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2024-04-30

《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通用12篇)

篇1:《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看完此书,感觉有一种被洗礼过的呆滞,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没有想到书中的人情世故、官场云涌让我原有的价值观有一种震撼,我似乎觉得我所认为的,我所深信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徒有亮丽的光表,却丝毫没有窥视到内里的深邃。

书中的主角池大为从一个刚入机关的小人物到一厅之尊,中间历时了近的时间。在这十年里,池大为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他的生活环境不断地在改变。一开始的清高和孤傲救世,在世俗的现实被磨得不见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世故的处世技巧和察言观色的行为作风,已至到手握重权时的官威架子。一个人的成长主观意志很重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更是不可抗命的,不适应只有被人遗忘在角落,适应了抓住了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这是人间的喜剧,也是人间的杯具。

我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一本强烈震撼了我心灵的书。我以为写得不是虚构的,活生生的现实。我不自主的将书中的一些细节跟我的经历过的现实联系,竟然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场境。我想到以前那次去拜访公安局,接待的科员将我们领到他的领导办公室,泡茶斟茶,招呼好又跑回隔壁办公室拿了笔和笔记本坐在靠门口的椅子上做笔录,毕恭毕敬。我想到了平常办公室的工作生活,有时一对照,我竟是吓了一个寒战,感叹不已。人言可畏在书中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活生生的例子。古人的智慧深远博大,已至能够影响中国几千年至今而放诸今天之四海,亦恰到好处。

每个人是有一把尺,在书中池大为看来是有的,在现实中的我更是有的。但是或许只限于今天。因为明天我的环境改变了我的尺可能也就改变了。道理是掌握在谁的手里,有时是不辩自明。有为青年还是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于细微处,在一行一动间不断审视自我,改变以往的不适的做法,时时提醒自己如何将话说好,如何将事做对,如何与人处好,如何把握机会,如何提升自己的真本事,如何提高自己的形象和威望。

[《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篇2:《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刚开始吸引我读下去是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进入了某省的厅级单位,这个经历是跟我相似的。刚开始厅长整天逢人就说你是某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你以为是在夸你自己,其实,后来你才知道厅长是在标榜自己能把你们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招来成为他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兵,你只是一种现象,并不是某个人物——这个道理是池大为告诉我的。

故事从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池永旭的死说起。池大为是1957年生人,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上的大学,父亲在得知儿子被录取的消息后激动地突发心脏病去世。父亲的死,一方面让年轻的池大为初次对死亡这事有了思考。第一章中写到“我想不通,一个人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死去。可这是真的,真的,这个事实无法拒绝。”另一方面,父亲的一生以及死亡对于池大为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新审视甚至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父亲留下来的那些书是父亲一生信念的写照:代表书目是《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万世师表”,是孟子的“舍身取义,信善性善”,是屈原、司马迁、嵇康、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这样的父亲和潦倒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他父亲说的“我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就图了个清白,我死后用白布把我裹起来,你别忘了。”池大为在思考精神、道德的贵族与现实生活的贵族是否可以对应?他用半辈子去思考这个问题。

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后的八年时间里,按他的话说那就是“他坚持着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备的良知和气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凭生活经验活着,那他一定是个狭隘的人,只看见自己的人。世界上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从神秘的虚无之中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无法驾驭,也无法证实无法描述,却是那样确凿地存在。这是更高的真实。这个真实不是上帝,而是内心那种无法说明的冲动和渴望。这种声音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并受到感召,使他有抗拒生活经验的力量。那些圣人们,就是一些抗拒者。”

他不受重视,他每天很闲、甚至无聊,在这些无聊到发慌的时间里,他看完了所有的足球比赛、和晏老师一盘一盘地切磋象棋、他重新研读自己的专业书——医药学、发表了几篇论文。这种状态,让他有一种虚幻的满足感,甚至一度将这种“大隐隐于市”当成一种优越感。他设想自己站在一座山峰上的,俯瞰山脚下名利场中那些可怜可悲可笑的人在蠕动,蛆一般地蠕动。但是在八年未提拔、其他同事甚至比自己来得晚的人都慢慢有了该有的职位和住房条件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了——他自己可以这样,但还有老婆孩子不能跟着他吃苦。

他下定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当他终于决定了要进入的时候,才发现这种蠕动也是不简单的。首先就是对自己鄙视的丁小槐低头,以前他总是很鄙视丁小槐见到马厅长就停住侧过身子对马厅长行完注目礼等马厅长走过去才继续向前走的这种举止,更加看不起丁小槐在出差中乘马厅长不注意把马厅长的袜子拿去洗了的行为。后来,丁小槐升为副处级而自己仍然没有进步的时候,他开始硬着头皮去丁小槐家送礼拜年。放下这个面子他用了八九年的时间,“一个抗战都打完了。”

他开始学习在领导面前恭恭敬敬、低下自己骄傲的头颅。抓住自己老婆董柳给马厅长孙子打针的机会表现,也开始学习像别人那样——细致入微地替领导着想。在从科级提到副处、再到正处长,到厅长助理,到厅长。这一路走来,他都在心里思考、权衡这个问题,但现实的洪水猛兽打败了他心里且行且怀疑的那点信念。他成为了那个“不论是什么样子,入了围以后就只能是被预设的样子”的人。圈子内就是一个大熔炉,进去的都要被重新打造成既定的模子。谁从来都不是例外,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为你开先河。

篇3:《沧浪之水》读书笔记

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一辈子光明磊落、乐于助人,一生尊崇孔孟之道,在村里医患无数。父亲的高尚品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大为。小时候大为生活在静谧的小山村中,随父采药,与伙伴玩耍,倒也其乐融融。高考结束了,大为与伙伴们一起谈论着将来,对将来满是憧憬,好消息终于来了,大为被首都一所医类大学录取,攻读中医专业,其父也在笑意与满足中离他而去。

平静地大学生活中突然就泛起了涟漪池大为恋爱了,对方是一位楚楚可人的校花,家庭环境优越、华贵,名叫许小曼,之前,大为连想都不敢想,就因为这个,大为还得罪了不少同学。初恋的感觉总是美好的,互相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可时间长了,小曼的小姐脾气开始显露,大为总是忍着,后来,小曼觉得应该要大为去见一下世面了,于是经常带大为出入一些有重要人物参与的宴会等场合,以便让他多多结识一些对自己以后人生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可能是受其父亲影响,带有山村气息的大为对这一切很是反感,非常地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笑说,于是,两人出现了分歧,最终不欢而散。

青年时代的那些信念,那些理想,在步入中年之后变得都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在现实的面前,人总是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的幼稚。

参加了工作,明白了现实很残酷!残酷得让有些人接受不了,他的精神世界很崇高,崇高的太清贫了,于是他成了现实的牺牲品,是那么得可怜,那么值得人同情。但是却没有人敢于为他出面,因为现实摆在面前,谁都不想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前程,连累自己的家庭。

大为渐渐得明白咯!若要在当今社会的官场生活立住脚,就得学会做狗的形态,时时的观看领导的眼色,学会谄媚奉承,学会不择手段,渐渐地大为年轻时那种救人的理想不见咯!渐渐地为了金钱、地位不择手段,在利益的诱惑之下,他渐渐的麻木了。

在妻子董柳辅助及自己的努力之下,池大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登上省卫生厅的宝座,光环和权利有咯!但是感觉自己又丢了点什么,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没有救死扶伤,而在这官场中苦苦的挣扎,违背了自己的理想,违背了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原则,但是现实就这么的残酷,光做个好人有什么用,也就是下面一句,道理是捏在有权人手里的,有权人说你好,你才好,有权人不说你好,你再好也没用,看星星看月亮顶不了饭吃,太现实了。

池大为的经历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东西,在你看到之前必定有千万双眼睛已经看到过,他们的熟视无睹和铁石心肠,也是在残忍的规则之下压缩出来的;你想到的东西,在你想到之前,必定已经有千万个脑袋想到过,它之所以还是这样,的确有着无穷的奥妙和玄机啊,谁会一味的做贫穷的清高。

篇4:沧浪之水读书笔记

在内心如此忧伤的时候,读小说《沧浪之水》,思绪万千。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刚毕业,就被领导看中,还和美女谈起恋爱。仕途光明,美人在抱,貌似人生已开挂,妥妥的。然而,作为崇尚先贤、追求道德理想的青年,池大为在生活中手足失措、举步维艰,数年下来,一无所有,郁郁不得志。面对残酷现实,池大为最终彻悟,抛弃了坚持的操守,摧毁了内心的神圣感,理想主义的色彩褪去,从此活得轻松。溜须拍马、逢迎献媚、出卖同事,心中无顾忌,无所不可为,好运由此开启,短短几年,似乎一切都得到了。

这样的故事内容,注定了这是一部让人震撼、甚至是惊骇的小说。书中的所有人物,都在为自己的前途,为自己的利益,做着合乎情理的事情。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恶,也没有哪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一切是那么真实,那么合理,构成个体生命无法抗拒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池大为的父亲,珍藏着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在那本册子里,夹着他的自画像,下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小说名为《沧浪之水》,封面上,画着《沧浪歌》中,那位不论沧浪之水清与浊,皆能安然自处的渔夫――仰慕前贤而不得,效仿渔夫而不能,池大为,就陷入这样的困惑中。

小说用大量细致入微、准确而精彩的心理描写,讲述了池大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出困惑,向现实妥协,杀死过去的自己,成就新自我的过程,读来惊心动魄。

《沧浪之水》,是以官场为背景的知识分子小说,对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在池大为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怀着单纯善良的心,踏入现实世界,因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产生巨大困惑和失落感。求善而不得,为恶而不愿,陷入深深的矛盾中,纠结,无力,痛苦。最终,说服自己,抛弃曾经的坚持,与生活和解,像池大为一样,成为人生赢家。

池大为,是人生赢家吗?无法回答。《三国演义》里有诗句说: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池大为最终不是池中物,而是成了大人物,大有作为。他赢了,却让人心痛,让人慨叹。因为,他的人性最终扭曲,人格最终堕落,精神最终沉沦,他杀死了过去的自己,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我只想说:池大为的人生选择,不是指路牌;《沧浪之水》,也不是成功学。

篇5:《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当代》4月刊登,获《当代》年度文学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连日报》已连载,《三湘都市报》已准备连载,西安电影制片厂已拍成电视剧,这是阎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 小说分为四篇五部分94小节。

作者以主人公池大为的仕途成长为主线,以平淡的笔调,真切地展示了他的人生旅程,也逐一解答了曾经困扰他的难题。全书虽没有直接的说教,却无处不在诉说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与“固执”,而书中困扰主人公的难题,以及主人公在成长途中的种种表现,既是众多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也给了很多在迷雾中摸索的知识分子一个答复,一个有关某些坚持的答复。

篇6:《沧浪之水》读后感1400字

偶然间跟朋友谈起最近读的书,他说在看《沧浪之水》,隐约记得很熟悉,不就是电视剧《岁月》的原著嘛,正好趁这个时间拿出来读一读,对比一下电视剧,看哪些是更改的地方。

作为八十年代的研究生,池大为无疑是天之骄子,刚好此时正在推行领导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池大为作为最佳人选被马厅长直接留在了厅里,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刚参加工作的池大为每天过的并不如意。

“天天这么坐在办公桌旁,没做什么像样的事,倒是坐出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是荒原上的草,不知不觉它就长出了模样。这么混混沌沌过了几个月,就到了秋天。每天就那么翻翻报纸做点杂事就过去了,我心里很不踏实,又觉得奇怪,世界上还有这么拿工资的人。我每天都在盼望着有点什么像样的事让我来做,这盼望总是落了空。每过去一天,我都像在黑暗的台阶上踩了个空,心中空落落的。

机关单位事情少,比不上研究生的时候天天搞科研,池大为有些许不习惯,最令他厌倦的厅里某些小人行为。他内心的清高深受其父影响,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父亲给予了池大为最初的灵魂,一直是他的人生标杆。

耿直的池大为不仅厌恶拍领导马屁,还公开对领导做的决定提出质疑,相当于直接否定了领导的决定,任何时候在体制内和国企相关单位都是很忌讳的。一来二去,被发配到了边缘部门,女朋友也分了手。

在这里工作的时间中,池大为认识了他的妻子董柳并结了婚,这个女人也是池大为脱胎换骨的关键。董柳愿意跟着池大为吃苦,可以没有漂亮的衣服、独立的.厨房、好看的包包,但他们的儿子出生那一刻,所有都变了,董柳不忍心看自己儿子比别人过得差,奶粉、冰箱、摇篮、看病上学都需要钱。

池大为的岳母也要改过来照顾孩子,原本住的单间更窘迫了,分房索要无果;孩子上学想去省政府幼儿园,到处求人也不管用,最后还是托妹夫任志强帮忙才进去。促使池大为改变的关键点是儿子被烫伤,到医院治疗没带够钱,只能给厅里打电话,丁小槐安排好不交钱也进了病房治疗;再加上同学聚会看到昔日同窗好友个个都如日中天,自己却什么也不是,自己在乎的清高,知识分子的节操,显现的有些可笑。

再跟晏老师深刻长谈之后,池大为决定改变,为了妻子,为了儿子,不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人。晏老师讲的几句话特别有道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池大为是幸运的,正当他想积极融入马厅长的圈子时,一个机会来了,中医研究院院长想拉他签字把罪状告到省里,一起搞垮马厅长。池大为没有签名,连夜告诉了马厅长,此举正式被马厅长拥入怀中,没有经济问题,就不会倒下。池大为先是当上了中医学会会长,顺利办好省中医学会的年会,通过博士生考试,评上副研究员,又胜任了医政处的副主任。然后是药政处处长,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厅长助理,厅长。

纵观池大为这一段宦海浮沉的经历,他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到“社会精英”的转变。所谓“社会精英”大概是人们在这个社会的熏陶下形成的特有的印象,似乎身边多少有些成绩的人都比较擅长跟人打交道,圆润、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会站队,说到底还是要学会变通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只有变通肯定是不够的,池大为的自身能力还是很强的,在中医学会发表了很多专业论文;借助同学的力量,和厅长一起申报了国家课题,组织了上档次的学术研讨会,并且在此之前把课题内容完成出版书籍,帮厅长申请下来博士点;又把前任药政处处长行医的事迹进行了广大的宣传,将他树为了省卫生系统多年来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一个标志;再有抗洪救灾的防疫工作,顺利安排马厅长向省委梅书记的汇报会;在站队问题前面提前得知消息,力挺马厅长。

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了点子上,深得马厅长喜爱,这才是他最终走向厅长的重点。我自己也深有同感,在这个“体制”内,只需要对领导负责,谁能够代表平台,谁能够代表平台讲话谁就说了算,仔细观察每次大领导讲话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只要是人都会有盲点,特别是在他自己关注的事情上,人性是很难改变的。

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池大为的内心感受,可以从中读出他的挣扎、无奈和痛苦。与我而言似乎没有他那种转变的需要,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早已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为了生存、更好地活着,资源,利益在谁手中,自然就要去主动倾斜,去适应他们的规则,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这其中的艰难苦楚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

篇7:《沧浪之水》读后感1000字

主人公池大为作为第一个研究生被聘到卫生厅工作,刚开始他被马厅长重视,可以说他的起点很高。但是,他看不惯卫生厅里的一些人为了升职而毫无尊严地生活着,他在心里把这这些人称作“猪人”“狗人”.在他听了马厅长发表的言论后,他天真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最后的结果是他被调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冷宫”的部门。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改变自己那种对生活的态度,他反而认为在这样一个部门不用为了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去奔波感到庆幸,他与世无争地在这个部门一待就是六年。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主人公池大为的儿子一波出生后,抚养孩子的开销令他倍感压力,虽然此时主人公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寻求改变,而只是意识到了改变的必要性。最终使主人公彻底改变的是在儿子一波被烫伤后,不论他如何去哀求医院去救自己的儿子,医院也无动于衷。直到丁小槐“丁处长”出面才让儿子一波顺利住院。还有一件事是为了让儿子一波进最好的幼儿园,主人公费劲心思去找人帮忙可还是没有成功,但是被主人公一直鄙视的任志强却完成了这件事。这些事使主人公意识到权力和金钱的威力,他开始试图融入那个圈子。刚开始他很不习惯甚至根本无法迈出那一步,但一想到自己的.儿子,他便充满了动力,在做与自己内心的原则不符的事情而又非做不可时,他总会用手做出一个手枪的形状,往自己的太阳穴上“崩”一下,并用手做出“撕”脸皮的动作。慢慢地,他也便适应了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生活模式,再加上他的悟性,使他的官职一路高升。从一名普通的职员到科长,副处长,厅长助理,最后到厅长。主人公的从政生活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欧式古典 分割线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或听到的事情,我对官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不会走上这条路的决心。小说中“人只有一辈子”这句话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主人公的一生奋斗在官场的尔虞吾诈中,而我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一辈子,说短不短,说长似乎也不太长。而我在这一辈子又能做成什么呢?似乎是未知的。我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一门专业的技能,作为两年之后找到自己的“婆家”的砝码吧!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优秀与否,你是否无可替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一个自己的强项才是生存下去的法则。

鲜花朵朵 分割线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让我了解官场生活中的种种不堪,而是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无限思考。上大学后,我成了自由人,可现在无限的自由又会导致未来的不自由,想想还真是令人恐惧。就像小说主人公为了自尊而不去做那些所谓有损自尊的事,可最后他极力维护的自尊又带给了他什么,只是虚无罢了。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你要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遵循它的一套法则,不要妄图改变世界,你想要改变世界就必然不会被世界所接受,你所得到的也只是自己心里那一丁点的安慰而已,没有人会同情你,适者生存,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残酷!

对我来说,大学是找工作的前奏,我不能把它过得过于美好,否则,就真得没好了。对自己生活的规划是我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而自律也是我一直在寻求的方向,我不会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但我也不会让自己潇洒地过完四年。对于一些人,一些事,顺其自然就好。总之,一句话:努力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篇8:《沧浪之水》读书笔记600字

真为自己是个女子而感到庆幸,不用像池大为那样的为难,退一步,女的吗,不用那么冲锋陷阵,做好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行了,但有个前提是别人不能欺负自己。

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真实的一本讲述工作经历的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是医学硕士,在医疗系统机关当差,他遇到了所有知识分子都会遇到的人和事,毋庸置疑,他的经历我和我的几个已经辞职的同事几乎都遇到过。你天天看不起某些小人,但那些小人总会比你生活的好,人家学历没你高、学问没你好,业务没你精,但人家就能住大房子,开好车,孩子也能进省政府幼儿园,还请的起保姆。可主人公池大为呢,有知识分子的骄傲,敢讲真话,不趋炎附势,但他只能住在集体宿舍,没厕所、没厨房的宿舍,孩子只能上街道幼儿园,还因房间太黑暗了,被开水烫。

池大为知道怎样改变这一切,老是被老婆唠叨没用、冷嘲热讽,他也想改变,但他固守着这知识分子的那份难得的骄傲,活的很难很难……

我就看到了这里,据说后来池大为也混成卫生厅厅长了,不知他是如何转变的。

真实,太真实了,我又一次的为自己是个可以退一步的女子而感到庆幸,否则,像晏之鹤那样50多岁了还是个办事员,被比自己小很多轮的小领导们呼来喝去,那样多没尊严,心会很痛的。

篇9:《沧浪之水》读后感500字左右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看完此书已是夜阑人静,思潮难以平息。为什么纯粹的心灵坚守的人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当代知识份子是否只有做出世俗的选择才能有所作为?而知识份子的人文理想难道真的与虚无主义的价值一样变得豪无意义?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我宁肯面对性格的前定,而不愿面对命运的前定。我想这是对执着最有力的阐述吧。当代知识份子在心灵与现实的矛盾中是否如二千年前的屈原一样清则濯吾缨浊则濯吾足?那么我们今天对先贤圣人的的这句话,在当代知识份子中可以理解成随波逐流吗?可至少我相信屈原写下这句话时定然看破世俗,胸襟开阔,豪气冲天。亦或许还有面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感慨吧。

对于书中主人公的转变,我想只能理解为在市场经济操纵下的当代知识份子,只有宿命的同化,不动声色的世俗的理性化,却也是非此不可的同化。书中影射了权力这种资源的稀缺性,然而权力越大,实际利益越小。在权力面前我想都是幸与不幸,而这种幸与不幸正是遭遇了相对主义。小说是生活的影子,而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学,也应是从官场的复杂性繁衍出来。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请参照上一条。

在领导面前的清高,无异于扼杀自己的前途罢了。纵是千里马又何如?伯乐何有之?

阅完书后,有一个不得而知的道理,读书人不可能在现实逻辑之外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传统的精神不能做为现实的人文理想,换句话说传统的精神资源已逐渐不能与现实产生必然联系。反而相冲突。在冲突之下,必然发生有效沟通。怎样取舍呢?我想当代知识份子没几个愿学李白,陶渊明吧……

而我们也理解主人公的转变了。

纵观中国历代知识份子,大都命运多舛,没有几个例外,没有逃出命运操纵的格子。他们都是游戏规则的违反者,又是时间中的非功利主义者。他们大都被谪,被流放,生活悲怆。而今天,世俗化是当代知识份子的主流选择,小说的主人公也难逃此劫。之前的执着解决不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理想似乎成了空想。在权力的诱惑下,之前的人格也发生分裂,逐渐在官场的意识流里如鱼得水。

窗外灯光点点,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主人公的转变让我却之不恭,而我心灵深处,依然认为他是个边缘化的君子。

“梅落尘里,只有香如故。”

篇10:读《沧浪之水》有感

土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用水清濯缨来表明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来表明乱世则隐;可是在当今喧嚣又浮华的社会中,即便是用尽沧浪之水,也难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我想这就是题目的寓意,也是本部小说的主旨所在。

《沧浪之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令人信服的细节描写,将主人公的人生事迹娓娓道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医学毕业的研究生从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继而时来运转、名利双收。从原来自己鄙视、唾弃“猪人狗人”到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猪人狗人”,充满了心酸和无奈。

本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灵描写,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对池大为的一切感同身受,不能自已,在小说最后,池大为在父亲坟前真诚地忏悔:“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之中,虽波主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才使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这段话点明了池大为做着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但却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只剩下一点点虚无缥缈的虚荣,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池大为的蜕变并不引人反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使人们更加务实;池大为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医学研究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却因自己太过于理想、正直、不识时务而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社会是现实的,而官场更是现实的,他以这种性格在官场求生存,必然会被淘汰”.另一方面,生活的窘迫不容许他不蜕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困扰着他,例如:自己没钱没权,使自己的妻子怀孕还要挤公交,妻子生产没有足够的费用,与照顾孩子的岳母共处一室的窘迫,儿子被烫伤的心痛,儿子上学的烦恼等多种现实问题。这些使他最终意识到“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的流浪者”.池大为的蜕变是后天造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于生存的意义是历代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问题,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晏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晏老师也是书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池大为的成功与晏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晏老师熟谙官场游戏规则,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置身于官场之中,他虽保留了自己心灵中的一方净土,但是他的一生却极其平庸;一定程度上,他就是池大为,他是没有蜕变的池大为。

本部小说通过一系列完整细腻的细节刻画和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描绘了一些官场风云,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池大为蜕变为猪人狗人痛苦的征程和心理挣扎。池大为是一个多重人物的复合体,他是知识分子,他需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是市井小民,他必须关注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他是卫生局长,外表浮华而内心空虚,他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沧浪之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它紧扣生活和官场中的一些小事而暗含了一些生存的大道理;文本中多用动词和副词,具有动作性和感染力;塑造了一些接地气的小人物,如:晏老师聪明机智却不与世俗,无能无耻的丁小槐,曾今显赫一时最后却落魄的王局长和马局长等。大多数人都喜欢读《沧浪之水》,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启发,有的人喜欢作品中所描写的房屋、孩子等家庭生活问题;

有的人则看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有的人则关注该如何学会讨好领导以适应官场风云。

篇11:《读沧浪之水有感》

——读《沧浪之水》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拜读了阎真先生的《沧浪之水》,看似在阅读一本小说,又像是在体验现实。在文章的开头,序篇里他这样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开始,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感觉很深奥的样子,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好像慢慢体会到一点其中的意思了。大概是说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要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去适应你,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下,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毕业才工作的池大为锋芒很锐利,对一些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事他是不沾边的,也不屑去争斗。看不惯同办公室的丁小槐,对于丁小槐的行为,池大为是不屑的,说他们这一类人是猪人、狗人,可是渐渐的才发现自己所谓的那些清高并不能换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随着儿子一波的来到,家人给他的压力,他渐渐的转变了想法,像丁小槐那样的小人的儿子就能进机关幼儿园,而自己的儿子不能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用,无法给家人一个好的生活,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因为自己的职位太低,在厅里说话没有分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在中医学会的那些年虽然专心学术,也发表了不少的科研论文,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几乎是没有人问他的。而丁小槐此时已经是处长了,自己还是一个办事员,只因为自己坚守的那些信条,自己的儿子烫伤了自己说话没分量,还是丁小槐的一个电话才把问题解决,这些都动摇了他坚持多年的那些信条,并逐步的放弃。

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吗?一开始,池大为饱受无职无权之苦,但是当他尝到了一点权力的甜头,就发现自己以前真的是白白的荒废了那么多年,于是向权力进发,虽然他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违背良心的,但是还是会去做,因为在晏老师的开导下,他懂得了只有做到那个最高的位子才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够让其他人毕恭毕敬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果然,在马厅长的青睐和扶持下,池大为步步高升,读了博士,拿了国家科研立项的项目,做了厅长助理,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搬了大房子,从前冷眼相对的人都巴结起自己来了,没有人再看不起他了,这种感觉好极了。

然而,高处不胜寒,当他当了厅长之后,总是怀疑身边的人没有真感情,对他好也都是怀有一定的目的,是他的职位让他们亲近,如果不在这个位置上,就没有人会知道他这个人。一旦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总是会用特殊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围绕身边的人有几个是真心的呢?落魄的时候无人问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俗语不是空穴来风的。最高的领导看人都是最为通透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心思,一眼就能看透,这就是所谓的领导。他是村里出的一个人物,衣锦还乡的同时,与父亲灵魂的对话让他颤抖。父亲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村里的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而自己却在别无选择的口实中随波逐流的走上了另一条路,鲜花掌声、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让他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放弃了坚守,已不能回头。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审视自己的灵魂,所以跪在父亲坟前把父亲留下的那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烧掉。面对现实,他的内心是挣扎的,是痛苦的,但是又不得不继续将这个角色扮演下去,因为身边的人都在演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似乎是命运早就决定好了的。

权力是个好东西吗?一方面,权力的确是个好东西,它能够帮助你得到实质的外在利益,得到一些虚拟的荣誉和尊严,但是,一旦权力失去,又能剩下些什么?比如马厅长,比如马厅长前面的施厅长,因为之前受过他的恩惠,所以池大为才会在过年的时候去看看,厅里其他的领导也是,不过都是程序化的,机械的,根本没有什么人情味,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了,说话也不起什么作用,我看到了这赤裸裸的现实,人情冷暖。父亲只是乡村的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在去世时秦三爹只说了:“照规矩办!”马七爹更是将自己的棺材送给了父亲。可见父亲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

权力能够让人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就意味着权力可以让游戏者在游戏规则中处于优

篇12:沧浪之水有感

为了证明我读过过沧浪之水,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沧浪之水。本人觉得<<沧浪之水>>是一部拷问良知的书,书是基于屈原的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思想来引开的,也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主要思想。<<沧浪之水>>以一位具有研究生学历在省卫生厅工作的人物池大为为主要人物展开的事业奋斗史,也可以说是一步一步改变、扭曲自己的信仰与信念,最后熟练、习以为常的信仰与观点。在过程中,他反抗,他挣扎,但是现实的力量实在太强大,最后他不得不随波逐流并且到达了一个顶端。下面说说我的想法。

1.现实的想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钱有权才是硬道理,人们为了巴结钱与权,对”权”与”钱”点头哈腰的,一副谄媚相着实看了让人气愤。领导的事,不管是不是关于工作的,下面的人总是想得很周到,也许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奴隶性”吧。但是话说回来,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唯钱主义与维权主义的社会,没有钱与权是很难生活的很难办事的,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就没有一件事是不是通过钱与权办成的。拿钱换权似乎成了办事的潜规则,这潜规则比宪法更有约束力,钱的力量比宇宙的力量还大,而权就是办事的工具。你有钱但是没权是办不成功事的,但是你可以用你多余的钱转换成全,也就是贿赂来办好事。当然,如果你有权了,那么就像技工有了工具,就不怕没力量推了。权与钱自古以来都是社会地位的标志,熟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权力与钱都集中在了一块,但是社会上毕竟只有少部分人掌握了权或钱,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物质,但是另一部分人呢,他们可能什么也没有,生活还要为柴米油盐范畴,更别说精神上的富裕了,我想说,这样的社会只会拉大贫富差距,有时候还觉得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好呢。

话说回来,如果在这个权钱社会中,一个人不依附权与权,那么他只会被周围的人说成是傻瓜的代表,而不是一个精神富裕的代表。从池大为的身上可以看见,他开始不傍权与钱,为人民着想,先是找到了贬职,后来生活中的事也向他证明,人是不能没有权与钱的,没权没钱干什么都行不通。生活上的压力也就算了,可是,他心理上还要承受别人的冷眼,忍受他打心底瞧不起的人一步步攀升。生活中的每件事,他所经历的每件事都向他证明,不傍钱权是行不通的,要想活得有自尊,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争取尽可能多的钱或是尽可能大的权。

2.心理的想法

中国式的教育是,从小教育我们遵从孔孟之道,廉洁,做人民的公仆,坚持高尚情操…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是在<<沧浪之水>>中我们可以看见,在这个权钱社会要遵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反而的是,我们看见任志强有钱就可以得到博士学历,无论你品德高尚或是低劣。这样看来,权钱才是硬道理。我们被从小教育,追求钱与权可耻,可是离开了学校,我们却要重新接受一个新的观点----在这个社会,没钱与权是行不通的,不追求权钱的是傻瓜。可以说,这种观念的被迫改变给心理带来莫大的痛苦,不管是改变过程中的挣扎,还是改变后在父亲坟前的自责,但是自责又能怎样,生活不是我们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别人都那样做了,你一个人在那不是独树一帜而是奇葩不入流。改变自己从小到大坚持的信仰与信念很难,尤其是在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观念但是又不得不改变的观念更难,更痛苦。

上一篇:企业后备干部述职报告下一篇:主证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