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2024-05-12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通用8篇)

篇1: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手段,但是有效的观察并不仅限于会看DD按照什么样的结构、角度和方式去看,还要求有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和记录工具。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DD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原始记录不描述内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够被充分定义为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从物理上确定的行为”(参巴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第43页),这些被描述的行为都应当能够得到操作性的定义,应当容易标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教师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行动方案,检验计划的效果并作出反馈。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较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终的决,那么根据有关的因素和方面设计表格,以进行阶段性的、系统连续的记录,就很有必要。

另外,针对现在占据主流地位的综合主题教学和新近兴起的项目(方案)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便于教师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同时能够灵活地、然而又是在一段时间内有保障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了便于教师自身和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指标,从客观效果而不仅仅是活动过程上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针对一些长时间的(可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项目或主题,由教师和研究者、管理者共同制定一些活动内容、资源状况以及幼儿发展等方面的表格,以确保教师的灵活性和自发性不会只是完全随兴之所至的发挥,以确保内部和外部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3)研究性、定期的、间断进行的记录表格。

前两种记录在时间上都是被动的,即记录的时刻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处于什么环节、发生怎样的内容,就进行怎样的记录,因而也是随意的。而这里的第三种记录在时间上则是主动的,因为什么时候进行记录、记录多长时间,由观察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参见庞丽娟《婴儿心理学》,第31页)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现场记录

大量的需要和能够进行瞬间反应的表格式记录(有些涉及到态度的表格是不需要、也不大可能进行瞬间反应的)、特定事件中的速记,以及一些临时的感悟和发现,通常都需要甚至必须在现场立刻记录下来,以免事后的遗忘和混杂。 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事后回忆记录

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的记录。采用事后回忆记录通常与如下因素有关:观察者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卷入当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观察记录,或者为了避免对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不得不采取事后回忆的记录方式;记录一个连续而完整的事件;人对于环境的知觉是整体知觉,其间获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没有意识到也不能意识到的,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联想或触动而回忆起来,从而可以大大丰富记录内容的背景和细节。

3、现场和事后相结合

该方法通常用于质的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科学中,在进行个案记录或深入访谈的时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现场记录完整的事件或行为,但又要保证第一手的、真实的和一些瞬间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经常采取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观察者用速记的方式或者借助录音和录像的手段记录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后进行事后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记录。这种情况对于教师的局部观察或特定事件的观察记录DD无论是旁观的还是参与的DD也同样适用。

该方法类似于社会科学现场研究中的“现场笔记”(《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第349-353页),其要点如下:

由于记忆信息的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所以尽可能在观察结束后立刻记录,或补充现场记录中遗漏的内容。

以印刷体打字并存档比手写更为可取,便于阅读和传播。这一点对事后回忆记录同样适用。

记录应至少制作两份,一份保存备查,另一份用于随时可能的修改。这一点,对于写和打字是同样适用的,而它实际上也是教师处理一切个人档案资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事后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时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骤:

(1)描述

以客观、具体描述的方式整理现场草记,将片段的记录或一张张的表格还原成连续的事件。在整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在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之间,产生互相的补充和印证。

(2)回想

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回忆起来在此之前的观察和记录中被忽略不计的细节或背景情况。即教师在这次观察以前曾经看到某种现象,当时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后来整理当前信息时,由于不再是简单的知觉和判断,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释,所以就容易唤起从前的相关信息DD我们通常所讲的原有经验。这种前后经验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响的机制,是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关键,也表明观察及其记录的连续性的重要性。

(3)分析和推论

观察者的分析意见和推论,包括事情的原因(动机)、现象的本质、问题的关键、意义、影响因素、各种相关关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断、归纳和各种假设性的观点。

(4)印象和感觉

对事件的纯粹个人性的印象和感觉,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论来,更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5)进一步的信息

即在前面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倾向和遗留的问题等,作进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观察。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篇2: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记录?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老师们。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一)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现场记录: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事后回忆记录: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的记录。采用事后回忆记录通常与如下因素有关:观察者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卷入当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观察记录,或者为了避免对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不得不采取事后回忆的记录方式;记录一个连续而完整的事件;人对于环境的知觉是整体知觉,其间获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没有意识到也不能意识到的,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联想或触动而回忆起来,从而可以大大丰富记录内容的背景和细节。

3、现场和事后相结合:该方法通常用于质的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科学中,在进行个案记录或深入访谈的时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现场记录完整的事件或行为,但又要保证第一手的、真实的和一些瞬间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经常采取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观察者用速记的方式

心对待他们,所以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我,有的连周末都想来幼儿园。问其原因,因为这里有燕子老师、小朋友和大型玩具。

美美(化名)是个很能干的孩子,经常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图书等,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吃饭也很好。就是午睡要麻烦一些。这几天,都是在老师的“看护”下方可入睡。好像每次都要等到我来她身边才能安心入睡。而且每次,都不需要老师太费力,仅拍几下,就很快入睡了。我想这好像与她对我的感情有关。就那今天来说,她看着的那种表情分明就是用期待的目光,渴望我到她这里来。后来当我悄悄走近她,没有拍几下,就进入甜美的梦乡。

分析原因有两个:

一是她的“嫉妒心”。当然这不是大人眼里纯正意义上的“嫉妒”,仅是出于想得到老师对她的爱。每当我帮助其他小朋友入睡时,美美(化名)都会情不自禁抬起小脑袋看一看。那种眼神分明就是渴望的眼神,渴望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拍拍她、关注她。也许当她看到我在拍别的小朋友时,那种亲切感让她觉得很舒服。她也想体会这种感觉。所以想用她的行为引起我的注意,把我‘吸引’到她这里来。二是她对我的爱。从美美(化名)日常与我接触时表现出的一言一行,告诉我她特别喜欢我,愿意和我在一起。对于此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这种不掺杂任何色彩的真诚的爱多么可贵啊!。我要竭尽全力去维持它、保护它。

是啊!日久见真情。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与班上的幼儿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幼儿虽小,但他们一样拥有多姿多彩感情,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爱,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人。

这也告诉我,要把爱播撒给每一位幼儿,让他们都得到老师的伟大的爱。

2附2: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

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所研究问题的由来,惟有如此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但有些教师不能找准所要观察记录的问题的“眼”,致使所做的观察记录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某幼儿园的几则观察记录片断为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片段一】xxxx年x月xx日下午,媛媛(化名)翻了会儿书,又去玩沙区看了看。最后,她去了音乐活动区。

【分析】教师观察记录的仅仅是幼儿单纯的物理行为,对其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进行活动、结果如何等全部忽略不记。而恰恰正是这些信息,最有助于教师发现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

【画外音】个体行为有许多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行为环境。“翻了会儿书”“去玩沙区看了看”等行为与周围环境无任何交互性的意义,对教师指导幼儿无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教师应以精炼的语言来记录幼儿的行为,尽可能涵盖所观察到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如:媛媛翻的是什么书?难度如何?她的阅读时间是多少?对该书的反应如何……总而言之,在观察记录时教师应紧紧抓住两个问题:环境是否对幼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幼儿又是如何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环境进行互动的?

【示例】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某幼儿园教师Lilly在xxxx年xx月xx日下午3时50分对Leo的活动记录(当时Leo正在美工区用一次性餐盘做拨浪鼓):Leo坐在他喜欢的黄椅

篇3: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观察记录一直是一线教师的短板, 有一定意识但比较随意无目的性, 即使记录也是比较的粗浅。但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良好场所。坚持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些情况, 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群体或个体的特点, 掌握个体差异及“最近发展区”,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有效的,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最终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观察与记录, 还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的方法, 以致影响了学习型区域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教师的观察与记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观察记录随意性较明显

区域活动中教师对观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无预设目标, 导致教师记录随意性大。

2. 观察记录不全面不深入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全面、不深入, 不能兼顾全体观察与个别观察的操作情况。要么教师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就会忙于全面的巡视, 从而被动、琐碎地去观察和记录, 无法对某个孩子的发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要么顾及个别孩子的观察指导, 不能兼顾全体的观察, 未能全面了解全体幼儿的基本操作状况。

3. 对记录信息的分析运用不够

教师对观察记录资料的价值认识和提取运用不够。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观察中的记录内容,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了解幼儿当下的能力及需求, 调整材料投放与指导的方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差异性地教学。

所以,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与记录, 最后能适时、适度、有效地介入指导, 最大可能地发挥区域的教育功能,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最基本的观察记录方法

1. 学会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关键

观察的要点:寻找观察视点, 设定观察目标、划定观察范围,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

2. 有效记录, 高度把握幼儿

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选取几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 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这样, 每一个月教师能对全班幼儿都观察一次。两位教师还可以分工负责, 各自参与到某个区域中, 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 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情况, 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 反思调整, 集聚能量

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并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留下的各种痕迹 (记录纸、计划本、语言等) 。同时, 还要及时吸收来自幼儿方面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 以了解幼儿的想法、思路, 明确幼儿探索的方向。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有问题或障碍时, 不要急于进行指导, 而要采取多形式的“问”与幼儿互动。

为分析投放材料与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调整, 观察记录时必须进行反思。如在结构区幼儿合作建构城堡, 要求幼儿分工要细, 并记录在计划纸上。果果负责搭围墙, 在建构过程中他说:“这好像体育场。”于是他转向建构体育场, 结果围墙无人搭, 这与预成的计划产生冲突。在建构体育场时, 他又搭看台, 又搭火炬, 投入更多的热情。

三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 教师的观察记录如何从粗到细

刚开始时, 教师的观察记录往往是粗枝大叶或烦琐无重点。具体表现在教师对观察重点的表述过于概括, 而这恰恰是造成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没有可操作性的主要原因。

2. 教师观察记录行为如何从随意到有意

教师在进行区域观察时, 最初往往是无目的和被动的, 而当他们有观察意识时, 却又常常出现为观察而观察, 对于信息缺乏主动分析和应对的意识与能力。

我们建议老师们在进区时带上笔和本, 方便随时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当幼儿遇到一个操作问题, 教师要先在旁边观察, 而不是先着急去指导, 让自己有时间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幼儿现有操作水平和材料设计的适宜性进行观察。教师从随意观察到有意观察的转化, 提高了对观察区域的全面把握, 以及针对观察计划中观察重点深度挖掘的能力。这样, 教师对个体幼儿的水平把握和整个区域活动的设计就更加明确了。在有意观察中的有效记录也改变了教师固有的工作习惯, 促进教师整体教育行为的形成。

3. 教师的观察记录如何从散乱到有序

有些教师由于观察经验的不足, 往往会匆忙奔走于各区之间, 以致对观察信息的捕捉和处理过于散乱无序。缺乏关于孩子操作的过程信息;当不同孩子操作同一套材料时, 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完成情况, 却没有关注不同孩子在操作材料时的差异, 把握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操作信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了解如何筛选观察中的有效信息, 帮助教师明确观察目的, 如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 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 如孩子对投放新材料的反应, 关注孩子的问题解决过程, 从而把握材料的层次性;了解孩子的合作交往水平等。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 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观察记录, 合理分析、调整, 且不断的循环往复促使区域活动良性发展, 为孩子们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平台, 让幼儿在自由、自主、创新的活动空间里、真正体验成功, 感到受快乐与满足!通过孩子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使得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进而在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 体现更大的价值。

摘要:很多时候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记录增加教师对儿童的理解程度, 更好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更有效的指导措施等, 这些都是一线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观察记录,有效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篇5: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怎么写

幼儿园随笔记录怎么写篇一

值日生工作即不是“监督”也不是“包揽”

案例中的晨晨显然并没有理解值日生的工作任务,以为就是在收拾玩具时指挥和监督别人,看得出,孩子的错误认识来自教师对值日生工作模糊的定位,也反映出班级紧张的人际氛围。

案例中伊伊的任务虽说是帮助餐后整理,但其实孩子们都已学会自己分类收放餐具和毛巾了,因此,他的任务实际上演变成了检查大家做了没、做得好不好。孩子们无端地被设定为怀疑对象,感到不被信任。这样的值日生工作给孩子们带来的隐形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我认为,值日生的工作任务不是让孩子指挥、检查、监督同伴,也不应包揽本该孩子们自己完成的任务,因为前者反映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而后者容易让孩子逃避应尽的责任。因此,如果要开展值日生活动,教师必须明确哪些事情是需要值日生为大家服务的,哪些事情是每个孩子必须自己完成的,比如自己取自己的一份饭菜,自己收拾餐具和毛巾,自己穿衣、整理床铺,自己收拾玩具图书,自己管理书包等。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对值日生的工作有准确的界定,孩子们就不会以为自己有特权,也不会无聊地坚守某些岗位了。

当教师告诉孩子们:“我们班里需要一些小朋友为大家服务,这些小朋友就是值日生”时,教师不仅应该让孩子们明确究竟有哪些工作需要值日生来完成,还要明确每一项工作完成的要求是什么,并分析孩子们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和孩子们讨论,使值日生工作开展得更有意义。比如,值日生每天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一组孩子担任,那么,当有些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做时如何分工?教师不妨将讨论的过程作为“建立值日生工作常规”的开端,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讨论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并维护他们的约定。对于一些值日工作的要求,要给孩子留下自主的空间。比如,照顾植物时需要根据泥土湿润程度考虑是否需要浇水,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是会主动思考的人。当然,教师所能想到的问题可能不及真实发生的问题多,但没关系,发生一个问题就讨论一个问题,这也是健全值日生制度的好方法,其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随笔记录怎么写篇二

我班的环保小卫士是一个可爱、聪慧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力创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她的表现尤为突出。

听她妈妈说:这段时间在家里,她让妈妈洗衣裤、鞋袜时,尽量少用洗衣粉、肥皂,尽量节约用水,将洗衣的水积起来,拿去冲洗马桶,拖地;淘米水浇花;用过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做垃圾袋,做到合理重复使用。每当看到大人在刷牙时没将关水龙头关掉水哗哗地往下流时,她会提醒大人要节约用水,还会象小大人似的对大人说,老师给他们看过云南因为缺水,庄稼枯死,河里的鱼都死了,树也死了,那里是多么需要水呀,或者干脆主动跑过去把水龙头关掉。可别小看,自从合理重复使用水后,她家每个月都要比以前少用好多水。不管在家还是幼儿园,地上有小纸片,她会弯腰捡起;墙壁脏了,她就拿出抹布擦干净;晚上当走出房门时,她会悄悄地把灯关了。

正如她妈妈说的那样,在幼儿园她也是这么做的,每当她自己洗完手,她会主动把水龙头关掉,当看到别的小朋友不好好洗手或小便池没及时关掉时,她会当好老师的好帮手,帮老师去制止。

她爱护每一株花草,每一棵树木,不摘花,不踏进草坪。她说:“我们幼儿园现在正在开展争当一名环保小卫士,就要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篇6:幼儿观察日记怎么写

刚刚进入幼儿园,才知道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一些理论的东西,缺乏实践经验。来到了幼儿园,面对新的环境,遇到新的挑战,我只能一切从头开始。刚进班时小家伙们对我是不理不睬的,简直把我当做了隐形人一样,小朋友们只是在主班老师唐老师的介绍下应付性的跟我打了个招呼后就再也没有人来理我了,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况。失落感向我不断地涌来,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我。

每天早上我会早早进班,把班上的卫生搞了,准备迎接小朋友。刚开始几天不是很习惯,所以不太会跟其他老师一样跟小朋友交流。但是两天下来,小朋友们也渐渐跟我熟悉了。我利用一切时间与小朋友相处,聊天,尽可能地走进小朋友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地小朋友们记住了我的名字;跟前跟后地缠着我问东问西;放学时他们记得和我道一声再见。我的努力有了收获,看着小朋友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会心的笑了。每天早上听到小朋友们的一声“黄老师,早上好”,这是最高兴的时候了,一直是我叫别人老师,没想到我也能被叫老师。

在这次实习中我第一次懂得了理解、喜欢小朋友,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跟他们比起来,我就像个大小朋友一样。但做为一个保育实习的我要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这还真有点难度。户外活动时,小朋友热了,马上给小朋友垫毛巾,换衣服;回到教室里,督促小朋友去洗手;喝水的时候,提醒小朋友不要说话,并放好听的钢琴曲给小朋友听,培养小朋友安静喝水的好习惯;吃饭时,观察每一位小朋友的进餐情况,提醒幼儿吃饭时安静,不挑食,细嚼慢咽;守午睡时,做好巡视工作,为小朋友盖好被子。上厕所时要帮忙组织纪律,让小朋友们规规矩矩的排好队上厕所。这所幼儿园没有保育员。只分主班,配班和协教。做保育工作的都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跟协教老师(也就是元老师)是最好的搭档,她也刚来不久。我们一起去端饭、抬床等等……

篇7: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DD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原始记录不描述内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够被充分定义为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从物理上确定的行为”(参巴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第43页),这些被描述的行为都应当能够得到操作性的定义,应当容易标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8:一篇瓷泥活动观察记录的研讨纪实

教研目标:1.通过研讨, 从尊重孩子学习方式和兴趣出发, 考虑材料投放是否有利于实现泥塑活动的教育目标。2.进一步拓展关于有效的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的策略。

教研准备:各位教师已经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 (教师干预、材料投放、技能支撑、生活经验和同伴交流等几个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评课。案例人手一份。

参与人员:专家、园长A、园长B、全体班长教师

教研过程:

一、呈现观察记录

本记录来源于王梅燕教师的大班瓷泥活动:《漂亮的泥板》。

这是一个装饰泥板的活动。活动中, 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搓条等技能在泥板上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 教师发现后, 对孩子说:“你的花纹装饰得很漂亮, 但泥板却没有花纹好看, 你能不能把泥板变得更漂亮呢?”孩子在听到教师的话后, 思考了一下, 然后用塑料小刀在泥板上画了一圈, 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形状修改, 然后用小刀将泥板切出了圆形。孩子边切边说:“这样, 我的泥板就比原来的好看了吧!”

在另一组中, 一个孩子用笔套在泥板上印花纹, 印完后, 他又选择用牙刷将笔套的花纹一个一个压掉。接下来教师和孩子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花纹都压掉?”

孩子:“这个花纹不好看!”

教师:“不好看的花纹你可以留着, 然后在旁边弄其他的花纹, 有了比较, 才知道你的花纹好不好看哪!”

接着教师用牙刷在孩子的泥板上示范花纹。孩子一直默默地看着, 不作声。

教师:“如果你不想这样, 那你也可以重新做一块泥板, 再进行装饰啊!你这样压, 你的泥板就变得不像泥板了。”

孩子还是不作声, 仍然用牙刷一个劲地在泥板上把花纹压掉, 直到所有的花纹都不见了。然后他又重新选择辅助材料来刻画花纹, 教师摸着孩子的头说:“那好, 你慢慢做, 希望你能做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泥板花纹来。”

二、初步分析案例

主持人:根据案例, 大家从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A:这名幼儿是个特例, 他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只是为了探索而探索, 甚至说是在玩工具 (牙刷) , 并没有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干预应重在关注他的操作过程。

教师B:在活动过程中, 我发现不止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用牙刷在泥板上刷花纹。我认为材料妨碍了幼儿的操作。

教师C:这个孩子是用牙刷去装饰他已经装饰好的泥板, 他在享受这个过程。

教师D:教师的干预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 像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案例中第一个孩子, 教师是用语言进行了干预, 孩子做出了回应, 而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我认为此时教师可以把牙刷拿掉。

教师B:孩子就是在享受那个过程, 把它拿掉不好。

园长A:我认为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适合孩子创作的, 有助于孩子创作的。不仅如此, 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 而并非是样样材料都“玩”一遍。

专家:这种现象如果是个例的话, 可以让他继续操作, 但如果是普遍的现象, 教师则要进行适当的干预。这个孩子也许是玩牙刷的经历较少, 所以特别感兴趣。

三、小组讨论探讨干预策略

主持人:如果是你, 活动中出现孩子用牙刷把所有花纹都压掉, 你会采取什么回应措施呢?

教师E:我觉得可以在孩子做了一块泥板后, 让他再做一块, 再去用牙刷进行操作。

教师F:案例中前后两个孩子都有教师的干预, 前者在教师的干预下做了回应, 并有改进。后者并不受教师的干预而改变, 他依然在享受自己刷泥板的乐趣, 可以再给孩子一块泥板, 让他继续操作。

园长B:我非常赞同前面教师的想法, 既然孩子喜欢这种方法, 教师就应该支持他, 再给他一块泥板, 请他再次进行创作, 满足他的兴趣。通过两次操作, 孩子会有所发现, 这时教师再进行干预, 如问他“你在玩牙刷时发现了什么?”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教师A: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时间,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让他继续去运用牙刷进行探索。

教师B:教师要选择合适操作材料进行投放。如果材料影响幼儿创作, 应该避免投放。

园长B:刚刚大家说得都很精彩, 下面请大家看看案例中这一段“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你的花纹装饰很漂亮, 但泥板的形状就没有花纹好看。”通过这段文字描述, 我请大家思考一下, 此时这位孩子的兴趣点在什么上?而教师又关注着什么呢?

教师I:孩子的兴趣是在装饰, 而教师关注的是泥板。

园长B:对, 两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所以这就是我想引起大家思考的地方, 这时, 如果是你, 你将会怎样去进行引导?

教师D:我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做的是什么?”假设他做的是块“蛋糕”那么就引导他想一想, 蛋糕有哪些形状的?从而使他去关注自己泥板的形状。

专家:这位教师的干预语言使用并不适宜。首先她否定了孩子的创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这样的话语, 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我觉得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照片、图片, 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原来“泥板可以这样的”, 促使孩子改进自己的创作。

教师J:另外通过记录, 也反映了在集体教学中, 特别是操作性活动中, 个体差异的问题难以得到圆满解决。现在一对四十, 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个孩子都关注到。我认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这种个体差异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在区角里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专家:所以教师要了解握每个孩子的发展现状, 这样在教学活动中, 能有意识地去多关注这类孩子。也就是,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去关注、干预那些能力发展慢的孩子。

教师F:碰到这种情况, 可以引导孩子之间相互合作、分工合作, 让幼儿管理幼儿。比如我带大班时开展陶泥活动时, 每组安排了正、副两位组长, 这两位组长可以直接起到帮带的作用。当某个孩子没有做好或是不会做时, 组长可以进行指导。

园长A:教师F的办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利用同伴来影响同伴。如果要以完成作品达到某个目标时, 则可以由组长来负责, 组长提醒其他组员, 特别能力发展慢的幼儿, 告诉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教师B:这个方法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组完成一件大作品, 由组长做主要的, 其他人做部分 (搓泥条、泥球等) , 组长进行组合。这样的话, 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的锻炼就更多, 能力会越来越强, 而能力弱的孩子差距会更明显。

园长B:在大班操作性活动中, 怎样去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这是集体教学中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去指导幼儿, 把握干预的时机, 通过多种方法如同伴互帮、提供多种材料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四、总结提升经验

关于材料投放:1.要按照学习的顺序来投放材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顺序, 也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投放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数量的材料。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 不能投放之后就不管它的效果。教师在准备材料之前就应该设想好幼儿会如何用这些材料。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要考虑材料投放的顺序、材料投放的分量以及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关于教师干预:1.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要让孩子自己去关注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他们在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2, 教师要避免负面、消极的评价, 如“你这样的不好看”等。3.教师的干预要把握一个宗旨:关注整体。干预的时机应把握好。干预的策略不要局限于语言上, 还可以利用材料进行干预。4.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可以采用同伴互助、教师引领、投放不同材料等策略。

上一篇:丁香结,丁香结吴文英,丁香结的意思,丁香结赏析下一篇:正规版银行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