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用药

2024-05-03

规范用药(精选十篇)

规范用药 篇1

1了解患者药物治疗史

在交待用药时, 应先询问患者是否首次使用该药品, 对首次使用所发药品的患者, 应详细交待, 对复诊的患者或使用过该药品的患者, 应确认患者是否能正确使用药品, 尤其要询问使用药品过程中影响药物疗效及产生不良反应的要点。如服用阿奇霉素, 因食物可影响吸收且半衰期较长, 应询问是否每日1次空腹服用;服用辛伐他汀, 因胆固醇合成主要是在夜间, 可询问是否在晚上服用;服用阿仑磷酸钠, 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 可询问服药时是否饮用足量的水, 且服药半小时内身体避免躺卧等。若发现药品使用过程中有不适宜之处应及时给予纠正。通过用药交待一方面保证疗效, 另一方面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患者接受主动的药学服务[2]。

2交待正确的给药方法

正确的给药方法包括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次数 (或给药时间) 和正确的给药途径。

2.1给药剂量及次数:应遵医嘱并且参照药品说明书的法定剂量, 交待按剂量服药、按时服药, 避免少服、漏服。

2.2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胃肠刺激性、时辰药理等指导合理的给药时间[3]。应明确饭前 (饭前30 min) 、饭后 (饭后30 min) 、餐时 (餐前、餐后片刻或进食少许后) 、睡前、空腹 (清晨早饭前或餐前1 h、餐后2 h) 等术语的具体时间。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可增加胃蠕动, 促进胃排空, 应饭前15~30 min服用;对胃刺激性药物吲哚美辛、甲硝唑, 应饭后半小时至1 h服用;阿卡波糖通过竞争同一受体抑制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因此应交待餐时服用;由于人体激素分泌的高峰在早晨7:00~8:00时, 肾上腺皮质激素宜在清晨7:00~8:00时服用;催眠药、抗组胺药, 应睡前服用;对服用降压药有晨峰现象的患者使用长效降压药应交待晨起时服用, 如使用1天2次的中效制剂, 则于上午7:00和下午15:00~16:00各服用1次, 对非杓型血压患者使用长效降压药应交待晚睡前服药并交待患者向医师进一步确认, 确保患者安全用药[4]。

2.3根据药物剂型指导患者正确的给药途径及方法。如混悬剂炉甘石洗剂, 应交待用前振摇;白内停、利福平滴眼液稳定性差, 需交待用药前临时调配;咀嚼片应不含崩解剂, 需交待嚼碎后服用, 否则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缓控释制剂是通过特殊的制剂工艺在体内缓慢释放, 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发挥疗效, 若嚼碎、掰开均可破坏剂型的结构及缓、控释制剂的工艺目的, 使药物的浓度急骤升高, 作用增强, 不良反应增加, 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应交待整片吞服。同样糖衣片, 肠溶衣片若掰开或研碎服用也会失去包衣的目的, 相反还会使药物稳定性降低或对胃肠道刺激性增加等不良反应。对于栓剂、滴眼剂、滴耳剂、滴鼻剂均应将方法要点交待清楚。

3交待用药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据报道在用药交待中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最高 (89.07%) [5]。因此应规避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合理解释不良反应, 告知患者哪些属正常的不良反应, 消除疑虑, 提高用药依存性。如交待含抗组胺成分的复方制剂, 一方面交待了解该制剂的组份避免重复用药, 另一方面交待抗组胺成分可引起嗜睡, 应避免从事高空作业, 车辆驾驶等活动;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交待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光线直射;使用甲硝唑、替硝唑、头孢哌酮, 因可抑制乙醛脱氢酶, 使乙醛大量蓄积, 引起醛中毒, 应交待忌酒及酒饮料;磺胺类抗菌药, 钙剂, 阿昔洛韦等药物可致结晶, 应交待服药时多喝水, 避免酸性饮料。

4交待用药注意事项

4.1交待若两药有相互作用, 应间隔1~2 h, 如钙剂与铁剂形成螯合物, 影响吸收;蒙脱石散具吸附, 与其他药配伍均应交待间隔时间。

4.2交待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如钙剂与富含草酸的蔬菜服用形成草酸钙不易吸收。

4.3中西药间隔服用, 因中药成分复杂, 且某些发挥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并不十分清楚, 若同时服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增强疗效;也可能是配伍禁忌, 因此应间隔1~2 h服用[6]。

4.4服用糖皮质激素、降压药的患者应交待不可骤然停药, 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渐减量。

4.5服药时饮水量的交待, 临床采用一种保护治疗即“水化疗法”, 要求服用如蛋白酶抑制剂, 双磷酸盐、抗痛风药、抗结石药、电解质期间每日饮水在2000 mL以上, 应向患者解释。如服用氨茶碱或茶碱缓释片、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聚乙二醇等, 宜多喝水, 大约200 mL水送服。对遇热不稳定的酶制剂、肠道活菌、生物制剂、维生素类不宜用热水服用, 有些药物饮水会破坏和降低药效, 如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服药前、后0.5 h不宜饮水[7]。

4.6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交待药物的储存条件及方法, 保证药品质量。指导患者查看药品效期, 过期药品不可使用。需冷藏的药品, 如胰岛素、干扰素、生物制剂, 应置冰箱2~8℃保存;阴凉处保存, 应交待0~20℃环境保存。

4.7提示患者重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合法、安全的用药依据, 用法、用量明确不需解释的药品说明书, 如:1天3次, 每次2片, 可交待按说明书服用, 但药品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以剂量和单位表示或专业术语部分还应药师指导如:0.5 g、顿服。药师不可把用药交待完全推给患者阅读说明书, 若理解错误会带来用药安全隐患

5特殊人群特殊交待

对于特殊人群如小儿、老人、用药品种多于两种及初次用药患者应重视书面交待。如:解热镇痛药用于退热, 强调体温达38.5℃或以上时服用, 给药必须间隔4~6 h, 24 h内用药不得超过4次, 服药期间多饮水。

6注意沟通技巧

交待用药时应使用通俗的语言, 避免专业术语, 应确定患者是否接受所交待的内容。规范交待内容, 用药交待应按用药方法 (包括给药的剂量、次数、时间、途径) 、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食物的影响、保存方法及效期等做一般交待, 对特殊情况应再做特殊交待。在做用药交待时按顺序逐一交待, 若遗漏药品的重要信息会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7小结

药学服务反应了现代医药学服务模式和健康理念, 是药学技术进步和药师职责拓展的结果[8]。通过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实践过程中, 药师需要在技能方面持续提高, 以适应医药学的发展, 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钦祥.发挥基层药房药师调剂发药用药交待作用, 提升基层药学人员自我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7) :170-171.

[2]严金柱, 孙艺萍, 谭燕玲, 等.医院药房应重视发药交待提高药物疗效促进病情好转[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 (3) :169.

[3]李满更, 刘巧风.用药交待与常用药品的服用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7) :4206.

[4]Varol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cardial fat thickness and arterial stiffness;rol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statins[J].Int J Cardiol., 2014, 2.

[5]庄汪能, 何雪锋, 朱敏, 等.重视门诊药房发药交待, 促进患者合理用药[J].西南军医, 2013, 15 (1) :86-87.

[6]曹晓平.浅谈中药房药师在医院中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3 (14) :88-89.

再障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篇2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际疾病ICD10编码:D61.9)

一、概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后天获得性综合病症,基础病理改变变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红髓容量减少,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分为重型(急性)和非重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我国,再障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再障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8/10万人口、0.68/10万人口,性别差异不显著;据统计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0.436/10万人口,我国非重型再障在60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上女性也呈发病高峰;重型再障年发病率为0.14/10万人口,非重型再障为0.6/10万人口,后者在国内更为常见。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速度,并提示了临床类型。

⑴ 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起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但随病情进展,头昏、乏力、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重型再障患者几乎均有出血,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部位出血外,常有内部脏器出血,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眼底出血,特别严重地是发生颅内出血,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多数病例发病时存在感染,以口咽鼻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肛周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多见,部份病例还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严重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倾向,可迅速导致死亡。

⑵ 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起病缓、进展慢,病程持续较长。多数患者以贫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出血及感染发生较少,且症状一般较轻。出血多为皮肤、粘膜等体表部位出血,脏器出血少见。感染类型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程中若合并严重感染并持续高热,常常加重骨髓造血衰竭,从而进展为重型再障(重再II型)。

2.血象 典型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有一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贫血较重,以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60g /L)常见,形态上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重型再障网织红细胞比例常低于1%。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重型再障时低于0.5×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109/L,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骨髓细胞形态学 重型再障表现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粒、红、巨核等髓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巨核细胞多见缺如。非重型再障骨髓可有散在代偿性增生灶,多数病例仍表现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其中幼稚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非造血细胞增加,比例>50%;如穿刺遇增生灶,骨髓可呈增生活跃,主要是红系代偿性增生,发育多停滞在晚幼红阶段,并因晚幼红脱核障碍而出现较多炭核晚幼红。外观上骨髓涂片油滴增多。镜下观察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比例大于50%,重型再障骨髓小粒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非重型再障脂肪细胞增多。

4.骨髓病理活检 骨髓组织外观呈黄白色,基本病理改变为红髓容量减少,脂肪细胞增加。重型再障红髓破坏广泛而严重;非重型再障红髓呈向心性萎缩,先累及髂骨,逐渐损害脊椎和胸骨。粒、红、巨核三系细胞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红系常有代偿性增多,但细胞发育多停滞在晚幼阶段。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份增多,占50%以上。电镜观察有核红细胞有巨幼及菊花样改变。骨髓间质水肿,渗出,血窦内皮细胞肿胀,充血、出血,毛细血管减少。

5.脾脏、淋巴结病理变化 再障患者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脾脏缩小,但少数儿童可见肝、脾、淋巴结等部位髓外代偿性造血。

6.体外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BFU-E,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均减少。重型再障中成纤维祖细胞(CFU-F)也减少,非重型再障半数正常,半数减少。多谱系祖细胞(CFU-GEMM)均减少。

7.细胞因子测定 重型再障的造血生长因子无明显增高。非重型再障血清中粒细胞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M-CSF)水平增加,患者尿及血浆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500~1000倍。而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TNF-a、IL-2及sIL2R水平多增加。

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再障患者中性粒细胞存在质的异常,致骨髓及外周血的NAP阳性率和积分显著增高,治疗有效时NAP积分常降至正常。

9.骨髓核素扫描 可使用核素52Fe和59Fe标记骨髓造血组织,或用99mTc、113mIn和198Au标记骨髓基质,以估计全身造血组织分布和骨髓受损程度。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减少,常可见局部代偿造血灶。

10.诊断标准 我国学者综合1962年京津地区再障学术座谈会,1981年再障组学术交流座谈会,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意见,制订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②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③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为急性或慢性型。⑴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②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两项:

网织红细胞比例<1%,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计数<20×109/L。

③ 骨髓象 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降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⑵ 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② 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③ 骨髓象 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增加;

④ 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11.诊断注意事项 再障的诊断方法常为排除性,须逐一除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多种血液病和其它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活检术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需要检测三个部位以上的穿刺样本,常常需要胸骨穿刺样本进行诊断。㈡鉴别诊断

再障须与以下疾病加以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再障与PNH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PNH患者出血、感染表现较少、较轻,而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往往高于正常,骨髓象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可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和蛇毒试验(CoF)多为阳性,CD55,CD59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障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活跃。表现有二系或三系细胞病态造血改变,红系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粒系中幼粒细胞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多见。还可借助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手段加以鉴别。

病程多伴高热,贫血重、病情进展快,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往往由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引起,常误诊为重型再障。以下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①贫血症状重,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可为零,伴有严重粒细胞减少,而血小板减少多不明显,出血倾向较轻;②骨髓增生多活跃,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且以红系细胞减少为著,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③病情有自限性,未给予特殊治疗情况下,多在2~6周造血可恢复;④恢复时骨髓中往往单核细胞增多;⑤血清铜显著增高,红细胞铜减低。

4.骨髓纤维化(MF)查体常有脾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多部位骨髓穿刺多表现为干抽,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和/或网状纤维显著增生。

5.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可呈现慢性病程,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全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与再障混淆,但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6.恶性组织细胞病或噬血细胞综合征 常表现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倾向较重,外周血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多部位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常有吞噬血细胞现象。

7.其他需除外的疾病 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肾性贫血及脾亢等。

(三)临床分型

国外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内分为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

(四)其他

1.受累系统 骨髓和全身淋巴组织。2.遗传性 极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3.发病率 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

4.高发年龄 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但中、老年多有非重型再障发病高峰。5.性别差异 我国再障发病男女无显著差异。6.危险因素

① 与季节性无关;

② 获得性再障中的继发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某些药物为高危致病因素,高度危险性药物均为抗肿瘤药。中度危险性药物中氯(合)霉素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

③ 化学物质 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等引起的再障有增多趋势;

④ 感染 以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此外也有EB病毒、微小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感染引起再障的报道。在细菌方面,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再障不容忽视;

⑤ 放射线 骨髓造血细胞对放射线(主要为X线和γ射线)较敏感,放射线诱发的骨髓衰竭是非随机性的,具有剂量依赖性;

⑥ 其他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胸腺瘤、恶性肿瘤等亦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⑦ 吸烟,精神因素,饮食 与再障发病的关系尚不明确。

三、治疗 ㈠康复措施

临床证据暂无。

1.门诊治疗 非重型再障患者临床症状轻,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者,可长期门诊随访治疗、观察。2.住院治疗 重型再障患者及非重型再障患者,若病情进展,出现血细胞显著减少、发热及出血,贫血症状加重,需住院治疗。

㈡综合治疗

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是部分重型再障患者的治疗首选,长期治愈率可达60%~80%,但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可达10%。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悬液,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使患者一般情况得以改善,将为患者日后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创造必要条件。心理支持治疗也极为重要。(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Ⅰa级)。

1.心理支持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极为重要。再障较为少见, 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本质、预后, 讨论相关的重要事项如妊娠。应早期对患者强调再障的慢性化和见效慢的特点。治疗6个月以上时间, 病情仍无起色, 患者及家属和医务人员情绪都会相当低落。这时要抵制住放弃治疗或采用不恰当、并具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想法, 因为部分患者治疗一年或更久后病情才开始恢复的情况并非少见。

2.对伴有经常性精神紧张、失眠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焦虑类药物如安定5mg~10mg,2~3 /d,或舒乐安定1mg,1~2 /d。3.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4.输注血小板悬液,预防和治疗出血。

5.根据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经验性抗细菌和/或抗真菌治疗;根据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和药敏资料,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治疗。

6.异基因骨髓移植 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患者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 50mg/(kg·共4d,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㈢外科治疗

证据暂无。㈣活动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C级。非重型再障患者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重型再障患者应严格卧床休养,以免加重出血。㈤饮食

证据暂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和高脂肪饮食,如饮酒、可乐、咖啡和浓茶等。

四、特异性药物治疗 ㈠治疗策略

1.分型治疗 非重症再障(NSAA)遵循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的治疗原则;而重型再障(SAA)则遵循强烈免疫抑制治疗原则。2.尽早治疗 早期治疗可提高再障疗效。

3.坚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制订后,应长期维持,切忌随意更换方案。

4.维持治疗 血常规指数恢复后,应坚持使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治疗2年以上,可防止病情复发。

5.联合用药 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均显示,AT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高于单用ATG/CsA的疗效。

6.控制合并症 再障病程中常并发多种感染,会加重出血和骨髓造血衰竭,常危及生命。因此,大力控制感染和出血,对再障患者十分重要。㈡药物选择,因其肝毒性,英国BSCH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1.雄激素 国内专家常规推荐(C级)效的或不适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C级)。

雄激素系甾体化合物或类固醇,在国内目前仍是治疗非重型再障的首选药物。雄激素制剂可分为两大类:① 17β-羟基酯类:如丙酸酮、十一酸酮(安雄)等,雄性化作用较强,生物效期长,须肌注;② 17a-烷基衍生物类:如司坦唑醇(康力龙)、达那唑等,以蛋白同化作用为主,可口服。含雄激素的治疗方案有效率最高可达70%左右。雄激素的作用有:① 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系造血;可刺激机体产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粒系造血;② 刺激造血干/祖细胞使CFU-E、BFU-E、CFU-GM数量增加;③ 促进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恢复,减少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临床常用药物有丙酸睾酮,50~100mg,肌肉注射,每d或隔d 1次;司坦唑醇(康力龙)6~12mg/d,分次口服。应用雄激素疗程不应少于4~6个月。通常治疗1个月左右可有网织红细胞增加,继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2~3个月后白细胞计数上升,但血小板常常难以恢复正常。血象恢复后用司坦唑醇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2.改善微循环药物

国内专家不做常规推荐,国外指南未推荐。

改善微循环药物有利于改善骨髓的血液灌注,从而刺激残存造血干细胞增殖。一叶秋碱常用量为8~16mg/d,肌注,连续应用3~6个月。曾有报道莨菪类药物也有类似作用,治疗非重型再障有一定疗效。,国外指南未推荐。3.中医中药

国内专家推荐(C级)中医认为再障属患者肾虚,治疗应以补肾益气中药为主。4.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⑴ 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目前国内常用剂型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系用人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免疫动物(马、兔、羊、猪)而获得的抗淋巴细胞血清/抗胸腺细胞血清,是一种对免疫活性细胞和造血细胞具有多种生物作用的多克隆免疫制剂。多年来,国内、外大宗文献资料显示:ALG/ATG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可达40%~70%,可使40%~80%的患者脱离输血,3~5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ALG/ATG治疗期间除应对患者加强支持治疗外,还应常规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mg/ kg·d)及抗过组胺药,用药前ALG/ATG皮试或生物学试验应为阴性。ALG/ATG的剂量因制剂不同而异,马(H)及猪(P)ALG/ATG一般为15~20mg/ kg·d,兔(R)制剂为3~5mg/ kg·d,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经过中心静脉导管缓慢输注,疗程多为4~5d。

ALG/ATG主要通过结合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从而产生对其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溶解T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ALG/ATG还具有较强的致丝裂原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增加IL-

3、GM-CSF、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近年来,进一步证实ALG/ATG可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受体(如CD45等)加快其增殖、分化。综上,ALG/ATG的作用机制应为免疫抑制、免疫刺激和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多方面综合效应的结果。⑵ 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CsA)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对造血组织无毒性,不增加感染机会。其作用机制是:① 选择性作用于T细胞亚群,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调节CD4/CD8及TH1/TH2的比例;② 在mRNA水平抑制活化T细胞,抑制IL-

2、IL-

4、IFN-γ的合成和释放,抑制IL-2受体表达;③ 低浓度(0.1~1.2μg/ml)CsA能在体外促进人CFU-GM、BFU-E生长。剂量为每d 5~15mg/kg,分2次口服,安全有效血药谷浓度为150~250ng/ml,有效后改为维持量每d 1~7mg/kg,可长期服药12个月至2~3年。有效率一般为40%~50%。目前认为用小剂量CsA(每d 3~6mg/kg)既可减轻副作用,也同样能取得满意疗效。CsA副作用有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⑶ 甲基强的松龙(HDMP)目前英国BSCH指南和美国专家已不推荐使用(C级)。⑷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为0.4g/ kg·d,静脉输注,疗程5d。国内专家推荐。合并感染、出血者可试用,常常用于肝炎相关性再障的诱导治疗,英国BSCH未做推荐。(HGF)英国BCSH5.造血生长因子 英国BCSH不推荐使用红细胞生成素(EPO),Ⅳc级;不推荐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但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内应用,Ⅰa级。

⑴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剂量为或每d或隔d 5~10μg/kg,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可使部分病例中性粒细胞(ANC)增加。

⑵ 红细胞生成素(EPO)

剂量为3 000~10 000U/d,每d或隔d一次,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对红系造血有一定作用,与雄激素有协同作用。㈢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 1.重型再障治疗方案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年龄大于40岁的SAA患者;② 年龄小于40岁,但缺乏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无条件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的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2.非重症再障治疗方案 国内、外指南或专家推荐的方案有所不同。

⑴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依赖红细胞和/或血小板输注的NSAA患者;② 不依赖输血、但粒细胞缺乏显著,存在感染风险的N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环孢菌素A(CsA)免疫抑制联合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

关于雄性激素的使用建议:因其肝毒性,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⑶ 单用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㈣疾病复发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再障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治疗,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频频换药;维持治疗,外周血象恢复正常后,仍需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长期治疗2年以上,可减少病情复发;联合用药,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优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AL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ALG/CsA的疗效。迅速、良好的疗效的取得,是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及时控制合并症,可有效避免复发和消除疾病加重的诱因。㈤疾病并发症的治疗

1.贫血

补充造血原料,如铁剂,叶酸,及时充分地输注红细胞悬液,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g/L以上,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基础需氧,以减轻头昏、乏力、心悸和胸闷、气短等贫血症状。也可试用红细胞生成素。

2.出血

使用止血剂,如酚璜乙胺,必要时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3.颅内出血

使用止血剂,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4.消化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口服凝血酶,静脉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静脉使用生长拟素降低门静脉压力,以减少出血。

5.呼吸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也可酌情使用垂体后叶素。

6.感染

及时采集血液和/或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根据感染程度,尽快采用头孢二代或三代等广谱抗生素,或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危重感染时可使用碳氰酶烯类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若怀疑伴有真菌感染,则联合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氟立康唑,或卡泊芬净。待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后,选择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7.粒细胞缺乏 ATG治疗后的粒细胞缺乏状态,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悬液输注。

9.异基因骨髓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甲氨喋呤、糖皮质激素、环孢菌素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免疫抑制治疗。㈥处方举例 1.重型再障 ⑴ 药物处方:

①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mg/(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2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非药物处方

异基因骨髓移植:年龄小于40岁,有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应及早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作供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50mg/(kg·d),共4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2.非重型再障

药物处方1:

①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 mg /(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 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药物处方2:

①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 口服,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②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 /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药物处方3: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

五、基本治愈标准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120g/L(男)或100 g/L(女),白细胞达到4×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

六、好转标准

1.缓解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到120g/L,女性达到100 g/L,白细胞达到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2.明显进步 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坚持3个月不降。

3.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七、随访观察 ㈠病人监测

每周或每2周检测血常规,据此判断病情转归,调整药物剂量,每3月或半年复查骨髓象,了解是否达缓解或病情加重。㈡预防和医患互动

获得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抗肿瘤药、氯(合)霉素、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及放射线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应尽可能地不接触或少接触以上危险因素。

与患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使其对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并与其讨论重大的治疗措施,如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或试用新的治疗药物。使患者掌握疾病发展时的常见和特殊的症状、体征和血液学表现,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和及早接受治疗。㈢并发症

再障患者药物治疗和移植治疗期间,常发生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1.雄激素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男性化作用,常见痤疮、声音嘶哑、毛发增多,及性欲增加、排卵和精子生成受抑制,妇女常有闭经,老年男性易致前列腺肥大;② 肝功损害,常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及黄疸,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③ 儿童用药可加速生长及骨的成熟,使骨骺早期融合,需与肾上腺皮质酶素合用。④ 钠潴留及轻度浮肿。

2.ALG/ATG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类过敏反应,多见于用药初几天,表现为发热、寒颤及多形性皮疹等;② 血小板消耗增加而加重出血,用药期间应输注血小板使之保持在20×109/L以上;③ 血清病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后1~2周内,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关节痛。④ 远期并发症,可能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等克隆性血液病。

3.环孢素A副作用 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4.甲基强的松龙副作用 较明显,可引起高血压、低血钾、激素性糖尿,以及库欣综合征、精神症状和骨质疏松等,严重时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且易合并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㈣预后

如治疗得当,NSAA患者多数可缓解甚至治愈,仅少数进展为SAA-II型。SAA发病急、病情重、治疗费用高,以往病死率极高(>90%);近十年来,随着治疗方法改进,SAA预后明显改善,但仍有约1/3患者死于出血和感染。

八、其它 ㈠妊娠期

英国BSCH指南指出,妊娠期再障的治疗非常棘手。妊娠期发生再障尽管可能纯系巧合,但必需积极搜寻其他原因。妊娠终止或分娩后, 部分病例可能自发缓解。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自发缓解, 因此需要足够的支持治疗。妊娠期间, 再障往往加重。即使既往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妊娠期间, 再障复发的危险性也很大。现今, 再障患者有可能安全渡过孕期。由于支持治疗, 尤其是输血治疗的改善, 患者预后较几十年前明显提高。但是,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讨论妊娠期间孕妇和胎儿面临的严重危险十分重要。充分知情后, 患者有权最终决定是否继续妊娠或接受治疗性人工流产。㈡相关疾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㈢同病异名

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㈣英文与缩写

aplastic anemia,AA。㈤编写者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组。㈥执笔人

张涛。

㈦参编人员

。㈧审核专家

。㈨参考文献

规范用药,远离癌痛 篇3

★癌痛:不能承受之重

在癌症病人的自觉症状中,以疼痛发生率为最高。据统计,至少有30%~60%的癌症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至少有80%的晚期病人伴有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近半数的病人没有得到满意的缓解。癌痛给病人增加了痛苦,不仅明显地降低了其生存质量,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产生癌痛的原因是:①由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如肿瘤在局部或转移部位侵犯或压迫神经所造成的疼痛。②由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手术后疤痕的慢性疼痛,化疗后的口腔炎等。③由生活能力丧失引起的疼痛,如便秘、褥疮等。

★规范止痛的“三阶梯”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癌痛的“三阶梯疗法”,并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和推广。实践证明,规范用药能使绝大多数病人摆脱癌痛。

根据疼痛程度不同,单独或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一级止痛)、弱阿片类药物(二级止痛)和强阿片类药物(三级止痛),由弱到强,逐渐加量。一般从第一阶梯开始,只有当标准的前一阶梯治疗无效时,才开始下一阶梯治疗。也可根据病情直接使用二级或三级止痛。一级止痛药物可分别与二级、三级配合使用。

一级止痛主要针对轻度癌痛,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扶他林等。尤其对骨转移癌病人的疼痛有效。二级止痛主要针对中度癌痛,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可待因和强痛定等。三级止痛主要针对重度癌痛,代表药物如美施康定或美菲康(即吗啡控释片);若不能口服,可经肛门给药。也可选用芬太尼等。

★正确给药的三原则

口服给药。各级止痛均有相应的口服药物。口服给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便于应用,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应付各种多发性疼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可使病人免受注射之苦,避免医源性感染;可将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不能口服应考虑直肠或皮下给药。

按时给药。下一次给药应该在前次给药效果消失之前进行。不要等病人需要时才用,而是有规律地按时用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降低机体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

个体化给药。根据每个病人的疼痛程度、既往用药史等情况决定给药级别和剂量,不受所谓的用药“极量”限制(注:一级止痛有“极量”限制),而以达到完全止痛为目的。若随着治疗疼痛好转,也可以逐渐减量和降低级别。

★不要使用杜冷丁

杜冷丁(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止痛作用只有吗啡的1/10,止痛时间只能维持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半小时。该药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哌替啶,它有中枢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作用。癌症病人在大剂量用此药后必然会造成积聚,出现中毒,可出现震颤、幻觉、抽搐、肌痉挛和癫痫发作等症状。此外,注射杜冷丁后血中与随后脑内浓度迅速上升,容易产生欣快感。因此,癌痛尽可能采用口服阿片类药物的控释制剂,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于镇痛水平。

★不必担心“成瘾”

不少病人和医生都担心应用阿片类会出现“成瘾”,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所谓“成瘾”是指心理依赖性,这时病人会不由自主地和不择手段地渴望得到药物,常常以损害身体和家庭幸福为代价而寻求药物。它与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两者是用药过程的正常现象。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在规范化使用的情况下,病人出现“成瘾”的病例很罕见。原因是疼痛在体内沿神经通路上行的过程中,生成了特殊的阿片受体,这些受体“中和”了进入体内的药物,避免由于脑内阿片受体被激活而产生“飘”的感觉;而正常人由于不存在疼痛刺激,所以应用之后直接刺激脑部阿片受体,导致“成瘾”。

因此,癌症患者只要按医嘱规范用药,必能远离癌痛。

欧盟委员会提案规范动物用药管理 篇4

欧盟现行的兽药法律规定, 只有获得销售许可的药品才能上市。有关兽药产品的新提案简化了兽药上市许可流程和药品副作用监控等规定, 将推动更多兽药投放市场。目前蜜蜂、山羊、火鸡和马等一些物种都缺乏相应的药品, 新提案对为这类动物提供治疗来说非常及时。

为了应对耐药性问题和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 新提案还提出, 一些仅供人类使用的抗菌剂限制在动物身上使用。

加药饲料是把兽药喂给动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加药饲料的新提案将取代现行的指南, 对市场上加药饲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规范。新提案的目标是在欧盟范围内, 统一加药饲料的生产标准和销售, 保证用药安全。

为应对耐药性问题, 新提案禁止把加药饲料用于疾病预防或生长促进剂等, 并对普通饲料中的兽药残留限量制定标准。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篇5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范临床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提高静脉用药质量,促进静脉用药合理使用,保障静脉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是指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进行适宜性审核,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是药品调剂的一部分。

本规范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肠外营养液、危害药品和其他静脉用药调剂的全过程。医疗机构其他部门开展集中或者分散临床静脉用药调配,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采用集中调配和供应静脉用药的,应当设臵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肠外营养液和危害药品静脉用药应当实行集中调配与供应。

二、医疗机构集中调配静脉用药应当严格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见附件)执行。

三、人员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

(二)负责静脉用药医嘱或处方适宜性审核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用药或调剂工作经验、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负责摆药、加药混合调配、成品输液核对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从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接受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定期接受药学专业继续教育。

(五)与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相关的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或患有精神病等其他不宜从事药品调剂工作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四、房屋、设施和布局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总体区域设计布局、功能室的设臵和面积应当与工作量相适应,并能保证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划分,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流和物流出入走向合理,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应当有防止交叉污染的相应设施。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设于人员流动少的安静区域,且便于与医护人员沟通和成品的运送。设臵地点应远离各种污染源,禁止设臵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周围的环境、路面、植被等不会对静脉用药调配过程造成污染。洁净区采风口应当设臵在周围30米内环境清洁、无污染地区,离地面高度不低于3米。

(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应当有适宜的空间摆放相应的设施与设备;洁净区应当含一次更衣、二次更衣及调配操作间;辅助工作区应当含有与之相适应的药品与物料贮存、审方打印、摆药准备、成品核查、包装和普通更衣等功能室。

(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室内应当有足够的照明度,墙壁颜色应当适合人的视觉;顶棚、墙壁、地面应当平整、光洁、防滑,便于清洁,不得有脱落物;洁净区房间内顶棚、墙壁、地面不得有裂缝,能耐受清洗和消毒,交界处应当成弧形,接口严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当符合环保要求。

(五)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洁净区应当设有温度、湿度、气压等监测设备和通风换气设施,保持静脉用药调配室温度18℃~26℃,相对湿度40%~65%,保持一定量新风的送入。

(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洁净区的洁净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经法定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各功能室的洁净级别要求:

1.一次更衣室、洗衣洁具间为十万级; 2.二次更衣室、加药混合调配操作间为万级; 3.层流操作台为百级。

其他功能室应当作为控制区域加强管理,禁止非本室人员进出。洁净区应当持续送入新风,并维持正压差;抗生素类、危害药品静脉用药调配的洁净区和二次更衣室之间应当呈5~10帕负压差。

(七)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根据药物性质分别建立不同的送、排(回)风系统。排风口应当处于采风口下风方向,其距离不得小于3米或者设臵于建筑物的不同侧面。

(八)药品、物料贮存库及周围的环境和设施应当能确保各类药品质量与安全储存,应当分设冷藏、阴凉和常温区域,库房相对湿度40%~65%。二级药库应当干净、整齐,门与通道的宽度应当便于搬运药品和符合防火安全要求。有保证药品领入、验收、贮存、保养、拆外包装等作业相适宜的房屋空间和设备、设施。

(九)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内安装的水池位臵应当适宜,不得对静脉用药调配造成污染,不设地漏;室内应当设臵有防止尘埃和鼠、昆虫等进入的设施;淋浴室及卫生间应当在中心(室)外单独设臵,不得设臵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内。

五、仪器和设备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有相应的仪器和设备,保证静脉用药调配操作、成品质量和供应服务管理。仪器和设备须经国家法定部门认证合格。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仪器和设备的选型与安装,应当符合易于清洗、消毒和便于操作、维修和保养。衡量器具准确,定期进行校正。维修和保养应当有专门记录并存档。

(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配臵百级生物安全柜,供抗生素类和危害药品静脉用药调配使用;设臵营养药品调配间,配备百级水平层流洁净台,供肠外营养液和普通输液静脉用药调配使用。

六、药品、耗材和物料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所用药品、医用耗材和物料应当按规定由医疗机构药学及有关部门统一采购,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二)药品、医用耗材和物料的储存应当有适宜的二级库,按其性质与储存条件要求分类定位存放,不得堆放在过道或洁净区内。

(三)药品的贮存与养护应当严格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等有关规定实施。静脉用药调配所用的注射剂应符合中国药典静脉注射剂质量要求。

(四)静脉用药调配所使用的注射器等器具,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使用产品,临用前应检查包装,如有损坏或超过有效期的不得使用。

七、规章制度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建立相关文书保管制度:自检、抽检及监督检查管理记录;处方医师与静脉用药调配相关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记录文件;调配、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与记录文件。

(三)建立药品、医用耗材和物料的领取与验收、储存与养护、按用药医嘱摆发药品和药品报损等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落实情况。药品应当每月进行盘点和质量检查,保证账物相符,质量完好。

八、卫生与消毒基本要求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制定卫生管理制度、清洁消毒程序。各功能室内存放的物品应当与其工作性质相符合。

(二)洁净区应当每天清洁消毒,其清洁卫生工具不得与其他功能室混用。清洁工具的洗涤方法和存放地点应当有明确的规定。选用的消毒剂应当定期轮换,不会对设备、药品、成品输液和环境产生污染。每月应当定时检测洁净区空气中的菌落数,并有记录。进入洁净区域的人员数应当严格控制。

(三)洁净区应当定期更换空气过滤器。进行有可能影响空气洁净度的各项维修后,应当经检测验证达到符合洁净级别标准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四)设臵有良好的供排水系统,水池应当干净无异味,其周边环境应当干净、整洁。

(五)重视个人清洁卫生,进入洁净区的操作人员不应化妆和佩戴饰物,应当按规定和程序进行更衣。工作服的材质、式样和穿戴方式,应当与各功能室的不同性质、任务与操作要求、洁净度级别相适应,不得混穿,并应当分别清洗。

(六)根据《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制定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按废弃物性质分类收集,由本机构统一处理。

九、具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建立用药医嘱电子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应当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有关规定。

(一)实现用药医嘱的分组录入、药师审核、标签打印以及药品管理等,各道工序操作人员应当有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

(二)药学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处方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药学人员签名。

(三)电子处方或用药医嘱信息系统应当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医师用药医嘱及调剂操作流程完成并确认后即为归档,归档后不得修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逐步建立与完善药学专业技术电子信息支持系统。

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由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统一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与质量控制组织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本规范、操作规程与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

十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与规范,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质量管理。

(一)医师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开具静脉用药处方或医嘱;药师应当按《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审核用药医嘱所列静脉用药混合配伍的合理性、相容性和稳定性,对不合理用药应当与医师沟通,提出调整建议。对于用药错误或不能保证成品输液质量的处方或用药医嘱,药师有权拒绝调配,并做记录与签名。

(二)摆药、混合调配和成品输液应当实行双人核对制;集中调配要严格遵守本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交叉调配;调配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当停止调配,立即上报并查明原因。

(三)静脉用药调配每道工序完成后,药学人员应当按操作规程的规定,填写各项记录,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字迹清晰。各道工序与记录应当有完整的备份输液标签,并应当保证与原始输液标签信息相一致,备份文件应当保存1年备查。

(四)医师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后生成输液标签,标签应当符合《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基本内容,并有各岗位人员签名的相应位臵。书写或打印的标签字迹应当清晰,数据正确完整。

(五)核对后的成品输液应当有外包装,危害药品应当有明显标识。

(六)成品输液应当臵入各病区专用密封送药车,加锁或贴封条后由工人递送。递送时要与药疗护士有书面交接手续。

十二、药师在静脉用药调配工作中,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参与临床静脉用药治疗,宣传合理用药,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药物信息与咨询服务。如在临床使用时有特殊注意事项,药师应当向护士作书面说明。

十三、医疗机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建设应当符合本规范相关规定。由县级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设臵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通过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验收、批准,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设臵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验收、批准。

十四、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危害药品: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包括肿瘤化疗药品和细胞毒药品。

(二)成品输液:按照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将一种或数种静脉用药品进行混合调配,可供临床直接用于患者静脉输注的药液。

(三)输液标签:依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后生成的标签,其内容应当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应当有患者与病区基本信息、医师用药医嘱信息、其他特殊注意事项以及静脉用药调配各岗位操作人员的信息等。

(四)交叉调配:系指在同一操作台面上进行两组(袋、瓶)或两组以上静脉用药混合调配的操作流程。

附件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工作流程

临床医师开具静脉输液治疗处方或用药医嘱→用药医嘱信息传递→药师审核→打印标签→贴签摆药→核对→混合调配→输液成品核对→输液成品包装→分病区放臵于密闭容器中、加锁或封条→由工人送至病区→病区药疗护士开锁(或开封)核对签收→给患者用药前护士应当再次与病历用药医嘱核对→给患者静脉输注用药。

二、临床医师开具处方或用药医嘱

医师依据对患者的诊断或治疗需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或用药医嘱,其信息应当完整、清晰。病区按规定时间将患者次日需要静脉输液的长期医嘱传送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临时静脉用药医嘱调配模式由各医疗机构按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三、审核处方或用药医嘱操作规程

负责处方或用药医嘱审核的药师逐一审核患者静脉输液处方或医嘱,确认其正确性、合理性与完整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形式审查:处方或用药医嘱内容应当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病例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书写正确、完整、清晰,无遗漏信息。

(二)分析鉴别临床诊断与所选用药品的相符性。

(三)确认遴选药品品种、规格、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的正确性与适宜性,防止重复给药。

(四)确认静脉药物配伍的适宜性,分析药物的相容性与稳定性。

(五)确认选用溶媒的适宜性。

(六)确认静脉用药与包装材料的适宜性。

(七)确认药物皮试结果和药物严重或者特殊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

(八)需与医师进一步核实的任何疑点或未确定的内容。

对处方或用药医嘱存在错误的,应当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请其调整并签名。因病情需要的超剂量等特殊用药,医师应当再次签名确认。对用药错误或者不能保证成品输液质量的处方或医嘱应当拒绝调配。

四、打印标签与标签管理操作规程

(一)经药师适宜性审核的处方或用药医嘱,汇总数据后以病区为单位,将医师用药医嘱打印成输液处方标签(简称:输液标签)。核对输液标签上患者姓名、病区、床号、病历号、日期,调配日期、时间、有效期,将输液标签按处方性质和用药时间顺序排列后,放臵于不同颜色(区分批次)的容器内,以方便调配操作。

(二)输液标签由电脑系统自动生成编号,编号方法由各医疗机构自行确定。

(三)打印输液标签,应当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采用电子处方系统运作或者采用同时打印备份输液标签方式。输液标签贴于输液袋(瓶)上,备份输液标签应当随调配流程,并由各岗位操作人员签名或盖签章后,保存1年备查。

(四)输液标签内容除应当符合相关的规定外,还应当注明需要特别提示的下列事项:

1.按规定应当做过敏性试验或者某些特殊性质药品的输液标签,应当有明显标识;

2.药师在摆药准备或者调配时需特别注意的事项及提示性注解,如用药浓度换算、非整瓶(支)使用药品的实际用量等;

3.临床用药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事项,如特殊滴速、避光滴注、特殊用药监护等。

五、贴签摆药与核对操作规程

(一)摆药前药师应当仔细阅读、核查输液标签是否准确、完整,如有错误或不全,应当告知审方药师校对纠正。

(二)按输液标签所列药品顺序摆药,按其性质、不同用药时间,分批次将药品放臵于不同颜色的容器内;按病区、按药物性质不同放臵于不同的混合调配区内。

(三)摆药时需检查药品的品名、剂量、规格等是否符合标签内容,同时应当注意药品的完好性及有效期,并签名或者盖签章。

(四)摆药注意事项:

1.摆药时,确认同一患者所用同一种药品的批号相同;

2.摆好的药品应当擦拭清洁后,方可传递入洁净室,但不应当将粉针剂西林瓶盖去掉;

3.每日应当对用过的容器按规定进行整理擦洗、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五)摆药准备室补充药品:

1.每日完成摆药后,应当及时对摆药准备室短缺的药品进行补充,并应当校对;

2.补充的药品应当在专门区域拆除外包装,同时要核对药品的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严防错位,如有尘埃,需擦拭清洁后方可上架;

3.补充药品时,应当注意药品有效期,按先进先用、近期先用的原则; 4.对氯化钾注射液等高危药品应当有特殊标识和固定位臵。

(六)摆药核对操作规程: 1.将输液标签整齐地贴在输液袋(瓶)上,但不得将原始标签覆盖; 2.药师摆药应当双人核对,并签名或盖签章;

3.将摆有注射剂与贴有标签的输液袋(瓶)的容器通过传递窗送入洁净区操作间,按病区码放于药架(车)上。

六、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一)调配操作前准备:

1.在调配操作前30分钟,按操作规程启动洁净间和层流工作台净化系统,并确认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操作间室温控制于18℃~26℃、湿度40%~65%、室内外压差符合规定,操作人员记录并签名;

2.接班工作人员应当先阅读交接班记录,对有关问题应当及时处理; 3.按更衣操作规程,进入洁净区操作间,首先用蘸有75%乙醇的无纺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擦拭层流洁净台内部的各个部位。

(二)将摆好药品容器的药车推至层流洁净操作台附近相应的位臵。

(三)调配前的校对:调配药学技术人员应当按输液标签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的准确性和药品完好性,确认无误后,进入加药混合调配操作程序。

(四)调配操作程序:

1.选用适宜的一次性注射器,拆除外包装,旋转针头连接注射器,确保针尖斜面与注射器刻度处于同一方向,将注射器垂直放臵于层流洁净台的内侧;

2.用75%乙醇消毒输液袋(瓶)的加药处,放臵于层流洁净台的中央区域; 3.除去西林瓶盖,用75%乙醇消毒安瓿瓶颈或西林瓶胶塞,并在层流洁净台侧壁打开安瓿,应当避免朝向高效过滤器方向打开,以防药液喷溅到高效过滤器上;

4.抽取药液时,注射器针尖斜面应当朝上,紧靠安瓿瓶颈口抽取药液,然后注入输液袋(瓶)中,轻轻摇匀;

5.溶解粉针剂,用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注射用溶媒,注入于粉针剂的西林瓶内,必要时可轻轻摇动(或臵震荡器上)助溶,全部溶解混匀后,用同一注射器抽出药液,注入输液袋(瓶)内,轻轻摇匀; 6.调配结束后,再次核对输液标签与所用药品名称、规格、用量,准确无误后,调配操作人员在输液标签上签名或者盖签章,标注调配时间,并将调配好的成品输液和空西林瓶、安瓿与备份输液标签及其他相关信息一并放入筐内,以供检查者核对;

7.通过传递窗将成品输液送至成品核对区,进入成品核对包装程序; 8.每完成一组输液调配操作后,应当立即清场,用蘸有75%乙醇的无纺布擦拭台面,除去残留药液,不得留有与下批输液调配无关的药物、余液、用过的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五)每天调配工作结束后,按本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清洁消毒操作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六)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注意事项: 1.不得采用交叉调配流程;

2.静脉用药调配所用的药物,如果不是整瓶(支)用量,则必须将实际所用剂量在输液标签上明显标识,以便校对;

3.若有两种以上粉针剂或注射液需加入同一输液时,应当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和药品性质顺序加入;对肠外营养液、高危药品和某些特殊药品的调配,应当制定相关的加药顺序调配操作规程;

4.调配过程中,输液出现异常或对药品配伍、操作程序有疑点时应当停止调配,报告当班负责药师查明原因,或与处方医师协商调整用药医嘱;发生调配错误应当及时纠正,重新调配并记录;

5.调配操作危害药品注意事项:

(1)危害药品调配应当重视操作者的职业防护,调配时应当拉下生物安全柜防护玻璃,前窗玻璃不可高于安全警戒线,以确保负压;

(2)危害药品调配完成后,必须将留有危害药品的西林瓶、安瓿等单独臵于适宜的包装中,与成品输液及备份输液标签一并送出,以供核查;

(3)调配危害药品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口罩及检查后的西林瓶、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由本医疗机构统一处理;

(4)危害药品溢出处理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七、成品输液的核对、包装与发放操作规程

(一)成品输液的检查、核对操作规程:

1.检查输液袋(瓶)有无裂纹,输液应无沉淀、变色、异物等; 2.进行挤压试验,观察输液袋有无渗漏现象,尤其是加药处;

3.按输液标签内容逐项核对所用输液和空西林瓶与安瓿的药名、规格、用量等是否相符;

4.核检非整瓶(支)用量的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标识是否相符;

5.各岗位操作人员签名是否齐全,确认无误后核对者应当签名或盖签章; 6.核查完成后,空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理。

(二)经核对合格的成品输液,用适宜的塑料袋包装,按病区分别整齐放臵于有病区标记的密闭容器内,送药时间及数量记录于送药登记本。在危害药品的外包装上要有醒目的标记。

(三)将密闭容器加锁或加封条,钥匙由调配中心和病区各保存一把,配送工人及时送至各病区,由病区药疗护士开锁或启封后逐一清点核对,并注明交接时间,无误后,在送药登记本上签名。

八、静脉用药调配所需药品与物料领用管理规程

(一)药品、物料的请领、保管与养护应当有专人负责。

(二)药品的请领: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药品的请领应当根据每日消耗量,填写药品请领单,定期向药库请领,药品请领单应当有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签名;

2.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不得调剂静脉用药调配以外的处方; 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不得直接对外采购药品,所需的药品一律由药学部门药品科(库)统一采购供应。

(三)药品的验收:

1.负责二级药库管理的药师应当依据药品质量标准、请领单、发药凭证与实物逐项核对,包括品名、规格、数量及有效期是否正确,药品标签与包装是否整洁、完好,核对合格后,分类放臵于相应的固定货位,并在发药凭证上签名;

2.凡对药品质量有质疑、药品规格数量不符、药品过期或有破损等,应当及时与药品科(库)沟通,退药或更换,并做好记录。

(四)药品的储存管理与养护: 1.药库应当干净、整齐,地面平整、干燥,门与通道的宽度应当便于搬运药品和符合防火安全要求;药品储存应当按“分区分类、货位编号”的方法进行定位存放,按药品性质分类集中存放;对高危药品应设臵显著的警示标志;并应当做好药库温湿度的监测与记录;

2.药库具备确保药品与物料储存要求的温湿度条件:常温区域10℃~30℃,阴凉区域不高于20℃,冷藏区域2℃~8℃,库房相对湿度40%~65%;

3.药品堆码与散热或者供暖设施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距离墙壁间距不少于20厘米,距离房顶及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

4.规范药品堆垛和搬运操作,遵守药品外包装图示标志的要求,不得倒臵存放;

5.每种药品应当按批号及有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并有明显标志,遵循“先产先用”、“先进先用”、“近期先用”和按批号发药使用的原则;

6.对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损、销毁等应当有规范的制度和记录。

(五)已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药品存量应当与一级库建立电子网络传递联系,加强药品成本核算和账务管理制度。

(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所用药品应当做到每月清点,账物相符,如有不符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七)注射器和注射针头等物料的领用、管理应当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和参照药品请领、验收管理办法实施,并应当与药品分开存放。

九、电子信息系统调配静脉用药规程

(一)电子信息系统静脉用药调配流程:

1.由医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有关规定,负责将患者处方或用药医嘱分组录入电脑;

2.将静脉输液医嘱直接传递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

3.经药师审核处方或用药医嘱的适宜性后,自动生成输液标签及备份输液标签或采用电子处方信息系统记录,上述标签或记录均应当有各道工序操作人员的信息。

(二)建立电子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处方或用药医嘱打印成输液标签,并在完成调配操作流程后,自动减去处方组成药品在二级库所存药品数量,做到账物相符,并自动形成药品月收支结存报表。

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人员更衣操作规程

(一)进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更衣规程。进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更换该中心(室)工作服、工作鞋并戴发帽。非本中心(室)人员未经中心(室)负责人同意,不得进入。

(二)进入十万级洁净区规程(一更):

1.换下普通工作服和工作鞋,按六步手清洁消毒法消毒手并烘干; 2.穿好指定服装并戴好发帽、口罩。

(三)进入万级洁净区规程(二更): 1.更换洁净区专用鞋、洁净隔离服; 2.手消毒,戴一次性手套。

(四)离开洁净区规程:

1.临时外出:在二更室脱下洁净隔离服及帽子、口罩整齐放臵,一次性手套丢入污物桶内;在一更室应当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

2.重新进入洁净区时,必须按以上更衣规定程序进入洁净区;

3.当日调配结束时,脱下的洁净区专用鞋、洁净隔离服进行常规消毒,每周至少清洗2次;一次性口罩、手套一并丢入污物桶。

十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一)地面消毒剂的选择与制备:

1.次氯酸钠,为5%的强碱性溶液,用于地面消毒为1%溶液,本溶液须在使用前新鲜配制,处理/分装高浓度5%次氯酸钠溶液时,必须戴厚口罩和防护手套;

2.季铵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腐蚀性;禁与肥皂水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应当在使用前新鲜配制;

3.甲酚皂溶液,有腐蚀性,用于地面消毒为5%溶液,应当在使用前新鲜配制。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清洁与卫生管理其他规定: 1.各操作室不得存放与该室工作性质无关的物品,不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用餐或放臵食物;

2.每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清场,各种废弃物必须每天及时处理。

(三)非洁净区的清洁、消毒操作程序:

1.每日工作结束后,用专用拖把擦洗地面,用常水擦拭工作台、凳椅、门框及门把手、塑料筐等;

2.每周消毒一次地面和污物桶:先用常水清洁,待干后,再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及污物桶内外,15分钟以后再用常水擦去消毒液;

3.每周一次用75%乙醇擦拭消毒工作台、成品输送密闭容器、药车、不锈钢设备、凳椅、门框及门把手。

(四)万级洁净区清洁、消毒程序:

1.每日的清洁、消毒:调配结束后,用常水清洁不锈钢设备,层流操作台面及两侧内壁,传递窗顶部、两侧内壁、把手及台面,凳椅,照明灯开关等,待挥干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

2.每日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地面清洁、消毒; 3.墙壁、顶棚每月进行一次清洁、消毒,操作程序同上。

(五)清洁、消毒注意事项: 1.消毒剂应当定期轮换使用;

2.洁净区和一般辅助工作区的清洁工具必须严格分开,不得混用; 3.清洁、消毒过程中,不得将常水或消毒液喷淋到高效过滤器上; 4.清洁、消毒时,应当按从上到下、从里向外的程序擦拭,不得留有死角; 5.用常水清洁时,待挥干后,才能再用消毒剂擦拭,保证清洁、消毒效果。

十二、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规程

生物安全柜属于垂直层流台,通过层流台顶部的高效过滤器,可以过滤99.99%的0.3μm以上的微粒,使操作台空间形成局部100级的洁净环境,并且通过工作台面四周的散流孔回风形成相对负压,因此,不应当有任何物体阻挡散流孔,包括手臂等。用于调配危害药品的生物安全柜,应当加装活性炭过滤器用于过滤排出的有害气体。

(一)清洁与消毒: 1.每天在操作开始前,应当使用75%的乙醇擦拭工作区域的顶部、两侧及台面,顺序应当从上到下,从里向外;

2.在调配过程中,每完成一份成品输液调配后,应当清理操作台上废弃物,并用常水擦拭,必要时再用75%的乙醇消毒台面;

3.每天操作结束后,应当彻底清场,先用常水清洁,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4.每天操作结束后应当打开回风槽道外盖,先用蒸馏水清洁回风槽道,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二)生物安全柜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1.有1至2位调配人员提前半小时先启动生物柜循环风机和紫外线灯,关闭前窗至安全线处,30分钟后关闭紫外线灯,然后用75%乙醇擦拭生物安全柜顶部、两侧及台面,顺序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进行消毒,然后打开照明灯后方可进行调配;

2.紫外线灯启动期间,不得进行调配,工作人员应当离开操作间; 3.紫外线灯应当定期检测,如达不到灭菌效果时,应当及时更换灯管; 4.所有静脉用药调配必须在离工作台外沿20厘米,内沿8~10厘米,并离台面至少10厘米区域内进行;

5.调配时前窗不可高过安全警戒线,否则,操作区域内不能保证负压,可能会造成药物气雾外散,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或污染洁净间;

6.生物安全柜的回风道应当定期用蒸馏水擦拭清洁后,再用75%乙醇消毒; 7.生物安全柜每月应当做一次沉降菌监测,方法:将培养皿打开,放臵在操作台上半小时,封盖后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

8.生物安全柜应当根据自动监测指示,及时更换过滤器的活性炭。

(三)每年应当对生物安全柜进行各项参数的检测,以保证生物安全柜运行质量,并保存检测报告。

十三、水平层流洁净台操作规程

(一)物品在水平层流洁净台的正确放臵与操作,是保证洁净台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水平层流洁净台吹出来的空气是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可除去99.99% 直径0.3m以上的微粒,并确保空气的流向及流速。用于静脉用药调配操作的水平层流台的进风口应当处于工作台的顶部,这样可保证最洁净的空气先进入工作台,工作台的下部支撑部分可确保空气流通。此类层流洁净台只能用于调配对工作人员无伤害的药物,如电解质类药物、肠外营养药等。

(二)清洁与消毒:

1.每天在操作开始前,有1至2位调配人员提前启动水平层流台循环风机和紫外线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灯,再用75%乙醇擦拭层流洁净台顶部、两侧及台面,顺序为从上到下,从里向外进行消毒;然后打开照明灯后方可进行调配;

2.在调配过程中,每完成一份成品输液调配后,应当清理操作台上废弃物,并用常水清洁,必要时再用75%的乙醇消毒台面;

3.每天调配结束后,应当彻底清场,先用常水清洁,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三)水平层流洁净台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1.水平层流洁净台启动半小时后方可进行静脉用药调配;

2.应当尽量避免在操作台上摆放过多的物品,较大物品之间的摆放距离宜约为15厘米;小件物品之间的摆放距离约为5厘米;

3.洁净工作台上的无菌物品应当保证第一时间洁净的空气从其流过,即物品与高效过滤器之间应当无任何物体阻碍,也称“开放窗口”;

4.避免任何液体物质溅入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一旦被弄湿,很容易产生破损及滋生霉菌;

5.避免物体放臵过于靠近高效过滤器,所有的操作应当在工作区内进行,不要把手腕或胳膊肘放臵在洁净工作台上,随时保持“开放窗口”;

6.避免在洁净间内剧烈的动作,避免大声喧哗,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7.水平层流洁净台可划分为3个区域:

(1)内区,最靠近高效过滤器的区域,距离高效过滤器10~15厘米,适宜放臵已打开的安瓿和其他一些已开包装的无菌物体;

(2)工作区,即工作台的中央部位,离洁净台边缘10~15厘米,所有的调配应当在此区域完成;

(3)外区,从台边到15~20厘米距离的区域,可用来放臵有外包装的注射器和其他带外包装的物体(应尽量不放或少放)。8.安瓿用砂轮切割和西林瓶的注射孔盖子打开后,应当用75%乙醇仔细擦拭消毒,去除微粒,打开安瓿的方向应当远离高效过滤器;

9.水平层流洁净台每周应当做一次动态浮游菌监测,方法:将培养皿打开,放臵在操作台上半小时,封盖后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

(四)每年应对水平层流洁净台进行各项参数的检测,以保证洁净台运行质量,并保存检测报告。

十四、其他

超说明书用药需规范 篇6

超说明书用药风险高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要求,各医疗机构需建立本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与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有些超说明书用药是根据诊疗指南的推荐或有较充分的临床证据,有些则是缺乏相关证据的盲目应用。

超说明书用药的风险远高于按说明书用药,而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药品说明书的更新滞后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新药批准时往往基于有限的临床数据,而药品上市后经过临床实践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经验。由于更新药品说明书内容的审批过程复杂,造成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实践的发展。

超说明书用药基本原则

最近,中国药理学会组织专家共同制订了《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提出了超说明书用药的基本原则:

一、超说明书用药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患者的利益:

临床诊疗过程中,无其他合理的可替代药物治疗方案时,为了患者的利益选择超说明书用药,而不是以试验、研究或其他关乎医师自身利益为目的的使用。为了保护药品的知识产权,超说明书用药应当限于无合理可替代药品的前提下,如果市场存在可替代药品,应当优先选择该药品,而不应当超说明书用药。

二、权衡利弊,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超说明书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药品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权衡患者获得的利益和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该药物治疗方案是最佳方案,以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三、有合理的医学证据支持:

超说明书用药必须有充分的文献报道、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等证据支持。具体证据及推荐强度分为以下5个等级。

1.证据可靠,可使用级:

相同通用名称药品的国外或国内药品说明书标注的用法;

国内外医学和药学学术机构发布指南认可的超说明书用药;

经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荟萃分析)、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2.证据可靠性较高,建议使用级:

国内外权威医药学专著已经收载的超说明书用药;

单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3.证据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采用级:设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研究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4.证据可靠性较差,可供参考:

无对照的病例观察;

教科书收载的超说明书用药。

5.证据可靠性差,仅供参考,不推荐使用:

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专家意见。

四\超说明书用药须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并备案:

超说明书用药须经所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备案后方可实施。提交超说明书用药申请时,必须同时提交超说明书用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急预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抢救等特殊情况不应受此限制,可事后备案。

五、超说明书用药需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并尊重其自主决定权:

实施已备案的超说明书用药,应向患者或家属、监护人告知用药理由、治疗方案、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可根据风险程度、偏离标准操作的程度和用药目的等因素决定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抢救等特殊情况须实施未经批准的超说明书用药前,必须书面告知患者该治疗方案的利弊,并在患者或家属、监护人表示理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超说明书用药。

从门诊处方看规范用药的紧迫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某县级医院2008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门诊西药房处方, 每月抽出1 000张, 共计10 000张, 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处方兼顾门诊各科就诊情况, 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使用情况参考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书籍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评价标准。

2 结果

抽取处方10 000张, 问题处方4 800张, 处方不合格率高达48%。主要原因有: (1) 无门诊号; (2) 无诊断; (3) 诊断书写不清或不规范; (4) 未使用通用名; (5) 药名用不规范缩写、代号; (6) 剂量不明, 仍用盒、瓶; (7) 延长用药时间未注明原因; (8) 无药品剂型; (9) 剂型使用代号等; (10) 不合理用药; (1) 1修改处方未签名; (12) 有大处方。

问题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873张, 占调查处方数的8.73%。不合理用药分类见表1。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据文献报道[1,3,4], 各医院可能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尽管各家医院对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问题依然存在, 且多种多样。

3.1 选药不合理

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胶囊是国家级新药, 近年来主要用于治疗肝功能异常且病毒有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尤其是对E抗原阴性的病人疗效显著, 该药物说明书明确指出:在18岁以下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明确, 本品不宜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处方却出现18岁以下儿童使用。尽管有报道儿童使用未发现不良反应等情况, 但是, 一旦出现临床问题, 易于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再有,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医生开具罗红霉素胶囊。然而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引起, 不宜乱用抗感染药物。

3.2 配伍禁忌以及不必要的联用

这方面问题较多。一是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一般认为二者合用有拮抗作用, 属配伍禁忌, 如阿莫西林联合罗红霉素,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为速效抑菌剂, 联用产生拮抗, 故应避免联合。若必须联用, 可先用杀菌剂, 间隔一段时间后, 再使用抑菌剂。再如不必要的联用:头孢克洛加罗红霉素, 前者是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是繁殖期抑菌剂, 两药合用可降低前者的效价, 因此应避免合用。但临床实践疗效很好,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药物代谢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合用。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开具克拉霉素片, 同时又因皮肤过敏开具阿司咪唑, 由于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阿司咪唑的肝脏代谢, 极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甚至可出现尖端扭转, 应禁止同用。三是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儿科多见,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强力阿莫仙) 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主要成分为双歧杆菌等活菌, 主要用于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 及抗菌药物无效的的腹泻、便秘, 其对强力阿莫仙等抗生素很敏感, 所以两药合用时强力阿莫仙可杀死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中的有益菌, 二者不宜合用。四是作用部位类同。克拉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为速效抑菌剂, 从表面上看, 两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但由于两药均通过和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及阻碍细菌转肽过程, 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继而发挥抗菌作用。因二药作用部位相同, 因而产生拮抗作用, 故两药不宜合用。

3.3 皮质激素滥用

儿科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等的处方, 有近1/5使用过糖皮质激素, 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现象。

3.4 重叠用药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同为钙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及作用部位均相同, 联合应用无协同作用;甲硝唑片与克林霉素胶囊联用, 两者均对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 不必同时使用;再如盐酸莫西沙星片和诺氟沙星胶囊均为氟喹诺酮类, 不宜重叠使用;头孢呋辛脂胶囊和阿莫西林分散片均为广谱繁殖期杀菌剂, 抗菌谱相似。

3.5 用量用法不合理

处方发现抗生素单次剂量偏大, 给药间隔不恰当, 如青霉素注射剂800万U, 静脉滴注, 1次/d。而说明书上明确规定, 1日200万~2000万U, 分2~4次给药。再有, 注射方法不当:胸腺肽注射剂1.6mg, 肌肉注射, 而说明书注明该药用法为1.6mg溶于1m L注射用水, 皮下注射。还有处方分裂给药, 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采用1/2片给药, 如此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 而且降低了药效, 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目前我国药物滥用情况亦非常严重, 约占用药者的12.0%~32.0%, 全国每年5 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引起死亡约19万人[4]。本统计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医师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对药物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缺乏了解, 造成了不合理用药之外, 也同时说明现药师对分析审核处方的专业知识缺乏, 很难满足以促进合理用药为目标的临床药学服务要求, 凸显出处方审核能力不足。

一项以考核药师合理用药水平为目的的试卷考核结果显示[5], 20家医院中有主管药师职称的临床药师和20家已通过GSP认证的大型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 其回答正确率平均分别为55.0%和16.0%, 回答不正确率平均分别为28.0%和54.0%, 回答不清楚率平均分别为17.0%和30.0%, 主管药师和执业药师尚且如此, 更何况药师和药士。

国内药学技术人员主要毕业于各类大专、中专医药学校, 课程安排均以化学为主, 医学课程仅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几门有限的基础学科, 且学得比较浅显, 大多没有接触过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科, 没有临床诊疗、鉴别诊断经验等, 因此缺乏监督不合理用药的医学基础, 难以胜任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有效审核, 使得处方审核过程只能流于形式。

特别是由于某些临床医师缺少合理用药知识定期的教育和培训, 对客观药物的信息了解不全面, 所以急需相关方面知识的充实。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及时与临床医师交流沟通, 在团结合作、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的同时提高正确率。总之, 从目前西药处方抽查来看, 许多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用药的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 应当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等, 通过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剖析, 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干预, 提高临床安全和治疗水平。

摘要:目的:调查某县级医院门诊西药处方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8年3—12月门诊处方10 000张, 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等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选药不合理、配伍禁忌、不必要联用、重叠用药、皮质激素滥用、用法用量不合理等。结论:临床用药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如同其它医院一样, 存在共性问题, 用药规范亟待改进。

关键词:门诊处方,调查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光明网.药监局:我国40%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EB/OL].http://news.sina.com.cn/h/2007-07-23/031713505790.shtml, 2007-07-23.

[2]孙喜琢, 李野, 杨秀梅, 等.规范用药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患安全[J].中国卫生产业, 2006 (11) :91-94.

[3]雷华, 冯惯祝.我院2004年1-12月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4) :93-95.

[4]曾利明.中国百姓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5-01-17/07254854224s.shtml, 2005-01-17.

规范用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我院2013年1~3月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样, 每位医师每个月共抽取50张, 共3650张处方进行检查。

1.2 调查方法

1.2.1 检查书写规范:

按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3个部分进行检查。 (1) 检查处方前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 检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必要时, 婴幼儿要注明体质量。 (2) 检查处方正文书写是否清晰、完整, 正文部分包括: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医师不得自行编写药品缩写名或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 不得应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3) 检查处方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

1.2.2 检查用药适宜性:

包括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

2 结果

不规范处方2573张, 占总抽查处方的70.5%。

2.1 书写不规范处方

2.1.1 前记错误:

临床诊断漏写42张占1.6%;科别漏写43张, 占1.7%;年龄漏写3张, 占0.1%。

2.1.2 正文错误:

(1) 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习惯名、英文简写、药品名书写不完整, 共309张占12.0%; (2) 药品无规格剂量, 共288张占11.2%; (3) 处方修改未加签名13张占0.5%; (4) 单张处方用药超过22种10张占0.4%; (5) 用法书写错误4例占0.2%; (7) 处方完毕无截止线的1016例占39.5%。

2.1.3 后记错误:

(1) 超过100元的大处方有315张 (12.2%) , 患者未签名同意92张占4.6%; (2) 收费漏写药品费9张占0.3%。

2.2 用药不适宜处方

(1) 重复用药7张占0.3%; (2) 药物选择不当16张占0.6%, 用法错误32张占1.2%; (3) 配伍禁忌10张占0.4%; (4) 用药时间过长未注明原因, 急诊超过3d量和门诊超过7d量的处方共512张占19.9%。

3 讨论

3.1 前记错误

比较少, 主要集中在临床诊断上和科别上。

3.2 正文错误

由于医师的书写习惯, 书写药品名称时使用商品名、习惯名、英文简写、药品名书写不完整的比较多, 如恬倩、吗丁啉、思密达、阿莫仙、左克、安痛定、GS、NS、GNS、DHCT、INH、小儿清肺 (小儿清肺颗粒) 等。另外不写药品规格剂量的也比较多如阿莫西林1盒、安痛定1支等。部分医师未画截止线的意识, 此项不合格处方高达39.5%。偶尔出现涂改不双签名或只签名不写日期, 一张处方用药超过5种, 用法写成“md”等错误。

3.3 不合理用药

3.3.1 重复给药:

重复给药是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同药物以及同种药物包括复方制剂中同种成分的联用。如扑尔敏和氯雷他定同是抗组胺药H1受体阻滞剂, 合用属于重复用药。

3.3.2 用法错误:

用法错误主要是给药次数不当, 如使用克林霉素0.3g静脉滴注, 每天1次;头孢噻肟1.0g静脉滴注, 每天1次。β-内酰胺类药物和克林霉素都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最大效能取决于给药间隔期内药物浓度维持在MIC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之上的时间, 其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MIC的时间成正比, 每天剂量应分2~4次给药。克林霉素及大都数β-内酰胺类药物药物的半衰期很短, 后效应较弱, 因此除个别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如头孢曲松) 可每天1次给药外, 其余半衰期较短者每日的剂量分2~4次给药比一次给药效果好, 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相反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 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 每天剂量相同时单次给药疗效要优于多次给药[1]。

3.3.3 用药不当: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上感使用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主要针对疱疹病毒, 对流感病毒作用不大;皮肤疱疹, 临床诊断上也未见注有并发感染, 使用阿奇霉素, 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支原体感染使用磷霉素钙甲氧苄啶, 磷霉素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前阶段, 支原体为非典型病原菌是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其是无效的。应选用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1]。

3.3.4 配伍禁忌:

如联合使用阿洛西林和奥硝唑, 阿洛西林和奥硝唑合用易产生乳白色浑浊, 不宜联用, 若必须联用需在两瓶液体间用氯化钠冲管或换输液器;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同瓶滴注, 钙离子可与磷酸盐生产沉淀, 磷酸盐存在于地塞米松注射剂中, 两药联用易产生沉淀不宜同瓶滴注[2]。

3.3.5 用时超长: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一般处方不超过7d常用量, 急诊处方不超过3d常用量, 特殊情况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在所抽查的处方中, 超时使用的处方较多高达21.9%且均未注明理由。

总之, 我院处方还存在书写不规范及用药不适宜等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对医师及药师反馈加强学习, 可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落实药师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 改进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防范用药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汪复, 张婴元.使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0-41, 73-75, 548-549.

规范用药 篇9

“这句话, 成了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尚方宝剑。”杨佳鹏说。他向笔者透露, “药鸡门”事件发生后, 他深入当地养殖企业调查, 然而面对质疑, 养殖户拿出一份由国家农业部出台的红头文件并振振有词地说:“按国家规定办的, 怪不得我们。”

为此, 杨佳鹏代表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快修改养殖业中用药安全规范的建议》, 提出将抗生素从动物饲料药物添加剂中剔除。“抗生素不能作为预防用药长期使用, 这是一个常识。”他说。

杨佳鹏的建议也得到了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代表的响应。耿福能认为, 要改变当前我国抗生素监管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改革监管体制, 明确责任主体。目前我国抗生素管理分成两块, 人用抗生素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而兽用的则归农业部管理。实际上是应该统一管理的。

据了解, 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规范的饲料认证制度,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去年向50家饲料生产企业颁发了中国首批饲料认证证书, 今后我国还将逐步建立饲料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推动饲料安全工程的开展。

规范用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男34例, 女27例;年龄1~11 (5.83±1.41) 岁;体重8~31 (16.42±2.78) kg;患儿母亲文化程度:本科9例, 大专15例, 高中25例, 初中及初中以下12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8例;年龄1~12 (6.32±1.79) 岁;体重8~32 (17.28±3.03) kg;患儿母亲文化程度:本科10例, 大专14例, 高中26例, 初中及初中以下11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用作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正常用药指导, 药师根据平常经验和用药需求进行用药。观察组进行用药干预, 临床药师对药品的品种选择、药物使用剂量及药物经济学等综合分析, 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给出意见, 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情况。另外, 要做好医生、护士、患儿之间的交流工作, 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 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于多数患儿存在的问题, 要和儿科主任、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商讨, 分析儿科发病特点, 确定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建议。对部分抗生素种类等可和临床医生沟通, 做到尽量不用某些药物,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患儿使用抗生素期间, 做好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及毒性指标的相关监测工作。还应该定期举办抗生素合理用药讲座, 提高临床药师对药品的知晓情况[2]。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 要结合药敏试验结果、患儿个体特征、病情等, 确定药物使用种类和剂量。在进行联合用药时, 要避免拮抗作用、药物配伍禁忌等情况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如附表所示。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多联用药率低于对照组, 药敏试验送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是在明确的用药指征下, 选取适宜的抗生素, 以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治疗的效果, 同时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主要是以安全、有效、及时、简便、经济为评价指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五个正确为依据进行用药, 包括正确地选取抗生素的种类、正确地确定用法用量、采取正确的给药途径、选择正确的疗程及正确判断治疗终点。抗生素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4]。儿科患儿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概率较高, 临床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较多。然而, 抗生素并不能作为常规用药随便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滥用抗生素严重危害患儿健康[5]。在进行药物使用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口服给药, 如果不行再选择肌内注射,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注射给药。本文通过用药干预, 有效降低了儿科抗生素的使用率、多联用药使用率, 同时有效提高了药敏试验送检率,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采取有效的用药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 保障患儿健康。

摘要:选取儿科收治的患儿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正常用药治疗, 观察组进行用药干预。比较两组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多联用药率低于对照组, 药敏试验送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取有效的用药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 保障患儿健康。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科,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张娟.儿科抗生素临床运用中的合理用药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1) :213-214.

[2]陆人杰, 唐风雷, 朱珊梅, 等.探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药学干预模式及其效果分析[C].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Z], 中国会议, 2013.

[3]尚云兰, 祁风岳.儿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0) :149-150.

[4]Vitaz TW, McIlvoy L, Raque GH, et al.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spinal cord injury[J].J Spin Dis, 2011, 14 (3) :271-276.

上一篇:舟山群岛下一篇: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