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清明节作文

2024-04-08

难忘清明节作文(通用14篇)

篇1:难忘清明节作文

清明节是一个拜祖先的日子,也就是给祖先烧点食物的,烧给他们。

4月5日星期六,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大早就起床,连早餐都没吃,就从横沥开车回老家扫墓。一回到老家,我们都把鞋换成拖鞋,因为去扫墓祖先的路是一条水泥路很脏,换完鞋我们就出发了,来到第一个地方时就看见有许多人在把草挖开,这里每年都会这样的到处都是草,所以每次来这里都得挖草,挖完之后,我们就开始给祖先苹果、包子……食物,然后我们拜这位祖先的每一个家庭就轮流的烧鞭炮,有几个家庭都烧大的鞭炮,所以他们最后一个烧,鞭炮一个接一个,很响,特别是大的鞭炮,烧完鞭炮后,爸爸就叫我去拜一下祖先。拜完之后,我们就去第二个地方拜另一位祖先。

第二个地方那里有许多个祖先,其中最里面的第二行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祖先,首先是烧些食物给祖先,然后烧一些拜钱给他,最后烧鞭炮,做完这些以后,我就上前去拜拜祖先,并双手拿着水壶倒茶给祖先喝。拜完之后,我们就去第三个地方拜另外两位祖先。

第三个地方去的路全是水泥,把我的脚弄脏了。我上前去问爸爸:“爸爸,是不是拜完第三个地方就回家了。”爸爸回答说:“是呀!然后12点准时出发去吃饭。”我听完之后就在去的路上摘了许多花,因为我想把这些花送给祖先,希望他能保佑我身体健康,步步高升。

来到之后,我看见有两位祖先,我仔细看了看水泥上的字,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我们还是按老规据给这对夫妻送上水果,烧一些钱和烟给他们,还有茶和白酒,最后烧鞭炮,做完以上这些工作,我就去拜拜他们,把所有剩下的茶倒给他们喝,并把我刚才在路上摘的鲜花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天堂能更加相爱。

拜完所有祖先后,我们就回家,然后12点出发一起吃饭,把我们买的烧猪吃掉,看到大家津津有味吃着美味的烧猪,我感到无比的高兴。这次清明节我一定会把发生过的事情永远记到脑子里,这次清明节让我终身难忘。

篇2:难忘清明节作文

每到这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销售祭品的摊位。有纸钱、果品,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祭品。爸爸、妈妈和他人一样,也买了一些祭品,准备回老家祭拜已故的先人。

清明节这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着我开车上路了。一路上,初春的寒风依旧地刮着,吹得行人匆匆前行,返青的杨柳耷拉着身姿,仿佛向已故的人默哀,车窗外不时传来几声悲痛的哭声。此情此景,使我感到心情非常沉重。正在这时,我突然看到在十字路口,人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为已故的亲人烧纸。我问爸爸他们为什么不到坟墓上去烧纸?爸爸回答说:“因为他们离老家太远,回不去,所以就采用这种方式寄托哀思。”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姥姥家,稍事休息后便和亲人们一起,拿着铁锹和祭品向墓地走去。走了大约十五分钟,我们来到了两个无名墓前。妈妈说这就是我姥爷和舅舅的坟墓。看着坟墓前两棵随风摇曳的柏树,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哀痛,泪水像即将冲破垮塌的堤坝一样布满在眼眶里。妈妈把纸钱分放在两个坟墓前,用火柴点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时妈妈暗示我们要跪下磕头,我也照着大人们的样子磕了四个头。突然不知道是谁先哭的,哄的.一下大家全都哭啦。其中表哥和表姐哭的最为伤心,竟然瘫倒在了地上,因为他们的爸爸英年早逝,岂能不痛。看着这个场景,我不由得再次流下的悲痛的泪水。

很快纸钱烧完了,祭品也洒完了,表哥拿起铁锹在两个坟墓上添了些新土,然后我们便默默地低着头,含着还未擦干的眼泪离了墓地。

篇3:难忘清明节作文

讲完了第一单元写人的记叙文, 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想起以往的作文课, 这次决心改革一下, 进行大胆尝试。我抓住七年级新生的特点:到新学校, 对什么都好奇, 尤其是新同学、新老师, 又加上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相处, 应该印象深刻, 有东西可写。

“叮铃铃”我踏着上课的铃声跨入了教室。“同学们,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一听说要做游戏而不是写他们头疼的作文, 一个个原本不正的身体一下子就坐直了, 都兴趣盎然地望着我, 等着下文。“进入中学已好几个月了, 大家朝夕相处, 彼此已很熟悉, 下面有请各位先描述一下班里给你印象最深的同学或老师, 然后让我们大家猜一猜。如果猜对了, 请用热烈的掌声予以肯定和赞扬;如果猜得不对, 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刚说完, 下面的学生就跃跃欲试, 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非常活跃。我不失时机地引导:“所谓‘好头脑不如烂笔头’。大家不妨把好的构思、精彩的句子写下来, 等会站起来可作参考, 岂不省事!”经我这样一提醒, 很多学生拿起笔写了起来。十五分钟左右, 就有学生举手。时间之快, 令我兴奋不已。要知道,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中学, 招收的大都是一些村小的学生。家庭经济基础薄、父母文化层次低、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质量不高使得这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亟待提高, 尤其是语文。由于缺少必要的语文系统训练, 他们的知识储备少, 眼界窄, 方言重, 一篇习作最少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 且好作文寥寥无几。

想不到这只是个开头, 更让人惊喜的事还在后头。你听, 平时少言寡语的王妍说:“今天向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同学。首先, 她是个女生;第二, 她这个人贼漂亮。我的这位同学成绩虽然不是很好, 但人家上课还是蛮专心的 (除了副科) , 至于她有没有听进去, 我可就不知道了。是老师提问的时间了, 我眼一瞅, 咦, 这人呢?我用那双不可透视的眼睛 (因为戴着眼镜) 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 上上下下找了一遍, 呵, 好家伙, 这人跑到桌肚子里呢!悲啊 (请注意:我是替她悲的) !提问结束了, 那家伙又抬起了头, 继续听讲。‘铃……’令人沉醉的下课铃声响了起来, 我们以平静的神情目送老师出门。‘老师走了!’不知谁高喊了一句, 教室里立刻变成了狂欢俱乐部。我的同学立马拉了一群人 (当然, 这也包括我) 聊天。但见这位海阔天空, 越说情绪越高涨, 拍桌子摔板凳, 说得我们捧腹大笑, 声泪俱下, 直至不能动了。此时, 我怀疑这位前世是不是搞笑专家, 但或许是心理学家, 因为她让我们那‘累’了一节课的麻木的神经得到了很好的放松。这时, 我们这些人中不知又有谁起哄:‘嘿, 来几首songs吧!’并且给了她一个眼神, 这位仁兄也不客气, 也不谦虚, 说:‘要听什么自己点, 我一定唱给你听!’于是, 我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点了起来。放学了, 同学们一窝蜂冲出教室, 可这位不知是舍不得我还是咋地, 握着我的手说:‘我走了, 我真的走了, 走了哦, 不要想我哦!’我已热泪盈眶 (当然是用水抹在眼上的) 说:‘走吧, 我不会想你的, 再见!’然后, 她扑哧一笑, 说:‘你这个没良心的, 给我走着瞧!’……你们猜猜她是谁?”“是包倩玉!”同学们高喊, 同时“哗……”一阵掌声。接着举手的是漂亮文静的乔玉婷:“我介绍的这人, 也是位女生, 可她性格暴躁, 从不害怕男生的高大, 反而会在课间追打男生。她也知道这不是男生怕她, 可她就是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有一次, 男生用桌子挤她, 她将桌子扔得老远, 四周传来一阵惊叹。班主任知道后批评她不该如此粗暴, 应该温柔一点。她追问:‘为什么?’老师回答:‘因为你是女生。’她反问:‘男女有别吗?’一脸凛然。她有一副超大嗓音, 谁若是惹了她, 恐怕你那耳朵就要遭到‘狮吼功’的攻击了。……她也不总这么坚强, 也有流眼泪的时候。有一次, 校长说本班很乱。有人说其中有她, 可事实上她没有喊, 老班并不理解, 根本不听辩解。两节课的罚站, 站得她头晕眼花, 可此时的她, 心中只有一个字:怒。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委屈的泪水犹如夏日的雨水, 哗哗地流了下来。”“是谁呢?”大家先是一阵茫然, 既而恍然大悟:“乔玉婷!她写的是自己!”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还夹杂着会心的笑声。大家受此热情感染, 一个个争先恐后, 把手举得高高的, 嘴里喊着:“我, 我, 老师下面我来说!”有介绍贪玩的施程, 有介绍酷爱体育的章子建, 有介绍热爱集体的茆永, 还有的介绍乐观搞笑的张飞……都能描绘得形神兼备, 突出人物的个性。而且, 经过课堂上这样一描述, 同学之间发现了平时不易觉察的优点, 被描述的学生也深受鼓舞。我抓住这样大好时机, 对学生又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多反省反省自身, 这样“取长补短”, 才有进步。

篇4:一堂难忘的作文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真是鸟语花香,热闹非凡,你们养殖的动植物真可爱,谁愿意把你的心爱之物向大家介绍介绍?”

“老师,我先来!”小胖子欧阳提着鹦鹉笼子走上台来。“我养的这只鹦鹉叫牡丹鹦鹉,你们看,它身上羽毛的颜色特别鲜艳,真像盛开的牡丹。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嘴……”欧阳说着,就用手去指鹦鹉的嘴,忽然,鸟笼子散架了,“唧”的一声,鹦鹉飞出了笼子,在教室上空盘旋,同学们先是一怔,继而哄笑起来,有的学生连忙站起来关窗户,有的学生跳起来帮助捉鹦鹉,欧阳同学急得满头是汗,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孩子们跑的跑,抢的抢,教室里就像一锅煮开的沸水。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很快,鹦鹉便被同学们捉住,递到了欧阳的手里。欧阳把鹦鹉往笼子里装进去,鹦鹉想挣扎出来,用嘴啄欧阳的手,欧阳拍打着它的脑袋,自言自语的说:“你再调皮,你再调皮,中午不给饭你吃……”鹦鹉耷拉起脑袋。他们那滑稽的样子,惹的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

“欧阳,你的鹦鹉在家里时从笼子里飞出来过吗?”有同学问。

“有一次,我给他喂食,没及时关好笼子,它飞出来了,我和爸爸妈妈费好长时间才捉住它。”

“欧阳的鹦鹉太调皮了。”

……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欧阳同学的这只调皮的鹦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我想,同学们在养殖动植物的过程中,一定也有许多乐趣,许多收获,谁再来给我们讲一讲呢?”我顺势引导孩子们。

“我来!”“我来!”……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争先恐后的走上台来,津津乐道的向大家介绍。有的说到动植物的外形,有的介绍生活习性,有的讲述养殖过程中的趣事……孩子们似乎有讲不完的话,有太多的喜怒哀乐要与大家分享。看来,这一只鹦鹉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在亲手养殖的过程中,他们也与动植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了很多的感悟,很多的收获。等到我宣布作文的时候,孩子们纷纷拿起笔,迫不及待的写了起来。

篇5:难忘的清明节作文

今年,我们特别激动,因为敬爱的校长和老师要带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

那天早晨,我们早早起床,老师要求每个人做一朵小白花送给烈士。有的同学不会做,正着急的时候,张钰珂站了出来,教我们怎么叠小白花。她是我们班的班长,经常热心帮助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她。很快,小白花做好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小白花排好了队。

开始出发了,乐鼓队在前面敲起了鼓,校长扶着美丽的花圈,一队队整整齐齐地走在马路旁边,我们向叔叔阿姨们问好。走在路上,我们内心无比激动。

到了烈士陵园,我们开了一个纪念烈士大会。校长为烈士送上花圈,全体默哀,宣誓完毕我们开始进入墓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双手把小白花放在一位无名烈士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烈士们是多么勇敢、多么伟大,为了我们的祖国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烈士们像是热血沸腾的江河,不断前进,不畏退缩。我敬佩他们、热爱他们,向他们敬礼。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们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的勇气和胸怀……

我们在烈士碑前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篇6:难忘的清明节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子问我:“什么是清明节啊?”

我告诉他:“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清明节的时候祭奠我们逝去的亲人。”

儿子又问我:“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

我找了找记载,原来清明节是这样来的:

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在逃命的路上饿晕了,大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割下一块,烤熟后捧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防火烧山,想让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一直不出来。

火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颗烧焦的柳树死了,只留下一片提了血诗的衣襟:“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只见坟前那棵老柳树复活了,就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一直把血书藏在身边,鞭策自己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篇7:难忘的清明节作文

一路上,我看到柳树发芽了,小草也长出来了,田野里的油菜花金黄金黄地,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一副春回大地的景象。

我们来到太爷太奶的墓前,先用布把墓碑擦干净,把买好的供品摆上,点燃纸钱。我们恭恭敬敬地站在碑前,给太爷太奶行礼,妈妈让太爷太奶保佑我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篇8:清明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山西省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节期很长, 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 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 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扫墓,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 流行于中国、越南、韩国等地;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为主。

节日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 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 重耳作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 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 羞愧莫及,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 树木茂密,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 从三面火烧绵山, 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 恸哭。装殓时,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并晓谕天下,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 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 气温变暖, 降雨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 命蚕妾, 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 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 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 先民们钻木取火, 火种来之不易,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 因此, 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 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 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 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 家中有人去世时, 只挖墓坑安葬, 不筑坟丘标志, 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 将祭祖安排在墓地, 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 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 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 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 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 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 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 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 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 清明到来时, 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 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 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 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 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临河洗浴, 以祈福消灾) ,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 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 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 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 在哀悼祖先之余,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 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 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 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早清明, 晚寒食) 。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 时有耽误职守的事, 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卷八十二) , 按大历十二年 (公元777年) 诏令, 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 寒食通清明, 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 (公元790年) , 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 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 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 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 前后各三日, 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 谓之私寒食, 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 经月不绝, 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 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其中规定“清明节, 放假1天 (农历清明当日) ”, 2008年, 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放假1天。

农事谚语

雨打清明前, 春雨定频繁

阴雨下了清明节, 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难得晴, 谷雨难得阴

雨打清明前, 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 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 谷雨宜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 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 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雾浓, 一日天晴

清明起尘, 黄土埋人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冷, 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风, 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北风十天寒, 春霜结束在眼前

篇9:《难忘的一件小事》作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64-01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选取自己印象中的一件小事来写,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人手,关注生活、真切感悟,表达独特感受,在与同伴交流中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平凡小事并有所感悟。

(二)借助欣赏、品读例文,帮助学生明确写法,懂得以小见大。

(三)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人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带你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去体验一下生活小片段,好吗?

生活回现:(教师展示拍成的照片,适当解说。)放学后,一位小同学小心翼翼地给班级的花儿浇水,她的脸像朵绽开的花儿。天刚蒙蒙亮,一位男同学就在胡同里学滑板,摔倒了又马上爬起来继续学。瞧他那专注的样子:他一手扶着墙,一手试着甩动。我想,要是他对待学习也能这样,学业一定会不断进步!

师:像这样让我们感悟颇深的小事,在你们身边一定也发生过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熟悉的生活世界,倾吐你难忘的一件小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人新课,十分自然。这样利于调动学生生活情感和知识积累,激起学生表达的激情,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师:现在就让我们畅所欲言,想想哪些事让你难忘?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亲眼目睹,只要印象深刻,真实可感,让人读后有所感悟、有所启发的事都可以。

生:一个冬天的早上,陈淼同学在课堂上闹肚子,不由自主拉在裤子上,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被老师及时制止了。老师跑出教室魔术般地拿来一条裤子给她换上并帮她清理脏物。这件事让我们对老师刮目相看。

生:一天,一个中年人在街道旁摆放东西。扔圈套一次要给他2元。结果很多人鬼迷心窍去扔,钱源源不断流入那人口袋中,却无一人套中东西。这真是个圈套啊!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渠道,从不同角度选材,培养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教师只相机点拨选材及表达的完整性。]

(二)精彩回放,明确要求

1.小组互动,明确要求。

师:看来同学们的经历不少,又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刚才大家只是蜻蜓点水地说。如何才能让人明白你难忘这件事的理由呢?

生:还得展开说,把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师:对啊!要说清楚一件事,要包括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请同学们选一件小事在小组里说具体,好吗?如果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2.集体互动,答“记者”问。

一个学生叙述自己难忘的一件小事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后以小记者的身份针对听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件事的过程细节说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交流,为学生提供向同龄人学习的机会,也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与他人分享生活经验。]

(三)读文悟法,讨论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这次习作已经非常清楚了,写难忘的一件小事,除了注意选材,也要注意表达。下面.我们一块来好好读读这篇习作,肯定会受到启发的。

1.品读范文,感悟写法。

(出示范文《难忘的关爱》)

师: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文中按什么顺序描写一件小事,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2.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文中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进行细节描写,要让人明白什么道理。

3.归纳总结,习得方法。

师:这真是妙笔生花啊!你们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现在你们知道小作者是怎样写,使得难忘的一件小事生动、具体,让人感受颇深了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提供范文引导学生认真读,读中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拨动心弦,学生习作

师:生活无小事,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将自己难忘的一件小事写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吧,相信你会大功告成!

学生根据自己撷取的内容构思书写。教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予辅导。

(五)赏析评价,锦上添花

1.自我修改润色。师:反复认真读读自己的习作,评价自己的习作,修改得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小作家奖”。

2.小组互评互改。师:评价同学的作文。要给对方提出至少2个优点及1个修改的金点子。

3.师生共同赏析。教师选取几篇典型习作与学生共同点评。评出“小作家奖”,激励其他同学修改好习作。

4.学生修改完善。课余将修改完善的习作贴在“小星星展台”供大家共同评赏。

[设计意图:及时的交流与评改,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并逐步养成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

篇10:难忘的清明节作文

我们的祖坟在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寺河山。回老家的路上,透过车窗外,那些大大小小尖耸的群峰映入眼帘,有的像二月间的春笋,有的像从容漫步的老人,有的像婀娜妩媚的少女。山路窄得像一根羊肠,弯弯曲曲,铺满了落叶。时不时遇到漫流的山泉,湿漉漉的。

到了老家,爷爷早已等候多时,我们带上准备的贡品就出发了。走了很长的路,我们终于到达祖先的坟地,爷爷和爸爸拿铲子除草,约过了半个小时才把草除干净。除完了草,爷爷和爸爸都满头大汗,真辛苦啊!然后我和妈妈在坟墓前摆上水果、鲜花、肉,接着,爸爸和二叔把酒和茶倒在杯中。听爷爷说:老爷一辈子很亲苦,很小就没了母亲,老奶年级轻轻就去世了,他一个人拉扯大四个儿女,非常不容易。我在想:老爷真可怜呀!做儿女的可要好好孝敬父母。

我们摆好贡品后,爷爷一本正经地请祖先慢慢享用。随后,我们站成一排,合起双手,跪拜三下。然后,我们一个接着一个许愿,先是爷爷,他祝祖先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快乐。轮到我了,我祝家人身体健康,也祝我自己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给祖先敬完酒,我们就高高兴兴地下山回家。

篇11:难忘的清明节作文

今年的清明节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因为我第一次跟随大人扫墓祭祖。今天早上没有下雨,但是天空灰蒙蒙的。我怀着淡淡的悲伤和丝丝的哀愁来到了永安马龙公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吟着诗,我手执着束白菊,慢慢走向太爷爷、太奶奶的坟墓。走在山脚下,看到花草盛开,我已感受不到“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氛围。我们一步一步向山上爬去,迈着沉重的脚步,竟然体会不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最后,我们爬上山头,来到太爷爷、太奶奶坟前。眺望远处,是青山绿树,但我已经没有追逐春天的心情,也无法理解“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热闹了。这时,我从空气中嗅到了无尽的哀愁,只有“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无奈。看了太爷爷和太奶奶,我又去了太外公的墓前,献上菊花和水果,心里祈祷,相互攀谈几句,就默默离开了。

篇12:作文难忘的清明节-节日作文

那天早上,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去陵园扫墓祭祖。大约15分钟,我们一大家人开车就到达了目的地。我捧着一大束菊花,紧跟着父亲母亲一起往陵园墓地走去。虽然一路上都是烂泥巴,粘住了我们的鞋跟,脏兮兮的,但是却阻挡不了我们诚心祭祖的那一份热情。

沿着石级而上,我们一行人终于找到了第八排的墓地。墓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多位先人的墓碑,碑上还雕刻着先人们的名字呢!只见母亲把买来的供品摆放在每一位先人的碑前,有烧鹅、乳猪、包子,有酒,有茶,还有可乐呢!父亲要我学他的样子,手里拿着三支点燃的香,朝曾祖太公的墓碑鞠躬三下,很诚心地说:“曾祖太公公,今天是清明节,我们给您扫墓,希望您泉下有知,保佑连家祖孙老少平安,万事如意!”我拿着香,按顺序给每一个先人鞠躬,然后在他们的碑前插上三支香。更有趣的是,母亲要我在曾祖父的碑前献上那束菊花,再把那些纸做成的衣服、鞋袜、人民币、别墅、轿车……全部点燃,还插上两支点燃的红蜡烛呢!

母亲告诉我:“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去亲人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篇13:清明节的思政教育功效

作为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节不仅仅蕴含人们对于先祖的缅怀之情, 更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当前思想教育的文化内容, 对于思想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具有的作用在人们身上的规范功能, 它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约束力。清明节的文化教育可发掘的内涵丰富, 可以具体地研究生命的价值, 如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以及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生命价值观———悲喜同在, 引人思索

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的开展, 首先要对生命的认识和意识开展教育。清明节寄托了人们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 其中必然包含了对于生死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来自祖先的赐予, 这里既有感恩于祖先的成分, 也是对于生命的讴歌, 是告示人们要珍爱生命。与此同时, 清明节那天也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淡淡忧伤情感之时, 也是生命春天的来临。这个悲喜同在的日子, 让我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它让人们乐观地看待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视生命, 明确自己的内心向往,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中的责任和使命。[1]二是对和谐思想观念的教育。清明节时一家人都会出去祭拜祖先, 同时家长也会带着孩子踏青登山。在这个环节, 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和相处,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和谐氛围的塑造。另一方面, 在祭拜亲人时, 人们的精神得到抚慰, 内心会获得平静安宁, 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同步和谐, 人们的心绪会变得安宁平静。

二、政治教育———守家爱国, 民族大义

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要具有保护国家领土, 维护国家尊严意识, 是人们对于出生的国土的热爱, 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热爱自己的国土, 将国家利益视为自己家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靠民族的后续力量不断推动, 人们不断努力,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和技术,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能停止的重要教育活动。清明节时, 我们不仅是追忆自己的祖先, 同时也会去参观烈士陵园, 献上花篮以此表达对于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崇高敬意。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不屈的气节, 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生活的美好环境是无数的英雄烈士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在清明节, 大力宣扬他们的优秀革命事迹, 会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是源于优秀文化记忆的结晶, 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节日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传统文化中汇聚了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时, 就会在某个方面起到强制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样的作用甚至要超过法律强制力的约束效果。清明节的祭祀习俗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重要部分就是民族精神, 而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 能够充分地培养民族精神。[2]

三、对人生的思想教育———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

清明节祭祀祖先, 人们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形成善的一面。这是因为在追思的同时, 人们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会想起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对后人的恩泽。这也使得人们会想到自己的行为和贡献是不是对于后人也产生了影响, 为后代的发展是不是也会留有宝贵财富。通过自我的联想, 能够想到祖先的优良美德, 对于自身以后的言行和态度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一面, 清明节蕴含着重要的人生态度———乐观生活, 善待生命。[3]按照清明节的风俗, 人们在这段时间会踏青、放风筝、春游等, 因此, 清明节不仅仅是面对死亡的悲伤, 还有生命的活跃气息中的欢歌笑语。思想教育在促使人们树立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同时, 也是要告诉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难免会面对难题, 这就需要我们乐观地勇敢地面对, 以乐观的心面对困难, 就会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战胜困难。而这种乐观的心态对于加强人生观的教育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思想道德教育———尊敬长辈, 感恩他人

清明节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时间。清明节祭祀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家里的祠堂祭祖, 还有就是去墓地祭祀。祭祀祖先不在于什么形式, 而是在于人们对祖先的思念, 所以人们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孝道和敬意。[4]可以看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以通过清明节的祭祀祖先的习俗, 对人们思想道德展开教育, 倡导人们要爱护老人, 尊敬长辈, 这样长久的循环下去就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 清明节还可以进行感恩的教育。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这是因为介子推割肉救了齐国国君重耳, 重耳为表达对恩人的感激, 决定每年那天禁止用火, 表达了齐国百姓对介子推的悼念和追思以及感恩之情。在清明节期间, 宣扬清明节起源的故事, 对于教导人们怀有感恩的心, 善待他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人们在祭祀亲人先祖时也会感恩先祖的养育之恩, 会想起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从而会更加懂得用感恩的心看待事物, 感恩世界。[5]

五、文明生态教育———保护环境, 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的话题。清明节期间可以强化生态文明的教育。在我国农村地区, 清明节那天, 人们习惯采用带黄纸去森林的墓地中焚烧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但是这样的行为极易引起火灾。在此期间做好护林防火的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通过宣传加强人们对于祭祀祖先行为的正确理解, 使人们采用生态的方式祭祀,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清明节体现的是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我国古代, 传统节日和自然节气是有着重要关系的。清明节最初的祭祀目的是为了向祖先祈祷期望改善生存条件。这时, 祭祀仪式就成为了稳定人们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 可以安顿人心, 可见清明节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工具。古时的人们认为, 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祖先会保佑自己, 这样就会避免灾难。人们通过祭祀来解决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和对于解释不清的自然现象, 这些重要的决定和谜题都会归于祖先指引评判。清明节有着固土植树的传统, 在建设生态文明上, 可以号召人们植树造林,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向着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和谐的方向前行。

作为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对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孝道、爱国主义的影响, 对民族文化的形成, 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上都非常重要, 其蕴含着具有重要价值的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上做深入的研究, 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基础上, 提炼出符合现实发展、具有时代价值的清明节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清明节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对于人们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态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注意的是, 要想继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 只是单单地将其定位为法定假期还是不够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所保护、继承和发展。同时, 媒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 在清明节间大力宣传关于优秀清明节的文化, 对于促进其文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 组织大型的文化活动, 宣传祭祀的文明, 在学校开设清明节教育的课程, 社区街道做好本区域内的指导学习方面的工作等。

参考文献

[1]满媛.清明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5 (02) :255-256.

[2]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3]赵馥洁.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J].华夏文化, 2009 (02) :6-8.

[4]柳荔.深度挖掘“清明节”所蕴含的价值——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0 (05) :12-13.

篇14:清明节的清明馍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杀杀寒气。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远远地指向了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但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杏花春雨贵如油。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彼时田地正需要时节好雨的滋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农人们不像诗人多愁善感,他们在意的只是庄稼的丰欠,因此这场及时春雨让他们欢呼雀跃。在农耕时代,风调雨顺那就是好年景,赶紧播种吧,秋天又能多收三五斗了。

杜牧《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也让“杏花村”名满天下。据说诗人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此处便以产美酒著称,这首诗直接将“杏花村”捧成了中国名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渊源深,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当时清明墓祭的速写。清明细雨是离不了的,像那些拜祭人的愁肠,把人们的悲哀情愫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清明雨像牛毛、像细丝,落在人的衣衫上,湿漉漉的,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如果因为些许细雨就取消清明行程,倒显得阴阳相隔的人们感情菲薄如纸而已,那么对于祖先的虔诚与离愁又从何谈起呢?

程颢,字伯淳,人称道明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他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也是写清明,但是那种常见的阴霾或者郁闷一丝也没有,在诗人的笔触中,清明正是花红柳绿时节,结伴春游踏青去,切莫要辜负了大好春光。能喝你就多喝点,能跑你就走远点,兴之所至,反正务必图个痛快!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谁说清明就一定要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呢?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这可是儿时的一道美食。在我们固有的记忆中,每年小麦丰收后,父亲都要把部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炕馍馍给我们吃,名为“吃新”。把面粉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直到面团变得浓稠,就可以炕馍馍了。首先把锅烧热,把菜油倒在锅铲上,沿着锅壁下划一圈,如此则整个锅里都有菜油了,炕馍馍时面团就不会粘锅。抓一块面团,两手和在一起稍微搓一下,使面团呈圆形,然后啪的一下贴在锅里,用手背稍压一下即可。注意炉火不能过大,不然馍馍很快就焦糊了,不好吃了。估计一面已经酥黄,就用锅铲翻一下,使馍馍另一面贴在锅里。等着馍馍两面都酥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就是乡村传统的小麦面馍馍作法。

然而清明馍馍跟面粉馍馍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地方叫“青团”,也有叫“清明粑”的。清明馍馍所需原料是糯米粉和棉花草。糯米粉很简单,将糯米打成粉即可,就是俗称的汤圆粉,当然也可以用石磨推出来,但是费劲费事,就看你有无那心情了。何况作为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找盘石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城市,这已经成为一件稀罕物件。

棉花草又称清明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田埂沟坎边,白色的茎,青绿的叶,肥嘟嘟地贴着地面。叶子狭长,背面灰白,细细柔柔的绒毛附着一层密密的粉状的东西,如披霜雪。叶片中央,一簇淡黄的花儿静静绽放,花细小,只有米粒大小。素朴,淡雅。清明时节,山坡上,田野边,到处都长着棉花草。在饥荒年代,据说棉花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毕竟这样可以吃的野菜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觉得,棉花草是专为清明而生的,它丰满着国人年复一年的清明记忆。母亲就曾告诫我,清明时节一定要吃棉花草,吃了肚子不会痛。是否真有其效,没有考证过。这就像端午节那天,百草都具有药性的说法差不多。

棉花草采摘回家后,择去黄叶,洗净泥沙,放在开水里淖一下,再用清水漂一漂,细细地切碎。然后把棉花草和糯米粉混合起来搅拌均匀,呈浓稠状,当然可以加上温开水、鸡蛋液和白糖。最后选择适量面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待两面变得酥黄就可以起锅品尝了。这种清明馍馍滑嫩、清香、焦脆,特别是其中的棉花草,给馍馍增色不少。

当然清明馍馍也可以换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在笼屉上蒸熟,只不过馍馍里面要加入馅心,这就有点像包子了。馅心看个人喜好,母亲喜欢用蕨苔炒腊肉粒做馅心。如果棉花草混合得比较多,那么蒸熟的清明馍馍就碧玉一般,盛在盘子里端上桌,简直就是艺术品,使人根本不忍心下口。

上一篇:升职加薪申请书【真情实感三千字】下一篇:八年级2班班奖惩班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