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自由,齐驱的野马作文

2024-04-21

束缚自由,齐驱的野马作文(通用2篇)

篇1:束缚自由,齐驱的野马作文

当一只笼子里的画眉鸟被主人问道是否愿意回到森林里去时,画眉鸟的回答却是:笼子里,吃喝不愁,生活安逸,不愿意去。于是,主人还是把它放回了大森林。一年后,再遇见画眉鸟并问它境况如何?他却这样回答:还好,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画眉鸟的想法和认知,向人们诠释了一个道理:束缚久了,不懂得什么叫自由。

现实生活中笼子无处不在。鸟只是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什么都是笼子。而我们人类呢,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到大,我们身边的笼子比比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最后是大学。当我们大学毕业时,便正是被放入森林,而这时我们,又是否会像画眉鸟一样,飞出笼子边找不到边际呢?何时能够打破束缚我们的笼子?父母们,请给我们一点点自由吧,打开笼子,让我们自由地飞翔!

别人的笼子折断你的翅膀。当鸟类破壳而出时,都会有一个挣扎痛苦的过程,如果人类不忍心小动物的受难,伸手帮助它弄破蛋壳,这种帮助其实是害了小鸟,令人大[微博]失所望。这些在人类的帮助下出生的小动物,往往走路不稳,体弱多病,最后死亡。因为破壳的一瞬间是小鸟们健康成长的第一步。由此我们想到孩子们的成长,有些孩子出生在温暖如春的家庭,安全得被“笼子”包围着,被温暖得被“笼子“层层包裹着,当有天羽毛丰满,准备飞翔时,却飞不起来。过错,是“笼子”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因此说,父母的溺爱,使成长的孩子失去了历练的机会和胆识,更使他们丧失了飞翔的本领。

没有笼子的鸟儿胆大无边。爱太深,容易看见伤痕;情太真,容易难舍难分。从未在“笼子”里生活的鸟儿,不知道天有多大,山有多高,路有多长……它们也就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往往伤害了别人,也撞坏了自己。不是吗?李某某从小生活在饭来张口,水来张手,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在家里,自己就是天皇老子,没有谁敢管自己的,他也认为社会就像他家里一样,多次犯事父母都有给摆平,害怕什么呢?心有多大,胆子就有多大,他无法无天,他的生活中没有“笼子”的限制束缚,多次触犯法律的底线,最终自己走近了“笼子”,“享受”着束缚的滋味。因此说,有一种爱,叫不能随意放手,可怜天下父母心!

朋友,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束缚。同时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体,二者有时是缺一不可的`,谁都离不开谁,一旦随随便便离开,就如打老虎从笼子里跑出来会伤人的一样。因此,野马,不要随意地解开缰绳。自由和民主,纪律与束缚,都是有限度的笼子,都是一只只野马,只有让它规范在我们适应的框架内才最有效。信乎?让我们智慧地驾驭束缚和自由这两匹野马吧!

【修改与点评】

1.题目“束缚自由,齐驱的野马”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主要从反面论述中心。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心:希望实现生活中的“笼子”少一些;别人的笼子或许会折断你的翅膀;没有笼子的鸟儿胆大无边。运用对照式的论述结构,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束缚与自由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充满了哲理和思辨性,耐人寻味。

3.结尾除了照应开头外,再次阐述了自由和束缚的关系。如何正确使用“笼子”智慧地驾驭这两匹野马,任他纵横驰骋。

篇2:束缚自由,齐驱的野马作文

“深层结构”是深深地植入学生和教师头脑中的一系列对作文的观念、写作方法及其自我认知中的评价标准, 这种结构是经过一代代人的教学, 已成为普遍的“法则”, 影响所有学生, 不同之处只在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 只要其受过学校教育, 都会受到这种“深层结构”的影响和左右, 教师虽然感受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往往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这种影响具有普遍性和深远性, 另一方面, 教师本身也受到“深层结构”的影响和束缚, 或者说正是一代代语文教师, 在强化、加固着“深层结构”。

每一个学生在写作文之前, 教师总会给学生灌输一套所谓的方法、原则和要点, 最突出的就是“主题先行”, 在“真”“善”“美”的原则之下, 学生作文已被赋予表达“高尚”、“美德”、“奉献”、“爱国”等宏大主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让学生表达这些主题。在这种原则之下, 自然而然它们就成为评判作文好坏的最高标准。因此,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就会试图生搬硬套地演绎这些抽象的内容。例如, 一个农村的小孩子, 写“助人为乐”就很“自然地”写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 即使其所生活的地方没有车流如织的马路;写“一件小事”, 就得强行抒发像鲁迅作品中人力车夫的“高尚人格的力量”, 即使父母曾无数次教育过自己“不要多管闲事”或不敢扶“跌倒的老人”;写“感恩”, 就情不自禁、想方设法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世, 然后回忆他们生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即使他们根本就没去世……在抽象的所谓“正能量”原则的指引下, 学生生硬、虚假地在一篇小文章中凝练出这样大的主题, 而真实的感受和个人的情感被隔离出去。

而另一个深层结构的表现形式就是应试化的投其所好,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写作文的目的被限定在“如何拿到高分”上, 教师的教学也会向这个方向倾斜, 这从“高考体”的流行中可见一斑, 作文模板、作文素材库、万能作文……成为学生的必备, 背诵、练习这些模板和素材成为学生的主业, 生活无人关注。倒是那些真实表达了自己观点、经历和思想的文章, 往往无法与虚假的模板作文相“媲美”, 拿不到高分, 这就像“格雷欣法则”所呈现的劣币驱逐良币, 学生面临这样的“环境”, 为了得到高分, 只能从素材和模板中裁剪生活, 唯心地说些假大空的话, 而不是从生活中选择素材, 真实的生活就这样被“分数”隔离开来。

上一篇:若有来生散文下一篇:读议写写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