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专题汇报

2024-04-15

大调研专题汇报(共7篇)

篇1:大调研专题汇报

武安市第七中学

“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 活动

专题汇报

今年12月份以来,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我校扎实开展“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工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宣传发动阶段,我校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人。通过宣读方案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成立“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连军强同志任组长,武海平同志任副组长,张建兵、郭红亮、张树平、张登科、马树彪等同志任成员。活动开展期间,把这次活动摆到学校突出位置,确定一把手负总责,确保力量到位,责任到人,着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广泛发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校组织召开“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动员会,专题研讨学习了本次活动的目的、重大意义及有关文件精神,并对活动从宣传发动、组织机构、工作分工、开展形式及内容等方面作了详尽安排。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将本次活动与“三到”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求民智,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深入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转变自身工作作风。通过动员,达到了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到位,使全体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氛围高度浓厚、行动高度一致。

(三)深入走访,调研座谈。按照动员会上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走访对象包括:一是学校困难职工。二是本单位的离退休老教师。三是困难学生家庭。在走访过程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并征求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真正深下去、坐下来,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听到真话、摸取实情,根据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教职工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明确工作重点,找准发力点,然后把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理上报。对活动中调查出来的各类问题,按照边走访、边调研、边讨论、边归纳梳理、边解决问题的原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逐一落实化解措施。一要明确责任。对梳理出的广大职工和学生家长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限期解决。二要区别情况,分类解决。对走访调查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到位;对要求合理,但一时不具备条件的,要明确态度,落实责任,限期解决;对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要宣讲政策,说明情况,增进了解,消除误解。三要积极建议,源头控制。对走访调查出的广大困难职工和学生家长反映突出的问题,要从源头查找原因,研究对策,防止引发矛盾纠纷,损害广大职工利益。

在这一阶段,共走访5名困难职工家庭户,走访3名退休教师,走访了30名家庭困难学生家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经过整理有十条,主要包括:学校应该让退休教师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学校应该解决用水不便问题,教职工应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应该多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等问题,学校都一一进行了解决。

二、工作成效

通过“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切实搭建了干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平台,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诉求有人听,问题有呼应。与此同时,干部也实实在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在心里,印在脑中,努力做到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切实排查并解决了大量矛盾和问题。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深挖出了一些长期存在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汇聚了群众关心发展、支持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长期以来最关注、最关切、最迫切的热点问题。比如学校原代课老师李延苏过去曾和学校有一些误解和纠纷,通过走访,现在这一问题已妥善解决。

(二)干部作风和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干部作风和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升。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建设和谐七中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形成,推进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二是精神面貌有了新改观。干部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放在发展上,放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难题上。与此同时,推进发展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三是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基层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四是下步工作有了新思路。通过深入开展“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切实排查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三、存在的问题

回顾和总结前期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一是资金不足,并不能给家庭困难师生带来太多的帮助;二是有些问题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就能解决,比如学校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下步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巩固和发展活动成果,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把本次活动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将继续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七中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篇2:大调研专题汇报

时间:9月13日 主讲人:吴昌满

授课内容:市委魏书记关于“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的重要论述(市委魏书记在全市依法用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的问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既是自身区位条件、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也是这个地区所具有的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组合。因此,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找准自身的优势、整合现有的优势、运用综合的优势,才能构建起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优势的率先突破带动面上发展的整体飞跃。从这次违法用地的表象上来看是土地利用的不科学、不集约、不规范,实质上还是墨守着“拼政策、拼资源、拼环境、拼地价、拼人力”的传统发展方式。这种做法在过去也许是可以的、行得通的,但是现在宏观形势有了新变化、经济政策有了新调整、发展环境有了新要求,我们就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就要把宿迁放在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定位,放在全球的大势中来考量,找准、放大、用好宿迁的新优势,实现宿迁的新发展。

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此消彼长、动态变化的过程。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的发展环境,我们宿迁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县区、每个乡镇又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部门又有哪些工作优势呢?我们有哪些优势能彰显出宿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呢?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就需要我们从本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认真查找。只要我们找出找准优势,认清认识优势,就能围绕优势做文章、发挥优势求发展、依据优势创特色,就能把具备的优势转变为产业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发展的优势。

第二,关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今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时又一次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冷静判断,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抓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遵循规律,创新驱动;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深化改革,稳中有进;新常态之“态”,意味着注重质量,调整结构,已成大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这些都使我们面临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过去动辄20%、30%甚至40%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那种依靠资源要素大投入大消耗为主要方式的增长路径已经难以为继了。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土地财政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快速扩张阶段已经结束,镇镇村村都建工业园的时代也已经结束。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肯定会有一个渐变的、相对较长的适应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对发展速度的把握必须从“盯住增速”转为“区间调控”;对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事后救急”转为“底线思维”;对发展措施的运用必须从“大水漫灌”转为“定向滴灌”。这其中,我们要深入思考好几个问题:首先,怎么尽快在理念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不发展的问题。应该讲,宿迁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发展。在新常态下,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立足于稳、好、快,全力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大家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其次,怎么尽快在速度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速度落差的问题。发展能走得更远不在于跨越,而在于持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高速进入中高速是最基本的特征。但建市18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使我们有的干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增长焦虑症”,速度一慢、心中就慌。怎样既走出高速纠结,又适应和保持住合理的增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再次,怎么尽快在方式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怎样发展的问题。新常态的特征就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这里的“优结构”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如此严重,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发展没有走出“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在新形势下,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既符合宿迁实际,又能适应新常态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尽快拿出答案,并在实践中回答好这一问题。

第三,关于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看实体经济效益好不好、看发展基础牢不牢。这次土地违法整改再次证明,在新常态下,宿迁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重要因素日渐式微,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进入到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到需要寻求发展新动力、推进民生新改善的新阶段。那么,宿迁的转型新路应该怎么走?转型新发展的“新”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看,应该体现在“特色、集聚、绿色、高效”四个方面,具体的说,就是城乡特色发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绿色发展、农业高效发展。

城乡特色发展,强调的是“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对乡镇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做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因此,在产业选择上,应该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坚决不搞“村村招商、镇镇建园”的“一刀切”,对一些有工业基础、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可以适度发展工业园区;对那些没有工业基础、综合实力比较弱的乡镇,则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城镇建设上,应该坚持“一张好蓝图绘到底”,做到一乡一色、一镇一品,坚决不搞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要能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美丽的乡愁,不盲目推进居住集中;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住后人的评判,建设百年不拆的建筑;要有历史的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要着力内涵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影响力、带动力,走有特色的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发展,强调的是“集聚”,这就需要我们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理念,有“敢于舍得舍弃”的胸襟,立足产业基础选准特色产业,聚集要素持之以恒进行培育。产业集聚的重点在市、县(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有效方式就是专业招商。各县(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抓紧选定“2+1”的产业体系,即2个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和1个以前没有或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尽快启动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抽调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年底之前,将专门听取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关于产业集聚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企业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绿色”,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能始终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利用绿色技术,采用绿色管理,推广绿色营销,生产绿色产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这既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宿迁生态的内在要求。推进企业绿色发展,一方面是抓好存量企业的“绿色化”,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抓好增量企业的“绿色化”,恪守生态底线,提高招商门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通过高端的绿色增量来稀释现有的低端存量。

农业高效发展,强调的是“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第四,关于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的问题。发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过多关注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增长,必然很难很好地兼顾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这次出现的违法违规用地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当前,面对发展新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良性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我想,思考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如何在新常态下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现在,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愿望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生存”转向追求“生活”,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民生需求全面升级,民生问题关联影响日益放大。我们要充分研究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举措办法,以民生改善释放发展潜力,实现更有人情味的增长。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如何科学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社会矛盾,特别是目前由违法违规用地带来的众多现实问题,要积极呼应群众的诉求,从既能维护大多数群众共同利益,又能照顾到极少数群众特殊利益的角度出发,想点子、出招子,把问题解决彻底,让群众认可满意。第三个着力点,就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民生新改善。对于民生改善,我们不能只是个案式地解决眼前或者局部问题,还必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收到持久成效。要从制度安排上思考如何推动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三个优先”的有效落实。同时,要突出重点工作,对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

第五,关于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全市之所以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甚至在以往违法违规用地还没有整改到位的情况下,新的违法违规用地又在不断蔓延,根源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彻底突破原有发展方式的思维禁锢。改革是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反思原有的发展模式,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办法,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开创新常态下新局面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如何“谋”改革?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民生导向,重点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突破口,让我们谋划推进的每一项改革都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特点、有成效的改革,坚决防止为了改革而改革、防止形式主义的改革、防止急功近利的改革。另一方面如何“求”实效?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抓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已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力求尽快释放改革红利、见到改革成效,给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市上下都要在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不断唤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涵养“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定力,砥砺“蹄疾而步稳”的理性,共同激扬改革好声音,齐心奏好改革交响曲,打造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改革的新成效推动发展实现新突破。

上面提出来的这五个问题,既是我们基于对当前一些凸显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反思,也是立足宿迁下一阶段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所必须弄清楚、想明白的问题。只有把这五个问题分析透了、研究透了、思考透了,我们才有可能为迎接新常态下的种种挑战做足准备,才有可能找到符合宿迁市情、符合各地实际,并真正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路径。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二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15日 主讲人:王永

授课内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主要成绩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三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17日 主讲人:陈家圣

授课内容: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近期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论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18)完善税收制度。(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2)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放宽投资准入。(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26)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7)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9)发展基层民主。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5)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3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4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1)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55)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56)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5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抉择

“新常态”一词既是中央对经济时局的冷静俯瞰,也代表着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操作趋势。

1、适应“新常态”。

在过往长达36年的时间跨度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接近10%的年平均增长,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然而,自2012年3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已在“低位”横盘了7个季度有余。按照传统思维,一旦经济出现持续性下行,政府总会采取“总量刺激”政策。然而,新一届政府在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有条不紊推进既定的经济步调,无论是决策者所秉持的行事态度,还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幅度,都表现出少有的“定力”。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高层对经济下滑生态最精确性的归因分析,用经济学术语概述,“三期叠加”就是中国经济面临基钦周期(存货周期)、朱格拉周期(资本支出周期)与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的叠加。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经济必须承担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化”压力,而且要消化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累计而成的财政与货币风险,同时还须挤压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对接,还是对资产错配的纠正,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因此,对于经济的换挡与减速,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受“三期叠加”的时间约束,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能保持着7%左右的经济增长波幅。长期来看,只要守住了底线:7%以上的经济增速、4%的失业率和3%以下的通胀率,经济与社会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各项改革就可以赢得回旋的空间。

2、营造“新常态”的持久动能

保持“平常心态”并不是不允许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相反更应提防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增长的失速,尤其要防止部分风险因素演化为局部危机。因此,在“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出口”,而是逐步转向依赖于“投资+消费+创新”;不再依赖于房地产或其他某一产业的突击式拉动,而是转向于一、二、三次产业尤其高级产业的联动;不再依赖于加杠杆“捂风险”的方式,而是通过改革理顺权力与市场关系,发动市场力量进行资源重置,营造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动能。

由此,“新常态”之下的经济特征除了经济增长放慢速度外,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作为三次产业的服务业比重或超过第二产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将日显活跃,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逐步上升;金融市场中债务风险得以渐次释放,直接融资的信用体制日渐健全;劳动者技能产出超过其他全要素产出,人口的城镇化占比不断扩大等。

3、“新常态”下的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前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继续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在总体遵循“微刺激”的原则下,财政资金将寻求集中性突破,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 “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基于“去产能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将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地。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四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20日 主讲人:许丽

授课内容: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

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全会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在江苏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江苏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议

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审议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5个改革专项意见。

篇3:做好大调研辨清新常态

结构优化 调整是破解难题的根本

结构优化调研组分两路出发,重点就区域结构与产业转移、原料结构、纺织业服务延伸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凡是良性发展的企业和地区,无一不是以调整为抓手应对竞争,从而更优更强。

3月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带队的调研组来到江西九江市,深入纺织企业,重点就行业运行、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区域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王天凯一行先后与江西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瑞昌鸿达纺织有限公司、九江恒生化纤有限公司、江西德鑫纺织有限公司、德安塑丽龙纺织有限公司、江西锦兴纺织有限公司以及鸭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

王天凯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纺织行业的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也将进入一个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各方面的要素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单纯靠成本吸引的转移优势现在已经逐步减弱,原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方式,要深入探讨行业市场发展与产业格局的结合点,要准确判断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出产业发展的潜力,促使江西纺织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该小组还将于近期赶赴新疆,调研当地纺织行业发展情况。

3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一行则前往浙江桐乡、海宁、许村、诸暨、义乌等地,对当地化纤、针织、家纺企业及产业集群地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凡是良性发展的企业和地区,无一不是以调整为抓手应对竞争,从而更优更强。

近两年,当不少化纤企业受到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困扰时,新凤鸣集团近三年投资却超过40亿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聚酯装置和纺丝、自络、包装自动化生产线。集团董事长庄奎龙用一组数字反映了企业发展现状:2014年,公司纺丝能力增长45%,完成产量179万吨,产销率100%,实现利润3.6亿元,纳税3亿元。

桐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许金祥称,公司近几年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和“机器换人”,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国家纳税超过61亿元。

海宁经编产业园近几年依靠政府引导,以“服务业创新发展”为调整方向,加快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上融入海宁服务业“一带十区”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经编产业升级。

许村镇政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规范许村家纺产业集聚化能力,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合力发展,拆掉400万平方米的违建厂房,规范当地产业发展环境。

针对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高勇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调整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化纤工业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绝对不是简单地淘汰过剩产能,而是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对装备水平高、耗能少、用工少、品质优的先进产能还要鼓励投资。海宁马桥经编和许村家纺的发展经验和调整思路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可向全国推广。

创新驱动 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成果

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调研组共分为4路展开调研,分别为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两化融合、品牌建设与供应链优化和管理创新与人才建设。调研组了解到,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建设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3月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带队的调研小组,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为主题,赴山东省泰安市对山东康平纳集团、华兴纺织集团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鲁普奈特集团等8家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组织地区企业进行座谈交流。通过走访,调研组发现,这些企业虽然身处不同的纺织产业领域,但他们成功的关键都是依靠科技创新。

华兴集团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实现壳聚糖纤维及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依托纤维制造技术,企业延伸了产业链,从纤维延伸到了终端类,从纱线延伸到内衣、再到面膜乃至航空航天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不断围绕壳聚糖纤维扩大产品外延。

山东康平纳集团在装备领域所取得的业绩则是业界有目共睹的,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已经成为行业焦点。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创新案例,在长达十多年的转型之路上,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紧密合作,最终实现了成功转型。

当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他们在面对国内外需求低迷、要素成本上涨等重压之时,更加明确要依靠科技创新寻求突破。

3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一行就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情况,前往江苏无锡展开调研,深入企业了解运行情况,并组织企业进行座谈。

在座谈会上,红豆集团、无锡一棉、宏源纺机等10家单位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两化融合的运用情况。据企业反馈,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运用都相继走过了很长的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红豆集团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第四批八家虚拟运营商牌照,成为首家获得此牌照的纺织企业。

调研组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结合是企业转型的重点。在向中高端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自身的转型,这来自于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

座谈会后,调研组还参观了红豆集团和吉姆兄弟(无锡)服装有限公司。截至记者发稿,调研组又奔赴浙江濮院,了解当地企业两化融合情况。

3月1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带队的品牌建设调研组来到江苏海门,参观了中国家纺博物馆及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

会上,叠石桥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江永军介绍了叠石桥家纺产业的发展情况。家纺产业是海门叠石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撑产业、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海门形成了以叠石桥市场为核心的家纺产业集群。江永军透露,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在2014年的整体运营较为平稳,叠石桥市场去年完成交易额553亿元。多年以来,叠石桥高度重视家纺品牌建设,截至目前,集群区企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江苏省名牌产品11件、江苏省著名商标10件。

据了解,品牌建设调研组另一分队也赴福建、浙江就品牌建设情况展开了调研。

3月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纪委书记王久新带队的管理创新与人才建设调研组,在福建长乐与当地企业召开了座谈会。

座谈会气氛活跃,大部分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难,年后开工难、原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高企等实际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但也有部分企业在用工方面有自己独到和领先的地方。据金源纺织董事长郑洪介绍,企业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今年春节后企业开工率非常好,从正月初八到十五,开工率已达到90%以上。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长乐市锦源纺织有限公司、长乐市新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责任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须规范发展

在浙江苍南县,调研组了解到,作为纺织行业内首家全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试点基地,苍南通过开展节能技改,延伸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在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

3月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带队的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调研组到达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围绕当地纺织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及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展开调研。

上午,调研组在苍南县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召开了座谈会。苍南县纺织企业积极发言,并提出企业用地和税收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苍南县经信局副局长蔡可评介绍:“针对纺织企业反映的这些问题,近年来,苍南县积极进行改革,坚持规范发展,加强园区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改,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拆违治乱,取得了不小成绩。今后,将继续增强力度推动苍南县纺织企业发展。”

徐文英指出,作为纺织行业内首家全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试点基地,苍南近年来发展不容小觑。未来,苍南的纺织企业要充分运用优势,规范生产,做到原料来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规范厂房和设备、完善产业链、完善税收制度,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篇4:大调研专题汇报

情况汇报

巡查科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工作安排,针对科室存在问题,深入探讨学习,强化人员责任意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完成本科室工作。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巡查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包靠路段环卫、绿化、市政等城市管理事项进行检查,巡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道路巡查不仔细,问题跟踪解决力度不强。

二、下步改进措施

1、根据《高新区城建局城市管理网格长路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巡查人员进行打分,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监督管理。

篇5:大调研专题汇报

教育系统主题教育“大调研”活动汇报材料 按照市主题教育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教育系统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工作实际,市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大调研”活动的开展,科学谋划调研内容,不断创新调研途径,切实强化调研措施,在“广、深、实、严、真”五字上做足了文章,达到了常规工作和调研活动的“两不误、两促进”,为下一阶段的“总结提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根据教育系统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紧密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凝心聚力谋求科学发展”的总主题,紧密围绕“干部职工受教育、事业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紧密围绕“聚精会神干事业、公平正义促和谐、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万人大调研活动。

篇6:大调研专题汇报

根据区人才办的统一部署,我局在“人才大调研活动”中主要承担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的调研任务,自调研活动开展后,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就调研活动做了如下工作:

一、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人才大调研活动要求,结合莲都区旅游行业实际,制定《人才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以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导游人员整体素质、积极推进我区休闲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明确大调研活动的现实意义,并提出调研活动实施步骤,明确保障措施。

二、建立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成立莲都区风景旅游局人才工作大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副局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事务。

三、走访景区,进行摸底调查

调研小组成员走访景区、管委会、旅游渡假区管委会、漂流景区、森林公园等5个旅游景区,对旅游从业人员构成情况及需求进行摸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汇总成统计表。

四、对接高校,缓解需求压力

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周末、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日期间,由在校学生到各大景区担任导游一职,缓解在职导游供需不足的问题,并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平台,使旅游行业

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五、拓宽思路,提升接待水平

篇7:中纺联春季大调研导航“十三五”

从3月初开始,多路调研组在中纺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分赴江西、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福建、安徽等地的纺织产业重点地区和企业进行调研。带着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责任发展等重点课题,本次春季大调研共分7路展开。

此次调研重点了解到了各产业集群地和重点企业“十二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到了新常态背景下,各地区各企业“十三五”及未来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的新举措,以及对相关政策、行业服务的建议和诉求。

相信,在这些详实调查和中肯建议的支撑下,我国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将更加落地,目标将更加清晰。

结构优化组

主题1区域结构调整

产业转移需寻求新的突破口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着一个新的阶段,而对于纺织产业来说,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同样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的模式已经逐步减弱,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未来我国纺织产业的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该如何走?方向和趋势该如何把握?这些不仅仅关乎到当地经济的增长,更关乎到整个纺织产业发展的未来。

带着这些问题,3月9~13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带队的区域结构调整调研组实地走访了江西、安徽两省的纺织企业,就两地的行业运行、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产业转移趋势放缓

调研显示,“十二五”以来,江西省紧紧抓住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历史机遇,并不断夯实承接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纺织产业由此踏上快速发展之路。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据江西省工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4.19亿元,占全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09%,占中部六省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2.23%。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江西省纺织行业取得了三大成效,一是行业规模快速壮大,在全国位次全面前移,从2008年的第12位前移至2014年的第8位;二是服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第一大子行业;三是棉纺产能快速聚集,集群式发展态势良好。

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2014年江西省纺织行业产、销、效益同比分别增长14%、18.4%和23%,三大指标增速虽与2013年基本持平,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十多年的首次下滑。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也体现在安徽省,据安徽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严立鸣介绍,自2012年起,安徽省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开始放缓,2012~2014年增速分别为-4.6%、27%和2.1%。

“虽然去年仍受益于前几年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但投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后劲不足,产业转移出现放缓、水平不一等情况。”严立鸣说。

虽然产业转移出现放缓趋势,但是安徽全省纺织行业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安徽省去年纱、布产量同比增长10.4%、8.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和9.4个百分点;服装产量同比增长5.8%,增幅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成绩超出预期,在安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处于较好水平。

应按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进行

江西省工信委副主任万庆胜认为,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仍将在机遇与挑战中迂回前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减缓,并逐步向整体转移模式过渡。万庆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部分外资返回境外建厂,另一方面是发达省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省内转移,同时中西部地区产业链尚不完善,普遍缺乏专业市场的支撑,再加上中西部劳动成本及土地价格逐年上升,转移企业成本降低的效果不明显,转移意向随之减弱。但东部发达省份日益趋紧的资源能源,又迫使低收益的传统纺织产业必须向外寻求发展,而单个企业的对外转接又受到以上多方面的条件制约。

“预计未来几年产业转移模式将逐步过渡到企业整体转移,只有这样的转移才能促使承接地区下大力气解决配套,实现合作共赢。”万庆胜说。

事实上,在纺织产业转移这些年来,除了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和产业链不完善外,更重要的是,其转移过来的企业产业层次偏低。

在江西走访的数家纺织企业,其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仍以常规初加工产品为主,企业盈利空间小,风险大,同时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多种因素的制约,也让产业承接地的一些企业有向其他优势地方继续转移的想法。江西凤竹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纺织产业转移就像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地区的产品价格比我们低很多,同时新疆纺织产业兴起,产品价格也比我们要低,我们现在受到前后夹击,打算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

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晓鸣认为,企业转移成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招工方面,政府每年要当成大事来抓。二是公司要加大力度稳定员工队伍。“我们投资了1.1亿元建立员工公寓,保证所有班组长10年内免费居住,10年后产权归个人,这样的力度在纺织企业中并不多见。”

严立鸣表示,安徽在产业转移方面将以做大总量优化升级为重点,引导、优选纺织产业转移,着力发展产业用、家纺、服装等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并加快推进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等纺织特色园区建设,发挥集群规模效应。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兼并或整合一部分实力较弱但加工制造能力水平较好的小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王天凯指出,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各方面的要素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单纯靠成本吸引的转移优势现在已经逐步减弱,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方式,要深入探讨行业市场发展与产业格局的结合点,要准确判断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出产业发展的潜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进行。

“未来区域结构调整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与国家战略决策相结合,‘一带一路’没有纺织支撑不完善,京津冀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开发区建设也有大好机遇。二是区域结构调整是市场行为。三是未来招工更难,如何稳定职工队伍最为关键。” 王天凯说。

主题2海外布局

“走出去”成资本输出新路径

去年以来,纺织工业也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增长趋缓的新常态,受制于国内外政策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从国内投向国外,跨国资源配置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的标志,就是我国已经从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纺织业也在这一转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在江苏的调研结果看,纺织企业“走出去”的进程比预想的要快得多。

初衷:受成本、政策因素“被逼出去”

江苏双山纺织集团是一家以棉纺业为主的企业,这些年饱受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企业用工短缺及成本上升、税负过重、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现在工人退休一批就少一批,我们在国内越来越难以生存,不走不行了。”董事长朱克荣坦言这是公司决定“走出去”的初衷。现在公司已经在非洲的坦桑尼亚低价购置土地,打算在非洲谋求发展。

和双山纺织一样,江苏裕纶纺织集团也面临着生存问题,去年公司迈开了海外扩张第一步,组织去越南考察调研,决定在越南建设产业基地。去年3月,裕纶集团越南公司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裕纶纺织集团在越南南定省宝明工业园区内,已建立起一座占地120亩的现代化厂房并投产。董事长朱继南更是用“走投无路”形容“走出去”的动因。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几年前在商务部支持下,江苏永元投资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东方工业园,专门吸引中国企业入驻。得益于工业园的出口免税、原料免配额、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因素,目前该工业园已经吸引了24家中国企业入驻,其中有纺织企业4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于今年4月去该工业园进行考察。

结果:跨国进行价值链整合

地毯是个小行业,开利地毯股份有限公司在地毯界位居前三的水平。由于高端地毯消费主要在国外,公司一直在考虑“走出去”,跨国配置销售网络。去年公司收购了法国Tecsom公司,这是开利地毯收购南非Crossley公司和迪拜第二大地毯工程公司后,实施“走出去”战略计划的重要一步。董事长蒋夕生说:“在走出去的市场大潮下,地毯行业自然不能居于人后,前几年我们就在筹谋,如今我们的企业感觉跟上去了,我们就是要把市场份额拿过来。”通过品牌收购,公司去年出口增长了38%,今年出口目标要增长50%。

蒋夕生表示,开利地毯将结合国外品牌的各自优势,利用他们公司在欧洲、美国以及非洲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走出国门,占据更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借助海外公司的设计和销售服务团队,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进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转型提升。

东渡纺织是国内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开始也是被逼的。”董事长徐卫民当初为了摆脱对外贸公司的依赖,坚持自己找市场、找客户。2000年开始建立了和优衣库的合作,解决了订单问题。这以后,东渡又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相继在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建立了生产基地,生产也走了出去。相比订单、生产“走出去”,东渡最为得意的是财务也走了出去。由于国内融资成本太高,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措施并没有在纺织企业得到体现。东渡把融资的渠道设在了新加坡,这样的布局,让东渡享受到了比国内低得多的融资成本。如今,东渡的品牌也已经走了出去,他们与澳大利亚品牌合作,伊思贝得品牌已经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实体店中。徐卫民还在考虑在美国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产品设计研发,让美国设计师参与设计,直接对接美国顶级品牌。“如果品牌能与加工平分秋色,东渡就会真正做到平稳发展,什么都不怕了。”这是东渡人的“梦”。

深思: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布局海外

企业“走出去”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开利地毯三年前在哈萨克斯坦进行并购就遭遇挫折。有的企业在越南投资也承受了政治风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地缘政治动荡、经济政策变化、文化差异、劳工组织、产业配套等都是影响走出去的重要因素,“走出去”是纺织企业的一种自主选择和判断,“要小心翼翼”。

裕纶纺织董事长朱继南谈起去年在越南发生的“风波”还心有余悸,“政治风险不易规避,只能听之任之,开工时两国关系很好,发生的动荡不可预测,最后两国总算和解了。”他认为,“走出去”是明智之举,越南与中国文化相近,地理接近,适宜投资。但要注意加强本地人才培训,立足中国企业本地化。作为棉纺前道生产者,朱继南希望能有后道染整企业走进越南,一起开拓市场。

开利地毯董事长蒋夕生认为,纺织企业跨国配置资源需要强大的资金,而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要想收购国外大企业没有国家支持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希望银行能给予实际支持。

东渡纺织董事长徐卫民凭着多年的“走出去”经验告诫企业,不要盲目听从号召,要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他提醒说,投资柬埔寨要小心,因为当地成本要素也在提高,产业不配套,工人素质不高,生产效率勉强只有中国一半。

上一篇:大学生市场调研下一篇:医院远程会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