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劳务经济文章促进农民就近就业2008.3.1

2024-04-22

做活劳务经济文章促进农民就近就业2008.3.1(精选1篇)

篇1:做活劳务经济文章促进农民就近就业2008.3.1

做活劳务经济文章促进农民就近就业

中共汉川市委汉川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汉川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立足本地实际,在全省叫响“要上班、到汉川”的企业用工口号,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训转移力度,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007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9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7.1万人,其中: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17.2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3.5%。

一、大力发展市域经济,促进就近就业

加快市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最有效途径。我市多法并举,上下联动,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快发展集群工业。我们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09家,产值149.5亿元。其中,金属制品企业27家,已成为湖北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福星集团钢帘线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金属安全门生产能力进入全国10强,钢构生产能力居华中地区首位,童车成为中国三大童车出口

1基地之一。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96家,纺织规模142万锭,其中马口镇已聚集纺织及配套企业188家,纺织规模93万锭,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正在建设的汉正服装工业城是华中服装工业第一城,建成后年生产各类服装15亿件、年产值400亿元,目前从业人员近万人。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医药企业28家,达利集团在我市连续三期扩能,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5.6亿元,共带动周边2000多人就业。厦门银鹭集团在我市投资7亿元建设食品工业园,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为我市食品工业注入新的活力。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增强了农民就近就业能力,2007年,三大产业集群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近12万人就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7年,我市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20个,过千万的项目100个。目前,新引进的项目中有50多个竣工投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三是着力壮大乡镇经济。我们积极引导各乡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链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市马口周边乡镇围绕纺织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四是积极推进全民创业。牢固树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理念,鼓励全民创业,推进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达到820家,仅2007年就新增140家。个体工商户达到2万余户,2007年新增4000户,实现农民转移就业3200人。

五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大力宣传“活力汉川、创业之都”的品牌形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三年来,回归创业企业达到158家,投资总额5.8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6500人。2007年,全市回归创业企业达到64家,投资总额1.5亿元,带动本地2100名农民就业。

二、狠抓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就近就业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整合资源抓培训。我市从实际出发,整合农业、劳动保障、教育、扶贫、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培训资源,逐步建立企业出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市农业局阳光办针对企业招工难问题,积极为企业进行招工培训,在汉正服装工业城设立专门的缝纫工学校,年培训农民工300多人,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各部门组织实施了“技能培训工程”、“雨露计划”等20多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特色抓培训。围绕汉川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民工培训,通过举办纺织学校、服装培训班、金属制品加工学习班等,培养了一批在纺织制线、电动缝纫、机械模具、食品加工等方面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队伍。各乡镇立足本地文化底蕴和传统手工特色,争创地方劳务品牌,初步形成了新河汉正服装、马口纺织制线、南河绣花、刁东建筑、西江缝纫等特色劳务品牌。三是注重实效抓培训。加

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优化教师队伍,保证学时到位,提高教学质量。邀请人大代表对市阳光办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进行视察与监督,市劳务办开展对农民工培训考核评比活动。同时,要求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持证人员比重。2007年,持证人员占培训人员的比重达到80%。

三、营造良好用工氛围,鼓励就近就业

我市针对部分企业招工难、就业难“两难”问题,畅通多种渠道,促进用工对接。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鼓励农民就近就业的优惠政策。市电视台开辟《就业广场》专题栏目,多层面、多角度宣传就业动态和创业典型,引导农民工把眼光更多的投向本地企业,直接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二是搭建就业平台。劳动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市委、市政府每年一度举办大型劳务用工招聘会。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组织企业集中招聘员工,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今年2月16日举办的“百家企业万个岗位”大型劳务用工招聘会,现场签订用工意向人数达5571人,其中农民工3100多人。此外,市劳动保障部门常年免费为用工单位发布用工信息,开通了汉川就业信息网,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渠道和空间。三是加强保障措施。切实保障工资待遇。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按照行业特点、劳动强度,合理确定劳动力市场

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马口镇的纺织企业普遍在职工宿舍安装空调和热水器,职工在食堂就餐每餐生活费只需1元,不足部分由企业补贴。不少企业还主动增加一些娱乐休闲设施,修建篮球场、图书室、卡拉ok厅等,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员工生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市27个乡镇都设立了工会和农民工联络站,成立了多个农民工劳动争议合议庭,建立了农民工城际维权机制,分别与洪湖市、嘉鱼县签订了城市农民工维权协议。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积极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金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强力推进农民工保险。2007年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分别达到35%、90%和98%。努力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我们出台相关措施,改善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农民工随带子女平等入读公办学校,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实现了属地化管理。

我市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差距。2008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实现培训2万人、等级技工发证1万人、培养农民大学生180人的目标,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5万人,切实推进全市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会画画的我作文下一篇:沉醉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