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优秀教案

2024-05-04

氓优秀教案(精选7篇)

篇1: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4、把握课文内容及对比的手法。

5、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航】

篇2:氓优秀教案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篇3:《氓》的文学价值

《氓》虽然如刘文所说“叙述的是一场家庭矛盾纠纷”, 但从被采入《诗》的那一刻起, 其在个人抒情的文学价值外又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功用。《诗经》 在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及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外, 还被借以宣扬修身养性, 并以之治国经邦。《毛诗序》论 《诗》“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准确切中《诗》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 得失的意旨。只是之后的统治者过于强调其教化百姓、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的一面, 忽略其文学价值; 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矫枉过正, 反对礼教、张扬人性, 漠视其社会功用。所以, 要体味《氓》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复杂心理情感下的人 物形象, 就意味着必须审视《氓》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一.不得不说的人物身份

刘文认为氓的身份在两人“婚后的生活状况和情感发展变化态势”中不如婚后生活表现重要。但采诗的教化目的决定氓的身份不得 不说。氓的身份众说纷纭:商人、农人、城市平民, 侯外庐认为氓是间谍。可在“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时代, 统治者展现一个卑贱者的婚离故事有什么目的? 《静女》《桑中》这类表现爱恋的诗的 主角都是贵族;如《硕鼠》《伐檀》 这类抒写奴隶受压迫的诗歌, 其诫谕的对象也是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因此, 《诗经》不是写给社会下层看的。

但是少有人同意“氓”“女”都是贵族:“氓”本无贵族之义, “抱布贸丝”的“贸”也易产生氓是商人的错觉, “三岁食贫”让人认为氓家贫穷 (《汉语大词典》以此为例将“食贫”解释为“过贫苦的生活”) 。刘文认为氓的身份难以推定, 但诗歌还是留下了暗示氓身份的信息。比如“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许嘉璐认为商周时代行路、狩猎和作战用车一般由马牵引, 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 有车即有马, 反之亦然。而车和马都代表等级区分。《论语·先进》中记载 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为颜渊制椁, 可孔子因为要遵循贵族的礼仪, 拒绝了颜路的要求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可徒行也”) 。《战国策》中孟尝君门客冯谖曾三次弹铗以解决 饮食、出行、赡养母亲 (“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 的问题, 在有车后宣称“孟尝君客我”。可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车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再者, 氓的车还有必要的修饰———帷裳, 就更能断定虽然卫地重商, 但他绝非地位卑低的商人。由此, 女子怨号“三岁食贫”, 可作男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或女子来自于地位更高、更富有的贵族家庭的猜测。后者的猜测源于女子的劳作———采 桑是妇功的应有之义, 不论贵贱, 采摘、蚕桑、缝纫和饮食等都是女人日常生活状态, 使其安于自身角色, 锻炼勤劳柔顺之性。贵族女子的日常劳作对下层女子也是一种表率。

然而, 女子依然需要谨守“周礼”, 男子的道德却败坏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 这种双重标准使女子喷发出心中的悲伤、委屈和愤懑, 也使兄弟之“咥”有了切实依据。那个时代虽不存在封建纲常观念, 女子被弃或自出也未受到社会舆论的钳制, 但照常理, 不是使家族光彩的事。可兄弟没有流露出颜面受损的愤怒或对女子的同情。所以兄弟嘲笑的, 绝不是女子私奔后自食恶果的婚姻 (“以我贿迁”说明父母同意她的婚姻, 并给予嫁妆) , 也不是女子的命运, 而是女子不合时宜的情绪。时宜, 即氓的行为在当时已经是贵族阶层见怪不怪的普遍情形 (参见《鄘风·桑中》等) 。如此可看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守, 但更能观察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夫妻关系已经出现松动甚至崩塌, 孝敬之成、人伦之厚、教化之美、风俗之移也一概失去了基础。《诗》 可以“观风俗之盛衰” (郑玄) , 《氓》则展现了礼崩乐坏的真实事件。

二.一场合风俗、遵礼义的婚恋

刘文指出从礼教出发否定女子恋爱时的行为, 认定她在婚姻中受压迫遭损害, 犯了时代前移的错误。但它以平等自由的婚恋观审视《氓》中的自由恋爱, 也犯了时代后移的错误。

尊卑观念在西周、春秋时代肯定存在, 封建时代只是将其更细化、制度化, 从而成为自上而下不可逾越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除氓“贰其行”外, 两者的婚恋可说合乎风俗礼义要求。“合礼”不仅是女子在道德、行为层面批判氓的有力依据, 也是采诗者引导和诫谕社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在封建礼教下, 女子恋爱的大胆、热情和谈婚论嫁的谨慎、顾虑的确存在矛盾, 但这不违背当时当地风俗与礼制之间的关系。统观《国风》, “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准则多表现在《周南》《召南》 中, 其他各风都描写有大量男女婚前合欢行为, 尤以保留殷商余风的邶鄘卫地区为甚。鲍昌《风诗名篇新解》 认为, “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 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 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 人类学上也确实存在合欢之俗。有人认为《周礼·媒氏》所载“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 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正是反映了礼义对风俗的容纳;可为倡导男女有别, 没有官媒不能正式交往, 没有彩礼不能正式会面 (《礼记·坊记》:“夫礼防民所淫, 章民之别, 使民无嫌, 以为民纪者也, 故男女无媒不交, 无币不相见, 恐男女无别也。”) 。可见, 《氓》《静女》等诗篇中男女婚前的大胆、纯洁的交往和女子在氓有 彩礼 (布是古代的货币) 下聘却无“良媒”时暂时拒绝氓, 前者合俗, 后者遵礼。而诗中纳征 (抱布贸丝) 、纳吉 (尔卜尔筮) 、请期 (秋以为期) 、亲迎 (以尔车来) 则以少总多, 概括了嫁娶时的“六礼”。虽顺序有颠倒, 但不能就此认定违反周礼, 这毕竟是诗!

而叙写婚后辛劳的“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则印证“女也不爽”的自我评定, 与氓“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的“罔极”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无爽, 即合乎礼义;罔极, 即没有准则。《礼记》规定了儿与媳晨昏定 省侍奉父母 (公婆) 的行为标准。这四句诗突出了女子几年如一日操持家务、早起晚睡侍奉公婆的辛劳。女子自认为没有一丝一毫越礼 的行为, 谨守做妻子的责任, 却受到了男子的恶待, 其情其理, 的确难以接受。

三.桑林、淇水见证了“我”的爱情

刘老师猜测了两人婚后生活的大量可能性, 但《氓》中最吸引人、最撩动人心的还是女子对爱情 一步三回头的哀怨、斩断情丝的刚绝与无奈。对女子进行道德压迫和行为戕害的封建时代无法看到如此丰满的形象。女子忘不了刻骨铭心 的爱恋;婚后的不幸, 反衬出爱恋的可贵。所以女子反复吟咏的, 就是留下两人足迹的地方———桑林和淇水。

《氓》用比兴手法, 通过桑叶由嫩绿到枯黄的变化喻女子由青春逐渐衰老、由幸福至痛苦的过程。但这“桑”不是“五亩之宅”范畴 的“桑”, 而是由上古至商周祭祀之所的社树:仲春之月行祭祀之礼, 未婚男女到桑林中互相交流、寻找配偶, 中意的话则到祠宫禀告祖先, 祈祷保佑。

《桑中》印证了这个观点。郭沫若认为:“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 上宫即祀桑之祠, 士女于此合欢。”“其祀桑林时事, 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 所咏者, 是也。”桑林是爱情的象征, 是两人一见钟情之所。他们互相吸引, 缱绻不舍, 也曾一起向祖先盟誓。生机勃勃的桑树, 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忍受不了空间的阻隔, 男子“抱布贸丝”, 女子跂望不见、“泣涕涟涟”, 都沉溺在美好的爱情之中。可桑树临秋而黄, 又成为感情生变的无情见证。稀疏的桑叶不可能再掩蔽两人依偎的身影, 当年在祠宫的盟誓伴随着女子年华的老去成为过往云烟。面对此景流变, 克礼的女子怎能不发出痛自骨髓的悲呼?

淇水更是女子始于欢乐、终于悲伤的见证。水能隔绝临河幻想的君子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 却阻挡不住处于热恋中的女子“送子涉淇”, 并成为他们结情之所 (“秋以为期”) :伟大的爱情力量战胜了大自然的束缚。不仅如此, 隐喻“爱”的“涣涣溱洧, 汤汤淇水”, 激荡着人们心中不可阻遏的爱的热情, 让女子回忆起“以我贿迁”时的渡淇之境:当初我俩坐在车里, 欢声笑语渡过淇水, 汤汤淇水就是依依情意;如今我形单影只再渡这河, 河水和着我的恨泪溅湿帷裳, 汤汤淇水就是不尽恨情。再者, 这淇河也应是氓信誓旦旦之地。古人有临河起誓的传统, 重耳投子犯之璧于河:“所不与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祖逖中流击楫而誓:“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男子若真的请淇河监督他“与之偕老”之誓, 那和“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形成了多大的婚前婚后反差, 也无怪乎女子在最后直喊淇水原隰尚有限度, 可男子轻许誓言, 没有一点行为准则!

篇4:《氓》之新解

笔者该怎样让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将来能够维系一段美满的姻缘,而不至于像“弃妇”那样遭遇悲惨的命运呢?笔者决定从《氓》的德育教学方面入手分析。

笔者所在地教学用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氓》被编在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第2条为:“感受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对作品中的人物有独立的见解。”第6条为:“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参考书中对《氓》的德育方面的解析也有不少,笔者选取了这些:

1.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淳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2.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的本性。

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之后,就慢慢地将她抛弃。

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

笔者对上面三条做了深入的分析,重新审视“弃妇”遭遇的悲剧性,从“弃妇”的角度挖掘值得我们深思的悲剧意义。

首先看第一条,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为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教参没有作详细说明,笔者个人觉得应该从婚嫁的程序入手分析。周朝的婚嫁习俗为:

合法合礼的婚礼要经过“六礼”的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议婚,是六礼中的第一礼,在男方选定意中人后,就先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再备礼前去求婚。以雁为礼,送给女方。[1]

而《氓》文中说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显然女子开始不答应婚期是因为“氓”没有良媒,也没带礼物,这六礼的第一礼就不符合程序。可惜的是她可能是太爱“氓”了,没有坚持到底,看见“氓”“怒”就害怕了,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婚期。这不合当时礼法的做法为婚姻悲剧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的婚姻可能不受当时法律的保护。

第二礼问名,是指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女方名字、出生年月及时辰,然后男方占卜凶吉,从而决定是否成婚,问名也携带礼物,一般用雁。[2]

第三礼纳吉,是指男方行过纳采、问名礼之后,在家庙卜问凶吉。在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通知女方,于是双方决定缔结婚姻。纳吉是正式订约,行礼时也须有礼物,作为定婚时的信物,礼物多用大雁。[3]

而《氓》文中说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不到“氓”,女子就哭哭啼啼,见到氓就有说有笑,女子对氓的过度依恋使她在婚嫁问题上做出了太大的让步。“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把“问名”“纳吉”合二为一,没带礼物,不在家庙问卜,而是私自问卜。这么不合当时礼法的事情,女子竟然因为热切盼望婚嫁而答应了。婚姻不合当时礼法自然不受当时法律保护,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氓》中女子“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4]“淫奔”是指没经过父母答应的婚姻。笔者觉得氓与女子的婚姻是经过女子父母同意的,要不然“以我贿迁”是不现实的。“贿”指财物,此处指嫁妆,嫁妆肯定是父母同意之后由父母置办的。

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教训:由恋爱而结婚,不能过于任性或迁就对方,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第二条说“氓”骗得了爱情和嫁妆后露出了“二三其德”的本性。笔者个人觉得这一条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说“骗爱情”。“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说的是少年时两人一起玩耍,欢欢乐乐,说说笑笑,很亲切,誓言说得很诚恳,后来却变了心。“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可以理解为“氓”也曾经沉溺于爱情,只是后来能解脱出来。这说明女子也认为是“氓”后来变了心。所以我们倒愿意相信两人是两小无猜,开始的感情是真挚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氓厌倦了,有了二心。所以这谈不上“骗”,也谈不上有人说的“始乱终弃”,说“终弃”倒是对的。人是会变的,不能因为氓的变心就直接否定了开始的真情。这样的爱情观会给现代的女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使她们产生对婚姻的恐惧。

再说“骗嫁妆”。周朝婚嫁六礼中第四礼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下聘礼之后才可由女方定婚期,而聘礼一般是“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5]。西周时没有金属货币,以布帛为通货,称为“币帛”,其数量是以五两为限,就是十匹。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可见没有聘礼女方父母是不会定婚期的。而氓“抱布贸丝”中所用之布应该是下聘礼所用之布,氓有这个聘礼,女方父母自然会根据聘礼的厚薄置办嫁妆。所以“骗嫁妆”一说应该不成立。

第三条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告诫千万姐妹不要沉溺于爱情,否则无法自拔,不可解脱。

我们厌弃对爱情的背叛,批判对爱情的不忠,但我们也绝不能因为惧怕爱情褪色就不敢投入。我们不反对热恋,只是不要因“痴情”而蒙住了双眼,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一失足成千古恨。

《氓》中描述的女子所做的,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送男不是什么没面子的事,只是凡事应有度,送了一程又一程,其依依不舍只会让男子生出自骄之心。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个还没结婚就向恋人发怒的人,婚后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好脾气吗?不家暴倒是怪事了。女子因“氓”发怒就迁就而失掉原则,只会助长“氓”的嚣张霸道的脾气。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入寒门,努力劳动以求过上好日子,想法是好的。但也不能因此缺乏了夫妻间的沟通,每天早起晚睡地干活那是家里的长工,不是妻子。“女为悦己者容”,只知干活却忽视了对容貌的修饰保养,丈夫有可能不愿意看了,就连自己也会失去自信。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一句大部分人认为是兄弟无情,不同情姐妹,以此衬托出女子的悲哀。笔者倒觉得“兄弟不知”这四个字值得玩味。原文没说,我们却可以推想:兄弟不知道姐妹出嫁后干了多少活,受了多少苦,遭到了多少家暴,只知道姐妹被休回家。那么问题来了:兄弟为什么会不知道姐妹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姐妹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兄弟,至少在被休之前没有告诉。不告诉的原因恐怕是碍于面子,“家丑不可外扬”吧。但作为手足的亲弟兄姊妹又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呢!如果女子在家庭失和的第一时间就告知兄弟,兄弟又比较强势地介入,那么至少“氓”不敢家暴,女子也不会遭这么多罪吧!所以婚姻幸福时要和亲人分享;不幸福时也应该让亲人分担,至少也应该让亲人知情。

我们分析女子行为的不足,总结女子婚姻失败的教训,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维系婚姻的一些不良做法的警觉,告诫恋爱中的女子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但绝不是为“氓”的做法开脱,且不说“女也不爽”,就是女子有些小失误,也抵不掉“氓”的道德败坏的事实。我们对“氓”变心、狠心的谴责、鞭挞是不会变的。

注释:

[1][2][3][5]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新编本)·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和继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38页。

篇5:高一语文下册《氓》优秀教案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语文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氓》的语文教学反思

把《氓》上完了,这应是上得最慢的一次吧!一篇文章六个段,我用了四节课来上,花的时间多,但比起以前几次上都落实。

方法是很旧的,就是带着学生串译,然后归纳内容,分析下思想,抽译巩固,最后是背!但是效果我认为应是几次中最好的了!以前讲的时候,意思是没有讲得透的,讲了之后,学生便如蜻蜒点水般过了,也不是很透的!但这一次,自认为,不管是重点把握讲解上,还是学生学上,都是过了手的!当然,和公开课是没法比的,但在记忆和思想上,比起以前的几次,那真是大大的超越了!

先说一说亮点:

1、方法落实。虽说是全文串译,但串译时,决不是我一个人在说,我是不断地在问,让学生来答。问的时候,强化了他们一种译文的方法,就是补足词语。我坚信,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掌握译古文的方法的。

2、记得实在。译了一段或是一句之后,马上就让背,背了又译,译了又读重点词,再译,再考,再齐读。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头里反复学过的内容了。所以,记忆的效果是很好的。

3、思想有深度。这一次讲,比以前任何一次讲的时候思想要落实。这四节课,学生非常的喜欢,由其是讲了爱情的相关理念,学生们兴奋,我也就借助了这个兴奋,让他们记牢了字词句。

再思考一下,我为何能在这个课上有提升呢?

1、认真译文。是的,我备课之前,是认真自己译了每一个字的`。每个字力争直译,力争用补的办法来译。这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文中的字,便一个一个地活了起来,熟了起来!译文言译多了,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照着注释译,即便是译出来了,但很易忘掉;而自己译,译出来了,那个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所以,上任何的文言课,老师一定要先自己译文!自己不译文,就不要上文言课!

2、记忆意识。是的,文言主要就是让学生们记。如何巧记,少记,便是智慧之所在。在文言教学中,有了这个记忆意识,方向就对了,方向对了,方法自然就源源不断地来了,而结果也就好了!

3、简化意识。记的东西多了,就记不下了。所以,我上文言文,一直是本就化简的意识的!一段话,能记一点就不记两点;一个方法,能用一句话表达就不用两句话;一个意思,能用简洁表述就尽量简洁。正因为有了这种简化的意识,我的课越来越干净,也越来越好记,方法越来越好用!

篇6:氓教案

讲课人:二中 王雪方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3.诵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话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有梁鸿贾光举案齐眉的相敬如宾,也有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浪漫凄美,还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执着悲壮等等。今天让我们去聆听一位女子对爱情的含泪倾诉。

一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并用笔勾画出不确定的读音。(2)请个别学生朗读,并评价。(3)体会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二读诗歌,读懂文意。

(1)齐读诗歌。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快速翻译诗歌,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4)小组互相答疑,教师指导。

三读诗歌,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大声读诗歌。

思考:1.《氓》以谁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女主人公的感情随着遭遇的不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交流讨论,发言。

明确:《氓》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

恋爱---------------婚变-----------------决绝

(1-2)(3-5)

(6)

欢乐、幸福

痛苦、懊悔

清醒、刚强

四读诗歌,分析人物形象。

轮读诗歌。

思考: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抓住各个阶段女子的行为和心理)

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讨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

小组发言。

明确:恋爱时——美丽温柔、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真诚热烈、痴情。

结婚后——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坚贞。

婚变后——清醒、理智、坚强、刚烈。

五读诗歌,赏析表现手法。

再读诗歌。

思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中还有哪些文句运用了此种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这种手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比兴手法。

兴: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暗示女子的悲惨命运。

比: 喻体

本体

--------------------

女子

其黄而陨

---------------------

女子年长色衰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兴手法:

是《诗经》最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烘托渲染气氛,来象征或暗示某种特定意义,诗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六.小结

全诗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述、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主人公的做法则应遭到唾弃。

1.背诵诗歌。

篇7:《诗经·卫风·氓》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卫风·氓》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上一篇:八瓣纸花的简单剪纸教程下一篇:教师节征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