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2022-08-13

第一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2-12-15 16:52:16 来源:《海南金融》2012年第9期

摘要: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阐述了金融支持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加快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金融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工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升级,还是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金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金融的资本形成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工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的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金融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能有效解决从单个储户聚集储蓄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依靠一定的金融制度安排,将储蓄资金分配到不同收益率的工业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资金在工业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高效配置,为改造现有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的资金导向功能加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各行业间及其内部流动和产权交易的过程,现代金融体系为各种生产要素的评估、定价、转让提供了机会、工具和场所,是工业转型升级极其重要的助推器。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能够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筛选,甑别出发展前途好、效益高的项目和企业,进而引导资金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并通过对企业的产权界定、股票和债券发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发展了新兴产业,并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1]。

(三)金融的风险防范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工业转型升级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是一项商业风险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更是如此。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及时开发并提供与工业转型升级风险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不断地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锁定并降低转型升级风险,从而确保工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

二、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34.3%,2010年继续维持高速的增长态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中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位居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中部地区各项贷款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由2006年的45%上升到2010年的58.7%,增加了13.7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占比大幅下降,由2006年的48%下降至2010年的35.7%,降低了1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尤其是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集群发展,提高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二)信贷支持重点越发突出

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创新能力好的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从国内来看,凡是创新能力强的省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就较快。但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金融作为纽带。图1显示,中部地区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呈加大趋势,2004年中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仅为28518万元,仅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27%,到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金额机构贷款总额上升到53135万元,增长了86.32%,年均增长16.83%,在全国中的比重也上升到了15.72%,为近年来的峰值。

(三)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资本市场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企业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都是占绝对支配地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从图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呈不断上升态势。2005年,除了湖北省、江西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分别为6%、5.4%的特殊情况之外,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的股票融资占比极低,均未超过5%,山西省甚至当年没有从股票市场融资。到2010年,湖南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高达12.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2倍,跃居中部省份首位;安徽省股票融资占比次之,为11.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9倍;其后依次为山西省(9.6%)、江西省(7.5%)、湖北省(6.5%)和河南省(6.2%),较2005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部地区逐步意识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并切实把资本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

中部地区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最常用指标,它是“某一时点上现有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为计算方便,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来简化衡量。表2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仅为2.12%,不仅低于全国2.77%的平均水平,而且位于四大区域之尾,与金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这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程度。二是资本形成能力较弱。收入比是一个地区的存款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2010年,中部地区收入比为1.28,低于全国1.64的平均水平,处于四大地区末位。这说明,中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相对不高,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相对不足。

(二)金融服务体系不足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存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的融资产品与服务,也不论是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都不可或缺。一定数量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都明显偏小,特别是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是不够发达。表3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法人机构个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6%、21%、14.8%、20.9%,各项指标仅高于东北地区,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效应明显

目前,中部地区的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工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业等原材料工业方面[2],而电子信息通讯、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工业相对不发达,这种工业结构容易产生金融资源的行业锁定与规模锁定的现象,即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用,且往往占用时间较长。金融机构与大客户之间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小客户或新客户难以获得其所需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及其职员基本能满足现有客户的金融需求,惰性情绪抬头、职工知识老化,新知识储备不够,既有利益难以割舍,即便是遇到新的优质的客户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或不愿做出改变等等。据资料显示,2009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大户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和产值高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贷款占比高达48.3%,金融资源行业锁定效应明显[3]。此外,据《湖南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大型工业企业贷款1366.42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58.36%)、中型企业贷款613.29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26.19%),而小型企业仅得到贷款361.8亿元,仅占全部工业企业贷款的15.45%,金融资源规模锁定效应明显。这种强有力的金融锁定效应使金融机构缺乏动力或能力去调整信贷结构、着力金融创新或提高服务水平,即便是在政府主动推动和企业需求强烈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大为降低,不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

四、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特点及其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功能定位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整合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这样既可对现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实施解锁定,又能激发商业性金融的活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平稳过渡。二是进一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工具,在拓宽工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确保现有资产存量转移渠道的畅通。三是要大力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融资担保、信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四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引导。中部地区民间资金巨大,如能加以引导规范,不仅降低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还能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实体经济中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支持本地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上所具有的信贷链条短、程序少、决策快等优势,切实发展壮大中部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二)加强金融监管

工业转型升级存在较高的产业风险、金融资源重新配置风险以及金融业的固有风险属性,需要特别注意风险防范。一是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更要严格监控。二是建立健全包括规模、分布、流向等在内的民间资本监测体系,掌握其特点、运行规律及变化趋势,出台有针对性的民间资金引导措施及鼓励政策,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消除金融隐患。三是有效利用工商、税务、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准确了解企业的银行债务、对外担保,以及欠息、欠费、欠税、环境违法等信息。

(三)加快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步伐

工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退出与新创、行业兼并重组更为活跃、技术创新更加频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存在严重的金融锁定背景下,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必须率先转型。首先是理念转型,要充分认识到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及其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机遇,树立工业转型升级与金融发展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金融支持的主动性。其次业务转型,中部地区金融业要把握工业转型升级中资金的需求特征,结合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偏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低,重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比重较大,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特点,逐步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采取灵活的担保措施,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等,加大对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的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最后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为金融产品设计、营销、管理方面提供人才支撑,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动力命题[J].浙江经济,2010(9):24-25.

[2]石碧华.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J].中州学刊,2007(5):25-29.

[3]周梅.金融支持山西产业转型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6):62-64.

(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郭春风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邓平武)

第二篇: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和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全面推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三角中心区经济重地、主动接轨上海前沿高地和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的奋斗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坚持经济转型与推进结构优化、集群提升、环境优化和开放发展相结合,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1年,

二、三产业分离进展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到28%和32%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数码电子、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县工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60%以上,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工业园区工业总量占全县工业总量80%以上,各工业园区中,主导产业占比80%以上。

(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到2011年,科技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1.85%以上,企业科技人才、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生产制造国际(先进)标准采用率达90%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2家,传统产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依托块状经济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协作,注重产业间协同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至2011年,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45个以上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8个以上区域特色品牌。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优势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快制定实施大企业培育发展政策,以产业链为纽带,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品牌效应显著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成长型企业培育,壮大规模型企业队伍。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小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支撑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11年,全县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

(五)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取得明显进展。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用地投资密度显著提高。

(六)基本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既努力化解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企业主动走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既重视增量投入,又重视存量提升,用高水平的增量来激活和带动存量优化调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管理和对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企业抓紧实施一批对全省 措施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一)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对纺织服装、五金机械、木业家具三大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档次。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深度与精度;注重完善加工生产产业链,推进传统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注重发展产业内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注重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三大”重点产业。要加快数码电子、光伏能源产品和精密机械三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工业产业新高地。要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努力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以及配套元器件等数码电子产业发展;逐步完善从晶体硅片生产到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研发生产产业链;巩固提高轴承、标准紧固件等精密机械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扩大应用范围,完善产业链。

(三)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要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业,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我县工业转型升级速度。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加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整机型装备机械产品;重点发展新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应用产业,力争在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开发用于污染治理、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的节能环保产品。

(四)推动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以县经济开发区、各镇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主业明显、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培育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以及纽扣、五金、植绒、丝织、无油轴承等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重点集群区内的大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组合园区建设,提升组合园区功能和资源共享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优势产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现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五)推进产业新高地建设。依托既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优先发展数码电子、光伏能源、精密机械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以富士康投资项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以“昱辉阳光”为主的光伏产业园,推进特色产业创业园建设,努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各工业园区要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园区产业导向和公共政策资源的引导作用,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突出主业发展,尽快形成“一镇一业”的产业特色。

(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嘉善县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开发置换等方式,加快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关停并转一批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企业。凡属限制发展产业的项目,不再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已建项目不得享受政府性各项补贴和其它优惠政策。

四、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鼓励企业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敢于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快各级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指导、中介参与、市场运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产品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县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二)大力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嘉善县十一五名牌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商标品牌工程建设若干意见》,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对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在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吸引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品牌企业、行业和区域集聚。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力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并承担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扶持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三)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指导和鼓励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探索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制订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鼓励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四)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县科创中心科技孵化器配套设施,扩大孵化功能,注重孵化效果。加快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鼓励扶持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向全行业或集群产业区内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扩大科技资源增殖效应。

(五)努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鼓励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土地和厂房存量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用地面积。新增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数码电子、光伏产业和精密机械及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工业节地行动,加快推进“腾笼换鸟”、“退低进高”、“提高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等措施,鼓励通过收购、租赁、兼并等形式盘活闲置厂房。

(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方向,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重点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等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土地、能源、资金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完善公共资源要素的调控体系。每年应安排不低于总量50%的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积极引导外地金融机构来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向县外银行推介工业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业务。支持企业利用各类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成长发展速度。

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用好用活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整合优化并努力扩大财政工业扶持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总量规模,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补助等。

(三)营造用才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引才、用才的政策和环境。努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来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四)加强指导与帮扶。全面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帮助企业解决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组,可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

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对

(五)强化工作机制。县政府建立经济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强 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省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有关工作任务,并加强责任考核和督促检查。对在推动和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重大成绩的主体、企业以及个人由县政府给予嘉奖。六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应急体系建设。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第三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

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独山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升工业平台形象,加大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力度,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意见。

一、鼓励工业平台建设

(一)工业园区建设投资补助。经审核确认,按镇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实际投资额5%、最高180万元补助,其中省级中心镇最高20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补助。评定为嘉兴市或平湖市特级、甲级、乙级的镇街道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分别给予8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补助。经市政府批准并规划实施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给予3年、每年8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四)创建协会建设补助。新组建全国性、全省性、全市性

—1— 行业协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对列入全国、全省企业社会责任、产业集群示范区(基地)等试点的协会,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

二、鼓励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一)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对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光机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且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购买专利和软件、关键技术装备等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市政府批准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内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最高100万元补助。

(二)扶持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对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200万元补助;对列入省重点或争取省用地指标的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150万元补助。扶持重点引进市外内资项目,对平湖市外投资我市的内资项目且当年设备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最高200万元补助。

(三)扶持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对企业实施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验收后,经审核确认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超过上年全市平均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且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

上述

(一)、

(二)、

(三)条款不重复补助。

(四)鼓励镇街道引导企业增加设备投入。镇街道辖区内企 —2— 业当年生产性投资中设备投资比上年增长15%及以上、20%以下,20%及以上、25%以下,25%及以上,且三年来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10%及以上,分别给予镇街道30万元、40万元、5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和优化重组

(一)扶持行业龙头企业。新认定的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上年度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给予3年、100%财政补助。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认定的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减半补助。

(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收购或优化重组企业以企业兼并收购或重组企业上年度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增长部分给予3年、50%财政补助。

(三)设立工业企业销售规模奖。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且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年度销售规模奖。

(四)设立工业企业财政贡献奖。凡年度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30%、50%及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25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凡年度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1000万元、15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年度财政贡献奖。

四、鼓励“退低进高”、节约集约用地

—3—

(一)鼓励企业“退低进高”。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新兴特色产业。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认定的“退低进高”项目,新项目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分别高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给予“退低进高”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50万元补助。

(二)鼓励企业挖潜节地。鼓励企业实施“退低进高”、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挖潜节地项目,每年开展企业挖潜节地优秀项目评选,对评为年度挖潜节地优秀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3%、最高50万元补助。

(三)鼓励镇街道挖潜节地。镇街道通过各种挖潜节地措施完成市政府年度挖潜节地、“退低进高”工作目标任务,给予每亩1000元奖励,其中收回企业腾退用地,给予每亩1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五、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一)鼓励创建行业(区域)技术中心。经国家、省认定的行业(区域)技术中心,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补助。国家、省行业(区域)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补助。

(二)鼓励创建企业技术中心。通过验收并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补助。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3万元补助。

(三)扶持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技术创新 —4— 项目、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补助。

(四)扶持工业新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给予10万元补助。通过国家、省级鉴定,并获得新产品证书的国家、省级新产品,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补助。评定为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产品被评定为国内、省内和嘉兴市内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五)鼓励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行业协会主导、参与制订的产品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的,给予主导单位20万元、参与单位5万元补助;被认定为行业标准,给予主导单位15万元、参与单位3万元补助。列入省、市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获得省、市标准创新型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六)加强企业管理。列入国家、省、市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

六、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一)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工业设计公司在平湖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企业并为我市制造企业开展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提供重组优化生产流程、产品设计、自主品牌创建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的,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二)鼓励分离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进行改造分离,建立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5— 改造分离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中心并为我市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三)评定为国家级、省级优秀工业设计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四)鼓励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我市制造企业购买和应用工业设计成果,按设计交易合同额给予企业3%、最高30万元补助。

七、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一)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评定为省、市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补助。

(二)扶持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创建担保公司补助。创建注册资本1亿元及以上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审核,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助。增资达到1亿元及以上注册资本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给予增资部分1%、最高30万元补助。

融资担保风险补助。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按年担保日均余额0.5%给予担保风险补助、最高50万元。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日平均余额超过实收资本3倍的担保公司,按核准担保贷款呆帐、坏帐额50万元以上部分给予10%、最高30万元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每年实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获得省级以上信用评级,给予5万元补助。

—6— 上述财政补助全额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

(三)加强企业培训。鼓励企业经营者、创二代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对参加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一年期以上EMBA研修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培训,给予培训费用50%、最高1.5万元补助。

八、鼓励品牌创建

(一)鼓励创建品牌指导站。对各镇街道创建企业品牌指导站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助。

(二)企业品牌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嘉兴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2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知名商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三)企业品牌补助。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其评定上年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享受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国家级五年、省级三年100%的补助。

上述

(二)、

(三)款涉及同一品牌先后获得相同级别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奖励补助一次。

(四)鼓励申报品牌培育试点。申报列入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五)鼓励创建区域品牌。创建获得省级及以上区域品牌,给予主要创建单位15万元奖励。

(六)鼓励创建安全品牌。对首次通过国家级、省级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3万元奖励。

—7—

(七)鼓励引进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企业。市外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企业投资我市且注册独立核算公司,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三年、50%补助。

九、鼓励节能降耗和生态发展

(一)鼓励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镇街道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经市经信局立项并经省、市验收合格,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二)鼓励实施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清洁生产,列入市经信局年度计划并组织通过审核验收的,给予6万元补助。经省认定为绿色企业,再给予10万元补助。

(三)鼓励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列入市经信局年度计划,并会同相关部门验收通过的下列节能降耗项目给予补助:

工商企业(含商场、宾馆)实施燃煤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和冷凝水回用、空调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应用节能、节电、节水和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并取得节能实效的节能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镇街道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并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定,给予实际投资额20%、最高10万元补助。

非集中供热区域采用生物质燃料锅炉替代燃煤锅炉进行供热,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集中供热区域和中心城区内工商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给 —8— 予支持,一是拆除燃煤锅炉和烟囱的,按锅炉蒸吨数实行补助,标准为:立式锅炉每蒸吨2万元,其中0.1蒸吨及以下锅炉补助0.3万元,卧式锅炉1蒸吨以下补助3万元,1蒸吨及以上锅炉以4万元为补助基数,每增加1蒸吨补助2万元;二是因工艺要求或管网未到须使用自备锅炉的,改用清洁能源按设备投资的10%给予补助、最高10万元。上述两项补助可同时享受,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公交、出租运行车辆实施油改天然气或生物质燃油等新能源节能,分别给予每辆公交车、出租车一次性改造补助1万元、2000元,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列入国家和省鼓励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示范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补助。

列入省、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年度计划项目,分别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20%、最高20万元和10%、最高10万元补助。

(四)鼓励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按照国家、省、市政府要求关停淘汰并拆除设备的造纸、印染、水洗、电镀、制革、化工、建材等“十小”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水源保护区企业,给予企业评估确认固定资产净额2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和50万元补助。

(五)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组建节能服务公司。在平湖注册并为我市用能企业提供节能服务、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经营满1年且实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累计节能量

—9— 达到500吨标煤以上,按注册资金10%、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

在我市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并取得年度实际节能量100吨标煤以上,按该项目投资额的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六)扶持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对在2012年之前已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以其前三年应缴增值税平均数为基数,按其供应我市利废生产企业销售实缴增值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80%补助。

十、附则

(一)鼓励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简称工发资金)使用按照“总额控制、绩效挂钩、突出重点、集中兑付”原则。总额控制就是市财政每年根据可用财力安排使用计划数;绩效挂钩就是每年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调整;突出重点就是兼顾全面的同时,重点支持工业平台提升,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兑付就是各种补助每年集中兑付,确保补助总额能够实现综合平衡。

(二)市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府办分管副主任、市经信局和财政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调控资金支持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的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工发资金享受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完成 —10— 节能减排等任务。凡违反工商、财政、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节能减排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年度优惠政策。

(四)本政策中称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除列举外仅指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凡与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均按企业所属财政预算级次,由市本级和镇街道财政分别承担、各自兑付。镇街道确因可用财力低于上年等因素,可自行设定财政补助标准。

(五)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财政贡献计算的补助,下同);单个企业的补助总额(个别条款除外)原则上不得突破该企业当年度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总额。同一事项符合多项条款,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除列举外,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

(六)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影响重大的产业集群项目和列入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并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经相关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可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策”。凡享受“一项一策”、“一企一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意见各项政策。

(七)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应建立企业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登记企业

—11— 享受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八)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企业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有关部门在审定时应征得企业所在镇街道同意。

(九)本政策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有关工发资金政策停止执行。以前年度已对特定企业作出的专项承诺继续有效,按国家允许的财政补助方式兑现。

(十)本政策意见由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12—

第四篇: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当前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建成了包括由完整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组成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50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连续保持在4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带主要贡献力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我国工业产品已有200多种。在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微机等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

然而,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产品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靠进口;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二是资源耗费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人均消费的能源只相当于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七分之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有机污水排放量已占世界第1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2位。即使国际社会不就环境问题向我国施压,我国自身的环境容量也难以持续容忍这样大的污染排放。三是处于国际分工末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定程度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数额占8成以上,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

1 口中机电产品占到79.8%。

二、原因分析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较低。一是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低。2009年, 我国全部制造业研发强度为4%左右,其中制造业100强 研发强度为4.59%,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在2002年左右就已经超过了7.0%,最高的日本已经达到10.1%。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少。彩电、手机、台式电脑等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等产品必须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支付相当于售价20%-40%不等的费用。三是高端加工技术和工艺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如我国热处理与表面改良技术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在15-20年以上;精密形成技术方面,如国外已可生产重量公差1%以内的轿车连杆,我国只能做到3%左右。

2、发展方式粗放,以规模扩张为主,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一是工业依靠规模扩张的基本发展路径没变。近年来,石化、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热潮,多种工业产业产能过剩。二是资源能源过度消耗。我国GDP和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均不到10%,但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却分别约占世界消耗量的30%、26%和50%,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强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生产要素过度消耗。如土地利用,美国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投资量是我国的3倍,德国是我国7倍,日

2 本和英国则高出我国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持续3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走到尽头,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逐步成为历史。四是环境污染严重。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硫和有机污水排放已居世界首位,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又跃居世界第一位。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环境污染强度大的重化工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并据更大的比重,势必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工业竞争力不足。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仍然是资源分配的主导者,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率很难再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效率提高动力基本来自非国有部门,国有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趋势,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国有企业部门陷入了盈不抵亏的困境。另一方面导致非国有经济很难发挥效率优势。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各级政府仍拥有分配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在国有企业垄断资源配臵的情况下,非国有经济效率优势很难发挥,导致整个工业经济效率低下。

4、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不足。单位企业资源占有量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1998-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2.34万增加到2006年的3.29万,但是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却从14.2%下降至10.9%。如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为48.2%,而日本、美国、俄罗斯前三名的产

3 量就分别为68%、46%和61%。

三、对策建议

当前,推进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从规模扩张向创新发展转变、从投资拉动向需求拉动转变、从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向注重效率、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方式转变。

1、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要制定完善鼓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三要明确工业自主创新主要方向,抓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四要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推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2、加速推进工业由粗放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一要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大力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二要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的位臵,鼓励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经济技术标准改造现有企业。三要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容量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技术标准,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四要积极推动重大工业节能项目,推动重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3、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形成工业企业良性竞争格局。一方面建立推进产业升级的法律

4 体系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业发展目标、规范行业管理活动,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 “四个转变”,即从以项目审批为主向以规划引导为主转变、从以政策管理为主向以政府服务为主转变、从以对企业经费补助为主向创新跨越的奖励为主转变、从以单个项目支持为主向行业共性项目支持为主转变。

4、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企业。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培育政策体系,鼓励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人才、资金、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打造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抓好重要配套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升产业聚集发展水平。

5

第五篇:在全区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会后,我们紧接着召开区级推进会,充分证明了区委、区政府对工业经济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当前经济形势下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天这次会议,是近年来首次有规模工业企业和融资担保机构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业经济会议,希望各部门、各企业深刻领会市、区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坚定工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2013年,海港区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7%,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转型升级也迈出了新步伐。主要有三点需要大家把握:

(一)形势向好,坚定信心。2013年,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一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13年,全区工业投资增长24.1%,华润雪花啤酒等一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耀华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和两条硼硅浮法线顺利投产。二是技改创新步伐加快。全区完成技改投资21.1亿元,增长58.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各1家、省优产品和著名商标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借助港区企业外迁重建契机,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48%。三是企业成长步伐加快。全区共有18家工业企业获省、市两级扶持资金623万元,1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新增担保资本金2800万元,全年累计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62亿元。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

1 新纳统规模工业企业10家。

(二)正视问题,深刻反思。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规模工业效益不佳。近年来,规模工业持续低迷。2013年,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9.4%,企业利润、纳税金额全部负增长,规模企业同比减少2家,耀华集团、北方玻璃、美铝、首钢机械等大中型企业受供求关系影响,产值下降明显。二是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工业企业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属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集约化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土地、资金制约明显。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十分紧张,摆放大项目困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成长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另外,主要经济部门对全区工业底数还不清,工作针对性不强。少数部门和部分同志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到位,服务还不到位,协调推进工业转型振兴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顺应形势,跟上步伐。一方面,工业经济已开始新一轮的调整与变革,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激烈对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进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即将实施。这些举措,从长远看有利于转型升级,但从当前看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任务指标的完成,不少企业将面临关闭或停产限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工业转型升级也是我区新一轮发展的现实选择。河北沿海开发开放战略、京津

2 冀协同发展问题已被提上议程,京津产业和功能外溢成为一种趋势,不转型就跟不上形势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迅速行动,刻不容缓。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确保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全区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家工业企业,我们必须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统筹兼顾,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一个理念”。即坚定绿色崛起理念。生态环境历来都是我区的金字招牌,也是我们的发展底线。工业产业要效益、要增长,从长远来看,必须走绿色崛起之路。绿色崛起的核心就是在追求总量和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提升,推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我们必须克服“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促进工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工业产业的绿色崛起。

(二)打造“两个平台”。一是筑实产业园区平台。要以工业区等园区为重点,推动水、电、暖等基础配套同步建设,加快建设物流、信息、配送等生产所需设施,完善学校、银行、医院、职工之家等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承载、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园区土地资源,盘活企业闲置土地,腾出更多的产业用地,协调推进“西进北扩”战略,增加土地总量,破解“土地瓶颈”难题。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以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品为重点,推动玻璃加工、金属压延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以发展高端节能环保等产品为重点,壮大太阳能光伏、

3 电子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振工业经济。二是打造招商选资平台。招商、工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招商计划,划分工业产业招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瞄准国际国内特色产业前沿城市进行“择商选资”。利用海港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的政策优势,着力引进一批附加值高、辐射效应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加强与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的对接合作,主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转移,总部经济的全面转移和“腾笼换鸟”式的产业链整体搬迁。同时,要一如既往、毫不放松抓好项目建设,结合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切实解决项目推进“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促万达等在谈项目尽早落地,力争新天地等项目投产达效。

(三)抓好“四个重点”。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工业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共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区发改、工信等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按照市政府的目标要求,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公开制度,明确淘汰内容、进度和责任单位。对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该整改的整改,该取缔的取缔,并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核查,防止落后产能企业死灰复燃。二是加快技改升级。发改、工信等部门要合理利用我区列支的500万元技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改造升级,鼓励和引导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借助企业外迁重建契机,支持企业重组扩能、裂变提级。所有企业都要做好“存量提质”文章,在产品深、精加工上下工夫,对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注重科技引领。把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工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生产

4 水平,培树知名品牌。各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力度,拓展研发空间,掌握核心技术。四是强化龙头带动。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精心挑选一批“种子”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的管家式服务,促进各类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超100亿元的“企业航母”,带动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壮大。各企业要克服小富即满思想,将眼光放长远,对标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提高生产、装备、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将自身发展壮大,以此带动行业发展。

(四)注重“三个结合”。今年专项行动、特色活动较多,工业转型升级要与这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是与大气污染防治相结合。工业污染是大气污染四个重要污染源之一。存在空气污染的工业企业要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传统工艺进行生态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区直有关部门要以对空气污染“零容忍”的态度抓好检查落实。二是与近岸海域环境整治相结合。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大力引进水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改造,严禁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入海,同时,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水排放,促进废水循环利用。三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畅通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形成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的长效机制,摸清全区工业经济底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询问企业需求,想办法、出举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点带面,加快全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五)营造“三个环境”。一要营造高效清廉的办事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大力提高行政审批

5 效率。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提高服务发展质量。二要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着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类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企业竞争氛围。三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改善和优化人才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精神,抓住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为工业发展集聚专业技术人才,带动工业产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当前的形势仍然复杂和严峻,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任务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创新思维,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海港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6

上一篇:高中毕业证英文翻译下一篇:广州大学生创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