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评析

2024-05-22

《再别康桥》评析(精选14篇)

篇1:《再别康桥》评析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及评析

以下是《再别康桥》教学反思,是之前我在教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所作,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下。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篇2:《再别康桥》评析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篇3:《再别康桥》赏析

1928年秋, 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 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 面对着康桥, 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婉妁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微妙地揭露了因“康桥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 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 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 或者说这里是生命的见证, 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 去重温生命。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优美意境中体现离别美

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 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 内心沉重而压抑, 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 有节制的, 用词遣句尽力轻巧, 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地”、“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 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 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康河如此美丽, 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 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 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 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 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二、音乐美和动态美、建筑美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树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篇4:《再别康桥》两个译文再评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 源语文本 翻译策略

诗歌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中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明喻更是常见。由于诗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所拥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这给翻译工作者翻译时带来种种困难。德国功能理论为研究对联的翻译提供了新途径。

诗歌这种既有广泛阅读群体,又精炼文雅的文学形式,至今仍焕发着青春,受到人民群众喜爱,也将有永久的生命力。由于诗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拥有的不朽文学艺术形式,而且东西方对诗歌的不同解读和文化底蕴差异,翻译诗歌困难不小。如何翻译诗歌,把中国诗歌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们,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值得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诗歌翻译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出现并兴起。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特·霍斯·曼特瑞、克里丝汀·诺德。

凯瑟林娜·赖斯认为理想的目的语文本应该是译文的目的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同源语文本是等同的。赖斯提出了三步骤的源语文本分析过程。第一步确定源语文本的类型: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或是操作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重点是所传达的内容,表达型文本是作者用以表达个人态度的一种创作型文本,操作型文本是为了吸引读者以某种方式行事的文本。第二步确定原文的文本变体。文本变体是依据某一语言群体中现成的社会文化交际模式,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分类。第三步分析源语文本的风格,帮助译者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赖斯指出,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包含源语文本中的所指内容或概念内容。表达型文本强调语言的形式和美学功用,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应在译文中保留。操作型文本的译文应具有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有两个核心概念:目的和委任。他认为,源语文本主要是面向源语读者的,所以原文的写作目的和译文的目的很可能不同。因此翻译时确定翻译的目的十分重要。弗米尔指出,译者是根据他人的委任进行翻译。委任包括两方面:委任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条件。作为委任的产物,译文最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贾斯特·霍斯·曼特瑞提出了翻译行为的观点。她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由多个参与者加入的交际过程,每位参与者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译者负责为目的语读者译出交际性很强的文本,译者应是翻译行为中的专家。曼特瑞认为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应在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需求的指导下进行。克里丝汀·诺德支持目的论,同时认为译者和源语文本作者的关系也应该纳入到目的论中,于是她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忠诚,忠诚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意图应和原作者的意图相协调。忠诚概念的引入充实了目的论的内容。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角度来看,《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属于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以及操作型文本中的表达型文本,所以译者翻译的目的是向读者传递原作者的情感和原文语言的美学功能,从这一来分析,译文一做得并不好。尤其在韵律节拍上,译文一已经完全失去的原文的精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exactly用的稍显拘谨,同样,比较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gently.和I quietly wave,Saying goodbye to the clouds of the west.这两句翻译,再对比原文: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们会发现第二句翻译无论在节拍还是在与原文的对应性上都好于译文一,再对比Her quivering reflection,Stays fixed in my mind.和Angles' shadow from the meek wave is lingering softly on my heart.再对比原文: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第一句翻译完全没有体现出原文的审美趋向,而是仅仅简单地对对原文进行粗糙的解读,然后再翻译出来,原文的美感被破坏无虞,而且一些关键词汇的应用也不是很准确,如mind与heart,西方人常说you will be in my heart来表达爱慕及思念,而不是you stay in my mind,因为mind一词表达太过理性而失去唯美色彩。很显然,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待的话,第二译文要明显好于第一译文,而且译文二也比较重视于原文的“对等”,更能让读者感到译文的流畅,在措辞上也比较注意,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吕俊.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篇5:再别康桥教案

1、再回广州;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篇6:再别康桥作文

人的一生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在世上其余的时间里,别人充当的永远是过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过客,有时是一个人离开,有时是一群人离开,我们会经历分别,我们会经历分道扬镳。

新灯旧客,巷子里的炊烟散尽了,人来人往,青衫依旧,再见你时,你依然是我记忆里的样子。我始终清楚你只是我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其实我都懂,但我怎能应和。

康桥邂逅,你是人间四月天。伦敦的雾伴着康桥的涟漪与氤氲,初见你时,你相貌俊朗,才情四溢,我们一起读诗背诗,在你俊朗的外貌和才情的吸引下,我仿佛听见了心跳的声音,我第一次读懂了什么叫柔情,什么叫忧郁。我的父亲林长民经常到欧洲各地讲学,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既孤独又寂寞。热情而浪漫的你,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让我看见了阳光和色彩。

在河畔时,你对我说:“徽因,我的父亲想让我出国留学,是想让我将来进入金融业。可是徽因,我和你在一起时,我的脑子里都是诗句,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要为你写诗。”我想,这是我长这么大听过最美的话了。

可是我没有料到一九二一年,我的父亲将我带回国了,从英国回来的那一年里,我的心被万里之外的康桥牵动着,我想来到你的身边。可是我别无选择,我的身份不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只能把你的信揣在怀中,用心告诉你,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我无缘留下。

一场飞机失事永远的带走了你,我把飞机的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多少个日夜,我轻读着你的信,任泪水流下,我想念你!

篇7:再别康桥作文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痕迹,但却带不走这里一丝一毫、一如既往的美丽。

脚步很细,很轻,像是害怕叨扰这里的美景。

在康河畔驻足,河畔上被夕阳染红的金柳,仿佛穿上红衣的新娘喝醉了酒,难掩那娇美的酡红。轻柔的柳枝随风而舞,时不时地轻吻水面,惹得人心痒。粼粼波光中,那婀娜的艳影也令人荡漾,沿着康桥的河水,荡漾在我的心头。

还有那河边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像是在呼唤我,呼唤我扑入那软软的怀抱。内心深处的眷念被悄然勾起——在这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水草的影子愈深了,那是天色渐渐暗了。黄昏与夜空交接出一条彩虹,倒映在榆荫下的清潭里,而那清潭里,有我揉碎在浮藻间的,当初那宛如彩虹的梦。

愿再一次寻梦,便撑起一只长篙,在康河上泛舟,追寻那已然沉淀河中的梦。水波像母亲的手一样轻柔地推动着我,推我向青草更深处满溯。绿草幽幽,却不见那梦的残片。再回首,却有那一船满载的星辉,辉映出我千呼万唤的梦。——此时,我多么想高声放歌!

可恍然间,我又从梦中醒来,长篙不见了,小舟不见了,满船星辉不见了,夏夜的虫鸣也倏地沉默了。万籁俱寂,天地间唯有驻足河畔的我。

走吧——悄悄地,我离开河畔,脚步很细,很轻,像是害怕叨扰这里的美景。

我离开这使我深深眷恋的康桥,一切就如我来时的一样,一片云彩也未曾带走。

篇8:《再别康桥》激情课堂实录

师: (导入新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无处不别离。

古有: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难分

近有:《戴手铐的旅客》中“送战友, 踏征程, 默默无声两眼泪”。———难舍

今有:告别母校时缠绵不舍, 肝肠寸断, 催人泪下。———难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杰出才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师:老师领起, 齐读《再别康桥》的第八节。 (大声, 慷慨激昂)

师:先找一个男生读。

生:男生激情地读。

师:再找一个女生读。

生:女生温情地读。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感觉满意吗?

生:还好, 不错。

师:还不错, 大家找找第一句中的一个关键词, 再看上面读得好不好。

生:轻轻的。

师:找一男生从教室外边进来, 边走边读第1节, 大家看动作到位没有。

生:还好。

师:老师再走一遍, 大家比较一下我和前边的学生哪个走的动作到位。 (老师大幅摆手, 大声念诗) 。

生:老师表演得不好。

师:大家说如何表演才到位呢?

生: (七嘴八舌)

师:我们读时要抓住“轻轻的”一词, 应“踮着脚尖”, 不能大声, 怕惊着什么似的, 怕的就是破坏这静谧美好的氛围。 (师边走边读诗边“挥手作别”)

师:老师这次表现怎么样?

生:很好。

师:大家一起来一遍如何?

生:齐读。 (声情并茂)

师:第1节好啊, 大家说好在哪儿?

生:奠定感情的基调:依依不舍。

师:找一个感情极丰富的男生读一下第2节, 大家看读得到不到位。

生:他读出了那种“喜爱、愉悦”之情。

师:老师讲个故事, 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撵到看新娘子, 大家说为什么?

生:新娘子漂亮, 可人。

师:“金柳”咋和“新娘”有联系呢?

生:表明金柳也很美。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师:说得极好, 还有补充的没有?

生:有。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使无生命的景语变成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

师:暗喻手法, 说得到位。比喻的手法还有哪些?

生:明喻、借喻、博喻。

师:“柳”在古诗中是一个表示“送别”的意象, 你知道还有哪些写柳的诗句?

生:“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 “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老师来读3节, 大家从中找出此节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生:青荇。

师:注意“荇”的音、形、义。

师:我们常说“招摇过市”, 是个贬义词, 为何此处用了“招摇”?

生:不是贬义, 而是极合水草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为何要用“油油的”来修饰“招摇”?

生:微风轻拂, 水质清澈, 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随波轻摆, 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师:为何诗人要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投身其中, 留恋忘返, 不舍离去。

师:找一女生读第4节, 想想这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虹”、“梦”。

师: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喑喻。

师: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这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 诗人如“庄周梦蝶”, 物我两忘, 如痴如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句既是妙手偶得, 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师: (总结) 诗人在第2、3、4节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抓住了什么特征来抒写康桥风光。

生: (归纳) 金柳、青荇、潭水、梦。

师:揣摩第5、6节应如何来读?

生:激动———高歌———沉默。

师:这两节是怎样来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深情的?

生1:这两节抒写的是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生2:“寻梦———放歌———沉默”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了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 终未成就。

生3:诗人仿佛在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 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惜别的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 正是一曲深情的离别歌, 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生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 (欲放还收, 欲说还休) 的方法, 采用警句和新颖飘逸的比喻以及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 突出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 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 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绪, 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师:说得太好了, 有理有据, 引用精当。

师:自读第7节, 和第1节比较看看二者的异同。

生1:照应开头, 挥之不去的离情。

生2:构成复沓, 一唱三叹。

生3:“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漫溯后产生的灵性, 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念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 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 给全诗平添了几份诗意, 增强了几份飘逸与潇洒, 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 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生: (热烈的掌声)

师:带着感情, 深情地读课文。

生: (深情地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赏析, 这诗美不美?作者是不是太了不起了?全班一起读《世纪金榜》上的作者介绍。

生: (学生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 还有谁?

生:闻一多。

师:通过刚才的读, 我们知道了新月派的作家在创作诗歌时十分擅长运用诗歌的“三美”, 分别指什么?

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师:大家在文中分别找出这三美来, 并分别指出各自的作用。

生1:“音乐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 如:“来, 彩;娘, 漾;摇, 草;虹, 梦;溯, 歌;箫, 桥;来, 彩”, 朗朗上口,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生2:“绘画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上, 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色彩斑斓, 目不暇接, 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3:“建筑美”主要是体现在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上, 全文共七节, 每节四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 无论从排列上, 还是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错落有致。

师:徐志摩除了我们上边学的外, 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出示课件)

生: (齐读) 《沙扬娜拉》《偶然》。

师:这节课我们品了佳文, 陶冶了情操, 得到了美的享受。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生: (热烈地读)

师: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老师边读诗边挥手边向外边走) “轻轻地我要走了, 明天我再悄悄地来。”

篇9:《再别康桥》解读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256500)

篇10:《再别康桥》改写

《再别康桥》小升初版——别了,牛校!

导读:这同样是一段小升初父母表达小升初现阶段心情的文字。这篇诗歌是e度社区网友简简爱爱仿照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做的。还记得,文章作者在2月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春——小升初》同样引起轰动。是的,小升初不仅历练了孩子,也历练着父母。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母校的风采。

南师附的`红房子,

是我梦中的新娘;

101的湖光林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南京的牛娃们,

悠悠地在岸边逍遥;

在小升初的波涛里,

我不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长江的波光潋滟,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一次一次的诊断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区重点处漫溯;

满载一船证书,

在汹涌的波涛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市重点;

区重点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无奈地探索!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篇11:《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出国留学。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 ,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正如诗人自己说:“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再加上当时日益暴露出来的民族危机,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后的一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诗人先前炽热的颂赞与热烈的向往了。诗人只是说“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悄然抒发着自己那种内心的苦闷、彷徨的“绝对孤独感”。

在这一首诗中,作者表面上也倾心于康桥的景致,仍然关注着“柳影”“榆荫”“星辉”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异。那杨柳“波光里的艳彩”虽“在我的心头荡漾。”但作者所寻得的梦已是破碎的。这康桥上眼前所寻得的不再是过去能产生愉悦感的灵芝草了。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只想“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于水底了。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辉饮酒纵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现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声是没有的了,那离别的笙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骊歌”只是过去的事,甚至那连日聒噪的“夏虫”也突然间沉默下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般情景,无论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游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诗人满脑尽是苍凉的离意与黯然的哀伤。对于这西方文明象征的康桥,作者不得不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诗歌形式看,无论就用词用句还是结构押韵,这首诗都彰显了十足的飘逸超脱,而实质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失望。诗人自以为很可怜,孤独得不得了,似乎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踯躅徘徊,不知道来何自,去何从,于是滚下满脸热泪。用诗人的话讲:“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无意的来到生疏的人间,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只记从来处草青日丽。”这无法排遣的黯然伤怀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灭后无法逃脱的结果。试想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与民族危机已十分的严峻。诗人再去追求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在悲剧的大时代里“破灭”是必然的。

篇12:《再别康桥》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篇13:《再别康桥》用词摭谈

一.形象生动的叠词

通读整首诗, 给人感受最深的是诗的开头和结尾选择的叠词为我们营造的意境。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这两组叠词, 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 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其中“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的“轻轻的”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 另两个“轻轻的”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 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 更显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悄然的到来, 无言的离去, 对母校的仰慕, 对母校的眷恋, 溢于言表。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叠词“油油”的释义是:“1.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2.流动貌。常形容云﹑水。3.和悦恭谨貌。4.众多貌;广大貌。5.悠然自得貌。6.忧思貌。”《史记·宋微子世家》中有:“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根据诗意, “油油”可以理解为“水草浓绿, 茂密、饱满、润泽、温润如玉 (这是情状) ;且随着流水游动, 悠然自得, 映着夕阳, 飘逸闪烁, 光影乍离乍合 (这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动感) 。”水草这昔日情感的见证人, 再次相见, 依旧油光翠嫩, 浓绿欲滴, 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纯美的叠词, 淋漓尽致的倾注了诗人对母校一草一木的由衷喜爱。

二.具体准确的动词

为了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情志, 诗人选取了极富动感特色的词语。细细品味, 读来如临其境, 如睹其形。

“荡漾”。意思是:“水波一起一伏的动。”河畔的金柳, 如同“新娘”一样, 天生丽质, 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 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 并激起层层情感的涟漪。这个词语, 准确的写出了诗人对往日浪漫爱情生活的珍惜, 对柳阴下山盟海誓的回味。内心深处那根柔弱的弦时时被拨动, 心绪难以平静。

“招摇”。用“招摇”而不是“轻摇”, 诗人可谓是匠心独具。“轻摇”, 即轻轻地摇动, 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招摇”,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它不仅准确的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 更能表达诗人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 渴望像水草那样,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漫溯”。诗人用“漫溯”, 而不用“慢溯”, 韵味全然不同。“慢溯”, 即慢慢地逆水而上, 只能写出速度的慢;而“漫溯”, 则是随意地、漫无目的地逆水而上, 不仅写出了速度之慢, 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对昔日生活的追寻、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恋。

三.色彩鲜明的意象 (名词)

诗的意象就是“诗人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志向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 便形成一个个鲜明生动的意象,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金柳”。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 平中见奇。首先, 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 这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 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 有过浪漫的爱情, 理想的婚姻。所以,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如美酒般香醇浓烈。

“青荇”。这一意象不仅有诗人的喜爱之情, 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

“彩虹”。彩虹是连接人间天堂的桥梁,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是短暂的易逝的, 是经历风雨后才出现的。“彩虹似的梦”指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然而, 事与愿违, 多年之后, 这些梦想都沉淀在清清的拜伦潭底。“彩虹似的梦”所抒发的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更包含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

篇14:《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再别康桥》第二节中出现的“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作为承载留别之情的物象出现,恰与《再别康桥》要表达的对故地的留恋之情相符,作为长读中国古诗的读者,我们很容易被这第一个意象俘虏,在柳枝缠绵的美景中陷入留恋不舍的情绪中。而徐志摩在这个意象上投注的心思远远超过柳本身的寓意,他将柳比作新娘,顿时赋予了本身婀娜多姿的柳树更多的娇艳柔美,在夕阳的金光灿烂之下,柳树的身姿同波光里的倒影交相辉映,犹如梳妆镜前盛装的新娘,这个光彩夺目的场景作为回忆中的第一个画面,令人沉醉。除此以外,“新娘”这个喻体还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若是为了表现娇艳柔美,比作“美人”不可以吗?为什么偏偏是新娘?这里面有更为强烈的爱恋,诗人对剑桥大学的深情,恐怕唯有以新郎对新娘的爱,方可比拟吧。

与第一个场景中灿烂妩媚的形象不同,第二个场景着意突显的是水草的油润舒展,不为惊艳夺目,只求逍遥自在,“软泥上的”“油油的”“柔波里”这些修饰语加重了水底青荇柔软的特质,除了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感到舒适愉悦之外,自由飘动的水草也容易令人理解诗人身处母校,犹如孩子在母亲的怀中一般恣意快乐,因此“青荇”这个意象与“柳”一样,兼有美化视觉效果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

诗歌的第四五节可以合为一个场景,诗人撑着长篙,在榆阴下的潭水中漫溯,由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直到夜幕上张满了星辉。潭水是揉碎了彩虹,倒映着满天的斑斓星辉,人似乎是在宝玉珠翠中前行,天上地下,都透着晶莹的清光,更加如梦如幻。这两节是视觉效果最美的,也是抒情最强烈的,诗人已有起先的轻轻招手,禁不住开始放声高歌。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到第五节,意象特征由温暖妩媚到清凉璀璨,视角由河畔到水底,再将天上地下合二为一,抒情特点由含蓄缠绵到纵情高亢,可以说这四节是本诗的精华部分。但是,无论是中文专业出身的还是非中文专业出身的,大家最熟悉的并不是这核心的四节诗,而是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以及结尾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为什么会这样?这就牵扯到我们要讲的三美诗论中的第二点:音乐美。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比如第一节的偶数句末字韵母都是ai,第二节偶数句末字韵母都是ang,而且第一节和第七节的韵脚都是ai,第三节和第六节的韵脚都是ao,诗歌内部形成了不规范的对应回环。而且这五节诗的偶数句末字韵母都是以元音a作为韵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統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以其浓烈深沉的抒情历来为人称道,也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首兴之所至挥笔而就的随意性很强的诗歌,或许徐志摩当真具备这样的实力,正如曹植七步可写就流传千古的诗,李白醉酒后的信笔涂鸦便可成就半个盛唐一样。但是我以为,徐志摩一生,无论情爱还是创作,都以追求完美为己任,作诗当然不会马虎,即使是情潮翻涌之时,下笔的每一个字都是有讲究的,这一点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韵脚的调整,都可以证明。同时,徐志摩在写这首诗时,人在“中国海上”,我们的教材中有注明,可以想见,此时的他已经远离康桥,心之所向,却目不能及,回忆与想象便更能激发诗人心底的热情,于是这首温柔缠绵的诗也出现了情感喷发的段落,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过的第四五节,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两节营造的画面最为璀璨斑斓,从音乐效果上来说,这两节突破了全诗以a为韵头的押韵方式,第四节偶数句末字分别为ong和eng,这两个韵母的韵头不同,韵腹韵尾相同,我不知道浙江人讲话怎么念“梦”这个字,如果是台湾人,会把“meng”这个读音发作“mong”,所以第四节内部的韵脚可以视作一致,差别非常小,而且韵腹韵尾是“ng”,跟第二节的“ang”的韵腹韵尾有重合,可以这么理解,第二节的韵脚在与全诗保持一定的联系的同时,开始发生变化,这恰恰暗示了诗人的情绪开始走向激昂,而当他的吟唱达到高亢的地步时,是到了第五节。第五节偶数句末字的韵母分别时u和e,与全诗的任何一节都不相同,情感的迸发已经无法再受韵律的限制,这种自由的表达,对韵律的突破才能更好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眷恋痴迷。《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上一篇:《组歌》课文教案下一篇:探讨塑造企业文化不是买花瓶而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