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2024-04-16

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通用7篇)

篇1: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一)《三棵枸杞豆》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划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画儿说:“这画的是我一生中的三个理想,下面的‘○’是我一生的成绩。第四个理想还没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要捉住它!”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三叔画的三幅画代表了三叔一生中哪三个理想?(2分)

3.文中把太阳比作“一个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2分)

4.请你写出对三叔说的“是呵,„„所以才这么亮”一段话的理解。(3分)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选段中三叔说的话,写出你的感悟。(不超过100字)(3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

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二)《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鞋子()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过来,()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11)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2)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1.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仔细研读第2小节,你认为该小节中哪些词语应重读?并简要阐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小节中连用3个“吃光”,文中多次出现“抢”这个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8小节,把表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中()(3分)A. 甩 飞 摆 溜 抱 弹 B.抱 弹 甩 飞 摆 溜 C. 摆 溜 抱 弹 甩 飞 D.甩 飞 抱 弹 摆 溜

4.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此处描写在起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研读下面一首诗及赏析文字,结合12小节内容,写出从中你得到的结论。(3分)咏柳(贺知章)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 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工巧: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 不知细叶谁裁出,多姿,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你可知这细嫩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巍巍中山陵》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

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4分)

近义词:()—()()—()反义词:()—()()—()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2分)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2分)(1)(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四)《我们家的男子汉》

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那是姐姐的孩子。他们夫妻两人本不愿要孩子,他的出生完全出乎不得已。因此,生下他后,他年轻的父母便像逃跑似的跑回了安徽,把他留在家里。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就几乎全用来抱他。他日益地沉重,日益地不安于在怀里,而要下地走一走,于是便牵着他走。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

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

1、假如把“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改为“他却偷懒起来”好不好?为什么?

2、小男孩由抱到牵着走,再到“要抱”的过程,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能走”,为什么却“时常要”抱?

3、“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这句话富有哲理吗?想想它给你有什么启迪,简要把体会写下来。

4、说一说第三段中“男子汉”和“男人”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

(五)《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再归纳一下,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总体上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读者的?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3.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4.本文在说明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时,除过运用到了说明,还运用到了哪些主要的表达方式呢?

5.在下面两句话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各句分别运用到的主要说明方法名称,并说说其作用。⑴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⑵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万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六)《凡尔赛宫》

①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接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②凡尔赛宫内部装修的突出特点是富丽奇巧,糜费考究。宫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镜廊了。镜廊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左边与和平厅相连,右边与战争厅相接。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半耳雕像、8座古代天神整耳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还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形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这17面大镜子,每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白天,人们在室内便可通过镜子观赏园中美景。夜宴时,400支蜡烛的火焰一起跃入镜中,镜内镜外,烛光辉映,如梦如幻。

1.这两段文字都介绍了凡尔赛宫的镜廊,但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所表现的镜廊特点也并不完全相同。想想看,这两段文字在介绍镜廊时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2.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这两段文字中的哪段文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写三叔对我诉说自己一生的教训、悔恨和对我的期望。(2分)。

2.分别代表三叔的三个理想是:做一个建筑师;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当一名生物学家。(2分)。

3.把太阳比喻为“红色的车轮”,含有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意思。(2分)。

4.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想要真正做到捉住时间、捉住生命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只要捉住了时间、生命,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他就能为社会作出辉煌的业绩,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意思对即可)(3分)。5.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3分)。

(二)1、不设统一答案,如“每当看到、总忍不住、嚼着、慢慢品尝”这些词语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词语至少两个,1分,理由2分

2、写出了当时饥荒的严重,更可以看出柳叶儿确实是起到了救命的作用。(3分)3.D

4、特点:十分的安静。作用:突出了时间的早,说明当时生活的艰难。特点2分,作用2分。

5、结论: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法并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3分

(三)1.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2.; ——。3.无论 都 作用: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4.石阶、平台、祭殿。5.„„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6.C。7.“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四)1、意思相同,但原文用语好,因为它幽默风趣。这种明褒实贬的话耐人寻味,令人忍俊不禁,比直说他“偷懒”要含蓄有趣。

2、自己虽“能走”,但因脚力不大,让人抱着既不用自己费力,又舒服。

3、作者从小男孩由抱到要走再要抱的经历中,感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向前的,而是曲折的,这就像小男孩能走后并不就从此永远自己走,还“时常要抱”一样。人类前行的历史也是曲折的,但向前的趋势是永恒的,就像小男孩最终还是要自己走一样。

4、“男孩子”侧重的是“孩子”,“男人”侧重的是“男子汉”的刚强性格。

(五)1.是按照作者活动顺序来介绍的: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

2.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如“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是由下而上说明的;碑身是从正面到背面说明的;“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是从四周到中间说明的。

3.是按照方位顺序加以说明的: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4.还运用到了叙述和描写等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5、⑴打比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⑵列数字、作对比。通过列数字、作对比,具体、清楚地写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

(六)1.相同点:都是先总说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然后分别介绍镜廊的长、宽、高及它的作用,介绍与17扇拱形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大的镜子,最后写人漫步其中的感受。不同点:第一段文字还着重介绍了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第二段文字介绍了镜廊的其他陈设并详细介绍了17面镜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一样,一个是为了突出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一个是为了突出凡尔赛宫内部装修的富丽奇巧、糜费考究。2.略。

篇2: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青春这一串绿色的风铃

叮叮地呼唤我们的心

――走出混沌

――走出无忧无虑

青春这一片淡紫的轻云

飘飘地招引我们的心

――走出混沌

――走出无忧无虑

青春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

青春你这里究竟有多少秘密

我们期待的脚步啊

一步一步走进你走进你

不管你苦涩不管你甜蜜

1.指出第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1)修辞: 作用:

(2)修辞: 作用:

(3)修辞: 作用:

2.请你谈谈诗句中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感情?

青春这一串绿色的风铃/叮叮地呼唤我们的心/――走出混沌/――走出无忧无虑

3.请你谈谈对诗句“一步一步走进你走进你/不管你苦涩不管你甜蜜”的理解。

理解:

4.这两节诗的主要思想内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修辞:(1)比喻,“绿色的风铃”比喻青春时期心灵的`萌动,“淡紫的轻云”比喻青春时期淡淡的忧愁;作用:生动有趣地表现出青春时期淡淡的迷惘与忧愁。(2)拟人,写青春 “飘飘地招引我们的心”,“走出混沌”、“走出无忧无虑”;作用: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3)反复,两个“走出”间隔反复。 作用:强调了“走出”的过程。

篇3:语文教学课内阅读“五环节”

【关键词】语文;阅读;五环节;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语文阅读能力既是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其他科学知识水平的体现。语文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引导和积极干预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有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两大部分,课内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本文就课内阅读“五环节”做一介绍。

一、浏览速读

阅读内容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两部分,精读文章指的是需要阅读者细嚼慢咽,仔细品味的文章;略读文章指的是学生可以粗略浏览,了解大致内容,不求仔细品味的文章。一个人拿到阅读材料之后需要粗略浏览阅读的内容,然后判断哪些需要仔细品味,哪些需要粗浅了解,根据需要再进行阅读。课本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了解文章结构以及语文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训练浏览课文的能力,以为他们在课外阅读时对所要阅读的内容做出准确判断这一能力做准备。

浏览速读,要求学生拿到文章之后对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迅速的判断,用最短的时间,对阅读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文章的核心部分,了解文中关键词,掌握文章大意,为下一阶段的阅读打好基础,语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文生词生字,一般来说这个认识生词生字的过程即使学生浏览速读的过程,或者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学生用最快的速读找出文中的主题句或核心段落,概况文章主题,了解文章大意,这种浏览式速读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默读和齐声朗读的办法,也可以让学生跳读,总之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重要信息,知道文章最重要信息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一初步判断,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圈点勾画

在学生进行了浏览速读之后,需要对文章重要的信息进行细读,了解文章重要部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们由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对一些词句理解不是很透彻,这就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用笔勾画出来,以便于在下一个阶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或者做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看到精彩的部分,也需要进行勾画圈点,以备进一步阅读自己用,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仿照那些优秀的句子和表达方式,这样,学生阅读课文时就能够不断的增加对语言的敏锐性,增加阅读的愉悦感,也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候的专注程度。

三、释疑解难

学生在阅读时候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点勾画之后,就需要对所勾画出来的词句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要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再思考,再阅读,借助老师的讲解或者借助工具书进行思考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讨论,探讨,咨询,请教等等方式,尽量让学生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帮助,尽量使用启发、提示的办法,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尽量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积极努力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已达到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推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谓一举多得,不可不取。

四、赏析笔记

这是课内阅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老师必须重点讲解和引导的一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欣赏课文,并指导学生记下新颖的观点和讲解,不仅仅要记住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还要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讲述到的闪光之处,总之,要学生记住所有好词、好句、好解读。另外,关于学生做笔记,很多老师要求在笔记本上记载,但是,做笔记最好的地方和最有用的地方实际就是课本的字里行间。在字里行间做笔记还有个优势,就是要比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快很多,学生可以就课文里某个句子或者词语进行批注,而不需要把课本上已经有的东西在笔记本上在表示一次,这也减轻了学生做笔记的负担,可以让他们相对有更多的时间认真听讲而不至于漏掉任何信息。当然,并不是说笔记本是不需要的,恰恰相反,语文学习笔记本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的课外阅读则更多地需要笔记本来记住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详细记住所读到的内容的出处,以便于以后他们查阅,因为课外阅读不必课堂阅读,课堂阅读的内容就是学生课本,这对学生来说与找笔记本一样的方便,而课外阅读的课本,学生要找到课本并不方便,因此,课外阅读则一定要用到笔记本,让学生们在笔记本上记下那些他们认为是很优秀的词句,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者写作中进行查阅。

五、摘录注记

这一环节是在老师讲解之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真理文中的重要信息,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这个环节,学生需要笔记本更多一些,当然学生还可以采取卡片形式,把好词、好句、好段落记到卡片上用于课后背诵。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的环节,更是一个针对课文内容再创造的过程,他们还可以对多阅读的课文进行批注,批注这段文字好,好在哪里,不好,还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所有课文阅读题目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对阅读课文在阅读之后进行批注这一活动,要予以经常性指导,要让他们形成阅读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培养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学号其他所有课程,让学生在所有科目学习中都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阅读,是语言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的很好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对其他科目学习中理解课本内容有很大帮助,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大量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提高阅读速度,也扩大视野,增加各种知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阅读一定要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指导和引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补充课扩展课内阅读,让课内课外阅读互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的阅读技能要有全面的指导,要让学生会阅读,多阅读,让学生每一篇阅读都有良好的效果,也要对学生课外阅读予以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所阅读的内容和书籍都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J]2007年第3期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J]2007年第4期

篇4:小学语文五年级下课内拓展

》。2.袁鹰的《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藏文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被人们称为“天路”的()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4. 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诗歌史上的南宋()5.《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是(),我们曾学过她关于读书方面的文章《

》,她的代表作是《

》。6.《祖父的园子》节选自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的《

》。7.《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小说。

8.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刻画人物,推动情节。9.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运用()()()()的技巧,组织包袱逗观众哈哈一笑,并有针砭世俗、寓教于乐的功能。可分为三种:

单口相声,()相声,群口相声。10.《再见了,亲人》为叙事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

比)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11.《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12.《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13.《梦想的力量》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

”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作者按照()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

”。14.《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

》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

”“

”“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的精神。战国时期的“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

”。15.《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主要讲了(、、)三国的故事。它有许多故事如“

” “

” “

”等其中“草船借箭”以“ ”为主线,按()顺序进行叙述。16.《水浒传》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主要写的是北宋末年以()为首的()人在水泊梁山()的故事。其中有“

”“

”“

”等故事,其中“景阳冈”全文按()的顺序,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身手敏捷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17.《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

》第一回。作者(),课文按()的顺序写的。《西游记》中还有“

”“

”“

”等故事 18.《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徐光耀的中篇小说《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的《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的《红楼梦》。19.《刷子李》本文选自冯骥才的《 》。我还读过《

》《

》等反映俗世奇人的文章。20.《金钱的魔力》选自美国著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的丑态。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作者是()。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2.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有“

”“

”之称。它的三绝是(、、)。

23“入木三分”是讲的晋代书法家()的故事,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

24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我收集的对联()

25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那样(),那样()。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童年•骆驼队》 26体会用词的准确: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横”可换成(),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数吗?()──《牧童》

27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不管遇到(),它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白杨》

28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29寄情于物的方法:()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篇5: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坠(答案)落山涧(答案)拧(答案)开盖子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答案

山涧的意思是:答案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答案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答案和答案,表现了壮士们答案的精神。

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句)

答案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篇6: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一)1.变得淡而不明

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

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

(二)、因为:(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五、1.变得淡而不明

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

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 6.不能,“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1.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2缥缈 隐隐约约

3.(1)戏台在灯火中……满被红霞罩着了(2)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3)留恋

4比喻 ①突出航行之快 ②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 5.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简答题:豆是普通的豆,戏也不怎么好看,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的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

1.模糊不清

跳跃

2.点

退

上前

动作熟练

干净利索 3.比喻

拟人

4.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安塞腰鼓

答案:

(一)、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2.击鼓前的“静”是蓄势待发,让人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击鼓后的静是以无声写有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 4.言之有理即可。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二).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6.略。

参考答案]

二、(三)

1、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拍清楚,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火烈

2、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舞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头昏眼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局面。

3、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淳厚的鼓声、深沉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宽广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包含的民族力气,以及作者对它无限憧憬。

4、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动人心,使观众遭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5、“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重复呈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誉的深情。

6、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气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气之源的意味体。(意义对即可)

(四)1、D 2、C 3、人们已被生命的力气所服气所打动所沸腾,当腰鼓“戛但是止”时,人们曾经不习气这样沉寂、冷落的世界了。

斑羚飞渡

答案

(一)、1、作者对老斑羚是否会全体献身表示怀疑,但事实证明,老斑羚没有贪生怕死,由此更突出作者对他们的敬意。点拨:作者是以人类的标准去衡量这群斑羚的。

2、“只有”说明老斑羚和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失败的概率很低 点拨:体会副词的表达作用,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3、好。使意思层层递进。突出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献身精神由衷心的敬佩,及对老斑羚死亡的痛惜。点拨:结合“更”字去理解。

4、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5、(1)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壮美。(2)渲染出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6、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示例:选文是写因狩猎队的追赶,斑羚被迫飞渡。而资料一是说明羚羊的特点、习性等。二是说明近年来人们重视保护动物,很多珍贵动物群扩大了。

(二)、1.震惊 2.揭示全文中心。3.侧面 4.②③段主要是议论,揭示斑羚为保护种群的自我牺牲精神。5.前者表现斑羚那种视死如归的力量震撼人心,后者的作用是讴歌赞美斑羚的献身精神。6.略。

篇7:五下课内阅读答案全

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6分)

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甲学生  我觉得用不着改变。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学生  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学生  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专人来敲钟呢?

丁学生  好是好,可太费事了。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学生  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

乙学生  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作铃声。比如《鼓浪屿之波》就挺好听,(哼唱)“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温馨、高雅,多棒啊!

(1)同学们议论的话题是什么?(2分)

A.优美音乐      B.校园铃声      C.后山钟亭

(2)乙生说“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A.甲生不关注校园铃声是否有美感。

B.甲生的耳朵形状长得不太好看。

C.甲生的听力有些迟钝,不够灵敏。

(3)假设你也参加这次讨论,你想表达什么看法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2分)

参考答案:

1.根据对话情境,完成问题(6分)

(1)  B (2分)

(2)  A (2分)

(3)(2分)要求与评分:赞成甲、乙、丙、丁均可,也可有新的见解。言之成理,1分;表述1分。

例一:我赞成乙同学的主意,因为采用优美的歌曲作为铃声,可以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情绪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愉悦。

例二:我赞成乙同学的主意,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旋律优美动听,把它当作铃声,可以在校园营造温馨高雅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同学们全心地投入学习。

例三:我赞成丙同学的主意,因为大铜钟的声音雄浑、厚重,可以振奋人心,所以适合作为校园铃声。

例四:我赞成丁同学的主意,因为采用“温馨提示语”来代替铃声,可以提示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充满人情味。

上一篇: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活动总结下一篇:王瑞祥:建设和谐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