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出彩,让你的作文3秒钟征服评委

2024-04-11

首尾出彩,让你的作文3秒钟征服评委(通用3篇)

篇1:首尾出彩,让你的作文3秒钟征服评委

首尾出彩,让你的作文3秒钟征服评委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本文可用别名发表:江苏射阳陈洪)

古人写文章历来有“凤头豹尾”之说。那么怎样濯亮文章的开头结尾,在3秒钟内征服评委呢?

一、凤头凤头,高分心不愁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在文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提炼中心,完整结构,吸引读者。它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令阅卷者倦处生神。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扮亮“凤头”呢?常见的有:

1.提笔入题,总领全篇。这种方法使开头开篇明义,既扣了题,又领起下文,能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如一作文《播种与收获》一文,作者开头写道:“播种是收获的起点,我们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辛勤地播下种子,才能在冬天时围着火炉品尝我们甜蜜的收获。”直奔主题,干脆得落,开头很成功。

2.自然入题,水到渠成。文章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地点的顺序或者情感的变化顺序来写,自然的而然入题,文章会在时间、地点或者情感的变化下,水到渠成。如《我坚强,我茁壮》一文的开头:“我是一粒松子。当一阵寒风吹来时,妈妈告诉我:‘孩子,去独自生活吧。不要新的环境的恶劣,你要相信:只要你播种下坚强,你就能够收获茁壮。’妈妈说完,便把我抛向天空,然后我轻轻地飘落在一条石缝中间。――我一个人的生活开始了。” 作者用“妈妈”的话点明主题,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自然而然地开篇。

3.引用入题,给人启迪。同学们大多都记得一些古诗、格言、名言等,在考场中,因题而异,适时引用,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问世间情为何物》一文的开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这样的开头在议论文中比较多见,开头引用名言,便于给读者以美好的启迪,抓住了读者的心。

4.置疑入题,吸引读者。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便给读者的心里留下了几个问号,很能吸引读者求解欲望。

“文有定法,文无定法”。只要能够使阅卷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是成功的文章开头。

二、豹尾豹尾,高分心陶醉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亮丽的结尾,不仅仅是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以豁然开朗、心中一亮的审美快感,令人回味无穷。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1.言为心声,呼唤号召。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如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的结尾:“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2.巧妙发问,引人深思。一篇好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量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如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的结尾:“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这段结尾

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3.前呼后应,首尾圆合。结尾要照应开头,或与文题遥相呼应,或收拢结束全文,这样可以让作文看起来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悔改》中是这样开头的:“人们常说‘人世间没有后悔药吃’,我想,这句话也不一定确切。”再看他的结尾:“这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首尾呼应得多么自然。

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在作文即将结束时,用几句简洁的语言将中心主题明确地揭示出来,或者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字卒章显志,既升华了文章主题,且又植根在前文的记叙之中,作文写得相当成功。

作文结尾的方法仅仅只是方法,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写作中灵活选择、使用和发挥,而不可机械套用,更忌啰啰嗦嗦地画蛇添足,如空喊口号,或者拖泥带水,迟迟不肯收尾,这样反而冲突了文章的主题,得不偿失了。

美文呈现

悠悠读书情

漫步在天马行空,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遨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浮沉于儿女情肠,风霜刀剑严严相逼的雕塑园里„„悠悠读书情,你伴我走过一生,给了我无穷无尽的财富。

悠悠读书情,匆匆时间步。从书中我懂得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后悔莫及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当我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作座右铭时,我便懂得了“不珍惜时间的人,最终会被时间给抛弃”。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无穷无尽的财富——珍惜时间。

悠悠读书情, 纯纯朋友情。从书中我感悟到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情怀,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情,“劝君更尽一背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于是我明白了“金钱易得,朋友难求”。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珍惜友情。

悠悠读书情, 阵阵思乡情。从书中我体会到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念,“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新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思念„„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无穷无尽的财富——珍惜亲情。

悠悠读书情, 方正人生路。从书中我知道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刚正不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志豪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和蔑视„„于是我明白了“拥有方正气节方得真正人生”。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坚贞不移。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斗转星移,桃符更新。读书伴我度过了12个春秋,品尝了酸甜苦辣,使我的精神财富更加富有。今后,我定会持书于手,与财富携老。

悠悠读书情,给我财富一生„„

灵犀点通:

古语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话在本文中得到了印证,作者将古代诗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文章一开头先设计情景,用一组排比句展示书里的美妙意境,然后用“悠悠读书情,你伴我走过一生,给了我无穷无尽的财富”自总结本段又总领下文,巧妙而自然,承上而启下。结尾用“悠悠读书情,给我财富一生„„”一句收束,呼应开头,照应文题,在圆合中抒情,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考场美文:

今生书相伴

天津一考生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亦无怨„„”

一杯清茶,一盏黄灯,独处斗室之中,捧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其中的韵味,有一种“举杯邀名著,对灯成三人”的飘逸与洒脱。

书亦人生,人生亦书。

读书好比品茗,一丝清苦,一丝甘甜,需要人用自己的灵魂光芒去寻找,寻找自己曾经走过或正要走过的足迹。书中深刻的言语犹如一柄重锤,敲击着你的思想,使你惊醒,不禁在脑海中翻捡起发黄的记忆——当年经历的一切酸甜苦辣。但这不仅仅是回忆,回忆有时能使入产生痛苦,而这时书就如同茶一般,在你拒绝过去时让你嗅到一股令人快慰的清香;你拥有过,你舍弃过,你付出过,你拼搏过,你还有什么遗憾呢﹖

读书好比隐居,避开世俗的纷争,避开凡尘的喧嚣,如同归隐田园,独享着书赐予的静之美,静之馨,静之醉。读书时,你可以在溪边垂钓,亦可以在林中小憩;你可以在田间劳作,亦可以在月下独酌。凡夫俗子之事与你毫无瓜葛,如此人生,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

读书好比与友人聊天,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闪光,肝胆相照者,谓之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已无憾矣,然而那些作者们将自己内心的全部都交付与你,任由你去阅读评论,那么你还有什么孤独呢﹖因为你拥有那么多知己呀渐渐地,你发现你的思想已不是别人的跑马场,而是你将所有书中的精华再提炼,再经过与书中知己谈论后所得到的精华中的精华。

爱上读书,并非是一时冲动,因为心中不安定的人是不会喜欢读书;爱上读书,并非想与人高谈阔论,因为不懂沉默的人不会深刻地读书;爱上读书,是上苍的一种恩赐,是自己的一分执着,是对思想的一种净化„„

漫漫人生路,有书相伴,你一定会觉得今生无憾。

简评:

本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以下列特色显示着小作者的写作功底:

一是独特而深切的感受。“读书好比品茗”、“读书好比隐居”、“读书好比与友人聊天”等等,都是作者在与书相伴中得出的真切感受和体会,读来使人颇受感染。

二是优美而个性十足的语言。本文语言清新、流畅,尤其特别的是在叙述中,用第二人称起笔,以呼告的形式娓娓道来,挥洒自如,个性化十足,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更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三是互为照应的首尾。本文引用歌词进行开头,既新颖吸引人,又巧妙点题;结尾句既对上文进行总结,深化主旨:又再次点题与开头照应,体现了圆合之美。

(李志林点评)

新题演练

作家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谈及创作体会时,巴老说他主要得益于小时候阅读的大量文章和背诵的五百多篇古文。著名语文教师张必琨也说:“小时候并不要求能理解古诗文的意思,背得多了,年龄大了,自然也就理解了,并且也就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了。”

请以“背书”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背书,一件学生并不陌生的事情。背书的烦琐、背书的劳累,还有成功背诵后的喜悦和轻松,莫不是一件件宝贵的素材。语文、外语、政治,均有可背诵的内容值得一写;自己、同学、老师,均是可写的人物。仔细回忆自己背书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已经颇有感触。

篇2:思辨,让你的高考作文更出彩

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充分体现了这一考查指向,它们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品质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江苏卷让考生思辨“青春”的“朽”与“不朽”,上海卷让考生思辨“自由与不自由”,广东卷、辽宁卷让考生思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等,山东卷、福建卷让考生思辨“境由心造”“景由情生”等。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考作文沾上思辨味,染上思辨色彩呢?纵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涌现出来的拔尖之作,操作路径主要有如下六条:

一、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全面而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对立与排斥,又要看到联系与统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如:

①在历史的长河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武器也越来越先进,战争也不断升级。(天津考生《科学,你姓“善”还是姓“恶”?》)

②我们应该相信,借助最先进的科技,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世外桃源。在那个世界,你可以赏灯光璀璨,也可以观篝火丛丛;你可以高楼中横卧,也可以岩洞中穴居;你可以美味珍馐,也可以粗茶淡饭。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辽宁考生《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③我欣赏“方”,它彰显的是个人修身的原则,呈现的是一个人分明的棱角,是一个人出自内心的秉性追求,反映了一个人“方正”的处世原则。

我赞赏“圆”,它彰显的是个人“灵活”处世的原则,把“圆”作为处世之道,它时时刻刻启示我们:处世不可过于固执己见,而应该藏己锋芒,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而言,唯有方圆相融,才能够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安徽考生《任方随圆,方显智慧》)

二、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对纷繁世事、人间万象不能仅靠戴一副“平光镜”去走马看花,而应该使用“X光”甚至是“CT”去入骨三分地透视现象,揭示本质。古人云:“涉浅水者见鱼鳖,入深海中擒蛟龙。”为此,只有让思辨的倚天剑向思想更“深”处劈去,你才能屠得“蛟龙”。如:

①别以为马云光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能造就如今的腾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通往胜利之门时那光鲜亮丽的一面,孰不知多少人一脸贴在冷冰冰的铁门上……这些巨头们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所谓的人品爆发,而是结结实实地踏在路上的那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条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铺就的!(浙江考生《门与路》)

②实现“双赢”,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双方都实现了共同利益,并是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结果,才是双赢。博弈的游戏魅力在于: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过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河北考生《“双赢”的原则》)

③当选择的多样性以义务、责任的必须性为前提,对于不自由的认识便不可停留于枷锁的阶段,而更多的是看作一种约束。“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成为一种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也同样为穿越本身提供了可能的指向。于是在从不自由到自由,从重新审视不自由转而更好地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自由之于个体和集体的意义正在得到充分的发现和理解。(上海考生《从不自由到自由》)

三、追根溯源,探明前因

谢霆锋的那首《因为爱,所以爱》很悦耳,但你如果用这种模式去思辨,那你就是最低级的踏步思维。你要知道,老人家(毛泽东)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去探明那个“缘”、那个“故”。也只有对事物呈现性状的“缘”“故”探得越明,我们对事理的逻辑链才能理得越清,对解决的方案才能定得越准。如:

①心态出了问题,那就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湖北考生《境由心造》)

②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的人,往往少之又少。太多的人,因为现实,因为这纷繁的世事,因为惧怕可能付出的代价,最终选择让自己的内心之音逐渐沉寂。他们活着,却不知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他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出发的原因。(湖南考生《有心,有梦,有成就》)

③因为中国式溺爱剥夺了孩子参与社会锻炼的机会,缺乏竞争与担当的能力,他们除了依靠父母、爷爷奶奶继续“啃老”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宁夏考生《“动物丧失觅食能力”的思考》)

四、放出眼光,预见发展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那只能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那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决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两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我们也只有“见人之所未见”,才能“发人之所未发”。我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越强,我们的思辨给人的启发性就越大。如:

①那些老规矩,是经过时间检验、文化磨合后,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大家对文化认同的标志。遵守老规矩,可以让人们抓住做人的根本,守住民族的精魂,从茫然走向清醒,从弱小走向强大。(北京考生《认清去向,不忘来处》)

②他把碎玻璃片随手扔进垃圾筒,事情就不那么简单——如果收拾垃圾的清洁工因为不知情而划破了手,就有可能染上病毒;他因为怕耽误工作,延误了治疗就会使病情加重;他因不能再工作,家里没有父亲的孩子就会衣食无着落……如果游客多想一点点,想到玻璃碎片可能导致的后果,他就会小心地把它装进袋子里,再工整地写上说明,像房东做的那样。(重庆考生《再多想一点点》)

③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和谐,而这种和谐让你我的心灵平而净,铭记别人对你的帮助与关心,塑造出你我美丽的人生。(广西考生《选择铭记感恩》)

五、转换视角,另辟新径

“角度改变观念”,央视的这句广告词启迪我们:为了使自己的思辨不“随大流”,最好调整一下思维的方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打个比方来说,迎面来了一个秃子,正面看,头顶上一根头发也没有,“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但你换一个角度,到他的背面看看,就能发现脑后还有一两根可贵的“青丝”,这就是“我的”独家发现!如:

①我坚信,我生存过,我来过,我见过日出与朝阳,我听过清风,我爱过世间美好,我怜过大地悲音……这些已使我的生命丰满,使我的青春绚丽,我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不朽,这,已足够。(江苏考生《何必“不朽”》)

②人,只有站立起来之后,世界才属于他。

但站立者的作用,又绝不仅仅是拥有这个世界而已,他们同时还改变这个世界,创造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引领着那个新的世界。(四川考生《睡·爬·站立》)

③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切。快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分离,让社会间的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甘甜和人情味的机会,从而导致了人文价值的减少……我们每一个人才是应该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而负责的为祸者。(广东考生《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

六、拓宽思路,多维发散

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拓宽思路,多维发散,在此基础上加以统筹、整合。如果我们思维的宽度不够,发散的力度不够,就会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从而留下说理的漏洞。在寻因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办法”。如:

①我们即将叩响大学之门,或清脆,或沉重。它一边连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有的人昂头进去,昂头出来;有的人昂头进去,低头出来;也有的人低头进低头出;还有人低头进昂头出……没有人告诉你,前方有几盏灯几个坑,摸摸索索,跌跌撞撞,那条路才会明朗起来。(浙江考生《那扇门,那条路》)

②这种貌似关爱的做法仅仅出自“喜欢”,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精神上的需求;对动物的健康成长、生存发展并没有实质上的好处。(吉林考生《关于“给动物喂食”“依法惩处”的通信》)

③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探究之殇呢?我认为,教师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热情;学校应唤起老师们的责任意识,为他们在组织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国家教育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使探究活动深入人心。(江西考生《探究之殇》)

篇3:如何让你的中考作文出彩

一、善用修辞,形象描绘

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加以表达,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对春花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春花争艳图。文章是怎样用语言构成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呢?分析后,不难发现:先创设一个具体的场面,然后分别描写这一场景中具体的“个体”形象,再进行绘声绘色绘态的描写。绘声,就是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如上文中,蜜蜂“嗡嗡”的声音。绘色,就是遣色彩于笔端。在作者笔下,桃花像火、杏花像霞、梨花像雪,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景。绘态,就是抓住景物或人物具有特征的动作神态,如上文中成千成百的蜜蜂“闹着”、大小的蝴蝶翩翩起舞、花丛里的花儿在眨眼。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出了不同的物象,使其姿态万千,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可见,加强绘声绘色绘态的写作训练,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二、善引佳句,增强意蕴

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考生在作文中,应该学会调动平时积累的佳句,展示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增强语言表达的意蕴,让这些佳句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先来看下面的文段: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蓝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情朦胧;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这段文字紧紧围绕赞美春天这一中心,灵活运用了诗词中的佳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使读者倍感亲切,如沐春风。

可以像上面文段直接引用诗词中的佳句,也可以间接引用,将自己的创造与佳句结合起来,为表达所用。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这里作者分别化用了诗词中的佳句,恰到好处,增强了语句的意蕴。

中考作文中引用佳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觉得佳句比自己的表达更恰当精彩,方才引用。只有引用恰到好处,才能和自己的作文融为一体,且凸显其文化涵蕴。

三、巧用铺垫,逐句深入

作文中,如果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道出来,文句总是显得单调而乏味。文似看山喜不平,如果采用铺垫的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接着由此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句,这样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

作者的本意是要突出“中考”的重要意义,但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先从人的年龄段着手,用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又是水到渠成,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文意丰满,留有审美余味。

训练时,应先确定一个中心句,以此为中心从其他角度给出几个导引句,最后亮出你要表达的中心句。也可以进行排比句的训练,使句意逐句深入。就是要句句蓄势,步步逼近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造成语意上的不断变化,使之层次分明,气势大,力度强。

在迎考复习中,考生们通过强化文采训练,既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大放异彩,又能展示自己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是提高中考作文成绩的要求,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生命在于拼搏哲理散文下一篇:施工专业承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