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

2022-10-30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逐步积累而形成的, 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然而近年来,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 在局部利益与眼前利益的驱使下, 在保护与发展的对话中, 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工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1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的意义

1.1 改变规划模式, 彰显城市个性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最佳竞争优势所在。然而受功能理性主义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 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往往一味套用已有的理念或成功模式, 很少考虑自身在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城市个性全部丧失, 难以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完善现有城市规划体系, 提高规划管理绩效

国内城市规划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 然而, 无论是上层次的总体规划, 还是下层次的详细规划, 都普遍缺乏对城市风貌的关注。所以, 城市风貌规划的提出, 正是对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 它在不同层次规划间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控制图则的编制, 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规范和控制要求, 有利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监管, 以及规划管理绩效的提高。

1.3 构建视觉空间景观, 打造现代宜居城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 国内许多城市的空间景观和居住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反而有所下降。城市风貌规划的适时出现, 正是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塑造良好的空间秩序为根本目的。

2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

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和开发利益的左右, 对保护采取消极甚至遏制的态度, 他们认为更新与保护是一对矛盾, 其实不然, 更新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2.1 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历史的遗留原因造成的文物建筑产权不明晰, 一栋建筑往往为几家单位所共有, 各自为政, 大家都在无偿地使用 (常作为住宅或仓库等) , 没有人愿意出资维修保护, 造成这些文物建筑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破烂不堪。

2.2 体制不健全, 缺乏专项保护资金

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往往由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主管, 但文化部门的监管缺乏力度。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文保单位的墙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尽管文物部门为之奔走, 向上级部门反映, 但由于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和行政不作为, 导致文物建筑最终仍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厄运。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数城市的财政收入较为紧张, 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再加上由于诸多原因, 用于保护文化古迹的专项资金常被挪作它用, 造成文物保护工作捉襟见肘的局面。

2.3 保护方式片面单一、消极被动

片面单一的保护:保护中重“古”轻“今”, 重文物轻历史地段, 重物质实体环境轻人文环境。缺乏对历史建筑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 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 城市的环境意象、景观特征遭到破坏。

消极被动的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以一种静态的、消极的方式为主, 仅仅作为一项专项规划, 并没有将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 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街巷空间和场所精神。

2.4 重发展、轻保护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蒙蔽或出于树立政绩的需要, 一些城市的保护工作往往让步于房地产开发建设, 从表面看城市的面貌得到改善, 城市的经济得到繁荣, 而透过这种浮华的背后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丧失, 城市文脉的粗暴割断, 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3 城市风貌规划理念

3.1 全面系统的理念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历史文化资源往往在夹缝中求生存, 成为城市景观的盆景, 且多数呈簇状或碎片状散落在城市中, 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传统的城市环境氛围的营造, 仅靠一些处于游离状态、相互间缺乏联系与呼应的历史因素是难以完成的。

3.2 保护中求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它的发展思路应是以保护为主, 在保护中求发展, 以发展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只有这样, 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城市也得以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应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来确定必须进行保留的, 可以保留或可加以改造利用的, 没有保留价值的可以拆除的内容等等, 合理的划定保护区、协调区和新建区, 做到有重点的保护, 然后再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 编制详细的、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 并要依法对违法违规的现象和个人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

3.3 与时俱进的理念

今天的建设将是明天的传统, 城市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机体, 必然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进步。任何“不变”都是相对的, 而变是绝对的。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老城市, 其形态也不是形成之初的面貌, 而必然经历过无数次变迁。每一个时代都以其特色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上烙印, 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护环境风貌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

4 结语

从我国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现状来看,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城市的外部表征和外部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发掘研究城市的内在品质。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中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思想贯彻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的设计中, 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着眼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要素进行设计, 推进历史文化城市的特色形成, 展示城市本身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 再现历史文化城市应有的魅力。

摘要:城市的历史风貌在慢慢地消失, 经历了大拆大建的懊悔和反思, 对城市的历史传承, 以及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历史建筑、风貌街区等的态度, 就成为评判城市文明程度及城市素质的象征, 然而“新”和“旧”总是对立的矛盾, 快速建设的“动”和历史悠悠的“静”又是难以调和。本文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的意义, 介绍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希望能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城市风貌规划,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克里尔.城市空间[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2] 阮仪三, 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 王林, 等.上海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规划与时间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 2001.

[5] 伍江, 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环境规制对矿产资源跨期优化配置的影响下一篇:公路工程招标中现行评标办法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