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解词语的相关解释

2024-04-23

费解词语的相关解释(精选11篇)

篇1:费解词语的相关解释

一、费解词语的解释

难懂;不易理解。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穷人的饥苦已到这般地步,他们为啥反倒大过灯节?按说,这事儿确是有点费解。”

二、费解词语的近义词

模糊 [ mó hu ]

含蓄 [ hán xù ]

晦涩 [ huì sè ]

三、费解词语的造句

1、骑公牛比赛没有实际意义,它的起源令人费解。

2、一个世界,一颗心,一段往事,一片看不透的人生,说不完的名字,一直费解的心思,让自己放不下疲劳,拿不起奋斗。

3、做人难,难于上青天,做人苦,难于来世付出,总有人让你费解,总有人不愿意搭理你。

4、看着身边一个个充满现代感的陌生面孔,听着谜一般好玩费解的粤语,一时间竟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5、在一些国家,令人费解的会计实践掩盖了财政上的短视行为。

6、有几个外来女临时工失踪了,令人费解,使大家十分担忧。

7、他常常给他女朋友说些令人费解的话,总是会让她迷惑。

8、林仁肇费解地张大眼睛,想看清楚一些,但是天在飞快地变黑,他眼中的事物迅速从模糊、昏暗,变成了一片黑暗。

9、在车站的供水处前,他们惊愕地看到,印度这个国家是那样地复杂,令人费解。

10、包尔顿太太也许有些受宠若惊,对这些友好的表示感到费解,但潘登尼斯先生的善意是永无穷尽的。

11、这件攸关公司成败的事,他却漠不关心,令人费解。

12、再者,社会党在地方上德高望重,而在国家层面却颜面尽失,这种失调着实令人费解。

13、数字产品常常也是晦涩费解的,它们将真实含义、意图和动作隐藏起来,让用户无从知晓。

14、即使在最好情况下,英国议会的程序也很费解。

15、骑牛赛没有实际意义,其起源比较令人费解

16、这件攸关公司成败的事,他却漠不关心,令人费解。

17、他回答得很含糊,令人费解。

18、这本书对概念的解释含混不清,使人费解。

19、现在有些青年人写的诗,颇有“不成三瓦”的味道,玄妙空灵,奇诡独特,读起来有些费解。

20、这幅画的内容过于抽象,让人很费解。

21、他俩谈恋爱已两年多了,还是那么不即不离的,令人费解。

22、他的话不阴不阳,令人费解。

23、县里劳师动众地修用途不大的水库,这很让人费解。

24、他的一番莫名其妙的话语令我非常费解。

篇2:费解词语的相关解释

亦作“ 遮萆 ”。遮挡;阻拦。 《朱子语类》卷一三一:“然 豫 挟虏人以为重,今且得 豫 遮蔽虏人,我之被祸犹小;若取 刘豫 ,则我独当虏人,难矣。”《禅真逸史》第二十回:“忙打点茶汤药饵,又令人倚树张盖遮蔽,众皆环立看守。”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 指用来遮挡的东西。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盖 龟山 之首,走 江 中数百步,而 大江 横过其下,左右无遮蔽,与市廛稍远,纵目所之,山水之情与精神融洽。”

篇3: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一、同义互释的方法:

有些词语有同义词,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其中的一个, 就可以用这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有几种情况:有以今释古的, 如:汝——你;孰——谁;有以普通话解释方言土语的, 如:不赖——不坏;有以俗名解释学名的, 如:玉米——包谷;有以现名解释原名的, 如:琼崖——海南岛;有以意译解释音译的, 如:沙龙——客厅;有以一般说法解释特殊说法的, 如:老了——死了;有以本名解释别名的, 如:《石头记》——《红楼梦》, 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讲解词语,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互释的词语, 意义必须相同;二是用来解释的词语, 必须是学生所理解的。

二、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 反义词是热闹, 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 “清醒”就是没有昏睡, “干燥”就是不潮湿。

三、联系语境法。

指联系上下文,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文章中还有些词语, 它们在特定的评议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 这是字词典书中无法查找的, 必须细究上下文, 领会其确切的含义。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用“飞”, 就得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 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以表明宏儿奔出来时速度之快, 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四、扩充的方法:

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加以扩充, 使其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披坚执锐——披着坚固的甲, 执着锐利的武器。有些被压缩的名词术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使其还原。例如: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用这种方法, 要防止望文生义, 比如“一穷二白”。“穷”是贫穷的意思, 但“白”并不是黑白之“白”。象这样的词语, 就不要用这种方法。

五、分析综合的方法:

有些词语由于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或为联合, 或为偏正, 或为主谓、动宾等结构, 在讲解中, 如能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 分别注解, 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课文《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 惭愧;疚,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酷爱——酷, 极, 程度深;爱, 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六、追本溯源的方法:

这有几种情况:有字词的追本溯源, 例如:“纪律涣散”、“精神焕发”, “涣散”的“涣”从水, 形容水流漫衍, 所以说“纪律涣散”, 就是纪律松弛的意思;“焕发”的“焕”从火, 形容光辉灿烂, 所以“精神焕发”, 就是精神振作的意思。另外, 有些词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说明了典故、出处,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并且印象深刻。第三种情况, 有些引用文字有时也有必要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采用这种方法, 要注意防止广征博引, 借题发挥。

七、依形索义方法:

根据词语的书写形式——字形, 探索词语的意义, 即依形索义。例如, “朦胧”形旁为“月”, 它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 也泛指“模糊不清”。

八、直观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或借教师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核舟记》中描写:“苏、黄同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如能在讲解的同时, 辅之以表情动作, 学生就容易理解些。用这种方法讲词效果好, 但要防止实物的滥用和表情动作的戏剧化。

九、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 给予解释。课文《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 蜥蜴是绿的, 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篇4:拜见词语的相关解释

2、唐宁等上前拜见了坐定,原来顾先生也是无家无室,中秋之夜无处可去,便来天宝茶楼独坐。

3、在蒙山派呆了十多天时间,萧凌没去拜见任何人,离开时也只和宁明打了声招呼。

4、安排妥当后,行人就去拜见谋臣,将礼物送给他,同时诚恳地表达了感激之情。

5、我们的经理正在拜见一位重要的客户,今天下午才会回来。

6、每次慧妃拜见两宫太后,慈禧太后总是难得的温言软语,问寒问暖。

7、每天,皇后拜见慈禧太后,太后从来没有给过一个好脸色。

8、听到急召,恭王急如星火地入内拜见两宫太后,密陈北京方面已经布置妥当,只等一声令下。

9、他们纷纷拜见恭王,请求召集大家,或者选择一部分核心人士,通报一下与两宫太后定下的决定,以让大伙心里有底。

10、感人至深的拜见活动持续一小时之久,人们列队默默地从覆盖着白色披巾正在沉睡的圣雄身边走过,怀着崇敬的心情不时撒下片片花瓣。

11、晚祷会后,信徒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拜见圣雄。

12、有朝一日,我功成名就,还要到淮江书院拜见夫子,重续师生之情。

13、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拜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

14、当各路诸侯军前来拜见项羽时,一个个诚惶诚恐,人军门都不敢步行,纷纷跪在地上,屈膝而人,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15、他决定今晚睡个好觉,明天一早动身,行程第一站,当然是先回韩国老家看看,拜见一下恩师荀卿。

16、按理说,一方新晋升实力不小的神仙该去拜见天帝天后的,不过天帝天后并不着急,很快就是天池盛会了,到时候就见到了。

17、到达中国后,代表团强烈要求拜见乾隆皇帝。

18、这天,年已19岁的万历皇帝,本想到慈宁宫拜见母亲,却不想遇到一个婷婷袅袅走来向他请安献茶的宫女王氏。

19、老爷,‘刻舟求剑’丘舟剑丘大侠拜见。

20、何雨竹如梦初醒,被小凤无双的容光所震憾,久久不能思考,下意识的起身裣衽拜见。

21、小侄王襄拜见伯父,但愿伯父福寿无疆,华颜永驻,长生不老。

篇5:地址词语的相关解释

个人居住或通信地点;团体所在或通信地点。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李东阳》:“余综诸説与地址印证。盖 广福寺 之南, 响闸 之西, 越桥 之北, 海潮寺 之东,地名 煤厰 , 文正 故第当在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我﹞只得要了几种书来,拣定了,也写了地址,叫他送去取价。” 李準 《李双双小传》四:“食堂地址是借在村十字路口南边,富裕中农 孙有 家的旧车院里。”

二、地址词语的近义词

住址 [ zhù zhǐ ]

地方 [ dì fāng ]

位置 [ wèi zhi ]

三、地址词语的造句

1、这个人正在向卡罗尔报告他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2、我所有朋友的号码、家庭号码和地址都存储在里面。

3、因此,可以通过地址操作和显式类型转换绕过这种保护。

4、他拒绝告诉警察他的姓名和地址。

5、他的姐姐说他故意给医院留下了一个虚假的名字和地址。

6、有关公司的详细地址和联系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7、内存布局是地址总线每一位的地址规划。

8、如果你要翻新阁楼,这些地址会派上用场。

9、不幸的是,他们拒绝告诉我你的地址,因为我衣衫褴褛。

10、不能将局部变量的名称或地址用作模板参数。

11、有两个约翰逊的名字,但一个有城镇地址。

12、请随时通知我们地址的任何变化。

13、伦敦晚间标准报几年前就改变了地址。

14、在“工具”菜单的“选项”命令中,使用“收件人”选项卡指定地址。

15、用下面的表格写下你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

16、这时,她已经在电话簿上查到了伯德桑的家庭地址。

17、钟楼初建时,地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在今西大街的广济街口,与现在的鼓楼遥相对峙。

18、今年可第一年在外面过年,妈妈把吃的给你寄过来,地址发给我。

19、今天的心情亦不是很好,被一片阴郁笼罩着,妹妹发来信息,要家里的地址,又要寄奶粉回去。

20、了解主办单位及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人、电话,以便发生质量问题能及时联系解决。

21、没有地址的男人是流浪汉,有两个地址的男人是浪荡子。

22、夏令营结束那天,队员们互相赠送纪念品,互留通讯地址后,才依依不舍地含泪分手了。

23、他慢慢地重复他的地址,以便售货员小姐能把它记下来。

24、源程序中的地址通常来说是静态的,比如计数器。

25、我把那个监狱的地址记下来了,为的是日后查起来方便,然后就遛跶着走开了。

26、随着时间流过,寄信地址从台北换到台中,从台中变成土城,从土城转到新竹,最后从新竹回到台北。

27、除了对地址进行翻译,网守会提供允许和带宽控制。

28、记者对新闻的敏锐性告诉她这一定是一个热点新闻,所以,她问清楚地址后,立即往斯康森博物馆跑过来。

29、如果您忘记了您注册时使用的邮件地址,请和我们的管理员取得联系。

30、首先,必然的,您需要这个三角形,请去上述地址下载文件,并解压缩到您的桌面上。

31、不用说,他连那姑娘的名字也不知道,地址更是个闹不清。

32、里力按照电话簿上刊登的地址,给每个家庭都免费送上四块口香糖。

33、那是一台很旧的复读机,上面整齐地码着4盒卡式录音带,每一张封面上都有不同的地址。

34、搜集全美各地的电话簿,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给每人寄去4块口香糖和一份意见表。

篇6:自信词语的相关解释

2、但是这个国家的普通年轻女性现在非常时尚,非常自信。

3、我佩服他在他这个年龄这么自信。

4、伦敦充满了自信和活力,展现了文明城市的所有特征。

5、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6、他们的话对我的自信心是一个重大打击。

7、我可以自信地保证今年会大不一样。

8、他们就像重量级拳击手,试图在心理上压倒对方,建立自信。

9、游击队似乎很自信,说每个城镇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10、他已经从一个犹豫不决、自信的候选人成长为一个健谈的辩论家。

11、只要你消除自卑心理,自信地工作,你就能克服所有障碍,适应任何环境,知名作家也会犯错。

12、克服恐惧和建立自信的最快最可靠的方法是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有成功的经验。

13、这些人都伤害了我的身体和自信心。

14、我们必须有毅力,特别是自信,我们相信我们的才能被用来做某事,不管代价有多高,都必须去做。

15、我所担心的是那些有才华的男孩,他们总是在他们面前感到谦卑和自信。

16、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前任近乎傲慢的自信。

17、有时爱自然来自信任、尊重和友谊,我想从最后一站到第一站。

18、然而,这是一条如此平静而强壮的鱼,以至于它看起来无畏而自信。

19、培养自信的积极态度可以极大地造福于人们。

20、许多青少年情绪脆弱,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理解。

21、天鹅的眼睛极少斜视四周,蛋黄色的一圈,细致的闪着瞳光的自信,且有慈爱、宽容和娇媚从那里发出召示。

22、落叶飘过天空显现不出美丽的天空,却可以点缀出自信的人生。

23、生活就是这样,让你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挫折时,一步步地迈向自信,迈向成功,让你学会坚强的去面对它。

24、收获让人喜悦,收获让人满足,收获让人自信,收获亦让人美丽,感谢这个让人得到满足和快乐的季节。

25、我独自行走在陌生的城市,心中不免生出丝丝惆怅,怯怯的,没有了往日高傲的自信,游离不定的目光不时地打量着岔道口,生怕走错了方向。

26、驻足一棵树前,面对着它的干练与沉静,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春水的浇灌下,它是那样的自信而优雅。

27、玉兰花开在早春,没有蝴蝶来飞舞,没有蜜蜂来唱歌,与其他花儿不一样,它也没有绿叶陪伴着,但它自信而又艳丽地在早春的寒风中含笑怒放,带给我们春天的气息和问候。

28、在怎样的屈辱中诠释着对你的爱,单薄的那么寒酸,对是我辜负了你的青睐,是我不够肚量,还是我不够自信。

29、校园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红光折射在他们粉嫩的脸上,映得红艳艳的、粉嫩嫩的。

30、我知道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力量,正是这双眼睛让我感受到了慈母般的温暖。

31、每一次成功都会让我们更加快乐,更加团结,更加自信,更加相信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32、蒂托自己也自信地谈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希望取悦老人。

33、随时保持自信,认识自己的价值,做一个能真正坚定自己的珍宝商。

34、这些异乡人大多来自信阳近郊的驻马店,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

篇7:费解的灵魂

关键词:潜意识,梦境,视听语言

一部老电影、一部黑白电影、一部忍不住会看第六遍第七遍的电影——《八部半》。

导演费里尼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之中,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费里尼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最多的导演,他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出发点是在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

影片表现了一个名叫基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为了拍片,他来到疗养院,同时为影片的拍摄构思做准备,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危机中。同时,他在个人情感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因此,整部电影有两条线路,第一条是创作线:他表现的是导演基多想要拍电影,去疗养院休养并找寻灵感;第二条线路是感情线:基多真实的自我,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生活,影片中有基多的男人婆妻子、俗不可耐的情人以及他的白衣女郎,梦中情人,使他的感情生活十分的混乱。

《八部半》中使用大量的画面语言来暗示和象征剧情的发展,让观众产生深思和联想。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个梦境,一个堵车的画面,基多被困在车内动弹不得,周围被车堵得一泄不通,车厢里的人就像木偶一样,目无表情,这象征着导演基多此时有着双重的困惑,创作和感情都让自己挣扎窒息,同时,也为之后的剧情发展奠定基础。车中人冷漠的表情也暗示出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随后,基多逃出了车厢飞了起来,但是发现被一个绳子紧紧的拉着,想要把他拉回地面,这暗示着基多想要挣脱但却是无能为力,与他最终妥协现实接受一切的结局相呼应,为其做铺垫。可见,在影片一开始就预示着基多最后依旧挣脱不了现实生活,终要回归真实的结局。

白衣女郎——基多的梦中情人。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基多在疗养院中排队领水时看到了白衣女郎,这时的基多一瞬间就被她吸引,并且十分想让她成为自己影片中的女主角,他的创作灵感突发,但是最后被现实打破,第二次出现是在宾馆中,基多幻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给自己端水、洗脚,而此时又被现实打破。第三次出现则是演员试镜环节,白衣女郎穿着黑色的衣服跟随基多来到城堡外试镜,同样,也在她的抱怨中无奈被打断。每一次梦中情人的出现,背景音乐都会停止,呈现出静音状态,从听觉上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其实,基多的梦中情人,这位白衣女郎暗指他对理想爱情的化身和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是创作和爱情的融合,但都被现实所打断,而且,最后白衣女郎也变成了俗气平凡的黑衣女郎,也就暗指最终的创作和感情都会都将归于现实和平凡。

基多不仅仅有自己的梦中情人,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情感生活也是十分的混乱,他有妻子和现实中的情人。当他的情人也来到疗养院的时候,基多将她安排住在与自己不同的宾馆。当基多跟情人偷完情之后,情人在一边看书,他依旧在睡梦中,此时影片插入了梦境,梦境中出现了基多的母亲在擦墙,这暗示着观众,在母亲眼中,他在跟情人偷情,这是很不干净的事情。随后,他的父亲和编剧也出现了,编剧一直在说基多的创作不行了,这在梦中也是潜意识中,这暗示着基多的创作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没有发展的,停滞不前的。最后,在这场梦的最后,他与母亲吻别的时候,同样的拍摄角度,母亲瞬间变成了自己的妻子,这象征着在基多的心理上认为妻子应该与母亲一样十分温柔,对自己百般的照顾、体贴和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妻子很像男人婆,并不符合他的要求,这婉转的告诉观众基多对自己的妻子并不满意。

《八部半》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意识流时空与现实时空交替出现,使观众在空间中畅游。影片中大量的插入了联想、狂想和梦境。当基多的妻子和情人相遇时,他幻想着自己的妻子和情人可以和睦相处。随后,又出现了狂想,他想象自己是一个国王,所有的女人都成了自己的妃子,围绕着自己转,可以对她们呼来唤去,如果女人人老珠黄了就不受宠爱也不能抱怨。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心理,他渴望着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他的并且彼此间不会争风吃醋。其实,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是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

精彩的戏中戏结构,将戏中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影片更加丰富,值得观众深思。基多给演员试镜这个情节的设计上就使用了戏中戏,来试镜的很多演员,有的像自己的妻子,有的像自己的情人,有的像自己的梦中情人,这就代表着基多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搬上银幕,并且混为一谈,这暗示着他内心的时空是极其混乱的。

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的运用也十分巧妙,通过感官的变化让观众对影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悟。从音乐方面来讲,每次白衣女郎,基多的梦中情人出现的时候,影片都会采用静音的效果,完全没有声音,使本来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将观众不由自主的代入到另一个环境中。从色彩来讲,白衣女郎到黑衣女郎的强烈视觉变化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原本脑海里纯洁神圣的白衣女郎,一下子变成了浓重的、俗气的黑色,这种色彩对比也暗示着观众,基多的灵感和理想中的爱情最终是不幸的结局。从画面调度来讲,影片中两次出现了很大的调度,第一次是在大厅,很多人七嘴八舌不停的询问基多关于作品的问题,作为观众都能感觉到强烈的压迫感;第二次是在海边的发布会上,同样的场景,大家都在大声并且强硬的逼迫着基多讲述电影的安排事宜,这形成了生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强烈对比,让观众身处其境,更能感同身受。

最后的一切终将回归到现实,我们仍需要接受所经历的一切。影片的结尾是基多与编剧从发布会中逃出来坐在车上,突然自己的妻子出现,问他可不可以跟她一起,基多答应了,这就表示他向现实妥协,接受一切。以马戏团的大团圆终场,所有出现在影片中的人,包括基多去世的父母,都在跳终场舞,最后只留下小时候的基多。

篇8:奥秘词语的相关解释

2、植物园是你要来的地方,那里你可以和科学家们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和画家们一起在三尺素纸上写生。

3、大家都有一双眼睛,眼睛是心里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可以观看到千姿百态的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母亲是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大海,去追寻生命的奥秘,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5、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6、人生就像是一片海洋,里面的许多的奥秘要让我们去探究。

7、生活本身蕴藏着深不可测奥秘,需要我们一生勤奋地挖掘、开采,在生活中寻觅快乐,寻觅幸福情感,让这些积极的生活元素为我们的人生服务。

8、智是一种经验,走过的路架在眼里,看过的情,藏在心里,然后分析出一种金字塔一样的度量来权衡人生的态度,掌握分析的角度,去探索人生的奥秘。

9、户外徒步活动虽艰苦,但能陶冶性情,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趣乐无穷。

10、多少等,换来一个相信,多少改变,换来一种风景,多少的路,换来一种错过,这就是人生的奥秘。

11、脚踏实地,能决定自己的理想,心安理得,能保护自己的智慧,放得下,拿得起,才能认识尊严,格局,读懂人生的奥秘,看透世界的凄凉和道貌岸然。

12、生存的手法,不是刚强,而是柔弱,人生的奥秘,不是担心,而是转变,每一次的经历风雨,都可以演练内心的智慧。

13、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

14、当我们掌握了教育的奥秘时,我们就有可能造就自己,也有可能造就我们的孩子。

15、学渣男主因奇遇而逆袭成为顶尖科学领军人物,战胜意想不到的大反派,层层揭开宇宙真相,最终探索宇宙本源的奥秘。

16、人类未知领域总是大可知领域,科学理性无法穷尽世界的所有奥秘,而它本身总有一种追根究底,对世界一劳永逸的终极解释的冲动。

17、人们都希望获得成功,都在探索成功的奥秘,其实,这应该比你想像中要简单。

18、胡先生研究禅宗历史十分渊博,但是他自己没有做修持的功夫,不曾深入禅宗的奥秘。

19、我开始了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对小溪的神奇和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追根溯源。

20、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21、他想攫取宇宙间的奥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22、他对于武功的奥秘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可得不可得之间。

23、发掘人员聚集在木板房,极度兴奋地探讨着地下玄宫内两扇石门的奥秘。

24、我不好再追问他,也许在养鸟这门学问里面,各有各的绝招儿,其中奥秘不愿示人。

25、她这位朋友对民俗、宗教、奥秘学和符号学有极其深刻的研究。

26、这也将使穆夫提把阿拉伯人组织起来枕戈待旦的奥秘工作加倍轻易。

27、当时人们对他的回答大惑不解,后来从他的自传中才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28、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说“不”,因为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其中的奥秘。

29、一个卑微的生灵,如何斩荆披棘,探索天地间的奥秘,追寻虚无缥缈的成仙梦之路。

30、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31、一时间,岁月的鸿沟在我面前化为乌有,幻想揭穿了往昔的全部奥秘。

32、这表明专业管理人员对探索卓有成效的领导艺术的奥秘感兴趣。

33、双桥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个中奥秘,耐人寻味。

篇9:不甘词语的相关解释

2、不甘落后是她坚强性格的具体表现。

3、他成功了,这是因为他拥有凡事争先,不甘落后的精神。

4、小红上进心很强,什么事也不甘落后。

5、一眼望去,高高的大楼耸立,一副谁也不甘满后的趋势。

6、他永远都是不甘示弱,总想和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7、在学习上他是个不甘人后的小老虎。

8、即使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为鱼肉的地位,也不甘心任人宰割。

9、即使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也不甘心任人宰割。

10、我在长篇发言方面也不甘示弱。

11、他从来不甘示弱;别人敢干;他一定也敢干。

12、王明在学习上从来都是不甘示弱的。

13、王涛也不甘示弱,进场后先表演了一个节目,最后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14、这一场比赛输了,他又不甘示弱地参加下一场比赛。

15、埃莉诺不甘示弱,邀请了她的两名秘书。

16、在事业上,他从来都是不甘示弱的。

17、尽管家境贫寒,但在学习上他不甘示弱。

18、退休后,他不甘寂寞,和老伴马秀铭玩起了石画和刻瓷。

19、妈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20、可这轿子潜伏了一阵子,又不甘寂寞。

21、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

22、许多女伴都上学去了,她不甘寂寞,也进了一所学校。

23、从内务府垮下来的文锡,一向不甘寂寞。

24、他虽然退休在家,却不甘寂寞,常有作品问世。

25、许多女伴都进工厂了,她不甘寂寞,终于也走上了社会。

26、她退休在家,不甘寂寞,便参加了居委会的工作。

27、这个不甘寂寞的女强人又走了工作岗位。

28、正是兵荒马乱之时,他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闹出一场场好戏。

29、他不甘后人,坚持刻苦训练,终于夺得了跳水冠军。

30、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向不甘后人。

31、在劳动上他也不甘后人,并且做得很出色。

32、威尔逊更是不甘后人,他尖声尖气地说话。

33、他尽管基础很差,却不甘后人,正在努力学习,争取赶上并超过别人。

34、别看老张平常不怎么说话,其实也是个不甘雌伏的人。

35、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36、他不甘示弱马上反唇相稽,这下子俩人闹了个半红脸。

37、小明由于生病落了别人很多课程,可他不甘落后,努力学习,奋起直追,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38、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厂不甘示弱,奋起直追。

39、小明不甘落后,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最终考上大学。

40、许多话,像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吐不甘!

41、他拿出压箱本领,让我不得不甘拜下风!

42、不甘放弃的林叔叔决定筹集资金,卷土重来。

篇10:词语诚实的相关解释

诚实”是褒义词,用于赞美一个人的好品质,它具有“善”的特质,它不等同于准确传达客观事实这样的意思。比如一个如实交代自己行凶过程的罪犯,我们不会用诚实来称赞他,而一个为保护无辜的人被迫说谎的人,我们也不能用不诚实来责备他。

二、词语诚实的近义词

厚道 [ hòu dao ]

恳切 [ kěn qiè ]

真挚 [ zhēn zhì ]

三、词语诚实的造句

1、对所有人诚实,与大多数人和谐相处,与少数人交往,只与一个人保持亲密。

2、她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不会假装。

3、我知道她诚实可靠,所以我一直信任她。

4、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是有几个诚实正直的朋友。

5、我真的不想告诉你真相,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诚实。

6、他欺骗我们相信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7、我可以证明这个人诚实、可靠、品格良好。

8、诚实的政治家不会被金钱所左右,但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9、她有许多优点,如忠诚、勇气和诚实。

10、他看起来很诚实,所以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了他。

11、该剧描述了一个诚实人堕落的故事。

12、也许它的诚实值得称赞,但是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失败了。

13、你终于让我开始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

14、部长的信质疑了我的诚实和动机。

15、露丝总是诚实的,所以她说的任何话都会被相信。

16、说谎、偷窃、不诚实和残忍都是罪恶。

17、为了赚取巨额利润,他试图进行不诚实的交易。

18、不诚实的进口商将能够拥有从顾客那里收取的增值税。

19、我们喜欢他的原因是她诚实而不浮夸。

20、如果你不能诚实和坦率,就大声说出来。

21、我还能做些什么来说服警察我是诚实的?

22、穷人和诚实的人不应该被看不起。

23、她坚信一个人的天性最终是善良和诚实的。

24、我钦佩你叔叔的善良、机智和诚实。

25、他诚实地把车卖给了我们,不知道它移动不正常。

26、如果你能遵循自己的理想,本着正直和自由、勇气和毅力、诚实和欺骗的精神生活,你一定会达到完美的境况。

27、在他的搭档看来,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28、他看起来很孩子气,看起来很善良和诚实。

29、欺诈罪犯经常被诚实守法的朋友和邻居举报。

30、良好的关系建立在诚实、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31、他们都互相猜疑,如果他们有点诚实和坦率,那会好得多。

32、人是应该诚实的,做人当以诚实为本,然而,这与处事圆润并不矛盾。

33、道德是一种美丽的品质,只要诚实守信,不贪图利益,那你便是一个美丽的人,那你便拥有文明风貌的象征道德。

34、真诚是一种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就教育我们要诚实,不要说谎话。

35、人生走到了老年,才会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来接受自己。

篇11: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重建

一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模型

(一) 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解释模型

范·弗拉森的解释模型的核心是语境, 他认为一个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这点与亨普尔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范·弗拉森认为正确的答案依赖于语境, 回答者的兴趣也包含在语境中。他主要通过对Why-问题的结构的分析突出了语境因素在解释中的作用。范·弗拉森的语境包含了三个语境相关的成分, 即:1.被一个所予疑问句表达的特定的Why-问题;2.在对答案的评价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K;3.包含在问题中用以确定解释相关性的相关关系。范·弗拉森的解释模型的语境相关具体表现在:

Why-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问题的合理回答一般都由语境确定, 即语境相关关系决定了所要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它的回答。

在特定语境中的“Why-问题”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用符号表示为:Q=, 即“一种‘Why-问题’的回答是Q, Q是一个有序的三元组, 这里的PK是问题的主题, X是由包括了主题的集合{P1, …PK, …}所组成的对照类, R是相关关系。” [2]对于同一个Why-问题的陈述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也就是说Why-问题到底是问什么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确定。一个Why-问题在其语句的意义或指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对照类, 可以问不同的Why-问题。例如:对“亚当为什么吃苹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几种不同的视角提出, 比如:1.“为什么亚当吃的是苹果, 而不是梨子、香蕉、菠萝?”2.“为什么亚当吃掉了苹果, 而不是拿给夏娃?”3.“为什么是亚当而不是夏娃吃了苹果?”

Why-问题的提出, 一般并不明确地指出对照类, 但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 无论是提问者也就是被解释者还是回答者也就是解释者, 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个疑问句在这个语境中表达的究竟是哪一个Why-问题。我们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分析对照类。“这个对照类也是由语境决定的”。[2]129

其次, 对Why-问题的回答, 也就是科学解释要受制于特定语境中问题的问法和表达, 我们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的问法作出回答。范·弗拉森认为:“为什么P?”的一个回答应该表明“为什么P而非P1?”这里P1属于预定的对照类。我们只有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分析对照类。“这个对照类也是由语境决定的”。[2]146-147对照类选择不恰当, 要求解释的问题将导致奇怪的倾向。Why-问题的对照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对照类不同对Why-问题的回答也就相应的不同。

再次, 对Why-问题回答的评价离不开语境。

为了保证Why-问题回答的合理性, 范·弗拉森提出了对一个问题的答案A的评价的三个标准:

1.命题A是不是可接受的或者可能是真的, 即A为真的可能性。

2.A作为原因而不是作为对照类的其他因素支持主题B的程度。也就是A改变P的概率大于对照类中的其他因素改变了P的概率, 即A支持主题Pk的程度超过对照类的其他成员对主题支持的程度。与其他相对照的陈述比较之下, 这一回答在更大程度上适合这一论断。

3.我们必须比较因为A与Why-问题的其他可能答案在解释方面的问题。必须问这一回答是否更可能、更适当, 并在多大程度上与论题相关。对于判据支持度高的, 我们称之为有效的答案。如果对三个提问均可作出肯定回答, 那么我们可以称其为完备答案 (perfect answer) , 完备答案是最大有效答案。[2]129

完备答案一般有三个特征:

A.在给定的背景知识K中A比其他的答案更可能。

B.A相对于其他的答案改变P的概率大些。

C.它是否因为其他可能给出的答案而变得完全或部分不相关。其他的答案概率能从P中区分出A吗?我们看A如何重新分配对照类的概率来判定分值。

范·弗拉森给出的对于Why-问题的评价标准表明, 在语用分析中存在着背景知识与问题及其回答的相关关系, 而对这一相关关系的处理, 恰是语用分析的本质要求。

综上所述, 范·弗拉森把语境定义为特定的人特定时刻说出的话。语境变量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所接受的理论或者也可能是与语境紧密相关的世界图景或范式。在他看来, 解释的是某时、某地、某个事件的特定状况, 它所表明的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是某种相关关系。在一个语境下被解释项与某一个事件相关, 它是被解释项的原因;而在另一语境下, 被解释项可能与另一事件相关, 这时被解释事件出现的原因变成了另一个事件。当然, 有可能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

另外一个语境相关模型是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阿欣斯坦的理论作为一种语用学理论不同于亨普尔等人的语义学的科学解释模型, 也不同于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的科学解释模型。阿欣斯坦从句法角度对科学解释行为进行分析。阿欣斯坦把解释作为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 认为解释必须关注解释主体, 作为解释者必须有解释的意图, 解释要针对不同的解释对象等方面来分析解释。

阿欣斯坦认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解释要有解释的行为发生。

2.解释的行为产生了一个结果。

3.科学解释还涉及到一个对解释的评价问题。一个解释是否是一个好的解释, 这就不仅仅涉及到逻辑相关, 还涉及到语用相关, 对科学解释的评价是一个语用维度的问题。[3]

解释的行为与解释行为的结果的区分如下:例如, 对于问题“为什么Bill胃疼?”史密斯医生的解释是“Bill吃了变质的肉”, 这是关于“为什么Bill胃疼?”的史密斯医生解释行为的结果。Bill的女朋友Jane同样言说“Bill吃了变质的肉”。Jane也许未必知道Bill会胃疼, 即使Bill胃疼了她也未必知道是因为“Bill吃了变质的肉”引起的, 她只是出于对Bill的关心来批评Bill不该吃变质的肉, 她的行为只是对Bill的责怪或埋怨。她对问题“为什么Bill胃疼?”没有解释行为。但她的行为的结果 (“Bill吃了变质的肉”) 和史密斯医生在对Bill的身体进行了详细地检查之后得出的Bill胃疼的原因是“Bill吃了变质的肉”这个解释行为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医生的行为和Jane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医生的行为是一个解释的行为。

在阿欣斯坦看来, 亨普尔的模型形如:“论述A解释事实X”的形式, 这不是针对特定的解释者或被解释者的模型。作为逻辑经验主义者的亨普尔, 其D-N科学解释模型没有解释行为, 只关心解释行为的结果。

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的行为解释模型区分了解释的行为和解释行为的结果, 按照阿欣斯坦的观点, 解释的行为是解释的结果以及对解释的评价的必要条件。解释的行为在解释中必不可少。如果只有解释的行为的结果而没有解释的行为, 解释者不是有意图地去解释, 那么此解释的行为的结果不能算作一个解释。

二语境相关模型存在的问题

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都承认解释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对科学解释的语境的分析转换了人们的思维视角, 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所有解释都是唯一地运用语形和语义分析”的教条, 使科学解释范式发生了从静态科学逻辑向动态科学语用学的转变。但是由于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对语境的分析不够深入,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出现的问题

范·弗拉森认为解释是语境相关的。语境是由解释主体的背景知识以及解释主体先在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但范·弗拉森对解释主体的行为和意图缺乏深入的分析。

范·弗拉森提出科学解释就是通过语境的相关关系对Why-问题的回答, 并且给出科学解释模型的特征和对科学解释模型的评价标准。他坚信语用学模型可以避免亨普尔、萨尔蒙等人的语义学模型中的一切困难。但是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模型依然存在问题, 甚至问题更加严重。萨尔蒙在《科学解释四十年》中举的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Horace是Greenbury学校董事会的成员

所有Greenbury学校董事会的成员都是秃顶的

所以, Horace是秃顶的[4]

按照范·弗拉森的观点, 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以上的例子是对“为什么Horace是秃顶的?”的回答, 这个例子符合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模型。但是这个回答在亨普尔看来不能算作科学解释。因为在解释项中没有定律。在亨普尔看来不能算是科学解释的, 按照范·弗拉森的模型却是一个解释。范·弗拉森语用学模型虽然可以弥补语义学科学解释模型的不足, 但是不能保证解释的必然性, 语境相关模型也不能很好地把不是解释的反例从解释中排除出去, 这是范·弗拉森模型的困难所在。

范·弗拉森一般认为科学解释就是从对照类中选出对问题回答的最佳答案, 他认为一个Why-问题只有一个最佳的答案。对问题“血液为什么会在全身循环呢?”可以有两个答案:1, 因为心脏通过动脉把血液挤压出来了;2, 为了把氧气带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第一个答案是功能解释, 而第二个答案则是目的论解释。这两个回答是从不同的角度对Why-问题的回答, 没有办法比较优劣。那么按照范·弗拉森理解, 哪个算是这个问题的科学解释呢?

范·弗拉森对Why-问题及其解答的分析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问题与回答的相关性, 另一个是问题和回答对语境的依赖性。两者分别由R (相关性关系) 和K (背景知识) 得到突出的显示。但是, 我们认为恰恰在这两个关键点上, 范·弗拉森语焉不详。

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中的背景知识并非指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的科学理论。“在语境中, 它们既不是由所接受的科学理论的总体性特征决定的, 也不是由需要给出解释的事实或事件决定的。”[2]130“K当然不可能充分地包含我们的全部信息, 因为在我们需要解释P时, 我们对P通常是有所认识的”。[2]110范·弗拉森认为参与解释的背景知识只是所有背景知识的一部分, 那么他指的背景知识到底是哪一部分背景知识呢?是解释者的背景知识还是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呢?范·弗拉森对此没有深入探讨。

范·弗拉森认为解释仅仅满足于拯救现象就可以了, 认为不同的人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没有认识到针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解释。范·弗拉森的模型注重对Why-问题的分析, 缺乏对解释主体作用的分析。范·弗拉森的背景知识也只是不同解释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来解释, 不是针对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

(二) 阿欣斯坦的语境相关存在的问题

阿欣斯坦比范·弗拉森认识深刻的是, 他认为不但不同的解释者针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并且认识到针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解释。解释是针对特定的人的解释, 针对不同的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信念、对问题的期望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宗教信仰等有不同的适合的、好的解释。

阿欣斯坦同样基于语用分析的解释模型, 其核心是语境, 它根据作出解释的解释者来阐明事实, 要求按照语境的指导, 从而在被解释者中把理解解释者的意向以及把解释行为置于核心位置。阿欣斯坦与范·弗拉森相同之处是把科学解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上, 不像亨普尔等人把科学解释的研究重心放在“科学”上。阿欣斯坦也想尝试性的给出语境相关的标准。如果“S在特定语境言说P”与S的解释行为相关只有:“P是关于Q的完全满足命题;P中的解释行为是正确的;P通过言说u衍推出命题”。[5]通过阿欣斯坦给出的语境相关的条件我们看出, 阿欣斯坦认为解释只要满足解释者的行为可以让被解释者衍推出被解释项即可。阿欣斯坦认为一个解释之所以是解释是因为其满足了解释语句的形式, 阿欣斯坦的解释不涉及到经验的内容, 很难保证解释的恰当性。

阿欣斯坦认为前人对语用学科学解释的定义不清楚, 他试图给出语境清晰的定义, 按照阿欣斯坦对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的要求, 有些语用学理论不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解释。阿欣斯坦给出了语用学科学解释需要满足的条件:“1.解释语句中包含特定或特定类型的解释者或者被解释者的术语;2.解释语句的真值是否随着解释语句中的解释者或者被解释者的改变而改变。”[5]275-292两个条件都满足是强语用学意义上的解释, 只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弱语用意义上的解释。如果一个人要坚持语用的解释观点, 他必须要运用解释语句的某种形式。这样, 解释并非都具有严格的语句形式的。

阿欣斯坦认为自己提出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给出的解释语句“S通过言说u解释q”是强语用意义上的解释模型, 因为, 此解释语句包含解释者, 此语句的真值条件也随解释者的改变而改变。在阿欣斯坦看来, 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是非严格语境意义上的, 因为范·弗拉森的解释语句不包括解释者或被解释者。阿欣斯坦的语用学模型的外延非常狭窄, 把范·弗拉森的语用学解释模型排除出语用学解释模型的范围, 也揭示阿欣斯坦对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阿欣斯坦关注解释中解释者的行为, 认为解释者必须有意图地解释, 并且能够让被解释者理解被解释现象就可以了, 这样就很难把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与巫师的行为区分开来。在语义学解释模型中认为解释不相关的因素在阿欣斯坦看来成为解释相关的因素, 说明阿欣斯坦的语境相关标准又过宽。

阿欣斯坦过分强调解释中作为解释主体的行为的作用, 反对解释具有共同的特征。针对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解释者对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的解释。每个解释主体的背景知识都不同, 对一个解释的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阿欣斯坦认为不同的语句有不同的真值条件, 也就等于说科学解释没有明确的语用形式。阿欣斯坦过分强调解释的个性, 忽视了解释的共性。

三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模型的综合构建

范·弗拉森认为不同的人由于语境和背景知识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 Why-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以及对解释的评价都需要语境。阿欣斯坦认为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要分析解释的行为和解释者的意图, 对解释的评价也离不开语境。

解释依赖于主体, 由于解释语境的差异, 不同解释主体形成不同的提问方式, 因此形成特定的回答方式, 形成特定的解释形式。并无单一的解释相关关系, 而是, 相关是基于人的愿望和兴趣, 并不可避免地从一种语境到另一种语境的变化。解释不仅仅是句法和语义分析。科学解释应该从解释共同体的意向、心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认识, 语境以某种方式决定着相关性, 并超越了我们的科学理论提供的信息的相对性。

范·弗拉森提出Why-问题的提出、回答以及对解释的评价的过程都依赖于科学语境中的背景知识。解释是科学的仅当它们依赖于科学理论和经验。没有因素是解释相关的, 除非它是科学相关的。在科学相关中语境相关是重要因素。

Why-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人类面对着困惑, 科学解释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提问者的困惑, 因此科学解释不可能是一种纯思维过程, 它不可能只在头脑中展开而不获得外在的表述。事实上, 科学解释只是在提问者和解释者的信息交流中才能完成, 因此, 解释是一种言语行为。

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语言效果, 那就是提问者困惑的消失。因此科学解释从某些方面来看可以视为以言取效的行为。同时, 科学解释也可以看作以言行事行为, 因为解释者总是带有传达某种信息的意图和目的在执行这种行为。

科学解释在传达解释者的信息和消除提问者的困惑两方面都取得成功就是好的科学解释。对科学解释的行为分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所必须满足的若干充分必要条件, 这是采取的“显定义”, “显定义就是给出了某一事物、事件、状态、过程或性质之为所定义术语的一个实例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6]这些条件单个看来是解释的必要条件, 合起来看是解释的充分条件。这种分析所涉及的方面或因素将包括解释者本身的意图和目的, 解释行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句以及提问者关注的问题、知识状态和理解能力等等。

对科学解释的行为分析核心是科学解释行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科学解释的行为就是一个回答问题的行为, 回答问题的行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所谓准则就是制约着回答行为以及回答中给出的语句的一些规则, 解释者在执行解释行为的时候, 总是对执行行为的方式有所考虑, 总是对回答中所使用的语句有所选择。一个人考虑和选择的依据, 便构成了这个人的解释行为的准则。

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遵循的规则至少有三个因素:

1.只要解释者的意图是想使受话者理解Why-问题的话, 他就要避免使用受话者听不懂的语言。解释针对不同的解释者要实施不同的解释行为, 解释者在完成解释行为的时候, 若使用语言表达式u, 那么他一定要能肯定他的受话者理解u的意义。一个科学解释若不能为受话者所理解, 它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

2.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不仅应当能够使受话者理解, 它还必须要能够为受话者也就是被解释者提供新的信息, 改进受话者的知识状态。

例如, 笔者之一的外孙女在5岁时曾经问过:“世界上第一个人究竟是谁生出来的?”外公回答说, 当然也是爸爸妈妈生的。女孩说, 那么生出来的就已经是“第三个人”, 而不能算是“第一个人”了。外公说, 地球上本来没有人类, 后来从别的聪明的动物比如猩猩慢慢变、变、变, 一步一步变过来的, 这需要花费千千万万年的时间。

科学解释是一种传递新的科学知识的行为, 只有当它所传递的新知识为受话者所接受、理解, 解释才算成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不需要解释和提问的, 如果出于考试的需要则另当别论。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 并不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知识的迷惑, 所以, 学生针对教师提问的合理回答, 其目的不在于为教师提供新的知识, 并不属于科学解释的范畴。总之, 科学解释必须要保证改进被解释者的知识状态, 这样的解释才是成功的解释。

3.一个成功的解释者必须能够肯定, 它所解释的是受话者原先并不理解、但又非常渴望得到解答的Why-问题。换句话说, 他的解释必须有针对性。

据说曾经有两位妇女拜访爱因斯坦, 请教“为什么时间 (指时间间隔的长短) 还能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回答是, 当你和年轻美貌的姑娘在一起谈话的时候, 过一个小时就好像只是几分钟那样短;反过来, 当你坐在一个火炉上的时候, 只是过一分钟就会像过了几个小时那么久。这是用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心理时间的相对性”, 去比喻“物理时间的相对性”,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帮助理解的效果。考虑到那两位妇女既有知识背景的局限, 却又渴望理解相对论的心理状态, 爱因斯坦虽然不可能对她们用更专业的术语提供一个关于相对论的科学解释, 却在特定语境下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合适解释。此刻, 笔者之一记起了一件真实的事:2001年8月9日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全国科学哲学大会, 浙江大学团队一行4人 (其中有3位教授和1位女博士) , 谈笑间竟不知不觉地误了班机。吃饭时, Sxm教授对Gui说, 说起来真奇怪, 谈着谈着, 四个人居然一个都没有感觉到, 怎么会误了班机呢?Gui回答道, 我能给你一个科学解释,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性效应”。

既然科学解释是相对于知识背景因人而异的, 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科学解释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同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那么评价也要针对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一个给定的回答对于特定的人而言可能是好的科学解释, 但它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可能不是好的科学解释。可能对某一个人来说, 所解释的本来就是一个不需要多解释的自明问题, 然而另外一个人却认为解释的力度还嫌不够, 因为这个“答案”并没有把听者最想知道的道理真正解答清楚, 或者根本就与他对问题的困惑不相干。因此, 只有相对于不同的解释主体而言, 才可以说这个科学解释是否恰当。

参考文献

[1]Van Fraassen.The Pragmatics of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MITPress, 1991:325.

[2]Van Fraassen.The Scientific Im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0:142-143.

[3]Achinstein P.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3.

[4]Kitcher P, Salmon W C.Scientific Explanation[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143.

[5]Achinstein P.The Pragmatic Character of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Vol.2, 1985:275-292.

上一篇:延安精神与廉洁政治下一篇:重阳节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