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文教学教案

2024-05-22

背影课文教学教案(共10篇)

篇1:背影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感受真情

一、导入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二、.写作背景介绍

先来看一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就是课文最后一节提到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大去之期”什么意思?――与世长辞的日子

朱自清作为人子,怎不悲伤感怀。读着父亲来信,作者不禁回忆起八年前(19xx年)的往事。

三、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父亲买桔时的背影。

2、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满足。)

3、视频欣赏:

让我们欣赏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中的这一画面。

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四、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请同学们联系“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内容,认真研读、思考,作者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让他看见背影就潸然泪下?请在文中进行评点。

① 对父亲的感激、感动: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特定环境)

祸不单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惨淡、生计难维直至.写作时已经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劝慰我――天无绝人之路

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的背影,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③ 对父亲爱子情深的理解: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

“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

篇2:背影课文教学教案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 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4课时

上课时间

月 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补充修改

一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 jí( ) 差( )使 簌 簌( ) 蹒 跚( ) suǒ( ) 屑 书 jí ( ) 参 差( )不 齐

擦 拭( ) tuí( )唐 fù( )闲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 :

触目伤怀 :

不能自已 :

惨淡 :

情郁于中 :

大去 :

祸不 单行:

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 ,他是当代著名的 家、 、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 》,他的作品收在《 》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 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 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质疑:

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 预习小结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 )分钟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下一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

一、狼 jí( ) 差( )使 簌 簌( ) 蹒 跚( ) suǒ( ) 屑 书 jí ( ) 参 差( )不 齐 擦 拭( ) tuí( )唐 fù( )闲

二、 蹒跚 : 触目伤怀 :

不能自已 : 惨淡 :

情郁于中 :

大去 : 祸不单行:

篇3:背影课文教学教案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原因

(一) 理解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 它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研究。这个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析客观事物的属性, 寻找知识的起因与知识内部联系, 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 在采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现课堂主体地位。

(二) 运用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探究模式正是从学科领域中确定的研究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表达与交流、分析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彻底的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对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散文《背影》时, 就开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一) 用确切的教学目标来优化探究教学

教学的过程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水平为起点,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 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以每个学生的起点出发, 实现认知与思维的飞跃。《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从本文中体会人类至爱的亲情;激发情感的共鸣;品味作者质朴的语言。

(二) 通过情景交融来优化探究过程

教师在知识能力与生活经验等方面比学生多的多。但是,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该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努力创设出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引领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散文《背影》这篇文章中, 作者的每一句话语自始至终饱含一个“情”字, 无不透露出父亲的慈爱、关爱, 同时也把和父亲的孝悌之情表达出来, 并且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中, 在字里行间中融注了深深的父爱。

阶段 (一) :渲染氛围, 渲染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刻意的选取一些生活中最感人的场景, 把现实生活中的至爱之情通过具体的事例搬进课堂, 让学生感到未学《背影》先有情。这样, 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血缘关系的深情中。然后,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线索, 感受作者的写作用意。并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惜别的情景。

阶段 (二) :诱发体验, 表达情感。进一步朗读课文, 筛选文本信息, 把作者动情的句子找出来, 并谈谈作者动情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开始、结论的讨论, 然后进行典型发言, 从而概括出作者四次动情流泪的经过。在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1难过的泪 (徐州见父) ;2感激的泪 (望父买橘) ;3怅惘的泪 (父子分手) ;4辛酸的泪 (北京思父) 。作者的每次流泪, 都是感情真挚的流露。从探究中让我们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挚爱, 以及作者那颗水晶般透明的赤子之心。

阶段 (三) :开启想象, 饱含深情。进一步研读文本, 让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要用“背影”作为题目?原来“背影”中内含的深情萦绕在作者的脑海中, 在深深的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开头就设疑点出了背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引出背影;通过父亲买橘刻画了背影;在父子分手时出现了惜别的背影;在思念父亲时又照应了背影。这样, 通过背影中所含的情愫就把“背影”作为材料巧妙地进行组合, 从而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背影》教学中的成功运用, 促使学生阅读、分析、理解, 从而完成了教学目的。

通过这篇传统篇目的教学, 我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好两个定位:首先是对朗读品位的定位;其次是对品读方法的定位。这样, 就可以对“亲情”进行深度的拓展, 从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时, 也让学生获得了人生启示。

三、深化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

能力总是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的。课堂中的各种练习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引领者的教师, 应该设计出有操作性的开放性问题, 积极的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放出热烈的火花。这样, 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培养。同时, 也能把学到知识进行知识内化, 并形成一种能力。要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各种理念, 就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努力做到敬业爱生, 勇做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的开拓者, 积极进取, 大胆实践, 从而成为教学的引领者。

总之,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探究式语文教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深深的感到, 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的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从而真正的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开展探究式语文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J].上海教育, 2013 (8) .

[2]夏苏青.在探究式学习中如何给教师角色定位[J].教学与管理, 2011 (18) .

篇4:《背影》说课教案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背影课文教学反思

分析课文要选好角度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

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篇6:课文背影的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题材 选取、表达方式、写作意图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

3.结合课文反映的现实,理解中国式的父爱,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

【课文提示】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清华任教时,曾参加学生,写文章控诉反动派暴行。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李公朴、闻一多被反动派暗杀后,他冒险参加追悼会。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临终嘱咐家属:“不买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2.《背影》是一篇语言朴素、情味深厚的散文,写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对父亲感激之情。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差(使)chāi 藉jí (奔)丧sāng 簌sù 踌躇chóuchú 迂yū 栅zhà

蹒跚pánshān 颓tuí 琐屑suǒ xiè 箸zh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天无绝人之路 来来往往 东奔西走 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不同往日 大去之期

【朗读课文】

1. 文章中的“背影”是谁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它有什么特点?

父亲翻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我”见到他的背影。

这个“背影”的特点是“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

2.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父亲的“背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为了写好“背影”,作者对背影作笔墨酣畅的细节描写,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这一点,从文章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 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 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 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父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细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背影”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6段,回忆往事,写出背影。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了徐州见 父、回家奔丧、南京分手、车站送别、父亲买橘等几件事。

第2段,写徐州见父。在简洁的叙事中,表现了父子悲、愁、急、苦的心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百感交集,写出境遇悲惨;“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触景生情。家境如此凄苦,父亲却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来宽慰儿子。这里可见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3段,写回家奔丧。“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旧帐刚还,又添新债,而且父亲又在赋闲,真是苦不堪言。“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写出景况愁苦;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各奔前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写出情势很急迫。

以上两段,既是写实,概括家庭的不幸;又是交代社会背景,让人了解当时的现实。抒写中透露一种凄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了凄苦的基调。它们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4段,写南京分手。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是因为它与本文的立意没有什么关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这“事忙”和“说定”,表明父亲确有难处,经考虑才决定不送。并且做了细致安排。“但他终于不放心”,两番“踌躇”,又转到“自己去送”。这里的“踌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父亲难言的隐衷,有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爱,有依依不舍的别情离绪。从中再见父亲爱子之心,也为下文描述父亲背影作了有力铺垫。

第5段,写车站送别。作者紧紧抓住父亲的一系列动态:看(看行李)、讲(讲价钱)、送(送我上车)、拣(拣定靠车门的椅子)、嘱(嘱我路上小心)、托(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既写出父亲经济拮据的处境,又表现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两个“忙着”写出父亲对我的爱很迫切,很主动,惟恐有一点怠慢。“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写出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写出父亲的周到和对我不放心。这些语句再次表现父亲爱子之心。“聪明过分”,是作者自责不体谅、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说明当时感情浅薄,自以为是。“唉”的一声感叹,是作者自悔,加深了感情的浓度,衬托了父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父亲的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自叹,真正是意思是:当时真糊涂、愚蠢。文章至此,忧思绵绵,使父子之爱,愈益浓烈。这一层为写“背影”积蓄了丰富的感情。文章至此,是层层铺垫,感情积蓄饱满,自然引出背影。

第6段,写父亲买橘。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学习的重点。作者从父亲的服饰、动作、神态诸方面,着力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我”平平常常地说一句:“爸爸,你走吧。”说明在此之前,父亲对我的关心,在我心中并未激起波澜。父亲没理我,反而觉得还缺些什么,提出去买些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写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对我不放心,怕有意外。父亲坚持自己去买橘子,“我”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感情也随之产生飞跃。作者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然后写他的动作,用了许多动词。文章写父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它们不仅表明作者目光专注,而且有郁闷之感:“黑”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布”,表明家境惨淡。从车上走到铁道边,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是动词,写得很准确。接着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显示那高度让父亲爬的很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把爬的动作写得更细致,并点出他爬得很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写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以及“蹒跚”的样子和“努力”的神态。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些动作描写可联想到处在逆境中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的挣扎。“蹒跚”和“慢慢”呼应,“尚不大难”和“就不容易了”呼应,突出了父亲年迈体弱,力不从心,他过爬月台非常艰难。“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写出我被感动了。这里表面上是形象描写,实际上渗透了人物的精神;表面上是淡淡的叙述,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而流泪则激化了这种 情绪,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结点,也必定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不自禁的爱。“赶紧”突出了搀扶动作的快,表现了“我”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对父亲的肃然起敬之情。父亲回来时,“扑扑身上的泥土”补写过铁道的艰难。“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表明这“轻松”是假装的,故意做出来的,是对儿子的安慰,其实并不轻松。这与后面父亲分别时说的几句话一样,令人感到父亲强忍着离别的愁苦,渗透着对儿子的深深的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说明父亲很普通,这种父爱,存于民众之中,源于民族传统。“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因为感到父亲对“我”的深厚的、无微不至的爱;“又”字,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呼应。

第7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接读来信,感叹万千。以泪光中的“背影”结束全文,回味无穷,又与开头呼应,回扣前文,再次点题。在刻画父亲背影后,自然转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说明父亲是有能力的人,字里行间透露了我对父亲的爱。“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哪知”含有很意外的意思,“却如此”含有逆转的意思,隐含着愤愤不平的情绪。其实,这正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共有的遭遇。作者引用父亲的来信,点出“大去之期不远”,催人泪下。接着在“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虽是虚写,却浓缩了对父亲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唉”,发自内心,韵味无穷。“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写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

总之,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符合我们民族伦 理道德的传统——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在辛酸与悲凉交织的父子之爱中,含有父亲在厄运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本文记的是真实的事,抒的是真挚的情,父亲的善良敦厚,儿子的正直单纯,知识分子的辛酸境遇,社会的灰暗阴冷,都逼真地写出来了。这些都引起了读者同情、共鸣。

文章通过作者回乡奔丧、父子分别,特别是透过父亲的背影,突出表现父子之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灰暗的世道和知识分子凄凉的处境、悲哀的心情。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写实”,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文章是写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时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感到社会压抑,产生落寞凄凉的情绪。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2. 全文几次写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文章的开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面加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包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作用是: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感染读者。

第二次,在车站上,“我”眼望父亲翻越铁道买橘的“背影”。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用是:具体描绘,使形象自然真实、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第三次,在第6段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这一次写得最细致。

作用是:再次点题,并强调“背影”平凡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次,文章结尾,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作用是:结尾点题,照应开头,言尽而意未尽。

3. 一般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面部肖像、写姿态服饰。而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正面描写如果只限于一个角度,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本文不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这个“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作者不惜笔墨,对“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这对作者感情的集中抒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4. 父亲买橘子的情景,非常感人。这是为什么?

①前面反复交代背景、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已经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情气氛。

②描写中倾注了满腔感情,浸透了对父亲的思念和 感激之情。

③真实写出父亲买橘子的形体动作,为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留有充分的余地。

5.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①它是进入“老境”、“颓唐”的父亲的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的印记。

②它是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的`表现,是依依惜别中最感人的一幕。

③它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6. “我”几次流泪?它们是在什么情况发生的,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一段,“我”看信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这泪水包含“我”怎样的心情?

文中出现了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悲伤而落泪。写出“我”对家庭变故的伤感。

第二次是因父亲帮“我”买橘子,我被深深感动,感知父恩后情不自禁而掉泪。写出“我”被父爱感动。

第三次流泪是分别后的感伤,是当时当地感恩的表现。写出“我”对父亲的不舍。

第四次综合前几次的情感,是前三次的结晶和升华。这一次流泪感情复杂,既感激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为父亲老境颓唐而哀伤,既有未能报恩的愧疚之情,又有思念之绪。写出“我”对父亲的怀念。)

7. 下列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什么意义?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忧心如焚,但是在他心中儿子始终是第一位的,惟恐儿子在路上有闪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为儿子送行。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儿子一人上路,父亲始终为他担心,只有收到儿子平安到达北京后来的信,才会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想到儿子的行李在车上,提醒儿子不能疏忽,说明他处处替儿子着想。

8.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是什么含义?

“聪明”是自嘲、自责,对当时“我”的自以为是而不领情、不报恩感到深深的愧疚。

9. 最后一段提到父亲“老境颓唐”。如何理解“颓唐”?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颓唐”一词文中注释为“精神不振作”,意思比较含混。

从文中奔丧那段,我们不难看出,父亲的“颓唐”主要是因为祖母死了,此次奔丧回家,看见家中景况惨淡,本人赋闲在家,家庭琐事累他,使他精神上非常沮丧、郁闷,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更加力不从心。父亲“老境颓唐”,实际上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10. 为什么作者读了父亲的信后,眼前会出现父亲的“背影”?

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展现了一个尽心尽职的父亲形象。这个“背影”凝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使儿子既感激,又为自己的无知而不安,它已经成为感知父恩的具象,并深深地铭记在心。因此,读了父亲的信,感恩的具象自然而生,眼前再次出现父亲的背影。

11. 从全文看,作者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到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渐渐理解到父亲的厚爱。从此之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种感激之情。最后又为自己不能报恩而叹息。简而言之,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他的心理过程是:在父亲面前无知地自以为是——“背影”使他知恩——感恩——不能报恩而叹息。

12. 从结构看,“背影 ”有什么作用?

一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三是作者感情的凝结点。

四是构思新颖,表达含蓄,令人联想。

13. 以《背影》为题,为什么比《车站惜别》之类好?

①它极不寻常,是车站依依惜别中最动人的具象。

②它是家境惨淡时,笼罩父亲的阴影。

③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其它题目都比较宽泛。 )

14.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等,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以此为中心展开: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回叙往事,忆背影;结尾抒情,扣背影。

②全文详略得当,浓淡相宜。全文四次点背影,有详有略。

③文章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极简练又极朴素自然,被称做“白话美文”。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四句话,貌似简单平淡,但细细品味,余味很浓,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父亲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父亲内向的性格、父亲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抚、儿子的无知和觉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15. 用一百字,写出让你感动的父母或师长的“背影”。

【朗读课文】

【学习小结】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父慈子孝。《背影》中的父亲,对一个20岁的儿子单独坐火车仍放心不下,关怀备至。这种父爱,是中国式的、无微不至式的关爱。作者最终为自己未能报恩而叹息,含蓄地表达了作为儿子应该尽孝的道理。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学习本文仍有现实意义。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秋天的怀念》,扫除文字障碍。

篇7:课文背影的课件

新课改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新的人文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更要教育他们具有怎样品格、怎样精神的人。为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一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找疑问,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再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情感体验,体会父爱的崇高与伟大,并认识到要回报父爱,回报亲人。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背影》是传统篇目,是历届教材的保留篇目,一直以来以其感人的文字、朴实的感情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学习本文,从线索“背影”入手分析,采用以读促悟,逐步加深理解,体会感情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并想象父子分别时的情境、画面,从而深刻体会洋溢与作品中浓浓的父子之情,并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感受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三、教学方式的建构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本节课以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一读:理清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二读:研读赏析,揣摩精彩片断,深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把握写作方法;三读:体验反思、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升华思想。

“感人的者,莫先乎情”,只有学生调动起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此,情境的设置必不可少,为此,采用歌曲《父亲》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用歌曲结束本节课教学,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象课文内容中的画面,真正入情入境。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使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朗读、思维的宽度及深度、感受的深刻性,总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改进,因此激励为主,指导为辅。

四、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主题,把握写法,品味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自主学习感知内容,合作探究主旨,品评语言。

3、感受父爱的崇高与伟大,激发学生爱亲人,回报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主旨,写法。

难点:深入领会主旨,写法,品评语言。

(三)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父亲》“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拉车的牛”,父爱深深,宽广无边,让我们随同朱自清一起走近父亲的背景,感受浓浓的父爱。

2、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投影仪出示字词、指名朗读,师给予肯定或纠正)

(2)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指名朗读,思考: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指名片断朗读(你认为精彩或者感人的部分)并说说你的认识和体会。

3、研读赏析

学生分组朗读,体会情感,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问:

(1)问题预测:(学生分组提问,研讨,全班交流)

A以“背影”为题有什么好处?

B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你能说说本文打动亪心的原因么?

(2)赏析预测:(学生自由发言)

A语言:朴实,饱含真情。

B详略处理

C首尾呼应

D细节描写(买橘送别场景)(齐读,加深理解)

4、体验反思

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你和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令你难忘的事情呢?学过本文后,你又是怎样认识“父亲”这一形象的?你最想对你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总结:浓浓的父子之爱深深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生活中,我们的父亲也如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呵护着我们,让我们认识父亲的崇高与伟大,让我们衷心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亲“平安度春秋”。(播放歌曲《父亲》)。

5、布置作业

篇8:《背影》课文知识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还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诗言志辨》等。

2、文学常识:

比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打比方,使人明白。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和道理。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似的(──样)”,“好像”,“好比”,“如”,“宛如”,“仿佛”,“好似”等等(注意:“像”不能写成“象”);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等;借喻是直接说出喻体,不用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的比喻方式(它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

判定比喻句通常用三条方法:

⑴ 本体与喻体是异类事物;

⑵ 本体和喻体性质相同;

⑶ 比喻词一般是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介词)。

回答比喻的作用时,通常采用“……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征”这样的形式。

3、背景知识:

篇9:初二语文课文背影课文预习知识点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篇10:背影课文习题附答案

一、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你从文中父亲的“背影”联想到什么?

这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二、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又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2.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这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对父亲同情和挚爱,这是伤心之泪。

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上一篇:我的初中老师800作文下一篇: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