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市场篇

2024-04-28

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市场篇(精选6篇)

篇1: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市场篇

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产业篇

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继续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摘自市委书记黄钦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西村:“一头牛”做出大文章

2005年,杨舍镇城西村完成工业销售超8亿元,村级可用资金达2500余万元。城西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也是村级企业梁丰集团由小奶牛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食品集团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西村贫穷落后,为了改变贫穷面貌,现任城西村党委书记、梁丰集团董事长蔡兴华从创办城西奶牛场开始起步,带领大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随着奶牛场饲养规模的扩大,生产鲜奶量的逐渐增多,城西人建起了乳品厂,开始牛奶深加工,实现了农产品的第一次增值。之后,城西村不断追求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1981年开始生产麦乳精,1984年生产普通巧克力,上世纪80年代末生产高档系列巧克力和糖果等系列产品。城西人不断延长产业链,建办配套企业。如今,梁丰产品已由当初的消毒奶、炼乳、麦乳精发展到现在的巧克力、液态奶、糖果等,奶牛场也随之发展成为涉及食品、印刷、印铁制罐、塑料包装、制油等五大门类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集团。

一产是二产发展的基础。为此,城西村人围绕加快实现存栏奶牛达5000头的总体目标,加快奶牛场的建设。梁丰食品集团机械化奶牛场位于常阴沙管理区,占地800余亩,奶牛存栏3150头。这个奶牛场已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单个牧场评比中居前五名。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城西村还部分提供奶牛、挤奶设施,积极组建奶牛小区,鼓励众多农户进区饲养奶牛,由梁丰集团统一收购。目前,梁丰集团已经在后塍建立了一个奶牛小区,共有60多户农民进区饲养500多头奶牛,每头奶牛年平均收益可达5000元。

城西村还积极发挥梁丰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奶牛所需的青饲料。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指导、保护价收购”,让利于民,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近年来,他们先后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3000多亩的饲料种植基地协议,每年按保护价收购青贮玉米15000吨。据统计,平均每户农民每亩可增收500余元。

富裕起来的城西村积极构建“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和谐社会,在全村范围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村民统一办理社会险,目前村里约有1000人在梁丰集团上班,对确因年龄偏大、劳动技术缺乏的员工,按月发放420元的下岗工资,并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直至退休。本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每年都能从村里领取2500元到75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城西村村民的子女从上幼儿园大班至上大学,都可以享受助学金补助。(景松陈龙)

福民村:“一根纱”铺就富民路

金港镇福民村十多年前比较穷,如今却是“响当当”的经济强村。福民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产业——氨纶纱产业。

福民村曾经也创办过五金厂、涂料厂、建材厂等20多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没带来太多的利润。直到1992年,福民村成立了第一家氨纶纱线企业——华福化纤针织厂,福民村的经济发展才真正出现了转机。当时,华福化纤针织厂的主导产品氨纶包芯纱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

1998年以后,纺织服装市场出现了新的动向,氨纶弹性纱由原来只用在服装的袖口、领口到全面应用,使氨纶纱的市场需求量猛增。此时,华福、天霸等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天霸坚持八年不分红,把资金全部用到发展上。1999年该厂销售仅3400万元,2003年达到5.2亿元。到2005年底,天霸厂已经成为拥有20万棉纺锭、100台喷气织机、总资产达6.8亿元的大型纺织企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氨纶弹力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华福和天霸等企业的竞相投入,激活了全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如今,福民村拥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26家,纺纱总量已经超过30万锭,织布、印染规模超2000万米,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7.9亿元,利税达1.43亿元。

企业发展了,福民村富了,村民也跟着得实惠。福民村党委办主任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福民村先后投入390万元浇筑水泥路5.2万平方米,拓宽了村级主干道;投入50多万元对村间4000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市民教育室。从2003年至2005年,福民家园已完成建设面积90370平方米,配套设施总投入2726万元。这几年,村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全村老年人生活、村民医疗保险、农业补贴、困难户照顾、特困学生入学等方面的福利费用。

业内人士指出,氨纶纱企业今后应重视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集群取胜;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罗景松 文/摄)

凤凰镇:“一只桃”成了“摇钱树”

凤凰水蜜桃是凤凰农民的特色产业。记者前一阵子到凤凰的农村转了转,迎风绽放的桃花几乎随处可见。像桃树较多的鸷山村,大约有80%的人家家前屋后都种有桃树。现在,凤凰镇种植桃树的农户已超过1000户,种植面积约有4000亩。平均每亩效益大约有5000至6000元,效益好的每亩达近万元。可以说,桃树就是凤凰农民的“摇钱树”。

凤凰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水蜜桃。当地较好的水土、气候条件,使凤凰水蜜桃具有了个大、色艳、味甜、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入口即化等特点。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改良,凤凰水蜜桃如今已经有20多个品种。其中,特早桃在5月底到6月上旬上市,早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上市,中熟品种在7月上市,晚熟品种在8月下旬上市。

虽然凤凰水蜜桃栽培历史较长,但真正“形成气候”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凤凰水蜜桃开始大面积种植。但由于种植方式粗放、上市产品档次不高,却卖不上好价钱。于是,桃农们又开始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进入21世纪后,凤凰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消费者放心这个目标,全面执行相关实施标准,推广应用无公害水蜜桃生产技术。

这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做大做强凤凰水蜜桃产业。去年举办“桃王”大赛,今年举办桃花节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凤凰水蜜桃的知名度,打响品牌,促进桃农增收。凤凰镇农服中心主任何正岳介绍说,镇上每年都会举行桃农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如今,凤凰水蜜桃的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产量也在稳步增长,现在大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销路问题。

销路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水蜜桃采摘以后保鲜时间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卖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去年,凤凰镇就出现了一些桃农的水蜜桃不能及时卖掉、最后只能降价处理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去年,奉化市溪口镇水蜜桃购销大户与浙江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杭州联华华商超市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雪香露”等水蜜桃早熟品种,可以通过联华超市配送中心进入杭州市内的40家超市。而福建著名的水蜜桃之乡——福安穆阳镇想出的办法就更绝了。他们为了解决水蜜桃不易储存、保鲜等难题,研制出了水蜜桃酒。福安水蜜桃酒提高了水蜜桃的附加值,由于酒精度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还在去年的上海国际酒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再过一段时间,凤凰水蜜桃就要成熟、上市了。看来,广大桃农应在扩大销路、拉长产业链等问题上多进行一些研究。(木梓)

产业兴百姓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致富农民是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产业的村、镇,城西村的食品业发展得比较好,福民村的氨纶纱产业比较兴旺,凤凰的水蜜桃比较出名……如果细细分析,城西村是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牧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福民村的氨纶纱则是形成了“块状经济”,发挥了“店多成市”效应,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凤凰水蜜桃则是实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虽然发展之路各异,但是殊途同归,上述特色产业都解决了当地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众多实惠。

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笔鸣)

篇2: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市场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姚城镇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2006级 生物工程1班)

前言: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农村改革

近年来,舒城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以食品、茶叶、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开辟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全县境内招商引资涉农项目200万元以上规模148个,引进资金规模17499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6389.5万元。其中:省外项目300万元以上规模12个,到位资金13828万元,县外省内项目200万元以上134个,到位资金52001.5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茶招商,促进茶业产业化

1、引入茶叶种植加工项目,以“企业+基地”、“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以茶引资超过9500万元,目前该县的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到50多个,2007年干茶总量达2000吨,茶叶产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就有200多元,通过发展茶产业,使农民得到实惠。

2、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企业,促进茶产业化升级。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总额1600万元的安徽舒绿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茶、有机茶、特种茶、名优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拥有“兰草”和“舒绿园”牌注册商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出口欧盟、非洲、日本、美国,年产销干茶1000吨,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创利税近百万元。公司下设舒绿茶业精制厂和六个茶叶初制厂,在舒城县茶叶主产区建立2万亩的茶叶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6万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是

六安市最大、安徽省较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3、发展茶叶贸易,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该县还计划引进资金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晓天、河棚 等茶叶专业市场,为农民发展和壮大茶产业提供产、供、销全方位发展服务;

4、大力开展“兰花茶”招商宣传推介,打响“兰花茶”品牌。通过举办茶叶能手比赛,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全国一些大都市举办茶叶推介会、参加国际茶文化节等形式对茶叶进行推介,随着品牌的打响,茶业招商的成功推进,招商引资将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工业项目

该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林板、林化等林产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全县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粮价走高预期下,全县农民在市场驱动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质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县2007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农民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引进和发展,首先破解了卖粮难问题,2005年以来,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的难题。加工业发展还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高。过去多年粮食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全县青云、友勇、大海等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人,同时还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2006年成功引进台湾佳易木制品公司、东信林板加工等10多个投资9000万元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带动速丰林发展基地近10万亩。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后将惠及全县人民,农民将实现增收500元以上,这些项目正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直接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千人桥、杭埠等乡镇交通便宜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该县成功从江浙引进夏星、帅旺等食品生产企业带动了全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夏星集团通过从欧洲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国内知名的食品专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各种西式冷冻肉制品(汉堡)、面包糠、鸡精等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年创产值超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就业,带动10000多个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发展壮大,农户养殖致富”的双赢目的。

2、该县将引资发展服装产业作为今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盘子中关键的一只棋子。已成功引进的浩缘朋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经营制衣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浙江平湖分公司、天津分公司等四个子公司。公司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固定资产达1亿多元,员工近2000人,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成功引进,将基本解决该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依托水电资源,吸引客商投资兴建水电项目

近年来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的利霖电站、润乡电站、金源电站、三湾水电站、西河电站等,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通过引资兴建水电站,在发展电力经济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促进项目辐射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上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改善,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的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兴建水电项目许多附属工程如码头、便民路桥、以及库区形成后险滩恶滩的消除,交通条件也随之改善,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通过新农村建设,舒城县经济及人民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颜莲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班级:机096姓名:陈瑞 学号:0910012171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颜莲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采访村委干部 走访村民 网站收索 图书查阅法 调查时间: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20日

报告正文: 为及时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对家乡颜莲村进行了一番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颜莲村位于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距乡中心三公里,全村全部是农业人口。青临线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我村村民对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种植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上,西瓜,黄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资料显示,10年我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72%,11年为68%,12年则下降到了64.3%。我村实行黄豆、玉米套种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便于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我村的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不少村民都自建养殖场,饲养鸡、鸭、鹅、鱼等。不仅如此,由于颜莲村的交通较为便利,不少外村村民也来到我村建立养殖场,使得颜莲村养殖业初具规模。2.精神文明建设

自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颜莲村村民参合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卫生所,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自2006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以来,我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现代化,教师的学历、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会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用电安全、防火防灾等。

3.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发现,颜莲村村委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颜莲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0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了进村道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砖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将近80%。11年全村硬化村内道路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程度已超过75%。全村自来水管系覆盖率已达到80%。以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出资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使得农村农作物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11年该村新建桥梁一座,修葺桥梁两座,使村民的出行更为便利。4.生活水平的改善

颜莲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余外出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械化程度的相对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资料显示,0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120元,10年则升高到1568元,11年增至25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备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2/4的村民家中都购买了摩托车或是三轮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组织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龄进一步年轻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村务更为公开,并且不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村委会换届选举更为民主,公开,村民选举热情大为提高。村里重大决定决策主要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生产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2.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尽规范,农民驾驭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3.农村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虽然村里有小学,但由于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师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料显示,75%以上的农村小学,68%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4.农村土地日益减少 由于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村民们都在自家土地上建新房或养殖场,侵占了大量土地。另外,由于各种公路的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农村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偏低。6.农村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粮食、果业、养殖业基地的集约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加工业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篇三: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篇3: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市场篇

一、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分类及研究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有学者指出,世界农业发展史20世纪是机械文明时代,21世纪是生物文明时代。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第7项是农业机械化。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亦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这些说法和评价中可以得出两点共识:一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二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是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

那么,何谓农业机械化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本法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因此,农业机械化主要指运用现代化的机械动力设备代替人力和蓄力对农业进行耕种收以及农产品的初加工。这些机械设备指运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机械设备。主要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机械、植保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机械。这些机械化农具从牵引力和一次性作业面积的大小上可划分为机械化大农具和小农具。大农具主要适用于大型的农场,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小农具主要适用于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主要指以小型拖拉机(主要指手扶拖拉机,牵引动力不大于12KW)为核心动力所构成的一系列配套农具。如果按照大农业(农林牧渔)和小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来划分,机械化农具又可分为耕作农具和非耕作农具。耕作农具主要指服务于对农作物进行耕种收的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以及灌溉机械等。非耕作机械主要指服务于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设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适应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型农业机械化耕作设备,可将其概括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

那么,为何要以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作为研究对象呢?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是以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为主体的,尽管近年来大型耕作农具增长迅速,但依然没有动摇小农具的主导地位。这可以从表1的全国统计资料中看出:

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在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化进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那么,它们为何能够占据优势?它们对我国的农业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政府的政策选择提供有益的建言,推动农业机械化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迈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学界对这一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试图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从宏观上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理论假设和政策建言。

二、从转型社会的视角: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应用背景分析

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各国在本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都是从本国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现状,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农业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地制度所带来的广阔的小农经济之汪洋;二是农业正逐步融入市场化的大潮之中。资源背景是人多地少。因而,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必然嵌入于这一背景之下,从而决定了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那么,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哪些具体的因素决定或制约着这一现实呢?

首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村是市场经济引导工业生产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的主动适应。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改革,肇始于在农村广泛推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也把中国再次推向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一现实必然导致在改革初期小农机具的大量需求及大型机具的日渐萎缩。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是精耕细作,但当改革初期以蓄力为主的精耕细作达到一定的边际效益之后,农民谋求新的省力而又能提高劳动效益的工具便提到了议事日程。而同时,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在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为拓展市场,获取效益,大量生产并推广机械化小农具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小农经济与市场化改革的契合催生了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其次,主要来自于农民减轻体力透支和追求旱涝保收的愿望。

以蓄力为主的耕作技术的缺陷主要是一耗时,二耗力,三对自然的过分依赖,即靠天吃饭。而机械化小农具的出现减轻了农民的体力透支,节省了农业耕、种、收的时间,同时部分的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如旱灾。尤其在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旱涝灾害频繁,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以小型拖拉机为动力的排灌农具对抵抗这一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流动的可能性。

农民通过价格发现,不断地流向工业和城市,但由于户籍及城市容量的原因,他们只能暂时性的转移,形成了兼业制农业。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必须尽可能的节省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而机械化小农具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方式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能性。

数据源自《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3年全国农业统计提要》

三、从功能的视角: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整体效益分析

在社会学的理论中,功能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结构功能学派的重要成员墨顿指出,功能是指可见的客观后果,而不是主观意向;他提出了功能有显功能和潜功能之分(特纳,2001)。如果我们将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作为一种功能分析的客观事项,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其显功能:(1)提高效率,节省劳力;(2)减轻体力;(3)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由于这些显功能的存在,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能带来两种潜在的客观后果,即(1)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2)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图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对村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提出两个假设性的回答,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第一个假设: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与农业增产并非正相关。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从表面上来看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提高了耕作效率,但实质上这种效率的提高对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产量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不能带来农业产量的大规模增加,农业的增产不能归功于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的农业重新回归到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下。而在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的双重条件下,农业必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稳定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必要条件,但精耕细作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为前提的,这种投入是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的(叶茂、兰欧、柯文武,1993)。工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只要能提高效率,那么产量就必然提高。这种思维对大规模的、标准化的、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工业产品当然是适合的。但是,这种思维对受自然条件限制(季节性耕种)以精耕细作为增产条件的小农经济是否适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效率减轻体力,提高效率所带来的两个结果是:(1)缩短了耕种收的时间,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闲暇时间;(2)节省劳动力。但在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对耕种收时间的缩短以及劳动力的节省对农业产量并没有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农业生产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生产,其耕种收都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只要在这一时间段内进行耕种收,对农业生产并不会有影响。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人口规模与土地拥有规模是比较适合的,并不存在在耕种收时令内无法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即与提高生产效率无关。第三,在农作物生长期的细作更多地需要人力而非机械力,比如施肥,喷洒农药等。尤其对于一些有效的种植方式,比如农作物套种,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这种有效的种植方式却无能为力。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机械化小农具对稳定农业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增加产量。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通过价格比较和价格发现将一部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转移出农村,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兼业制农业。这无疑打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使农业产量持续徘徊不前,这也是近几年“三农”问题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能够将土地耕的更深,种的更好,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但事实上,由于这些耕作小农具是以8~12KW的手扶拖拉机为牵引动力,这种牵引动力并不比蓄力强多少。因此,它在耕种的效果上也不会比传统的蓄力耕作强多少,增产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第二个假设: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广泛应用与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正相关,但这种关联的强度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并不相同。

在对这一假设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当下农村的村庄进行分类。这一分类主要以农村村庄的交通便利条件为依据。交通的便利主要以能否适合小型农业运输车和小型拖拉机进行运输为依据,因而可将分类点定位于公路和城镇。按照村庄距离公路和城镇的远近可划分为依附型村庄和边缘型村庄。依附型村庄指紧靠公路或者城镇的村庄,边缘型村庄指距离公路和城镇较远,交通不便利,道路以土路为主的村庄。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对这两类村庄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同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指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指农民卖出农作物及畜牧等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非农业收入指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收入,如打工,经商等。

在对第一个假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作物的增产影响甚微,它只能对非常态条件下的农业产量起到一定的稳定和保收作用。因此,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并不能给农民的农业收入带来实质性的增长,但如果面对自然灾害的年景,它能稳定农民的这一部分收入,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来说具有高成本和不可增值性,其折旧和能耗相对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因而,如果单纯的从农业收入上来说,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实质上的收益增长。

但是,如果从非农业收入上来分析,机械化小农具尤其是农用运输车和小型拖拉机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首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机会的增多以及劳动价格的多元化,农民不再仅仅被绑在土地上,他们可以选择更多的就业市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进行价格比较。在比较中农民可以根据价格的不同从事劳动价格高的行业,产生农业劳动替代。但在现实的农村制度下,农民只能是半工半农,从事兼业制的农业形式。这就必然要求提高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以缩短农业劳动时间,节省劳动力,从而为获取半工的机会创造条件。从这一点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增加农民收入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话,那么农民就会放弃精耕细作,仅种植一些省时省力的农作物,以节省更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出去务工。在大规模农业劳动替代的情况下,机械化小农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使得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精耕细作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农业产量特别是粮食产量降低或者止步不前。这也应该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粮食产量持续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依附型的村庄里,一方面由于交通与信息的便利,农民出去务工更为方便,而机械化小农具省时省力的优点,为这一便利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距离城市市场较近的依附型村庄,季节性的打工更为灵活,这样可以使他们一面有更多的时间打工,一面可以抽出时间从事农作物的精耕细作,节约了更多的成本。而且其生产的农作物可以直接向城市市场出售,获取了中间商的利润得到更高的性价比,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利润。再者,依附型村庄的农民可以在农闲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农用运输车进行一些小生意,比如去边缘型村庄低价收购一些农作物,然后到城市市场去买,从而获取利润。这些都导致依附型村庄的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而相对于边缘型村庄来说,情况就没有那么可观了。边缘化村庄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及能耗高等原因,使小型农业机械不能充分运用,从而减少了增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边缘型村庄在使用机械化小农具时,尽管可以获得和依附型村庄相同的效率和劳动力投入,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的底层化,从而使得务工收入以及农业收入都低于依附型村庄。

因此,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在依附型村庄内表现的最明显,而对于边缘型村庄,增收则不是很明显。在我国城镇化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型村庄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并不很明显。

四、结语:对农业机械化的建言

在传统农业产量达到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打破这种均衡,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收效甚微。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机械化耕作主要是发挥其规模效益,在大幅度节约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机械化小农具并不能发挥这种规模效益;相反,每家每户购置整套的耕作小农具不仅不能在整体上提高农业的效益,而且对农户来说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造成农业机械化的资源浪费。那么,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实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应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第一,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和推动农户合作,改变家家户户小而全的农机配置,从而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在农机专业化服务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农机跨区作业等已经证明对当前我国农业是有效的,因此应该进一步的推广。在农户合作方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国家支持和保护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区域化、标准化种植为借口,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笔者认为,这种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户合作购置适合自身土地规模的耕作机具,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机械化的规模效益。二是“机具户+蓄力户”的合作模式,在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还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发挥两种耕作方式的优势,既提高了效率,又发挥了精耕细作的传统。

第二,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尤其是农村的道路体系。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要发挥其整体的效益,必须要依赖良好的交通体系。这从依附型村庄和边缘型村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来。

第三,因地制宜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束缚,在合适的地方整合土地规模,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以充分发挥其规模耕作效益。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我国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途径,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改进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方式,逐步增强其规模化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把着力点放在种子改良,农药、化肥以及人力资本的改善上,持续提高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正如上面分析的,机械化耕作农具主要的功用是提高效率节省劳力,它如果不能在规模化上取得效益,那么在提高农作物单产上并非十分有效。也就是说,机械化农具对于增产是一种假不可分性。而真正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种子改良,农药及化肥等,尤其对于人多地少的情况更是如此。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认为,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来说是一种真不可分性,因此,从提高农业产量上来说,政府应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种子改良、化肥农药上来,培训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鼓励他们采用新的农艺技术(舒尔茨,2003)。尤其对于我国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更应如此。

从微观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适应了我国的现实情况,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作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高是以巨大的机械浪费为基础的。从宏观上来看,机械化小农具的大量运用实质上并没有带来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增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寄托于小而全的机械化小农具在农户中广泛的推广应用。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要大力提高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逐步推进农民在农业机械运用上的合作,增强农业机械的专业化服务。同时,要不断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体系,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益,以减少或避免农业机械的浪费。

参考文献

①A·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②武少文等:《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③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郑有贵:《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反思》[J],载《中国农村研究报2000》,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

篇4: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因素考察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建设 科技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实现科技兴农。

一、农村的科技现状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2)农村科技服务经费没有保障。由于农村乡镇财政收入不高,因此能投入到科技服务中的经费少得可怜。

(3)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是在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是发展生产,核心是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20年来,尽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认识水平的增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低教育、低素质、低能力、低水平的广大农民队伍,导致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难以推广应用,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3、农村教育条件极差,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生产相对独立,科技培训难以集中;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从事行业复杂,教育培训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培训课程难以统一;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科技设施差,本身难以支付较大的培训费用,各级财政又无力承担此项开支,农村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4、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相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无人从事农业技术研究,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农村的农民素质呈现逆向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在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使得从城市回流农村的人很少,外出的青壮年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大中专毕业生及各行业专业人才又认为农村发展空间小,条件差,也不愿到农村发展,造成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

以上的情况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农业技术含量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二、农村科技极端落后的原因

1、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残余,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薄弱,在广大中国农村,封建迷信是很有市场的——愚昧、落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是不值得奇怪。因为当科技的力量没有足够到把神秘的力量从农民们的脑袋驱除出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没有愚昧、落后的甚至是荒诞的现象的发生。但是要把科学的东西植入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的大脑中,那是何等的难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自我产生科技人才的能力是非常差甚至可以说在落后的农村还生产不出真正算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加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能够吸纳人才的能力弱,因而农村的科技人才是非常的缺乏。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最活跃的最积极的因素,存在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弥补也有限。没有科技人才的支撑,农村科技非常落后的状况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2、在指导思想上,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确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偏向发展政策,导致农村资本和产业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指导思想上的有所侧重引起发展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3、在体制上,长期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使城乡产业分工泾渭分明

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各种产业间的联系,直接后果是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再加上城乡“剪刀差”的历史影响,农村发展的先天条件的制约,以及政府实行的“重城轻农”的财政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小、投入少、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失衡等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弃农经商、弃农打工、弃农进城现象有增无减,使得农村无人劳动,农业无人经营,农业科技无人开发,农业技术无人应用,“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

4、我国有的农村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

在客观上,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大,生产力水平不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深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的影响,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科技不能在农村推广和使用。特别是中国南方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成为了不可能,因而导致农业发展难以均衡;另外,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广大农民仍处于较为封闭状态,所以信息技术科技群向农业和农村全面渗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困难。这导致了城乡的信息的巨大差距——形成了信息鸿沟,这是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三、对科技兴农的几点建议

1、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农村科技的发展

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拓展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在带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为协调发展、保持稳定做出贡献。

2、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单单是从政策、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无论从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上说,新农村建设都需要稳定长久的农村人才因素,归根到底是要调动农民的力量。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力争普及高中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各种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从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依靠自主创新,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的竞争在表层上是价格、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逐步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普遍做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必须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

4、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技术推广效率还不高。要切实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转化和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农村一线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力量。因此我们要“发展多元化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一些经营性科技项目应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把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入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成果转化、产业开发等各个科技环节之中”。

5、深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技,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和教育问题。”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有利于促进科技与“三农”更为紧密的结合。要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转变机制,加大支持,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和产、学、研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农业农村科技投入体系。

6、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在大力提倡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还要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莉勤: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1).

[2]邵书慧:创新农村科技体制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07(5).

篇5: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郫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篇6: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5月14日到21日,经区委同意,区委党校组织第十四期科干班的学员到海尔工业园及南山村等地方参观考察。按照党校的安排,现在将在南山考察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山集团位于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龙口市,这里地处中国环渤海经济带,东临烟台、南靠青岛、西依龙口港、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南山集团从一个队办小厂,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兼并周边十余个村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化,由乡村向城市化的战略转变,2004年进入中国大型企业500强。目前,南山集团辖属三个园区(南山工业园、东海工业园、南山旅游区),十个居民生活区,40余处企业,涉足煤炭、电力、铝业、轻合金等十几个产业。主要产品:精纺呢绒、服装、煤、电、电解铝、氧化铝、铝型材、等十几种产品。南山实业A股股票于1999年12月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志着企业发展已经驶入资本运营的快车道。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等多次到南山考察工作,并对南山的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高度的评价。

二、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南山集团现有40余处企业,涉足煤炭、电力、铝业等十几个产业。主要产品:精纺呢绒、服装、煤、电、电解铝等十几种。

走过昨天,创造今天,迎接明天,“追求发展,永无止境”是南山集团永恒的主题。南山集团以创建现代化集团为目标,以先进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为先导,配之高新科技,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南山”牌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国际市场。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南山”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南山”牌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南山精纺呢绒、南山铝型材为“中国名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200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审为中国500最具价值的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南山集团2004固定资产达到152亿元,年经济总收入102亿元,年实现利税15.2亿元,人均纯收入1.5万元。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南山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新理念。南山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的要求,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着手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在辖区办学校,建宾馆,办医院,建老年公寓等(南山的老年公寓建设)。在南山参观的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活便利、交通发达,现代化的气息非常浓厚。

三是坚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南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之一。南山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南山建成了一个融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旅游文化景区,分为宗教文化区、历史文化区、高尔夫休闲区、宾馆会展区、海滨度假休闲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会议接待体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带动了当地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几点感想:

借鉴南山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做到四有:既有支柱产业、有发展规划、有人才队伍、有正确的理念。

一是要坚持发展支柱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不能简单地把建几座房屋,修几座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空洞的新农村,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虚无飘渺的。要立足村情,找准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新农村模式或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环境、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制定出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有中长期规划,也有近期目标。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实际工作中打乱仗,无序状态,减少重复性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变动引起的新农村建设的搁浅或变更,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层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行动滞后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问题。要健全完善现行教育机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如南山的职业大学,现有10个专业,45个系,1.8万人),不断提高当代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我们原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农户”评比、“好媳妇、好丈夫”评选及“文化中心户”活动,继续经常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上一篇:白湾子中学2012春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像他们那样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