,又着眼长远建章立制,抓重点,抓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特别是要狠抓组织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种管理水平、便民办税措施等全局性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指标考评的撬动作用。

篇5: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绩效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公务员制度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由于体制、自然和人文环境、公务员绩效价值多元化的原因,也存在着目的内容模糊、主题单

一、手段落后、程序流于形式以及激励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采取科学定位、完善职位分析、使用现代考核手段并公开考核、最后加强绩效考核的沟通和反馈等对策来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绩效考核;问题及原因;解决对策

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是实施公务员各项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是我国行政部门选拔优秀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手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施行以及公务员绩效考核相关的辅助条例的相继出台,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考核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如何正确认识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其因素及解决对策,无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是实施公务员各项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考核制度,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能。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公务员的考核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弊端如下: 1.考核目的不明,内容模糊

绩效考核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评价工具,制定严密的评价程序,目的是通过考核达到激励公务员的效果。而当前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目的不够明确,在发挥对组织成员激励作用、提升组织整体绩效方面效果不佳。当前普遍的现象是将公务员绩效考核当作一般性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往往是就考核而考核,没有从系统性、战略性、准确性上予以定位。

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定,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标准比较笼统,考核中难于把握。这种考核标准的笼统化使得考核者无从下手,必然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影响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考核主题单一,手段简单落后

目前公务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主要是被考核者的上级,考核结果基本是体现领导者的意志。个别地方引入了“360度考核”手段,在考核主体设计上由单一的“上级”扩大到“上级、下属、同事、服务对象和基层代表”,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仍是领导者的权重过大,其他方面的意见只是“参考”而已。以至于在考核实践中,考核者碍于面子、做老好人或与被考核者有“私情”,于是在考核中使得一些存在严重问题的的被考核者顺利过关,削弱了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在方式和手段上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创新。尽管有专家学者强调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缺乏多元性的量化目标及岗位职责说明书,使得定量考核很难确定测评标准,导致了公务员绩效考核往往以定性考核为主,忽视了定量考核的要求。

3.考核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化、公开化程度不高

绩效考核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要求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保持信息的相对对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但在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通常都是在不公开、不沟通的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考核就很容易产生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考核结果的失真,也容易导致考核的不公正和腐败的滋生。而且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很容易受到领导意愿、人际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涉,不能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4.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对公务员一定时期内工作绩效的衡量,应该有助于下一阶段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指导,以促进绩效水平的提高。但实际上我国许多政府部门在绩效考核结束以后,只是简单地将考核和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者,缺少有针对性的面谈环节;甚至一些单位直接将考核结果存档,不向被考核者通知考核结果,使得被考核者无从得知自己的工作绩效、工作表现,对于工作绩效的改进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有失客观和公允,因此考核的激励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二、影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原因分析

1.行政环境因素的影响

行政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行政效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交通环境、气候条件、矿产资源等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其中地理环境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行政活动。而对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影响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的政治安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是改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条件和前提,同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及整体公民的绩效评估意识也影响着行政绩效建设。

2.体制性障碍因素的影响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的开发职能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到目前为,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和公务员薪酬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正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所必备的配套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摈弃了“政治中立”的原则,政务类公务员与事务类公务员实行统一管理,这固然有诸多优点,但是这种政事统一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利于公务员管理的因素,尤其给绩效评估带来一些困难。政务类公务员担负着制定政策和掌舵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任务,而业务类公务员则从事微观层而的管理和技能工作,因此,他们的考核目标、标准及方式都应区别对待。否则,就会达不到应有的考核目的。

3.公务员绩效的价值多元化

公务员作为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要实现政府的多重目标,而政府绩效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公务员绩效的复杂性,公务员绩效既包括技术层而的技术绩效,也不能忽视政治上的正确性,必须注重政治绩效,又要保证良好的社会形象,不能无视社会绩效的存在。因此,公务员绩效自身的价值复杂化导致了公务员绩效标准制定的困难化,扩大了绩效定量分析的难度。另外,对于政务类公务员来说,个人的绩效考核有更多的不可测变量。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对策分析

1.科学定位,给考核对象以有效的反馈;完善职位分析,实施分类考评

绩效考核实质是对实现绩效目标程度的科学测评。因而,在绩效考核中,首先要明确定位绩效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目标清晰、标准合理、奖惩有据;其次,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反馈激励作用,使之对于提高公务员工作能力与绩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着切实的作用,而不能够把绩效考核仅仅当作一般的人事管理工作。

职位分析是根据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难易程度、责任轻重、行政角色大小及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要素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规范,作为公务员任免、调整、考核、奖惩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制定详细、规范、可量化的职位说明书,可以帮助公务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关键绩效因素,有利于考核者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价。因此,必须重视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和职位分析等基础性、前提性工作,认真研究不同岗位的工作规范、要求以及任职资格等。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公务员考核经验,结合本机关或部门的绩效目标分解情况,采用工作日志法等职位分析方法,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加强立法和制定具体的规范性文件,落实公务员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体制。

2.采用现代考核手段

考核任务的繁重、复杂使得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心理学等手段进行公务员绩效考核变得越来越必要。例如利用Internet进行的民意测验,公众反馈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及时收集民众对本部门公务员的总体绩效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通常都可以作为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加以利用。再如,相对比较法也是在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考核手段。相对比较法是由评估者对每一被评估者与其他被评估者一一对比,两者之中优胜者为“+”,较差者为“一”,最后根据比较结果得出每个组织成绩状况,按“+”号的多少进行排序。3.实行公开考核,促进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互动

实行公开考核是建立民主考评机制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公开考核首先要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公示制度、告知制度。即要求考核的过程和结果都要及时对内对外公示,整个考核过程应是在各方而的监督之下进行。比如考核主体的参与人是谁,考核的程序如何进行,考核的指标如何确定,考核结果怎样,考核的救济途径是什么等都应该向考核对象和社会作出详细的公布,以促进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保障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绩效考核沟通与反馈,合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不仅能使管理者了解被考核者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而且通过沟通和反馈也能让被考核者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强化其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府人事决策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主要应用于公务员薪资报酬的分配和调整职位的变动、级别的升降、职业生涯规划、选拔和培训的效标等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与否,关系到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转化为提升公务员工作绩效的实际动力。同时,在应用考核结果时也应避免人情关系、平均主义、轮流得优等不良现象,做到绩效与奖惩直接联系,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

总之,公务员绩效考核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我国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某些问题,其中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层面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公务员绩效考核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公务员绩效考核作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之成为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督促公务员爱岗敬业、促使公务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而使公务员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妇联主席 杨 毅

乡镇妇联是与农村妇女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妇联组织,是妇联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增强活力的源泉。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妇女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群越来越多,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为妇女,她们既要照顾老小又要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妇女成为了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乡镇妇联工作如何有效地发挥起职能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结合当前我县乡镇妇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乡镇妇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乡镇对妇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全县30个乡镇都明确了领导分管妇联和妇女工作,多数乡镇对妇女工作较重视。而少数乡镇分管领导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妇女工作,认为妇女工作未纳入乡镇考核,妇女工作的好坏不影响整个乡镇的考核,可抓可不抓。乡镇妇联主席汇报工作和请示有关问题时,个别分管领导不是为其想办法,反以各种理由推卸,挫伤了妇联主席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乡镇工作繁多,人少事多,部份乡镇领导认为只要能抓好经济等重要工作就行了,对妇联工作,则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部分乡镇妇联干部不善于开展工作。通过乡镇班子换届调整后,全县30个乡镇妇联主席基本达到了年轻化、知识化,整体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工作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妇联干部由于资历浅,没有工作经验,接受系统学习培训少,因而虽有工作热情,但办法少,工作思路不清,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开展工作,只能被动的参与县妇联组织开展的活动。二是部分妇联干部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妇联干部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认为妇联工作比较虚,不容易出成绩,因而只埋头搞中心工作,不钻研妇女工作业务,对妇女工作得过且过,使妇女工作陷于被动局面。三是部分妇联干部缺乏积极主动争取党政重视的意识,对于上级妇联安排的正常工作,不敢和领导讲,不敢协调,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也不知如何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采纳。四是部分妇联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深入基层少,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妇女群众面临的困难及需求,更谈不上认真地去思考妇女工作的方式与手段,不能为妇女提供应有的服务。这些都影响了妇联干部自身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妇联工作的有效开展。

3、妇联工作受经费制约,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各乡镇妇联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要开展工作时,必须先请示,得到同意后方可进行,工作较为被动,若遇到不同意时,更对开展妇女工作失去信心。这不仅导致了乡镇妇联组织难以正常开展各项工作,而且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

4、工作水平在低层次徘徊。乡镇妇联组织虽已建立健全,但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心工作。乡镇妇联主席存在“兼职不得用,专职不专用”的情况。多数乡镇妇联主席身兼数职后,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大部份时间都在抓兼职工作,没有履行好妇联主席的职责。部份乡镇的妇联主席还象机动人员一样,哪项工作缺人,就临时派去抓哪项工作。真正的妇女工作只能挤时间加班加点去搞。大多数乡镇的工作局限于单打独奏式的工作方法,未能将妇联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仅仅是组织妇女群众搞一些文体活动,或是配合乡村组织妇女群众进行几次学习和培训,调解一些家庭邻里纠纷等,开展活动的规模小,内容也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

5、村级妇女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据全县30个乡镇350个村的村级妇女干部任职情况显示,专职的很少,兼职的较多,还有极个别村的妇干部是由村三职干部中的男同志兼任的,同时村级妇女干部的年龄偏大和文化程度偏低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初中文化程度是其构成的主体,这部分人在社会转型期间观念转变慢,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无论在致富能力还是领导水平上,都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妇女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经济待遇偏低或不能落实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村级妇女干部进村“两委”的工资还可以,若未进“两委”,但兼任文书或村计划生育员的,待遇也能得到较好落实,若只担任妇干一职的,报酬就较低甚至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二、加强和改进乡镇妇联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镇妇联担负着组织、引导、教育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其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党委、政府分忧,因此,乡镇妇联的工作应受到重视与支持。把妇女工作纳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乡镇领导要从妇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力军的高度认识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学习与妇女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男女平等的国策意识,不断深化对妇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工作上指导、政治上关心,为妇女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2、争取支持,夯实基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党建带妇建,通过从思想上带,从组织上带,从作风上带,从方法上带,促使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及各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乡镇妇联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汇报妇联情况,争取乡镇领导从工作经费、活动阵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尽力为妇女办好事实事,扩大妇女组织的影响力。

3、加强培训,提升素质。面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要求,加大对乡镇妇联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镇妇联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县妇联要积极与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联合,争取把乡镇妇联干部的培训纳入党校干部培训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妇干参加妇联系统业务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要引导、教育乡镇妇干处理好专兼职工作的关系,明晰自身工作的主要职责,充分发挥兼职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对妇联干部自身来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作为求地位。一是要提高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增强驾驭全局、参政议政的能力。二是要提高经济参与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掌握经济规律并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特别要提高组织带领妇女闯市场、奔小康的致富能力。三是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妇女素质的基础。四是要提高心理素质。要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培养敢闯敢干、敢当重任的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品质。切切实实成为妇女群众的领头雁、领路人。

4、创新工作,提高效能。面对新形势给乡镇妇联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乡镇妇联要自觉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把“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作为妇女工作的切入点,把妇女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受益不受益作为履行妇联基本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妇女致富奔小康上来,不断推动妇女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要从满足妇女群众求知、求富、求发展的愿望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妇女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种养、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妇女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要积极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各类创建活动,通过抓典型、抓示范,提高妇联组织的整体功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开展规模大、档次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提升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

篇7: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途径。最近,我们深入部分区、县政府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调研,通过召开部分区县政府领导、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六年来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做了调研。调研工作结束后,笔者重点针对当前制约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区、县政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西安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指导,以依法行政考核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区、县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依法行政的冲突比较明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政府及部门领导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处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依法行政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主要手段,有的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个别部门存在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大力号召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主为了节省成本,利益趋动,致富心切,往往违法占地,不主动先进行用地审批,部分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对这类违法行为听之任之,违法带动辐射效应,导致更多的违法占地行为发生。

(二)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成主流,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调研过程中,各区、县政府普遍对此反响强烈。比如某县2009年全县信访案件达到840件,其中行政纠纷500多件,涉法涉诉150多件,而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2件,县政府法制机构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仅占行政信访(行政纠纷)的4%。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政复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基层干部业务综合素质低是诱因。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复议和信访制度的关系,该复议的按信访处理了,应选择行政复议直接处理的问题反被信访搞的复杂化,形成缠访、重访、越级访。三是制度定位存在偏差。信访救济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有效途径,行政争议要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行政复议和信访的功能定位背离依法行政的整体要求。四是行政复议机构设置薄弱是瓶颈。一方面信访工作量大,与之相对的行政复议悄然无息,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仅停留在法制机构兼职,实为内设和名义上的合署办公,区、县政府重信访轻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方式欠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降低越级上访的数字,地方政府往往给上访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致使上访户得到不应得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争先效仿,信访量逐年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将上访做为敛财的途径,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还存在职责交叉、事权划分不明晰现象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部分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均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部分领域市级部门和(区)县级部门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明晰的现象。比如市药监局有药品稽查大队、食品稽查大队,区、县药监部门也有执法中队;市交通局有交通运输管理站,区、县交通部门也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等。部分区、县部门反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县政府要对辖区负责,而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则是“谁许可,谁监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难题。同时,部分市级部门重许可、轻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县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比较大,由市级部门实施许可,由区县部门实施监管,也违背了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

(四)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县级政府作为辖区内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其辖区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主要责任。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执法争议不断增多,区、县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的还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影响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重制约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如某县水政监察大队编制仅为4人,要对全县辖区水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管理,显得力量极其薄弱。部分区、县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质量。

(五)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事件屡有发生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反映当前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城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等方面。比如,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发生,致使执法人员遭受人身伤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又如,某县交通局在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动中,今年4至5月,18名行政执法人员先后被打伤。产生暴力抗法的原因比较复杂,除暴力抗法者法制观念淡薄且素质低下、法规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大等表层原因外,还有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欠缺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利益趋动下,基层群众在对已有利的事情上要求依法行政,在对自己非法利益造成损害时就与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公民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村一级组织存在阻力

在和部分乡(镇)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占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现象时有发生,基层两委会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导致国家政策在村一级实施遇到阻力。有的村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出卖宅基地,导致监管出现困难。在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工作难开展,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不少。

(七)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区、县级政府一般都设立了法制机构,但人数普遍偏少,机构挂靠在区县政府办,兼职过多,机构建设明显与其承担的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未专设法制机构,而且由于法制专业人员匮乏,依法行政缺乏必要的指导,不利于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纲要》、《决定》精神,针对当前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搞好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机关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公民遵纪守法意识

《纲要》出台后,我市重点抓了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在下一个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中,要重点明确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要“两手抓”: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应把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作为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特别是应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市、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好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逐步提高应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制度,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查和测试结果要作为任职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抓好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加大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加强行政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营造依法行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

一是要大力宣传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多种途径向基层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消除群众一味追求信访的误区。二是要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尽快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合理配置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将懂法律、懂业务、工作认真负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机构中,实行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正确处理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负责办理信访案件的人员要主动负责,将符合行政复议条件的,及时引导当事人进入复议程序办理。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浓厚意识,创造条件充分支持、重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要注重加快体制改革,创新行政争议解决方法方式,理顺管理体制,正确看待信访,将信访纳入法制的轨道,实行行政复议优先、提升行政复议的权威,探索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新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人民调解等渠道化解矛盾。

(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 要按照“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的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权限。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梳理分解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工作程序,健全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案卷评查制度等,实现权责统一。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审核备案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等。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事项,积极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坚决取消那些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显示必要性的许可项目。同时,要对行政收费,尤其是行政许可收费作全面细致的研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行政收费的理论和理念,纠正目前在管理和收费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

(四)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编制,从源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定,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市、区、县政府要根据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定期对行政执法单位的人员编制做出调整,对行政执法任务重的单位要从编制上予以倾斜,对行政执法任务相对较轻的单位,要及时减少编制,确保行政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人员到位、保障经费到位、保障工作设备到位,不断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条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五)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加大对暴力抗法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

切实解决当前行政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度,防止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依法作出恰当合理的处罚。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及就业问题。

(六)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当前,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普遍存在规格低,人员编制少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间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勤奋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要深入到乡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努力夯实依法行政的基础。

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途径。最近,我们深入部分区、县政府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调研,通过召开部分区县政府领导、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就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六年来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做了调研。调研工作结束后,笔者重点针对当前制约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区、县政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西安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指导,以依法行政考核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依法行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区、县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依法行政的冲突比较明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政府及部门领导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处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依法行政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的主要手段,有的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个别部门存在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大力号召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主为了节省成本,利益趋动,致富心切,往往违法占地,不主动先进行用地审批,部分领导为了发展经济,对这类违法行为听之任之,违法带动辐射效应,导致更多的违法占地行为发生。

(二)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成主流,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调研过程中,各区、县政府普遍对此反响强烈。比如某县2009年全县信访案件达到840件,其中行政纠纷500多件,涉法涉诉150多件,而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2件,县政府法制机构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仅占行政信访(行政纠纷)的4%。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政复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基层干部业务综合素质低是诱因。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复议和信访制度的关系,该复议的按信访处理了,应选择行政复议直接处理的问题反被信访搞的复杂化,形成缠访、重访、越级访。三是制度定位存在偏差。信访救济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有效途径,行政争议要纳入依法解决的渠道,行政复议和信访的功能定位背离依法行政的整体要求。四是行政复议机构设置薄弱是瓶颈。一方面信访工作量大,与之相对的行政复议悄然无息,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仅停留在法制机构兼职,实为内设和名义上的合署办公,区、县政府重信访轻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方式欠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降低越级上访的数字,地方政府往往给上访群众一定的优待政策,致使上访户得到不应得的利益,导致部分群众争先效仿,信访量逐年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将上访做为敛财的途径,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还存在职责交叉、事权划分不明晰现象

市政府机构改革后,部分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行政执法部门均成立了行政执法监察大队。部分领域市级部门和(区)县级部门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明晰的现象。比如市药监局有药品稽查大队、食品稽查大队,区、县药监部门也有执法中队;市交通局有交通运输管理站,区、县交通部门也有交通运输管理站等。部分区、县部门反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县政府要对辖区负责,而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则是“谁许可,谁监管”,导致行政执法出现难题。同时,部分市级部门重许可、轻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区、县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比较大,由市级部门实施许可,由区县部门实施监管,也违背了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的原则。

(四)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陆续被上划为垂直管理部门。县级政府作为辖区内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其辖区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主要责任。面对行政执法部门不断上划的现实,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执法争议不断增多,区、县政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的还存在临时聘用人员,影响了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重制约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如某县水政监察大队编制仅为4人,要对全县辖区水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管理,显得力量极其薄弱。部分区、县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质量。

(五)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事件屡有发生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反映当前行政执法环境比较严峻,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城建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等方面。比如,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发生,致使执法人员遭受人身伤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又如,某县交通局在治理超限超载执法行动中,今年4至5月,18名行政执法人员先后被打伤。产生暴力抗法的原因比较复杂,除暴力抗法者法制观念淡薄且素质低下、法规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大等表层原因外,还有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欠缺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利益趋动下,基层群众在对已有利的事情上要求依法行政,在对自己非法利益造成损害时就与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公民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全社会法制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村一级组织存在阻力

在和部分乡(镇)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占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现象时有发生,基层两委会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导致国家政策在村一级实施遇到阻力。有的村委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出卖宅基地,导致监管出现困难。在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工作难开展,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不少。

(七)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区、县级政府一般都设立了法制机构,但人数普遍偏少,机构挂靠在区县政府办,兼职过多,机构建设明显与其承担的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未专设法制机构,而且由于法制专业人员匮乏,依法行政缺乏必要的指导,不利于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下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纲要》、《决定》精神,针对当前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实搞好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机关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公民遵纪守法意识

《纲要》出台后,我市重点抓了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在下一个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中,要重点明确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工作要“两手抓”: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应把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作为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特别是应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市、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好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逐步提高应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制度,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查和测试结果要作为任职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抓好依法行政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加大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加强行政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营造依法行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

一是要大力宣传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多种途径向基层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消除群众一味追求信访的误区。二是要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尽快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合理配置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将懂法律、懂业务、工作认真负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机构中,实行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正确处理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负责办理信访案件的人员要主动负责,将符合行政复议条件的,及时引导当事人进入复议程序办理。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依法解决问题的浓厚意识,创造条件充分支持、重视、发挥行政复议作用。要注重加快体制改革,创新行政争议解决方法方式,理顺管理体制,正确看待信访,将信访纳入法制的轨道,实行行政复议优先、提升行政复议的权威,探索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新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人民调解等渠道化解矛盾。

(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 要按照“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的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权限。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梳理分解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工作程序,健全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案卷评查制度等,实现权责统一。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审核备案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等。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事项,积极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坚决取消那些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没有显示必要性的许可项目。同时,要对行政收费,尤其是行政许可收费作全面细致的研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行政收费的理论和理念,纠正目前在管理和收费上的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

(四)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编制,从源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规定,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市、区、县政府要根据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定期对行政执法单位的人员编制做出调整,对行政执法任务重的单位要从编制上予以倾斜,对行政执法任务相对较轻的单位,要及时减少编制,确保行政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人员到位、保障经费到位、保障工作设备到位,不断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条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五)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加大对暴力抗法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

切实解决当前行政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大对暴力抗法的惩罚力度,警示和威慑暴力抗法者。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度,防止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依法作出恰当合理的处罚。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及就业问题。

(六)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篇8:当前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 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安全与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12年9月份以来, 由钓鱼岛冲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再次证明了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和西方敌对势力忘我之心不死。与此同时, 这也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和全新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内外敌对分子与敌对势力一直始终寄希望于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通过不断变化各种手段, 妄图煽动学校师生, 达到其“西化”“分化”的政治阴谋。很显然, 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在文化领域寻找和扶持“内应力量”, 将高校作为主攻方向, 以图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一直未变。

1.2 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复杂

随着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与社会各界联系不断深入, 校园已由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人员结构由过去的单一成分转向多种成分, 治安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我院东南西北共有四个大门, 来往穿越行人、车辆较多, 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我院除普专生外, 还有成教、退役士兵、及各类社会培训等, 人员成分复杂。三是我院除每月举办泰州市百姓大学堂外, 还常常举办各类校内外大型活动, 进出校园人员复杂, 人流量大。再者, 我院处于泰州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 周围存在不少网吧、游戏厅、台球室以及酒吧、小旅馆等休闲娱乐场所, 校外的一些不法社会团伙对教师、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学校内部治安形势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1.3 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 心理、思想观念都处于学习、成长的过渡阶段。他们行为上有时表现出很明显的矛盾性: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情绪化与理智、盲目与自觉、理想与现实等等互相矛盾。近年来各高校发生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 由于感情、学业受挫引发的心理问题, 屡见报端。这就需要我们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干预、辅导和教育。目前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心理问题, 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辅导机构。

2 有关措施对策

2.1 进一步重视高校安全工作

高校安全无小事, 安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因此, 各级领导包括高校的党政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当然, 当前我们各级各层领导都已经很重视了。但是, 我们不能放松, 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时刻蹦紧这根弦。我们要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出发, 首先切实解决好高校安全保卫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器材装备等方面的问题其次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为确保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外围基础。

2.2 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作为高校, 我们应针对大学生的具体特点, 采取各种形式, 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橱窗、宣传栏等进行安全知识的专题宣传;学校同时建立起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 安排专职老师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等等。

2.3 进一步加强校园门卫的检查管理工作

学院大门门卫的安全检查管理工作对全院范围内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 必须要把好大门这一关。我们首先要加强保安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提出明确要求和工作职责, 并可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我校每个月都要评选月度服务明星、先进个人, 调动保安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巡逻, 提高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我校专门购买两辆警用电动车, 来加强巡逻。三是检查的同时, 要验明有效证件, 及时准确登记, 以备不时之需。外来车辆进入校园, 严格执行登记制度。

2.4 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政府互动合作

搞好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通力合作, 共同筑建起一道坚固的安全网。强化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学校应当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反馈给家长。同时, 家长应当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一旦发生不良倾向, 应及时反映给学校, 共同研究教育方案, 预防事态进一步扩大, 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来牵头。

3 有关工作建议

3.1 继续完善当前的在泰高校保卫处长联席会议制度

近年来, 市教育局、公安局联合组织的在泰高校保卫处长联席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有利于及时沟通情况, 分析安全形势, 解决重点问题, 真正把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有利于共同做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 可以把专项整治工作中已经形成的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协作机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坚持下去。

3.2 可以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配合高校共同开展有关安全工作

可以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配合高校共同开展有关安全工作。比如, 公安部门加强对高校及周边的治安巡逻;配合高校开展有关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支持高校开展有关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等。总之, 在安全问题上,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强化各级领导和师生的安全意识, 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 确保校园安全、安定、安宁,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安全管理工作是事关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关学院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我们始终坚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 努力消除和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张倩颖音乐视频教学观后感下一篇:委员会筹备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