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放词语的相关解释

2024-04-29

堆放词语的相关解释(共11篇)

篇1:堆放词语的相关解释

一、堆放词语的解释

(1) 把货物放到或扔到堆上。(2)成堆地放置大量的东西,尤其是整整齐齐地存放。

二、堆放词语的近义词

成堆

三、堆放词语的造句

1、房屋的周围种着一些蔬菜,屋后堆放着主人刚刚劈完的柴垛。

2、进得屋来,娘已把厅堂收拾的窗明几净,沙发上堆放着五六个大大小小的包袱。

3、许多新翻开的土地,土黄色的沙石随意地堆放着,还有许多被摧毁的房屋,破败的露出了里面杂乱的断砖,好像被人淘净了五丈六腑的动物的内脏,失去完整的心怀。

4、小桥上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脸蛋红朴朴的,质朴的大眼一闪一闪地盯着游人,身边一只竹篮堆放着鸡蛋。

5、迪拜的治安很好,做生意很有安全感,货物堆放在室外过夜根本不会丢失,街上你也很少看到有荷枪实弹的保安或者警察。

6、车上很拥挤,卧铺的卧具杂乱的堆放在铺上,发出一股难闻的臭脚丫味。

7、过去的天香楼是楼上藏书,楼下刻碑,刻就的石碑,均堆放于旁边培德堂的大厅。

8、路上堆放着沙石,路边有人正在修建新房,这群陌生的面孔好奇地迎送着我们,几分新奇,几多猜测。

9、正看东麓的断崖,最南端的崖面的中上部露出的岩石很像教科书上说的“页岩”,样子如同一摞摞书堆放在一起,又像人家用岩板垒砌的石墙。

10、眼前是一栋新建的三层小楼,门前的一小片空地正在施工,堆放着沙石和工具。

11、在这里确实让我们失望,完全变成了一个塑钢厂,到处堆放着白色的塑钢窗,仅剩下了一个铸币炉也被塑钢包围。

12、路边的空地上堆放着十余根硕大粗壮的木材,估计是为重建大雄宝殿准备的。

13、一个娃娃孤零零地蹲在木材堆放场附近弹珠儿玩,用灵巧的大拇指弹着球。

14、动用直升机勘测,是因为需要监测垃圾堆放处不断变动的地形地貌。

15、车走过河谷之后,此时一直向上爬了,地是褐色的云里雾里间有田园,草垛子就堆放在田坎的一边。

16、不远处的路边堆放了一些小沙袋,有的装着一个红砖,有的装着小许河沙,有的装着卵石。

17、工地上冷清清的,横七竖八地堆放着些钢筋、水泥、砖块。

18、当夏季来临,小男孩又设计出肩上能挎的一个半月形的箱子,在边上刻出一些小洞,刚好能堆放蛋卷,在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冰淇淋。

19、不要将钻饰堆放在一起,以免镶托间相互摩擦刮花,做粗重、剧烈活动时,先将钻饰脱下,每隔半年送珠宝店作一次专业性清洗。

20、将窗户都糊好了,煤块也堆放好在院子一角的小屋内,还捡了一些树枝,用作引火。

21、除此之外,潘吉星还在该墓内看到堆放在一起的粗麻绳,这些麻绳虽已被水泡烂,仍可见其明显的绳纹,而不是分散的麻纤维,与同墓内的纸状物也不相同。

22、流动商贩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头顶铜盘,上面堆放小山似的水果、东方甜食、辣味煎饼、桔子、番木瓜、香蕉、芒果、葡萄和椰枣,上面常常爬满黑压压的苍蝇。

23、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

24、穆尼老师终生贫寒,全是为了购置这些书,他的家庭几十年来一直局促在难于转身的狭隘空间里,全是为了堆放这些书。

25、西耳室众多的随葬器物,大都用丝织品包裹,约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有整批的丝织物散乱地堆放在室内的西侧。

26、他刚才已经进去了一次,看见庄周家中只有三间茅屋,而且到处堆放着葛草、葛麻,还有织好的屦,实在无法容纳他这十多人的队伍。

篇2:堆放词语的相关解释

亦作“ 遮萆 ”。遮挡;阻拦。 《朱子语类》卷一三一:“然 豫 挟虏人以为重,今且得 豫 遮蔽虏人,我之被祸犹小;若取 刘豫 ,则我独当虏人,难矣。”《禅真逸史》第二十回:“忙打点茶汤药饵,又令人倚树张盖遮蔽,众皆环立看守。”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 指用来遮挡的东西。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盖 龟山 之首,走 江 中数百步,而 大江 横过其下,左右无遮蔽,与市廛稍远,纵目所之,山水之情与精神融洽。”

篇3: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一、同义互释的方法:

有些词语有同义词,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其中的一个, 就可以用这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有几种情况:有以今释古的, 如:汝——你;孰——谁;有以普通话解释方言土语的, 如:不赖——不坏;有以俗名解释学名的, 如:玉米——包谷;有以现名解释原名的, 如:琼崖——海南岛;有以意译解释音译的, 如:沙龙——客厅;有以一般说法解释特殊说法的, 如:老了——死了;有以本名解释别名的, 如:《石头记》——《红楼梦》, 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讲解词语,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互释的词语, 意义必须相同;二是用来解释的词语, 必须是学生所理解的。

二、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 反义词是热闹, 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 “清醒”就是没有昏睡, “干燥”就是不潮湿。

三、联系语境法。

指联系上下文,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文章中还有些词语, 它们在特定的评议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 这是字词典书中无法查找的, 必须细究上下文, 领会其确切的含义。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用“飞”, 就得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 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以表明宏儿奔出来时速度之快, 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四、扩充的方法:

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加以扩充, 使其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披坚执锐——披着坚固的甲, 执着锐利的武器。有些被压缩的名词术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使其还原。例如: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用这种方法, 要防止望文生义, 比如“一穷二白”。“穷”是贫穷的意思, 但“白”并不是黑白之“白”。象这样的词语, 就不要用这种方法。

五、分析综合的方法:

有些词语由于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或为联合, 或为偏正, 或为主谓、动宾等结构, 在讲解中, 如能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 分别注解, 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课文《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 惭愧;疚,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酷爱——酷, 极, 程度深;爱, 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六、追本溯源的方法:

这有几种情况:有字词的追本溯源, 例如:“纪律涣散”、“精神焕发”, “涣散”的“涣”从水, 形容水流漫衍, 所以说“纪律涣散”, 就是纪律松弛的意思;“焕发”的“焕”从火, 形容光辉灿烂, 所以“精神焕发”, 就是精神振作的意思。另外, 有些词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说明了典故、出处,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并且印象深刻。第三种情况, 有些引用文字有时也有必要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采用这种方法, 要注意防止广征博引, 借题发挥。

七、依形索义方法:

根据词语的书写形式——字形, 探索词语的意义, 即依形索义。例如, “朦胧”形旁为“月”, 它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 也泛指“模糊不清”。

八、直观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或借教师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核舟记》中描写:“苏、黄同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如能在讲解的同时, 辅之以表情动作, 学生就容易理解些。用这种方法讲词效果好, 但要防止实物的滥用和表情动作的戏剧化。

九、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 给予解释。课文《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 蜥蜴是绿的, 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篇4:拜见词语的相关解释

谒见尊长。亦用为一般访晤中对被访者的敬词。 《史记·封禅书》:“天始以寳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復始,皇帝敬拜见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 基 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视。”《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船头的婆娘进舱来拜见奶奶。” 《儒林外史》第十回:“让进舱内,彼此拜见过了坐下。”《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晚生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要想拜见拜见。”

篇5:招待词语的相关解释

2、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不得不招待另外三位客人吃饭。

3、这一宣布是在机场举行的临时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

4、很多钱都花在招待潜在顾客上了。

5、一个穿着粉红色围裙的漂亮女孩招待了我们。

6、斜谷人用心做面,用臊子面招待客人,己经成为本土饮食风俗,客人吃个十碗八碗平常事,风味别致的口感,客人往往会食欲大增。

7、大伯大妈一边倒茶,一边拿来各式各样的糖来招待我们。

8、所有好吃的,都要在年前做好,到正月里就光探亲访友招待客人,看村里的新媳妇,比谁家的屋子布置的漂亮。

9、不管是哪村哪户,只要把匠人请进门,每天必须三茶两点,好吃好喝好招待。

10、红薯经过油炸也是很不错,由于菜油较贵,油炸红薯当时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或者过年时才可以吃到。

11、待选手养精蓄锐以后,即将开始邀请赛的高潮:颁奖仪式和招待晚宴。

12、这场秋雨仿佛一位来自遥远的天际突然拜访大地的不速之客,大地来不及招待,道路上一片狼藉,满是积水和淤泥。

13、傍晚,大家和主人共进晚餐,女主人做了好几道乌式菜招待我们,饭后又煮咖啡端水果,热情备至。

14、陕北年糕是陕北人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理想佳品。

15、欣赏着湖光山色,很随意的把车停靠在有炒茶的家庭小作坊门前,茶叶作坊主人都热情的出来迎接,用新茶招待我们。

16、拜城县民间有育肥油鸡的传统,育肥后的油鸡,肉质更加鲜美,是拜城人招待贵客和过年时才能享用的美食。

17、家里来了客人,总要做些好吃的招待,孩子们自然也跟着大亨口福。

18、每一次走亲戚时,都会受到最热情招待。

19、依据抽签的顺序,我们来到了一户维吾尔族人家,按照当地男上女下的风俗落坐之后,主人用当地的葡萄和西瓜招待了我们。

20、当我们下车来到工厂时,早已在那里等候的杨厂长及其员工,近二十多人,给予了我们热烈的欢迎及最热情的招待。

21、到达五彩山时,已是傍晚时分,我们住在一个叫做老二连的地方,那是由老兵团营房改造而成的招待所。

22、那里清洁卫生,店主人热情好客,并以牛肉、鸡、台蘑等十几样菜招待顾客,饭费一天只收三元。

23、我们下榻在福建军区招待所,在饭厅简单用餐之后,朋友就带我们去海边观看鼓浪屿夜景。

24、晚上,鲁豫拿出了珍藏了十年的三家村酒招待我们,宾主相见甚欢,推杯换盏。

25、或者,干脆你自己跟随这样的一个白吃白喝团伙,随便走进哪一家,主人一定会跑前跑后欢天喜地招待你这个陌生人的。

26、的确,不少食客与主人压根儿无一丝半缕的来往,但只要跟着一个和主人熟识者一起光临,就一定会得到热忱的招待。

27、白心山芋被切成条状,晒干后存放至腊月,再用油煎炸,正月里用做招待拜年的亲朋们的点心,酥脆而又香甜。

28、母亲拿出来一盒九分钱的香烟,金葫芦牌,来招待大家。

29、初春三月,来到杭州,住在浙江工商大学招待所。

30、凡有亲戚上门,用米酒招待,肺腑之言尽在喝酒时倾吐,亲戚间显得和和美美热热络络。

31、艾比伦私人会所,是青柠集团用来招待客人的私密场所。

32、那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建筑,旧时称作西京招待所,它是三十年代由杨虎城将军为招待南京国民政府要员而设立。

33、这儿是全县城最便宜的招待所,全是大通铺,两块钱就能将就一晚上,一直是所有来县城卖农产品的农民或进货的小商小贩的首选。

34、当晚四人就留宿在民丰县的县招待所,招待所条件虽简陋,但是却也算得上干净卫生。

35、好在方家公馆非常宽敞,又有五六十个仆人,专门的西餐中餐甜点师傅,足够招待前来的客人。

36、就这么一家小店,摆了几张小桌,每天招待几拨客人,老板和食客总是相谈甚欢。

篇6:自信词语的相关解释

相信自己。 《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宋 曾巩 《<战国策>目录序》:“其説既美矣,卒以谓此书 战国 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勇於自信故英絶,胜彼 优孟 俯仰为。” 自表诚信。 三国 魏 曹操 《举贤勿拘品行令》:“ 吴起 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篇7: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重建

一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模型

(一) 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解释模型

范·弗拉森的解释模型的核心是语境, 他认为一个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这点与亨普尔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范·弗拉森认为正确的答案依赖于语境, 回答者的兴趣也包含在语境中。他主要通过对Why-问题的结构的分析突出了语境因素在解释中的作用。范·弗拉森的语境包含了三个语境相关的成分, 即:1.被一个所予疑问句表达的特定的Why-问题;2.在对答案的评价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K;3.包含在问题中用以确定解释相关性的相关关系。范·弗拉森的解释模型的语境相关具体表现在:

Why-问题的提出以及对问题的合理回答一般都由语境确定, 即语境相关关系决定了所要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它的回答。

在特定语境中的“Why-问题”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用符号表示为:Q=, 即“一种‘Why-问题’的回答是Q, Q是一个有序的三元组, 这里的PK是问题的主题, X是由包括了主题的集合{P1, …PK, …}所组成的对照类, R是相关关系。” [2]对于同一个Why-问题的陈述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也就是说Why-问题到底是问什么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确定。一个Why-问题在其语句的意义或指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在不同的语境中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对照类, 可以问不同的Why-问题。例如:对“亚当为什么吃苹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几种不同的视角提出, 比如:1.“为什么亚当吃的是苹果, 而不是梨子、香蕉、菠萝?”2.“为什么亚当吃掉了苹果, 而不是拿给夏娃?”3.“为什么是亚当而不是夏娃吃了苹果?”

Why-问题的提出, 一般并不明确地指出对照类, 但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 无论是提问者也就是被解释者还是回答者也就是解释者, 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个疑问句在这个语境中表达的究竟是哪一个Why-问题。我们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分析对照类。“这个对照类也是由语境决定的”。[2]129

其次, 对Why-问题的回答, 也就是科学解释要受制于特定语境中问题的问法和表达, 我们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的问法作出回答。范·弗拉森认为:“为什么P?”的一个回答应该表明“为什么P而非P1?”这里P1属于预定的对照类。我们只有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分析对照类。“这个对照类也是由语境决定的”。[2]146-147对照类选择不恰当, 要求解释的问题将导致奇怪的倾向。Why-问题的对照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对照类不同对Why-问题的回答也就相应的不同。

再次, 对Why-问题回答的评价离不开语境。

为了保证Why-问题回答的合理性, 范·弗拉森提出了对一个问题的答案A的评价的三个标准:

1.命题A是不是可接受的或者可能是真的, 即A为真的可能性。

2.A作为原因而不是作为对照类的其他因素支持主题B的程度。也就是A改变P的概率大于对照类中的其他因素改变了P的概率, 即A支持主题Pk的程度超过对照类的其他成员对主题支持的程度。与其他相对照的陈述比较之下, 这一回答在更大程度上适合这一论断。

3.我们必须比较因为A与Why-问题的其他可能答案在解释方面的问题。必须问这一回答是否更可能、更适当, 并在多大程度上与论题相关。对于判据支持度高的, 我们称之为有效的答案。如果对三个提问均可作出肯定回答, 那么我们可以称其为完备答案 (perfect answer) , 完备答案是最大有效答案。[2]129

完备答案一般有三个特征:

A.在给定的背景知识K中A比其他的答案更可能。

B.A相对于其他的答案改变P的概率大些。

C.它是否因为其他可能给出的答案而变得完全或部分不相关。其他的答案概率能从P中区分出A吗?我们看A如何重新分配对照类的概率来判定分值。

范·弗拉森给出的对于Why-问题的评价标准表明, 在语用分析中存在着背景知识与问题及其回答的相关关系, 而对这一相关关系的处理, 恰是语用分析的本质要求。

综上所述, 范·弗拉森把语境定义为特定的人特定时刻说出的话。语境变量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所接受的理论或者也可能是与语境紧密相关的世界图景或范式。在他看来, 解释的是某时、某地、某个事件的特定状况, 它所表明的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是某种相关关系。在一个语境下被解释项与某一个事件相关, 它是被解释项的原因;而在另一语境下, 被解释项可能与另一事件相关, 这时被解释事件出现的原因变成了另一个事件。当然, 有可能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

另外一个语境相关模型是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阿欣斯坦的理论作为一种语用学理论不同于亨普尔等人的语义学的科学解释模型, 也不同于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的科学解释模型。阿欣斯坦从句法角度对科学解释行为进行分析。阿欣斯坦把解释作为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 认为解释必须关注解释主体, 作为解释者必须有解释的意图, 解释要针对不同的解释对象等方面来分析解释。

阿欣斯坦认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解释要有解释的行为发生。

2.解释的行为产生了一个结果。

3.科学解释还涉及到一个对解释的评价问题。一个解释是否是一个好的解释, 这就不仅仅涉及到逻辑相关, 还涉及到语用相关, 对科学解释的评价是一个语用维度的问题。[3]

解释的行为与解释行为的结果的区分如下:例如, 对于问题“为什么Bill胃疼?”史密斯医生的解释是“Bill吃了变质的肉”, 这是关于“为什么Bill胃疼?”的史密斯医生解释行为的结果。Bill的女朋友Jane同样言说“Bill吃了变质的肉”。Jane也许未必知道Bill会胃疼, 即使Bill胃疼了她也未必知道是因为“Bill吃了变质的肉”引起的, 她只是出于对Bill的关心来批评Bill不该吃变质的肉, 她的行为只是对Bill的责怪或埋怨。她对问题“为什么Bill胃疼?”没有解释行为。但她的行为的结果 (“Bill吃了变质的肉”) 和史密斯医生在对Bill的身体进行了详细地检查之后得出的Bill胃疼的原因是“Bill吃了变质的肉”这个解释行为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医生的行为和Jane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医生的行为是一个解释的行为。

在阿欣斯坦看来, 亨普尔的模型形如:“论述A解释事实X”的形式, 这不是针对特定的解释者或被解释者的模型。作为逻辑经验主义者的亨普尔, 其D-N科学解释模型没有解释行为, 只关心解释行为的结果。

阿欣斯坦的以言行事的行为解释模型区分了解释的行为和解释行为的结果, 按照阿欣斯坦的观点, 解释的行为是解释的结果以及对解释的评价的必要条件。解释的行为在解释中必不可少。如果只有解释的行为的结果而没有解释的行为, 解释者不是有意图地去解释, 那么此解释的行为的结果不能算作一个解释。

二语境相关模型存在的问题

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都承认解释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对科学解释的语境的分析转换了人们的思维视角, 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所有解释都是唯一地运用语形和语义分析”的教条, 使科学解释范式发生了从静态科学逻辑向动态科学语用学的转变。但是由于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对语境的分析不够深入,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出现的问题

范·弗拉森认为解释是语境相关的。语境是由解释主体的背景知识以及解释主体先在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但范·弗拉森对解释主体的行为和意图缺乏深入的分析。

范·弗拉森提出科学解释就是通过语境的相关关系对Why-问题的回答, 并且给出科学解释模型的特征和对科学解释模型的评价标准。他坚信语用学模型可以避免亨普尔、萨尔蒙等人的语义学模型中的一切困难。但是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模型依然存在问题, 甚至问题更加严重。萨尔蒙在《科学解释四十年》中举的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Horace是Greenbury学校董事会的成员

所有Greenbury学校董事会的成员都是秃顶的

所以, Horace是秃顶的[4]

按照范·弗拉森的观点, 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以上的例子是对“为什么Horace是秃顶的?”的回答, 这个例子符合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模型。但是这个回答在亨普尔看来不能算作科学解释。因为在解释项中没有定律。在亨普尔看来不能算是科学解释的, 按照范·弗拉森的模型却是一个解释。范·弗拉森语用学模型虽然可以弥补语义学科学解释模型的不足, 但是不能保证解释的必然性, 语境相关模型也不能很好地把不是解释的反例从解释中排除出去, 这是范·弗拉森模型的困难所在。

范·弗拉森一般认为科学解释就是从对照类中选出对问题回答的最佳答案, 他认为一个Why-问题只有一个最佳的答案。对问题“血液为什么会在全身循环呢?”可以有两个答案:1, 因为心脏通过动脉把血液挤压出来了;2, 为了把氧气带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第一个答案是功能解释, 而第二个答案则是目的论解释。这两个回答是从不同的角度对Why-问题的回答, 没有办法比较优劣。那么按照范·弗拉森理解, 哪个算是这个问题的科学解释呢?

范·弗拉森对Why-问题及其解答的分析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问题与回答的相关性, 另一个是问题和回答对语境的依赖性。两者分别由R (相关性关系) 和K (背景知识) 得到突出的显示。但是, 我们认为恰恰在这两个关键点上, 范·弗拉森语焉不详。

范·弗拉森的科学解释中的背景知识并非指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的科学理论。“在语境中, 它们既不是由所接受的科学理论的总体性特征决定的, 也不是由需要给出解释的事实或事件决定的。”[2]130“K当然不可能充分地包含我们的全部信息, 因为在我们需要解释P时, 我们对P通常是有所认识的”。[2]110范·弗拉森认为参与解释的背景知识只是所有背景知识的一部分, 那么他指的背景知识到底是哪一部分背景知识呢?是解释者的背景知识还是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呢?范·弗拉森对此没有深入探讨。

范·弗拉森认为解释仅仅满足于拯救现象就可以了, 认为不同的人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没有认识到针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解释。范·弗拉森的模型注重对Why-问题的分析, 缺乏对解释主体作用的分析。范·弗拉森的背景知识也只是不同解释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来解释, 不是针对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

(二) 阿欣斯坦的语境相关存在的问题

阿欣斯坦比范·弗拉森认识深刻的是, 他认为不但不同的解释者针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并且认识到针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解释。解释是针对特定的人的解释, 针对不同的被解释者的背景知识、信念、对问题的期望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宗教信仰等有不同的适合的、好的解释。

阿欣斯坦同样基于语用分析的解释模型, 其核心是语境, 它根据作出解释的解释者来阐明事实, 要求按照语境的指导, 从而在被解释者中把理解解释者的意向以及把解释行为置于核心位置。阿欣斯坦与范·弗拉森相同之处是把科学解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上, 不像亨普尔等人把科学解释的研究重心放在“科学”上。阿欣斯坦也想尝试性的给出语境相关的标准。如果“S在特定语境言说P”与S的解释行为相关只有:“P是关于Q的完全满足命题;P中的解释行为是正确的;P通过言说u衍推出命题”。[5]通过阿欣斯坦给出的语境相关的条件我们看出, 阿欣斯坦认为解释只要满足解释者的行为可以让被解释者衍推出被解释项即可。阿欣斯坦认为一个解释之所以是解释是因为其满足了解释语句的形式, 阿欣斯坦的解释不涉及到经验的内容, 很难保证解释的恰当性。

阿欣斯坦认为前人对语用学科学解释的定义不清楚, 他试图给出语境清晰的定义, 按照阿欣斯坦对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的要求, 有些语用学理论不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解释。阿欣斯坦给出了语用学科学解释需要满足的条件:“1.解释语句中包含特定或特定类型的解释者或者被解释者的术语;2.解释语句的真值是否随着解释语句中的解释者或者被解释者的改变而改变。”[5]275-292两个条件都满足是强语用学意义上的解释, 只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弱语用意义上的解释。如果一个人要坚持语用的解释观点, 他必须要运用解释语句的某种形式。这样, 解释并非都具有严格的语句形式的。

阿欣斯坦认为自己提出的以言行事行为模型给出的解释语句“S通过言说u解释q”是强语用意义上的解释模型, 因为, 此解释语句包含解释者, 此语句的真值条件也随解释者的改变而改变。在阿欣斯坦看来, 范·弗拉森的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是非严格语境意义上的, 因为范·弗拉森的解释语句不包括解释者或被解释者。阿欣斯坦的语用学模型的外延非常狭窄, 把范·弗拉森的语用学解释模型排除出语用学解释模型的范围, 也揭示阿欣斯坦对语用学科学解释模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阿欣斯坦关注解释中解释者的行为, 认为解释者必须有意图地解释, 并且能够让被解释者理解被解释现象就可以了, 这样就很难把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与巫师的行为区分开来。在语义学解释模型中认为解释不相关的因素在阿欣斯坦看来成为解释相关的因素, 说明阿欣斯坦的语境相关标准又过宽。

阿欣斯坦过分强调解释中作为解释主体的行为的作用, 反对解释具有共同的特征。针对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解释者对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的解释。每个解释主体的背景知识都不同, 对一个解释的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阿欣斯坦认为不同的语句有不同的真值条件, 也就等于说科学解释没有明确的语用形式。阿欣斯坦过分强调解释的个性, 忽视了解释的共性。

三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模型的综合构建

范·弗拉森认为不同的人由于语境和背景知识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 Why-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以及对解释的评价都需要语境。阿欣斯坦认为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要分析解释的行为和解释者的意图, 对解释的评价也离不开语境。

解释依赖于主体, 由于解释语境的差异, 不同解释主体形成不同的提问方式, 因此形成特定的回答方式, 形成特定的解释形式。并无单一的解释相关关系, 而是, 相关是基于人的愿望和兴趣, 并不可避免地从一种语境到另一种语境的变化。解释不仅仅是句法和语义分析。科学解释应该从解释共同体的意向、心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认识, 语境以某种方式决定着相关性, 并超越了我们的科学理论提供的信息的相对性。

范·弗拉森提出Why-问题的提出、回答以及对解释的评价的过程都依赖于科学语境中的背景知识。解释是科学的仅当它们依赖于科学理论和经验。没有因素是解释相关的, 除非它是科学相关的。在科学相关中语境相关是重要因素。

Why-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人类面对着困惑, 科学解释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提问者的困惑, 因此科学解释不可能是一种纯思维过程, 它不可能只在头脑中展开而不获得外在的表述。事实上, 科学解释只是在提问者和解释者的信息交流中才能完成, 因此, 解释是一种言语行为。

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语言效果, 那就是提问者困惑的消失。因此科学解释从某些方面来看可以视为以言取效的行为。同时, 科学解释也可以看作以言行事行为, 因为解释者总是带有传达某种信息的意图和目的在执行这种行为。

科学解释在传达解释者的信息和消除提问者的困惑两方面都取得成功就是好的科学解释。对科学解释的行为分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所必须满足的若干充分必要条件, 这是采取的“显定义”, “显定义就是给出了某一事物、事件、状态、过程或性质之为所定义术语的一个实例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6]这些条件单个看来是解释的必要条件, 合起来看是解释的充分条件。这种分析所涉及的方面或因素将包括解释者本身的意图和目的, 解释行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句以及提问者关注的问题、知识状态和理解能力等等。

对科学解释的行为分析核心是科学解释行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科学解释的行为就是一个回答问题的行为, 回答问题的行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所谓准则就是制约着回答行为以及回答中给出的语句的一些规则, 解释者在执行解释行为的时候, 总是对执行行为的方式有所考虑, 总是对回答中所使用的语句有所选择。一个人考虑和选择的依据, 便构成了这个人的解释行为的准则。

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遵循的规则至少有三个因素:

1.只要解释者的意图是想使受话者理解Why-问题的话, 他就要避免使用受话者听不懂的语言。解释针对不同的解释者要实施不同的解释行为, 解释者在完成解释行为的时候, 若使用语言表达式u, 那么他一定要能肯定他的受话者理解u的意义。一个科学解释若不能为受话者所理解, 它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

2.一个成功的科学解释不仅应当能够使受话者理解, 它还必须要能够为受话者也就是被解释者提供新的信息, 改进受话者的知识状态。

例如, 笔者之一的外孙女在5岁时曾经问过:“世界上第一个人究竟是谁生出来的?”外公回答说, 当然也是爸爸妈妈生的。女孩说, 那么生出来的就已经是“第三个人”, 而不能算是“第一个人”了。外公说, 地球上本来没有人类, 后来从别的聪明的动物比如猩猩慢慢变、变、变, 一步一步变过来的, 这需要花费千千万万年的时间。

科学解释是一种传递新的科学知识的行为, 只有当它所传递的新知识为受话者所接受、理解, 解释才算成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不需要解释和提问的, 如果出于考试的需要则另当别论。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 并不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知识的迷惑, 所以, 学生针对教师提问的合理回答, 其目的不在于为教师提供新的知识, 并不属于科学解释的范畴。总之, 科学解释必须要保证改进被解释者的知识状态, 这样的解释才是成功的解释。

3.一个成功的解释者必须能够肯定, 它所解释的是受话者原先并不理解、但又非常渴望得到解答的Why-问题。换句话说, 他的解释必须有针对性。

据说曾经有两位妇女拜访爱因斯坦, 请教“为什么时间 (指时间间隔的长短) 还能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回答是, 当你和年轻美貌的姑娘在一起谈话的时候, 过一个小时就好像只是几分钟那样短;反过来, 当你坐在一个火炉上的时候, 只是过一分钟就会像过了几个小时那么久。这是用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心理时间的相对性”, 去比喻“物理时间的相对性”,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帮助理解的效果。考虑到那两位妇女既有知识背景的局限, 却又渴望理解相对论的心理状态, 爱因斯坦虽然不可能对她们用更专业的术语提供一个关于相对论的科学解释, 却在特定语境下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合适解释。此刻, 笔者之一记起了一件真实的事:2001年8月9日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全国科学哲学大会, 浙江大学团队一行4人 (其中有3位教授和1位女博士) , 谈笑间竟不知不觉地误了班机。吃饭时, Sxm教授对Gui说, 说起来真奇怪, 谈着谈着, 四个人居然一个都没有感觉到, 怎么会误了班机呢?Gui回答道, 我能给你一个科学解释,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性效应”。

既然科学解释是相对于知识背景因人而异的, 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科学解释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同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那么评价也要针对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一个给定的回答对于特定的人而言可能是好的科学解释, 但它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可能不是好的科学解释。可能对某一个人来说, 所解释的本来就是一个不需要多解释的自明问题, 然而另外一个人却认为解释的力度还嫌不够, 因为这个“答案”并没有把听者最想知道的道理真正解答清楚, 或者根本就与他对问题的困惑不相干。因此, 只有相对于不同的解释主体而言, 才可以说这个科学解释是否恰当。

参考文献

[1]Van Fraassen.The Pragmatics of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MITPress, 1991:325.

[2]Van Fraassen.The Scientific Im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0:142-143.

[3]Achinstein P.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3.

[4]Kitcher P, Salmon W C.Scientific Explanation[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143.

[5]Achinstein P.The Pragmatic Character of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Vol.2, 1985:275-292.

篇8:奥秘词语的相关解释

亦作“奥密”。奥妙,隐秘。 《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祕。” 宋 秦观 《曾子固哀词》:“发天人之奥祕兮,约六艺而成章。” 明 宋濂 《礲硿子碣》:“凡圣贤经训及古今成败之籍,皆探究奥密,快擿端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日从之学,颇得其奥祕。”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渗透了,渗透了,那宇宙的奥秘。” 幽深隐密。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祕。”《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湘 区奥密, 蛮 寇炽彊。” 犹严密。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十三:“初阳力未胜,早春尚寒气。窗户当奥密,勿使风雨至。”

篇9:冰凉词语的相关解释

2、午后的阳光带给海的是暖暖的感觉,消除了寒冷带来的冰凉。

3、小雨依旧淅沥沥的下着,雾气开始一点点地弥漫,扬起头,我尽情的拥抱着冰凉的细雨,就像在烟雨霏霏中品尝净化心灵的味道。

4、从走廊向外看,操场上的花、草和树,好像在洗着冰凉的冷水澡一样,大地也显得非常清新。

5、寒冷的冬风吹来,手冰凉冰凉的,脸通红通红的,却依旧挂着笑容,这就是同学们坚毅性格最好的应证。

6、梦早已被太多的忧伤给摧毁,借过时光的冰凉,把昔日的怜影踏碎在过往的年轮里。

7、落日的影子把大地覆盖,温暖岁月的冰凉,洒一地淡淡的温馨。

8、渴了喝一杯冰水,吃一根冰冰凉凉的雪糕,心里立刻感到凉起来。

9、夏天伴着高温,在已经冰凉的溪水中向人们告别。

10、池子里的水清得好似一块透明的刚刚清洗过的翡翠,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冰凉的触觉。

11、十一月中旬,有的人已经围上围巾,戴上口罩,在稍显冰凉的风中疾走。

12、我喜欢下雨天,除了可以在炎热的天气里,享受冰冰凉凉的雨水,还可以到公园里跟小狗们玩水。

13、雨似乎更大了,开始往窗内撒了,不得不关上窗,虽然很想再吹吹风,喜欢这种冰凉但清新的感觉。

14、静谧的夜晚,幽静的小径,陨落的星际,指尖划过一丝冰凉,学会了选择摸索,学会了放弃沉睡!

15、春日的寒雨,细细洒洒地飘落着,凉凉的,润润的,落在脸上,有一丝丝冰凉。

16、时常流落于雨帘中,微冷的气息卷走我薄薄的温度,林边的柳枝萧瑟无趣,叹息的目光伸展着冰凉。

17、一场绵绵的细雨,淋湿了一双回忆的眼眸,洒落在苦涩微寒的心田。谁勾勒着心中的冰凉。

18、那一天,秋风萧萧,秋雨淅淅,一袭冰凉使我难以入梦。

19、我爱雨,夏天爱下雨,于是,夏天的我总不爱撑伞,任那丝冰凉沁入我的每一寸肌肤,让她尽情的淋着心中的那份苦涩。

20、秋风扫着落叶裹挟着雨丝,终究有着秋的冰凉,那件薄薄的披肩在秋风秋雨里挡不住那丝丝入侵的寒。

21、乡村的秋如同一首悲情的诗词,在那山山水水间藏着一句句冰凉的文字。

22、冰凉里,浅吟低唱的一声:花开荼蘼,我与你的此生不离,终究只是一场空欢喜。

23、深秋的雨,下在大地,冰冷清凉,打湿了记忆的扉页,却滋润了那颗干涸的心,温暖了那颗冰凉的心。

24、安静的夜色游行每寸肌肤,如水的夜色清彻冰凉,仰望星夜,渴望的目光,已经向往久远的那份宁静的心的靠近。

25、喝着那麦仁与牛羊肉共舞的麦仁饭,嚼着甘甜冰凉腊八冰,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6、世事沧桑,面对讨厌的东西,可以用冰凉的外表冷冻,邂逅纯净唯美的风景,任凭火热的心燃烧。

27、寒风迎面拂来,光线的点点丝络落在我冰凉的手心里,我带着寒冬即将来临的惶恐。

28、空气中有绸缎般丝丝冰凉,掩不住内心的惆怅,将浓浓的思念凝成字字珠玑。

29、冬雨在皮肤的纹理间传递着凉意,告诉我冰凉之感。

30、站在阳台上感到希望犹在的同时,更直观的是冬雨的冰凉。

31、突然脸颊冰凉一下,一滴露珠落在脸上,抬头一看,是身后大树头顶上枝叶上落下的。

32、冷风轻拨着灯光冰凉的弦,这夜就没有尽头了。

33、阳光一走,阴冷之气顿时弥漫上来,尽管把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脸、手、足,凡是裸露之处,皆被冻得冰凉发紫。

34、大冬天,湿被子沤来沤去,一冻刷拉刷拉响,盖在身上溜滑冰凉。

35、儿子全然不顾的将整个身子泡在冰凉的溪水里,犹如到了泳池一般的自由惬意。

36、把手伸进江中,水的温度并没有想像中的冰凉,反而有一丝丝的暖意,清爽而润滑。

37、一年又一年,我们春节没有回家,思乡的痛苦,吞噬着我们冰凉的心。

38、潭水清澈冰凉,小孩子都在打着赤脚在潭边嬉戏,大人们也忍不住脱了鞋子,去体会一下这清凉的滋味!

39、来到将军泡子时,晴朗的天气突然下起雨来,在炎热的夏天里,冰凉的雨丝掠过脸庞,感到无比的快慰。

40、此刻凌晨三点,离天亮还有三四个小时,好不容易在观日台上攻占了一席之地,就这样在冰凉的岩石上蜷缩一团,坐等日出东方。

41、依稀昏黄的路灯在被雨水淋的冰凉的地面上投射下孤寂的光晕,了无人际的街道上不着一丝的生气。

篇10:姿态词语的相关解释

2、这种看上去无所畏惧的姿态和每个人都称赞的慷慨行为有什么用处?

3、低头垂在脖子之间是一种寻求和平的姿态。

4、可能是他粗鲁的姿态和他频繁兴奋和不信的态度引起了这种怀疑。

5、以一朵花的姿态,我代表你一辈子,看着指尖时刻的心与心的约定。

6、任何要求联合国通过新决议的呼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虚伪的政治姿态。

7、荷花那么婀娜多姿,一朵比一朵没,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摇起来。

8、紫薇花虽然没有月季的姿态、没有桂花的清香、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也有自己的风格,雅而不俗,花香虽不扑鼻,但淡淡的香味也让人回味无穷。

9、芙蓉鸟睡觉的姿态很美,它站立着,一只脚蜷起,像金鸡独立,眼睛闭得很紧。

10、往事亦淡亦浓,或沉重或轻松,总以舒展的姿态悬挂在记忆的枝头。

11、无论是枝杈光秃的杨树,还是依旧清翠葱郁的松柏,都以一种寂静的姿态挺立,看上去依然精神饱满。

12、雪花从天空飘落,如微风吹拂着的柳絮,姿态优美,盘旋着倾泻而下。

13、看那远山,树叶在秋风中,极致风情,舞尽它最后的风华,以绝美的姿态,谢下生命的帏幕。

14、随着一声响,烟花欢快地奔向天空,骄傲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态,把向上帝取到的十几秒钟在这一刻献给了人间。

15、菊花不仅姿态美,名也美,有独本菊多头菊虎刺田家乐等。

16、不错,微风一吹,柳丝袅袅飘动,像是翩翩的舞蹈,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

17、樱花枝干不像海棠的那么死板,它总是以一种婀娜多姿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

18、桂花,菊花,红枫以自己最美的姿态在秋的舞台上上演着,引人注目,被世人称赞。

19、冬天,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你都是最冷艳的,是最美的,也是最令人怀念的。

20、夏天,树染上了一层深绿,小草也换上了新装,许多花都绽放出迷人的姿态,气味芬芳,好像在比美呢!

21、溪水清澈透明,水下的石头五颜六色,姿态各异。

22、秋雨如丝般在红土地上,以梦的姿态挥洒,却没有北方的秋雨来得猛烈,来的萧瑟,来的撼动人心。

23、九月,风乍起,林间落木仿若尘上雨,即便是生命终结,也要优雅的保持着生命最后的尊严,姿态轻盈,在回旋中萧萧落下。

24、邻家的公鸡逃走了,我家的公鸡却带着胜利者的姿态,看起来活像一个凯旋的将军,在院子里不断地兜圈子,显威风。

25、突然,蝴蝶从书桌上缓缓飞起,在我这小小的空间里翩翩起舞,它舞动的姿态很优美,在半空中划出一条又一条美美的弧线。

26、我喜欢月季花,虽然月季花不像牡丹那样姿态动人,也不像桂花那样香飘十里,它而是又可爱又娇艳。

27、到了牡丹园,各种姿态和颜色各异的牡丹花争奇斗艳,让人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28、春天有粉红如霞的桃花,夏天有姿态优美的荷花,冬天有清香怡人的腊梅。

29、云,美丽的云,洁白的云,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

30、东湖之美,如梦似幻,姿态各异,迷迷蒙蒙的样子就如同一座天然雕琢的仙境公园

31、许多的鸟儿也占据在枝头上,左顾右盼、神采飞扬的姿态,简直就像个威风凛凛的国王站在高台上,接受人民的欢呼。

32、月的荷塘,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我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荷花动人的姿态。

33、山茶花的姿态也很美,带着金黄的色彩,仿佛像刚刚升起的太阳那样光芒四射,那是怎样的红啊!

34、帝王花,巨大的花魁,华丽的色彩,优雅的姿态,长达一百年以上的植物生命,让她无愧于花中之王的称号。

35、山茶花的姿态也很美,个个都把花茎竖的直直的,花朵抬的高高的,每一朵花都显得是那么神采奕奕,意气风发。

36、百合花的根是绿色的,叶子是青色的,花瓣有五六片微微向下卷曲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构成了仙女般的百合花。

37、天鹅,如雪莲绽开,似仙女一样飘逸,无论沼泽地,还是宁静的水晶湖,姿态轻盈优美,身子几乎一动不动。

38、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篇11:路旁堆放的电杆摊上事了

据《扬子晚报》2016年3月6日讯,3月5日下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发生一起悲剧,一名10岁男孩在路边玩耍时,堆放在路边的几十根电杆意外滑落,不幸将其压倒,最终不治身亡。

事发地点位于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境内的建设路上,现场可见多处堆放着数十根新的电杆。靠近田边的一侧,一根警戒线被扔在地上。在出事地点,有两个不大的土坑,在电杆的底部还有多处被人用红砖摞起垫着,施救痕迹非常明显。

“那时孩子还被压在底下,几十个人在救援,有的人拿锹在地上挖坑,有的人拿砖垫高,二三十人一起把电杆抬起来时,我就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那会儿孩子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李华说道,他当时立刻将孩子抱到张大爷的私家车上,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尽管如此,男孩还是未能幸免于难。

而堆放在此处的电杆到底是作何用?一位知情村民介绍,这些电杆是供电所用于替换该社区老旧电杆的,堆放在此已有十多天时间了。

截至发稿前,国网江苏建湖县供电公司向记者透露,电杆为外包的施工队所放置:“我们已督促施工队尽快妥善处理此事。”

2 防范措施——供电企业不能再“受伤”

案情中,责任主体不是供电企业,是外包的施工队不当行为所致,但往往受害者还是会将事故与供电企业联系在一起。供电方与施工方虽有电力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但打起官司来,法院仍常常以没有尽到监督管理职责、产权责任为由,要求供电企业赔偿。

作为供电企业,必须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利于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1 m的公路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设置电杆、变压器、地下管线及其他类似设施。肇事电杆在公路路肩外0.58 m处,应属公路用地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作为施工方,只要我们多问几个问题,在堆放电杆现场采取防固措施、指定专人负责、设置明显标志等,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故。”海安县供电公司安监部负责人如是说。

上一篇:关于阳光心态的格言下一篇:省畜牧食品局尽部门所能为灾区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