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2024-05-14

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共14篇)

篇1: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白文恺

观察背景:

皑皑,男,5岁9个月,本学期才来的插班生,能说会道,软硬不吃,且时有攻击性行为。他认识大量的汉字,会独立地看书讲故事,在家能用拼音和汉字夹杂着写日记。他的父母各自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立幼儿园,由于工作的原因,家庭成员聚少离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同:妈妈严格要求,希望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爸爸对孩子放任自流,希望他无拘无束、别具一格地成长。

观察时间:20XX/6/11上午7:45―12:00

观察地点:教室、户外

观察目的:寻找教育白文恺小朋友的良好途径和方法

观察实录:

时 间 活 动 实 录

7:45-8:15 他按时来到幼儿园,主动地向老师问好。做操的时候他拼命把第一排小朋友往旁边挤,想站在第一排。我说:“请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喔”的一声走了,走之前还不忘给别人一拳。

8:20-8:40 早操后小朋友们都回到教室,洗手、漱口、挂毛巾,只有他满教室地奔跑,一边跑,一边从活动区里拿一个打击乐器去敲打其他小朋友的脑袋。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提醒他去洗手,可是他却像没有听到一般,继续和别人疯闹。我不由得提高音量,把他请进盥洗室,督促他去盥洗。

进餐时,他吃饭的速度很快。保育员老师提醒他要保持桌面干净,他马上就拿一块抹布把自己的桌面擦干净了。

8:40-9:00 活动区活动:他用各种雪花片拼成各种各样的飞机。刚开始游戏的时候,他很专注,能够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玩具,可到最后随着他玩具的需求量变大,他开始霸道了,将所有的玩具揽在自己的面前。其他的小朋友不愿意了,喊了起来:“老师,白文恺抢我们的玩具!”。他听到小朋友的叫喊,抢得更带劲了,我走了过去,他看着我,继续把他抢的玩具揽得紧紧的,我说:请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吗?他把玩具向外一推,弄得满地都是,临走时还将别人做好的成品捶个乱七八糟。

9:00-9:30 我弹起拍手的音乐,小朋友们都坐到座位上准备上课,只有他一个人还逗留在棋类区摆弄着棋子。我提醒他:现在上课了,请你收好玩具快出来!他不理我,继续摆弄。我很生气,提高音量,给他两个选择,第一,坐过来上课。第二,继续玩活动区。他说:我上课了!

练声的时候,他四处张望,把脚勾在前面小女孩的板凳上,小女孩不愿意,想用手扒开他的脚,结果他勾得更带劲了,还不时去拉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很烦他,直接拿着小板凳坐在后排去了,白文恺一看她走了,赶紧移动他的板凳,坐在小女孩原来的位置,紧贴着一个小男孩,并用手指弹别人的脸。小朋友们开始告状了……

9:40-10:10 第二节活动是语言,在活动前我与他定下一些关于上课的规则,他说:“我要坐好,不惹别人。”但是与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他又开始左右打逗别人,于是我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喜欢听故事,为了让你听得更清楚,请你坐在我的身边,待会儿可以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他答应了,拿着板凳坐在我的身边,很专注的听着故事,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言,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10:10-10:20 喝牛奶的时间到了,他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等待,而是把牛奶一饮而尽,然后“噔”地一下把杯子搁到桌面上――“我还要喝。”我提醒他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如果你说――老师,我还想喝,谢谢!老师就会更喜欢你!”他听后,马上有礼貌地说了一次。我及时表扬了他。

10:30-11:10 今天的户外活动是跳绳,这是他的弱项,因为没有练过显得积极性不是很高。我请一个跳得好的小朋友为他示范,他不屑一顾地说:“我的姐姐跳得比他还好一些!”

11:10-11:20 餐前活动了,我知道他认识很多字,很会讲故事,我请他为小朋友们讲故事,他很乐意的答应。大胆地给大家讲着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我表扬了他。“真棒”!

11:20-11:50 吃饭之前,我提醒他不要把饭撒在桌面上,他答应了,并且也不挑食,吃得又快又干净。

11:50-12:00 散步了,他就在我旁边,和我讲着他原来小时候的故事。

分析与措施:

一、孩子行为的潜台词是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一) 较多攻击性行为

白文恺是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性格外向、好强冲动、精力充沛,凡是不合“他”意的,他会不爽,还经常动手打人,小朋友们总是远离他或拒绝他。在日常谈话中,他知道要与小朋友合作、分享,不能打人、抢别人玩具,对于其他小朋友不对的行为也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说明他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知道判断行为的对错,但在集体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

我觉得他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他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白文恺爸爸的脾气非常暴燥,遇到事情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对老人破口大骂,或是在孩子不听话时给其一顿暴打。那么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用武力可以保护自己,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去欺负弱小,获得这种“成功”感。

(二) 渴望表扬和关注

孩子在集体活动渴望关注,渴望老师对自己与众不同,我深深知道表扬对一个孩子的激励作用。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适当的表扬对他的激励作用,我们也经常请他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自己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及长处。而这一切正验证了这样一句话:不是好孩子被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三) 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分享

由于以前在父母开的幼儿园里就读,他有较强的优越感,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会让着他,因此,他以自我为中心尤为严重,更不愿意与他人的分享。老师应当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学会“与人分享”,使其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他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可以请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思考:“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他,你会怎么想?”让他形成一定的换位意识,逐步消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二、父母给孩子爱的同时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一)家庭和睦对孩子有积极的作用

和睦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如果相反的话,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烙印。有一次白文恺打女孩子,我非常生气,严厉的批评他后,反问一句:“难道你爸爸也打妈妈吗”?他很自然地说:“是呀”。原来他的父母经常为小事争吵,甚至升级到动手打架、互相不理睬的程度,孩子不听话理所当然就爆打一顿。我分别与父母进行了交谈,建议他们为了孩子要克制自己,并努力注意自己的言行。

子女的心灵之花,只有得到父母心血的滋润才能开放,如果孩子最初在家中感受到的是冷漠、自私和相互争吵的感情,那他就容易将社会同家庭一样看待,处处感到冷漠暗淡,因而会对人缺乏信任和关爱。

(二)要正确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从与白文恺的聊天中,得知他的爸爸一周或是两周回来一次,在爸爸没有回的时候,他通常用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我也与家长交流过,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只有一次!他爸爸每每在我面前拿出他的新车钥匙说:“看,这是为了接送他买的车”。孩子不需要车,他只需要你在他身边!他爸爸也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为儿子才开的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也不是你开的幼儿园!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爸爸!一个每天能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的一个爸爸!父爱是孩子的心理需要!

三、规则不仅要知道,还得做到。

家长有时候觉得我们把孩子管得太死。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这并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不是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意味着支持孩子毫无目的、放任地、无规则的活动。要让自由有约束力,就要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得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通过引导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最后才能“习惯成自然”。

[幼儿生活活动观察记录]

篇2: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又是一个快乐的周五,由于前些天接连的下雨,原本本周我们在草地的,只能转移到小学操场,孩子们自己动手搬了呼啦圈,皮球,羊角球,滚筒,轮胎碰碰车......由于小学的场地比较大,轮胎碰碰车也在这大展拳脚了,刚开始,王温心拉着轮胎碰碰车,在吆喝着:“有人要坐车吗?一块钱一次。”过了一会,她拉到了她的第一个“客人”童仁坤,童仁坤上车后,王温心有模有样的问他要上哪去,童仁坤说了个地点,就“开车”了,在拉车过程中,司机还不忘提醒乘客,开车途中不要站起来,会摔下车。一边拉一边还在吆喝着:“还有位置,还有位置,有人要坐车吗?”拉了一会,司机拉到了她的第二个乘客,司机同样的问了曹诗涵要去哪里,等他们俩坐稳后,车再一次出发。到了目的地后,两人下车,去玩其他的玩具了,王温心见状,也一起去玩了。

过了一会

篇3:“观察记录”助幼儿教师成长

一、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

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是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因人施教。这样有助于与家长沟通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支持儿童的学习,促使儿童实现发展的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天天在看,还有什么好看的?看到的就这些事,那有什么用?班上孩子那么多,我怎么观察得过来?我对孩子是很熟悉的,观察不观察还有什么不同吗?”幼教体系一直都忽视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长期使用购买的课程,导致教师忽视观察, 大量的时间付出也让一些教师选择无视观察。实际上,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观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 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观察不是随便看,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纲要》指出 : 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收集幼儿发展的资料是教师每天都必须做的。老师要具备观察记录的意识,不同老师对观察记录的理解是相同的。可见在进行记录前,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

1.随机记录。即将自然情感中幼儿有代表性的行为记录下来。每个幼儿的性格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哪怕针对同一件事情,幼儿做出的反应都会大不一样。秋游活动开始了,我们互相检查整理每位孩子的服装和背包,发现魏成峰小朋友没有准备秋游食品。魏成峰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我询问时,他低着头说:“奶奶没有帮我准备。”看到这里,我想到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自己是与被观察者有互动关系的人。此刻我想他的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一定希望自己有一份秋游食品。于是我决定把消息告诉小朋友:“有谁愿意主动分享背包食物。”有小朋友出于不舍心理,有小朋友举手并从包里拿出饼干、饮料赠送给魏成峰小朋友。他哭着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之后又笑着吃香喷喷的饼干,开心极了。我立即把这些都记了下来,每次想到这件事心灵深有感触,弱小的心灵需要受保护,需要更多人关爱与支持。

2.随时记录 。为即时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 ,并同时与家长达成共识,我园自行设计的《成长手册》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有效、沟通于一体的成长档案册。在《成长手册》中,我们分为三个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不同的教育观察侧重点。如在小班年龄段以打钩记录生活方面 (如进餐、午睡、礼貌、情绪等)为主,有需要时则加入简短的文字记录;而中大班则从与同伴相处的合作性方面、解决困难的独立性方面、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文字记录。 同时我园的《成长手册》包括孩子们每学期身体发展方面的各项测查记录,这样家长不仅可通过记录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当天的在园情况, 还可系统性看到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

3.记录孩子 的作品。主要是记录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及数学课上的分类记录练习等, 促使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蒙台梭利提出:每位老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般切的需要。可以不受线路限制,但要从作品中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

三、观察记录的交流与体会

教师凭借详细的观察记录, 得以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最终准确、科学地分析、评价幼儿,找到适宜的教育对策。

1.与幼儿的交流 : 起先 , 孩子们对于记录工作很好奇 , 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整天拿支笔在记录,为什么拿相机拍他们?每当我们冲他们对准镜头时,敏感的孩子会躲开镜头,大方的孩子却摆个Pose,让我们啼笑皆非。渐渐地,聪明的孩子们感觉到我们的记录是与他们有关的,就会上前来问:“老师,你在写什么呀? ”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消除他们的疑虑与不安,我们把记录的读给孩子们听, 把拍下的照片夹进他的档案袋给他看,师生交流就自然和谐地开展着。孩子们自从知晓老师是在记录他们进步的地方,就更积极地投入活动,尽量把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现给老师看。我们读记录的方式也受到幼儿的欢迎,每当宣读记录时,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骄傲, 也会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快乐,自信心在老师对他的关注下悄然树立。

2.与同班老师的交流 :班上的两位老师 ,平时都各自记录各自发现的点滴,到周末了,就会坐下来进行交流,根据记录进行各案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商讨对策,联系家长,共同教育,最关键的是反思再教育。

篇4: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篇5: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记录反思

观察记录:

清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家族》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思娴,说:“思娴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思娴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思娴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反思:

篇6:幼儿活动观察记录格式(附)

12月 17日

观察对象:

李越 徐步

观察场景:

娃娃家

观察情景:

下午,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游戏,徐步进入娃娃家拿起电话给妈妈打起电话,这时李越看见了上去就枪,嘴里还说:给我打一个,给我打一个,徐步不让,两个孩子马上要枪起来‘把那些小朋友玩具要一起玩,要别人的东西要商量’的话抛在脑后,我马上走过去说:李越玩具是徐步先拿到的 ,等他打完了你再打好吗,李越虽然不抢,但扔不甘心的看着徐步手中的电话,我灵机一动,找来另一部电话大声说;“铃...李越快来接电话,爸爸找你。”李越高兴的跑来了,拿起电话:“爸爸你在上班吗,我刚才抢了徐步的电话、、、、”听了他可爱的话语,我笑了。

分析:

篇7: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xx年12月6日

观察环境:教室

观察目的:让幼儿愉快的进餐

观察实录:我班杰杰在学习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吃饭让人费神,问题表此刻对食物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吃饭时不但吃的慢,还经常边吃边玩,把饭菜含在嘴里,不咽下去,别的小朋友两碗都吃完了,他还在吃第一碗,这让教师很着急。

观察分析:幼儿在家都是独生子,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养成了在家吃放要喂的坏习惯,并且经常吃零食多,吃饭少。

措施:

1,与家长沟通,培养孩子吃饭的良好习惯

篇8: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李思语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 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 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 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 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 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 捏蜘蛛, 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 看一眼, 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 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 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 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 从舞台上跑了下来, 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 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 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 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 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 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 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 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 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 而且很害怕这本书, 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 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 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尊重她对蜘蛛的这种恐惧心理, 鼓励她试着了解关于蜘蛛的更多知识, 比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 怎么织网, 怎么捕食、进餐, 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和有害的地方等。通过让她了解这些知识, 降低对蜘蛛的恐惧, 从心里接受蜘蛛的好与坏。

四、教育反思

篇9: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教师在指导不同年龄班幼儿作记录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去探究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值观察”,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相对较为明确,易于小班幼儿的相关操作。幼儿观察记录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

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如葱和韭菜,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光叶子间的不同就有不少:葱叶子浅绿,韭菜叶子深绿;葱叶子是长圆柱形的,韭菜叶子是长条形的;葱叶子摸起来光滑,韭菜叶子有条纹等等。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葱和韭菜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

而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种在土里、沙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种在土里的姜一个星期后发芽了,种在沙里的姜10天后发芽,而种在水里的姜一直没有变化,最后腐烂了。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这一科学经验。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蔬菜如南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蔬菜如黄瓜、葫芦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梨放在最上面”。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南瓜长到黄瓜又长到梨了”,非常直观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 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而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蒜苗长到8厘米了” “红豆苗长到15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老师应做好相应记录

首先,教师应当记录、梳理幼儿的问题。老师需要及时梳理出幼儿探究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如在观察种植萝卜中,老师以表格的形式把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并呈现出来,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幼儿、准确评估幼儿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经过筛选和判断,为幼儿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幼儿寻找答案,使幼儿在原有经验水平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

其次,教师还应记录好幼儿的记录过程。教师主要记录幼儿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观点和所有的发现,并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建构经验。如在观察种植萝卜的过程中,老师通过每周梳理幼儿的记录内容,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好照片(观察情境照片+幼儿记录图照片),并用文字记录幼儿的发现,呈现在观察记录册上,将幼儿和植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用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教师调控活动的方向。例如孩子们发现养在水里的白萝卜终于长出来一点点的小萝卜,东东说:“跟我的小指头一样小。”欣欣说:“它的须须比萝卜还长。”朵朵说:“它有点弯,像个小辣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同时,大家也比较发现,水养的萝卜没有泥土里的长得好,孩子们亲身验证了萝卜更适合在泥土里生长。

篇10: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

现场实录:吃饭前,孩子们洗手的洗手,谈话的谈话,打闹的打闹,整个活动室乱哄哄的。仅有海涛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座位上。我的一声指令“休息”丝毫不起作用。于是我走过去抱了一下海涛,并说:“海涛动作最快,表现最好,我来抱抱她。”孩子们哗的一下全安静下来,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我。见状,我又表扬了多名幼儿,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教室里还是那样的安静。在教师没有厉声呵斥的情景下,孩子们很安静,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分析与措施

应对今日闹哄哄的教室,我没向以往那样厉声呵斥,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拥抱”确受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使整个活动室瞬间得到了安静。

篇11: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大2观察教师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 郑美秋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

中班美工区中幼儿与同伴互动情况观察记录

文章作者:佚名2013年02月

观察情况记录与分析:片段美工区提供了这些材料:大大小小的树叶、花瓣、树枝、海绵条、各种纸、扭扭棒、纸杯、罐子、瓶子、毛线、牙膏盒、剪刀、双面胶、胶水等,今天的制作主题是“昆虫的家”。5位幼儿围桌正在进行制作活动。5位孩子正在安静的进行活动,没有交谈。他们选取制作的主要材料几乎都不相同,所以造型也各不相同。凯凯用剪刀分别在牙膏盒和纸上钻了几个洞,把树枝的一端插进牙膏盒另一端插进了纸,进行造型,旁边的桐桐在进行纸杯加工,她也拿起剪刀尝试在纸杯上钻孔,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放弃。桐桐接着就到篮子里找材料,她拿出了一根绿色扭扭棒放在自己的桌前方,但还没有用起来。这时,旁边的凯凯接着又开始用纸杯造型第二个昆虫的家,他就近拿起了绿色的扭扭棒正要用,桐桐就开始找扭扭棒,看到凯凯在用,她马上一边抢一边说:“这个绿色的扭扭棒是我的。”抢到手就用了起来,凯凯看着她没反应,老师看到了走过来,告诉他们材料篮子里还有其他的扭扭棒。这时轩轩就从篮子里拿出了几根扭扭棒递给了凯凯。就这样大家又恢复了安静的状态,各做各的,直至活动结束。

分析:中班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美工活动,并完成任务,当他们对材料发生争抢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这些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但是整个活动中缺乏同伴互动,比如桐桐在钻孔遇到困难时,同伴们没有主动帮助,而她在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也没有尝试请同伴帮助解决的办法。虽然是区域活动,是否也应该鼓励幼儿的正面交往呢?

指导策略

1.在活动中,当幼儿发生争抢材料的冲突时,教师告诉他们篮子里有充足的材料,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问题。所以,不仅教师的关注引导非常重要,提供适宜的充足的材料也很重要。

篇12: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观察记录摘要

观察内容:

今天带小朋友进行户外活动,来到了活动场地上,我交代了今天户外活动玩的内容与规则,“今天,我们玩平衡木、布包、毛球。请你们自由选择,喜欢玩什么就去拿什么玩,拿了哪种器械就要跟着负责这种器械的老师那里,不可以乱跑……”孩子们对于户外活动特别感兴趣呢!他们一个个都玩得很高兴。忽然,听见传来了哭声。我赶紧寻着声音望去,只见淘淘正站在一个小朋友那里哭。我马上跑过去了解原因:“妞妞,你怎么了?”并安慰他不要哭了,妞妞抽搐着说:“我刚刚在玩布包,可是一会儿不想玩了,我把布包放在这里,去走了一下平衡木,可是回来就不见了……”说着说着妞妞又开始哭了起来,听了他的讲述后,我明白原来是因为有人抢了他的小布包玩具。妞妞刚才把布包放在一边,去走了一会儿平衡木,回来后就不见了,也不知道是谁拿走的,找来找去又找不到,想想就哭起来了。我安慰他说:“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玩玩的,布包不见了,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拿去玩了啊,你可以玩其他的玩具嘛,那边还有毛球、皮球都可以玩啊。”听我这么一说,他倒也不怎么伤心了,他说可是那个大布包是我先看见的。我告诉他说:“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你玩会儿我玩会儿才高兴嘛。如果你真的很想玩布包,你也可以找一个好朋友,跟他一起玩布包呀。”说到这里,我马上问身边玩布包的小朋友:“哪个大方的小朋友愿意与妞妞一起来玩布包呢?”马上就有很多小朋友积极举起了小手说:“我愿意、我愿意、我也要愿意的……”“妞妞,你看,这么多小朋友都很谦让,都愿意与你一起分享,你找个好朋友,你们两个互相合作玩游戏,你抛给我我抛给你,看看谁本事最大,每次都能接住布包,不让布包掉到地上。”淘淘听了似乎明白了,擦擦眼泪高兴地去玩去了。分析措施:

1.幼儿心理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他觉得这件玩具是他先看到的话,就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先玩得尽心了才肯让给他人玩。这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引导他们,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玩具。2.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3.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

在以后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谦让的精神,同事增强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5.

篇13:一篇瓷泥活动观察记录的研讨纪实

教研目标:1.通过研讨, 从尊重孩子学习方式和兴趣出发, 考虑材料投放是否有利于实现泥塑活动的教育目标。2.进一步拓展关于有效的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的策略。

教研准备:各位教师已经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 (教师干预、材料投放、技能支撑、生活经验和同伴交流等几个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评课。案例人手一份。

参与人员:专家、园长A、园长B、全体班长教师

教研过程:

一、呈现观察记录

本记录来源于王梅燕教师的大班瓷泥活动:《漂亮的泥板》。

这是一个装饰泥板的活动。活动中, 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搓条等技能在泥板上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 教师发现后, 对孩子说:“你的花纹装饰得很漂亮, 但泥板却没有花纹好看, 你能不能把泥板变得更漂亮呢?”孩子在听到教师的话后, 思考了一下, 然后用塑料小刀在泥板上画了一圈, 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形状修改, 然后用小刀将泥板切出了圆形。孩子边切边说:“这样, 我的泥板就比原来的好看了吧!”

在另一组中, 一个孩子用笔套在泥板上印花纹, 印完后, 他又选择用牙刷将笔套的花纹一个一个压掉。接下来教师和孩子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花纹都压掉?”

孩子:“这个花纹不好看!”

教师:“不好看的花纹你可以留着, 然后在旁边弄其他的花纹, 有了比较, 才知道你的花纹好不好看哪!”

接着教师用牙刷在孩子的泥板上示范花纹。孩子一直默默地看着, 不作声。

教师:“如果你不想这样, 那你也可以重新做一块泥板, 再进行装饰啊!你这样压, 你的泥板就变得不像泥板了。”

孩子还是不作声, 仍然用牙刷一个劲地在泥板上把花纹压掉, 直到所有的花纹都不见了。然后他又重新选择辅助材料来刻画花纹, 教师摸着孩子的头说:“那好, 你慢慢做, 希望你能做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泥板花纹来。”

二、初步分析案例

主持人:根据案例, 大家从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A:这名幼儿是个特例, 他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只是为了探索而探索, 甚至说是在玩工具 (牙刷) , 并没有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干预应重在关注他的操作过程。

教师B:在活动过程中, 我发现不止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用牙刷在泥板上刷花纹。我认为材料妨碍了幼儿的操作。

教师C:这个孩子是用牙刷去装饰他已经装饰好的泥板, 他在享受这个过程。

教师D:教师的干预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 像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案例中第一个孩子, 教师是用语言进行了干预, 孩子做出了回应, 而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我认为此时教师可以把牙刷拿掉。

教师B:孩子就是在享受那个过程, 把它拿掉不好。

园长A:我认为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适合孩子创作的, 有助于孩子创作的。不仅如此, 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 而并非是样样材料都“玩”一遍。

专家:这种现象如果是个例的话, 可以让他继续操作, 但如果是普遍的现象, 教师则要进行适当的干预。这个孩子也许是玩牙刷的经历较少, 所以特别感兴趣。

三、小组讨论探讨干预策略

主持人:如果是你, 活动中出现孩子用牙刷把所有花纹都压掉, 你会采取什么回应措施呢?

教师E:我觉得可以在孩子做了一块泥板后, 让他再做一块, 再去用牙刷进行操作。

教师F:案例中前后两个孩子都有教师的干预, 前者在教师的干预下做了回应, 并有改进。后者并不受教师的干预而改变, 他依然在享受自己刷泥板的乐趣, 可以再给孩子一块泥板, 让他继续操作。

园长B:我非常赞同前面教师的想法, 既然孩子喜欢这种方法, 教师就应该支持他, 再给他一块泥板, 请他再次进行创作, 满足他的兴趣。通过两次操作, 孩子会有所发现, 这时教师再进行干预, 如问他“你在玩牙刷时发现了什么?”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教师A: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时间,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让他继续去运用牙刷进行探索。

教师B:教师要选择合适操作材料进行投放。如果材料影响幼儿创作, 应该避免投放。

园长B:刚刚大家说得都很精彩, 下面请大家看看案例中这一段“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你的花纹装饰很漂亮, 但泥板的形状就没有花纹好看。”通过这段文字描述, 我请大家思考一下, 此时这位孩子的兴趣点在什么上?而教师又关注着什么呢?

教师I:孩子的兴趣是在装饰, 而教师关注的是泥板。

园长B:对, 两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所以这就是我想引起大家思考的地方, 这时, 如果是你, 你将会怎样去进行引导?

教师D:我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做的是什么?”假设他做的是块“蛋糕”那么就引导他想一想, 蛋糕有哪些形状的?从而使他去关注自己泥板的形状。

专家:这位教师的干预语言使用并不适宜。首先她否定了孩子的创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这样的话语, 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我觉得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照片、图片, 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原来“泥板可以这样的”, 促使孩子改进自己的创作。

教师J:另外通过记录, 也反映了在集体教学中, 特别是操作性活动中, 个体差异的问题难以得到圆满解决。现在一对四十, 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个孩子都关注到。我认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这种个体差异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在区角里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专家:所以教师要了解握每个孩子的发展现状, 这样在教学活动中, 能有意识地去多关注这类孩子。也就是,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去关注、干预那些能力发展慢的孩子。

教师F:碰到这种情况, 可以引导孩子之间相互合作、分工合作, 让幼儿管理幼儿。比如我带大班时开展陶泥活动时, 每组安排了正、副两位组长, 这两位组长可以直接起到帮带的作用。当某个孩子没有做好或是不会做时, 组长可以进行指导。

园长A:教师F的办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利用同伴来影响同伴。如果要以完成作品达到某个目标时, 则可以由组长来负责, 组长提醒其他组员, 特别能力发展慢的幼儿, 告诉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教师B:这个方法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组完成一件大作品, 由组长做主要的, 其他人做部分 (搓泥条、泥球等) , 组长进行组合。这样的话, 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的锻炼就更多, 能力会越来越强, 而能力弱的孩子差距会更明显。

园长B:在大班操作性活动中, 怎样去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这是集体教学中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去指导幼儿, 把握干预的时机, 通过多种方法如同伴互帮、提供多种材料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四、总结提升经验

关于材料投放:1.要按照学习的顺序来投放材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顺序, 也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投放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数量的材料。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 不能投放之后就不管它的效果。教师在准备材料之前就应该设想好幼儿会如何用这些材料。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要考虑材料投放的顺序、材料投放的分量以及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关于教师干预:1.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要让孩子自己去关注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他们在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2, 教师要避免负面、消极的评价, 如“你这样的不好看”等。3.教师的干预要把握一个宗旨:关注整体。干预的时机应把握好。干预的策略不要局限于语言上, 还可以利用材料进行干预。4.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可以采用同伴互助、教师引领、投放不同材料等策略。

篇14:幼儿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摘 要: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更是现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初任幼儿教师来说,如何运用这样一项基本技能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本文从观察目标的确立、观察记录方法的运用以及观察行为的解析等方面探讨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如何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行为观察记录;初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观察、分析、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教师应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可见,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幼教人员必须拥有的基本的专业能力。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使得教师理解儿童的需要与经验,使教与学的决策有理有据 ;深入、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各幼儿个体重点需要加强和干预的领域;改善教育和发展干预方法与成效〔1〕。因此,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是促进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手段。

一、初任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

初任幼儿教师又称新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从事教学工作1 -3年的教师。教师们刚从师范专业毕业,时间、精力充沛,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经过专业的学习,教师们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属于“缄默的知识”。教师们缺乏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问题的经验。她们虽然掌握幼儿发展的一般特征,但面对班上几十名具有各自特点的幼儿却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她们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强、不能够有效的实施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初任教师还面临着与同事处理好关系,赢得同事的接纳、领导的认可以及家长的信任与尊重的压力。

二、如何运用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促进初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人第一年教学的情况如何,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整个 40 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也确实影响到教师是否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由此可见,帮助初任教师解决任职初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对初任教师终身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实践性智慧的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观察幼儿。

1.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属于专业观察范畴,因此必定要有观察目标。观察目标的确定是初任幼教工作者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遭遇的首要问题。首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作为我们进行观察评价的指南,可以以此来确立观察目标。此外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法国《对母语学校的方向指导》、韩国《全国幼儿园课程》、澳大利亚《幼年学习大纲》均可作为我们制定行为观察记录目标确立的参考。参考这些资料可使得我们的观察记录工作更全面、系统,对幼儿的了解也更全面、更立体。其次,每个活动要到成的教育目标也可作为观察记录的观察目标。比如,蒙氏教育活动中,插座圆柱体这份教具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培养对应、序列的逻辑思考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抓圆柱体的圆饼作为书写的预备。在蒙氏工作时间,教师就可以依据以上的教育目标来观察幼儿操作插座圆柱体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分析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2.选用合适的观察方法

(1)叙事记录法。对于初任的幼儿教师,运用文字描述幼儿的行为是首先练就的行为观察记录方法。描述性词语的运用是该记录方法的重点与难点。初任教师在记录幼儿看似司空见惯的行为时有时会忽略幼儿行为的典型特征的描述,例如“说”可以描述为“耳语、尖叫、大喊、”等等,但不同表述的效果截然不同。缺乏这种形象的描述导致后续自己或他人重新阅读观察记录进行行为分析时产生误差。因此,为达到较好的记录效果,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短语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判断性词句或推论,不做推论,只记录发生的事实,是叙事性记录需遵循的原则。对描述事件的分析以及教育策略要与描述要分开。以下的观察记录只有对事件经过、表情、神态等的描述,没有对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

蒙氏工作期间突然之间听到当当的哭声,老师立刻过去看个究竟。当当气愤的指着萱萱边哭边厉声说:“他搞我”。 萱萱紧张的看着老师说:“他打扰我工作。”老师说:“不是不允许两个人做一份工作吗?”当当带着哭腔用反问的口气说:“我看看还不行吗?”老师说:“好了,你看完可以走了。”当当纹丝不动的站在那里,继续委屈的哭着说:“看看还不行吗?”说完后继续哭,并且肩膀开始耸动起来。我立刻过去抱抱他,然后对萱萱说:“来安慰安慰当当,他好伤心。”萱边抱当当边用体贴的口气说:“当当不哭了,不哭了。”这时魏思蕊拿来纸巾,边说当当没事了,边给他擦眼泪。当当还是不停的抽泣着,他们俩就不停的安慰他。萱一边安慰当当,一边时不时的用瞟的眼神看看我。当情绪一直没稳定下来,萱就慌忙的拿来二项式对他说:“当当来玩这个。”当当没有接受,而是一屁股坐在几何立体组前开始摆弄。此刻,谦谦正在操作这份工作。晨见状对谦说:“他动你东西。”吴伯谦说:“没关系,我们是好朋友。”他们两个共同玩起了这份工作。

(2)线路图法。运用线路图记录幼儿活动的轨迹,描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活动。例如实施蒙氏教育活动的幼儿园,在蒙氏工作期间就可以用线路图发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探究该幼儿在哪些区域停留了多久,以此反映出该幼儿对各个区域的偏好,以便调整后续的干预策略。

上图反映出该幼儿更偏爱美工区,语言区、人文科学区虽近在咫尺都没有过去操作。这是否跟该区域材料的设置有关,有待于对其他幼儿在语言及人文科学区操作情况进行观察以作比较,确定是材料投放的原因还是幼儿个体的原因。

(3)统计图法。运用饼图反应幼儿在某一项活动中任务达成情况。例如,在蒙氏活动中,自由工作期间,有的小朋友自始至终都进行蒙氏操作活动,但有的幼儿可能会出现无所事事,在教室内闲逛的状况。那么针对这些特殊表现的幼儿就可进行各种观察,统计出该时间段内他的活动情况。

(4)运用检核表记录幼儿的行为。初任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里程碑的发展指标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由于初任教师的经验不足,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观察更全面,以免观察片面。这样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省时省力,便于操作。

3.运用幼儿发展理论解析观察行为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记录的信息的分析与解读,提出干预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初任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还会反应不会作行为分析以及教育策略的提出。其实,这反映的问题也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处于“沉睡状态”,还没有用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恰巧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对自己所知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内化的过程,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以下是一位老师做的观察记录做的评价与分析部分:

三、评价

根据《指南》的语言目标:4-5岁的幼儿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他喜欢看图书,喜欢给老师讲故事,并且能坚持把一本书讲完。能说出书的大致情节。他摸着自己的嘴巴,演示鳄鱼当时的表情,说明他体会到鳄鱼当时的心情,对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对学习情境进行感受、结构化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因此孩子对《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诠释完全是他的构建过程,教师不用过多地精确解读文本的意义,而是引导幼儿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线索,创编、改造故事。

四、建议

老师应该重视幼儿的声音: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对文本作出反应,。鼓励幼儿倾听、回应别人的想法,即鼓励幼儿通过互动而创造新的意义。整理分析彼此多元角度的想法,并探索这些想法的关联与对彼此的意义。老师不是提供故事“正确意义”的人和提供标准答案的知识库,而是“创造意义”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线索,创编、改造故事。

这位老师对孩子阅读活动观察记录的分析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她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大量的专业知识。面对幼儿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信息环绕在教师的周围,但是为教师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信息正是教师的头脑起作用的教育价值观、儿童观。在这些内隐观念的作用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进入到教师的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发出指令指挥躯体进行相应的语言与动作,行为的结果的信息又传回大脑,大脑进行又一轮信息加工,发出新的指令指挥新的行为。 这样的过程正是教师对幼儿的行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调整教育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认识不断地趋近于客观、全面、完善,教育行为也不断地趋近于适合幼儿的发展,教育智慧不断的升级。

初任幼儿教师在对班上幼儿做了大量的观察记录对孩子的了解熟悉度比较高后就可把对孩子的了解情况分享给家长,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表现情况,以此对幼儿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沟通过程就是在向家长呈现老师专业化的工作过程,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同,赢得家长的信赖。初任教师也可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事分享,既能展现自己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赢得同事的认可与接纳,也能与同事互相交流学习。这样的学习更直观、具体、体验更深,更易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JaniceJ.Beaty. 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郑福明,费广洪,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2]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里德尔﹒利奇.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M].潘月娟,王艳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有改编).

[4][5] 侯素雯 林建华.幼儿行为观察知道这样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4.(有改编).

[6]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观察儿童[M].单敏月 王晓平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6.(有改编).

上一篇: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下一篇:生活在幸福中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