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报告

2022-12-08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报告

当前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调查报告

盐城

小微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工业的重要后备力量,近期,盐城调查队在全市开展了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现状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了部分小微工业企业,了解小微工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多数小微工业企业正通过自身努力来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但对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动力不足,在提高研发能力和竞争力方面投入不足,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给企业更多支持。

一、调查总体情况

此次专项调查共抽取全市247家小微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300人以下或者销售收入未达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作为样本,范围覆盖全市十县(市、区)。

二、了解的现状

1、技改投入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上半年,82家调查企业的技改投入较前两年有所增加,占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44.1%的企业技改投入较前两年变化不大;18.2%的企业技改投入较前两年有所下降;

4.5%的企业没有技改投入。

2、环保和资源利用水平继续提升

环保方面,15.8%的企业环保水平较前两年大幅提高;51.8%的企业环保水平较前两年有所提高;30%的企业环保水平较前两年变化不大;1.2%的企业不存在环保问题;1.2%的企业环保水平下降。资源利用方面,17.4%的企业资源利用水平较前两年大幅提高;50.6%的企业资源利用水平较前两年有所提高;26.3%的企业资源利用水平较前两年变化不大;5.7%的企业资源利用水平较前两年有所下降。总体上来看企业生产更注重环保,资源利用率更高。

3、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调查样本中的八成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42.1%的企业装备水平较前两年大幅提高;36.8%的企业装备水平较前两年有所提高;18.2%的企业装备水平较前两年变化不大;2.9%的企业装备水平较前两年有所下降。

4、半数以上的企业体制、机制有创新

资料显示:11.3%的企业体制和机制较前两年均有所创新;41.7%的企业体制或机制进行了创新。两者占调查企业的53%,超过半数。

5、七成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18.6%的企业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全面进入新产业;53.5%的企业产业结构做出一定调整,部分进入新产业;27.9%的企业产业结构未做出调整。调查样本中的七成企业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三、存在的问题

1、仅有半数多企业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全市247家样本企业中仅有半数多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对企业的发展有作用,30.4%的企业认为重要,23.5%的企业认为作用一般,6.5%的企业则认为不重要,多达39.7%的企业认为很不重要。由此可见相当比例的盐城小微工业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作业的层面,从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2、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动力不足

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风险收益评估是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前的必备工作,调查显示当前盐城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动力不足。38.1%的企业选择只要有条件,尽可能快地实施转型升级;55.9%的企业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后,再决定是否要实施转型升级;6.1%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是有风险的,尽可能沿袭过去做法。

3、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但研发能力和竞争力较弱

调查资料显示:16.2%的企业产品质量较前两年大幅提高;52.6%的企业较前两年有所提高;29.6%的企业较前两年变化不大; 1.6%的企业有所下降。总体来看,接近七成的企业产品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16.6%的企业和30%的企业认为产品研发能力很强和较强;7.7%的企业和32.4%的企业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力很强和较强。从比例上来看两者都未过半,表明盐城大量的小微工业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竞争力较弱。

4、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心理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多的依赖市场规则。而调查中发现,众多的小微企业将自身的经营发展和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46.2%的企业认为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的作用很重要,34%的企业认为重要,16.6%的企业认为作用一般,只有3.2%的企业认为作用不大。

四、原因分析

1、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存在不同

企业如何理解转型升级,如何理解企业整体实力提升的途径关系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调查显示:21.9%的企业认为改进企业装备、工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来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8.5%的企业认为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64.8%的企业认为通过改革与创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来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4%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全面或部分进入新行业可以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0.8%的企业认为应采取资产重组、并购及企业间联合等手段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改革与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即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2、企业对选择什么时机进行转型升级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如果企业实施转型升级,58.7%的企业将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景气度较高,企业生产形势尚可时实施;23.5%的企业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景气度较低,企业生产形势尚可时实施;13.8%的企业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景气度较高,企业生产形势困难时实施;4%的企业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景气度较低,企业生产形势困难时实施。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

业选择国家宏观经济景气度较高、企业生产形势好时实施转型升级。

3、企业对实施转型升级主要依据存在不同看法

企业家对转型升级的认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转型升级决策与成效。调查中,35.6%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23.9%的企业认为是“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的要求”;12.1%的企业认为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而仅有28.3%的企业认为是“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从对实施转型升级主要依据的选择结果来看,盐城的小微工业企业对转型升级的认识停留在宏观的认识较多,认为转型升级与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只占到较少一部分。

五、企业的声音

1、转型升级的前提是拥有平等的企业融资平台

调查显示:小微企业期盼能够和大中型企业享受同等的融资待遇。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改变,绝大多数小微工业企业还没有仅仅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独立完成的能力,融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首选。多家企业主反映:企业有转型升级的需求,但是融资渠道比大中企业狭窄,融资成本高于大中企业,现在的融资环境明显不利于小微企业。

2、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先建立科技孵化器,做好产业对接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来源在哪里,转型升级后的产品销售怎么办,这是调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盐城市江华船舶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企业转型升级后的技术支撑比较重要,能够得到及时的科技指导和技术支持是企业所期盼的,生产产品前做好产业对接将有效减轻企业转型升级的后顾之忧。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手段强于政策引导

盐城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如何改造提升这些传统产业,调查过程中不少企业经营者建言:用经济手段引导小微企业走专业化配套协作的道路,以完善产业链为目的,形成为高端制造业提供配套产品的小微企业集群,给企业经营带来可观利润,用市场来锻炼企业,优胜劣汰。

4、转型升级需要人才集聚

调查显示:24.7%的企业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进一步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创业的环境,小微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与从业人员素质紧密相关,只有完成人才的集聚,才能为企业下一步转型升级打下基础,江苏明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没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操作工人,企业很多设备运转将成问题,希望更多的人才加盟到企业,那样未来对企业再次技术升级时更加顺利。

六、对策建议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盐城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起步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当前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宽松环境,利用各种途径引导企业加快体制和机制转型,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瓶颈,为转型升级带来可行性

筹资、融资、加大投资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投入、引进人才、产品升级都需要资金的支撑,不可轻视。解决融资困难方面,盐城已走在前列,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举办的“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活动二季度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半年将持续进行。建议融资倾向那些基础好、有发展潜力、有转型升级需求的小微企业,促进这类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路线。

2、明确转型升级发展方向,整合资源,效率优先

我市产能较大的小微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引导和扶持部分实力强的小企业,大力吸纳科技人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提升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进一步保障职工权益,引导人才流向小微企业

当前做好人才战略工作是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很多技术人才坦言:选择大中型企业主要是因为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小微企业要进一步保障职工权益,给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生长发展环境,完善企业分配机制,调动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也要支持、鼓励小微企业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到小微企业工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成立企业技术人才库,及时向有需求的小微企业输出人才,从而助力小微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4、支持小微企业走品牌路线,用品牌占领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运用好品牌战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当前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小微企业从创牌开始做起,再到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促进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走品牌路线,用品牌占领市场。

第二篇: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关 键 词】工业电气分销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专业分销是指由区别于制造商的销售部门,由独立第三方进行的从制造商到终端用户的整个商品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由于工业电气产品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专业分销模式被工业电气产品领域内的企业广泛采用。根据客户需求,工业电气专业分销商可提供工业电气产品采购、供应链管理、专业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成套制造等多种综合服务。

在国外,工业电气产品的分销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专业分销商以其所拥有的专业物流系统和服务密集的分销网络,成为工业电气产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蓝格赛、索能达、西科国际等分销商为国际领先工业电气分销商,其中蓝格赛的低压电气分销收入为全球销售额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左右。由于工业电气产品使用领域和范围的日益拓展,工业电气产品使用技术不断更新,针对下游需求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项目,市场潜力巨大!

在中国,分销模式是中低压输配电产品和工业自动化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近年来中国工业电气产品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电气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速均在25%以上。随着分销模式占据工业电气产品销售的比例趋于稳定,工业电气分销服务业的市场容量同步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本报告的主要内容: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综述;工业电气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国际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概况及模式借鉴;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转型;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细分市场分析;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客户需求及前景预测;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投资潜力与建议;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领先企业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多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工业电气分销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工业电气分销行业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特征,并根据工业电气分销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

年的实践经验,对工业电气分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工业电气分销商、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现状及预测、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第三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四篇: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六大优势再造

2011-03-11 09:27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宁波工业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优势再造?

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宁波工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当好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引擎?

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宁波工业如何引领发展,推进宁波城市综合实力位次前移?

……

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暨科技奖励大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为宁波工业优势再造明确了路径选择。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市委书记王辉忠在会上分析了工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号召全市要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活力、抓后劲”的意识,形成“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合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波发展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就是工业化,这些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

宁波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工业仍是宁波的“中流砥柱”。

那么,在宁波新一轮发展中,工业的作用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呢?

工业挑起了宁波经济大梁

加快经济发展,工业是主导。

从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除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宁波工业增加值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且大多数年份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

目前,宁波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财政收入中有60%来自于工业企业。

毫无疑问,工业是宁波经济总量和增量的主体、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主体,是工业经济挑起了宁波经济发展的大梁。

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业是重点。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呼之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摆脱对虚拟经济的依赖。可以预见,今后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宁波工业发展实际看,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性,但大多通过引进和模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宁波制造”仍处在低加工度和附加值的环节。

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还是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发展,都需要我们以工业为着力点,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警惕“产业空心化”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关键。

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但前提和基础,是工业必须高度发达。没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就不可能有发育完全的现代服务业,就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这些年宁波服务业规模和比重徘徊不前,既有服务业本身的原因,也有工业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层次偏低的原因。

所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工业转型创造服务业发展空间,以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升级,相辅相成推进产业升级。

“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工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与特征,有三个明显的“十年”。

第一个“十年”,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第二个“十年”,初步确立了传统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三个“十年”,建立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那么,从“十二五”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宁波工业优势如何重塑再造?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比如,原有的劳动力优势、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低代价的环境污染成本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和消失,宁波作为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也在逐步削弱。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无疑是现阶段宁波工业发展所需,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所迫。

从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的重点,要放在着力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上。

会议提出,要放宽视野、拉高标杆,大力实施“4+4+4”产业升级工程,努力实现“一领先五提高”,“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再翻一番。

-链接

“4+4+4”产业:全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提高”: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工业有效投资增速,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工业生态化水平。

培育宁波工业六大优势

民营经济: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

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宁波拥有了充足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

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立足互利共赢,注重抱团发展,促进产业联盟,加强产业联动和配套协作,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集群发展:告别传统块状经济

传统的块状经济难以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的载体,要围绕“4+4+4”产业发展目标,加速集聚,打响品牌,增创优势,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加速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空间集聚,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完善公共服务、区域品牌、产业配套等体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依托港口、专业市场、保税平台、科研院所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克服科技创新与产业脱节的弊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完善科技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应用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开放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发挥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有效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绿色低碳不仅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从被动应付、突击限能限排,向主动应对、科学有序调控转变。

发挥市场机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提高产业能效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服务保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结构调整、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打造、企业重组等扶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范文)

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 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XX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地走“扩张总量、调整结构、集群发展、提升效益”的发展道路,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强力推进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全县规模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取得了在搏击中奋进,在跨越中争先的可喜佳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工业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还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11月中旬,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们与熟读部门一起深入到企业,对XX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围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供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XX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十一五”XX工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4.42亿元增加现在的26.5亿元,增长了近6倍之多(预计2011年全县规模工业可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年均增长43.1%。)。今年1-9月,全县共有规模企业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33.6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95亿元,增速24.3%,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实现销售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现税收1.6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46.56%。截止目前,XX工业经济仍然是

县级财政与税收和主要来源。

(二)重点产业分布及比重

冶金——全县铁合金行业有14家企业,共有37台电炉,装机20万千伏安,年生产能力30万吨,铁合金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5%。水电行业——全县共有电站166个,总装机负荷为28. 6万千瓦,已占全县可开发水能储量39.38万千瓦的72.5%,水电资源开发殆尽。电力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8%。煤炭行业——全县煤炭行业有有61家企业,62个采矿证,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煤炭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20.7%。建材产业——全县建材行业有190家企业,建材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0.7%。水晶宝石——全县水晶宝石行业有13家企业,年生产能力水晶500吨、宝石900吨。水晶宝石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3.6%。纺织行业——全县纺织行业有5家企业,装机规模4万锭。纺织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1.5%。其它行业——全县其它行业有5家企业,其它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属山区小县,工业发展一度在粗放中快速发展,结构型矛盾突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而目前又没有形成有新的后续的经济发展支撑,我县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存在以下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单一,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发展后劲欠缺。我县现有产业多数是资源型企业和承接发达地方的产业转移而来的两头在外的产业。生产都相对粗放,受制约因素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相互的支撑,如果遇到危机,整个行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研发能力不足。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数企业的停留于模仿式生产,科技含量低,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研发团队。

3、技术人才缺乏等。企业中普遍反映出劳动力缺乏,特别是进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工人更是不好找。

4、存在政策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凤凰煤业集团的瓦斯发电项目虽然全部建成,但由于上网电价几经协商,仍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规定的定价水平,企业发电后反而亏损,影响了企业发电的积极性。虽然瓦斯发电具有技术成熟,发电稳定的优势,但企业目前除供自用外,都没上电网。发电机组三分之二处于闲置,抽取的瓦斯也只得排放到大气中。瓦斯发电是无污染、高稳定的发电项目,如果上网电价扶持政策能到位,全县还可有5万装机瓦斯发电能力可供开发利用,这相当于XX水电装机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原因分析

1、思想不够解放。企业主中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人不在少数。只求眼前的最大利益,不谋长远巨大的发展。认为自己的人管起放心,依赖于落后的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舍不得在创新、研发、引进人才上投入。企业中很少有像一名公司那样,拥有较多高学历人才。

2、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保障弱化,仅有的微弱优势渐失。一是能源保障优势弱化。我县作为工业占比50.5%以电力为唯一能源的冶金企业,原有地方电网已收归国网,地方几无调配定价能力,冶金行业受能源制约和产业政策的限制,生存发展空间大受挤压,其支柱地位岌岌可危。二是矿产资源优势有限,土地资源受制耕保红线。就目前来看,我县煤炭资源企业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大;石材矿山也明显资源不足;企业对 3

发展前景看淡,不愿意再投入,多投入,安于现状。三是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我县现有的劳动力价格逐步与外地接轨,与往日相比不再廉价。

3、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国家对铁合金、煤炭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对环保工作力度的日益重视,都一致对准了高载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收紧,都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看淡前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4、劳动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现有企业仍未能摆脱粗大笨模式,需要具体力的劳动力,而现有的独生子女不能适应。二方面即使有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又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我县人才市场很少有这方面的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发展。 政府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没有必要规定或者强行要求企业如何做。一定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不仅是现在和今后“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给各类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其次,制定基本的工业标准。三是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和行为,应该制定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减免。

企业是投资发展的主体,理应在转型升级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我县目前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优势都在弱化的情况下,就是要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从过去更多依靠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大量消耗各种物质资源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齐步转”,或者向同一方向、按照同一技术路线“复制升级”。各个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4

选择必然各不相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们中的大多数会走上符合实际和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道路。

(二)主动融入成渝和攀西经济圈,寻找培育新产业亮点。 新兴产业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建议县委、政府要专门责成有关部门针对国家对成渝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扶持政策,专题进行研究,反复论证、考察、调研。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寻找关键链,承接新项目,打造产业链,主动融入求发展。最终通过组织制定规划的部门和企业一起,引进产业,形成支柱,建成XX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努力促进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企业在政策适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扶助专项资金。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减小转型升级及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对于国家扶持企业政策,切实做到落地生根,不打折扣。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平台。

二是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倡导零地技改。在资金方面,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在电力方面,促进加快电网改造,增强电力配送能力。在人才方面,探索培养、引进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模式和流动机制,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完善和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企业间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冶金、煤炭、石材产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抓机遇,勇挑战,促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XX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县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XX县工商联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上一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下一篇: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