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2024-05-19

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共8篇)

篇1: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杨翊

“责任胜于能力”,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赞同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我对此更是深有感触,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当我们有了这种责任意识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抱怨什么工作负担,不会将工作当作一种应付的任务。

在工作当中我们更要关注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责任不是停留在口头,而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体现。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具有突发性。而且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容不得我们疏忽。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这些变化,及时的给予学生引导。如,学生作业没做,同学之间发生争执,上课无精打采,睡觉,卫生打扫不好,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寻衅滋事,通宵上网,打架斗殴等,我们都应事先弄清事情原由,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以前很厌学,而且脾气不好,跟班上同学经常闹矛盾,同学们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在家对母亲也是大吼大叫,甚至离家出走了一个星期,于是在他回到学校的那天晚上,我找他深谈了一次,我们聊了大概有两个小时,他也向我敞开了心扉,主要是跟他的继父合不来,经过这次交流以后,他完全改变了,变的比以前

有礼貌多了,也不迟到旷课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他交往了,他母亲也打过我几次电话,说经过这次事情以后,他的儿子有了很大的改变,她感到非常欣慰。这件事情也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同时也更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教师。只有我们处处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获得教育的真正成功。

通过这一次血的教训,我相信我一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工作责任心,尽心尽责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耐心和信心去浇灌抚育他们,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有满眼的新绿。我会一直为此而努力!

篇2: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我力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社会尽点责任,最起码有一种责任意识,公益思想,为了社会更美好,人人贡献一份力和爱!上了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这一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一下几点:

一、导入是很成功的`。

导入我选择了《孟祥斌》和《丛飞事迹》的4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这两段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很多学生被故事感动,我观察几个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几个女生泪流满面,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特别认真的在看,没有流泪的学生也都被感动了,我看得出来!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这是一个好的开头。我在思考以后上课应该尽量精选更多更好的视频片段呈现给学生,能感动学生就是目的,起码他们对英雄是肃然起敬了,那一课,三个班的学生都记住了两个英雄的名字:孟祥斌和丛飞!让英雄在我们的心中长存吧!也算是我这个思品老师对英雄的一份告慰!

二、课堂行动这一环节的设计也还不错,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公益行动,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现场行动,我在网上找了中国红十字基金的几个短信捐赠的号码,当场让前排学生见证我用自己的手机捐赠了一元钱,结果很多学生都来看,过了几秒钟,红十字基金发来捐款成功的感谢短信,我也拿给班上大多数同学看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来看我的手机,很多学生看后才觉得是真的,于是我布置了一道特别的家庭作业:今天回家用你父母亲的手机向贫穷的白血病患儿捐赠一元钱,用你的零花钱还给你父母!我想有良知的同学应该都会捐赠!

这节课的不成功之处:

一、小品表演不成功。我原本是想通过表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能很快从表演中看出我设计的意图,结果没有达成目的,表演内容是书上那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结果老板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美化侵略者的游戏软件,他们不同意而愤然辞职的经过。我找的都是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有点小调皮的男生来表演的,结果他们的积极性到是挺高的,但是表演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效果。可能是由于时间太紧只用了下课几分钟排练达不到要求,也可能我的台词设计也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个台词我以后还要修改,我想下次应该会更好。

二、有一段视频学生看不懂。可能是拍摄手法有点跳跃,但我认为是学生的水平有限,我选择了一段几十秒周杰伦、大S等20名演艺人员参拍的公益广告,我放了一遍学生居然看不懂,我只得再放一遍,结果还是有很多学生没看懂,我不可能放第三遍,只有再解释一遍,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可能应该选择学生一遍就看懂的视频吧?不过我还是很疑惑学生为什么看不懂那个公益广告呢?如果初三学生都看不懂,那广告又如何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呢?下节课再选择另外一段视频吧!

篇3:对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

内幕交易, 又称内部人交易、内线交易, 是指内幕人员或其他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 自己或建议他人或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 (1) 证券内幕交易是一种证券违法行为, 它严重背离了证券交易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的民法基本原则, 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证券市场交易秩序, 而且往往给广大证券投资者带来巨大财产损害。据统计, 在证券市场上, 大约8 0%的违法案件与内幕交易有关, 大约80%的违法交易金额与内幕交易有关。 (2) 因此我国新《证券法》第73条明确规定, 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活动, 随后第74条、第75条、第76条以列举的形式严格界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内幕信息及内幕交易行为的范围。与《证券法》修订之前相比, 已属重大突破, 然而从证券市场法律责任体系的完整性要求, 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相比, 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依旧处于严重缺失的情景之下。

一、我国对内幕交易民事责任严重缺失的原因

(一) 民事权利保护意识淡薄, 对证券投资者权利保护缺乏市场实践经验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舞台上, 以权力为核心的公法一直扮演着主角, 私权利遭到漠视, 这种特有的法律文化背景, 反映在《证券法》中就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扩张。与此相适应的, 就是作为一个缺乏经验的管理者, 面对证券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 其基本反应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 而并非投资者的角度与考量解决。具体到法律条文, 就是重视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管理制度的违反而导致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 忽略对证券交易当事人之间的私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私权侵害救济的关照。作为证券市场基本法的《证券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有30余处, 其中刑事责任10余处, 行政责任则多达30多处, 而涉及民事责任的则仅有3、4处, 且在实务中也因欠缺可操作性而处于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 (3)

(二) 内幕交易行为性质模糊, 目前对内幕交易行为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没有统一意见

虽然新《证券法》76条规定了内幕交易行为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但民事赔偿责任亦可分为因侵权或因合同而产生, 二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并不完全一致, 实践操作也不尽相同。侵权责任说为大多数人所采用, 其主要基于侵权责任在举证责任、计算赔偿金额等方面能够更方便给予投资者以保护, 但该说在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逻辑关系上未予详加论证, 存在理论缺陷, 并没有得到立法层面的认可。作为同属于证券欺诈行为的虚假陈述,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2年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第一条规定:“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索赔案件。”此《通知》明确规定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为侵权责任, 但在2003年1月颁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而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2005年新修订《证券法》中只规定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并未明确是何种民事责任, 显示出对此问题的犹豫。因此, 目前我国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承担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4)

(三) 内幕交易的复杂性导致实践中对民事责任难以追究

首先, 根据《证券法》及相关规定, 内幕交易可分四种:一是利用知悉的内幕信息直接或间接买卖证券;二是将内幕信息告知他人, 他人进行证券买卖;三是根据内幕信息对他人的买卖行为提出倾向性意建议, 他人实际实施了相关证券的买卖行为;四是内幕交易的特殊形态--短线交易。四种交易形式涉及不同的法律关系, 且当前证券交易基本是委托证券公司进行买卖, 又搀杂与证券公司的法律关系, 这些原因使内幕交易民事责任主体的确定相当困难。

其次, 内幕交易隐蔽性较强。目前证券交易多数通过网络进行, 交易双方基本不存在见面的可能, 内幕交易人往往淹没在海量的交易过程中, 受害者难以举证。

第三、民事赔偿范围的确定、依据及实际数额难以计算等种种现实问题导致对内幕交易追究民事责任的成本巨大, 实际操作存在相当困难的技术问题。

二、完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必要

(一) 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 保护公司的利益是证券法的基本目标之一。反对内幕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幕交易对涉及内幕信息的公司造成了损害。利用为公司目的的信息获取个人私利, 其本身就是与公司利益背道而驰, 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信誉、损害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

同时,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证券立法的基本目标。法谚:无救济则无权利。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律制度, 大多是行政和刑事责任, 利用公权力对违法者的惩罚。而在国外, 民事赔偿的金额远远超过内幕交易获取的非法收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威慑力, 使人们通过非法手段获益的冲动受到遏制;同时, 有利于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使受损者得到救济, 这一点是行政和刑事责任所欠缺的。更重要的是, 民事责任有利于提高民众维权的积极性, 投资者通过维权依法追究内幕交易者的法律责任, 可以产生出更强大的监督力度, 等于在监管机构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监督机制, 有利于强化监管, 促使资本市场走向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

(二) 对于遏止内幕交易行为能够起到基础性功能作用。

公法救济主要依靠政府机构, 由于资源的限制, 要查处为数众多的内幕交易实在是能力有限。而刑事责任毕竟只在特殊情况下适用, 且要求严格, 行政责任的处罚又会涉及到稳定市场等许多政策性因素, 而是否追究民事责任则完全由受害的投资者决定, 投资者出于自身利益驱动更热衷于找出违法者, 这就会提高内幕交易者的受罚率, 可以调动广大投资者协助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制裁内幕交易行为的积极性, 以提高反内幕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而且如果受害者众多, 损害赔偿额将是巨大的, 能够有效地制裁不法行为人, 加重内幕交易的违法成本, 从而起到阻吓、遏止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

(三) 能够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民事责任制度在维护证券交易市场的正义、效率、和公平, 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法律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正义, 二是秩序。内幕交易是内部人以掌握内部信息这一独特优势而与他人进行交易, 造成了事实上交易双方的地位不平等, 违反诚信原则与正义公平原则。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序竞争的经济, 内幕交易行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 破坏证券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 而法律则是通过规则解决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 民事责任制度即是通过对受害者的救济达到对正常秩序的恢复。

三、完善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的基本思路

(一) 明确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基础理论

其核心在于明晰内幕交易的行为性质以确定其责任基础。内幕交易作为一种欺诈行为已经取得共识, 而内幕交易的责任基础却有不同意见,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内幕交易承担的是民事侵权责任。但若细致分析, 此种观点在法学理论中缺乏足够依据。首先内幕交易作为证券交易行为而言, 依旧属于合同行为, 因此不能够脱离合同法律关系的基础去讨论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其次, 欺诈行为能否构成侵权也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侵权是:违反法定义务, 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相关规定, 欺诈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法律行为无效或可撤消的原因。由此可见, 欺诈属于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的范畴, 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其应结合一定法律行为才能在法律中获得效力, 故内幕交易做为证券欺诈并不能产生侵权法意义上的责任。因此, 在处理内幕交易责任基础时不能脱离合同法律关系的范畴。

(二) 解决内幕交易承担民事责任的技术问题

其主要目标应当是化繁为简, 加强民事救济途径的可操作性, 以降低诉讼成本。比如应当尽快明确诉讼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建立民事责任的举证责任倒置、增加内幕交易人的诉讼成本等, 其中的核心则在于损害数额的计算问题。从境外的立法经验来看, 一般有: (1) 实际价值计算法, 即赔偿金额应为受害人进行证券交易时的价格与当时证券的实际价值的差额。 (2) 实际诱因计算法, 即内幕交易者只对其行为所造成的证券价格波动负赔偿责任, 对其他因素引起的那部分证券价格波动不负赔偿责任。 (3) 差价计算法, 即赔偿金额应为证券交易时的价格与内幕交易行为暴露后一段合理时间内的证券价格的差额。这一方法为许多国家的证券法所采用。 (5)

有学者认为, 在确定损害赔偿金额时应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借助于对当事人之间失衡的利益关系的整合, 使倾斜的利益天平恢复平衡, 并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维护社会的公正理念, 而不应仅是对有过错方的惩罚。为防止不合理地扩大内幕交易者的民事责任, 在操作时应侧重剥夺其获得的不正当利益, 即应以内幕交易者的全部非法所得为上限, 以此为基础对受害人给予合理赔偿。

(三) 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紧密相连

首先, 在强调民事责任重要性的同时, 也应当充分考虑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配套协调问题。从责任体系而言, 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基本目标都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其次, 建立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制度不应当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限, 而是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那么相关的法律基本概念形成, 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制定尤显重要。

完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 同样也是我国众多投资者迫切需要。虽然, 我国新《证券法》对此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但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期待众多的有识之士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孔雪辉、杨鹏.论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责任制度的建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4月

[2]、王晖.关于内幕交易法律问题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

[3]、胡小珊.浅析我国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现状及反思.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江高峰.证券欺诈民事责任法律性质之争议在法学方法论上的检讨.河北法学.2004年10期

篇4: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及启示

摘要:文章在对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进行理解和分析之后,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反思,并从中得到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外部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布局生产,一方面企业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在企业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主体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使得企业从追求单一功利性的价值观向追求多元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声音

但是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却一直都有反对的声音。反对者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以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传统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界定。他们认为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悖的。他们提出企业唯一的责任就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并从而使企业的拥有者(股东)的利润最大化。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有异议的人中最有名的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他于1970年9月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发表了题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明确指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是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运用资源和从事经营来增加利润,也就是说没有欺诈地参与公开和自由的竞争。

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损害了自由社会的基础。他反对利润目标之外更广泛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条理由是: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之外其他社会目标的行为的合法性是值得质疑的——如果企业成为社会的公仆,则其地位是否应当经由选举产生;利润之外的其它目标只有是法律或政府规定授权的并因此可以被公众监督审查的才是被允许的。企业管理者采取的社会责任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征税行为,而且他同时还自行决定了征税所得如何支出。企业管理者同时成为立法者、执法者和判法者。他可以决定对谁征税、为什么征税,以及如何支出征税所得。

他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二条理由是企业经理作为出资人的受托者,如果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则违背了出资人的利益,企业的经理自己并未承担其执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成本,他们是在以牺牲出资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并且这种完全为追求最大利润之外的其他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会给企业带来危险的权利。

弗里德曼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司经理在操作社会项目方面并没有比较优势。经理们只是对其产品生产、销售、融资和运营方面的专家,并不一定是社会问题的专家,他们未必有能力去解决社会问题。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弗里德曼又修正了其以前的观点,他指出,只要企业负担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缘自股东的指示,则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与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共存。他的理由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社会性行为确实可以使企业获得金钱利益或者取得产生金钱利益的广告效应,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可以成为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妥适行为。

二、 反对观点自身的局限性

在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声音中,弗里德曼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是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反对的观点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

首先,这种观点设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是和社会大环境无关的。事实上,理性的经济人也是社会性的存在者,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并不是孤立于社会、政府、劳工等各个方面的。这种将公司业务与社会对立起来看待的观点是偏颇的。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是处于一个关联的网络中,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实际上有很多研究都试图揭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利润目标追求的影响,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追求之间有正向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一项有关跨国公司的长达11年的研究表明,“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公司与只关注股东利益的公司相比,公司的成长速度是后者的4倍,雇员的发展速度是后者的8倍。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 C. Verschoor和Elizabeth Murphay 进行了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商业伦理》杂志(Business Ethics)评出的100家“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得分高出10个百分点。这些例子都说明妥善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将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总体发展战略的考虑,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的。

其次,在弗里德曼看来,企业社会责任是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回报的完全利他行为,当他以一种自利观来解释和检验企业社会责任时,其正当性当然是值得质疑的。但事实上,从宏观层面来说,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是符合其长期利益的;从微观层面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甚至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都趋向于从企业战略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社会责任成分应纳入企业的战略框架,企业的战略决策就包括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识别和评价。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公益背后有收益”,开始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着力点进行战略性营销或公关,以战略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也正因为此,弗里德曼后来也对自己反对社会责任的观点提出了修正,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当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一致时,企业社会责任是合理的。

再者,弗里德曼提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是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运用资源和从事经营来增加利润,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个游戏规则本身可能会有问题。这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就在于它没有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外部性,即企业的社会成本内化。

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要将这些社会成本转嫁给他人,否则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就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市场淘汰,所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来说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早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社会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部分地解决这个市场失灵问题。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斯也提出企业在进行有关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决策时应全面计算和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受益;社会成本应进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这样消费者就能支付他对社会的耗费。

其实,如图1所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硬约束就是要求企业将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CSRa)内生于其生产和经营成本中,这些社会成本应该和生产成本、原材料一样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前就应该考虑的成本的一部分,而不是企业可以在实行了利润的追求之后再考虑是否要额外投入的。企业总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约束条件就应该包括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社会责任内生化意味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是建立在经济层次基础之上的另一个层次,而是经济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企业的效用函数本身就应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改善。企业在计算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时也应考虑到社会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不破坏弗里德曼所说的游戏规则的。

三、 反对观点给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带来的启示

1.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是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引导和规范。利益是人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的,营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的目标,不可能也不必要试图改变资本的逐利本性,企业运营的一条最基本的底线是赢利。科斯也曾经基于对企业产生和性质的分析得出了企业“是不可超越追逐利边界”的结论。事实上,“自利是人类最持久稳定的动机”,只有在公司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这一前提下,企业的行为才具有可预期性和合乎逻辑性。如果没有追求利润的前提的话,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往往是一种随意之举,做秀之举。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有所依赖的利益相关者就不能得到可靠的、有保证的、能持久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例如,非盈利组织“无国界的医生”宁愿购买所需的专利药品,也不愿意接受辉瑞公司的免费捐赠,因为他们担心某一天辉瑞会因为某种原因放弃这个项目,这样到时他们还可以买到人们所需要的这种药品。该组织的这种担心说明当企业主要目标不再是利润,对有需要的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反而是不可靠的了。

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企业的逐利本性不会因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追求而改变,企业仍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是对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的规范和引导,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企业应该在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2. 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应和企业的主业一致。弗里德曼等人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之一是企业经理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事。这种观点也可以解释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基于企业的角色,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要和其本业相关。企业不是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是要搞清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以适合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所特有的国有企业办社会就是对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结果就出现国有企业一边在勉为其难地大力兴办社会,一边却连生产合格产品这样最基本的责任也担当不起的局面。企业的行为不应超过自身的边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同理,否则会回到“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来。剥离“企业办社会”就是重新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清企业边界。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的央企,一方面要剥离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加大力度承担社会责任,其实是不矛盾的。这些垄断企业理应更合理的承担大范围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承担对本单位职工的社会责任。

由于产业的特性,企业社会责任范围不可能无限地延伸下去,如果企业为了社会目的,在其不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分配资源会导致企业资源的低效运用,反而是一种更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和企业的特色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结合起来,和企业经营的主业结合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就可以取得优化的有效率的结果,社会责任也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之一。

3.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和自愿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对制度供给者来说,需要实现和促进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和自愿性企业社会责任,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法律等制度压力来约束实现;自愿性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引导,以战略压力来激励促进(见图2)。

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刚性的法律义务,是企业必须实现的责任,例如保护员工的基本福利、不污染环境、不垄断市场等等。无论企业经营现状如何,不论是否盈利,这个底线作为一个硬性约束是不可以突破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或者说是负激励。如前文图1所描述,它是企业内生成本的一部分,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硬约束。

但是,企业的外部性很难全部内部化,而且硬性约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硬性约束以统一的方式对待企业——不管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和地理位置上会有什么差异——往往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且缺乏灵活性。另外,硬性约束体系通常也是滞后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偏好总在不断快速变化,社会的道德期望和要求的发展和正式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之间总是有些差距的,一般都是经过一段时间,当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要求采取规范化、法制化行动时,才会出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反应来解决已经出现的某些道德问题。

事实上,企业比政权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决策和分配资源,所以在硬性约束确保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之外,也需要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促进他们自愿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位于市场最前沿的企业最有可能率先做出革命性的道德决策,所以政府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促进企业自发的、创新的社会责任行为。这些柔性社会义务是企业可选择实现的社会责任,企业可把它当成一种投资,可结合自己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特长,寻求投资回报最大化。

如果政府机制设计得当,社会责任可以不再是企业的社会负担而是企业的社会机会。自愿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在于企业通过自愿选择社会项目,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借助市场看不见的手,选择自己成本效益较高的项目,并且得到最优结果,最终实行企业和社会双赢。

四、 结论

弗里德曼等反对者所坚持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际上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坐标和基准。很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都将企业的经济职能和其社会责任分开,但本文认为企业的经济目标和更广义的社会责任目标是相关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是必要的。企业的经济利润的实现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的利润倾向应该与其更广泛的社会或道德责任相结合,企业应该寻找方法来实现一系列目标,包括道德目标并将其整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中。不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还是学者的社会责任研究,都应该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职能来出发,争取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和谐共存。

而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对必须要求企业承担的刚性社会责任,应该使之成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然后再谈利润最大化。同时鼓励企业承担和本业相关、可以发挥企业优势的社会责任项目,从社会问题中发现社会机会,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发展成投资项目,追求企业和社会双赢。

参考文献:

1.颜凌.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及其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 田虹.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陈支武.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Sasse, Craig M. and Ryan T. Trahan. Rethinking 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 Business Horizons, 2007,(1): 29-38.

5.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专访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苗思凯. 中国新闻周刊,2007,(8): 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70772064)。

作者简介:任荣明,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漫天,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胡贵毅,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生。

篇5: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是开放的,也是冒险的。因为开放所以无法预设学生的应答;因为开放无法把握学生思维发展度。但这个开放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生成。因此,我认为这个冒险是值得的。事实上问题启迪的好,学生的潜力无限,学生展示的精彩远大于老师的预想,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有了更精彩的生成。

此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发现利用数字化平台上课有许多传统授课模式达不到的优点:数字化平台支持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知识浏览、交流探讨、在线测试、提交作品、相互评论等互动式学习,可以比较完整展现网络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篇6:对工作责任心的反思

主动性、责任心、执行力的思考

目前,职工工作主动性、责任心、执行力不强已成为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通病,其表现就其共性而言,主要表现在:

一、应付了事。应付体现在工作不主动、不认真,敷衍搪塞,不追求最优效果。一是应付回复。日常性基础工作不扎实,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对上级应付对待。二是应付检查。工作执行不到位,被检查方应付上级的检查,检查方碍于情面走过场,易成形式主义。三是应付结果。工作只求速度不讲效率,只求结果不讲过程。

二、等待落实。一是等待上级指示。主要表现在:不督促不落实,不指示不执行,不询问不汇报,工作缺乏主动性。二是等待外部联系。工作完成后,等待相关部门或人员联系,缺乏协调的积极性,缺乏协作的主动性。三是等待下级汇报。工作布臵后,不能有效督查落实,缺乏主动检查和监督的意识。不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畏难观望。畏难表现在:1.不敢于担当。遇事推三阻四,找理由推脱。2.不勇于创新。工作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不善于面对新情况、缺乏新创意。3.不勤于总结。工作盲目性大,缺少事前规划,工作完成后,不勤于反思,总结经验。观望体现于:1.择利而为。不主动协作配合,独善其身,缺乏大局观。2.冷眼旁观。工作发生阻滞时,不主动联系协调,观望中变小状况成大问题。3.守株待兔。精神

落实、工作执行等待他人做法,实行“拿来主义”,应付了事,缺少开拓探索精神。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组织的,有个人的;有外部的,有内部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但首要的在自身的思想和素质。

执行力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思想支配行为的结果,是精神状态、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在工作上的具体反映。

一是缺乏责任心。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主动性、自觉性。不讲责任,不愿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必然造成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随心所欲、弄虚作假;明哲保身、患得患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

二是缺乏正确的荣辱观。一些干部职工不明是非,不知荣辱,甚至是非混淆,荣辱颠倒,不以工作拖拉、作风飘浮、无所作为、好人主义、贪图享受、违法乱纪行为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现象不仅败坏了单位的风气,也阻碍着干事创业氛围的形成和执行力的提高。

三是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能自觉地贯彻上级要求,而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眼前指标,不管长远发展,导致上级的指示精神在执行中失真走样,甚至背道而驰。

四是缺乏克难攻坚的能力。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缺乏百折不挠、一抓到底的勇气,往往从客观环境、条件找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少,造成一些工作部署和要求“棚架”,质量打折扣,甚至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客观上存在的制度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可行性、连续性和刚性;机制不健全,缺乏问责制和淘汰制,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感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提高执行力,贵在自觉,重在认真履责,严格问责。

一、增强责任是根本。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做起工作来就会更积极、主动、用心。责任建设,教育为先。要把责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党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个维护”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政风行风评议、效能提升、“两项检查”回头看等工作结合起来,着眼于理想和信念、服务和奉献、职业道德和荣辱观,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一日,尽责一天,认真执行,不找借口。

二、强化业务是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和职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抓好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经常开展知识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抓好技能评定和持证上岗,促进员工求知于书本,问计于一线,创新于实践,不断增强执行的能力。

三、完善制度是核心。要抓好现有制度的整理和规范,抓好完善和创新,用制度来体现清晰、有效、简结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

位职责、考核体系,克服责权利不对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要严格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问责力度,切实做到有规必依、违规必究,决不搞下不为例,决不让制度“打折”,使企业确立起良性的责任导向。

四、领导带头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就要先干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执行力直接影响着单位风气的形成。职工对领导干部是察其言,更是观其行。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时刻把发展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和使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带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要把“实干”作为立身之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管住自己,带好队伍,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篇7:对“申示”工作的反思

万国珍

“申报省级示范园“是幼儿园2004年迁建后的三年发展目标。自目标制定以来,全园教职工信心百倍,一切工作围绕“申报省级示范园”的目标,以“省级示范评估标准内容”为准则,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各项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申示”工作中,我作为行政班子中教育工作和家长工作的主管,两年来依照评估标准为指导,认真学习,勤奋努力,为“申示”达标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申示”经历了地区初评、省试评、省正评共三次评估,每次专家都给我们指出了很多不足和问题,特别是这一次的正式评估,大家都拭目以待地等待着专家的认可和肯定,听到专家反馈的“离省级示范还有一定距离”真有些气馁,有些怀疑是不是再努力也到达不了终点?我们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冷静下来想,其实专家的要求在老师们看来似乎有些苛刻和过高,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专家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无一不是我们工作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即使我们暂时还达不到省级示范园的标准,但“申示”的过程本身就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如果有问题没有人发现和指出,就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正因为有了每次专家的建议,才有了幼儿园的整改和提高。这也是“申示”带来的良好效应。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幼儿园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次正式评估中教育工作虽然勉强达标,但专家依然给我们了指出了很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作为教育工作的分管领导和指导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问题和建议,我认真的进行了疏理、分析:

1、教育主题未能与卫生保健工作密切联系,教师在教育工作环节中忽略了卫生保健工作。幼儿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格发育不理想,这与教师的重教学轻保育,体育活动开展欠缺有关,说明了教师对“保教并举”认识不够,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2、教师的各种计划、备课、笔记、总结不符合要求,质量不高,没有批阅,以前教师大都完成任务了事,而我们业务领导缺乏细致审核,对有些评估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今后注意加强审核和指导。

3、由于时间短、紧,教师补的资料较多,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组织教师对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机会安排太少,对教师的要求不严,以致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生疏,专业理论知识贫乏。今后多组织教师加强幼教理论知识学习。

4、环境创设中主题墙的设计幼儿参与率不高,教师包办的成分太多,未能体现孩子是环境创设的主人。教师只图快、怕麻烦、难准备,所以包办的成分较严重,在环境创设评比中仅限于一学期一次突击,没有形成常规性工作,下学期将制定出激励机制,改成每月检查,激励教师创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5、从教育成效的幼儿测查结果来看,幼儿大部分对各行各业的了解与认识不够,安全意识缺乏,说明了教师的教学中内容不够广泛,对成人劳动、安全教育的教学活动安排较少,今后要深入到教师拟定教学计划的指导工作中,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安全教育活动,月底进行检查。

6、体现幼儿教育成效的成长档案虽然得到了肯定,但指出了幼儿作品单一,每次主题的幼儿发展评估表未作汇总分析,今后完善这方面的工作,收集后作为幼儿教育成效的档案资料。

7、幼儿两操的动作编排、音乐选定、时间安排未能充分体现各年龄班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这是我们在教育理论上理解不够透彻,多年形成了整齐划一的习惯,下学期改成各年级组根据年龄特点选定音乐编排分时间段做。

8、家长工作的家访和随访未能正确区分,新生家访率未体现。我对“家访”和“随访”的概念混为一谈,所以对教师指导有误,使家访记录不符合要求。下学期这块工作进行纠正,对教师家访记录加以指导。

9、省级示范工作档案资料欠缺,帮扶工作无学期计划,无具体内容项目和具体措施,帮扶成效要有前后对比的资料(帮扶前后幼儿作品、园舍改善前后照片、教师得到帮扶指导的反馈等),外来参观培训教师未体现学习内容、学习反馈,我以前对这块工作的标准内容理解不够,通过专家点拔指导才明白,今后将按专家的指点去完成。

“申报省级示范园”不是最终的目标,成为“省级示范园”也不是终点,不断提高保教质量,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尽管我们在“申示”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饱受挫折,只要我们不气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一定会实现目标!

篇8:现阶段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

1924年, Oliver Sheldon在其《管理哲学》中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含有道德因素。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扩展, 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是经济责任;第二层是法律责任;第三层是伦理责任;第四层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自由决定的或慈善的责任。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

进入21世纪, 企业社会责任被进一步具体化为几个方面:第一, 企业在谋求经营利润的同时, 必须重道德、讲诚信, 不能损人利己;第二, 企业必须承担与经营相关的多重利益主体的责任, 如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者、银行、股民、员工、政府和社区等;第三, 企业必须承担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第四,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现阶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虽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但它可带来战略效益、长期效益。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加强声誉管理, 提升企业的形象

企业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内在、长期发展。通过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和环境履行社会责任, 能够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可以促进企业自律, 改善劳动条件, 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可以协调劳资关系, 处理好裁员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并为留下的员工提供更能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以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加强声誉管理, 吸引优秀人才, 并通过职位升迁, 扩招员工等, 重新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2.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间接收益,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给企业在经营上带来好处, 获得间接收益。比如, 通过引入环保项目、节约能源项目, 企业可获得节约成本带来的优势, 提升竞争力。在美国, 有将近半数以上的企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回报。此外, 在有效利用资本、风险管理、创新和学习、员工满意等方面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回报,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部分中小企业而言,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搞好生产, 优化内部环境, 这是基本责任。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 除了保障基本责任外, 应通过改善与政府、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社会公众的关系, 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并积极关注社会问题, 树立公众期望的社会身份, 从而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4.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企业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面对国际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的新变化, 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来自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其“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从国际劳工标准到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在全球范围类似的标准守则已发展到400多个。社会责任标准已逐步成为对我国企业的一种硬性制度约束, 成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生产链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 从发展趋势看, 国内企业接受社会责任标准, 认真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必然要求和趋势。

现阶段企业应如何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1.提高产品质量, 注重产品创新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合格产品, 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是每个企业的基本责任, 也是应尽的义务。我国企业应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 将危机作为升级转型的良机,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并加强管理, 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重视人的价值,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以人为本, 重视员工的价值。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 而且要为员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经济危机来临时, 一些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降低成本渡过困难。而在劳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直接表现就是裁员, 或者取消招聘计划。这种做法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氛围, 尤其员工的士气会受很大影响。而企业大量裁员的事实, 在一定程度会给员工和社会公众留下不稳定、不人性的印象, 这对企业塑造自身形象是不利的。企业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制定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 在人才管理方面, 如何保留、发展和培训人才;在劳工管理方面, 如何在不裁员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并尊重员工需要, 与员工进行沟通, 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共同克服困难。

3.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结合

目前, 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未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中。而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深入,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并从内心真正接受它, 切实将它纳入企业一系列经营战略中去,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加强产业联动, 传播社会责任

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结合, 具体讲是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所有的功能及活动中, 包括消费者、客户、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企业如果能像蜜蜂一样, 建立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关系, 我们就把它称做一种蜜蜂型企业。而这样的企业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提倡加强全球企业之间的产业联动, 一个企业通过它的产业链去带动上下游的企业, 共同围绕企业社会责任, 来解决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制订价格、如何提高质量等问题, 以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展, 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也是斯巴夫公司推出的“1+3”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的核心思想。

5.有效利用新闻公关, 树立企业公民形象

新闻公关已成为很多企业对外宣传的新趋势。企业通过新闻营销和媒体报道, 突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立场和积极态度, 以及取得的成果, 来树立企业公民形象。因此, 新闻公关将成为新一轮的营销热点。在全球化趋势下, 企业的危机管理也日趋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如何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如何有效保护自身的利益, 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现阶段政府和社会如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1.政府对企业应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 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政府应制定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 都要强制执行, 任何企业不得违反, 否则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 直至取消生产资格。国资委2008年1月4日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指导性意义,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部委出台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性、纲领性文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奖励政策, 或适度进行政策倾斜, 让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 切实感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 并得到回报。如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 对就业问题打出了系列政策的“组合拳”, 内容涉及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等方面。同时出台《北京市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若干措施》, 为帮扶企业应对危机的挑战提出了29条举措。

2.社会团体 (行业协会) 应积极配合政府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出谋划策

2008年7月14日, 由华盟文化制订的“HM3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作为我国第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在杭州推出。这是继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后的一种新型规范化管理模式。HM3000从六个纬度———客户、员工、股东、生态环境、商业文明、社会事业,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诠释。HM3000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部标准体系, 可以解决目前很多企业想要履行社会责任, 但又无从下手的困惑。而且为引导企业渐进地改善社会责任行为, HM3000还提出了“基本责任”和“更高责任”概念, 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将责任与发展战略更好地协调一致。

3.媒体应着力创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 与企业共同发展

媒体与企业有着很高的依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媒体, 媒体的生存和壮大也无法脱离企业。两者是互为依靠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一方面希望通过大众媒介迅速、有效地将企业积极的一面传达给公众;另一方面, 希望大众媒介能尽可能客观、有选择的报道企业消极的一面。而对于媒体而言, 则希望企业尽可能地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考虑自身发展, 将企业发展融入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总体框架中去。这是大众媒体的议程导向, 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 大众媒体应着力创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 以谋求企业和媒体两者共同发展的通途。

4.高校应尽早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相关课程设置中

上一篇:1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文综政治下一篇:课外文言文拓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