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2024-05-22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一是当时我就把手绢(实际上眼镜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学生也看了这个事实(烧杯上贴有标签),所以在我演示这个实验时,也就不存在魔术可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实验而已,学生的兴趣也就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三、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还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不过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进行归纳和整理。我觉得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在反思的后面增加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事实,从而颠覆“水能灭火”这个事实。“水也能生火”,引导学生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水就不能灭火?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篇2: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学生所说摩擦、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篇3: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情境

积极的课堂情境应该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化学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学生对教材内容亲切而熟悉,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本节内容的教学基础。因此, 在这节课上,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钻木取火、节日焰火、奥运圣火的传递, 镁燃烧等图片, 在不知不觉中得出燃烧的概念。对于灭火原理, 则通过与燃烧条件的比较得出。课堂穿插诸如“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等成语, 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 课堂通过录像 (内容为防火、灭火方法及火灾现场自救的简介) ,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 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社会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并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 培养其关心社会, 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架设自主探索的桥梁

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实践探索, 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和探索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指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对于燃烧的3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对比试验进行科学探究:分别把小石子与小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用点燃的两支短蜡烛, 将其中一支扣一个烧杯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氧气;通过卷在铁棒上的纸和另一没有卷在铁棒上的纸卷的燃烧情况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 还是只要满足其中之一或之二的探究, 参照人教全日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册书P124实验7-1, 师生共同分析热水中的白磷与薄铜片上的白磷 (着火点为40℃) , 及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 (着火点为240℃) 的燃烧情况, 对比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的结论。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探究是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常见手段。

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创设和努力开发最佳的发展空间, 使个体固有的发展条件得以激活, 摆脱个体生命的建构活动的盲目、自为状态, 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生命活动, 最终让学生拥有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要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均等教育机会的思想。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教育的公平性得以实现, 才有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体验愉悦, 享受成功, 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条件为课题中心, 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入手, 由学生提出探究的目的、方案, 并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 得出了燃烧的条件, 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存疑,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 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且形成了共识——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如烧菜时, 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在农村用柴草烧饭时, 饭熟了, 再烧, 饭就要焦, 但此时柴草烧得正旺, 怎么办?分别点燃纸卷, 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等。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生动, 且真实可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必然。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生命状态, 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 参与面广 (人人参与) ,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生的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 又一次次被展示出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率高。有学生的自主合作 (如燃烧概念的建立, 当堂反馈的作业等) , 又有学生的动手实验 (3个分组实验) , 还有知识能力的提升 (分析这样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 以及情感上的体验, 如燃烧可以造福人类 (如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 而若燃烧不慎则会造成森林火灾等。

这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内容丰富, 知识容量适中,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大家的共识, 只有大家努力, 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篇4:《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现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反思的开展。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5:《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篇6: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7: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篇8:《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上一篇:背影课文教学教案下一篇:法院实习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