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2024-04-14

风貌改造实施方案(通用11篇)

篇1: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农房风貌改造是建设宜居武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展示武隆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村容整洁、优化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此,现就农房风貌改造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让广大农户知晓。

一、风貌改造的总体要求

在不改变房屋现状结构的前提下,对房屋改造成坡屋顶瓦盖屋面,白色翘角屋脊,浅灰色外墙漆,格子木窗,仿青砖外墙漆墙裙、装饰柱,猪肝色线条。

二、补助政策

坚持财政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农户负责所需木材和砖,其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房屋的不同结构和体量,分类制定补助标准,报县财政局审定。

三、实施程序

(一)宣传动员

各涉及农房风貌改造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改造范围内的农户明白风貌改造的总体要求和补助政策以及相关程序。

(二)农户申请

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由改造农户提出申请,交村民委员会审查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本次改造原则上不得将危房纳入申请改造范围。

(三)审核备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各村上报的申请改造农户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不予审批,对已确认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不予审批,对已确认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及时报县政府审查备案。

(四)合同签订

为保证风貌改造的效果统一,由乡镇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专业施工队伍,按照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划分的施工标段,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单位与农户签订施工、安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五)组织施工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房风貌改造的组织实施,村民委员会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风貌改造农户按照合同约定事项积极配合好施工,县建委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六)检查验收

每一个施工标段内的农房改造完毕后,施工单位必须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及时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将组织财政、建委等部门按照风貌图集逐户进行验收。

(七)资金兑现

根据检查验收合格的风貌改造面积,按照财政审定的补助标准由财政划拔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农户与施工队签订的合同代为结算支付。

四、风貌改造验收标准

1、坡屋顶瓦盖面房屋 屋顶:(1)保持

篇2: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一、具体工作内容

城乡风貌改造的范围。城乡风貌改造范围覆盖全区城乡,具体包括各市、县、乡镇,以及沿我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村屯、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屯等。

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竹筒房”和对改造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

1.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

2.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

3.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竹筒房”改造;

4.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

篇3:郭声琨:风貌改造要凸出民族风貌

郭声琨先后来到恭城的大岭山和县城考察调研了生态建设、文化项目和城乡风貌改造情况。大岭山屯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的一个自然屯, 在骨干党员的带领下, 群众将原是穷山恶水的石疙瘩岭变成万亩桃园。桃花盛开, 游人如织。在桃林里, 郭声琨亲切地与村民拉起家常。村民自豪地说, 他们向荒山要地, 撬石种桃, 人均有果10亩 (约0.67公顷) , 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荒山变成花果山, 果子值钱, 桃花也能搞旅游, 如今已成功举办8届桃花节。今年的桃花节自2月25日开园以来, 已接待了近10万名游客, 农家乐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郭声琨听了十分高兴, 充分肯定大岭山人以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战天斗地,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该县领导向郭声琨介绍说, 恭城是著名的水果之乡, 主要种植月柿、椪柑、沙田柚、桃子等水果, 是广西规模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 人均水果面积、水果产量、水果收入均居全区第一。郭声琨勉励恭城各级领导和干部, 要打好生态牌,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 努力打造独具生态特色、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自治县。

郭声琨考察了广西桂林党员廉政教育基地周渭祠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武庙。周渭, 恭城人, 官至北宋监察御史, 一生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颇有政绩。郭声琨表示, 周渭是古代先贤中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 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学习他的精神, 作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表率;要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 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地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努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郭声琨说, 文庙、武庙比邻而建, 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恭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瑶族文化,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构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平台。

今年9月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 自2009年以来, 恭城掀起城市建设高潮, 大刀阔斧开展县城主街道房屋立面改造。在恭城考察城市建设时, 郭声琨指出, 恭城要以全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体化试点县、城乡风貌县城改造示范县和迎接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典为契机, 按照“民族风貌凸出, 生态特色鲜明, 人居环境最佳”的要求来进行城乡风貌改造, 突出瑶族的文化内涵, 提升整个县城的形象和品位;同时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着力改善民生,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20周年县庆。

篇4: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

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hm2,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在编制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对该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探讨和尝试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遗产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两种方法。该保护方案项目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

2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常被看作两个不可协调的对立面,不少人认为遗产保护一定会阻碍开发建设,而开发建设势必损毁建筑遗产。这样的片面观点是由采用单一保护方式的惯性思维所致。因此,确定采用合理的遗产保护方式,是解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尤其是文物建筑)应采用原址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历史信息,减少城中村改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然而城中村内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遗产主要是分布较分散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保存尚属完整但价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动。若对村内所有传统风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护方法,不仅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甚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而且会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东漖村这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周边地面标高大幅抬高,对保护极为不利。

由于防洪排涝等要求,改造过程中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面标高,都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东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标高相差约2m,致使原址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处于地平面以下,不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更面临水浸、潮湿和通风不畅之患,对保护极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仅造价高,而且会丧失部分原址的价值和意义。

2.2改造后分布零散,历史环境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比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零星分布在现代高层建筑群中,完全丧失其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有悖遗产保护的初衷。虽然周边高层建筑群可以做一些迁就、协调的设计,但高层与低层、新与旧之间的反差强烈,不可能再现传统风貌建筑的历史环境。

2.3单体建筑规模较小,难以充分利用。

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类型较少,以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类民居建筑单体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遗产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原则上建筑遗产属不可移动的都应该进行原址保护。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观原因难以实现原址保护。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采用迁移保护的方式,将零散的、地标价值不高的传统风貌建筑迁移到适宜的地点加以保护利用。

迁移保护方式可以基本解决上述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建筑的遗产价值,技术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使其变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内所有建筑遗产都可以采取迁移保护的方式,需要根据建筑遗产价值的高低、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原址保护或迁移保护的方式。通常优先采用原址保护,适当考虑迁移保护,最大限度保证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保护方式之前,应先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判断其是否合适采用迁移保护。价值评估主要从城中村内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情况、历史风貌、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越应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反之则可考虑迁移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较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遗址等地理位置类的其他建筑遗产,应实施原址保护。名木古树迁移后往往难以保证存活,亦属原址保护对象范畴。而对于自身质量较差、历史价值较低但能反映一段时期历史风貌的建筑遗产,则可考虑采用迁移保护。

东漖村有两处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两者在村中地位较高,选址讲究,整体保存完好,故应尽可能维持建筑现状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除文物建筑外,村内建筑遗产还包括传统风貌建筑和若干传统老建筑,建筑类型以三间两廊民居为主,且都存在基本损毁和被改建的情况,价值相对较低,采用迁移的保护方式对遗产自身影响较小,迁移后集中保护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街区,有利于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重塑(图2~4)。

4迁移保护应划定重点保护部位

迁移的方法有整体迁移和拆迁两种类型,整体迁移工程量大,费用高且周期长,适合技术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拆迁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和遗产价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费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较全面的修缮,如广州小蓬仙馆。东漖村项目中的风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迁的方式。然而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一定程度伤害到遗产自身,因此,实施迁移保护应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保护其重点部位。

重点保护部位的划分是为了使复建建筑更具真实性,故凡是能反映传统建筑风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应属于重点保护部位的范畴,例如民居的山墙灰塑、墀头、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别从装饰题材和建筑选材上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应予以重点保护(图5)。

在技术上,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部位在拆迁时需采用整体搬迁的施工技术,避免将其切割划分成更小的迁移单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部位或构件,亦可把其附属部分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确保重点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墙灰塑的保护,应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砖墙部分看作整体,一并搬迁。而其他必须分解搬迁的部分,分解边界与重点保留部位的保留边界间须留下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重点保留对象得到完整保护。优先保护重点部位,其余能保尽保。

5结语

以东漖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的保护方式。采用单一的原址保护方式或全部迁移保护皆非良策,将两者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出路。

应先对城中村的建筑进行摸查并做价值评估,优先采用原址保护,并结合迁移保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迁移保护中应划分重点保护部位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复建后建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篇5:老店镇临街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一、镇情简介 临街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xxx是汉代堂琅府治所建置地,距县城120千米,幅员面积434.3平方公里。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全镇辖17个行政村36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布依、苗等民族,总人口为55984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低海拔930米,位于团林堡村清水河;属典型的二半山区。

二、工程简介

老集镇坐落于老店村沈家村小组,背靠镇政府驻地,略呈S形,长约1200米,宽不足5米,沿街商户、住户120余户。在新街未开发建设之前,老街是镇政府驻地的唯一街道,也是镇经贸集散地。新街建成后,老街的作用有所淡化,沿街建筑多呈现破旧老化,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我镇环境卫生建设,阻碍农贸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符合把我镇列如 “全省40个重点集镇建设”打造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即将按照规划对老街进行改造,改变脏乱差的现状,促进我镇农贸市场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对沿街商铺进行外观改造,二是沿街道两旁做好排污沟,三是修补硬化原有街道和沿街绿化亮化。

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建设局的有关要求和规划,深入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思路,按照统筹城镇经济建设,带动城镇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促进我镇小城镇建设为核心,以突出螳螂文化特色为主题,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条惠及全镇人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突出螳螂文化特色的示范性街道。工程建设应遵循统筹协调、总体推进,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明确权责、分级负责的原则。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各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xxx镇集镇临街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向沿街商户、住户宣传工程建设内容和意义,取得信任和支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0月)1、2011年7月底前,根据规划建设要求,对改造的街面范围进行划定和标注;

2、2011年10月底前,对沿街各商户、住户根据规划要求进行统一的建筑风格进行翻修、重建和新建;

3、2011年11月底前,组织施工队建设完成老街街面道

路水泥硬化工程和排污系统。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1年12月):按照工程规划设计标准及实施计划安排,认真检查指导,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优质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1、镇人民政府与沿街需加层和重建商户、住户在开工前签订《协议书》,明确在此次工程建设中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2、工程开工建设后,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靠前指挥,积极协调配合,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篇6: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安全情况检查方案

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工作安排,我局决定于2012年11月19日—11月23日对舞阳河路风貌改造已完工工程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及安全排查。方案如下:

一、排查重点

1.检查木结构的稳定性,檩子橼皮腐朽情况。

2.小青瓦的脱落情况及存在隐患排查。

3.铁件及铆钉等稳定性及锈蚀程度。

4.避雷设施损坏情况。

二、要求

1.加强领导、认真部署,针对当前风貌改造工程使用过程存在隐患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排查,并作好每栋号房屋安全隐患情况评估。

2.强化预防、及时整改。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按照既定的可行的措施及方案整改。

3.对于存在重大安全的部位或构件,并作出整改意见。

三、隐患排查分组及人员安排

1.杨辉、吴金奎、孙冬梅、金文华(负责新街口到烟草局)

2.冯廷华、吴勇、陈芳、苏毅(负责德源餐馆到教师新村)

3.常汝华、杨青学、黄姜婷、杨江星(负责金井小区到鸿雁宾馆)

4.唐强、吕奔红、吴必彪、冉启林(负责农业局到杉木河饭店)

篇7:赴汶川水磨古镇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彭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为进一步高标准、高效率地搞好我市各镇城镇风貌改造工作,11月25日,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映明,市政府副市长曹建春,组织房管、建设、规划部门和8个重灾镇的党委书记,赴汶川县水磨镇,对该镇的特色风貌改造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该镇改造后的风貌特色,并与镇政府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该镇准确的规划定位、超前的改造理念、鲜明的建筑风格和科学的改造模式,让大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启发了思路,更加坚定了搞好我市城镇风貌改造的信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情况简介

水磨镇是汶川第二大镇,是阿坝州进入成都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5.12大地震造成镇村居民住房20%倒塌,55%严重损坏。其中,作为镇内古建筑较为集中的古镇禅寿老街,也遭受到了严重毁损。佛山市拨付10余亿对口援建该镇,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改造,一座商贸教育旅游生态新城初见雏形,其风貌改造重点——禅寿老街已于今年5月12日顺利开街。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定位准确,明晰了古镇未来发展方向。其规划结合了该镇独有的生态环境、藏羌文化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承接成都市生活圈辐射,以集镇为中心,实现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商贸旅游业、教育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标准地提出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发展定位,为水磨镇的未来规划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二)改造理念超前,指明了古镇生态发展之路。坚持可持-1-

续发展理念,把握“复古中力求创新”原则,打破“房倒建房”重建模式,在透彻了解人文、历史特点的基础上,着力实施产业的“腾笼换鸟”战略,即改变旧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产业由工业向旅游、教育业转型,下力气关闭污染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培育特色业态,引进阿坝师专、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进驻古镇。同时通过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建设成都后花园,实现了水磨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风格鲜明,凸显了古镇传统特色。该镇以禅寿老街为风貌改造的核心,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基础上,以田园风光为屏障,构筑生态开敞的空间系统,维持老街的生态肌理与景观格局的整体系。在改造中,不仅保留了古街“家带及院落”布局的传统模式,既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又讲究单体效果,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四)改造模式科学,体现了古镇高效化打造。为维持禅寿老街生态和景观格局的整体性,结合灾区安居工程,运用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对老街的建筑采用了复原再生、恢复重建和立面改造三种模式,重新恢复古戏台、大夫第等明清历史建筑,并通过完善连接道路、给排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设置景观平台,打通河面走廊,充分发挥街道的地形优势。

三、几点体会

水磨镇的风貌改造在规划定位、改造理念、建筑风格和改造模式四个方面独具特色,推进速度更是迅速,对我市的风貌改造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该镇存在着特色产业不明显,功能分区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在借鉴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市城镇风貌改造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优化风貌设计,凸显镇域特色。各镇在风貌改造中应牢牢体现四性要求,立足场镇产业的恢复提升,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明确场镇发展定位与建筑风格,同时注重功能的明显区分,同步跟进基础配套设施。要从生态环境、场镇色彩、道路风

貌、建筑风格、景观环境风貌、节点风貌、平面装饰和公共设施这七个设计方面来入手,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及时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重点突出房屋立面、坡屋顶、山墙、披檐、窗户精边及窗花等符号处理,力求凸显本镇风情特色。

(二)更新改造理念,复古中突破创新。牢固树立“重建促发展”的理念,在深入挖掘本镇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和明晰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既要保留和恢复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以改造为大好契机,在复古中不断创新发展,大力提升特色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

(三)创新改造模式,高效推进工作。各镇应针对自身工作瓶颈,努力寻求相关部门的政策、技术等智力支持,问诊把脉,对症下药,找准突破口,改变旧有改造模式,在尊重历史、生态、政策的条件下,创新思维,巧用活招,有力地破解各种重建难题,迅速打开风貌改造工作新局面。

(四)强化推进措施,加快改造速度。强化落实部门包镇制度,督促指导各镇具体工作;强化责任到位,落实镇干部包户制度;强化统筹力度,落实各镇例会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力量,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的主体作用;强化改造基础工作,提前做好项目招投标前的可研、立项、地勘、方案设计、清单报价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而加快改造步伐。

(五)狠抓示范改造,典型带动全面。要加大对重建示范镇基础设施和风貌改造资金倾斜,规划设计和土地资源支持,优惠政策和人力资源保证,尽快打造出风貌改造亮点,增强重建信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

篇8: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200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应遵循的方针政策;而整个“十一五”期间, 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就有14个。虽然, 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 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少数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并结合发达地区的支援, 使本地区的经济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又如“三农”政策的持续升级, 乡村民族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乡村民生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见图1)

广西马山县古寨乡地处南宁市马山县东部, 东与加方乡接壤, 西南与古零镇、白山镇相连, 南与上林县镇圩乡交界, 北与里当乡、金钗镇毗邻, 是南宁市三个民族乡之一, 是马山县的民族文化基地, 是瑶族文化历史沉淀深厚的乡镇。2014年是瑶寨成立30周年的乡庆年, 为保持古寨乡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更好地保存瑶族文化这块民族文化瑰宝, 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古寨乡政府提出对古寨乡乡镇风貌进行改造的项目规划。

但此次规划, 不应像保护博物馆似地保护马山县古寨乡这个古老的瑶寨, 要考虑居住在瑶寨里面的居民, 所以整个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都以瑶族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依托, 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兽崇拜等, 满足瑶乡居民的切实需求, 真实反映瑶乡人民的生活风貌, 折射出瑶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2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临街建筑的风貌改造

瑶族,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光辉文化的山地民族, 其文化作为人文景观的精华, 具有存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1]本次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风貌改造的设计理念, 源于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背景, 设计的主题定位为古老的瑶寨, 引申为古香古色、瑶味十足。要使设计的主题得以凸显, 必须从挖掘古寨瑶族文化开始。

(1) 龙犬。龙犬源于瑶族的盘瓠, 亦称盘王、盘护等, 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2]瑶族人崇拜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 他们认为人和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于是出现了“盘王图腾”, 并崇拜盘瓠, 在特定的日子祭祀和供奉盘瓠。瑶族人民把龙犬奉为始祖, 相信龙犬会守护他们的民族, 保佑民族逢凶化吉, 风调雨顺。因此, 在对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的风貌改造中, 临街民居建筑、临街公共建筑、古寨乡大门的屋顶和大门前的石雕都分别采用了龙犬吉祥的灰塑装饰和龙犬神兽。 (见图2、图3)

(2) 瑶族人在盘王节祭祖时大跳长鼓舞, 纪念祖先的同时也庆祝人丁兴旺、农作物丰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饶鼓, 瑶人乐, 状如腰鼓, 腔长倍之, 上锐下侈, 亦以皮靴植于地, 坐扮之。”[3]瑶族人根据长鼓舞来设计, 其造型独特、鼓身修长、鼓身通红、形态优美, 鼓上饰有色彩鲜明的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彩绘花纹, 极具民族风格。勤劳的瑶族人在盘王节都为别开生面的长鼓舞做准备, 更为成为鼓手而感到自豪。因此, 临街房屋的门在改造设计中, 多选择采用长鼓舞这个富有瑶族文化气息的元素符号, 涂上红漆, 使临街建筑与马山县古寨乡完美地结合, 烘托出瑶寨独特而源远流长的瑶文化背景。 (见图4)

(3)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及金银花为主, 金银花的种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已成为古寨瑶族乡的又一个标志性符号, 金银花的丰产预示着瑶寨大部分乡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因此, 作为象征着古寨瑶族乡的人们连年丰衣足食、勤劳安康的载体, 其在风貌改造的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建筑屋脊起翘部分和窗框均采用金银花元素。 (见图5)

(4) 瑶族女性的头饰大多是对牛角的模仿, 热爱唱歌的瑶族人会用牛角制作成乐器。而瑶族人每年举行的斗牛盛会, 斗牛师的服饰也是取用了牛角这一最为突出的装饰, 也由此衍生出了后来的牛角图案。因此, 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临街民居建筑的改造设计中, 屋脊翘角采用牛角元素既能代表瑶族人民对牛图腾的信仰, 也使牛角这个瑶族的标志性元素更深入人心。 (见图6)

此外, 设计中还运用如瑶锦图案、吊脚柱门框、栀子花镶边、飞鸟几何花边、盘王印等瑶族特色的文化元素, 使整个设计极具瑶族特色, 主题鲜明。

3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设计要点

(1) 以人为本, 尊重少数民族居民的诉求。在民族村落文化的景观构成中, 当地村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他们是整个民族村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村落风貌改造的过程中,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所进行的改造才是有价值并且可实施的。[4]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的走访, 广泛征求乡民意见。如随着乡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空调, 在临街立面改造中出现高科技产品, 破坏了“古色古香”的瑶族风格。因此, 为了不影响整体风格, 也不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临街建筑立面上则增加了具有瑶锦图案的空调罩, 以达到整体风格的统一。又如, 屋顶排水问题一直困扰当地住户, 为了不影响住户室内的使用美观, 选择应用广泛、结构简单的外排水方式, 临街建筑主要采用女儿墙外排水的做法, 既经济适用又不影响整体美观。再如, 为解除建筑之间的安全隐患, 设计邻户之间使用山墙连接, 起到防火和分隔的作用。而山墙的形制则选择了线条优美、取意“前程远大”的锅耳墙, 这不仅满足了建筑美观的要求, 还提高了住户们的安全系数。

所以, 在设计前必须到当地进行充分的调研, 多听听当地居民的声音, 多与当地居民沟通, 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及当地居民内心真正的需求。在设计时, 把调研期间收集的民众意见综合考虑,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体现到设计当中, 并最终被当地居民接受和欣赏。

(2) 以文化为“魂”, 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文化景观既是产物, 又是过程, 是人们生活方式、民族身份和信仰系统的象征, 扩展了关于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交叉关系的思维。[5]在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脆弱性决定了我们要注重保护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当地的文化景观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 还传承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文化历史的价值格外突显, 地方文化在乡村景观改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也显得格外有意义。在规划设计越来越追求现代化的今天, 在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过程中以文化为“魂”尤为珍贵, 因为民族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导向, 在设计中渗入民族文化, 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尊重, 能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推崇和拥护, 容易被接受, 同时也是设计师站在少数民族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的体现。所以, 身为设计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份“珍贵”延续下去, 在设计之前, 要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秉承让“即将遗失的民族文化延续下去”的态度;而设计时, 要让“民族文化”这条主线贯穿在整个设计当中, 要让文化的精神渗透进细节里, 以小见大, 表达的不仅是对家乡的保护和热爱, 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尊重和热爱。

(3) 就地取材, 凸显地方景观特色。在少数民族风貌改造过程中, 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地方景观特色的凸显。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本地现有资源和条件, 以及当地的景观特色。在设计时则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如把民居建筑改造成最科学的朝向, 提供最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合理栽植, 以实现降温的作用等。还应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考虑地方景观特色, 如体现当地植物形象特色、建筑装饰特色、街道格局特色等。应做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并积极响应全球低碳化的主题, 从实际出发, 就地取材, 充分考虑当地文化景观的特色, 整合资源 (如结合当地交通条件和本地资源考虑建筑构件材料等) , 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只有在设计时做到上述三大原则, 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协调地开展少数民族民居风貌的改造。

4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的启动, 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这些乡镇, 给少数民族乡镇带来更多的商业契机。如有更多的人想去了解少数民族乡镇的生活现状, 想感受民俗文化, 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如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政府的鼓励下, 把目光聚集到发展蒸蒸日上的少数民族乡镇上, 注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带动少数民族乡镇的发展。给少数民族乡镇创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乡民们不再大量向外流动, 在不过度开发的情况下, 还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延续下去。长此以往, 少数民族乡镇与城市的差距会慢慢缩小,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5 结语

实践证明, 开展少数民族乡镇风貌的改造,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乡镇风貌改造, 展现了各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带动少数民族旅游业、养殖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首先, 少数民族文化是小众的文化, 大众们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体验, 开发商在迎合游客时, 难免会呈现出或多或少变质了的民族文化;其次, 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带来许多商业活动, 这些商业元素的注入会让纯朴的民俗文化失去本真。

因此, 在不过度开发的情况下, 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开拓少数民族居民的视野, 同时又要延续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既要拉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又要使得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邓远东, 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8) :53-56.

[2]吕大吉, 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瑶族卷.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柯可.文化产业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4]杜晓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今日国土, 2006 (Z4) :23-27.

篇9: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一、历史风貌建筑的几个特点

历史风貌建筑和新建建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历史风貌建筑都存在着各种缺陷或破损,如柁架、木檩、土板、木龙骨遭朽,梁板的裂缝、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碳化等,从而在结构上产生裂缝、腐蚀、变形等损伤,其结果导致材料、强度等力学参数的降低,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二,不少建筑缺少完整的建筑档案,特别是结构、设备图纸、竣工资料和历史修缮改动记录残缺不全,有些建筑内部屡遭改动,杂乱搭建,这给修缮和保护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第三,天津现存的各租界地历史风貌建筑都有其不同时代、地区、民族特点,故在修缮中要尽量采用原有的传统工艺技术,保持原有的建筑特征,在制定修缮方案、施工技术和设计等方面,应区别于普通房屋修缮。

二、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保护方案分类

为确保历史风貌建筑及其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按照这些建筑的价值意义和特殊性,制定一个全面保护性方案,保护方案的制定应按照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和现阶段使用要求,在重点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同时,又能适应时代变化,进行一些恰当的更新和合理利用的改进。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四类制定保护方案:第一种是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都不可改变的类型;第二种是除了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外,其他部分允许改变;第三种是建筑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第四种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三、制定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方案的要点

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受到设计、投资、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质量上的差异,故其修缮方案的制定不得简单粗放,而应当力求精致,以确保维修加固目的实现。

(一)修缮方案制定

1.熟悉和了解历史建筑特点

修缮方案制定前,应根据天津市政府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以及建筑物现使用方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结构特点和实际状况,通过调查和查勘了解得到的资料,对风貌建筑几何尺寸、损坏情况、受力特点、材料物理性能、水平和垂直度等,全面了解和熟悉。如熟悉该建筑的历史资料、设计图纸文档以及建筑物的维修改扩建和使用情况等历史资料,建筑物的内外部及重要部分的细部照片;核对主要建筑平面、立面图和剖面图、梁柱节点构造形式以及构件截面情况以及损坏情况的研究报告;查清基础的结构型式;熟悉和掌握重点保护部位的格局、装修和建筑风格的质量现状资料;重点检查维修部分主要结构构件及基础材料组成和损坏情况。

2.充分考虑原结构现状

制定风貌建筑修缮方案,应结合历史风貌建筑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原结构现状和受力特性及保护范围和要求,施工方案应考虑选择技术可行、施工方便、经济合理、不损坏原结构、不影响外观的施工方法,对其修缮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如保护部分、拆除部分、修复加固部分、装饰部分等,针对这些专项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工序、安全防护以及其他质量特点来进行制定,其中对许多重点保护部位、关键工序要有施工组织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而且要把重点保护部位和原结构安全放在首位。

(二)修缮工程实例

天津市河西区九龙路1号马场道青岛胡同2号,原为德国武馆公寓,是由1924年英国人戈尔出资建造,德国设计师设计的公寓式别墅,建筑面积924.62平方米,砖木结构,地上局部三层,地下一层,总高度14米。该建筑物目前为历史风貌建筑特殊保护等级。

1.房屋状况分析

由于建筑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且建筑使用功能多次变更,房屋存在明显的老化、局部变形和损坏,经查勘主要表现在:屋面瓦片残缺并且老化疏松、损坏、漏雨,土板、木檩、木橡子发生糟朽,个别部位出现断裂;部分檐口封檐板腐蚀,油漆剥落;外檐疙瘩小卵石混水墙面风化,部分损坏,空鼓脱落;木质结构老化、糟朽,楼内木地板损坏、腐朽,木楼梯损坏,油漆脱落;因地震原因导致地下基础出现变形,造成室内外下水管道堵塞渗漏,地下室渗水。鉴于该历史风貌建筑建造年代近百年,已超出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隐患,根据查勘应尽早制定维修加固方案。

2.维修工程方案

此次修缮根据该德式建筑式样及风格结构为带地下室、局部三层,建筑物顶部为多坡大筒瓦顶设老虎窗,外立面为疙瘩小卵石混水墙面的建造特点。本着不破坏原有建筑形式修旧如旧原则,同时以《民用建筑修缮工程查勘与设计规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主要依据,在综合考虑房屋外观、结构、历史价值、损坏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维修方案。

(1)外墙面修复

外墙面风化墙面的修复,是修旧如旧的重要环节,既要保护墙面的整体性,又要保持墙面的沧桑感。先将墙面的风化、碱蚀等酥松层全部斩除,露出坚实的砖面,经过清洗后,使用砖粉修补材料对砖体损坏部分进行修补,再补嵌灰缝;勾缝也同样重要,有圆缝和平缝,圆缝过于显眼且与当时年代不相符,故全部采用平缝;全面修复原有的疙瘩小卵石混水墙面,剔凿损坏部分,混水墙面面层和底层,剔凿成阶梯形倒坡搓,按原材料修补,修缮后的墙面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最后采用无色透明渗透型憎水性保护液对整个墙面进行全面保护。

(2)木质结构部分

严格遵守不同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对室内部分木地板,进行补配大修楼梯,部分龙骨拆换;门窗部分拆换、维修、换纱油漆,局部损坏的按原有木材的树种,材质原样修复;但凡木门窗翘曲变形,用硬木榫进行校平,原门窗框扇的换料组装,须榫眼胶接加打紧,嵌合严密、平整;考虑到节能,原普通玻璃改为中空玻璃,确保如旧的外立面。

(3)屋面修复

屋面涉及安全、耐久和其他更高使用要求的部分,在保证外观协调的同时,运用新型材料和工艺代替已淘汰的传统建材。屋面主要为木结构,基本完好的木檩条结构,经过防腐除虫处理后都得到完整保留,所有木构件采用防火漆保护,在新旧体系中间增加挤塑板,起保温隔热作用;屋面烟囱按原样修复;屋面翻修时,尽可能利用原有瓦片。其斜沟瓦、斜脊瓦及脊瓦等均编号存放,凡损坏及风化严重的瓦片均按原样定制调换;添配新瓦时,其规格、颜色、材质力求与原始瓦片一致;由于屋面天沟已损坏,均予以拆除,按其原样,用不锈钢拉丝材料,氟碳烤漆成亚光同原色表面,做成与原天沟相同的形状。

(4)内墙体修缮

内墙体修缮时,先修缮其损坏的墙面,再补抹内墙灰面。对隔墙裂缝采用压力灌浆法修补,提高墙体的粘结力和抗剪、抗拉强度,对承重墙局部开裂,应在开裂处采取扩大面积、增加钢筋网片,并采用混凝土填充,达到加固及修复墙体裂缝的目的。修缮后的墙面其抹灰应按原材料修补复原,抹灰面平整,无裂缝。

(5)墙面粉刷

墙面粉刷凡起鼓、裂缝或酥松、雾变脱落的均铲除重新粉刷,用干粉砂浆打底刮糙,纸筋石灰粉面;石膏顶线与挂镜线,按原花纹及规格全部新做。对地下室外墙部分剔碱、做五层做法防水、贴防水层。新做室外地下水管道、排水井,恢复补强混凝土柱、梁、抹灰和涂料。

篇10: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乡、镇(甲方):施工单位(乙方):村民代表(丙方):

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创造和谐社会,改造居住条件美化环境,现由政府出资,乙方承包施工城乡风貌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拟定在乡村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本着自愿的原则,居民自愿将自己原居住房交由乙方进行外立面改造。

为明确甲、乙、丙三方在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城乡风貌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的具体情况,三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以共同遵守:

一、工程施工范围和内容

1、按建设部门确认的房屋外立面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2、丙方积极配合乙方施工,为达到外立面改造效果,需要拆除墙体、屋面及瓦片等;门、窗改造除外。

3、乙方施工项目:拆除工程、搭设工程外架、外墙水泥砂浆抹灰、涂抹外墙漆、粉刷装饰腰线、屋顶挑檐及盖波纹瓦:

二、甲方权利义务

承担本乡镇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带责任,协

调解决城乡风貌房屋外立面改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所有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的原材料由乙方提供并施工:

2、乙方在施工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施工项目:

3、乙方在施工期间必须注意自身安全及他人安全,杜绝安

全事故发生:

四、丙方权利和义务

1、丙方积极配合甲方进行外墙工程施工:

2、丙方提供施工中使用的水和电:

3、工程完工后,丙方5年内不得擅自对房屋外立面外观进行改造。

五、其它

1、本协议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未尽事宜,由三方

协商解决。

2、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丙三方各执壹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丙方(签章):

篇11: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3旧城风貌改造过程中的城市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1掌握旧城的空间布局基本规律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不仅仅是一座独栋建筑物的功劳。城市的整体美貌,要得益于数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独特融合的整体视觉以及广阔丰富的空间。一座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凸显城市特色的基地。为了让新城和旧城做到和谐优美,必须要探索、掌握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旧城广阔的空间,为城市建设和理念创新提供了足够的场所。有关专家指出,旧城风貌改造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相互协调、善于表现以及有机协调的原则。而关于空间艺术,有很多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建设中,例如:图底理论、联系理论等均为很常用的艺术理论。常用的城市设计手法包括:侧面封闭、边沿连续、结构跨接、室内外光线融合得到、突出暗示等等,这些手法的使用,有助于勾勒出线条优美的的建筑结构,同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实际需求、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建筑场所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具特色。

3.2突出旧城的文化特色文化的特色和城市的空间结构息息相关,文化的`特色,通过艺术的手法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延伸,达到感受、文脉等更高级的文化层次,让文化的深度更深、内涵更丰富。旧城风貌改造时,设计的侧重点应该是场所,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取决于对场所基础特点的第一印象,总结城市中场所的基本特征,从中提升出一些通用的概念运用到城市的设计建设中去,这是旧城风貌改造最常用的。因而,场所要比建筑物本身优先考虑;尊重文化并向历史借鉴经验;增设适应于社区每个层次的场所功能;人性化设计;注重步行;和社区充分沟通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增加场所的长久实用性;场所变化小规模进行尽力提升场所的舒适程度、可观赏价值。

3.3把旧城的生命活力激发出来。促使某一地段复兴繁荣,是旧城风貌改造的重要任务。通过旧城风貌改造,可以让城市形象重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带动城市经济的再次发展。而旧城风貌改造过程中,要秉承整体和谐的理念,尊重历史的同时做到改革创新,尽量考虑城市中每个层次的需求,保持社会平衡。

4旧城风貌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要点

4.1保持城市设计的可延续性

一个完美的城市设计计划,需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各层次(包括城建部门、设计部门、当地居民等等)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想法。城市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要实施到城市的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去,让设计具有可延续性。一般来讲,详细的规划设计是针对于旧城区的某一片区,总体的规划设计则是针对于整座城市的设计,它更具宏观调控的作用,高瞻远瞩,更讲求整体性,它把整座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

4.2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城市设计对城市中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具有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此来保证城市建设有序、长久的进行。在当下的城市建设环境下,城市设计对于旧城风貌改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显而易见。一是,现在常用的控制性规划,主要用来控制土地的使用方向和开发强度,这里的开发强度指标(包含绿地覆盖率、容积率等等)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座城市的环境实效。在容积率、建筑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引导和控制,会让城市彰显出的外部环境大不相同。二是,现在城市的开发,多是由开发商承接,他们往往只关注工程的实际利润,而忽视了工程承载的社会使命和环境使命,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设计初期就要从整体出发,让设计来引导和管控城市环境的发展动向。

5结束语

总之,旧城风貌改造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势地貌,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小街小巷、千年古树、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要加强有效的保护措施,发挥它们的景观作用,同时,还要把城市的特有文化有机融合到城市的建筑中去,形成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用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旧城风貌改造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也从整体上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晨.城市复兴中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3):58~62.

上一篇:镇信用社主任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数蛤蟆课堂实录文字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