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颐和园小学日记

2024-04-20

游颐和园小学日记(共12篇)

篇1:游颐和园小学日记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参观颐和园。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来到了颐和园。一下车,便见入口处人山人海。我们随着人流从东宫门进去,一路来到长满各种各样古树的万寿山,四处风景优美,我们在石坊旁边照了相,担任辅导员的家长还为我们照了合影。大家又一路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廊,长廊两边的柱子上绘着多彩的画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穿过长廊,远远看见一座桥,“一孔、二孔、三孔……”,啊!十七孔桥,真雄伟!就像我们课文中的赵州桥一样雄伟、坚固,只是孔数比赵州桥的多,我国古代的工匠真了不起!走在桥上,左右两边共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它又让我想起了卢沟桥上的狮子,在我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喜欢。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保护最完整的四大园林之一,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游玩得十分兴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到,可是返校的时间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车,真希望下次再来游园。

四年级:吴陈子铭

篇2:游颐和园小学日记

颐和园是古代皇帝避暑的的地方。一棵棵参天大树,像军人一样守护着庭院,在冬天,也临风耸立。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环绕着万寿山与长廊。

颐和园的戏台上,摆着编钟,这里是帝后听戏的地方,乾隆皇帝很爱听戏,他都可以唱上一段。我们来到万寿山山脚下,万寿山真陡呀,简直就是滑梯。我好不容易爬上山,以为到了佛香阁,仔细一看,佛香阁在别的地方,我便泄了气,太远了!我下了山,往佛香阁走去,我上了至少有100个台阶!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我听别人说上一百个台阶,可以活一百岁,我顿时来了劲,不顾一切地往上走。终于上到顶了,我此时已经筋疲力尽。我一看,原来里面是千手 观音佛像 。

好一幅有山有水的“风景画”!

篇3:游颐和园小学日记

1《粤西游日记》中的广西农业

1.1 粮食生产

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 河流纵横的地表水资源, 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徐霞客到全州大竹坪时正值水稻插秧时节, 在这个时令的行程中, 《日记》有多处诸如“稻畦水溢, 致其幽旷”“稻畦水溢, 不便于行”[2]类关于水稻生产的或正面或侧面的记录, 真实地反映了广西以水稻为代表的粮食生产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广西充沛的雨水, 虽然利于水稻生产, 但温湿多雨的气候又往往使得农民收获稻谷之后不得不绞尽脑汁把稻谷晒干加工成大米。于是便有了在火塘上方悬一竹筐“日炙稻而舂”的稻米加工办法。此外, 广西又是个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区, 丘陵旱地又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合适的自然环境, 所以小麦也是广西粮食的主要产品之一, 虽然《日记》没有太多关于小麦生产的直接描写, 但文中诸多诸如馒头、面条、胡饼之类的食物记录无不真实地记录了小麦作为当时广西重要粮食作物的事实。

1.2 蔬菜生产

蔬菜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由中国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有资料表明, 自宋代起, 广西的蔬菜、花卉种植就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广西通志》记载, 嘉靖年间广西就有芥、萝卜、茼蒿、生菜、滕、菠、白菜、芹、韭、蕨、豆角、笋、冬瓜、苦瓜等等蔬菜作物[3]。在徐霞客眼里, 广西土地膏腴, 极利于万物滋长。正是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下, 山中野蔬随处可采可摘, 采摘各种野菜也就成了广西蔬菜生产的重要方式, 徐霞客也将采摘野蔬作为其广西之旅的一大乐事。在三里, 他采摘食用枸杞芽, 并细腻的描述了这种野菜的味道“瀹其芽实之入口, 微似有苦而带凉, 旋有异味。”[2]在思恩石堰, 他采摘过叫不出名的野蔬, 也采摘过如今广西人还喜欢食用的“酸草”。在此类野菜采摘活动中, 《日记》记述最多的当数人们从山野采摘竹笋菌类当蔬菜食用的事象。如游全州大竹岭, 他十分详尽地描述了当地竹笋之“肥美”, 玉菌之新鲜, 以及旅途“瀹菌煨笋而餐”之乐趣:“一路采笋盈握, 则置路隅, 以识来径。……既而导者益从林中采笋, 而静闻采得竹荪数枚, 玉菌一颗, 黄白俱可爱, 余亦采菌数枚。从旧路下山, 抵刘昏黑, 瀹菌煨笋而餐”。[2]这些文字, 写活了自己游大竹岭的采笋之乐,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西山区“靠山吃山”的蔬菜生产特征。在他的粤西行程中, 过全州, 经融水, 抵宜山, 留下诸多如“路拾蕨芽、萱菌”“瀹茶竹笋以待”“山笋为供”之类的记述。这表明“笋”“蕨”“菌”等山野时蔬,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蔬菜品种。

1.3 茶叶水果生产

广西的茶叶水果种植栽培历史悠久, 这与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有关, 也是山多地少的丘陵地理环境使然。《日记》字里行间穿插着诸多关于广西各地产茶饮茶盛况的记述。如在黄村奄, 徐霞客因“足伤”而“姑憩”奄中, 他便取随行挑夫沿途采自多灵山顶来的茶芽, 自己“洁釜而焙之”, 竟然觉得与自己家乡“阳羡茶中之茄香色无异”, 在徐霞客眼里, 广西茶叶种植已相当普遍, 且质量上乘, 但在茶叶加工技艺、煮茶方式以及饮茶习惯上, 与江浙一带明显不同:广西“茶俱以柴火烘黑, 烟气太重。而瀹时, 又捉入凉水煨之, 既滚又杂以他味焉。”[2]关于水果生产, 广西现今出产的水果品种如香蕉、柑橘、荔枝、龙眼、柚子、槟榔等, 《日记》不仅几乎都有涉及, 而且这些水果的产地与食法的差别也被详尽描述。如在崇左壶关, 他看见有人卖香蕉, 竟“不及觅饭, 即买蕉十余枚啖之”[2];在横州宝华寺, 友人拿出陈年佳酿待客, 而饮酒的佐料则是“黄蕉”、“丹柚”。香蕉不仅可当饭食用, 而且可作餐桌上佐酒食品, 足见, 餐中果在当时广西已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广西水果的盛产。不仅如此, 徐霞客还详细地记述了广西水果种植的地理差异。据他所述, 太平、南宁都有柑而不见橘, 但他在向武倒是有幸吃到了橘子。而且, 据徐霞客考究, 龙眼树在德胜还很多, 而到了南丹就没有了。这显然是自然环境差异所致。

1.4 禽畜养殖业

山地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 使广西的农业经济具有十分典型的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特征。正是由这种农业经济特征所决定, 家庭禽畜养殖业也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记》详细描述了隆安壮族人民家养牲畜的情况:一座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农家房子, 下层养牲畜, 中层住人, 上层存放粮食, 此类人畜同宅的现象, 既是人们适应山地湿热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 更是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禽畜养殖的重视程度之高。此外, 鸡鸭等家禽不仅是壮族人家的重要食物, 而且常常成为壮族人际交往、祭祀礼仪、节庆活动中重要载体, 因而在农家养殖中也及普遍。尤其是鸡鸭鹅之类的家禽, 因为这些家禽产蛋, 禽肉蛋类都很容易制成各种的待客菜肴, 所以在广西农家至今仍十分普遍地养有家禽。他到三里, 发现这里所养家畜几科无所不有。而且鸡豚都用米饭喂养, 所以都长得异常肥美。因为农家普遍养有家禽, 所以徐霞客也广受炊饭煮蛋的款待。在桂林他不仅享受了早餐都能“以鸡肉和食”的待遇, 还目睹了“猪鬣鹅掌”作为“土冢之祭”的习俗;在天等、靖西等地, 则受到了“煮蛋献浆”以及“村氓献蛋醴”的多种礼遇。在桂林, 徐霞客发现有以狗肉祭祀的习惯, 在一些山区, 他还发现“此间人行必带犬”, 这说明当时养犬已被作为看家护院、上山狩猎之必需。

1.5 矿业与渔业

广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在明末也被人们开发利用。据徐霞客所述, 当时河池、南丹一带有很多银锡矿厂, 最大的有三家:新州、高峰、中坑。这三地间的距离也就一二里远, 产的又都是银矿和锡矿, 所以也成了游客商贾集聚的场所。他还十分详细地描述了采沙炼矿情形:先“掘井”掏取如米粒般的银沙锡沙, 然后通过“水淘火炼”再提取银和锡。由于矿产的开采, 当地的农耕就不太受人重视, 这对当地的农村经济有很大影响:南丹人吃的大米都是从独山、德胜等地贩来, 米肉等日常生活物资的物价都是别处的两倍。除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广西还有丰富的水资源, 因而渔业作为大农业的有机补充其时也有较好发展。《日记》多处记述了当地渔业状况。在崇左壶关, 他曾受到一家以养渔为业的滕氏农户的款待, 此农户的鱼池就在家门口, 鱼的种类则主要是白鲢和鲶鱼两种。在隆安都结村, 他则目睹了村民于穿峒而出的河流中捕“锦鲤”“绿鳜”等鱼类。至于捕鱼方法, 当时人们除用网捕鱼之外, 当时还有一种奇特的捕鱼方法:将牛马赶入鱼塘将水踩浑, 使水中缺氧, 迫使鱼浮出水面, 然后再用网捞。足见当时渔业已盛。

1.6 农副产品加工业

广西山区产棉与竹, 这为纺织、造纸等农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条件。在隆安, 他看到了当地农家的家庭纺织十分普遍。而家庭纺织业的普遍存在, 又与当地物产密切相关, 尤其是广西盛产木棉, 这对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支持。徐霞客生动地描述了木棉树花的生长特性及效用:“春时花大如木笔, 而红色灿然, 如云锦浮空, 有白鸟成群, 四面翔绕之, 想啄其丛也。结苞如鸭蛋, 老裂而吐花, 如鹅翎、羊绒, 白而有光。云泗城亦有练之为布者, 细密难成, 而其色微黄, 想杂丝以成之也。”[2]除纺织业之外, 《日记》还对当时的造纸业作了记述。在融县铁旗岩和三里城西韦龟山两度考察了当时的造纸业, 虽然当地人的造纸技术还不高, 纸质也甚粗糙, 其时造纸技术已相当普及, 甚至产生了以造纸业为经济支柱的村落。此外, 《日记》还有诸多如将竹笋加工成干笋丝、将鸟肉熏干成腊肉等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此类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盛, 或可视为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些时代投影。

2《粤西游日记》中的农民

2.1 生存环境

在徐霞客笔下, 广西农民的生存环境称得上人间圣境, 农家村寨或结茅而居, 或碧映室庐;或依山汇水, 或环户以竹;或堤篁夹翠, 或分墟隔陇。一村一寨都能让人深感其幽栖之胜。在具体居住条件上, 当时农民百姓住的多为“风篱式”、“干栏式”住宅, 这种住宅“架竹为栏, 下畜牛豕, 上爨与卧处之所托”的结构, 既是适应山区丘陵起伏不平的地势需要, 也是适应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需要。而房屋“茅覆”与“盖瓦”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条件的主动适应, 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家庭的贫富差距。在河池鬼岩村一带, 徐霞客敏锐地观察到了此中差异:“德胜间用瓦而非栏, 河池所无栏而皆茅覆, 河池以西则诸栏无非茅覆者。”[2]事实上, 在广西, 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 一个村子与周边别村子在住宅风格上的差别也不鲜见, 这既是自然环境的限制所致, 也往往是经济状况优劣的直接体现。需要看到的是, 即使是这十分“幽致”的居住环境, 也难以掩饰民生的凋敝。徐霞客对当时宜山庆远的描述是:“城内外俱茅舍, 居民亦凋敝之甚, 乃粤西府郡之最疲者。”[2]这就是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

2.2 家居生活

独特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广西农民独特的起居饮食习惯。就居住情况而言, 当时广西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比较简陋, 以竹木架构、篱笆围墙、茅草盖顶的茅草屋为主, 甚至有以竹片当瓦盖顶的竹屋。这种住房就地取材, 因地势而建, 工艺简单, 建筑成本低廉且也适应山区湿热多雨的气候。事实上,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种住宅建筑在广西农村也不鲜见。正因为这种住宅的普遍, 一些稍微有别于此的住宅, 便或可视为壮汉两个民族的生活差异, 或可窥见农民家境贫富的差别。在隆安, 徐霞客对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及日常生活状况的考察和记述最为详细:“土人俱架竹为栏, 下畜牛豕, 上爨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 以巨竹槌开, 径尺余, 架与壁落俱用之。爨与方板三四尺铺竹架之中, 置灰爨火, 以块石支锅而炊。锅之上三四尺悬一竹筐, 日炙稻而舂。舂用巨木刳为小舟形, 空其中, 以双杵捣之。妇人担竹筒四枚, 汲于溪。其筒长者四五尺。亦有纺与织者。织亦有扣有综, 第不高而平, 妇人跌坐而织。纺亦然。”[2]这段文字, 不仅描述了农民的家居状况, 而且十分详尽地描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如何生火做饭、如何加工稻米、如何取水、如何纺纱织布等等, 更为重要的, 这也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妇女在一个家庭中所担当的家务劳动状况。

2.3 服饰语言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衣着打扮不仅反映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而且可以直接反映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日记》对此也多有描述, 其中最为详细也最典型的是对隆安人因性别、身份、地位不同而衣着打扮不同的描述:男子着木屐, 女子则跣足;普通女子以五六尺白布或青花布盘在头上, 并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劳动女妇女则往往头戴竹丝笠者;壮族首领的女人则要在胸前垂二条红丝带。女子所穿裙子通常是“百骈细裥”。为便于行走, 也有紧身束腰的, 但通常“为大结以负于臀后”。至于土酋、土官, 则多戴毡帽。这就是典型的壮族服饰。它不仅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徐霞客还注意到了这个壮汉瑶彝等多民族杂居地区人们衣着言语等诸多差别。在南陇村, 他遇到一位九十高龄的长寿老人, 徐霞客听不懂全村人的话, 但唯独能和这位老人交流, 因为只有他会说汉语。在穿着上“亦披发跣足”。而且据徐霞客所见, 从下雷到胡润, 人们大都“披发不束”, 且“不食烟与槟榔”。在这里, 徐霞客还遇到了十几个彝族人:“半执线枪, 俱朱红柄。半肩鸟铳, 身带藤帽而不戴, 披发跣足, 而肩无余物。”[2]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彝族同胞的民族着装特征, 而且分明打上了蛮荒时代的战乱烙印。

2.4 民族个性

广西壮族农民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他们淳朴善良, 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 同时又常常表现出山里人的狭隘和野性。徐霞客自桂林经柳州, 抵南宁, 再北上经南丹上贵州, 一路走来, 途中得到当地许多农民的热情款待和帮助, 在太平州, 他吃过早饭请了“两肩與, 十夫”, 走到傍晚, 村上人从冈头远远望见他们, 就都热情地来“助與夫而代之”, 这里乐于助人的民风, 很让徐霞客动容。不仅如此, 在一些村寨投宿暂住之后, 临行村民以鸡蛋、米蔬、村醪、山笋之类相赠, 以资其未来行程的情况也十分普遍。此外, 饮酒待客作为壮族同胞的传统习俗已经凝固成一种民族个性, 徐霞客也深得此种礼遇。在河池鬼岩村, 他遇到一位极其好客的韦姓人家, “其老者已醉, 而少者颇贤, 出醇醪醉客”这个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壮族同胞以酒待客的实诚与率真。当然也有不少让他不爽甚至无奈的村民, 《日记》中常有找不到挑夫或挑夫迟迟不肯起程的抱怨, 丁丑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南宁, 因为先前约好的挑夫爽约, 徐霞客撑着雨伞四处寻找车舆挑夫不得, 又派顾仆到城外寻找, 也无果而终。直到第二天早上好不容易找到挑夫, 挑夫开价很高, 徐霞客不得已满足了对方的要求, 可挑夫还是“推索再三, 上午乃行。”这使徐霞客很是不爽。在宜山庆远, 又屡屡“索夫马不得”, 因而慨叹:“此间人之刁顽, 实粤西之所独见也。”用现代的观点看, 徐霞客之所以“索夫马不得”,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夫”“马”大多是官府指派的徭役, 徐霞客的广西之行, 多靠参戎马牌一路无偿地“传夫”“聚夫”, 而服役的民夫, 不仅是无偿的, 还要自带米蔬, 夫役不足, 还得以妇女儿童顶替。这自然会引起农民的反抗。他们或在出行时间上磨蹭怠慢, 或干脆不带米蔬, 逼着徐霞客只好不停地“换夫”“候夫”。这正是壮族人民反抗沉重徭役与封建压迫的精神体现。

3《粤西游日记》中的广西农村

3.1 村落景致

从人口状况上说,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从自然环境上说, 广西是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广西农村的诸多个性鲜明的特征。徐霞客对此作了真实的记录:一是村落地名具有浓郁的民族味。比如, 壮语称“田”为“那”, 称“山”为“巴”, 称“河”为“驮”, 所以《日记》中如实记录了这众多极具民族味的地名村子, 如:那畔村、南那村、龙那村、那印村、那同村、那力村, 巴歹村、巴坪场、巴坪哨, 驮卢、驮塘、驮木、驮柴等等。二是山地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村村子规模不大, 但村子景致却十分秀美的特征。关于村庄规模, 《日记》既记有“百家之聚”的“大村”、“巨村”, 也记有“数十家”乃到“数家”的小村子。更令人叹服的是, 徐霞客的《日记》常常对一些独特的村落景致加以传神勾勒。如在南丹, 他连续描述了山中一系列倚山而筑的小村寨:“由蜡北村稍西复北向入峡中, 半里, 逾小脊北下半里, 抵尖高峰下。其处另成一峒, 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竟峒东北行二里, 有村在西山之麓, 曰肖村。……于是西北登岭, 岭上下多倚崖随壑之舍。一里, 逾岭下而复上, 又西北二里, 复逾岭西转北向行, 有村在东山之半, 甚众。循之北行二里, 有尖山坚东峰之上, 甚锐, 下有瓦房, 环篱回堵, 颇不似诸村落。……又北逾一岭, 又北一里, 饭于壁坳村。数家在东峰之半, 前多踞石排列, 置庐其间, 实为选胜, 而土人莫之知也。”[2]这是典型的广西山区村寨坐落景观——倚崖随壑而居, 甚至半山之上筑一二茅舍独立成村。恬静幽寂, 独立于世, 自给自足, 怡然自得。

3.2 集市贸易

集市在广西称“圩”也叫“场”, 徐霞客生于江南, 而江南正是明代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 因而所到之处, 他对于当地的商品经济状况的关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广西, 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村集市贸易, 一方面出于对当地商品经济状况考察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出于常年游走在外的生活补给之需。徐霞客几乎逢圩必趋, 逢场必赶。《日记》记述他所经过或赶过的“圩”就有数十个之多, 在对这数十个集市贸易状况的记述中, 既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广西农村的集市贸易状况, 也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集市贸易中的经历。如在三里, 虽然在营北一里有一圩场, 但赶圩的人大多为“贼人”, 圩场除了肉和米之外也并没太多的物品。展现在眼前的“圩场”全然是动乱岁月一片凋敝景象。在向武, 他看到的, 则是物产相对丰富, 但货币使用却相当混乱的圩日。

3.3 饮食文化

与倚山而居的农村家居习惯紧密相关, “自给自足, 靠山吃山”成了广西农民的经典生存模式。在这种生存模式下, 勤劳智慧的农民百姓创造了许多凤味独特的地方美食, 并逐渐形成了广西农村独具特色的农村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 首先从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上体现出来。如结伦人善于腊制小鸟肉, 将鹌鹑一类的小鸟, 熏干后“炒以供饭”;又如都结人善食鱼生:“乃取巨鱼切为脍, 置大碗中, 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拦而食之, 以为至味”。[2]日记》还将全州“三小珍” (黄鼠、柿狐、竹豚) 、桂林狗肉、宜山竹笋……各地山珍美味依次呈现, 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十分珍贵的广西美食地图。其次, 各地饮食待客习俗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独特的农家饮食文化。比如饮酒, 广西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 把酒迎宾, 以酒送客, 均为壮家待客之道。且广西酒的种类也很多, 仅在都结, 他就尝到了农家的烧酒、白浆、黄酒等不同洒类。在广西各地, 徐霞客常获“以村醪饮余”、“以酒饮余”、“具酒烹蛋”、“即为留酌”的盛情款待。与酒相类的还有茶, 饮茶在当时已成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柳江姚阜, “饭与茶兼利之矣”, 在德胜观音庵, “乃奉主僧满室命, 以茶来迎”。此即以茶待客的明证。

3.4 民族风情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广西农村的少数民族风情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考察了三里正月初五开始进行的一种叫“打跋”或“打卜”的男女对歌风俗。这种“风俗”其实就是传统的壮族“歌圩”。歌圩是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与歌论嫁的重要方式, 所以徐霞客称之为“淫俗”。与此相类似的, 广西很多地方具有以歌乐助酒兴的传统, 徐霞客在桂林青罗阁遇到了一朱姓人家“效吴腔”为家乐款待客人的盛情大礼。《日记》还多次提及友人村民“煮蛋献浆”“具酒烹蛋”“杀鸡为黍”甚至临行送鸡赠蛋的情景, 无不真实地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族风情。即使在今天, 在广西农村, 将鸡或蛋送给亲朋好友的民间风情也一直存续着, 尤其春节期间, 对于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 人们总会以鸡和蛋回馈。鸡与蛋, 在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意识里, 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品, 甚至不仅仅是一种“物”, 历经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沉积, 它已地地道道地成为一种民族风情的载体, 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4 结语

徐霞客以毕其一生的时间与精力, 以其“不问道理, 不计行期”[4]的执着完成了他的万里遐征, 其本意也许并无心于深入探究社会的人文事像, 然而, 世界本身却是多维立体的, 人类社会也无法绝然独立于自然之外, 因此, 即使徐公本来无意于此, 我们也仍然能从其关于大自然的奥秘探究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人文景观, 甚至可以由此去把握那个年代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本脉动。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徐霞客在广西[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 2011.5:2.

[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2.

[3]徐巨攀, 安鲁.《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4) .

篇4:游颐和园小学日记

青岛——北京

第2天

感受共和国永不谢幕的典礼跟随盛大的奥运开幕式焰火“历史足迹大脚印”游览北京的中轴线:首先前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参观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观国家大剧院外景和人民大会堂外景,游览清朝乾隆的宠臣大贪官和绅的豪宅——恭王府花园,游览老北京胡同,游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银锭观山”、“柳岸风荷”等享有百年美誉的自然景观,游览著名的老北京风情街南锣鼓巷,游览世界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感受昔日的皇宫生活;车览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平安大街和菖蒲河公园外景,东华门夜市小吃街品尝全国各地特色小吃,逛金街——王府井步行街,天主大教堂,王府井百货大楼,东方新天地等著名建筑。

第3天

早餐后前往八达岭长城登好汉坡,体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心情;途中游览野生熊乐园一览憨态可掬的野生动物。参观北京明皇宫,这里是展示明朝历史的大型人文景观。推荐参观推荐自费参观明朝皇帝的陵寝——明十三陵;随后前往奥林匹克公园,参观鸟巢、水立方外景,近距离与 “鸟巢”“水立方”留影拍照;欣赏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别推荐大型演出圣水观音,是世界首台融水上、冰上、空中、舞台表演为一体的观音形象的壮丽展示,述说着万物充满慈爱、人们相互扶助、世界和谐美好的理想,还述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真、大善、大美,气势恢弘、极具震撼!

第4天

早餐后游览天坛,游览中央电视塔;品尝北京烤鸭餐前往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赏碧波涟漪的昆明湖、观苍翠如黛的万寿山;参观著名高校清华、北大和军事博物馆。晚赴机场,乘班机返回温馨的家。

篇5:游颐和园日记两百字

我们先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来我们一起走完长廊,现在所看到的是万寿山,我们在万寿山的脚下。抬头看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继续跟随我的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有一座桥有十七个孔,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没有一个相同的。

篇6:游颐和园小学作文400字

这是我们到北京来旅游的第三天,我和妈妈跟着旅游团乘车来到了一条宽宽长长的河面,乘到了一条龙舟来到了语文书上所说的古老的颐和园。

到岸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下船,走进了了那有拥有悠久历史的颐和园,我也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十七孔桥长虹卧波地架在昆明湖河上,我一数,果然是十七个孔啊,桥栏杆用的是汉白玉石,再看看桥栏杆上的小狮子,形状各不相同,好像是真的一样,谁见了都说可爱。往下看那举世闻名的昆明湖,碧绿碧绿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看完了昆明湖还有在西北方的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正如语文书上所说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直到导游叔叔说走了,我还有点恋恋不舍。

跟随着导游叔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长廊,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和两侧都有美丽的画,有人物、花草和风景等,共八千多幅,里面还有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的画让我惊讶的是这八千多幅画中没有那两幅是一样的,真是一个奇迹。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九龙壁,我一看,果真有九条龙,它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好像要飞到空中,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

篇7:游颐和园

北京有很多很多值得旅游的景点,什么,颐和园啦,故宫啦,长城啦,等等等等,在北京的其中一天,我和妈妈就去了颐和园。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后清朝结束。

北京有很多很多值得旅游的景点,什么,颐和园啦,故宫啦,长城啦,等等等等,在北京的其中一天,我和妈妈就去了颐和园。

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很大吧!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你知道吗?颐和园可是皇家园林哟!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的消闲避暑之处,政务、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内。清雍正帝继位后,园林开始有了离宫的味道,最后干脆就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里,政务、读书、游乐等都一并处理。园林成了政治的心脏。之所以能成名还值得一去。

颐和园还有个传说,是讲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颐和园这么大,又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有传说,以前又有那么多的名人在这住过,也包括皇帝,那么,里面有什么呢?有昆明湖、还有长廊,说到长廊,告诉你们吧!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走廊,走到长廊的一半,就能看到一个划船的地方,我们跟着旅游团坐了船,在船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很高的山上,风呼呼的吹着感觉风景从眼前一掠而过,我真是没看够啊!

篇8:颐和园风云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 乾隆皇帝为祝贺他母亲钮钴禄氏的60寿辰而兴建, 1750年动工, 历时15年建成。这座在万寿山上的清漪园, 跟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 以及畅春园、圆明园, 合称为“三山五园”, 是北京西郊最大的皇家园林区。“何处燕山最畅情, 无双风月属昆明”, 有着昆明湖的清漪园看来有它独具的特色。

“石舫铜亭心历历”

现在的颐和园, 并不全是当年清漪园的模样。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 国家多灾多难, 也给它带来了深深的不幸。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岁月里, 它经历了两次浩劫。

1856年, 英法两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7日, 侵略军侵入清漪园, 在这前后还侵入了圆明园、静宜园等地。面对着这一大片皇家园囿中的无数珍宝, 两国侵略军的统帅举行了分赃谈判。接着, 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能抢走的就拼命抢劫, 拿不走的就肆意破坏。10天以后, 侵略军还派遣马队焚烧清漪园和其他园舍。瞬息之间, 一片火海, 20天后还余烬未熄。这次浩劫, 清漪园里除去少数石料建筑得以幸存外, 剩下来的只有铜亭和铜牛了。“玉泉呜咽昆明塞, 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阁 (岫) 里狐夜啼, 绣漪桥下鱼空泣。”道出了劫后园林的凄凉景象。

光绪年间, 慈禧在清漪园的旧址上进行重建。1900年,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它又遭受了第二次浩劫。这一年的8月15日, 沙俄侵略军最先来到这里, 抢走了大批珍宝, 还肆意进行破坏。智慧海里墙壁上嵌着的一排排琉璃小佛像, 至今个个脸部残缺, 就是那时留下的伤痕。步沙俄侵略军后尘的是其他各国的侵略军。

1903年, 慈禧再次重修颐和园。但是, 后山一带的建筑景物, 再也没能恢复, 还是遗留着破坏后的残迹。因此, 清末有人写诗说:“湖山不解兴亡恨, 偶向昆明话劫灰;我到此园长太息, 石舫铜亭心历历”。

“万寿山换滦阳”

慈禧在大火后的清漪园重建颐和园, 主要用的是海军军费。她只求个人享乐, 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乾隆时期, 昆明湖里曾经设战船, 练水兵, 把福建海防上的官员调来当教官。慈禧为了掩人耳目, 打起办海军的幌子, 设立海军衙门, 下令恢复昆明湖水操, 还在湖边办起武备 (水师) 学堂, 说是要在这里造就什么海军人才。管水师训练的官员同时又负责颐和园的土木工程。慈禧一方面假惺惺地让光绪在昆明湖边观看水师操练, 一方面每隔不长时间1890就详细地查询工程进展情况。挂着羊头, 卖着狗肉。这种伎俩当然是骗不了人的, 有人就说这是“昆明湖易渤海, 万寿山换滦阳”。名义上是拿昆明湖当渤海, 用来练海军, 其实是把万寿山变成不在滦阳 (承德) 的又一座避暑行宫。

1888年, 慈禧把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连办海军的幌子也不要了。天气转暖, 不等工程完工, 她就急不可待地跑来了。1890年, 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把昆明湖的水操停了, 专心在园里“颐养冲和”起来。以后每年春季, 她就搬进园里, 直到10月中旬过完生日, 眼看天气转凉, 才回到城里的宫内去。

仁寿殿前又搭天棚

1894年10月10日, 是慈禧的60岁生日。早在几年前, 她就着手准备, 想大办寿诞。仁寿殿是她在颐和园里接见大臣的地方, 说定要在这里搭一座天棚, 仅此一项, 就花掉17500多匹彩绸, 整个庆典的花费, 可想而知。

这一年是甲午年。没等她的好日子到来, 中日战争爆发了。有的大臣奏请她节省做寿的经费, 用来打仗。她听了, 火冒三丈, 竟然恶狠狠地说:“今天谁使我不高兴, 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前线战士浴血奋战, 但由于朝廷腐败, 连连失利。慈禧被迫下诏, 这一年“颐和园受贺事宜, 即行停办”, 庆寿典礼改在城内的宫里举行。慈禧坚持投降政策, 第二年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 其中包括割让土地、赔偿军费等条款。

卖国求荣, 不忘做寿。等到形势在表面上有了一点缓和, 1897年, 慈禧在颐和园里还是热热闹闹地办起她的63岁寿辰。她在德和园大戏楼前看“吉祥好戏”——这戏楼是为她60寿辰用了160万两银子特意盖的。仁寿殿前的天棚这时也五颜六色的搭起来。

国家灾难深重, 人民痛心疾首, 慈禧却如此这般。于是, 北京城里出现了一副副对联:“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玉澜堂寝宫变囚宣

1898年发生了戊戌变法。朝廷官员中分成改良派和守旧派。慈禧反对变法, 光绪赞同变法。这场尖锐激烈的斗争, 集中在颐和园里展开。

6月11日, 光绪颁布“上谕”, 推行变法的政治纲领。4天以后, 慈禧强迫光绪撤去支持变法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赶出北京;派守旧派的重要人物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军队, 控制北京。第二天, 光绪在仁寿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 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康有为竭力陈述变法的必要, 请求光绪坚持下去, 不要动摇。他说:“既然皇上知道国家守旧所招致的祸败, 那就除非变法维新, 否则国家就不能自强。”光绪说:“我何尝不知道实在是非变法不可, 但惧怕太后掣肘啊!”他最后还是坚定起来。这天, 光绪命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 并允其专摺奏事, 与慈禧针锋相对, 互不示弱。

变法从6月到9月, 一共103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 光绪在颐和园先后12次向慈禧“请安”, 时刻注意她的动向。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 暗地里却在策划新的阴谋, 要把变法绞杀。9月初, 在她的默许下, 守旧派怀塔布、杨崇伊去天津找荣禄, 建议10月底趁光绪去天津阅兵的机会, 废掉光绪, 取消变法。这事情在社会上有些风传, 光绪听说了, 也发出密诏, 要康有为和谭嗣同商量对策。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出于投机, 曾经表示过对变法的赞同, 光绪也希望他能从中扭转困局。9月16日, 光绪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 一再夸奖鼓励, 暗示他要为变法效力。第二天, 杨崇伊跑到颐和园上书, 直接提出请慈禧再度“训政”。双方都在加紧行动。9月18日夜里, 谭嗣同赶到法华寺袁世凯的寓所, 明确提出要他举兵杀掉荣禄, 鼎力支持变法。袁世凯当面满口称是, 还慷慨激昂地说:“杀荣禄如同杀一条狗。”可是, 转过头来, 他就向荣禄告密。荣禄从天津赶到北京, 又连夜去颐和园向慈禧报告。这事光绪并不知道, 9月20日, 他还按照早就安排好的去向慈禧“请安”, 突然听说慈禧已经回城了。没等光绪查明这意外的变化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清晨, 慈禧就发动了政变, 发布“上谕”说光绪有病, 请她再次“训政”。同时, 她废除了变法法令, 下令逮捕康有为、谭嗣同等改良派人士, 光绪本人也被囚禁起来。

光绪先是被囚禁在城内南海中的瀛台, 随后又转移到颐和园的玉澜堂。这里原是光绪的寝宫, 通达幽静, 此时却五花大绑似的添了许多砖墙, 显然是为了严密看守。光绪在这里不仅失去行动自由, 连饮食也大不如前。每日三餐, 说是十几种菜, 但离“御麈”远的已是半腐臭的, 近“御座”的虽然好些, 却也“久熟干冷”, 加上他心情不好, 难以下箸, 常常弄得吃不饱饭。

此事虽已过了80多年, 但至今在玉澜堂仍能看到囚禁光绪的两道砖墙。

蓝布衫与孔雀绿外褂

慈禧在颐和园, 一向很注意仪表, 讲究排场。唯有一次反了常态, 那是在1900年。这年是庚子年, 7月间,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继而向北京进犯, 慈禧带着光绪从京城仓皇出走。临行前, 她身穿蓝布衫, 坐着平民百姓的骡车, 来到颐和园。她是来催促下面的人把她的珍宝转移到外地去。她不心痛国土破碎, 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些摆设玩意。

1902年年初, 她回到北京。靠出卖国家利益, 签订不平等条约, 换来了她的“回銮”。后来的事, 正像梁启超所说:“自从回銮后, 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诚如孝子之事父母矣。”这时的颐和园, 也就成了她亲自出马、大搞媚外外交的场所。

慈禧这次回到颐和园, 为期不久, 4月间, 她就破天荒在这里办起“游园会”, 邀请各国公使及其眷属随从, 来和她一起赏花游湖, 举杯富欢。为了出席这次游园会, 她特地梳洗打扮一番, 挑了一件极为华丽的孔雀绿外褂, 上面绣的凤凰凸起农面, 凤凰口里衔着二寸长的珠串, 走动时, 珠串摆动, 确是异于往常。这衣着和两年前出逃穿的蓝布褂, 自然也大大地不同。不过, 一个年近70的老太婆, 这种穿戴, 也够怪模怪样、妖里妖气的了。颐和园游园会并不是就举行过这一次。以后, 外务部规定, “每年上年之三、四月, 下年之八、九月”, 都是游园时节。外国人见慈禧这样殷勤讨好, 自然也对她报以“赞赏”。慈禧听了, 竟恬不知耻地说:“外人皆极尽情理, 以前大臣不让我见他们, 早能如此, 必无庚子之祸”, 完全是一副奴才面孔。

篇9:游颐和园有感

五月一号,我们一大早起,来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颐和园,八点钟,颐和园售票处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大出血地买了张颐和园联票。当我们踏进颐和园,走到“慈福”大门时,心里一阵慷慨激昂。我们就要走进慈禧太后享受的地方,就要去看看慈禧太后生活的地方。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景点是德和园,那里面德和园是一组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组成。正对大戏楼的是颐乐殿,是为慈禧看戏而建的。我们走到德和园时刚好遇上戏台表演,我们就在颐乐殿前的台阶上看起了表演。我们看到从未见过汉代舞蹈“踏歌”,编钟曲,还有就是老北京的国粹——京剧。

颐乐殿后面是一些摆放古代文物的宫殿,里面有各种玉器,青铜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船型的首饰盒,上面的各种人物造型,惟妙惟肖。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辅弼”。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看到了这么多的稀世珍品,我再一次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和手艺,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下,创造了那么多令人观为叹止的艺术品。

从文昌院出来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昆明湖,湖的中间就是十七孔桥。因为天气的缘故,湖中小岛与十七孔桥就像弥漫在雾气中。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约为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沿着湖边走我们来到了佛香阁下的长廊,这是世界最长的画廊。长廊的尽头是佛香阁的大门,但是我们看着那陡峭的楼梯,我们再次剑走偏锋,选择从后山爬上去。幸苦爬上到了山上,休息了一会,我们从后门进去。佛香阁里有一尊千手观音,对于我这个信佛的来说,我必须虔诚的祭拜。佛以香来象征最高信仰。佛教的天国就是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的香世界。远远的站在这里,感受佛的香气,静听生命的妙音。阿弥陀佛。智慧海前的琉璃牌坊,为砖石结构,没有用一根木料,此地为佛门福地。

苏州街,地处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后湖,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原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颐和园苏州街银首饰楼等。楼里的东西特别精美,而且价格而不是特别贵,凉皮一份才八块。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再现从历史上和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

这样的建筑在北方依旧能看见真的很稀奇,我们游完了这边游河的那边,每走到一个铺都进去逛逛,看看。

篇10:游颐和园作文

我们从东宫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仁寿殿。仁寿殿原名亲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殿外陈列着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再往北走,经过玉澜堂、德和园、乐寿堂,就到了闻名中外的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上面描绘了14000余幅彩画,是中国最长、最大、最负盛名的画廊。长廊顶梁上,四周绘有各种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各种色彩艳丽的花鸟。有三英战吕布中的刘、关、张和吕布;有三打白骨精中的唐僧师徒和白骨精;林冲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和三个兵卒;尤三姐自刎中的尤三姐、柳湘莲。个个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看着这令人赞叹的建筑,我不禁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徐徐清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令我感到神清气爽,好不舒服。走到排云殿,仰望上方,一座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万寿山的半山腰,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这就是佛香阁。

篇11:游颐和园作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颐和园游玩。

我们从东宫门,也就是仁寿门进入颐和园。一进仁寿门,我便看见了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色青而润,造型奇异,壮如寿星,从石头上的介绍中我知道这块石头叫“寿星石”。再往里走就是仁寿殿,穿过仁寿殿,我又看到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非常大,造型也很独特,名字更奇怪了,叫“败家石”。我们顺着右手边继续往前走,拐了几个弯,看到了一面湖,湖面微波荡漾,游船在湖面来来往往,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昆明湖。我们沿着湖边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看见了一个长廊,大约有几百米,一眼都望不到头。抬头往上看,只见长廊上面有五彩的画,那些画非常漂亮。画的有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还有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呢!我们走完长廊,来到一座山的山脚下,通过查看游览图,我知道了那是万寿山,远远望去,半山腰有一个三角宝塔型的建筑,原来那就是佛香阁,不过我没有进去看。于是我们绕着湖边又走了一段路,然后乘船到了十七孔桥,我数了数,那座桥果真有十七个孔,在十七孔桥的柱子上,雕刻了很多小狮子,那些小狮子活灵活现,可爱极了。

颐和园真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们玩得非常开心。

篇12:《颐和园》备课策略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园林, 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堪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清朝乾隆皇帝曾在颐和园泛舟时, 写下这样的诗句:“何处燕山最畅情, 无双风月属昆明。”这诗句很细致地描绘了颐和园湖光山色, 交相辉映, 美不胜收的景色。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佳作。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文章层次清楚, 首尾呼应, 语言优美, 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按游览的顺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展现了北京颐和园一些主要景点的特点, 写得具体、生动,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定位策略

编者选编《颐和园》入课文, 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 灿烂文化和深厚底蕴的名园, 让学生从中领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深层次地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写游记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学习课文有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延伸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品析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抓特点的方法;3.情感目标:在欣赏、品读中激发审美情趣, 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从中陶冶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理念支持策略

1. 讲究策略, 启迪心智, 读议中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获。这就需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自由想象, 交流议论, 让多种观点形成交流和碰撞,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让学生通过课文朗读和多维度对话去理解文本, 启迪心智, 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受。因此, 语文教学一是要讲究阅读策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解决疑点, 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 语言文字训练为纬,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要以学生读、看、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开发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2. 唤醒主体, 激活思维, 读悟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基础,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迁移, 在读中积累运用。《颐和园》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 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课文重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精美的课件、插图和不同层次的朗读, 让学生悟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要在课堂中设置学习“情境场”, 不断激活学生思维, 引发主体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 完成对文章美的鉴赏。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内化语言, 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灵活的行文技巧, 让学生在经历自主实践、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悟出赞美, 读出陶醉, 与作者、编者、文本形成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安排策略

1. 观赏全景, 首尾连读, 感受风景美。

(1) 课件导入。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颐和园全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眼里的颐和园。

(2) 读课文, 说感受。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读完后说一说:我心中的颐和园。

(3) 回答问题。 (1) 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说也说不尽,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 齐读句子。 (3) 导入:颐和园到底有多“美丽”呢?围绕这个问题, 请读一读课文, 去寻找颐和园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将首尾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 让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作者在赞美颐和园的“美丽”,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 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2. 驻足景物, 品读课文, 体验景物美。

(1) 抓景点, 品美丽。 (1) 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自读课文, 把这些重点景物用“”标出。 (2) 从课文中找出串联这些景物的句子, 用“……”标出。

(2) 学习长廊段。 (1) 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 (2) 找出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 想一想作者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具体的?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 一眼望不到边”———红绿相映, 长而有致。) (3)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4) 课件展示。让我们从屏幕上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说一说彩画美在哪里? (彩画繁多, 内容各异。) (5) 从长廊两旁的景物描写中, 你有什么感受? (花开花谢, 微风送爽。) (6) 长廊, 这样的长、这样的美, 请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美。 (7) 引读。出示句子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这样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观察长廊是按一定顺序观察的。)

(3) 学习万寿山段。 (1) 默读第3、4自然段。说一说万寿山有哪些建筑? (佛香阁、排云殿。) (2) 作者是用怎样的角度来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的? (向上看。) (3) “佛香阁”和“排云殿”各有什么特点? (佛香阁高而美, 排云殿大而美。) 找出句子读一读? (4) “耸立”可否找其他词来替换? (矗立。) (5) 指名读第4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并旁注理由。 (提醒学生画出形容词, 体会形容词的具体性、形象性;找出比喻句, 体会比喻句的巧妙性、鲜明性。) (6) 观赏昆明湖影片, 然后找出句子说一说:作者在万寿山往下看, 向前看, 往东看, 各看到些什么?作者有什么感受? (作者往下看, 看到树丛、屋顶、宫墙, 体现古香古色的美;向前看, 看到昆明湖, 呈现碧绿平静的美;往东看, 看到城墙、白塔, 体现出古老凝重的美。) (7) 出示佳句, 品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体会“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的精妙, 把“滑过”换成“游过”或“划过”行吗?“滑过”体现了什么? (湖面平静如镜和游客不忍心破坏湖的平静, 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态美。)

(4) 学习昆明湖段。 (1) 默读第5自然段, 说说作者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色?边读边画出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2) 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景色?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 (狮子数量多、姿态不一。) 朗读课文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 (3) 出示课件, 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昆明湖的浩渺烟波, 十七孔桥的宛若飞虹、横卧在昆明湖上所呈现出的诗意美。

设计意图:《颐和园》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 感情朗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长廊的长而美;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和壮观;万寿山上看到的昆明湖的碧绿而恬静。学生感受这些美, 或是在品词、品句, 或是在抓一点而窥全貌中完成。这样, 作者那精确的用词、生动的组句、恰当的比喻、反衬的运用等写作手法昭然若揭,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理解, 在理解中内化。而多媒体课件的介入, 为学生创设了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 课堂也因此变得形象而生动。

3. 精读领悟, 理顺文路, 体会情感美。

(1) 设疑引导。轻声朗读全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几个景点连缀起来的?找到这样的句子画出来, 并连起来读一读。

(2) 引读领悟。教师读移步过渡句, 学生读描写景色的句子。

(3) 回答问题。说一说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表达的? (作者按照浏览顺序,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把三大景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4) 齐读课文第1和第6自然段, 说一说这两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起、总结;前后照应。) 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总—分—总)

(5) 交流材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 让学生体验颐和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6) 归纳小结。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颐和园不但山美, 水美, 建筑也美。它不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不愧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象征。)

设计意图:通过发挥朗读的作用, 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文路, 领略文章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的特点, 这就是深层次的朗读。课外材料的交流, 使得课文内容得以拓展, 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大有益处。

五、作业设计策略

1. 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2. 选择颐和园内的一处景物向同学进行介绍。

3.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4. 想象一下, 再过十年, 颐和园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世界友人面前。

上一篇:一次成功的实验作文100字下一篇:其貌不扬的仙人掌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