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2024-04-25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共11篇)

篇1: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常年提供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考试辅导培训

安全生产法知识:焰火晚会等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许可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当按照举办的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性质、规模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和数量,确定危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申请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性质、规模,燃放烟花爆竹的种类、规格、数量,燃放作业方案,燃放作业单位、作业人员符合行业标准规定条件的证明等材料。

受理申请的公安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燃放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焰火燃放安全规程和经许可的燃放作业方案进行燃放作业。公安部门有权对危险等级较高的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教育网/ 手机访问 m.jianshe99.com/

篇2: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一、偷拍偷录的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辨析

一方当事人未经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同意,私自偷拍或者偷录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对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谈话、交往行为等是我国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录音录像资料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声学、电学、化学、机械等科学原理制作的收录设备,对人或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观声像如实记录下来并能够反复播放,再现原始的声迹,因此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连续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司法实践中,对偷拍偷录的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的质疑主要是出于对当事人和社会一般主体的隐私权的保护考虑。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批复》指出:“证据的取舍首先要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因而在一段时间里,只要是私自录制的谈话,多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而《证据规定》要求证据的取得具有合法性,但却没有对合法性作出清晰的界定,因而在实践中对私自录制的录音录像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又出现了理解和适用不一致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乱。笔者认为,偷拍偷录的视听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不同类别的证据资料在诉讼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案例1:206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案件起因是年5月14日,毛女士和房东张先生签订租房协议,年租金1.9万元。合同签订后,毛女士给付张先生押金500元和预付全年租金1.9万元。 但5月17日,毛女士家中突然发生意外,不能租赁此房,为此提出退租,并要求张先生退还预付的全年租金。但张先生矢口否认收过毛女士的1.9万元。在庭审中虽然毛女士没有张先生收到1.9万元租金的字据收条,但是提供了一盘偷录的录音磁带作为关键证据,该录音磁带的主要内容是租赁合同的中间人和张先生就1.9万元租金进行商谈的全过程。在该案中偷拍偷录的证据资料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在主体上,限于“偷拍偷录”的录制人作为其中的一方与陪偷录的一方为对方当事人之间的交谈;(2)在内容上,限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民事行为与活动,而且没有涉及个人隐私权或他人商业秘密(3)在取证方式上,当事人只是采用了偷拍偷录的手段,而没有采取任何欺诈、威胁、利诱等恶意方式。笔者认为,对于这类偷拍偷录的证据资料,由于没有危及他人隐私、没有涉及他人商业秘密,没有采用强迫、威胁等手段,也没有危及其他不特定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如仅因其为偷拍偷录的就排除其证据资料,不利于其作为合法的证据进入庭审,并具有完全的证明力。

案例2:李、张系夫妻关系,因张有外遇经常回家吵闹,殴打妻子,李无奈,遂跟随张并偷拍了张与第三者在一起不堪入目的照片。在法庭上,李提供了其偷拍的照片来证明张有过错,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该案中偷拍偷录的证据资料相比于第一类偷拍偷录的证据资料而言主要是在主体上,偷拍偷录的对象并不限于对方当事人,还涉及到第三者;在内容上,当事人用以作证的内容还涉及到对方当事人和第三人的隐私,侵犯了对方当事人和第三人的隐私权。对于这类偷拍偷录的证据资料,虽然危及到对方当事人、第三人的隐私权,但就当事人所采取的手段而言,违法的性质比较轻微,当事人采用的设备是法律上明确允许公民个人购买的照相机,并且就目前法律规定来看,离婚诉讼中证明对方当事人过错的手段比较匮乏,就过错一方与第三者存在不正当关系进行举证是比较困难的,再者这类证据是定案的主要证据,如果排除对保护无过错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极为不利,因此对于这类案件,一般应认为具有证据资格。

二、 陷阱取证所得证据的证据能力辨析

“陷阱取证”是归属于刑事诉讼上的范畴,在学理上又称为“侦察陷阱”或者“侦察诱饵”,这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是指,侦查人员经过先前一段时间的调查活动之后,已初步掌握了从事犯罪的一些必要线索,但尚未收集到足以起诉的证据时,由警察通过化妆等手段借以掩饰真实身份,从而有意制造条件,诱使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待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之后将其拘捕。在民事诉讼中,所谓“陷阱取证”,是指采取诱惑他人侵权的方式收集证据。目前陷阱取证主要发生在知识产权纠纷中。

案例:原告: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被告: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技术公司。二被告曾为原告进口的激光照排机进行过销售代理。所销售的激光照排机使用的是方正RIP软件和方正文合软件,后来双方发生分歧,致使代理关系终止,但双方各自仍从事代理销售激光照排机在国内的销售业务。207月,原告的员工以个人的名义在石景山区临时租用房屋并向被告购买了激光照排机,被告为其进行安装,并应要求在原告自备的两台计算机内安装了盗版方正的RIP软件和方正文合软件,并提供了刻有上述软件的光盘。在购买的过程中,于此同时,应北大方正公司的`申请,公证机关对这次购买、安装过程进行了现场公证,并对安装了盗版方正RIP软件、方正文合软件的两台计算机及盗版软件进行了公证证据保全。在一审中,北京市一中院经审理认为,原告采用的“陷阱取证”方式并未被法律禁止,法院予以认可。在二审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这种取证方式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一旦获得支持,将对正常的市场交易程序造成破坏,危及市场信用的建立,故对原告采取的“陷阱取证”方式最终不予认可。

在刑事诉讼中,陷阱侦查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机会提供型”,即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有犯罪的意图,侦查机关的诱导只是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一种机会。二是“犯意诱发型”,即由于侦查机关的诱导,行为人才产生的犯罪的意图,并进而实施的犯罪。在民事诉讼中,“陷阱证据”同样可以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对于“犯意诱发型”的民事侵权,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具有被动性,如案例中的被告在原告自备的计算机内安装盗版软件是应原告的要求,如果没有原告的要求,被告是否会主动实施侵权行为是不确定的。对于“机会提供型”的民事侵权,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一般是主动的,即使被侵权人不提出要求,侵权人仍会实施该行为,其主观恶性远较“犯意诱发型”中侵权人的主观恶性大。“机会提供型”中被侵权人提供侵权机会的行为并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合法的取证行为,因此对被侵权人的取证行为应认定其效力,而在“犯意诱发型”中被侵权人实施的行为是一种引诱侵权的行为,就其行为本身而言,是有违法律保护合法利益、制止不当行为的精神的,对于通过这类行为收集到的证据应予排除。

就陷阱取证而言,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当事人取证的困难程度。在知识产权的诉讼中,陷阱取证时业内公认的最有效的取证方法,如果轻易否定了陷阱取证的证据效力,几乎就等于堵塞了权利人通过诉前证据保全实现诉讼救济之路,其结果可能变相鼓励侵权行为。

三、悬赏取证所得证据的证据能力辨析

案例:2月28日,开县谭家乡刘某和李某两女士在街上赶场时,因购物发生矛盾,继而引发诉讼。此后,刘某觉得在这场纠纷中输了面子,于是在事发地张贴启事,内容为:“2月28日此地发生了一起打架事件,其间本人被一30岁左右的女人殴打谩骂,恳请当日在场的群众将所见所闻反映给法院,本人将予以重金酬谢。”随后,刘某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李某起诉至法院,同时刘某拿到了李某谩骂自己的证据,准备在庭审时向法院提供。3月18日,开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庭审中,刘某指责李某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还提出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后认为:在这起名誉权纠纷案中,刘某为取得证据,以张贴启事并承诺对证人予以酬谢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其取得的证人证词法庭不予采信。于是,开县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刘某的诉讼请求。

无独有偶,在北京宣武区法院在审理一起民事纠纷案中,也对原告通过悬赏取得的证人证言不予采纳,并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两起案件中,法院都认为,证人出庭作证是一种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应该采取物质刺激的方式,张贴启事中明确承诺对证人许以酬金,使得原告与证人有了利益关系,这就使得证人的证据力受到影响,客观上干扰了司法审判,有收买、诱惑证人的嫌疑,故对此证据不予采纳。

对此,在实务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有学者、律师对法院的判决表示了支持,但更多的人对此表示了异议。有人提出,通过悬赏所取得的证据一般应认定为有效,原因在于:第一,悬赏取证并不等于收买证人,可以确定,当事人以悬赏的办法来取证时在履行自己的举证责任,与收买证人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第二,公安部门在通缉犯罪嫌疑人或寻找某个重大案件的破案线索时,有时也采用悬赏公告的形式,虽然这是一种职务行为,但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的地位与被告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与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是一样的,既然公安机关可以采用悬赏公告的形式,民事诉讼中也应该允许;第三,知道实际情况的人不愿意作证,当事人就很难证明自己的主张,那么发动证人向法庭提供证据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应该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适用这一规则。

参考文献:

[1]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年版.

[2]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中国法学.2002 (1).

[3]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 年版.

[4]何家弘.中国证据法学前瞻.检察日报.-9-2 .

[5]宋英辉.论非法证据运用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中国法学.1993 (3).

篇3: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关键词:设备检修,串口通信,图层查找,符号查找

0 前言

铁路运输承担着繁重的客运和货运任务, 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车站的各种辅助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导致运输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对铁路运输设备实现自动化检修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对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探讨。

1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铁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 铁路线路不断增多, 逐渐形成一个大的铁路运输网。在运输过程中, 设备出现问题对铁路运输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检修方法是工作人员定期对运输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但工作效率低并且检修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 人的肉眼判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看不见的地方没法检测出故障。利用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能够精确地检测设备状态, 对设备故障进行针对性的维修, 提高铁路设备检修的准确性和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2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2.1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铁路运输设备检测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即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设备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 利用软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相结合, 需要有特定的应用层协议, 硬件和软件遵循特定协议才能使检修自动化系统稳定正常的运行, 有效的解决铁路运输设备中出现的问题。

(1) 硬件系统结构。整个设备系统检修过程中主要是对硬件部分和各种运行设备是否运行正常进行检测, 检测结构是由控制锁和保护盒组成, 还有部分相关的设备共同支撑整个检测系统的运行。所有的电子设备的控制主要都是由单片机和辅助的电路完成, 所以单片机的正常运行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 同时支撑整个硬件结构运行, 保证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2) 软件结构。检测设备的软件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通过硬件收集到的各种数据, 经由软件进行处理, 并且完成收集数据之后的所有工作, 所以系统的安全认证和权限管理功能是整个系统的保障。其中软件操作模块示意图如图1。

2.2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1) 硬件运行环境。通常情况下硬件运行都是在220 V电压的环境中, 然后经过转换变成5 V和12 V直流电, 其中5 V电压主要供给单片机使用, 还有部分外围电路, 而12 V电压主要保证继电器的正常运行。由于电控锁需要通电, 所以在停电的情况下, 控制锁无法运行, 这时可以采用人工巡检。

(2) 软件的运行环境。软件运行其实也需要依靠硬件的支持, 所以软件的运行环境比较严格。然而, 为了使软件运行正常, 对于软件和硬件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不同的操作软件对CPU的要求并不一样, 所以硬件的CPU应该保证在最佳状态, 支持计算机中要求最高的软件需求。内存的大小也会影响软件的运行速度, 就像计算机中的C盘内存越小运行的速度就越慢。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支持Windows软件, 这种系统支持的软件种类比较多, 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并且在软件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占用的内存会越来越小[2]。这样通过满足软件运行条件能够有效提高运行的效率, 保证铁路设备正常运行。

3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

在设备检修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数量众多, 因此在检测显示时呈现出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在复杂的状态下要提高设备检修的有效性, 在设计一个合理的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外, 还要有效的将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有效的应用到实际中, 这就需要利用到很多科学技术, 以实现检修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 利用绘图技术实现检修自动化

绘图技术在检修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是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绘图技术发展必须依靠地理、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大多数都在使用新的绘图技术, 相比传统的工程图绘制, 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使用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中的软件进行绘图, 能够大大简化绘图的步骤。简单的描述绘图软件的操作就是将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编入相应的程序, 通过使用者输入对应的数据生成相关的图形。并且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建设设备测绘数据库, 这样方便以后铁路勘测人员的工作。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铁路运输中设备出现故障的具体方位和位置, 便于检修人员进行维修。

3.2 地图设计功能在检修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中地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可以在不同环境下改变其背景颜色, 默认情况下背景一般都是黑色的, 根据用户习惯进行任意更改, 整个制图过程比较简便、高效。然而, 根据操作习惯, 在放大很多倍之后会出现图片失真的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研究, 对不同情况的图纸设计进行区分, 提高设计质量。其中设备状态图层, 在设备检修的时候显示状态的图层符号是隐藏状态, 若发现设备问题才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状态显示出不同的知识, 可以是信号灯闪烁的频率不同, 也可以是不同颜色的显示, 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设备符号层中显示的是不同的设备, 每一种符号都代表着一种设备, 它们的数量众多, 所以并不能放在同一层里面。整个图纸上如果放不大很难进行选取, 所以增加放大功能以后就可以清楚的辨别道路的岔口。对各个设备进行标注的图层在每个设备符号旁边都标注有该符号的名称, 设备的名称一般是设备类型的拼音的首字母, 再辅以设备唯一的编号。通常上行设备和下行设备的编号按奇偶分开。

3.3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应用十分广泛, 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桌面制图技术在桌面制图系统中通过利用相关的数据和用户进行交互[5]。大部分的桌面制图系统的功能不完善, 有的限制桌面的数据管理, 空间分析能力和个性化设置比较差。所以经过不断的改进, 建立起PC机和Macintosh等小型的工作站, 支持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工作。同时计算机中CAD系统的研发也将检修自动化设计方法简化, 利用CAD设计需要有固定的生产模式, 部分需要提前设定某些部件的安装方法, 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能够对设备检修状况进行分析。CAD的功能还在不断的扩大, 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管理大型的设备数据和线路的地理数据, 并且精确的分析。

3.4 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实现资源配置

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中能够合理的对有效资源进行分配, 这项功能不仅在铁路检修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能利用自动化系统将救灾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 保障资源配置合理。对于铁路的检修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 能够对铁路运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对铁路运输的情况进行评价, 对每段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进行评价, 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维护, 对污染消减和分配进行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就是为了解决土地的利用问题, 空间的决策问题和完成空间统计分析,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功能性, 扩大使用的范围, 为人们提高更好的服务。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综合考虑资源配置, 合理的分配市场资源, 通过系统调配铁路运输的方式, 结合铁路条件、环境影响, 在区域范围内完成配置工作, 选择最佳的位置, 这一功能是铁路运输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能够综合利用系统功能, 发挥其空间分析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同的网络环境下,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会更加广泛, 其目标的实现与地理信息的分布和共享, 支持国家铁路的发展, 保证其安全和运行畅通。

4 结束语

在铁路检修过程中自动化检测设备应用必须符合铁路的运行特点和条件。对于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对提高车站设备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检修就是为了查找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铁路的检修工作十分繁琐, 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发挥设备的作用, 提高检修效率, 减少检修人员工作负担, 并且提高检修精确度, 从而提前检测出铁路所存在的问题, 保证铁路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黄石邦柯:随铁路建设发展壮大——访黄石邦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凌[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3, 18 (01) :71-73.

[2]杨景玉.铁路设备检修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J].甘肃科技纵横, 2014, 34 (03) :33-34.

[3]刘太雷, 陈铁钢, 张仲义等.射频识别技术在轮轴车间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3, 12 (2) :16-18.

[4]权凌.8mm测速雷达便携式全自动综合测试仪[J].铁道通信信号, 2013, 41 (8) :16-17.

[5]黄超华.论铁路牵引供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分析及应用[J].广东科技, 2011, 22 (4) :122-123.

篇4: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准》中的一段话。由此我们也看出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而任务驱动法是不是

白用百灵呢?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同样有这样一段话:“任务

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

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

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流畅的教

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由此可见,任务驱动也并非处处可用的,但我们不可

否认的是,任务驱动法的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

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

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

任务的未完成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

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断地挑战和激

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

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

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

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

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

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

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

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

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

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

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

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

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

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

同探讨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新问题,可以由

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

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等等。

4.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

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

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

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

务。

5.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

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

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

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

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专家张晶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如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

篇5: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保健食品在许多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如在日本称为功能食品,强调以调节人体机能为主要目的。在美国没有保健食品的概念,这一类的保健品统称营养品和功能性食品。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特点在于它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上,而不在于对疾病的治疗上。保健食品是食品,又不是普通食品。

首先,保健食品必须是食品, 必须无毒无害,符合普通食品的基本要求,即能提供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安全无害。

其次,保健食品应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可满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特殊生理机能的调节需要;同时,它不能取代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种必需营养素的需要。

再次,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是为解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的特殊食品,它的食用对象、食用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并非人人皆宜。

此外,保健食品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是缓慢的, 所以保健食品不应也不能作为药品,它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当病人处于病态时,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保健食品的分类:大的方面分为二类。

一类是特定功能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将保健食品的功能划分为以下27类(每种保健食品最多可以申报和审批两种保健功能):

1.增强免疫力功能。2.辅助降血脂功能 3.辅助降血糖功能 4.抗氧化功能 5.辅助改善记忆功能 6.缓解视疲劳功能 7.促进排铅功能 8.清咽功能 9.辅助降血压功能 10.改善睡眠功能。11.促进泌乳功能 12.缓解体力疲劳 13.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 15.减肥功能 16.改善生长发育功能 17.增加骨密度功能。18.改善营养性贫血 19.对化学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20.祛痤疮功能 21.祛黄褐斑功能 22.改善皮肤水份功能 23.改善皮肤油份功能 24.调节肠道菌群功能 25.促进消化功能 26.通便功能 27.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一旦发现超出这27种功能的,即是非法宣传,夸大功效。

二类是营养素补充剂,是指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素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

二、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市场现状和危害

由于保健食品具有上述的特定保健功能、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特点,在广大人民中具有相当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向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然后再进行非法宣传,从而扩大销量,欺骗群众,谋取暴利。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情况还是个别现象的话,那目前的状况就更令人忧虑。从补肾壮阳到减肥药再到降血糖药,从抗哮喘药到风湿病药再到抗癫痫药,无所不含化学药品。多年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未停止过对非法添加的专项整治和打击,但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不法商人仍然愿意铤而走险,打着纯天然保健的旗号,偷偷在保健食品中加入了西药成分。易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声称抗疲劳(补肾壮阳类)功能产品

此类保健食品最常非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商品名万艾可,俗称“伟哥”)、他达拉非(商品名希爱力,西力士)、伐地那非(商品名艾力达、利维他、力伟拉)、红地那非等。其中以非法添加枸椽酸西地那非较常见。由于此类药物均属处方药物,须凭处方购买,而保健品的生产及销售要求则低很多,因此这些壮阳药成分大都被非法添加在所谓的“抗疲劳”保健品当中。在没有医师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大量服用这种非法添加了“壮阳”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极大损害。若服用过量,极易引发毒副作用。会出现头晕、昏晕、甚至青光眼,造成对肾功能、心脏功能、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损害。长期服用,还会导致食用者勃起不倒,伤及阴部肌肉组织,甚至加重阳痿,甚至变为永久性阳痿。据统计,全国药检所的补肾壮阳保健食品中,检出率超过50%。

2、声称降糖功能产品

治疗糖尿病的保健食品或中成药多数显效缓慢,而添加降糖的化学药品后,疗效迅速,但若长期服用会引起较严重的副作用。此类假药通常在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盐酸比格列酮、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和格列齐特等化学药品,此类药物的原料药价格低廉,而被添加到保健食品后以高出原来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销售,并冠以“新药特药”的名称。这些化学药物都是用于医治糖尿病的常用药,降糖效果明显,但是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果长期大量服用,最终会造成病人的低血糖和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3、声称止咳平喘功能产品

正规的治疗哮喘的保健食品一般显效较慢,造假者为达到“速效”的目的,多在中成药中添加醋酸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等激素,以及氨茶碱、磷酸可待因、扑尔敏等化学药品。长期服用此类药品或保健食品会导致依赖并加重病症,若服用者合并有糖尿病、结核病或病毒感染性疾病, 后果将非常严重。

4、声称减肥功能产品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迅速增长,一大批保健食品蜂拥而出,这类保健食品中大多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芬氟拉明、安非拉酮、麻黄碱、呋塞米等,其中以西布曲明、氟芬拉明常见。西布曲明、氟芬拉明的虽有减肥的效果,却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巨大,所以许多国家都把这些药物列入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药物单。我国卫生部门对这类药物的使用作了严格的规定,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停止 “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原因是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此类保健食品中还常常被检测出添加酚酞等泻药,“酚酞”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是一种刺激性泻药,过量服用或长期滥用可造成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神志不清以及倦怠无力等症状,女性则会导致不孕。最近还新出现了将原本用来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双胍类药物,被添加于减肥保健品中的现象,对于没有糖尿病的患者可出现低血糖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5、声称抗风湿镇痛功能产品

此类假药擅自添加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氢化可的松、丙酸氯倍他索等肾上腺皮质类激素以及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解热镇痛和抗过敏类药物。由于添加了激素类药物,风湿患者在服用假药后,症状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因而往往误认为假药的疗效好,但长期服用此类假药会造成药源性疾病。过敏体质的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如皮疹、哮喘、皮炎等,严重的会出现表皮与粘膜剥落。高热病人,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孩子,滥用解热镇痛药,会使病人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另外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影响治疗。

6、声称促进睡眠功能产品

这类保健食品中往往添加了常见的镇静、催眠类化学药品如氯氮平、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和地西泮等,此类药物多为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催眠药与镇静药均易发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患者在不知情下而长期服用此类中药,易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如艾司唑仑具有长效作用的催眠药物有宿醉效应,即在服药后的次晨,醒后感到头晕、疲劳等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严重者可致死亡。

7、声称降压功能产品

西药降压药疗效迅速,但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患者希望服用副作用小、见效快的中成药或者保健食品。造假者迎合患者的这一需求,在某些具有降压作用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盐酸可乐定、盐酸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利血平、缬沙坦和尼索地平等常用的化学类降压药品。这些中成药及保健品由于处方中没有标明剂量、适应症、禁忌症等,患者服用的随意性太大,不可能实现平稳降压,将对服用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尤其是对于多数高血压合并有心脏病、肾病、高血脂等病的患者。

8、其他产品

降血脂类健康产品非法添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钠、阿托伐他汀钙、烟酸、维生素E烟酸酯等化学药品。

抗菌消炎、杀菌防腐类健康产品中非法添加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

健美、美乳、美白、祛斑类健康产品非法添加炔雌醇、羟孕酮类化合物、睾酮及其衍生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泼尼松、倍他米松等化学成分。

三、如何准确使用与选购保健食品

1、普通民众对保健食品要有正确的认识

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保健食品,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能起到保健作用,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用以治疗疾病。现在有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用来治病,这是错误的。不明确这一点,只会花了钱又治不好病。不要轻信一些保健食品宣传的所宣传的神奇疗效,有病要到正规医院看病或药店购药。另外,应提高警惕性,对于自己服用的中药或保健食品,若怀疑有非法添加化学药品,可向当地药监部门举报。

2、购买保健食品必须看清保健食品的标志。购买保健品要认准 “蓝帽子”标志。

“蓝帽子”指的是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标志,获得批文后可以在产品外包装上印刷保健品批文标志的蓝帽标签。我国所有正规的保健食品,不论是国外进口的还是国内生产的,也不管这款产品的批号是“卫食健字”还是“国食健字”,都要求在包装的醒目位置印上“蓝帽子”标志。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不用考虑了,这款产品一定不要买。

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第××号”。其中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购买时查看在外包装或说明书上的批准文号,可以到国家局网站上取查询真伪。

3、必须看清产品的包装、说明书等标识内容,选购适宜的保健食品。任何保健食品(包括进口产品),都标明了特定的保健功能。选购产品时要按照自身需要,选购有关功能的产品,不要听信那些夸大或虚假宣传具有“治百病”的产品,否则容易选购错误和上当。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对保健食品产品进行检查,在部分产品的外包装或说明书中还是发现有宣传或暗示具治疗作用的违法产品。这些产品或者无批准文号,或者在产品包装和说明书中宣传有改善性功能、预防肝硬化等所谓的保健功能,有的甚至宣传是治疗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良药。这些标识违反了法规规定,也严重误导了消费者。

4、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保健食品

篇6:浅议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在这里,本条是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项内容,补充完善了《高法解释》第六十一条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具体规定了:

一、非法取证手段: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这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如果采取的是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要给予排除,对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如果采用的是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也要进行排除。这段修改是从原来明文禁止“威胁、引诱、欺骗”手段改成现在以一个“等”字模糊化具体非法手段的处理;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这一规定将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从言词证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扩大到物证、书证。我国之前在非法证据的排除方面只排除言辞证据,认为只有采取威胁、引诱、欺骗而取得的言词证据是不可靠的,需要给予排除,而运用非法手段取得的实物证据是可以相信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实践操作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增加,影响司法公正,这样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实物证据被称为“毒树之果”,对于毒树之果——运用非法手段取得的物证、书证两种实物证据的排除是一项进步之举,但是我们尚未排除所有的“毒树之果”,这在以后的立法上还有待继续商讨;

三、非法证据的排除阶段: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这一规定明确在刑事诉讼从侦查、审查起诉到审判时,只要发现是非法证据就应该排除,而非法证据的排除主体相应的也就包括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贯穿刑事诉讼整个过程。

第五十六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这一条规定了:

一、对于非法证据的法庭调查: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这一规定的增加,从程序上保障了非法证据排除实际上的操作可能性,本条规定中对于发现可能存在非法取证应予排除的情况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如果不明确这一点,那么采用非法手段取得证据将很有可能进入审判程序而被采用,如果发现证据存在排出的可能,就必须要先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然后再审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即先进行程序上的审查,再进行实体上的审查,这样做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这一条明确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权利,但是不是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了法院就要对证据予以排除,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还要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即对证据的非法性承担初步的证明责任。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恶意诬告陷害,拖延诉讼程序,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以提高司法效率。

第五十七条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这一条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主体: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这是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将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检察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负有监督检查的职责,对于公安机关搜集的证据的合法性要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被告人如果承担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对于相比较国家公权力机关来说比较弱势的群体是不公平的,这样对于他们的取证难度过于巨大,他们无法举证的时候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那么会导致非法证据排除这一规定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第五十七条后半段是对出庭证明人员的相关规定:在现有的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的合法性,需要相关人员到场证明的时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关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也可以主动要求出庭作证,但是当人民法院通知要求其出庭作证的时候,就必须要出庭作证。

第五十八条规定: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这一条是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即具体规定了在经过法庭审理后,发现存在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规定的情形,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就要给予排除,不能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进行使用。

对于新刑事诉讼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在宪法上也能查找到相应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然而,在学术界中,关于什么是“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我国,证据必须具有“三性”即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形式、提供证据主体、证据的收集方式、收集程序必须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因此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程序、不符合证据提供形式的证据是非法证据。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合法的证据并不等于非法证据,不合法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而非指违反法律的规定。

对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有学者认为存在在法官是否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缺乏规制。即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当事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质要件上需要提供相关的线索与材料,这种线索或材料应该是合理的,能够产生“推测的怀疑”,而无需达到“合理的怀疑”程度;

二、当事人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要求,非法证据排除的启动程序中,控辩双方针对当事人要求进行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本身是否正当展开辩论,双方并不对是否存在刑讯逼供或者证据是否非法展开辩论;

三、法庭主动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规制。在司法制度程序合法性的要求下,司法裁判者对证据是否合法、可采进行审查也必须受到程序的制约,法官不能仅凭自己的判断而不经任何程序就将某些证据排除或者接纳。

篇7:论知识产权法的法技术特点

摘 要 :知识产权法分为传统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两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技术构成上有差异。两法虽然都采用将他人的特定行为视为违法的法技术,但权利化、登记及权利转移均为传统知识产权法所特有,并且只有登记制度才能解决权利转移和独 占许可中的问题,文章指出这种差异的意义是传统知识产权法为成果信息的开发投资提 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回收途径或渠道。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 传统知识产权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法技术

知识产权法在过去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依其法技术的不同可将知识产权法分为传统知识产权法(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两种。前者为权利赋予型法,即借用物权构成的思考方式,赋予对保护对象以支配性权利;后者则为行为规制型法,即直接采用禁止特定行为(即法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构成。两种法制都起着保护成果信息1并促进人们进行成果信息开发、创新的作用。2

1.传统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样,都排除或禁止他人对成果信息的非法利用行为。这个共通的、将他人的`特定行为视为违法的法技术特点,表明整个知识产权对无形成果信息独占性支配的本质,在于权利人享有禁止他人非法利用相应成果信息的请求权。

过去,人们常将专利权、著作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的效力理解为一种权利人能积极实施和利用的专有权。3 其实不然,知识产权的本质不在“行”,而在“禁”上。4《专利法》第11 条以排他性的方式表述了专利权的内容,即专利权人享有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而实施其专利的权利。显然,法律上并未明确专利权人就必然享有其实施权。事实上,在专利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改进专利(也称从属专利),它们是建立在他人专利(在先专利)基础之上的。这类专利的权利人未经在先权利人的同意或未经强制许可是不可实施自己的专利的。可见,专利权人对自己专利的实施必须以这种实施不与他人的在先专利权或其它在先权利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相抵触为前提,专利权只不过是一种能禁止他人非法实施的权利而已。同样,著作权也是一种禁止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作品具有多种利用方式,在各利用行为上设置相应的独占支配权利,则构成《著作权法》第10条确定的各分支财产权内容。根据《著作权法》第12 条的规定,演绎作品的作者在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34 条,第36 条第二款、第39 条第二款也规定第三人使用演绎作品时,除须取得该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外,还应取得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据于这些规定,可以认为,原作品权利人对演绎作品能够主张一定的权利,换言之除演绎作品著作权外,原作品著作权的效力也及于演绎作品的利用。因此,演绎作品的作者虽对其作品享有依《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数项财产权利,但其利用方式只要侵犯了他人的作品(即原作品)权利,也不可为之。

可见,知识产权这种支配权的核心是禁止权,即禁止他人对成果信息的非法利用的请求权。对权利人5而言,只要禁止无原权人的非法实施或使用就可保持或恢复原有的独占状态。因此,可以说传统知识产权在禁止他人特定利用行为这点上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采取的特定行为禁止手法并无二样,两类型在制度设计上,均以(或应从)赋予禁止(非法利用)请求权为出发点。6

然而,不同的知识产权对其相应信息的排他支配强度和性质是不相同的。除商业秘密仅是一种以保密性为条件的事实上的独占支配,并未严格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支配权外,属工业产权的专利权和商标权表现7为对相应信息的绝对的支配权。比如专利权具有遮断效(Sperrwirkung,可译为阻

篇8:滥用知识产权也能形成垄断

所谓知识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不公平、不合理地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就知识产权而言,其权利表现为保护期的有限性、空间上的地域性、权能上的独占性和对他人的绝对性上,换言之,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地域内,排除他人而独占支配行使其知识产权的权利。同一般财产权一样,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点是专有性,即未经权利人同意,任何人都不得使用其权利生产知识产品。这是因为权利人在智力创造工作中付出了劳动,他们有权独占使用其知识产权,同时通过市场行为收回投资,甚至获得垄断地位,正是这种专有权利的存在,使得知识产权的滥用成为一种可能。

这在掌握着相当核心技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跨国公司上表现更为明显。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华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比较优势,把知识产权作为垄断的手段来限制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

于是乎,业内人士呼吁防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

一、跑马圈地目的何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来,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政府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华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谓日渐完善。然而,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巨头积多年努力对中国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专利技术限制机制等相继启动。前者更多地以环境保护为由提高贸易产品进口的门槛,是否拍成滥用东西方学界还有争议,后者则是新世纪条件下知识产权滥用的最新体现。

跨国公司在华滥用知识产权最让世人关注的案例是2002年的DVD事件。当时,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DVD技术开发商(简称6C)向中国几十家DVD生产企业索赔高额专利费。其后,许多外商企业和行业联盟好像受到提醒,彩电、电池、数码相机等产业因知识产权而起的贸易纠纷此起彼伏,使我国众多企业和行业蒙受重大损失。

跨国公司在华滥用知识产权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专利与技术产品高价抢掠。此方面的典型例子如微软公司在其视窗系列中对我国企业和消费者采取的歧视性的超高定价行为,微软中文版Windows98在我国的售价是1998元,在美国仅为109美元,Office97中文专业版在我国的售价是8760元,在美国仅为300美元。微软给中国电脑厂商OEM预装软件也存在价格歧视,给IBM不到10美元,给中国企业的价格是690元。

其次是利用对各种知识产权(如专利技术)的专有权,通过订立不平等的协议条款给予中国企业种种束缚,实现其限制竞争的目的。本来,通过许可他人行使知识产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从而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是知识产权人实现知识产权的常用方式。但是在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附加限制竞争的条款来维持既有优势地位或谋求进一步的垄断地位,则构成超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的滥用行为,其实质是用合同这样的合法形式达到限制竞争的非法目的。

常见的限制竞争条款有:

1、不质疑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对许可人持有的合同的标的权利的有效性或技术秘密的秘密性不得提出质疑;

2、回授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对标的技术有所改良时有义务反馈给许可人,被许可人在使用标的技术过程中获得的新技术必须给予许可人独占或独家许可;

3、一揽子许可,要求被许可人在接受其所需要的标的时,亦须接受其他标的的使用许可;

4、不竞争条款,要求被许可人不得使用被许可标的与许可人竞争,并不得对被许可标的进行改良;

5、搭售条款,要求被许可人在接受被许可标的时,购买由许可人提供的其他无关的产品或服务;

6、其他限制条款,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指定客户等。

现在如在华跨国公司通过强制许可证强制买方向其所指定的人购买原材料和零售部件,对买方在制造使用或出售与专利项目相竞争的产品或采用与专利项目相竞争的技术方面加以限制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媒体还曾报道过一些跨国公司出资买断超市一定期限的独家销售权及部分超市销售旺季的促销权,不允许超市陈列其他品牌产品,不允许其他品牌厂家做促销;以及软件行业也存在的不允许代理商代理其他企业的同类软件产品,否则取消代理资格的情况也属于限制竞争的行为。

篇9: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刍议

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从我国五年多的反垄断执法实践看,知识产权滥用是尚未涉足的复杂领域。本文拟从宏观层面剖析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关系,在理论层面探寻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应当秉持的原则。

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一、两种制度的内在一致性。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权利人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为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和投资者确立可以期待和执行的财产权,刺激智力成果的商业化传播,鼓励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反垄断法旨在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创新,保持市场的创新活力。反垄断法虽不以促进创新为直接目标,但对市场竞争的保护客观上鼓励和促进了创新。因此,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既是不同法律制度有效衔接的客观要求,也是两种制度的功能和价值一致性的外在体现。

二、两种制度的现实冲突性。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本质上是一种合法垄断。但是,知识产权行使与反垄断法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从权利的本质来看,任何权利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知识产权也不例外,如果滥用行为产生了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就与反垄断法产生冲突;从知识产权的特性看,知识产权外在形式上具有垄断的性质,其拥有者天然具有实施垄断行为的便利。

篇10: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刍议

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行使的冲突与平衡,集中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一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关系。反垄断法对不当行使知识产权行为的干预,旨在解决个体逐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促进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与平衡。知识产权和反垄断两种制度都有其作用边界:个人本位的知识产权不得侵害其他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本位的反垄断法也不得无端侵犯个体的合法权利。

二是公法与私法的关系。知识产权制度主要通过授权和保护的方式,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个体利益,是以权利为中心构建的制度体系,本质上属于私法范畴。反垄断法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市场活动的积极干预,是以权力为中心构建的制度体系,属于公法范畴。

篇11: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周翼

“反知识垄断”,虽然还不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但是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影响日益广泛的重要理念。显然,它涉及知识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与知识产权制度有关的反知识垄断问题进行探讨。

一、知识产权制度不是不可质疑的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在西方学术界,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对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质疑之声从来就不曾停息过。当然,这种质疑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经济权利而不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精神权利的。正如阿诺德·普朗特(Arnold Plant)、弗里兹·马赫卢普(Fritz Machlup)、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A.Posner)、威廉·兰德斯(William M.Landes)等著名学者在有关的著述中所表明的,在质疑或反对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长串学者的名单中,就包括著名的阿诺德·普朗特、西蒙·德·西斯蒙第(Simonde de Sismondi)、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Edler von Mises)、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弗兰克·陶西格(Frank Taussig)、阿瑟·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弗里兹·马赫卢普以及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 Nelson)等等。

然而,在中国的学术界,虽然学者们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宽严松紧程度的不同看法上以及对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利钝优劣进行比较时的不同看法上。至于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法理学等角度从整体上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质疑及挑战的声音,则在中国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因此,对中国而言,了解国际上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另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5BJL01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2004BZH001)、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穗项目(批准号04JS040)的阶段性成果。一种不同的声音就显得十分必要。

多年来,对于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的学者们对于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与知识产权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揭示和论述。然而,中国的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有所忽略或者没有充分地注意到的是: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不但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更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及弱势国家各自内部的知识垄断势力与反知识垄断力量之间的矛盾,而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一些反知识垄断力量点起的星星之火实际上正成燎原之势。因此,充分了解国际反知识垄断力量的发展动向对于确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大国博弈中扮演何种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反垄断法与反知识垄断的关系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但是,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情形中的“垄断”含义与传统的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它们之间有时也有某种重要的联系。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授予的那种排他权;如果该种排他权导致了相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垄断,那么“知识垄断”也包括这种市场垄断的后果。无论对该种排他权“滥用”与否,都存在两种可能:有可能使权利人利用这种排他权逐渐控制了相应的产品市场、造成反竞争的后果(当然由“滥用”造成这种后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也有可能并没有控制市场、没有造成反竞争的后果。而前种可能性正是竞争法(反垄断法)可能要予以制裁的情形。由于拥有重要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垄断性企业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反垄断法在打击或削弱这类企业的市场垄断的同时客观上也起了削弱这些企业的“知识垄断”程度的作用。反垄断法有时还把剥夺合法的知识产权中的某些权利作为削弱市场垄断地位的措施之一(例如强迫垄断企业公布部分商业秘密等)。例如,据《维基百科》等资料来源,多年来欧盟对微软的垄断地位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要求它向竞争对手提供作为商业秘密的部分技术信息以利于公平竞争(商业秘密实际上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数额创纪录的罚款,例如,2004年3月,欧盟命令微软支付4.97亿欧元的罚款;2006年7月,欧盟又对微软处以2.805亿欧元的罚款;2008年2月27日,欧盟再次对微软处以8.99亿欧元之巨的罚款。显然,这种反垄断的法律手段也或多或少有利于降低微软的知识垄断的程度。可见,反垄断法在由知识产权优势引起的市场垄断情形中,能起制约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然而,通过反垄断法对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进行限制或打击的适用范围及作用却是很有限的。反垄断法反对的只是该法加以具体界定了的垄断行为或垄断后果,不大可能包括多数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阻碍知识自由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垄断的情形。

此外,从知识产权法本身来看,也已有一些“缓解”权利人独占和排他程度的法律原则,如合理使用、强制许可、交叉许可等,体现了在知识垄断程度上的一种让步或削弱知识垄断程度的一种措施。但是,一方面,这类让步或措施对减轻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阻碍知识自由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垄断程度的目的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这类措施的实际效应也是很复杂的,例如“交叉许可”就可能会导致寡头垄断的出现。

因此,反知识垄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与直接质疑、限制甚至挑战知识产权本身联系起来。

三、反知识垄断的现实力量

除了西方学术界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之声之外,在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法律领域,一直存在着一股质疑知识产权、反对知识垄断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对西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势力起着抵制、抗争和制约的重要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的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反知识垄断的运动,它们有着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尽管自由软件运动与开放源码运动在理念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是它们所共有的开放性都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软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自由/开放源码软件对软件的商业秘密制度的挑战;自由/开放源码软件对软件版权制度中的经济权利的挑战;自由/开放源码软件与软件的专利制度势不两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除了自由/开放源码软件已成为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的一种潜在威胁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各种来源的统计数字显示,以GNU/Linux为代表的挑战软件知识产权制度的各类自由/开放源码软件已成功地遏制了微软把其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向互联网软件系统及其他广泛领域延伸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的精神和理念激发和鼓舞了计算机领域之外的其他广泛领域反知识垄断思潮和运动的发展。如果在计算机软件业之类的被主张加强知识产权的学者或者利益集团称为最需要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的产业其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上也受到了质疑同时在现实中受到了挑战的话,那么这种质疑和挑战对其他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就能起到一种明显的示范作用。

事实上,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之外的社会经济的广泛领域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这种影响的例子包括:GNU自由文档许可方式(GNU FDL)的迅速发展;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等人创立的“创作公地[Creative Commons(CC)]”的迅速发展;自由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自由内容(Free Content)”、“开放内容(Open Content)”以及“开放获取(Open Access)”等理念的兴起和推广。自由软件运动这种远远超越了计算机领域的广泛影响至今仍在扩展之中。

多年来,以GNU/Linux为代表的各类自由/开放源码软件在中国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局面令人鼓舞。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的自由/开放源码软件的发展情况与欧美等地的很多国家相比,各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在计算机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声音微乎其微,其精神和理念在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一方面,在中国的IT业界,开放源码事业的领军人物或活跃分子只专注于开放源码软件本身的发展,有些甚至只关心其实用性、商业化的一面。另一方面,在IT领域之外,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广泛领域,以一种远远超越IT的宽阔眼光和视野看待自由软件/开放源码运动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似乎还存在艰巨的启蒙任务,人们的观念有待超越和升华。

中国只有以全新的视角从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为象征的反知识垄断运动中汲取精神养分,以一种全新的、智慧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融入国际反知识垄断的潮流中,才可能为人类知识的自由传播和自由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同时才可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争取主动、在有关知识产权的谈判时提振底气从而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相信中国一定会为建设一个“自由知识”的世界以及一个“自由知识”的中国作出其应有的贡献的。

2010年1月8日于上海(在收到《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30日发来的约稿函后写作)

上一篇: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1000字下一篇:劳 动 合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