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2024-05-03

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精选8篇)

篇1: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商品名称】少腹逐瘀颗粒(北卫)

【拼音全码】ShaoFuZhuZYuKeLi(BeiWei)

【主要成份】当归、蒲黄、五灵脂、赤芍、小茴香、延胡索、没药、川芎、肉桂、炮姜。

【性状】少腹逐瘀颗粒(北卫)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颗粒;气香,味甜,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逐瘀、祛寒止痛。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规格型号】1.6g*10袋

【用法用量】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5g,一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禁服。

【注意事项】月经过多慎服。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者药师。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

【包装】1.6g*10袋/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314

【生产企业】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少腹逐瘀颗粒(北卫)的功效与作用少腹逐瘀颗粒(北卫)活血逐瘀、祛寒止痛。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篇2: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拼音全码】ShaoFuZhuYuJiaoNang

【主要成份】当归、蒲黄、五灵脂、赤芍、延胡索、小茴香、川芎、肉桂等。

【性状】少腹逐瘀胶囊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粉末,粉末中可见白色微粒;气微,味辛、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逐瘀,祛寒止痛。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规格型号】0.45g*36s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偶见胃肠道不适及轻度皮肤过敏。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每盒36片。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0085

【生产企业】东阿澳东药业有限公司

篇3: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辨证属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年龄为14~32岁, 平均23.4岁, 病程5个月~18年, 平均5.2年;治疗1组28例, 年龄13~30岁, 平均21.8岁, 病程3 个月~17年, 平均4.8年;治疗2组28例, 年龄为15~29岁, 平均20.4岁, 病程6个月~15年, 平均4.1年。3组病例均做B超检查, 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妇产科学》[2]。 (1) 原发性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 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2) 多见于月经初潮1~2年后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 (3) 经妇科检查 (未婚者行肛诊) 及B超检查, 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妇科学》[3]。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晕厥, 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者诊断为痛经。寒凝血瘀证之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次症: (1) 月经量少; (2) 月经色黯有块或黑如豆汁样; (3) 面色苍白, 四肢不温, 甚则厥冷; (4) 恶心呕吐、腰部酸痛或肛门坠胀。舌黯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中医辨证要求:主症必备, 次症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 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给予中药足浴, 药物组成:吴茱萸15 g、肉桂10 g、川芎15 g、当归15 g、牡丹皮15 g、香附15 g、芍药15 g、小茴香15 g、丹参20 g、元胡15 g。将上述中药煎煮后取汁300 ml, 将双足浸浴于盆内, 向盆内加入温水 (约1000 ml) , 以药液浸没足背为宜, 15 min/次, 于月经前7 d开始, 1剂/d, 连用10 d。同时配合经前7 d口服少腹逐瘀颗粒 (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1袋/d, 3次/d, 连用10 d。

1.3.2 对照组

对照1组给予中药足浴, 方法同治疗组。对照2组于经前7 d口服少腹逐瘀颗粒, 1袋/d, 3次/d, 连用10 d。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 (1) 痊愈:服药后积分恢复至0分, 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 (2) 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l/2以下, 腹痛明显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3) 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 腹痛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4) 无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两两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于与内分泌、遗传、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研究证实, 痛经与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的PG增加有关, 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此收缩呈不协调性或非节律性, 异常的子宫收缩使子宫血管缺血, 子宫处于乏氧状态, 子宫缺氧导致厌氧代谢物积储, 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引起痛经。原发性痛经, 祖国医学统归于“痛经”范畴。有关痛经的记载, 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 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论述了因瘀血而致经水不利引起痛经的证治, 创造性地提出了活血化瘀止痛为本的治疗原则。隋·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 由劳伤血气, 以致体虚, 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风冷与血气相击, 故令痛也”。此论述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概括, 首次提出了妇女行经腹痛, 是由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 导致血流不畅, 不通则痛。故治以温经止痛、活血化瘀。方以吴茱萸温经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温经助阳, 两者相配伍增加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当归既能活血, 又善止痛, 常用于止血瘀之痛。川芎活血行气、祛瘀止痛, 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 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赤芍、牡丹皮、丹参活血调经通络, 祛瘀止痛, 用以改善血液循环。小茴香、香附调经散寒以止痛。延胡索、元胡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专治一身上下诸。此方如此配伍, 则寒邪除, 瘀血去, 经得调, 痛得解, 故具有温经散寒止痛、活血调经化瘀之功效[4,5]。

中药足浴是一种治疗痛经有效的外治方法, 其作用机理是将药物的气味通过热量散发到皮肤、腠理, 因皮肤是一天然的半透膜, 其内有其丰富的血管分布, 通过热的疏散腠理, 毛孔开发, 血液流通加快, 足浴药物可通过扩张的毛孔渗入肌肤, 使得血液淋巴循环加速, 加快新陈代谢产物的清除, 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连接, 足与脏腑关系密切, 三阴经起于足部, 经膝股部入腹中, 故经皮肤吸收的药物可循经上行到达胞宫, 能促进宫内的血液循环, 解除宫内瘀血, 缓解痉挛疼痛, 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目的, 此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还能预防疾病复发和增强体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将8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为3组, 治疗组给予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 对照1组给予中药足浴治疗, 对照2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1组、对照2组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14%、78.58%、90.00%, 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 远期疗效较好。

关键词:中药足浴,少腹逐瘀颗粒,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263-267.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1.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31.

[4]于邦寅.少腹逐瘀汤治疗血瘀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5) :156.

篇4: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方法:寒凝血瘀脾虚型痛经患者26例,月经前5-7天給予血府逐瘀汤,月经来时停服,月经后2周内服用归脾丸,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少腹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痛经 寒凝血瘀证 少腹逐瘀汤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6-01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常常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笔者现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疗效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6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5-40岁之间,15-20岁之间4人,21-34岁之间16人,35-40岁之间6人,病程均超过3个月,其中病程在3个月~1年者8例,1~3年者13例,3年以上者5例。

1.2 诊断标准。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且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女性;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1.3 纳入标准。符合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5-40岁之间,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症状见:经前或者经期,小腹疼痛拒按,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后期隐隐作痛,月经量少或者经期延长,血色暗或者淡有块,平日易疲乏,或睡眠不佳,或食欲不佳,舌淡紫,苔白或有齿痕,脉弱或沉。

2 治疗方法

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肉桂6g,延胡索6g,干姜6g,蒲黄10g,五灵脂9g,没药9g,小茴香6g。随症加减小腹冷痛,手足不温这加附子、巴戟天,疼痛明显加白芍、元胡,乳房胀明显者加柴胡,郁金,香附。每日水煎两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早饭前半个小时,晚饭后半个小时),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月经来时则停服,在月经后两周服用中成药归脾丸,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服药期间忌油腻食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痛经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有效:痛经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3.2 结果。26例寒凝血瘀兼气虚型痛经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治愈9例,有效16例,未愈1例,34.62%,总有效率为96.15%。

4 结语

痛经是临床中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痛症引起的原因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在临床中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的痛经患者少见,一般都属于虚实错杂证,在治疗上对寒凝血瘀伴有脾虚型的痛经,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痛经—子宫寒冷而致月经衍期,血少而黑,经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在月经前寒克胞宫,瘀血阻滞,予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活血散寒止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平日脾虚,脾生血统血功能失司,则月经量少,月经延期,血少不能濡养胞宫,则经后期小腹隐隐作痛,所以在经期后2周予中成药归脾丸以健脾益气养血,调节脾虚体质。两方共同使用标本兼顾,对寒凝血瘀伴有脾虚型的痛经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篇5: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

1 病因病机

本病由七情过激,肝郁气滞或六淫中寒、热、湿邪搏结于血或肝肾亏损,经血不足,或脾肾亏虚,冲任不盛所致。但其发病又与经期及行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急骤的特殊生理以及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总之,如果冲任血气运行受阻,经血泻而不畅就会不通则痛,治疗以冲任气血调畅,胞宫胞脉得到纹样,疼痛彻底消失为目的。我们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40例痛经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43岁,痛经史最长达近20年,最短数月,原发性痛经13例,继发性痛经伴有围经期症状27例。

3 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有:小茴香15g、干姜5g、延胡索15g、当归15g、川芎15g、官桂10g、赤芍15g、蒲黄15g、五灵脂15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治疗分经净后用药和经前用药。经净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于上方加减如气血虚弱加党参、黄芪、熟地、首乌以静养气血,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知,经血自然顺畅而下,如有肝郁,脾虚可加柴胡、香附、郁金、炒白术。如气滞血瘀明显加三棱、莪术、益母草如寒凝较重加炮附子、炙川乌。湿热蕴结者去干姜、官桂、小茴香、加红藤、败酱草、栀子、丹参,肝肾不足加杜仲、寄生、石斛。经前期基本以少腹逐瘀汤加川牛膝、乌药、枳壳、香附、桃仁、红花,这样经净和经前服药调理3个月痛经基本消失。

4 治疗效果

痛经40例,全部在1~3个疗程治愈,其中12例在治痛经同时受孕,取得了意外效果。

4.1 典型病例一

林某,女,25岁,干部,未婚,2008年11月8日来诊。患者自诉,月经周期推迟,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曾被母亲发现2次晕倒在卫生间,经期不欲饮食,手足凉,舌淡苔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细尺弱,经净后无不适症状,特来我门诊治疗。根据其症状,舌脉、焦寒凝、血瘀、阳气虚弱为主。其母述其,平素不注意寒凉,经期用凉水洗漱,饮凉品,冒雨涉水,所以对其经净后温养气血,调补肾阳,活血化瘀,经前期及经期,活血调经,外加温阳之品,血得热则行,经过了3个周期的治疗,痛经治愈,周期调至正常,访1年未复发。

4.2 典型病例二

张某,女,34岁,家政服务,继发性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腺症,建议手术摘除子宫,因其年龄尚轻,不愿手术,来我门诊就医。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位,7.3cm×6.3cm,子宫后壁增厚为前壁3倍,回声略增强,欠均匀,宫颈前后颈3.0cm。其每逢经期量多有块,小腹坠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大便4~5d1次,纳可眠可。根据舌脉此乃湿热胡姐,肝郁化热,气滞血瘀。拟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皮15g、蒲黄15g、五灵脂15g、川牛膝30g、枳壳15g、生川军15g、香附15g、元胡15g、丹参30g、鳖甲20g、川楝子15g、红藤20g服药后经来疼痛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已能在经期干家务,继服2个月,痛经甚微。B超复查,子宫大小5.9cm×5.1cm,宫颈前后颈2.9cm,余未见异常。

4.3 典型病例三

篇6:少腹逐瘀颗粒说明书

【摘要】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中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0例以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少腹逐瘀汤加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5-01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妇产科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0例病例全部为我院门诊患者,病程3个月~15年,疼痛时间持续2h~5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年龄13~38岁,平均年龄(24.75±6.58)岁;对照组40例,年龄15~37岁,平均年龄(24.37±7.4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时间、疼痛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文献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痛经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盆腔感染、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宫腔粘连、盆腔充血综合征、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等生殖器器质性病变。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小茴香3g,干姜6g,延胡索9g,当归15g,川芎9g,肉桂3g,赤芍10g,蒲黄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经期腹痛伴大血块排出或血块量多加三棱10g,莪术10g以加强破血行瘀之功;经期腹痛伴恶心呕吐,加半夏10g,姜竹茹10g以和胃降逆;经期腹痛冷痛较剧,加艾叶6g,吴茱萸6g以温经散寒;经期腹痛伴腹胀、乳房胀痛,加青皮6g,乌药6g,川楝子10g以理气行滞。

1.4.2对照组口服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河南宛西制药厂生产)。用法:开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经前1周起口服,至经净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观察3个周期。

2结果

2.1观察项目观察2组用药后及停药3个月经周期后经期腹痛的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的情况。

2.2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3统计学分析采用CS 10.34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4结果治疗组60例,痊愈30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讨论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在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开始,30岁以后发生率开始下降。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后开始出现,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72h,疼痛常呈痉挛性,有时很重,以至于需卧床数小时或数日,严重影响年轻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疼痛集中在下腹正中,有时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目前西医给予痛经患者避孕药及止痛药口服,由于闭经等负作用及远期疗效不确定而不被年轻女性所接受。努力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不失其积极意义。现代医学认为,痛经的痛感系多源性,由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由于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状态,痛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临床寒凝血瘀证较为多见,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少腹逐瘀汤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原方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全方功能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可用于妇科各类疾病证属寒凝血瘀型。研究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能综合改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较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治疗该病在减少疾病复发程度、频度及改善经血质地方面,其疗效显著;②本研究为以后深入进行该方的基础与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并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124.

篇7: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崩漏60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 均系敦化市妇幼保健所门诊患者。诊断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 年龄15~54岁, 平均34.5岁。按中医辨证属宫寒血瘀型。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至, 时下时止, 淋漓不断, 血色紫黑有块, 小腹疼痛, 块下痛减, 舌质紫黯, 或有瘀点瘀斑, 脉沉湿或弦紧。西医检查结果, 功能性子宫出血23例, 人工流产术后21例, 子宫肌瘤10例, 放环后出血6例。

2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全部少腹逐瘀汤加味。处方:当归20 g, 没药10 g, 赤芍10 g, 川芎10 g, 元胡15 g, 五灵脂10 g, 蒲黄10 g, 小茴香6 g, 炮姜3 g, 官桂3 g。伴肝郁患者加香附15 g, 郁金10 g;出血久患者加海螵蛸15 g, 贯众炭10 g;出血量多患者加大蓟15 g, 小蓟15 g;青春期患者加旱莲草30 g, 鹿角胶10 g;生育期患者加血余炭15 g, 三七粉5 g;更年期患者加五味子20 g, 覆盆子20 g。每日一剂, 水煎两遍, 混均早晚分服。

3治疗效果

本组临床治疗60例, 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出血停止, 月经按期来潮, 色红量中等, 1年未复发者) 51例, 占85%;有效 (临床症状消失, 出血停止, 月经周期接近正常, 6个月未复发者) 8例, 占13.33%;无效 (服药后临床诸症状减轻, 停药后又恢复原症或无变化者) 1例, 占1.67%, 总有效率98.33%。服药最少者7剂, 最多者50剂。

4典型病例

王某, 女, 44岁, 已婚。2011年11月16日就诊, 自诉两年来阴道持续下血, 每次10天以上, 周期正常, 近半年上症加重, 服中西药物无效, 须经清宫后血方止, 已先后清宫3次。现见子宫出血15日, 量多色暗有块, 小腹胀痛, 腰酸, 头昏, 四肢乏力, 心慌气短, 口干, 面色晦暗, 舌质暗, 边有瘀斑, 脉沉细略涩, 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 久致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为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给少腹逐瘀汤加减, 治宜活血化瘀, 辅以益气善血。处方:当归20 g, 没药10 g, 赤芍10 g, 川芎10 g, 元胡15 g, 五灵脂10 g, 蒲黄10 g, 小茴香6 g, 炮姜3 g, 官桂3 g, 海螵蛸15 g, 五味子20 g, 覆盆子20 g。每日一剂, 水煎两遍, 混均早晚分服。次日晨阴道出血明显减少, 续用上方7剂, 出血停止, 随访三月, 月经按期来潮, 量、色、质均恢复正常。

5讨论

崩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 其病因复杂多端, 瘀则经血离经, 热则经血妄行, 虚则经血失流, 但其发病非常单一, 常见因果相干, 气血同病, 虚实夹杂, 多脏受累, 易于反复, 严重影响健康。对其治疗, 众家各异, 治疗多涉及肝脾肾三脏, 久病多症, 临床殊不少见。以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 症除病自愈。少腹逐瘀汤方中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药, 养血调经, 活血祛瘀, 而当归乃是阴中之阳药, 血中之气药, 配合赤芍行滞调经, 具有养血活血, 行气通瘀调经的功效。辅以五灵脂、蒲黄、元胡、没药通利血脉, 祛瘀止痛进而推陈致新。其中没药散结气, 通血滞, 消肿定痛, 祛腐生肌;元胡为气中血药, 善行气活血, 气行则血行, 通则不痛, 为止痛要药, 四药相配共奏散结定痛, 祛瘀生新之功。小茴香、干姜、官桂为佐药, 温经散寒除湿, 理气止痛, 并能引诸药直达少腹, 全方组合具有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之效。临床应用中如遇肝郁者加香附、郁金, 以疏肝理气, 气血和顺, 月经自调;出血久者加海螵蛸、贯众炭, 以收敛止血;出血量多者加大蓟、小蓟, 以凉血止血;青春期患者加旱莲草, 鹿角胶, 以补肾气益冲任;生育期患者加血余炭、三七粉, 重在疏肝和脾, 以调冲任;更年期患者加五味子、覆盆子, 则主要补脾滋肾, 以调固冲任。

根据以上认识, 在临床上多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崩漏, 因其方药组成顺应其病机, 故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摘要:目的 探索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崩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少腹逐瘀汤随证加味治疗崩漏60例。结果 经治疗, 60例患者, 治愈51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33%。结论 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崩漏疗效肯定。

篇8: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1例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患者郭某, 女, 19岁, 2014年2月19日初诊, 有痛经史五年余, 平素行经时需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因近两个月行经时疼痛加重来诊。患者平素贪食生冷, 于经前1~2天出现小腹疼痛, 得热痛减, 月经周期正常, 经量较前减少, 经色暗红有块, 血块排出后痛减, 经净疼痛消失, 纳眠可, 二便调, 舌质淡黯, 苔白, 脉沉紧。末次月经1月24日。

初诊:辨证为寒凝血瘀, 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小茴香15g、肉桂12g、干姜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元胡15g、五灵脂15g、蒲黄12g、没药12g、乌药15g、枳壳15g、香附15g、益母草30g、甘草6g等, 清水煎煮, 服用5剂。嘱忌生冷, 避寒凉。

二诊:3月18日复诊, 患者述服药4剂后月经如期而至, 小腹疼痛较前减轻, 经量较前量多, 仍有血块, 伴四肢畏凉, 纳眠可, 二便调, 舌质淡红, 苔白, 脉弦涩。末次月经2月23日。继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去没药, 加桃仁12g、丹参24g, 清水煎煮, 服用5剂。嘱忌生冷, 避寒凉。

三诊:4月20日来诊, 患者述服药5剂后月经如期而至, 小腹疼痛明显减轻, 经量适中, 经色鲜红, 血块减少, 纳眠可, 二便调, 舌质淡红, 苔白, 脉弦。末次月经3月23日。继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去没药, 加核仁12g, 丹参24g, 清水煎煮服用4剂。嘱忌生冷, 避寒凉。

四诊:5月18日来诊, 患者述服药4剂后月经如期而至, 无明显小腹疼痛, 经量适中, 经色正常, 无块, 纳眠可, 二便调,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弦滑。末次月经4月24日。给予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巩固治疗。嘱忌生冷, 避寒凉。

2 结果

月经前4~5天服药, 治疗3个月经周期, 内寒祛除, 调节气血, 痛经自止。诸症消失, 疗效明显。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青年未婚女性, 初潮 (6~12天内) 后数月开始出现症状。常于月经来潮前或来潮后出现, 并持续48~72h, 呈痉挛性疼痛, 需要卧床休息数小时或数天。疼痛几乎集中下腹正中, 或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内侧, 盆腔检查呈阴性。病情长期发展会导致患者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或痛达腰骶、面色苍白、手足冰冷或伴恶心, 甚至剧痛晕厥, 进而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此外, 该病复发率高, 成为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疑难病症之一。原发性痛经为常见妇科疾病, 发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与生殖器病变、神经、内分泌及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和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 同时注意理气调肾, 温经散寒化瘀。因此, 治疗主要选择活血化瘀类药物, 调理肝脏和肾脏。

痛经最早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 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积累, 为痛经的辨证规律做了进一步论述, 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妇人经行作痛, 夹虚者多, 全实者少, 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 固其大法也, 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 故于经前亦常有此证, 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中医学认为引发痛经的主要原因为饮食不节、房劳多产、内伤七情、外感邪气等。气滞血瘀型痛经是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机不利、血行受阻、冲任胞脉不畅、经血滞于胞官所致, 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学习和工作,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痛经:桃仁、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当归可清除体内淤血, 起到养血和活血的效果;枳壳和香附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气通促进血液运行, 药物进入肺部经脉可将药力载于胸部并发挥药性, 同时疏通胸内阻滞的郁气, 起到宣通气血的效果, 利于化解和运行胸内淤血, 开胸散结, 一升一降, 促使气血运行;甘草具有缓急、通百脉的作用, 均衡调节诸药药性。诸药合用, 共奏理气疏肝、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

4 结论

根据患者证候分析, 属于寒凝血瘀。患者平素贪食生冷, 内伤于寒, 内寒客于冲任、胞中, 以致经血凝滞不畅, 故于经前1~2天出现小腹疼痛, 得温痛减;血为寒凝, 故经血有块;血块排出, 瘀滞减轻, 气血暂通, 故疼痛缓解;舌质淡黯, 苔白, 脉沉紧, 为寒凝气血瘀滞之证。少腹逐瘀汤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等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行瘀;元胡、五灵脂、蒲黄、没药等化瘀止痛;加丹参、桃仁、益母草等加强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枳壳、香附等调气止痛;全方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止痛。

综上所述, 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可加强对肝、肾功能调整, 治疗效果明显, 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其治疗效果持续改善, 疗效确切, 持久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卓清华, 蒋继芳, 张义明, 等.少腹逐瘀汤治疗青春期功能性痛经12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2, 8 (4) :58-59.

[2]于金凤, 王娟, 黄春娟, 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51例[J].陕西中医, 2008, 29 (11) :1455.

[3]樊美玲, 张红.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1) :92-92.

[4]于海, 李秀文.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52例[J].中医药信息, 2012, 29 (6) :69-70.

[5]郭秀丽, 夏阳.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6例[J].吉林中医药, 2013, 33 (9) :916-917.

上一篇:以佛家为主题的经典语句下一篇:通源石油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