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

2024-05-03

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精选6篇)

篇1: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

七步洗手法相关知识

一、目的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二、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三、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伤口辅料后。

四、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五、七步洗手法操作考核要求:

1、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80%,洗手方法正确率100%,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2、考核以科室为单位,感控科抽考。

篇2: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

一、培训目的:强化全院员工的洗手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二、培训时间:2013年

三、培训对象:全院员工。

四、培训内容:手卫生知识PPT讲座、观看七步洗手法视频、七步洗手法操作训练。内网发布手卫生知识资料。

五、培训方法:

首先由院感办专职人员在医院

楼大会议室培训科室院感小组成员及后勤、职能部门负责人,七步洗手法操作考核合格后由这部分人员再培训其科组全体员工。

六、考核方法:

(一)手卫生知识为书面考核,由院感办负责出题,全院人员参加考试。

(二)七步洗手法技能:

1、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科院感小组成员,由院感办牵头,与质控办、护理部作为评委,择期进行考核。

2、临床科医务人员、各行政后勤人员,由科室负责人和院感管理重点科室、院感病例多发科室负责人共同组成评委,择期进行考核。

七、考核标准:参照《七步洗手法评分标准》(详见附件2),80分为合格,于考核人员中每个科抽查1至2名人员进行手细菌培养监测,监测结果作为科室院感管理考核内容。

院感办

篇3: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的家属1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男64例, 女16例, 年龄22~50岁, 平均年龄 (31.5±13.27) 岁。

1.2方法

观察组人员采用标准“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用流动水湿润双手, 取抗菌洗手液涂抹手背、手掌、手指及指缝,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并相互揉搓;第二步:手指与手背沿指缝揉搓, 之后交替进行;第三步:掌心相对, 两手交叉指缝并相互揉搓;第四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进行旋转揉搓, 之后交替进行;第五步:弯曲一只手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进行旋转揉搓, 之后交替进行;第六步:指尖并拢置于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 之后交替进行;第七步:一只手旋转揉擦另一手腕部直至肘部, 之后交替进行。然后待其自然干燥。对照组人员仅以普通方法清洗双手, 之后自然干燥。

1.3观察指标

1.3.1洗手后细菌培养结果

两组人员洗手后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2015年版) 》采用棉试涂抹采样法采样并送检, 做倾注培养, 并观察其菌落生长情况, 细菌数≤10cfu/cm2为合格[3]。

1.3.2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率

调查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 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

观察组洗手后细菌培养合格数2 9例, 合格率为36.25%;对照组洗手后细菌培养合格数74例, 合格率为92.50%。观察组人员细菌培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

观察组新生儿皮疹、脓疱疹和新生儿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产科感染是产褥期所引发的感染, 也是在产妇分娩时及产褥期所出现的生殖道感染, 可导致感染者发生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变化, 一般来说, 产科感染的发病率可达1~7%[4]。产妇及其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以避免造成院内感染。洗手是阻断因各种医护操作和看护而传播疾病的最简单和最有效方法, 美国有一项调查指出, 医院感染因素因素包括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呼吸机相关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手卫生等5方面, 并认为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一直以来, 有关医护人员手卫生方面的研究较多, 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产妇家属也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产妇和新生儿, 其手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对于防控感染同样具有重要作用[5]。尽管护理人员在产妇入院时对其家属进行了手卫生知识的常规宣教, 但产妇家属对这方面的认知情况仍不容乐观, 一方面与医护人员对家属手卫生对于预防产科感染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宣传不够深入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产妇家属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较低、健康规范洗手的依从性较低有关。由此可见, 为培养产妇家属的手卫生健康习惯, 医护人员必须告知家属健康规范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细心指导其规范洗手。

七步洗手法是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后的洗手方法, 采用该方法可保持手部清洁, 清除细菌和污物, 有效预防接触感染, 并减少传染病传播。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人员采用七部洗手法洗手后其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七步洗手法可有效提高产妇家属的洗手效果, 确保其手部卫生。本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新生儿皮疹、脓疱疹和新生儿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该方法可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和败血症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与上述疾病常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有关。

综上所述, 产妇家属采用七步洗手法保持手部卫生可明显提高洗手效果, 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 是阻断通过手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产妇家属参与七步洗手法的效果, 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的家属1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其中观察组人员采用标准“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对照组人员仅以普通洗手法清洗双手, 之后自然干燥。比较两组人员洗手细菌培养结果 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洗手后细菌培养合格数29例, 合格率为36.25%;对照组洗手后细菌培养合格数74例, 合格率为92.50%。观察组人员细菌培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皮疹、脓疤疹和新生儿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妇家属采用七步洗手法保持手部卫生可明显提高洗手效果, 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 是阻断通过手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科,产妇家属,手卫生,七步洗手法,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艳, 谢小英, 易佳, 等.149名住院患儿家属手卫生认知与执行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3, 20 (1B) :69-71.

[2]罗龙金, 刘晖, 何燕华, 等.手卫生干预措施对产科新生儿脓疱疮感染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16) :2113-2115.

[3]张翔, 张卫红, 喻荣彬, 等.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杂志, 2014, 13 (12) :1720-1721.

[4]冯玉, 魏素花.产科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6, 10 (1) :116-118.

篇4:七步洗手法儿歌

自来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细菌不会跟着走。

1)手心相对搓一搓,2)手背相靠噌一噌,3)手指中缝相交叉,4)指尖指尖转一转,5)握成拳,搓一搓,6)手指手指别忘掉,7)手腕手腕转一转。

做个整洁好宝宝。

篇5:护理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三步: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洗指背 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

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 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

搓,双手交换进行;

篇6:七步洗手法相关的知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学校(洗手设备均为手拧水龙头,但均没有提供洗手液、肥皂、干手设施和纸巾),被抽中的每所学校的各年级各随机抽取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所小学学生238名,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13人名;平均年龄(10±4)岁。

1.2 方法

本次调查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低年级,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中年级,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定义为高年级。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封闭式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印制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洗手行为和洗手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洗手行为

自述饭前和便后洗手的学生超过90%,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学生约60%左右,但喷嚏咳嗽后和抠鼻子后洗手的学生只有40%左右。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随着年级升高,洗手比例有升高的趋势(P值均<0.01);各种情况下洗手的比例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自述不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占15%,经常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占50%; 不同年级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频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0,P<0.05);男、女生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频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P<0.01),见表2。

2.2 洗手知识

小学生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最高的只有44%;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男、女生仅对洗手能预防寄生虫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小学生对洗手过程中用流动水和用洗涤液洗手的知晓率最高,分别为87%和81%;对搓揉时间的知晓率最低,只有31%;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男、女生仅对用洗涤液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72%,66%);其余依次为电视(22%)、书籍杂志(20%)、学校宣传(15%)、小区宣传(2%)、网络(2%)和同学(1%)。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较高,达90%以上,接近北京市宣武区小学生(91.4%)[8],显著高于西部地区(60.0%)[9],说明某市对于饭前便后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较好。但用手捂着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后洗手的比例只有40%左右。细菌、病毒等病原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传到手上,再通过接触其他物件,就有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相关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小学生中暴发或流行。提示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饭前便后洗手,应扩大到其他可能影响小学生手部卫生状况的行为。便后不洗手、上完体育课不洗手和打扫完卫生后不洗手学生所占比例,低年级显著高于高年级,提示对于低年级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是重点。

单用流动水洗手对降低细菌污染作用不明显,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能将手的卫生合格率提高到90%[10],使用洗手液的合格率更高[11],因此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是必要的。但调查发现,在洗手液和肥皂的使用上,只有50%的小学生在洗手时有使用的习惯,年级越高的学生使用的比例越高,女生较男生使用更多。提示学校应增设给学生洗手用的肥皂或洗手液,同时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

调查还发现,小学生对洗手有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有81%的小学生知道要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经常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的学生只有约50%。提示可能有31%的小学生的洗手知识未对其洗手行为和习惯产生影响,对于使用洗手液等进行洗手的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使用洗手液等洗手行为的形成率,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12]一致。说明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不等同于卫生行为的改变,提示洗手等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还应继续深入开展,特别要重视“知识-态度-行为”三者的转变关系。

小学生的卫生知识主要是通过家长和教师获得,提示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巩固健康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13];同时向广大家长宣传儿童保健知识,让家长检查和督促孩子的卫生行为,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洗手等卫生习惯。

上一篇:老住宅小区改造设计探讨下一篇:施工现场机械设备高空作业吊篮检查技术规程的检查要求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