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2024-04-27

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通用7篇)

篇1: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本班 běnbān:我们班:这个班

本本 běnběn 书本;本子

本本分分 běnběn-fènfèn 守本分,不越轨 那亲家老爷倒也本本分分的说了几句谦虚话,又嘱咐了女儿一番。――《儿女英雄传》

本本主义 běnběnzhǔyì 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

本部 běnbù:司令部,总部:说话人所隶属的部

本埠 běnbù 本地(多用于较大的城镇)

本草 běncǎo 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本草纲目 BěncǎoGāngmù 中国药物学名著,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共52卷,约190万字,收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增补,同时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多种,附药物图1100多幅。于16传入日本,并译成拉丁、法、德、英、俄等国文字,受到世界药物学、植物学者重视

本朝 běncháo:古人认为朝廷是国家的根本,所以称朝廷为本朝:称自己所处的王朝

本底 běndǐ 由所处环境所形成的较稳定的辐射水平或声量,大于此本底的欲测效应(如放射性强度)使用仪器(如盖革计数器)可以监测

本地 běndì 说话人所在地区

本地人 běndìrén:生于特定地方的人;与某地有联系者(如通过父母的户籍或童年的居住地),即使实际上出生于别处或者后来移居到别处 本地人和出生在外国的人的总数:指出生于所住地方土生土长的人

本分 běnfèn: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属于实际职责的事: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本分人

本该 běngāi 本来应当

本干 běngàn 主干

本固枝荣 běngù-zhīróng 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 本国 běnguó 指自己的国家

本行 běnháng:个人长期从事的或已经熟悉的行业:也指现在从事的工作 本籍 běnjí 祖籍;老家 本籍山东诸城

本纪 běnjì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索隐) 《项羽本纪》

本家 běnjiā:同宗族的人:俗称已嫁女儿的娘家为本家:妓院老板

本届 běnjiè:正在进行的;属于这一次的 本届大会:今年的 本届大学生

本金 běnjīn 存入银行或贷与他人以带来利息的钱 指经营工商业或其他事业的资本

本科 běnkē 大学或学院的基本部分(区别于预科、专科),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 本科生 běnkēshēng 在学院或大学中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

本来 běnlái:从一开始:向来,原来:原先;先前:理所当然

本来面目 běnláimiànmù 固有的样子 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明·王守仁《王成文公全书》

本垒 běnlěi 棒球比赛中队员前进所指向的目标

本利 běnlì 本金和利息 还清本利

本领 běnlǐng 才能、能力 舞蹈者…只使出了他一小部分本领

本名 běnmíng:曾用名;原名:本人的名儿 外国人的全名分为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

本命年 běnmìngnián 人生干支十二年循环一次,与出生年所属生肖相同之年为本命年

本末 běnmò: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原委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大学》∶主次,先后

本末倒置 běnmò-dàozhì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关系弄颠倒了 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

本能 běnnéng 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

本年度 běnniándù 今年这个年份

本钱 běnqian:用来营利、生息等的钱财:比喻可以作为凭借的东西等;本领;能耐

本人 běnrén:说话人指自己 我本人非常赞成这个主张:指当事人自己或前边所提到的人自己 这件事他本人并不知道

本色 běnshǎi:物品没有经过染色的原来的颜色。古以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为正色,也称本色 běnsè:本来面貌 书生本色

本身 běnshēn 自己;自身

本世纪 běnshìjì 特指耶稣基督纪元(公历纪元)之百年分期的现今百年期间。如本世纪(即20世纪)就是指1901— 正好在进入本世纪的时候出生

本事 běnshi:胜任工作的技能;本领:这一事或物 本事评论员:文学作品主题所依据的故事情节

本题 běntí 谈话或文章的主题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体 běntǐ: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阮籍《乐论》

∶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本土 běntǔ:本乡,本来的.生长地 指殖民国家本国领土(对殖民地而言) 国家领土中最大最主要的一块

本位 běnwèi:开始造币时对硬币所用的金属成色和每个硬币应有的法定重量:自己所在的单位;自己工作的岗位

本位主义 běnwèizhǔyì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本文 běnwén:所指的这篇文章:正文;原文

本务 běnwù 本人的任务;本职业务;本来应尽的义务 学习是学生的本务

本息 běnxī 本金和利息

本乡 běnxiāng:我们乡:这个乡:指同乡人 老张和我是本乡

本乡本土 běnxiāng-běntǔ 自己家乡一带的人或物产 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红楼梦》

本心 běnxīn:原来的心愿:旧指天生的善性;天良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本性 běnxìng 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本性难移

本性难移 běnxìng-nányí 移:改变。指一个人的本来性格难以改变 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元·关汉卿《窦娥冤》

> 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巴金《家》

本业 běnyè:本来的行业:古代指农业 工商盛而本业荒

本义 běnyì 词语的本来的意义,如“关”的本义是门闩,引申为合拢(关门)

本意 běnyì:本来的想法或意图:真实的意图

本影 běnyǐng 指影子中光源完全照射不到的部分,影子为完全阴暗;如有部分光线形成半明半暗区域,则是其半影

本源 běnyuán 事物产生的根源

本愿 běnyuàn 本来的愿望;本意 此举非我本愿

本章 běnzhāng 即“奏章” 别具本章。——清·方苞《狱中杂记》

本着 běnzhe ——组成介词结构,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依据 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这个问题

本真 běnzhēn:本源;真相;本来面貌 掩盖本真 [方言]∶纯洁真诚 为人本真

本职 běnzhí 指本人担任的职务或自己从事的职业或工作

本质 běnzhì①事物中常在的不变的形体②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优秀③哲学名词。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 本质差别 非本质方面

本主儿 běnzhǔr①本人 本主儿一会儿就来,你问他得了②其物的所有者 这辆自行车已由本主儿领回

本字 běnzì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

本子 běnzi①记录事情或备忘事项的记录本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讲时记笔记用的记录本 学生做作业用的本②版本 这是一个流传较广的本子

篇2: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被捕bèibǔ受到逮捕

被害bèihài受伤害;受杀害

被俘bèifú战争中被对方活捉

被难bèinàn蒙难;落难;遭难

被褥bèirù被子和褥子;铺盖

被料bèiliào用作绗缝被子的材料

被盖bèigài[方言]∶被子被盖卷儿

被保护人bèibǎohùrén受人监护的人

被面bèimiàn被子朝外的一面的面料

被袋bèidài放被褥、衣物等的行李袋

被迫bèip受外界迫使敌人被迫放下武器

被乘数bèichéngshù应被另一个数所乘的数

被侵略者bèiqīnlüèzhě受到外来侵略的`受害者

被俘人员bèifúrényuán战争中被对方活捉的人员

被控bèikng受人指控被里bèilǐ被子贴身盖的一面

被服厂bèifúchǎng制作被褥、衣服、帽子等的工厂

被服bèifú指被子、褥子、衣服、帽子、鞋袜等的统称

被减数bèijiǎnshù数学中的一个量,从中应减去另一个量

被加数bèijiāshù:求和法中的一项:被加上一个加数的量

被单bèidān铺在床上或包絮被用的布每周换上干净的被单

被套bèitào:被里和被面缝在一起而成的袋状物:棉被的胎

被动式bèidngshì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受动者的语法格式

被毁bèihuǐ被毁灭阿尔巴尼亚一千六百个村庄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

被卧bèiwo被子被选举权bèixuǎnjǔquán当选为代表或担任一定职务的权利

被动bèidng受外力推动而动被动轮受他人的影响或牵制而发生行动被动局面

被除数bèichúshù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被告,被告人bèigào,bèigàorén被指控犯法的人。尤指刑事案件中的被指控犯法的人

被覆bèifù:蒙覆;衬附血管、淋巴管内壁被覆一层单层扁平上皮:覆盖物这个地区的地面被覆遭到严重破坏

被开方数bèikāifāngshù开方式na中,a叫做被开方数(n表示所求方根的次数,叫做根指数)

被保险人bèibǎoxiǎnrén按期向保险机关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以期保险机关对其意外损失负责偿还的人

被录取bèilùqǔ经过事先满足加入的必备条件和成功地通过考试之后正式注册加入一个团体、协会或公共机构(如学院或大学) “报怨”和“抱怨”的区别

被子植物bèizǐzhíwù种子植物的一大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胚珠生在子房里,种子包在果实里,不露出来。常见的绿色开花的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被罩bèizhào套在被子外面的罩子,可以随时换洗,多用布或的确良做成。也叫被套

篇3: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一、同义互释的方法:

有些词语有同义词,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其中的一个, 就可以用这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有几种情况:有以今释古的, 如:汝——你;孰——谁;有以普通话解释方言土语的, 如:不赖——不坏;有以俗名解释学名的, 如:玉米——包谷;有以现名解释原名的, 如:琼崖——海南岛;有以意译解释音译的, 如:沙龙——客厅;有以一般说法解释特殊说法的, 如:老了——死了;有以本名解释别名的, 如:《石头记》——《红楼梦》, 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讲解词语,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互释的词语, 意义必须相同;二是用来解释的词语, 必须是学生所理解的。

二、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 反义词是热闹, 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 “清醒”就是没有昏睡, “干燥”就是不潮湿。

三、联系语境法。

指联系上下文,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文章中还有些词语, 它们在特定的评议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 这是字词典书中无法查找的, 必须细究上下文, 领会其确切的含义。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用“飞”, 就得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 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以表明宏儿奔出来时速度之快, 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四、扩充的方法:

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加以扩充, 使其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披坚执锐——披着坚固的甲, 执着锐利的武器。有些被压缩的名词术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使其还原。例如: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用这种方法, 要防止望文生义, 比如“一穷二白”。“穷”是贫穷的意思, 但“白”并不是黑白之“白”。象这样的词语, 就不要用这种方法。

五、分析综合的方法:

有些词语由于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或为联合, 或为偏正, 或为主谓、动宾等结构, 在讲解中, 如能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 分别注解, 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课文《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 惭愧;疚,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酷爱——酷, 极, 程度深;爱, 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六、追本溯源的方法:

这有几种情况:有字词的追本溯源, 例如:“纪律涣散”、“精神焕发”, “涣散”的“涣”从水, 形容水流漫衍, 所以说“纪律涣散”, 就是纪律松弛的意思;“焕发”的“焕”从火, 形容光辉灿烂, 所以“精神焕发”, 就是精神振作的意思。另外, 有些词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说明了典故、出处,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并且印象深刻。第三种情况, 有些引用文字有时也有必要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采用这种方法, 要注意防止广征博引, 借题发挥。

七、依形索义方法:

根据词语的书写形式——字形, 探索词语的意义, 即依形索义。例如, “朦胧”形旁为“月”, 它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 也泛指“模糊不清”。

八、直观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或借教师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核舟记》中描写:“苏、黄同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如能在讲解的同时, 辅之以表情动作, 学生就容易理解些。用这种方法讲词效果好, 但要防止实物的滥用和表情动作的戏剧化。

九、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 给予解释。课文《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 蜥蜴是绿的, 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篇4: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关键词:词语来源  隐喻  概念整合  流行原因

一、词语来源

“颜值”来源于日语“颜值”,在日语中的解释为:“外見レベル;颜面のビジュアル的価値。”即表示“外表水平,颜面的视觉性的价值”。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中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由于汉日文字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趋同的认知机制,在日本出现并广泛使用的许多词语也同样会通过网络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在汉语中使用并流行起来。“颜值”一词就是最好的体现。汉语中存在相当大的一部分日语借词,从构词材料、构词规则甚至词语本身都是汉语所固有的,加上借回的方式是汉字,回到汉语中并不保留日语中的读音而换成了当时汉语的读音,所以从音义关联上看也与本族语完全没有差别。这样汉语大多感觉不到它们有外来词的色彩,不知道它们是从日语借回来的词语。由于这些词语与汉语的构词结构规则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颜值”一词完全符合汉语的词义解释和构词规则,所以下面主要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其实“颜”在汉语系统中就有表示脸面、颜面的意思。颜,形声字,从页,彦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是印堂。印堂即两眉之间,许慎《说文》中解释为“颜,眉目之间也”,后来以部分代指整体,发展出颜面,面容,面色等意义,脸色是会有变化的,故又引申为色彩。可见,汉语“颜”本身就含有容貌的意思。“颜值”一词中,“颜”即“容颜、容貌”的意思;“值”是“数值”,是一种评判标准,两者以“词根+词根”的构词方式形成双音复合词“颜值”,用来评价人的容貌长相。

二、认知视角下的“颜值”

认知科学自产生以来,以其强大的实用性而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引入认知语言学,使得许多语言现象得到了解释,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理论,扩大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以往对于网络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语文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从全新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词语符合语言现象产生的规律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并有利于透过现象认识网络词语的本质。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颜值”一词的构词方式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从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和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

(一)隐喻理论视角下“颜值”构词的静态宏观描写

传统理论常将隐喻限定在修辞角度进行研究,自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并且还将此看作是人们认知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Lakoff和Johnson说过:“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学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依据不言而喻的或潜在的隐喻在思维或行动。”的确,网民以网络文化为基础,通过网络经验,运用隐喻手段,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词语。

隐喻作为“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构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网络新词语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和联想等多种隐喻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义派生和复合构词是两大主要的隐喻方式。“颜值”一词属于复合构词,将两个语素“颜”“值”组合在一起,表示对于人的容貌的评判标准。

对于容貌的评价人们都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如“貌美如花”“眉清目秀”“青春的面孔”“衰老的容颜”“好看”“难看”等等。“颜值”一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发现可以使用一个指数来评价人的容貌,这个词语似乎涵盖了所有评判容颜的词语,只要使用一个指数就可以清晰简明地对外貌做出评价和描写。“值”即数值,经常用于数学或经济学领域,由此映射到人体容貌描写的领域,实际上是一种隐喻。这种隐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经济学上有价值的高低,“人有三六九等”,同样人的容貌也有美丑等程度的差别。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其运作原理是通过认知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获得隐喻义。“颜值”一词是从数学和经济学这一领域向人体外貌评价这一领域的映射。数字上数值的大小可作为评判价值和产值的标准,因为这些在人头脑中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的,人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计算和评价。对于人体外貌的评价一直都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人们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进行评价,如“好看”“丑”到什么程度,使用语言描述总会有模糊点存在。而“颜值”一词的出现,相当于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一条数字轴”,表明了从0到100的数字。由于人类认知方式的相似性,人们总能在使用这条轴的同时,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跨域映射产生的基础正是人类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隐喻方式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数值评判的范围,而且为人体容貌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个角度下所进行的评判更为具体化,简单化。符合语言表达追求经济性的原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数字比修饰性的语言更具有说明性和理据性。隐喻理论下的认知方式也符合人类认识新事物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直观方便起见,可参看图1。

图1:

(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颜值”意义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批判了传统的语义组合观,参与整合的概念经过组合、完善与精制三个加工程序后,最终得到浮现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认知主体提取两个输入空间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融合空间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类属空间则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以保证映射能够正确而顺利地进行,融合空间中会包含一个带有新创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叫做“新创空间”,其中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产生新意义。这就是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原理。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沈家煊将概念整合分为两类——“糅合”和“截搭”,“糅合”是基于相似性,例如人脚——墙脚,“截搭”是基于相关性(归国华侨——归侨)。“颜值”的构词属于“糅合”型,是基于相似性而构建起来的。数值有高低,经济学的价值和产值评判可以使用指数表示,例如“高产值”,关于人体容貌的评价也可以使用指数进行评价,并且更为具体直观,所以创制出评判人体容颜指数的“颜值”,并用“高颜值”来代指漂亮和英俊。

语言符号意义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新的语言单位代表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必定与语言中已有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发生关联,这种关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复合词的语义建构中,构成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分别激活相应的认知域,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在类属空间的统摄下,通过映射、组合等过程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再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形成层创空间,这是合成新词语义形成的总原则。概念整合主要有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颜值”一词的概念整合应归属于“单域型”。见图2。

“颜值”一词的意义建构过程涉及到两个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值”域,作为数字量化标准,具有自己的组织框架,包括数量多少的数值、经济学中价值的评价、评价所涉及到的程度高低(高值/低值)等。输入空间II“颜”域,作为人物容貌的描写与评价,也具有自己独立的框架,包括人物长相的不同(特征各异)、抽象的描写形容、可进行鉴赏评判等。两个输入空间的“比较评判”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概念整合后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评价人体容貌指数的“颜值”。最终保留的是“值”域框架,强调的是评价的方式是用“指数”来进行评判。两者的类空间是综合两个输入空间的特征,“人体容貌”“评价标准”来统辖两个输入空间意义整合的建构过程。

图2:

(三)小结

网络词语的创造并不是凭空的,其创造的基础是人类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世界感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其意义建构受认知规律的制约。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新词,能够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概念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任意性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绝对任意,不可解释的,有的则是相对任意,具有一定理据性的。在新词创造过程中,也体现了任意性,最初人们在创制一些词语的时候是任意的,但由于人类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方便认识和记忆,人们会把自己熟悉的多个字和多种概念进行整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一来,既不会对人类的认知造成干扰,又增加了人类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扩充和丰富了词汇量。“颜值”作为一个网络词语,正是把人类熟悉的两个概念,通过隐喻的思维模式,经概念整合意义的建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意义。并且这个新词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通过具体数值对人体容貌进行评判,从而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具体、量化,更加符合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追求顺畅性和经济性的心理。

三、网络词语“颜值”流行的原因探究

(一)共同的认知语境

共同的认知语境是网络新词产生并流行的根本保证。认知语境指的是认知形成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经历使得每个人的信息、知识结构体系、信仰、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但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具有共性,尤其是网络时代下人们趋同的认知特征更加明显,所以网络新词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并流行开来。“颜值”一词正是基于人们共同的认知语境产生并流行的。

(二)认知发展产生“补位”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类思想观念、情感认识的变化都使人类认知系统不断发展。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一旦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明某种事物或描述某种现象时,就出现了“表达空缺”。因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以完整准确为目标,一旦具有补位功能的词语出现以后,很快就会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并流行起来。

以往对于人体容貌的评价多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这种评价只能使人们形成抽象的概念轮廓,而且人们经常会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人们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和词语进行描述。比如“两个人都很好看。”“甲比乙更好看。”那么甲比乙好看多少呢?这种更深层次的程度对比,显然现有词汇很难简洁表明。“颜值”一词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填补了在容貌比较程度上的词汇空缺,这正是认知发展产生的“补位”需求促使“颜值”一词的流行。

(三)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表达自产生以来就以经济性作为原则。“颜值”一词似乎可以涵盖所有有关容颜的表述,只要一个简洁的数字,人们就能直观地评判美丑程度。形容漂亮英俊的众多词语,用“高颜值”一词就能代替说明。可见符合经济性原则也是“颜值”一词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种表达随处可见,这的确代表了人们的一种观念——对于容貌的关注和对于外表的在乎。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近几年来各种选美、比美大赛的举行,校花的评选等活动,充分说明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人类的关注突显了其概念的重要性。“颜值”一词也因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而使用更加频繁。这是“颜值”一词流行的社会认知因素。

参考文献:

[1]郭振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潘幼萍.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尹铂淳.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J].汉代汉语(语言研究版),2013,(8).

[5]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5: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关键词]辞书;《辞源》;释义;正误

有清一代,“雅学”,“说文学”研究得相当深入,成果十分可观,但是毕竟仍然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康熙字典》虽是前代字书集大成者,但无论在编排的体例,词义的解释,义项的建立和排比,语音的标注,还是书证的选用等方面,都还算不得科学合理。二十世纪初,大型语文辞书《辞源》的问世,才真正宣示了汉语语文学彻底摆脱了几千年来传统小学的束缚,开始走上了科学的汉语语言文字学的道路,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种辞书差不多在汉语辞书领域占断风骚近百年。直到二十世纪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出现,才打破了《辞源》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使如此,《辞源》仍然还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的修订之后的《辞源》,弥补了原本的许多不足,使之趋于完善,功不可没。

应该承认,《辞源》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仅从修订本面世以来,就不断有学者和语言工作者以专著、论文的形式,补充其缺漏,纠正其错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为《辞源》的再次修订准备了有益的材料。本人近读《辞源》,在获得不少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讨论的东西。现仅对该书释义方面的问题摘出几条来研究。

一、卷二,1431页,“晏婴”条

公元前?-前500年。春秋齐夷维人。字平仲(一说谥平仲;又说平为谥,仲为字)。继其父弱(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俭力行,名显诸侯。

案:关于晏婴的字和谥,前人记载颇多分歧。《辞源》倾向于取字“平仲”之说,而无谥。但又拿不定主意,便又列出旧说。晏婴是不是字平仲?到底哪一说是正确的?值得认真探讨。

讨论这个问题,还得从《史记》说起。《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上古之人,名与字连称者,基本规律是先字后名。这大概就是《辞源》倾向于取字“平仲”的原因。但是晏婴谥什么?是否没有谥,或者谥已亡佚而不可考?晏婴作为名卿,没有谥是说不过去的;亡佚之说恐怕也过于简单化。或说“平仲”是谥,而不是字,那么,晏婴又字什么?晏婴生活的时代,一般贵族都是有名,有字,有谥的,作为一代名臣,在他生前,便已受到时人广泛赞誉,不大可能没有字。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晏婴“名婴;平,谥;仲,字。”他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试分析如下:

“仲”本是排行,重排行,明显是受宗法制的影响。用排行为字,上古有此习惯。以《左传》为例,如鲁鍼巫,字“季”,称“鍼季”(庄公三十二年);晋胥臣,字“季”,食邑于臼,称“臼季”(僖公三十三年);楚申侯,字“叔”,称“申叔”(僖公二十八年)。

如果名与字连称,则先字后名。郑祭足,字“仲”,称“祭仲”,又称“祭仲足”(桓公五年);齐鲍叔,名“牙”,称“鲍叔牙”(庄公八年);吴公子札,字“季”,称“季札”(襄公十四年)。

如果谥与字连称,则先谥后字。如鲁臧孙许,字“叔”,谥“宣”,称“臧宣叔”(宣公十八年);鲁公子友,以排行为字,称“季子”,先字后名,称“季友”,谥“成”,称“成季”,谥字名连称,为“成季友”(召公三十二年);晋士会,字“季”,称“士季”,谥“武”,又称“武季”,《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季私问其故。”杜预注:“武,士会谥;季,其字。”杜说是也。

根据上面的材料推断,我们认为,晏平仲,以排行为字,字“仲”;谥“平”,谥与字连称,为“晏平仲”。司马贞之说可从。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春秋以前,谥号只用一个字;战国后期才开始用两字为谥,如赵武灵王、楚倾襄王、魏惠文王之类;到了汉代,则以两字作谥号为常例,历史发展进程也说明“平仲”、“敬仲”、“成季”、“宣孟”等不可能是两字之谥。

二、卷四,2802页,“行第”条

封建家族排行次第。唐人诗文中朋友之间多以行第相称。

案:“行”字条共立了24个义项,分隶于四个读音。第1音为xíng,基本义为“行走,步趋”;第2音为háng,基本义为“道路”、“排行”;第3音xìng,基本义为“行为”;第4音hàng,“行行”为刚强貌。

《辞源修订本体例》2说:“单字有几个读音的,分别注音。单字下复词第一字的不同读音,按单字注音的次序也相应地加以注明。”这一体例很科学,很有必要。因为词是音义结合体,文字只是记音的符号。同一个汉字记录的词,由于读音不同,常常表示意义有转变,甚至记录另一个词(或语素),通过注明不同的读音,有助于准确地把握词义。但是在编写过程中,这一体例却没有很好地遵守。

按照体例,“行”字下复词第一字的不同读音,应按单字注音的次序相应注明,但是这个字头下的不少复词第一字的不同读音,却没有按单字注音的次序,相应地加以注明。比如“行第”,义为“封建家族排行次第;唐人诗文中朋友之间多以行第相称”,“行”应属于《辞源》的第二十义项,“排行,班辈”,应该读第2音háng,而不是读第1音xíng。故“行第”应作“行2第”。又,卷四,2803页“行窳”条:

行窳,器物不牢固,粗糙恶劣。《新唐书》一一二《韩思彦传》附《韩琬》:“俗不偷簿,器不行窳。”

案:“行窳”的“行”,属于《辞源》的第二十二义项,义为“质量差,不牢实”。根据体例,应读第2声háng,不读第1声xíng。故“行窳”应作“行2窳”。

《辞源》中的这类问题不少,应该认真清理。

三、卷二,2502页,“羽”字条,义项[6]

古代舞者树野雉於竿,执而舞之,故称羽。《春秋·隐六年》:“初献六羽。”

案:这个词条有两点失误。

其一,“初献六羽”是《春秋·隐五年》之事,原文为“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左传》传其事,也在隐公五年。《辞源》作“六年”,实未当。

其二,古代舞乐分武舞与文舞。文舞者“树雉尾於竿,执而舞之”,所执之道具称羽。《辞源》释义大体是对的,只是表述不够清楚,不过尚无大碍。问题在于“初献六羽”的“羽”并不是指“树雉尾於竿,执而舞之”的道具,而是指执羽之舞队。“六羽”就是六佾。古代的乐舞,以八人为一对称一佾;因舞时手执羽饰道具,故又称一羽。“六羽”就是六列舞队。杜预注:“公问羽数,故书羽。”“羽数”就是舞队的数量。《左传》下也说:“鲁唯文王、周公庙得用八,而他公遂因仍僭而用之。今隐公特立此妇人之庙,详问众仲,因明大典,故传亦因言始用六佾。其后,季氏无八佾于廷,知唯在仲子庙用六。”可见,《辞源》的释义和书证是不相合的,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书证应该另选。

以上意见当否,请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篇6:巧做词语解释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篇文章是许许多多的词通过一定的方法组成的,词是文中的词,这个词一旦离开了原文,就会失去原味,显得单薄无助。联系上下文,可以帮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罗丹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在这里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以轻松知道“莫名其妙”的意思: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文中指茨威格不明白罗丹的奇怪行为。

二、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和经验来解释词语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中的每一个词都来自大千世界,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遇到不太理解的词语,不妨把它放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

听了妈妈的批评,我惭愧极了,一张脸红得像关公一样。

理解“惭愧”这个词语,可以联系我们平常生活中的经验。

平时,我们惭愧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很内疚,心里不好过。于是你就可以把这个意思写下来作为你对词语的解释了。

三、近义词、反义词解释法

有些词语在句子中也许不好理解,但如果给这个词换个近义词,你就会恍然大悟。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淳朴”的近义词是“朴实”,而“朴实”的意思是朴素、诚实,这样“淳朴”的意思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四、拆字解释法

这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气魄!

篇7:以本开头的词语解释的查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降,燕子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把它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的故事。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麻烦”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处境。并进行解词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通过理解关键词,体会长途跋涉的燕子濒临死亡的艰难处境,让学生产生对每一个生命应该有的敬畏之情,为后文理解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关爱、对生命的呵护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寻找“麻烦”的本意

1.“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麻烦”是什么意思?

(“麻烦”就是困难,难题。)

师:找近义词是解词的好方法。

2.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能用这个段落中的有关句子来回答吗?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

师:我们联系下文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了解了燕子遇到的“麻烦”。

【教学由近义词替换、联系上下文寻找“麻烦”一词的本义展开,这是理解词语的基础。】

二、品读“麻烦”的内涵

1.理解“气温骤降”

①“气温骤降”是什么意思?(“气温骤降”是指气温突然下降。)

②齐读这个句子,看看“气温骤降”和“气温下降”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比较中,我们从“骤”字里体会到气温不仅降得突然而且很猛,燕子遇到的麻烦真大。

【通过比较“气温骤降”与“气温下降”,来理解“骤降”包含的气温突然而猛烈地下降的意思,从而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体会它给燕子的生存带来麻烦。】

2.理解“长途跋涉”

①“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却遭遇了气温骤降。 “长途跋涉”指什么?(指爬山涉水,长途奔波。)

②那么燕子每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长途飞行要经过些什么?(要经过崇山峻岭、滚滚江河、繁华的城市、广阔的田野等。)

③它们还要经过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们是怎样长途跋涉的呢?读读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燕子过海

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了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的飞呀飞。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④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所有的候鸟都像勇士一样经历着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展开想象、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燕子长途跋涉经历的了解,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从而在孩子们脑海里形成画面,对“长途跋涉”一词包含的艰辛有了感性理解。】

3.理解“濒临死亡”

①那么,此刻,它们为什么濒临死亡?

(因为气温骤降,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他们找不到食物;再加上艰辛的长途跋涉,所以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②你能想象它们濒临死亡的情形吗?

(或它们躲在树下冻得全身僵硬;或它们在冰冷的岩缝里奄奄一息;或燕妈妈把她冰冷的翅膀盖在宝宝的身上,燕宝宝全身颤抖等。)

师:想象着那些长途跋涉后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朗读这两句话。生读。

【学生知道“濒临死亡”的本义,只需让学生联系上文了解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并展开想象燕子濒临死亡的境遇,让学生置身于文字创造的意境,入境生情。】

三、体会“麻烦”的作用

上文说,它们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现在,请你联系刚才的学习想想它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指什么?

(或它们快死了;或它们遇到了一场危机、它们遇到了一次挑战、它们遇到了死神的考验等。)

师:对,它们遇到了一场生存的危机,一次生死的挑战。历尽千辛万苦的勇士奄奄一息。

【最后再引导学生“由意到言”,体会“麻烦”表情达意的作用,对燕子跋涉的经历和处境的危急有了一系列感性材料的积累,油然而生尊敬、同情、救助之心。】

上一篇:关于广告合作协议合同下一篇:安全值班检查巡查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