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2024-05-09

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精选7篇)

篇1: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研究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用药依从性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个体化护理策略,统计护理前后患者血糖、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 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多方面的护理,多关怀患者,并寻求家属支持,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 精神病;糖尿病;用药依从性;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13-0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点,患者常处于淡漠状态,且日常活动明显减少,易躁动、易兴奋,无特定生活规律,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对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严格进行饮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药依从性极差,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导致多个系统损害,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时,护理难度大大增加[1]。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该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个体化护理策略护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5~67岁,平均(52.16±3.56)岁,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类型:15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7例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17例为抑郁症,4例为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并发症、精神疾病种类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安排同种疾病病友同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间及患者家属间互相交流沟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治疗中相互鼓励、督促。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摄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对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较为困难,在稳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时,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寻求家属帮助,避免患者随意饮食,为患者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获得家属理解及协助。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饮食积极性。为更好的??现饮食合理性:首先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选择食物,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如患者出现饥饿感,可指导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红柿、冬瓜等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进食蛋黄、内脏、鱼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等。每日适当活动,活动时避免空腹,并在兜内放葡萄干、糖块等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发昏迷等危险情况。每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畅。其次应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常见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点心、水果、饼干、含糖饮料等,如偶发低血糖时,可少量进食,但在日常应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量[2]。

1.2.3 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因此在实施饮食控制计划期间,患者极易出现暴饮暴食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掌握食物来源,提醒家属不能私自为患者购买食物,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控制饮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协助护理人员控制患者饮食,在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提醒周围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时将患者转移至单人病房。

1.2.4 用药指导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类型,发作特点等,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用药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并要求家属协助或督促患者用药。参与该次研究的39例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包括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达美康。用药方法为:每日早6:30用药,下午16:00用药,于餐前30 min服药,到时间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品,患者服药后离开[3]。有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时应常更换位置,以免局部组织产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热敷,每日用药后,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有不适感受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容包括:①讲解糖尿病可能并发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提高其对控制血糖重视程度。②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了解用药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方法。③讲解饮食控制在病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方法。④讲解日常活动的方法,并鼓励患者合理、规律活动。⑤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在出现身体瘙痒等不适感受时,避免搔抓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护理策略实施前、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情况。②血糖水平: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评价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45±2.15)mmol/L,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

糖尿病的病因相对复杂,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实际护理中发现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由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因此护理过程更为复杂,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为改善这一情况,该次研究总结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并为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护理策略,通过一系列护理策略的实施,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在控制饮食、合理用药、适量运动、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加强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护理,还具有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多方面的护理,多关怀患者,并寻求家属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龙丽芬.200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研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180.[2] 王永良.使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病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23-25.[3] 王燕.40例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180-181.

篇2: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以后,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往往需要终生治疗。近10年来,糖尿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危害人类的疾病[1]。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其引起的并发症。我们对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进行追踪随访显示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者50例,其中男37例;年龄53~76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出院后6周进行随访,记录用药情况和监测血糖情况。

2 结果

50例患者住院期间在医护监督下均能按医嘱服药,但出院6周后能完全用药者仅21例,占42%,空腹血糖控制在5.3~7.2mmol/L;而不能按医嘱用药者有29例,占58%,空腹血糖>7.7mmol/L;由此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嘱用药的情况,即用药依从性较差,血糖控制也较差。

3 讨论

3.1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3.1.1记忆力减退及认知分辩力差

年龄的增长和同时患有多种老年病,如脑动脉硬化和脑萎缩等,均能导致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分辩力差[2],由于药物品种多,易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服药时间记忆不清,导致患者误服、漏服、多服。

3.1.2药物品种、剂型的增多

有的药物因生产厂家不同具有不同的商品名,如美迪康、格华止和二甲双胍是同一种药;有的药物因剂型的改变,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也随之改变,如磺脲类药物有长效剂、中效剂、短效剂等,患者对此分辨不清易导致服用过量。

3.1.3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多数糖尿病需长时间服药,及时合理地用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由于老年人对糖尿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因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好转或怕麻烦,不能坚持长期服药,种种原因导致病人擅自停药。

3.1.4医源性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患病后求医心切,重复就医机会多。而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缺乏细致的了解,对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交代不清,致使病人重复用药而发生毒副作用,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惧怕心理,擅自停药。

3.1.5患者亲属监督作用不够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其亲属对其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老人按时服药。

3.1.6经济原因

药品价格日益升高,特别是大量进口药品涌入中国市场。服药价格较高的药品,患者难以承受,从而无法按医嘱服药。

4 护理对策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危害的认识及其治疗状况不容乐观。这无疑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加强卫生宣教,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3],其护理对策有:

(1)简化疗程,减少用药种类,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便于老年人记忆。

(2)依据病情,采取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剂型。用药是应根据病情轻重、年龄等因素来选择药物。年老患者宜尽量用短、中效药物,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3)将用药同生活中某些必做的事情相联系,可避免遗忘。如非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须在餐前30分钟服药,应将药物放在醒目位置,可提醒老年人立即服药。

(4)严格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药物作用部位与患者血糖监测结果指导用药时间,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口服降糖药的名称、作用、用量、剂型、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如优降糖在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最强,为防止低血糖,目前临床早、午2次给药,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并让患者学会处理出现低血糖时的应急方法。

(5)尽量避免使用贵重药品,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利于长期服药。

(6)定期随访,督促病人测血糖,随时修订治疗方案。

(7)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卫生宣教,有针对性地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的一般常识,使患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有进一步的了解,对疾病忧虑恐惧者,讲明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只要有效控制血糖便可健康长寿,减轻其思想顾虑。对疾病不予重视不愿长期服药者,应对其讲明糖尿病及并发症,使其主动配合服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孟祥利,钟成福,张惠如,等.糖尿病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观察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28-29

篇3: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皮肤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67-01

引言:

病人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标准 ,它可增强药物疗效和促进疾病转归,尤其在治疗方案有效的情况下,病人用药依从性就成为影响疗效的决定因素。但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依从用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降低用药依从性,不按医嘱、用药指导和说明书用药,甚至毫无规律的滥用药品,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首要原因。由此,不仅导致不合理用药,影响医患关系,还可能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慢性皮肤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用药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常使病人存在自行停药、减药等不良行为,导致复发率、死亡率的增高

一、皮肤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1.根据试验目的我们针对资料抽取120 例用药依从性差的慢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4 例,女56 例。年龄25 ~ 76 岁,红斑狼疮35 例,其中银屑病41例,天疱疮20 例,慢性湿疹24 例。本组患者均符合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具体采用的调查方法为: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发放填写。与此同时,发放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在患者就诊后,可通过患者复诊或采用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式为患者及其家属解答各类疾病问题,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并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具体情况。

2.用药依从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用药依从性改变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用药品种繁多皮肤科病人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较常见,特别是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时,常出现漏用或少用现象。有报道当处方所开药物数目由1种增加到4种时,漏服率增加1倍。

(2)用药知识缺乏或文化程度低,有些医务人员没有向病人交代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而病人因文化程度低,产生对医嘱的错误理或无法阅读药品包装上的说明,引起用药依从性的改变。

(3)用药方法不同皮肤科用药外用药、内服药或注射药在用药次数和时间上多不一致,这明显影响了用药依从性。

(4)精神因素如老烂腿病人,因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按医嘱坚持服药。而白癜风病人,对所患疾病精神负担重,产生过分依赖药物的心理,其结果是滥用、超剂量多用。

(5)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银屑病病人在服用青黛丸期间,可能出现轻微的腹泻,病人误认为是药用错了,而自动停药。

(6)社会及家庭因素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病人经常考虑经济因素,认为皮肤病是小毛病,不至于影响生命,往往未等疾病治愈,就終止用药。

(7)随意替代用药随着家庭药箱的兴起及药品广告的影响,皮肤科病人自购外用药现象不断增多。常出现症状相似时,就随意应用他人的药物。或认为作用很接近,就随意替代使用它种药物。

二、护理对策

1、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新入院病人,掌握一般资料后,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运用沟通技巧,主动关心病人,并让其明白医师用药的依据和明确用药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接受护士的引导,增强用药意识。同时,要热情接待家属,了解病人的发病经过和院外情况,取得家属配合。只有以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为基础,护士才能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护理,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对治疗有信心,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社会支持

2、加强病人自我评价药效能力

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药物疗效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病人用药后会以主观感觉为主对药效进行评价,从而自作主张减量或增加剂量。有些病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害怕损伤肝肾功能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等而擅自改变药量或放弃药物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与病人沟通,客观的告知药物不良反应,既不要夸大药物作用,淡化不良反应,也不要夸大不良反应,危言耸听。同时使病人了解药物何时产生最佳疗效,所患疾病评价指标及停药指征。重视其用药过程中的反应,鼓励病人将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修订、优化用药方案。这样有助于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和疾病的治疗及不良反应风险控制。

3、加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慢性皮肤病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可能直接与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关。慢性皮肤病作为一个应激源,往往会影响病人的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病人决定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又常根据其以往一贯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认知和行为模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可导致不同的应激反应水平。传统观念认为皮肤病是小毛病,不至于影响生命,往往未等疾病治愈,就终止用药。有些因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按医嘱坚持服药。或对所患疾病精神负担重,产生过分依赖药物的心理,结果是滥用、超剂量多用。因此,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前必须了解病人以往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了解病人可能采取的何种应对策略,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并能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减轻疾病对病人的伤害,真正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4、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加强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药物知识,如药物的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等。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除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外,还可介绍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供其阅读,使之能主动参与实施医护过程。文化程度较低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谈,将重点写在纸上或发放宣教小册,然后再请其复述,以保证病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了解到治疗的必要性,且我们联合使用了多种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逐渐建立用药必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特殊性,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或者警戒,对于医院的治疗措施不愿主动配合,不愿承认自身疾病,因此在服药方面的依从性并不高,经过本次健康教育以及针对性护理,让患者重新正视自身疾病,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措施,有效提高了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何育华.皮肤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变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352.

[2]刘慧,刘秀红,王琳.维吾尔族实习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1):71.

篇4: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 (DM) 是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 (或) 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功能减退及衰竭,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老年DM患者是指>65岁才发病或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5岁以后的患者。因DM难以根治, 需终身用药, 而老年患者知识缺乏、记忆力减退等因素影响, 用药依从性较差, 直接影响到治疗。笔者从2006~2008年收治的老年DM患者中筛选出100例患者加以调查, 以便找出原因及解决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老年DM患者中, 其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值均>7%。100例患者中男、女各50例;60~70岁43例, 71~80岁38例, >81岁19例;农民29例, 低保职工21例, 退休职工38例, 离休干部6例, 商人6例;小学文化以下47例, 小学文化21例, 初中文化15例, 高中、中专文化9例, 大专文化以上8例;独居者17例, 夫妇共居29例, 与子女共居49例, 养老院居住5例;无并发症及伴发症者7例, 合并1种者18例, 合并2种者38例, 合并>3种者37例。

1.2 调查方法

对选取患者采用表格式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设计依据护理社会学, 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设计的,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状况、患病时间、有无并发症、血糖控制情况、血糖监测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观念等。为保证调查客观性, 问卷表一式2份, 由2名调查员分别调查, 结果相符率达95%以上者采用。问卷调查表见表1。

2 结果

通过对100例老年DM患者问卷调查, 符合条件者93例, 其中对疾病认识不足者54例, 占58.06%;听信错误医疗宣传者43例, 占46.24%;经济状况不佳者33例, 占35.48%;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28例, 占30.11%;因合并症多导致服用药物多者27例, 占29.03%;独居及养老院居住着17例, 占18.28%;记忆力减退及痴呆者15例, 占16.13%;生活习惯不良者7例, 占7.53%;因疾病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者5例, 占5.38%。影响老年DM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依次为: (1) 知识缺乏; (2) 听信错误医疗宣传; (3) 经济状况不佳; (4) 药物的不良反应; (5) 联合用药种类过多或用药过于复杂; (6) 独居无人监护; (7) 年龄增长或合并痴呆导致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减退; (8) 生活习惯不良; (9) 对生活失去信心。

3 护理对策

3.1 知识缺乏者

从入院时就向其讲解DM的基本知识, 包括发病机制、疾病的转归及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有关知识, 让其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改变错误认识, 使其真正对疾病重视起来, 更好地配合治疗,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3.2 听信错误医疗宣教者

近来由于利益的驱动, 一些组织和个人及不规范的报刊杂志, 错误的夸大其药物的功效, 从而使大部分老年患者受到蒙蔽, 致使血糖控制不良。对于听信错误医疗宣传者, 除耐心讲解DM的有关知识外, 还应在科室配置专业杂志、书刊, 并将这些知识用简单易记的语言精心制成宣传卡片, 发给患者观看诵记。使患者能够亲眼看到专业杂志的观点及论述, 使其真正从内心去除错误宣传的影响, 保证其用药的依从性。

3.3 收入较低的贫困患者

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药物种类和剂量, 采用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 或为患者申请贫困救助以便于坚持治疗, 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3.4 药物不良反应

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清楚, 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对于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者则应及时更换药物。对于轻微不良反应者则积极和患者讲解沟通, 通过改变服药方法、加用对抗药物等, 减轻不良反应[1]。

3.5 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及多种并发症的DM患者

所用药物比较多, 长期服药, 患者易产生厌烦心理[2]。针对这些患者, 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做工作, 使其明白停用药物的危害, 树立治疗的信心, 并用亲情、友情去感染他, 使其感到亲情的温暖及肩负的责任, 使其树立积极治疗的决心。

3.6 独居老年患者

由于缺少家庭成员的照顾和监督, 加之年龄较大, 记忆力下降, 无他人提醒和帮助之下, 总是忘记用药, 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医护人员应积极和其家人沟通, 争取得到家人的配合和支持, 细心地照顾患者。对于孤寡老人, 入院后护理更应做到细致入微, 不仅监护好患者用药, 而且要更好地照顾好患者的饮食起居, 使患者时刻感觉到家的温暖[3]。

3.7 合并脑血管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多较长, 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多见, 患者记忆力、理解力均有所下降, 甚至出现痴呆、抑郁, 这类患者住院时必须加强巡护, 体贴关怀患者, 照顾好其用药及起居。出院后积极和家人沟通, 让家人配合监督其用药, 并让患者佩戴警示牌、记忆卡, 以免患者失踪、并发症严重等突发情况的发生, 并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3.8 生活习惯不良者

这些患者首先要家人配合劝诫, 戒烟酒, 只有生活规律才可能用药规律。

3.9 对于生活缺乏信心者

这类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总是责怪自己患病给家庭及他人带来负担, 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从而产生消极厌世情绪, 呈现出抑郁、自责、自卑、退缩, 甚至有自杀行为。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争取患者家属的感情支持, 使患者认识到积极治疗才是对家人最大的帮助, 而不是自暴自弃;医护人员的鼓励可以给患者充足的自信, 从而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4 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 知识缺乏、听信错误医疗宣传、经济状况不佳、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种类过多或用药过于复杂、独居无人监护或合并痴呆导致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减退患者等是造成老年DM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 加强健康教育及正确的医疗宣传, 根据不同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努力和患者家属沟通共同管理患者等是提高老年DM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护理措施。同时呼吁国家尽快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人群看不起病、用不起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晓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用药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4-95.

篇5: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糖尿病;依从性;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迅速增加趋势,60%-70%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由于糖尿病病情的易变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疾病管理的艰难性和终身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控制糖尿病除饮食、运动外,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药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1]。本文对影响糖尿病降糖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确诊2型糖尿病2年以上,应用降糖药物治疗1年以上,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37-82岁,平均59.5岁;病程2-28年,平均15年。

1.2 方法 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发放,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问卷可自行回答或家属协助回答。

1.3 依从性评定标准 ①是否拒绝服药;②是否忘记按时服药;③是否自行减量或停药;④是否自行更换药物;⑤是否采用正确的服药方法;⑥是否定期主动测量血糖。如果回答全部为“是”,为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患者总数80%为依从性好,小于80%为依从性差,即判定为不依从[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TX-*3〗±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例糖尿病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差58例,治疗依从性好142例,依从性差组年龄平均63.5岁,降糖药物种类平均2种以上,缺少糖尿病疾病知识患者68%,依从性好组年龄平均52岁、降糖药物种类2种、缺少糖尿病疾病知识患者32%,依从性差组经济收入低于1500元/月,依从性好组2000元/月以上(P<0.05),结果:年龄、降糖药物种类、糖尿病疾病知识、经济状况是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两组性别构成、病程比较、家庭成员关系、护患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提高糖尿病治疗依从性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住院期间为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在治疗期间对用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疾病的预后与药物治疗的关系,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能按时定量服药。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介绍降糖药物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详细说明未坚持治疗会造成并发症增加的不良恶果,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坚持治疗、规律治疗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间断、减量或停药,从而积极配合治疗[4]。

3.2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好,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尊重程度就高,依从性就提高。平时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另外应从制度、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医德修养等各个方面,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因人而异。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提供书面教育材料;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多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同时注意教育语言通俗易懂,用周围病友的例子教育他们,使健康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容易接受。提高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

3.3 积极进行家庭干预 有计划地提供个案家庭服务,指导其制定合适、经济的治疗方案,向家庭宣传、讲解糖尿病知识。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对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有促进作用,对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家庭指导,有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老年患者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和谐的家庭关系,文献表明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照料者对患者的态度,使家庭环境和气氛更加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5]。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提高药物依从性。

3.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良好的经济状况对服药依从是一种保护性因素,虽然护士在各方面会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但医疗费用不能解决,仍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护士应积极参与,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机构合作,帮患者解决就医问题,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力,减轻经济负担。协助患者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安心住院,早日康复。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伙伴式护患关系,有利于护患间的信息沟通。

3.5 护理方面 护士在发药过程中,只有做到明确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让患者正确了解有关药品知识,才能使患者自觉服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王伟文.影响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上海医药,2009,30(3):133-134.

[2] 陳孜慧,赵旭东,徐玉善.从两种评定方法的差异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特点[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0,2l(4):66-68.

[3] 陈丽斌,朱敏.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28-29.

[4] 张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60-61.

篇6: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该科住院的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40例患者, 年龄均满18岁、具中文读写、理解能力, 且自愿加入。

1.2 方法

调查的方法为随机开放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由骨科及结核病专家指导修改认可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86, Cronbach, sa系数为0.93。首先护士向患者说明问卷中的有关问题和填写要求, 在患者完全理解的条件下自行填写, 若患者不能填写, 则由患者口述护士代填;共发放问卷240份, 回收有效问卷228份, 有效回收率95%。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内容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月收入等。

1.3.2 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表

由笔者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临床症状、术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服药种类、药品不良反应及预防、服药时间等十方面, 并且均为客观题, 患者可根据自己所掌握得情况进行作答, 答对1题得1分, 正确回答60%以上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 得分越高, 说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越好。

1.3.3 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及评估方法

采用Morisky推荐的Morisky-Green (MG) 测评表[3,4], 评价用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有改善时, 是否曾停药?当你自觉症状更糟时, 是否有停药?”依从性好为当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时, 依从性差为4个问题只要有1个或1个以上回答“是”即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年龄为16~68岁, 平均 (46.73±9.86) 岁, 其中<50岁138例, >50岁90例;性别为男性148例, 女性80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69例, 中专及以下159例;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为自费88例, 医疗保险或公费140例。

2.2 脊柱结核患者疾病认知得分和用药依从性例数

疾病认知程度得分为 (9.68±4.76) 分, 其中10分62例, <10分166例;在用药依从性的调查中依从性好, 64例 (28%) , 依从性差, 164例 (72%) ;不同用药依从性的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比较, 见表1, 用药依从性好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依从性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P<0.05

3 讨论

用药依从性指的是患者按医嘱规定对疾病进行规律治疗的程度, 包括用药、饮食、生活方式等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5]。用药的依从性除与药物种类剂型、患者认知分辨力及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外, 还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正确认知关系密切[6]。本调查研究发现疾病的治疗效果直接受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考虑是认知程度较低的患者对脊柱结核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好, 甚至存在一些误区, 相反认知程度较高的患者对脊柱结核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和康复、用药知识有较深入了解, 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而应对方式也更加积极。因此医务人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 需要更主动地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 努力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遵医用药意识, 自觉改变日常的不良行为习惯, 提高用药依从性。

4 护理对策

(1) 提高脊柱结核疾病的认知态度和信念。脊柱结核病程长, 常伴有死骨、脓肿、瘘道形成, 甚至截瘫[7]。患者术后认为手术已经成功, 用不用抗痨药关系不大, 在出院后也不坚持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及保养等, 以至于再次复发或导致瘫痪。从表1可以看出病人对自己的健康缺乏关心或认为这种疾病并不对自己的生活构成威胁, 或认为治疗效果不明显, 没有明确认识到脊柱结核的严重性以及复发后的治疗困难。Fried land等发现[8]对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的应对方式为以解决问题和改变认知为主, 对生存质量有消极影响的应对方式为以缓解情绪为主, 因此医务人员应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和护理, 以达到治愈。 (2) 对脊柱结核患者存在的知识匮乏、认知程度低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 (1) 加强对脊柱结核防治知识的宣教, 进一步提高患者对脊柱结核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医务人员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转归有正确的认识。在医院可用壁报、发放健康教育指南或开设讲座等介绍脊柱结核疾病的治疗及长期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并提供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指导, 在社区可用橱窗进行宣传教育或散发健康知识小册子,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及用药观念, 增强治疗信心, 以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 (2) 加强药物治疗的教育, 使患者明白掌握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而且对不遵医嘱用药的危害及后果要有充分的了解。结核病用药疗程长, 用药复杂, 绝大多数患者需联合用药[7]。但许多患者不了解该病用药特点, 不经过复查就自认为疾病已治愈或症状好转, 不需要用药而擅自停药;另外由于抗痨药品不良反应较多, 对肝、肾等脏器常有损害而自行停药;还有可能是在治疗期间又出现新的病症, 要加用保肝药或增强身体免疫力的药物, 或者其它类药物, 几种口服给药与注射给药常常同时进行, 病人感到不便往往因工作忙或怕麻烦而忘记用药或长时间停药, 待一段时间后, 感觉身体不适又再次继续用药;对此我们要对其特别强调遵医按时、足量、全程用药的重要性, 使其认识到积极治疗可以早日解除病痛的折磨, 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更小。 (3) 饮食指导。恰当、充足、良好、全面的营养是结核病患者最终痊愈、恢复健康的前提保证。但在调查中发现合理膳食的合格率仅28%, 医务人员要告诉患者宜补充高能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和高无机盐的食物, 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细胞的免疫功能, 家属在日常饮食中给予支持、参与和监督。 (4) 大力开展出院健康教育, 是提高用药依从性的重要途径。在临床工作中,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及结核病的用药特点, 出院时再次进行强化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脊柱结核用药的一般知识, 并标明用法用量、告之用药注意事项;同时耐心解答药疗方案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详细说明定期复查、连续用药的重要性以及自主选药、自我调整用量、自我增减品种的危害性等问题。特别注意在进行出院指导时对于不同对象应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用药指导, 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及用药方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自觉遵医治疗, 减少患者的不依从行为。 (3) 加强随访, 增进医患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关键。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同时经常电话询问患者现阶段情况或短信通知用药、复查等注意事项, 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程度, 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5 小结

脊柱结核手术成功后患者规律的服药是化疗成功、控制结核病病情的关键, 而其规律服药的依从性取决于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病人的医学知识、健康信念和文化素质的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医务人员是否用病人能理解和遵守的方法与病人沟通、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 所以, 无论在社区还是医院, 都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以提高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信念, 大力宣传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合理用药, 提高用药依从性, 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为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疾病认知程度调查表、用药依从性量表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4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228份, 回收率95%, 64份依从性好, 依从率28%。依从性好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明显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需采用多种形式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增加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的知识认知程度, 提高用药n依从性,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病,认知,用药依从性,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Maiuri F, Laconetta G, Gallicchio B, et al.Spondylodiscitis.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J].Spine, 1997Aug1, 22 (15) :1741-1746.

[2]中国防痨协会.耐多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意见[J].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 (1) :4.

[3]Morisky DE, Green LW, 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Long-Term Predictive Validity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J].Medical Care, 1986, 24:67-74.

[4]王慧, 相锋, 梁瑛琳, 等.临床路径在脊柱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教育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9A) :17-19.

[5]王俐, 谭礼蓉.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原因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07, 136 (2) :154-155.

[6]赵星辉.高血压病人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4) :389-391.

[7]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678-691.

篇7:分析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调查上海市的13个医院中住院的精神病病患一共2 712例,年龄超过18岁,均符合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将其中的合并糖尿病精神病患者设定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1.2 治疗方法

制定一般情况的调查表,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型别、精神病和糖尿病的家族史、精神病和糖尿病的病程、血脂、血糖、血压、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服用情况、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住院饮食情况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患病率分析

在2 712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一共有226例,患病率达到了8.03%,这一数据高于我国现阶段普通人群患上糖尿病的概率(3%);在这些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43例,男性患者83例。这些患者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9.4)岁,精神病的病程为1~46年,平均(21.6±10.4)年,其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一共有41例(18.1%),使用氯氮平的有57例(25.2%),使用氯丙嗪的有93例(41.1%),使用利培酮的有14例(6.2%),使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有64例(28.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有12例(5.3%)。糖尿病的并发症表现为冠心病23例(10.2%),脑梗死7例(3.1%),糖尿病性神经炎13例(5.8%),糖尿病性眼病17例(7.5%),糖尿病足14例(6.2%),脑出血6例(2.7%)。

2.2 两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指数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是饭后2 h内的高血糖组和空腹血糖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收缩压和甘油三酯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糖尿病患者饭后2 h的血糖和其他因素的关系

通过将血糖与患者自身的总胆固醇、年龄、体重、身高、型别、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舒张压、收缩压、糖尿病和精神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和精神病家族史等14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饭后2 h的血糖和体重指数、年龄、体重、舒张压和收缩压等五项因素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血糖和其他的因素没有关系。

3 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饭后两小时的血糖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原因相关,大多数血糖较高的精神病病患都有超重的现象,而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能够改变血浆的皮质醇浓义,含有抗肾上腺素,能够阻断多巴胺的受体,对5-HT具有拮抗作用,这些都是引发患者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2]。

精神病患者大多自控能力较差,这就存在藏药的问题,对此护理人员要对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发现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做好定期的血糖检测工作,并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

综上所述,改变病患的日常饮食结构,加强开展一些运动类的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这些对于预防并发症以及护理干预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振晓,于相芬.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28(4):197.

[2]陈大春,张保华,王志仁,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11(1).

上一篇:乱扔垃圾作文300字下一篇:五年级读书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