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阅读习题

2024-05-20

《再别康桥》阅读习题(共14篇)

篇1:《再别康桥》阅读习题

《再别康桥》阅读习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酌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7.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 )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8.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二项 ( )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答案:

7.D

8.D 解析:“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篇2:《再别康桥》阅读习题

A.河畔 揣靡 云彩 神采飞扬

B.斑谰 漪轮 诚恳 开肯土地

C.溶解 融化 悲愤 奋勇向前

D.家圆 山峦 犹郁 犹豫不决

2.下列音节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C.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下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B.我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C.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í)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xiào)

C.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

D.在星光斑斓里放歌(bān làn)

5.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使用倒装句,请把没用倒装的一句找出来。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6.对《再别康桥》一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放歌破坏这宁静的美景

B.因为我不是歌唱家,我只是个诗人

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因为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与希望

7.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一句运用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过程。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一句通过比喻具体描绘出了死水发酵的结果。

C.“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珍珠般的水珠由小变大的过程。

D.“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反映出这沟死水已成为肮脏污浊的乐园,蚊子肆虐的天堂。

8.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 阴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再别康桥》中,他把河畔的金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以拟人的的手法写出了河中“长长的水草”“ 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_________________ !”

9.写出诗人徐志摩对康桥具体感受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

10.“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成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节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D 4.C

5.C 6.D 7.C

8.“夕阳中的新娘”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9.云彩 金柳 青荇

篇3:《再别康桥》赏析

1928年秋, 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 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 面对着康桥, 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婉妁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微妙地揭露了因“康桥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 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 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 或者说这里是生命的见证, 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 去重温生命。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优美意境中体现离别美

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 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 内心沉重而压抑, 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 有节制的, 用词遣句尽力轻巧, 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地”、“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 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 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康河如此美丽, 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 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 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 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 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二、音乐美和动态美、建筑美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树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篇4:《再别康桥》解读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256500)

篇5:再别康桥阅读及答案

1、审美与志趣,唤起乐学。

2、开放与自主,培养会学。

3、协作与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学生:

因为当代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大都崇尚简便快捷,追求新潮、时尚,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诗意、情趣体会肤浅,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篇6:徐志摩《再别康桥》阅读鉴赏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对《再别康桥)诗句及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诗的开第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修饰动作,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去时不愿惊动自己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外。

B、“悄悄的走一悄悄的来”,诗的末节用两个“悄悄”与首节的三个“轻轻”相呼应,两个诗段不仅词语对仗,且节奏相同。整齐的诗句,铿锵的音韵,可以融入诗人更多的离愁别绪。

C、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诗化了。“轻轻的招手”,似乎欲同它话别;然而,又“挥一挥衣袖”,决计“不带走一片云彩”,两个细节,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只有留恋,而无索取。

D、“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反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这种宕开笔来,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更有一番情趣和魅力。

(2)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着诗人的`欣喜和眷恋。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依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夜晚在剑河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之情。

(3)诗篇的首节与尾节,语意基本相同,节奏一致,诗人这样布局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有什么好处?

a、从内容上看它的好处是:

b、从形式上看它的好处是:

答案:

(1)B

(2)D

篇7:《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篇8:再别康桥教案

1、再回广州;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篇9:再别康桥作文

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在世上其余的时间里,别人充当的永远是过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过客,有时是一个人离开,有时是一群人离开,我们会经历分别,我们会经历分道扬镳。

新灯旧客,巷子里的炊烟散尽了,人来人往,青衫依旧,再见你时,你依然是我记忆里的样子。我始终清楚你只是我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其实我都懂,但我怎能应和。

康桥邂逅,你是人间四月天。伦敦的雾伴着康桥的涟漪与氤氲,初见你时,你相貌俊朗,才情四溢,我们一起读诗背诗,在你俊朗的外貌和才情的吸引下,我仿佛听见了心跳的声音,我第一次读懂了什么叫柔情,什么叫忧郁。我的父亲林长民经常到欧洲各地讲学,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既孤独又寂寞。热情而浪漫的你,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让我看见了阳光和色彩。

在河畔时,你对我说:“徽因,我的父亲想让我出国留学,是想让我将来进入金融业。可是徽因,我和你在一起时,我的脑子里都是诗句,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要为你写诗。”我想,这是我长这么大听过最美的话了。

可是我没有料到一九二一年,我的父亲将我带回国了,从英国回来的那一年里,我的心被万里之外的康桥牵动着,我想来到你的身边。可是我别无选择,我的身份不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只能把你的信揣在怀中,用心告诉你,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我无缘留下。

一场飞机失事永远的带走了你,我把飞机的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多少个日夜,我轻读着你的信,任泪水流下,我想念你!

篇10:再别康桥作文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痕迹,但却带不走这里一丝一毫、一如既往的美丽。

脚步很细,很轻,像是害怕叨扰这里的美景。

在康河畔驻足,河畔上被夕阳染红的金柳,仿佛穿上红衣的新娘喝醉了酒,难掩那娇美的酡红。轻柔的柳枝随风而舞,时不时地轻吻水面,惹得人心痒。粼粼波光中,那婀娜的艳影也令人荡漾,沿着康桥的河水,荡漾在我的心头。

还有那河边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像是在呼唤我,呼唤我扑入那软软的怀抱。内心深处的眷念被悄然勾起——在这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水草的影子愈深了,那是天色渐渐暗了。黄昏与夜空交接出一条彩虹,倒映在榆荫下的清潭里,而那清潭里,有我揉碎在浮藻间的,当初那宛如彩虹的梦。

愿再一次寻梦,便撑起一只长篙,在康河上泛舟,追寻那已然沉淀河中的梦。水波像母亲的手一样轻柔地推动着我,推我向青草更深处满溯。绿草幽幽,却不见那梦的残片。再回首,却有那一船满载的星辉,辉映出我千呼万唤的梦。——此时,我多么想高声放歌!

可恍然间,我又从梦中醒来,长篙不见了,小舟不见了,满船星辉不见了,夏夜的虫鸣也倏地沉默了。万籁俱寂,天地间唯有驻足河畔的我。

走吧——悄悄地,我离开河畔,脚步很细,很轻,像是害怕叨扰这里的美景。

我离开这使我深深眷恋的康桥,一切就如我来时的一样,一片云彩也未曾带走。

篇11:《再别康桥》改写

《再别康桥》小升初版——别了,牛校!

导读:这同样是一段小升初父母表达小升初现阶段心情的文字。这篇诗歌是e度社区网友简简爱爱仿照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做的。还记得,文章作者在2月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春——小升初》同样引起轰动。是的,小升初不仅历练了孩子,也历练着父母。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母校的风采。

南师附的`红房子,

是我梦中的新娘;

101的湖光林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南京的牛娃们,

悠悠地在岸边逍遥;

在小升初的波涛里,

我不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长江的波光潋滟,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一次一次的诊断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区重点处漫溯;

满载一船证书,

在汹涌的波涛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市重点;

区重点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无奈地探索!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篇12:《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出国留学。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 ,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正如诗人自己说:“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再加上当时日益暴露出来的民族危机,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后的一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诗人先前炽热的颂赞与热烈的向往了。诗人只是说“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悄然抒发着自己那种内心的苦闷、彷徨的“绝对孤独感”。

在这一首诗中,作者表面上也倾心于康桥的景致,仍然关注着“柳影”“榆荫”“星辉”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异。那杨柳“波光里的艳彩”虽“在我的心头荡漾。”但作者所寻得的梦已是破碎的。这康桥上眼前所寻得的不再是过去能产生愉悦感的灵芝草了。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只想“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于水底了。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辉饮酒纵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现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声是没有的了,那离别的笙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骊歌”只是过去的事,甚至那连日聒噪的“夏虫”也突然间沉默下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般情景,无论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游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诗人满脑尽是苍凉的离意与黯然的哀伤。对于这西方文明象征的康桥,作者不得不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诗歌形式看,无论就用词用句还是结构押韵,这首诗都彰显了十足的飘逸超脱,而实质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失望。诗人自以为很可怜,孤独得不得了,似乎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踯躅徘徊,不知道来何自,去何从,于是滚下满脸热泪。用诗人的话讲:“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无意的来到生疏的人间,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只记从来处草青日丽。”这无法排遣的黯然伤怀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灭后无法逃脱的结果。试想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与民族危机已十分的严峻。诗人再去追求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在悲剧的大时代里“破灭”是必然的。

篇13:《再别康桥》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篇14:再别康桥教案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 • • •

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PPT展示徐志摩的感情经历

2、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三、读诗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PPT展示

1、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四、品诗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学生思考讨论】

找出本文的意象,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 图 ”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提示明确:

第一节 【挥手作别图】PPT上省略这个环节自己视情况可有可无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基调。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二至四节 【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第五至六节【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挥手作别图】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板书明确诗人的情感脉络:(结合课件明确)愁——喜——愁

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六、拓展练习

上一篇:霸气的军训口号:团结奋进,自律自强;愈挫愈勇,为国争光下一篇:大班幼儿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