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2024-04-17

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共6篇)

篇1: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给药时间

人体有各种时间节律,人体的气血阴阳随着昼夜、四时阴阳、寒热的消长而变化。若顺其势而用药,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就可借助阳气生发或阴气沉降的作用趋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选择用药时间

需借助人体阳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等治法与方药时,宜早晨或上午服用。

◆ 升提外透的药物,宜午前服用;

◆ 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清晨服用;

◆ 温阳补气的药物宜清晨至午前服用。

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病,多选用滋阴补血、重镇安神、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午后或傍晚服用。

◆ 苦寒攻下的药物,宜下午或晚上服用;

◆ 清泄阴分伏火的药物、养血宁心安神的药物,宜入夜服用。

确定用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一日2~3次。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使药力持久。

健胃药、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消导药、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1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驱虫药宜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

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用。

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用。

泻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涩精止遗药宜早、晚各服一次。

调经药宜行经前数日和经期服用。

平喘药宜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治疟药宜发作前3~5小时服用。

特殊情况,应遵医嘱给药,如鸡鸣散宜在凌晨4点空腹服用。

篇2: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摘 要】 目的:分析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对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错对象、输错药物、输错剂量、漏和多治疗共占85.19%,其中59.29%与查对制度未落实有关。结论:加强给药环节管理,重视查对制度落实,规范医嘱处理流程,多途径多形式提升护士工作能力,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 静脉给药环节 安全管理

给药环节错误是指在假定医嘱或处方无用药错误的情况下,患者实际接收的药物与医嘱或处方内容之间存在差异[1]。用药错误是可预防事件,大多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2]。护理人员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担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对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护理安全。资料与方法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规定: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由科室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于规定时间向护理部递交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至护理部的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结果

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分类见表1。

2.2 原因分析

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原因分析见表2。对策

3.1 加强给药环节管理

3.1.1 科室加强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培训,增强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护士的自觉性和风险防御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用药的意识。

3.1.2 分享给药环节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用药错误后,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对科室的讨论分析进行论证,找出错误发生的真因,制定相关对策,并及时通报,让全院护士引以为戒。

3.1.3 强化病区药品管理,对各种药品实行严格的分区存放制度,设置醒目标识,避免包装、药名比较相似的药品相邻放置。

3.2 重视查对制度落实

3.2.1 给药环节涉及多项工作流程,部分护士认为他人已经查对或还有下一个查对环节而本人疏于查对。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查对制度的培训,强化护士查对意识,形成“在我这里从零做起”的查对理念,使每名护士在每个环节切实查对。

3.2.2 指导护士实用的查对方法。如单人查对时使用“眼看手指口念”法,如双人查对时使用“一唱一答”法,如床旁识别患者身份时使用“反向查对”法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

3.2.3 护理管理者以跟班形式督查工作中查对制度落实情况,对不符合规定行为及时督促改进,对屡次违反并导致输错人、输错药的行为零容忍,加强惩罚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3.2.4 应查对药物全名、剂量和剂型,尤其是对看似、听似的药物,不能只核对药名的一部分。

3.3 规范医嘱处理流程

3.3.1 在本组7例中,有4例为晚夜间新开医嘱处理不正确,2例为午间未及时撤销出院患者用药所致。因此,应有明确的医嘱处理流程,每一名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均应熟悉。

3.3.2 简化医嘱处理流程。不要多处留有信息,以免增加出错的机会;采用打印医嘱,尽量避免手工转抄,减少人为因素的错误。

3.3.3 落实医嘱查对制度。医嘱班班查对,单线班医嘱由下一班核对;单线班执行新开医嘱前,自我复核新开医嘱的治疗单据。

3.3.4 所有停止使用的药物应立刻撤下并去除瓶身患者信息。本组中有1例因护士未及时除去瓶身信息而误将已出院患者的药用至新入院患者。

3.4 多形式提升护士工作能力

3.4.1 科室建立药物说明书收集本,及时组织培训,让护士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的观察和处理,可将需护士掌握的关键内容以红色标识,便于护士抓住关键点。

3.4.2 采用“愚巧法”弥补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足。列出特殊药物剂量、流速和其他数据计算方法贴于固定地方,方便查阅;开具特殊药物时,使用医嘱嘱托,注明特殊交代;有多瓶液体待接时在瓶身标注使用次序。

静脉途径给药是护士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会发生用药错误。护理管理者应加强静脉途径给药环节的管理,指导护士查对方法,督查查对制度的落实,规范医嘱处理流程,提升护士工作能力,从技术和意识层面双管齐下,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蒋银芬,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64

篇3: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1 常用抗菌药物PK/PD、PAE机制

PK/PD参数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评价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PK用于反映抗菌药物的分布、代谢、吸收及排泄过程, PD用于反映抗菌药物的具体治疗效果;PAE则反映的是抗菌药物杀菌作用的时间长短。

2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2.1 β-内酰胺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用药时间将血药浓度维持在致病菌最低抑菌浓 (MIC) 以上, 是清除病菌的关键。药物浓度MIC的时间是该类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时间。高于研究表明, 用药后24 h内, 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约40%~60%时, 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最佳。t1/2在2 h以下 (包括2 h) 的该类药物, 常规需3~4次/天;t1/2>2 h或PAE较长的该类药物, 可酌情减少给药次数[2]。如青霉素类、多数头孢类抗生素半衰期相对较短, 需要每日多次用药;头孢曲松半衰期相对较长, 可降低给药频率, 每日给药1次。

2.2 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浓度依赖性药物。研究表明, 单次给予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获得日剂量多次给药的峰浓度 (Cmax) , 从而维持较高的Cmax/MIC比值。此外, 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单次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 缩短药物与致病菌的接触时间, 降低药物耐药性。同时,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毒性, 每日多次给药, 或者持续静脉滴注时, 容易造成蓄积中毒。故该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是每日1次[3]。

2.3 诺酮类药物

诺酮类药物亦属浓度依赖型药物, 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呈正比, 作用迅速, 较少产生耐药性。大部分该类药物的PAE较长, 且PAE与浓度值正相关, 因此不主张大剂量使用。比如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临床给药时间一般为每日1~2次, 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炎及呼吸道感染疾病;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药物临床给药时间一般为每日1~2次, 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结核。

2.4 大环内酯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差异较大, 主要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无法应用单一指标来评价药物疗效。通常情况下, 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的t1/2在2 h以下 (包括2 h) , PAE也较短, 故多采用间隔给药, 每日3~4次;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 由于其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的PAE, 故建议采用单次给药方案, 即每日1次[4]。

2.5 抗真菌类药物

抗真菌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常用的包括时多烯类、氟胞嘧啶、唑类等。其中, 氟康唑t1/2在27~37 h左右, AUC/MIC比值>20, 宜采用单次给药方案, 即每日1次, 口服可吸收完全;氟胞嘧啶的给药时间为每日2~3次, 给予途径宜静脉滴注, 口服则需增加用药间隔, 每次4次[5]。

2.6 其他类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由于其t1/2与PAE较长 (t1/2为4~11 h) , 故临床应用可酌情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如每隔6 h或12 h给药1次, 方式为静脉滴注[6];克林霉素亦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但其t1/2与PAE较长 (t1/2为2.4~3 h) , 故临床应用宜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每日3~4次[7];甲硝唑属浓度依赖性药物, 其PAE较短, 主张每日多次给药, 一般口服每日3次, 静脉给药每隔8 h或12 h, 1次。

2.7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8,9]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 须行药敏试验, 以评价给药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联合用药的PAE比单独用药时间长, PAE具有协同或相加的作用, 故应适当减少单剂剂量, 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如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时, 可酌情减少氨基糖苷类日剂量;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用时, 因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PAE作用显著, 且对大肠埃希菌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当药物浓度>4MIC时, 两药呈相加作用, 故需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对于不良反应较大、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时, 因其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故须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3 小结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和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近年来, 随着各类新型抗菌药物面市和医药技术的成熟, 抗菌药物在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中的使用日益广泛, 已成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据报道, 目前我国最低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约为30%, 基层医院可高达50%以上, 且存在认为抗菌药物见效越快越好、多用无害、不按医嘱服药等认知、使用误区。由此导致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使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在严重感染使用抗生素效果差, 加剧了细菌耐药性产生与耐药菌株播散, 造成现代疾病谱的改变, 医院内感染率增加等问题突出[10]。故针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 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毒性和赖药性, 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晟.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 9 (3) :153-156.

[2]王传清, 王爱敏, 张泓, 等.2009年中国CHINET链球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 (6) :426.

[3]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2) :25.

[4]于百富.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分析[J].中国药业, 2013, 22 (17) :60-61.

[5]高丽.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157-158.

[6]孙刘阳, 田硕涵, 马凌悦, 等.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2) :143-145.

[7]姜玲, 史天陆, 孙言才, 等.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180-2182.

[8]张明香, 张莉, 李昕, 等.9组联合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南药学, 2010, 8 (5) :392-395.

[9]Nazari ZE, Banoee M, Sepahi AA, et al.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trivalent gold ions and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antibiotics against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Gold Bull, 2012, 45 (2) :53-59.

篇4: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1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多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药物在机体中的具体反映情况以及其药效动力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故临床上对其进行分类确定时使用特定的参数对PK/PD加以明确较为困难。在确定给药方案时, 要保证其在组织系统中浓度要高于MIC值的药物浓度, 明确给药间隔, 依据大于MIC的时间的血药浓度对PAE所增加的持续时间加以确定。

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

β-内酰胺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该种药物杀菌效果会在药物浓度出现最小药物浓度 (MIC) 的4~5倍阶段时呈饱和状态, 在评价其效果时可以根据参数T>MIC进行, 其在机体内的药物浓度大于病原菌MIC以上时消灭病原菌最为有效[2], 在患者用药后一天内, 血药浓度保证大于致病菌MIC的40%~60%时所具有的抗菌活性最好。当药物t1/2<2 h时, 通常给予患者β-内酰胺类药物剂量确定为3~4次/d, 若患者在一天内每间隔6 h或者间隔8 h给药一次方能够起到药物作用, 则1次/d的给药方案通常不会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等。当t1/2>2 h时或者抗生素后效应 (PAE) 持续时间较长时, 可降低用药次数, 如头孢尼西和头孢曲松等药物。

3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是一类浓度依赖性药物, 其PAE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革兰阳性球菌PAE较小, 而革兰阴性杆菌的PAE较大, 具有较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以及初次接触效用。曲线下峰浓度Cmax/MIC以及面积 (AUCO-24) /MIC可以作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药效评价参数[3]。在日用剂量比较稳定的条件下,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单次给药要比1 d内多次给药时产生的峰浓度Cmax/MIC更大, 每天单次给药能够在机体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效, 以防止机体发生首过效应, 造成细菌和药物之间的接触时间降低, 且能够有效降低出现钝化酶的几率, 降低细菌出现的耐药性, 进而起到增强抗菌活性的作用。在氨基糖苷类药物被肾皮质摄取时具有一定的摄取饱和度, 单次给药治疗时, Cmax在机体内的水平较高, 但是肾皮质对其进行摄取的量并未受其影响而显著上升;1 d内多次给药机体的血药浓度通常不高, 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肾皮质摄取的药物相对较高, 进而造成机体积蓄中毒的情况。故研究表明, 该类药物每天单次给药的方式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较高, 且能降低用药费用, 易被患者接受。

4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药物, 该类药物会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对病原菌的清除效果相应增强, 细菌在机体内发生耐药性的几率相对较小。大部分的氟喹诺酮类药物PAE一般均较长, 该类药物的PAE值能够随着药物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在药物浓度增加的情况下其值越大, 随着细菌和药物进行接触的持续时间的延长也就越长。但需要注意的是,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故在临床上给药时要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应用剂量。一般给药时间为1~2次/d。

5 抗真菌药物

氟胞嘧啶、多烯类以及唑类药物均属于效果显著的抗真菌类药物。氟胞嘧啶、唑类的药物均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PAE均较长, 两性霉素B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 具有较长的PAE。氟康唑的t1/2大约是27~37 h, 故在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中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 其AUC/MIC需要>20, 在用药时可给予1次/d的剂量。

6 其他类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 其在MIC值4~5倍的浓度下最具有杀菌效果, 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率与T/MI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与Cmax/MIC之间不存在关联。万古霉素的PAE、t1/2 (4~11 h) 均较长, 故在用药方案制定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增加合适的用药间隔。克林霉素是PAE与t1/2 (2.4~3 h) 相对较短的时间依赖性药物, 甲硝唑属于在机体内的PAE相对较小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根据这两类药物的特性可以在一天内给予多次给药的治疗方式。

7 联合用药

在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时, 首先要根据患者具体的体质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进行必要的药敏试验, 采取PAE联合方法评价选用的药物是否具有合理性, 综合考虑给药选择方案。在实施合理联合用药治疗方案时, 要了解到其要比单用药物时PAE值会有所增长这一情况。当两类药物进行联合应用时, 如发现PAE值表现出相加性或者协同性效果, 则需要给予增加适当给药间隔, 具有针对性的降低单剂药物的剂量。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 具有针对性的给予药物、剂量以及疗程安排。

总之, 临床上给药时, 要保证用药合理性,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 最大可能地增加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 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尽量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摘要:目的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985例相关用药文献报道资料, 并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 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分析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以及临床较为合理的用药方式, 为临床常用抗菌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恰当的安排临床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能够使药物的抗菌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并能够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 另外也能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蓉.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实践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2012.

[2]范博园.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标体系研究.苏州大学, 2012.

篇5: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给药时间,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该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多用抗生素,效果并不理想,我科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抗感染治疗配合睡前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可明显促进疾病的治愈,降低复发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年龄20~50(34±1.6)岁,病程0.5~12年。对照组年龄21~49(33±1.3)岁,病程5个月~11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加以盆炎方保留灌肠。盆炎方组方:毛冬青30g,丹参20g,黄芪25g,莪术10g,大血藤20g,败酱草20g,金银花10g,浓煎至100~150ml,每天1次,7d为1疗程。灌肠方法:按照《中医护理学基础》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灌肠时间:治疗组灌肠时间选择在睡前进行;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时间进行。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B型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消失,理化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显著改善,B型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明显缩小;好转: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B型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药物保留时间

治疗组药物保留时间为(4.76±1.132)h,对照组为(2.45±0.94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复发情况

2组均随访1年,治疗组随访50例,对照组随访47例,治疗组复发5例(10.0%),对照组复发12例(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多发病,是由于长期炎性刺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至盆腔器官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临床上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满意的疗效,长期抗生素治疗,容易引起机体菌群失调和耐药性,影响胃肠功能[2]。该病属中医学“癥瘕”、“痛经”、“带下”、“不孕”等范畴,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在坚持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全身和局部用药,多途径给药、多方法治疗,并形成统一治疗疗程,使药物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盆炎方中的毛冬青、败酱草、金银花能清热解毒,毛冬青、丹参还有活血通脉的作用,莪术具有活血化瘀、破血行气、消积逐瘀之功效,黄芪补气,攻中有补,以免过度攻伐正气。中药汤剂灌肠可使中药药液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一方面经门静脉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药效作用于全身,既避免了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减轻了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局部吸收快,直达病所,可以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松解组织粘连,消除局部充血水肿[3]。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效果越好,相反保留时间短,效果相对也较差,因此,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有报道认为灌肠液需在患者肠道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佳,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4]。笔者认为睡前患者的治疗、活动量减少,能有效保障卧床休息的时间并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同时卧床休息能减少灌肠后的不适,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从而使慢性盆腔炎得以尽快稳固的治疗,同时可明显减低其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52.

[2]洪妙兰,东阳.盆腔炎的治法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55.

[3]陈丽,林霞.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10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76.

篇6:给药时间及用药提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15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1979年制订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并且患者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将21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与对照组108例。观察组中男61例, 女46例, 年龄43~81 (58.72±6.49) 岁。对照组中男57例, 女53例, 年龄41~89 (61.27±5.9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冠心病的方案进行治疗, 即应

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或者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例如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或者倍他乐克等。而观察组107例患者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再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 每日10mg, 晚饭后2h顿服。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2w。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w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针对患者的HDL ̄C、LDL ̄C、TC以及TG等血脂指标采用酶偶色法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显著。见附表。

3 讨论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在临床中一种多发的病症, 血脂异常则是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高血脂不仅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缓激肽降解失活性加快, 还可以降低一氧化氮的活性和分泌量, 使膜通透性,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而纳入调脂药物长期的给药可以使血脂水平保持平稳,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常规的治疗中纳入他汀类的治疗药物[3]。

综上所述, 药物及给药时间皆会影响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在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治疗中纳入调脂类药物, 可以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起稳定作用, 并有效的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5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病史资料, 随机将该21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冠心病的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再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12w后的血脂指标情况, 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6w后与12w后LDL-C、TC以及TG较本组治疗前皆有显著降低, 而HDL-C则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显著。药物及给药时间皆会影响着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在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治疗中纳入调脂类药物, 可以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起稳定作用, 并有效的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药物,给药时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1]左奇玉, 曾建新, 毕健成, 等.不同剂量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8) :75-77.

[2]李文霞.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1, 33 (12) :1825-1826.

上一篇:【实用】小学教师演讲稿汇总下一篇:离家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