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赏析

2024-05-22

法律电影赏析(精选8篇)

篇1:法律电影赏析

法律电影赏析

——相关影片观后感

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想要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然而由于两国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使得他在梦想和困惑之间徘徊。

——《刮痧》

本部影片主要从刮痧这一传统中国疗法入手,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和美国在法律方面的种种差异。

影片中当医生看到许大同的孩子丹丹背后的伤痕时,他们立即给儿童福利局打了电话,强行将丹丹与父母隔离,并且要起诉许大同虐待儿童。当我们看到这里是,肯定会觉得还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上法庭,难免会觉得很荒谬,但是在美国的法律中,除了针灸以外,其他任何中医疗法都不被承认合法。所以在美国看来,刮痧成了违法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和中国相比,美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在关于儿童保护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随时随地注意保护儿童。

由于许大同为了使父亲在临走之前再见一次丹丹,他偷偷地把丹丹从儿童福利局中带出来,结果成了通缉犯。但是当警察追赶许大同时,他们知道车上有儿童便只尾追而未采取措施。

当许大同从车上报下熟睡的儿子时,十几名警察只是尾随戒备,等到他把儿子交与妻子时,警察才将其逮捕。

在影片中的庭审环节中,有这样一幕:警卫员出庭作证指出,一天晚上许大同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这句话在我国的庭审制度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美国却能有力的证明他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美国法律中,打孩子是违法行为。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起平坐,家庭观念比较淡薄。而在大同为代表的大部分中国人却认为“我打孩子是给你面子”,这也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当他的朋友听到大同的这句话时说了一句“你这是什么中国逻辑?”是理所当然的。显而易见,在中国大孩子的做法是屡见不鲜的。同时,医生看到丹丹背后的伤痕时及时向儿童福利院举报的做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法律认识和观念上的许多差异。

在西方,无论是什么民事或其它法律纠纷,法律都是主动出击的。美国是法制社会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法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打官司几乎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医生发现丹丹身上的伤痕时,第一时间联系了儿童福利局,而丝毫没有给大同辩解的机会。而在中国,讲求中庸之道,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无路可走时的极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

最后我觉得从整个庭审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美国的法庭举证的相关信息。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同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更加喜欢讲理,而美国人注重逻辑关系,证据才是事实,才是一切。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就十分擅长举证,他利用各种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大同有暴力倾向。他曲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贬低中国文化,故意激怒大同,使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

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极大地差距。

我们耳濡目染的一句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一个深受病痛折磨的人为争取自己的权益,他直面艾滋病和同性恋给他带来的人们对他的鄙夷,他时刻与病魔挣着,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庭审结束。

——《费城故事》

在该影片中,安德鲁因为患有艾滋病,无意间被老板发现,老板因此故意捏造事实,将安德鲁辞退,但是因为他工作一直很出色,所以安德鲁最终知道老板是因为他得艾滋病的缘故而辞退他,所以他决定起诉他所在的很强悍的律师事务所。然而这样一个艾滋病患者想要找到辩护律师却是很难得,当他找到第九个律师乔时,这位律师开始时询问他的情况,但是当他得知安德鲁患有艾滋病时,他的表情和动作显而易见的表达了他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但最终在妻子的说服下,乔帮安德鲁打赢了这场官司。我觉得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现代社会任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是对同性恋行为的蔑视,还有就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比如加拿大等国家同性恋已经合法化。不过,同性恋行为在我国还不能被很多人所接受。

同时,在关于保护艾滋病患者权益方面。在许多国家中的相关法律中都规定了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

在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指出,“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如果医疗卫生机构违反这一规定,即侵犯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权,将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总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我从好多影片中从不同角度读法律知识有了一些了解,比如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西方传统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差异等等。

篇2:法律电影赏析

——《一级恐惧》观后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时间:7到14周周日5、6节 日期:2013.11.28

法律电影赏析

——《一级恐惧》观后感

《一级恐惧》是美国导演格雷戈里·霍伯利特于1996年执导的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影片没有宣扬美国人最最值得称道的法律制度所应代表的正义,反而向观众赤裸裸地展示了法律的另一面——庇护罪恶。艾伦最后的话是整部电影的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你会感激我的,你总会变得心狠手辣。”它暗喻了艾伦自己,也暗示了威尔往后可能的命运。总之,它就表现了一点,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是微不足道的,可怜的。

影片开头,大律师就说过:“真相,就是我告诉陪审团并且使他们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并且有这个能力,他可以为任何人开脱罪名,不论这个人是否真的有罪。事实上,他也确实为一个“杀人犯”辩护。但是大律师还是代表着社会上的正义的,所以当他在电视里看到年轻的艾伦无辜的表情,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清白的。尽管社会上所有人都坚持艾伦有罪,但是他是从地方检察院出来的,他知道那个地方的作风,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是无罪的,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要为艾伦辩护,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后他也胜出了。只不过他错了,艾伦真的是个杀人犯。法律本身创造出来维护社会正义的,但这次它却站在了正义的反面。由此看来,法律中的真相的的确确就是律师口中的正义,法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输了。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身为一个以正义为信仰、一直在为正义辩护的职业律师的威尔此时要面对良心的拷问。而艾伦或者罗伊最后留给他的那句话才真正显示出它的重量。威尔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正义,就是以人性为评判标准判断孰是孰非,但是这一次的辩护却使他产生了动摇。到底是坚持有情的人性还是坚持无情的法律,他已经迷失了。

人性和法律究竟该怎么抉择,这是电影中威尔遇到的难题。选择继续站在人性一边,他就要面对经由自己的手放走了一个冷血有残酷的杀人犯,并且今后还有可能继续再犯这样的错误。而选择站在法律一边,他就要做到罗伊所说的心狠手辣,即使自己内心在怎么相信这人是无辜的,也要毅然决然地置之于死地。而最后要是证明他是清白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受到内心的煎熬,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推出律师行业,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再来看看艾伦,本案的凶手,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他一直都被渲染成一个被害者的可怜人的形象,长期流浪,自小接受家暴,胆小懦弱,说话结巴,被教父逼迫做一些不愿做的见不得人的事,不能保护爱人,一直受到各方的欺凌,致使最后换上了“人格分裂症”。赚够了观众的同情,尤其是他那逼真的无辜者的眼神,不仅骗过了所有的观众,而且骗过了身为大律师的威尔。他的弱势群体的形象一直保持着,骗过了法官,骗过了检察官,骗过了公诉人,骗过了陪审团,更不可思议地骗过了研究心理学的资深心理医生。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所有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并感到震惊。因为所有人都站在了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

问题,而这恰巧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个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即使是想置他于死地的人也没有逃离人性的领地,他们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想让案子尽快结束,还是受到了人性中欲望的驱使。法律只是成为了他们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的工具而这个工具也是存在缺陷的,它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性,而人性本善。在流浪的时期,在社会的最底层混迹了多年的罗伊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便装可怜,博取同情,博取律师的同情,博取心理医生的同情,博取法官的同情,博取听审的群众的同情,进而博取社会的同情。并不仅仅是这样,他还一步一步引导威尔搜寻对自己有利的证供。罗伊利用了人性的善良,也利用了法律的权威。在这里法律又输给了人性。

那么,法律就真的赢不了人性吗?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也不乏法律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义的例子。只不过是法律在制定之初便是为人性服务的,为了保持个人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法律诞生了,为了保证市场上钱财交易的秩序,法律产生了,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利益法律诞生了,为了对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性的期望法律产生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他从诞生之初便是为人的欲望,为了人性而存在的,它所维护的正义也不过是人性所认定的正义。但也不可否认,法律的客观存在,它在为人性服务的同时也确实彰显了社会正义。惩处坏人,保护好人,因为人性的深处是这么希望的,而这也可能法律存在于世的原因吧。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也的确成为了人性的奴隶和工具。俗话说“钱能使鬼推磨”,在中国多数地方,法律确实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富人和穷人发生冲突,富人请好律师,穷人没钱请律师,或请能力不高的律师,法律就成了富人和其手中挥舞的棒子,随意的殴打穷人。而中国的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就是这么对待业主的吗。有权利的人掌握着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底层人民对于法律只能遵守,甚至权利可以高过法律。上海的法官被偷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律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意解释,错案冤案频频发生。中国一直说要建立法治国家,但是法律却没有那么高的权威性,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篇3:法律电影赏析

看完影片后, 我和学生一起分享了观看影片的收获。

收获一:抓住动情点, 深化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剧情:

1. 婶娘喝药时烫伤了, 小花赶紧去帮忙, 婶娘却将她推倒在地, 破碎在地的碗划破了小花的手, 她却浑然不顾, 急忙叫来邻居照顾婶娘。看着小花划破的手, 想起自己对她种种的不好, 婶娘心里开始愧疚起来。

2. 婶娘不经意地提起吃一百个蚂蚱能治好她的病, 于是小花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捉蚂蚱, 后来, 路上的蚂蚱捉完了, 一直捉到后山上去才被爷爷发现, 婶娘知道后内疚万分, 终于打开心扉接纳了小花。

3.别人问小花恨不恨婶娘, 小花每次都说:“不恨!婶娘是因为生病而心情不好!”

反思:

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 重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艺术熏陶,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 渲染教学氛围, 去打动学生心灵, 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观看《暖春》时, 学生不止一次为小花的言行所感动流泪, 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们在电影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深刻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 真正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学生在观影日记中写道:“小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 她让我知道, 无论生活给予你什么, 只要你用感恩的心去接受, 用爱去回报, 便会在黑暗中看见阳光, 便会在寒冬中迎来暖春!”

电影以其独有表现形式给学生带来的强烈的审美效应, 深化了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收获二:调动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剧情:

1.老爷爷用自己全部的积蓄给小花买了双新鞋, 但是小花竟然还是光着脚走路, 老爷爷问她为什么不穿新鞋, 小花说, 舍不得穿, 怕穿坏了。

2. 放学后, 小花找到老师, 希望老师用铅笔给她批改作业, 老师问她为什么, 小花说, 这样她可以擦掉再用, 不用爷爷买新作业本了。

反思:

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 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 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 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 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 诱出其丰富的想象, 提高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暖春》中老爷爷苍老的面容、贫穷的家境和小花瘦弱的身影深深地印入了学生心中, 加深了他们对小花美好品质的认识,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对电影每一个细节都有深刻的见解, 并能从电影中的情境联系现实生活来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有一个学生说: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小花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小花身上, 我学到了感恩, 学会了珍惜, 懂得了回报。

收获三:增强语感,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剧情:

1.“小花舍不得爷爷, 小花不能没有爷爷!”

2.“我没有辜负爷爷、爹娘和全村人的期望, 满载着知识的收获回到了芍药村, 成了一名我期待已久的乡村教师。因为这里有着我抹不去的记忆和血色的童年, 有过我太多的笑声和眼泪。有着爷爷对我和我对爷爷的寄托, 有我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爱。是爱让我成长, 也让我明白:生活中不只有血是浓的!我舍不得爷爷, 舍不得这里的大山和一草一木, 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守护和回报养育过我的这片土地……”

反思:

电影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势必对学生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生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电影中对白的节奏、语气、语调、韵律等再联系当时的场景来理解和体会电影内容,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时, 还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物的动作及语言。由此可见, 电影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有积极影响的。同时, 经典的台词会让人反复吟诵, 在情感的表达和技巧的运用上都值得学生借鉴、模仿, 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看电影的“余兴”中受到陶冶、得到提高。《暖春》观看完毕, 学生当场就希望我能将小花最后说的那段话重放一次, 他们说, 那段话很感人, 他们想记录下来。

情感的共鸣和爱的教育是我将《暖春》引进课堂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其独有的表现形式打动了学生,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不过, 对于本次电影赏析活动, 只是我将电影引入语文课堂的一次小尝试, 希望以此探究电影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真正将电影引入语文课堂, 让电影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真正辅佐于语文教学, 我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深信,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进程中, 认真研究如何将影视教育向课堂延伸,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发挥影视的教育教学功能, 是十分必要且很有意义的。影视教育之花一定会在语文教学园地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馥郁芬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强.高科技时代影视艺术价值的几点思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篇4:为一部电影修改法律

《霍比特人》预算投资5亿美元,如能顺利拍摄,将对新西兰电影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影片即将开拍时,新西兰演员工会突然介入,指责制片方在分配新西兰演职人员的收入上严重不公,并号召全球演员拒绝接拍《霍比特人》。

彼得•杰克逊并不买账,发表声明痛斥新西兰演员工会:“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伪装成一种无恶意的要求,但事实是,他们一直拿着上膛的枪指着我们的脑袋。在任何威胁面前,我们也绝不低头!”

他还放出狠话:“既然我的故乡不欢迎我们在这里拍摄,我们就去伦敦、加拿大或东欧拍摄。”

让这只煮熟的鸭子飞走,新西兰不仅会失去上万个工作岗位,还会失去将新西兰作为大制作电影拍摄地的竞争力。这急坏了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他连夜召开内阁会议,商量对策,最后达成一致,由总理亲自出面与彼得•杰克逊会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霍比特人》留在新西蘭拍摄,政府会在任何方面开绿灯。

2010年10月27日,总理邀请彼得•杰克逊举行会谈。总理将内阁会议精神通报后,彼得•杰克逊不客气地说:“要让《霍比特人》留在新西兰拍摄,政府必须阻止演员工会的无理取闹。”

总理说:“我们和演员工会进行了磋商,他们答应了政府的要求。此外,政府还决定,减免《霍比特人》1500万美元的税收,为《霍比特人》的宣传营销再拿出1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政府已向议会提交议案并获通过,将对新西兰《劳工法》进行修改,明确独立签约演职人员和全职演职人员间的收入区别。政府还将对收入低的新西兰演职人员予以适当补贴,这就为影片的顺利拍摄扫除了障碍。”

总理说完,彼得•杰克逊好久才反应过来。他激动地说:“想不到政府会提供这么多优惠,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深表感谢,要以行动回报政府对华纳兄弟公司的厚爱。”

总理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新西兰政府已和华纳兄弟达成协议,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影片《霍比特人》将在新西兰拍摄制作。这对经济复苏十分有利,可以为新西兰人民保住上万个工作岗位,还能让我们顺着《指环王》成功的足迹,在国际舞台上推销新西兰。”

新西兰评论家塔普•米萨说:“在新西兰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政府为了《霍比特人》不惜修改《劳工法》,不失为明智之举。这也说明,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如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对一部法律适时进行修改,是完全必要的。”

篇5:法律电影赏析

2010910015姚家乐10工管

1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美国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在陪审团组成人员上,逐渐对妇女和黑人开放,对性别和种族的排斥度降低。其次,历史上陪审团的人数是12人,改革之后组成人数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在6-12人间组成。再次,陪审团裁决原则上的变化。传统的陪审团裁决是全体一致通过原则,现在开始应用多数主义。通过改革,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据统计,美国每年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案件,占世界每年总案件的90%。

而且对于构成陪审团的陪审员也有很多的要求。首先是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初选陪审团时,法官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审团能够真正代表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他的选择会从选举站的投票名单或者电话号码本上随机选择。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一案,陪审团的初选共选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选人,这是因为初选之后,还有一次严格的筛选,主要是剔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断。

在《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深入的了解美国的陪审团是如何工作和最终裁决的。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在影片中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这就是美国所特别推崇的陪审团

制度。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全片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对白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合理怀疑(reasonabledoubt),分别为:

1.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2.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研判是其父亲),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3.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

4.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

5.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但是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

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虽然他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但是他坚持已见提出异议,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电影在对这一制度的展现过程中提醒我们要注意民主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暴力”。民主并非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给任何人说话的权力,要服从于事实和理性,即使是真理只在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手中。电影中,第8位陪审员戴维斯凭着自身的良知和对他人生命的珍重,开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他11位陪审员,并最终说服了大家,挽救了一个少年的生命。当然,这个过程是严守程序公正的,每当有人提出要投票时,主持人都组织表决,没有因为观点对立双方人数的悬殊就省去必要的步骤。

篇6:法律与电影论文

摘要:通过课堂上观看电影,我们了解到法律以其特有的方式简化了世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通常只需要关心法律所确立的事实和要素。所以在我们的法律电影课堂中,电影中的案例的解析培养了我们学生的法律适用技术。而法律所关心的主题诸如审判、正义、道德、人性、习俗、冲突、客观性等也往往成为电影的主题。但是,法学之所以需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并非仅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主题上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提供了一种可供法律研究的“另类读本”。通过电影,我们学生学到了许多的法律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很好地全湿了生活。

关键词:电影、法律、感悟、道理、认识

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法律与电影》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是看电影的,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们同学可以从法律电影中来解读法律精神,了解法律。另外,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来看电影中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文化。大多数影片透过法庭片展现出对于现代法治的颂扬或批判,反过来也不断熏陶和修正着人们与社会的价值观。

电影提供案例的延伸,电影让我们更注重电影里面的法律知识,同时,法律也让我们要学会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今学期看的电影有《律政俏佳人》、《国家公敌》、《刺杀肯尼迪》、《阿马罗神父的罪恶》《Philadelphia》等等好多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律政俏佳人》、《国家公敌》和《Philadelphia》《阿马罗神父的罪恶》这几部电影了。

我个人认为《律政俏佳人》是一部美国不错的喜剧电影,它同时也是一部立志的电影。感觉艾利·伍兹很了不起,一个学时装的居然考入了哈佛法学院,并成了一个出名的律师,真令人佩服。虽然说她刚开始是为了爱情而进哈佛法学院的,但当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之后,明白到了除了爱情还有许多事情值得自己思考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影片的内容让我们学到了许多道理与精神,所诠释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有所感悟与学习。人生应该是有激情和目标的,并且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遇到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像影片里的女主角那样,不管怎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总会有收获的。我挺喜欢女主角艾莉·伍兹的性格的,她自信、美丽、有个性,富有正义感,她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其实,什么事情都不见得是绝对,关键看你想不想去做。女主角艾莉·伍兹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女大学生联谊会会长,是一个天生丽质的金发碧眼美女。影片开始时艾莉伍兹正在与学校中最酷的男孩华纳恋爱,并一心一意想做他的新娘。可是,她的男朋友华纳却因为有一个出身名门,同样跟自己有着哈佛法学院上学资格的韦安女生,于是决定抛弃艾莉伍兹。后来艾莉伍兹也曾经彷徨过,也曾经怀疑过,也曾经想要放弃。然而,也许是这个小的插曲,激起了她的斗志。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而不是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她报考了哈佛的法学院。决定要赢回男朋友华纳的心。当时她的老师也不看好,她这样的选择,甚至许多人认为她疯了。她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她遭受了很多的嘲笑,讥讽。结果呢?哈佛的法学院,朝她敞开了欢迎的大门,她获得了新的成功。刚进法学院,这里与她以前的舒适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艾莉有生以来第一次必须进行一场战斗,为了她心爱的人、为了她自己。甚至是华纳的未婚妻韦安的挑衅,甚至是第一次,因为没有回答出教授的问题,而被赶出课堂,但是她没有退缩,她都很勇敢的而聪慧的应对了,这也促使她最终取得了超出所有人想象的胜利。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艾莉·伍兹维护了一个律师的尊严,也苛守一个律师人,应尽的本份。最后她胜利了,她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法学院,而且成了那一届最优秀的毕业生。然而她当初追求的男友华纳却什么都没有了。艾莉伍兹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自我奋斗步入上流社会,也挑战了华纳和整个社会对金发碧眼美女的歧视。她那样一个乐观而永往直前的人,最终得到了学位,打赢了一场难搞的官司,赢得了另一个优秀的男朋友的心,并顺利进入了知名的律师事务所。经过无数的挫败,这个女孩在我们面前坚强地成长起来,从先前的拥有大小姐脾气的金发女郎蜕变成具有丰富感性认知和冷静头脑的年轻女律师,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孩奋斗的历程,实在让人感动。

另外,电影里的一些人身为律师却处处违反了法律的尊严,做出一些令人法发指的事情,实在让人愤怒。

另外一部《国家公敌》一个平凡的律师成为通缉犯的故事,他如何反抗强权,如何为自己伸冤?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一名家庭幸福美满、前途一片光明的执业律师,正当他心情愉快地帮太太选购圣诞礼物的当儿,巧遇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但是这位朋友却好像后有追兵,并且看起来像受到极度惊吓。他狼狈地央求史密斯救他,并在仓惶中拿了史密斯的名片后,便行色匆匆地逃跑了。就在他横越马路时,意外地发生车祸,当场死亡。其实,史密斯完全不知道自己已陷入一个难以脱身的谋杀案中,因为车祸丧生的友人,刚刚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张记录着一桩国会议员谋杀的磁碟片,放在史密斯的袋子里。原来,谋杀国会议员的主谋强沃特和他的属下,当时为了取回磁碟片,正追杀着史密斯的朋友,而他们在车祸现场找到了史密斯的名片后,开始寻线跟踪史密斯,用高科技的卫星监视,企图严密控制史密斯的行踪,藉以夺回磁碟片销毁谋杀的证据,并杀人灭口。家庭、事业与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史密斯,唯一的救兵是曾为安全局探员、现在转为地下情报贩子、对安全局的技俩一清二楚、并知道如何反制金哈克曼。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同意,为了国家的安全,个人必须以放弃部分个人自由为代价。但是影片里的谋杀国会议员的主谋强沃特却利用手里的权利肆意妄为,残害忠良,行为令人发指。

还有另外一部《Philadelphia》向我们讲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恋,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影片中安德鲁是因为同性恋而染上爱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视为道德败坏,并被抛弃,于是他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诉诸法律。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爱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等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

我们的法律电影课堂中,法律所关心的主题诸如审判、正义、道德、人性、习俗、冲突、客观性等也往往成为电影的主题。但是,法律之所以需要认真地对待电影,并非仅仅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主题上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提供了一种可供法学研究的“另类读本”,让我们在看电影过程中受益匪浅。而一部出自墨西哥的电影《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就很好地说明了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道出了人们对于权力、金钱、美色等诸多欲望的态度与做法,发映出社会存在的丑陋一面。故事是这样的:阿马罗神父被大主教派往墨西哥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村子去辅助已在当地的本尼托神父。本尼托神父在这里颇有势力,他一直保持着与旅店老板、寡妇桑加娜里的情人关系,还以开医院之名替当地的毒品商人洗黑钱,而他总能为自己的恶行找到推脱的理由。另一位被开除教籍的自由神父纳塔里奥则是名激进分子,山区农民在毒品商的压迫下甚至不能栽种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他为与之对抗,支持游击运动。最初阿马罗只是冷眼旁观这种种的腐败与丑恶,但不久之后他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罪恶。小镇上桑加娜里美丽的女儿爱米莉年轻漂亮、天真无邪,虔诚地相信上帝。在聆听爱米莉的忏悔中,阿马罗逐渐被她所吸引,两人坠入了爱河,爱米莉甩掉了先前的男友鲁本。鲁本是名记者,对于教会的肮脏勾当早已摸清,在嫉妒的刺激下,他公开揭发本尼托的丑行,引起民众轩然大波。事情发生后他连忙指示阿马罗加以补救。谁知道事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爱米莉告诉阿马罗她怀孕了,并幼稚地要求他离开教会与自己结婚。而野心勃勃的阿马罗冷漠地拒绝了,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是迅速解决掉麻烦以免闹出丑闻,经过他的连哄带骗,爱米莉去堕了胎。一切都披着神圣的外衣在悄悄进行,被权力欲望所驱使的阿马罗也在这个邪恶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露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来。

这个学期通过看电影与思考,明白到了法律的信仰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神圣怀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般的情怀,它是现代法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甚至可以说:“是法本身之存在及其具有效力的合法性根据。”“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之所以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源自公民的内心,源自公民对法律的自我认同。法律被遵守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的成员从信念上接受并在行为中体现法律表达的价值,人们效忠规则是因为规则能够表达人们的参与其中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靠强制实施规则所必然伴随的威胁。

篇7:法律电影观后感

在看了《法外情》 《一级恐惧》 《一级重罪》 《沉默的羔羊》···等几部精彩的电影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对人性和理性的思考,还了解到一些法律上的知识,通过中国与美国的法律电影认识到它们法律制度的区别。

在这几部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法外情》了,影片情节曲折感人,部分片段有令人泫然而泣的效果。主要讲述老妓刘惠兰因自卫杀死了出身名门的嫖客曾某,仅在伦敦大学法学院刚毕业的刘志鹏出于正义愿为她出庭作证。在种种的压力下,凭着他的不屈不挠,与著名的主控官展开一番舌战唇枪,几经艰苦,终于得到胜利,使被告得以无罪释放。这部影片提出当时低下阶层对社会贫贱富贵的控诉及法与情之间的矛盾,让观众产生极大震撼与共鸣。它讲述的这个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原来在理性的法律制度下,还是有着真情存在的。都说“法不容情”,可是若是心怀真情和正义,便终将会赢得胜利!法律只是一种保护权益的手段,它最终还是为了人们的权益而存在,为了正义而存在。总之,坚持正义必胜!

《一级恐惧》是一部美国电影,电影讲述芝加哥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城的恐怖血案。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罗森被人谋杀,身上共被刺了78刀。警察在现场抓到了满手鲜血的少年艾伦。著名律师马丁·威尔决定经办此案。他在拘留所看到了面色苍白,稚气未脱的艾伦,通过交谈他认为艾伦是无辜的,并决定免费为他辩护。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威尔对艾伦说:“我来说,你不必说。你要做的就是看起来很无辜的坐在那。”为什么要表现的很无辜呢?因为要获取陪审团的支持,陪审团对一个案件的判决非常重要。在美国,审判中都会有陪审团出现。在英美法系中,陪审团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制度,它对案件的判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陪审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一个案件的判决能够说服陪审团,意味着能够符合社会广大阶层的正义观和价值观。在我国,显然是没有陪审团这一制度的,这也是中国和美国司法制度的最大不同之处。

这部影片剧情很精彩,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反思,影片最后威尔胜利了,成功为艾伦脱罪,他去向艾伦告别,大家都以为高潮已过全局终,正义战胜邪恶。在受压迫的弱者得以沉冤昭雪时,人性的秘密却再一次被泄露出来——严重的不公经历是会对心理造成扭曲的,再纯洁的灵魂也不会幸免遇难。或许的确存在过罗伊与艾伦同时并存的时候,也许是在主教刚收留他,也许是很小的时候,被变态父亲凌辱时,两种面孔同时占据着他的身体。但最终,为了改变现状,结束这令灵魂颤栗耻辱的一

切,懦弱的艾伦最终完全消失了,没有等来任何及时救赎的纯洁良知泯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愤怒,残忍,暴力的罗伊,他更残酷更强大,所以更适应这个世界。就像影片最后罗伊向威尔喊的那样,“你会感激我的,你总会变得心狠手辣。”片尾威尔定定地站在那里,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是否仍然相信人性本善呢,是否依旧如往日为他感兴趣的杀人犯辩护,探究为何善良的人也会杀人。他是否仍然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疑,还是仅仅将之归结到自己洞察人性的能力不足呢。一切无从知晓,如同最后那首嘹亮澎湃的葡萄牙小曲一样,鬼魅一样的曲调,久久地盘旋在观众心中,亮丽而妖异如同夜幕下大海中折射着月光的美丽鱼鳞,剔透晶莹地隐现在暗潮汹涌的浪涛之间。法律虽然无法代表人性,但我们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人性,思考和反思自身。

提到《一级重罪》,不得不提到案中的军事法庭,军事法庭与一般的法庭有所不同,因为可能会涉及到国家机密,不能公开审理,其中的一些制度、规则、称呼都有一些不同。查理说:“如果军歌可以算作音乐,那么军法可以算作司法”“军法体制以否决为基础,挑战体制?NO,照体制内的游戏规则,挑战必输无疑”,由此可见一斑。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旧金山女律师克莱尔与成功商人汤姆一直过着令人羡慕的婚姻生活。然而这种平静瞬息之间就被打破了,就在两人在街巷中散步时,却有不知何处来的大批军警忽然把两人围住,把汤姆强行带走。几经查问,克莱尔终于被告知,丈夫曾是秘密军人,而军方现正指控他在巴西的萨尔瓦多犯下了“屠杀罪”!涉及国家机密,丈夫的案件不能公开审理。军事法庭又是军队高层说了算,录音带不被采证,医疗保险单不被采证,甚至克莱尔有可能被剥夺辩护资格。于是克莱尔找到了陆战队律师查理一同来调查这场诡异的官司。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触很大,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上级的命令,海军陆战队的官兵被国家洗脑,一件件罪恶滔天、任意杀伐的事出自他们的手下,事情败露后总得有人顶雷,这个人要么是死去的人,要么是其中一名部下。

最后在克莱尔的努力下,国防部撤诉了,原因是涉及到了国家机密,可是这中间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真相面前没有真爱,克莱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查了个翻天覆地,把丈夫变成无罪释放,到头来却是一场连环欺骗?丈夫追杀战友,后来追杀丈夫的人也来了,到底谁有罪,谁是罪恶的源头? 临死的丈夫说:“我不希望这样做,对不起”,是谁逼他这样做,是谁让他离开爱的轨道越来越远,是谁将他视为秘密的一环,让他把环前环后清除,再清除他?到底还有多少掩饰的罪行比我们的想象还要大?到底还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将倒在他们黑色堂皇的枪口下?这恐怕又要引发

我们新的反思了。

最具有悬念最惊悚的影片当属这部《沉默的羔羊》,影片中的克拉丽丝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丝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汉尼拔被关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但高度变态的中年男子,并且是个食人狂魔,他要求克拉丽丝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他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精神病专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确切他说是一名心理变态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却毫不在乎的精神变态者,纯粹同社会作对”。影片通过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试图探寻当代美国社会恐怖的根源,这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深化。在影片中,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广泛地引起了公众对社会犯罪、恐怖以及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谴责。

看完这几部电影,真的获益匪浅,钦佩那些电影主角的勇气,智慧,坚持和正义;感慨军事法庭的特殊化;赞叹陪审团制度的人性化。总之,学到了很多。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律都逐渐呈现一体化,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相信我国对外来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终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各方面体制,依法治国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得到最大化的贯彻和实施。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完善的法治社会!

学院: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档案学

篇8:电影《Room》配乐赏析

1渲染引人入深的环境气氛

开场音乐轻柔平缓,作为独白的陪衬,烘托出一个小男孩降生的美好,调皮的音符,三拍的节奏,重拍的延迟,展示了影片中“孕育”一词的甜蜜与苦涩。烘托叙事及环境气氛,表达了影片主角当下情绪的平稳坚韧。

2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00:03:39-00:05:18是短而急促的节奏,却是快乐的音符,其中有3秒的间断,但整体时长达到90秒。它展示了主角日常生活的细节性、重复性;间断急促的音符在展示主角生活快乐“片段”的同时,描绘了主角窄小的生活环境,铺设了一定的疑问。00:10:28-00:11:30天窗时长53 s,与小男孩数数的时间相契合,愉悦的四拍音乐,天马行空的留白,表述着小男孩对“房间”(即“世界”)实际的认知,以及无尽的想象和疑问。其中,《天窗外》与《天窗》完全相同的曲调,妙在节奏的慢半拍,就演变成全然不同的忧伤基调。此番抒情在母亲的情绪。配乐微妙的变化细致的刻画了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00:58:50为母亲的焦虑痛苦的心情渲染,中和男孩发泄恐惧的情绪,用长长的单音,来表现男孩即将面对这个新的、在外面的母亲和未知的世界。

00:67:43 In the world欣喜的音符与曲风,描写了男孩的纯真与新生。

00:79:13 Stacey Benton 7年后,母亲家庭的变故与现实社会的陌生,让母子俩多少有些局促与情绪的暗涌,此段配乐承段落式总结,曲风类似openning,较为舒缓平和,因为这确实是一个新兴的“开端”,展示了人物不同的心境,小男孩是平稳的懵懂,平和曲调之外的长调音符则为母亲心情的跌宕进行铺垫。

3映象叙事描绘,剧情铺设

随着剧情出逃计划的展开,00:38:46时焦虑的长音与不规则的音阶,渲染内心慌乱及紧张的气氛、不规律的重音表达着未知的结果,预告计划的失败。

00:41:28-00:43:47 Roll up绝望情绪的诡异渲染,低低的长音,没有任何音阶的配乐,时长两分半,极度抑郁的音乐表现手法,衬出“装死”计划的哀痛。如果说长长的无声沉默表达着悲痛,那么此刻若有若无的配乐实则是舒缓观众心理的手段,安抚人物的情绪,串联观众的感同身受。

00:47:45The Mighty Rio Grand从小男孩呼吸到房间外空气的第一刻起,前奏的两个声部交替、规律,如同心跳般紧张,却有活力和希望,在老尼克瞬间的迟疑后,鼓点的加入,锣的声响,提醒着观众,希望更大了,如这节奏有力。汽车拐弯行上大路,长音变得更加高昂,突出影片环境与人物心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夹杂着恐惧、惊奇惊喜与未知。曲末的淡出是为承前启后,推动剧情发展。

00:51:51 Nick Dumps Jack这段配乐前奏为强烈的呜咽,后半段无规律的低音音符反映着小男孩身躯的疼痛和内心的抗拒,代替了明面的哭泣与哀嚎。同时表达了老尼克内心的肮以及路人的带有距离感的关切。

00:54:20 Cops前半段卡通的音符,在片中男孩与“真正人类——警察”的对话中,音符的欢愉感覆盖了诡异感,配乐把诡异心态转化为逗趣和滑稽的感觉。推动着男孩心里情感的发展;同时,两个音符的交替规律出现,表现两个警察对男孩全然不同的态度比对;后半段音符的重叠与中和,副歌是平和的激昂,渲染了“成功”,渲染了终于了结的“忧伤”。

95:28 Ma's Photos此番奇怪又合理的平缓而愉悦。失落后的男孩反而坚强和理智,简单的音符表达了他自己的“‘世界’观”,凭着理解和对母亲的了解也让他成为她的candy mountain(呼应母亲给他唱得安眠曲)

100:16 Try Everything真正的平缓而愉悦。预示着新的改变、正能量的到来,推动重要剧情点的发展——剪头发。

110:54 New end完结式音乐,母亲回家,母子真正的一起感受世界。复杂的和弦突出母亲复杂的情绪,完整剧情,深化主题。

4凸显美学功能

有两处的配乐,分别引起一定时间及空间联想,增强了影片的立体感,加强了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

00:08:24 Big rock candy mountain。《巨大的糖果山》收录在原声带的第二首曲目。原唱:harry mcclintock。此曲目是影片中唯一一首演唱式配乐,由影片女主角清唱,不完整的骤断了的一首配乐形式。这段配乐使得剧情发展的张力十足,让人联想到母亲的过去及母女俩的未来。歌词内容如下:一天傍晚,当太阳落山,丛林之火在燃烧,沿着山路走下来一位远足的旅人,他说孩子啊,我是不会回头的,我要去那遥远的地方,在那水晶喷泉边,与我同行吧一起去看看,巨大的糖果山。在巨大糖果山上,有片美丽光明的土地……

在一段长时间的无声环境后,00:32:28的配乐,原声带名为gone day。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影片的空间感。它的音符如爱丽丝仙境般的迷幻,总结小男孩认知中这个诡异又实在的生存环境,表达男孩听到“妈妈的故事”后的无所适从,“一个人”日子的悠然却不自得、发呆、开始接受其他世界观时心态的转折。也渲染了和解的轻松。

00:93:11 Bricks in Wardrobe男孩发现母亲卧倒在卫生间,伴随着尖叫和惊慌失措的场面,此处采取了音画游离的表现手法,强烈的对比使得惊恐的情绪被有限的画面无限放大。失重感极强的配乐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失落感,此刻音乐代表了男孩的疑惑与难过。

总的来说,《Room》的配乐明显分为两个部分,有巨大区别的同时亦有细节的重叠。前半部分的所有配乐相对来讲都是极其安静的。是安静中的自然发生,除去平常生活的音效:台灯的咔擦点亮声音、木床、电动玩具、菜板、床单摩擦、呼吸、麦片与碗的碰撞声、水龙头的水流声、电视人物的对话等,配乐的适时出现及及时消失,对一部剧情影片来说,做得已然到位。以The MightyyRio Grand作为分水岭,出逃成功后的配乐整体基调较为明朗,最后也以综合情绪加以处理。看完影片,光是听着原声带,也会自然画面感十足。配乐的存在必然能够更好的表达视觉之外,延伸听觉的感官,在这部影片中,更不能忘记了长长的沉默——这些无声的“不配乐”,也是最好的配乐表现。

正如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所说:“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恐怖、壮丽、欢乐或悲惨。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电影音乐不仅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涵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冯钰荃.配乐与电影审美表现力的关系[J].芒种,2015(12).

[2]杨婷,张义瑶.电影中的配乐设计研究[J].电影文学,2011(24).

上一篇:高二700字作文下一篇:执行董事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