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2024-05-16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共9篇)

篇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燃烧和灭火 第二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爆炸的定义,化学爆炸的原因.2.学会防火防爆的措施.二.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132----135页,思考下列问题.1)爆炸指可燃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易燃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爆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任何可燃性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 都有可能爆炸,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________________的字样.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____________.3)生产和运输,使用和储存无处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________绝不允许___ 4)了解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2.随堂检测:

(1)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2)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3)在生煤火炉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的更旺,为什么?

(4)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斧底抽薪''钻木取火''火上浇油'.

(5)发生下列情况时,应采用什么灭火方法灭火?说明理由;

[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2]由于吸烟,不慎燃烧被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

[4]炒菜时油锅着火;

[5]图书馆内图书起火;

篇2: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图片分析】:孩子们嬉戏的环境是否安全?

强调爆炸形成需要密闭和剧烈燃烧。

【总结结论】

1、列举多种能发生爆炸的可燃物 可燃性气体H2、CH4、CO、液化石油气; 面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2、归纳爆炸的定义,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有限空间内剧烈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爆炸

【视频资料】:2015年日照市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 “7•16”较大着火爆炸事故。

观看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了解事故发生原因、救护措施以及爆炸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介绍爆炸的危害和利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如何利用。

3、通过生活中的爆炸,区分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4、认识与易燃物和易爆物有关的安全图标,学会简单的防爆知识。【小结】

一、充分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足够大

2、充足的氧气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物

2、爆炸

3、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4、安全图标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评测练习】 随堂练习

1、以下气体混合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和天然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甲烷和空气

D.氮气和氩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内可以抽烟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引起的C.爆炸一定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的D.天然气和空气混合点燃一定会发生爆炸

3、下列图标中必须放在面粉加工厂的是()

A.安全演练

B.C.D.1、实验中需要点燃氢气或一氧化碳时,你会怎样做?

2、当你发现家里的天然气泄漏引发火灾时,你会怎样做? 【作业】

1、能否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为什么?

2、请你对一次性打火机的使用设计一份安全使用守则。

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包含爆炸、爆炸极限、充分燃烧、安全教育等内容。由于在第一课时已经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做了充分地讲解,所以在本课时设计中,更多地是想将以第一课时的内容为骨架,充分挖掘利用面粉爆炸这一课本中的实验案例,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血肉,将爆炸介绍得更丰满更直观易懂些,因此有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而是以可燃物为出发点,通过面粉是否可燃为契

机,将燃烧、爆炸糅合在一起,使得内容有连贯性,再通过爆炸的事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接受安全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素材时,也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求知欲。

篇3: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章课题1的内容。目前燃烧条件探究教学设计片段研究较多,教学资源丰富[1,2,3],而本片段主要以灭火原理的探索为主要内容。它是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性质变化知识的延续,又为下一节“燃料与能量”作铺垫,学好灭火的知识还对于能源的充分利用、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我又增加了“炉火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的生活事例对比分析,逆推灭火原因;两种条件下高低蜡烛熄灭顺序的分析,启发火场逃生的知识;氢气爆炸实验使学生再次体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能够说出一些基本的灭火方法,如熄灭蜡烛;燃烧的三大条件及关系。

能力基础: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观察实验现象,基本实验操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解释实验现象。

认知特点: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很难做出深刻的分析,如本节课中用扇子扇蜡烛和扇炉火的对比指出生活中严禁明火场所禁止明火的原因。

3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燃烧的条件并推论出灭火原理;通过案例能够说出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对比实验的操作,能够很好运用对获得的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灭火的原理。

难点:运用灭火的原理解释常见燃烧现象;将灭火方法和火灾预防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教学方法

(1)教法:(1)引导实验探究;(2)情境创设。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

6 教学媒体

(1)教学PPT;(2)实验所需器材及药品:蜡烛若干、烧杯若干、稀盐酸、碳酸钠粉末、大理石、塑料瓶(剪去底部)、锌粒、水槽、几支试管、尖嘴导管。

7 教学过程

7.1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复习燃烧的三大条件及其关系。PPT展示图片。

生:可燃物、着火点、氧气,三者缺一不可。

师:燃烧有“利”有“弊”。引出灭火课题。

设计意图:燃烧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激发学生探究灭火条件的兴趣。

7.2 初步体验推论原理

师:燃烧条件缺一不可,猜测灭火是破坏燃烧条件:由“缺一不可”到“缺一即可”。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逆向思维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7.3 深入探究验证原理

师:你能用多少种方法使蜡烛熄灭?

师:用学生说出的方法反推破坏了蜡烛的哪些燃烧条件。

生:教材P132实验探究1: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生:(1)蜡烛火焰慢慢变小最后熄灭;(2)正常燃烧;(3)蜡烛在盐酸倒入后立即熄灭。

师:耗尽氧气或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描述。

师:生活事例分析:“为什么蜡烛一扇就灭,而炉火越扇越旺?”

师:扇的过程中改变了两个条件,结果截然不同表明分别是不同条件占主导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对比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

7.4 趣味实验思维拓展

师:猜测实验现象:蜡烛熄灭顺序是怎样的?

师:将高低蜡烛点燃待平稳燃烧后(1)将其放入敞口烧杯中,底部通入二氧化碳,观察。(2)烧杯罩住两只蜡烛,观察。

生:(1)一段时间后,矮蜡烛先熄灭。(2)由高到低熄灭,火焰均是慢慢变小最后熄灭。

师:从实验现象去分析,在火灾逃生中,该如何正确逃生?

师:火灾逃生时,人应该尽量贴近地面逃生。

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对比实验现象差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自觉应用知识的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7.5 知识迁移合理利用

师:根据灭火的原理及上述相关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灭火器。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及设计实验严谨的科学态度。

7.6 创设情境防灾教育

师:PPT展示。

生:阅读爆炸的定义。

师: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处能够安静燃烧,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了爆炸。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

生: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氢气不纯可能引起爆炸。

师:在油库、化工厂、矿井等场所,空气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其他可燃性微粒,一定要严禁明火,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自觉应用知识的意识,巩固所学知识。

师: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防火比灭火更重要。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自我做起。

师:为了防范火灾,当去到这些场所(商场、娱乐场所、加油站、面粉厂、棉纺厂……)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杜绝一切明火,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

师:结合燃烧与灭火知识,你对天津港大爆炸事件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身边素材中告诫大家防火这根弦不能放松,防范胜于救灾,增强学生防火灭火意识。动画形象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教会学生学些逃生自救的方法。

8 教学反思与总结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灭火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顺序,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破坏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通过学习灭火原理自制小型简易灭火器;用学生熟悉的爆炸实验———改进的氢气爆炸实验入手,进一步认识易燃易爆物,启发学生防灾意识;最后利用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再次升华防灾主题。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摘要:“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章课题1的内容。该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法,利用对比实验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以问题为核心,以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让学生体验通过探索而使问题解决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方法。创设情境、从学科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教会学生逃生自救的方法。

关键词:灭火原理,逆推策略,启发—探究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传友,陈锦.“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化学教学,2009(2):43-45,48.

[2]姚丹丹.如何利用“活动—建构”教学模式——“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9):121-122.

篇4:“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它与人教版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用3个对比性很强的探究实验代替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搭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但因“变量”过多,学生不易构建新知。

现在按教材顺序把“燃烧的条件和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作为第一课时,“爆炸和灭火”作为第二课时。这里主要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1.1由具体到抽象得燃烧的概念

通过回忆一些燃烧的事例及其现象,分析归纳燃烧的特征,得燃烧的概念。

1.2 改进分组实验、补充视频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课本第89页的交流与讨论,采用分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并作了1处修改,1处增补。

分组实验之后,再补充综合性、对比性强的红磷、白磷燃烧的视频实验(可避免污染),通过适时“暂停”画面并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燃烧三条件的缺一不可性。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运用“火三角”的形成动画和直观教具“大三角板”来类比说明。

1.3 由生活实例“起煤炉”引出“着火点”及其影响因素

由“封煤炉”引出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由演示实验:蜡烛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燃烧,使学生了解完全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2教学过程

3 点评

本节课学生热情高涨,丝毫没有因为燃烧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而降低。相反在对有关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完成了由似懂非懂到豁然明了再到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如下:

①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a.修改完善分组实验:

改用小石子、纸片代替分别醮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需可燃物)。排除了棉球的干扰,简单、直观。

尤其是新增“分别点燃裹有铁棒的纸棒与纸棒,比较点燃的难易”,不仅有利于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b.补充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

白磷、红磷燃烧的视频实验是对上面四个探究性分组实验的综合呈现,它减少了“多变量”的干扰,恰当地突出了燃烧所需的三条件及缺一不可性。

c.合理组合:

四个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和一个视频实验的依次进行,学生由熟悉的煤、纸、木条到陌生的白磷、红磷,探究实验也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深入。

②不拘泥课本,大胆从生活中取材。

如通过“起煤炉”、“封煤炉”等生活实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完成了由科学世界往返生活世界的飞跃。

③充分运用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新颖实用。

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分组实验、视频实验、演示实验、Flash动画、实物教具等多种教学媒体,并且简洁、漂亮的PPT画面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其中“火三角”的形成动画生动直观,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另外,以音乐为信号对分组实验的时间控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

篇5: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郑秀侠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题:第五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内容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学习中,通过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让学生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但对燃烧的条件没有深入的学习探究。

3.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很熟悉,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学习建议:

1.2.。

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

2.能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3.知道如何促进燃烧的方法

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滴管,坩埚钳,镊子,镁条,稀盐酸等。学习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

四.学习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七、教学反思

篇6: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之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知道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2.能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进行实例分析,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里,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5.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里。

其中“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的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材重点确定为: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里。

重点知识: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实验及实例得出灭火的原里。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白磷红磷的燃烧与否的科学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燃烧条件、灭火的原里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里解释具体的现象。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燃烧、灭火比较熟悉,容易接受。涉及到一些灭火的具体实例、燃烧的条件时需要学生较为缜密的形象和逻辑思维,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80%的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里。70%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策略:①做好探究性实验,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兵教兵”的策略突破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类目标: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能够说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能熟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经历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过程,能够得出灭火的原里。3.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方法类目标: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科学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类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里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五、备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探究活动一:

【构建动场】原始人钻木取火、诸葛亮火烧赤壁、用燃气做饭等都是燃烧,燃烧是怎样发生的?需要条件吗?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

用白磷、红磷、热水探究燃烧的条件 【交流探究】

通过燃烧与否得出燃烧的条件。【活动目的】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能够所学知识较为熟练地解释生产与生活中的现象。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活动过程】

Ppt图片展示活动情境——学生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探究,反思——应用反馈

【活动策略】

这里主要运用到的问题探究活动策略有: ① 为学生创设引导其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策。② 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策略

③ 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策略。④ 营造一种对话、交流和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策略。【活动评价】

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二、灭火的原里 探究活动二

[讨论]森林着火,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了。怎么办? 灭火的原里

创设情境:播放火灾的视频及图片

【综合建模】:

1、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2、图书着火用什么灭火?

3、电器着火怎么办? 总结:灭火的原里: 【活动目的】

1.通过对灭火的原里的探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反应现象,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活动过程】

Ppt图片展示活动情境——学生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探究,反思——应用反馈

【活动策略】

这里主要运用到的问题探究活动策略有: ⑤ 为学生创设引导其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策。⑥ 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策略

⑦ 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策略。⑧ 营造一种对话、交流和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策略。【活动评价】

采用活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

【课内检测作业】

基础

一、森林着火、房屋着火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灭火?

通常我们采用的灭火方法中,主要目的:①

③。

二、由木炭、红磷、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归纳:

1、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

....②

③。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

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 反应。

3、促进燃烧的方法:

都能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

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爆炸声不绝于耳,你能用化学的知识解释爆炸吗?

例: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到明火会

,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

,从而引起爆炸。

四、铁制用品在阴雨天气时,表面常常会生锈,这是一种

的现象,生活现象中同属此类的还能列举吗?

小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

的反应,都叫

反应。

拓展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 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 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 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 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 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 燃烧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3、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

请回答:(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向热水中的白磷附近通氧气,发现白磷在水下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写出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 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5、成语“釜底抽薪”从化学角度看使用了灭火措施中的6、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

篇7:燃烧和灭火-学生

一、选择题

1.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5.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A.室内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C.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6.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氢气B.天然气C.酒精D.汽油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9、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A.H2 和COB.CH4和COC.C2H5OH和CH4D.H2和C10、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

二、填空题

1、某校学生到郊外野炊。一学生引燃细枯树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枯枝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

(1)产生浓烟的原因是。为此,应采用的措施是(填一种)。

(2)野炊结束后,应及时把火熄灭,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B.太阳能 C.石油 D.煤

2、煤层气通常被称为煤矿的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一种预防瓦斯爆炸的方法:

(3)在采煤工业上,可把干冰与炸药放在一起。既能增加炸药的爆炸威力,又能防止火灾发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3、用右图装置做硫燃烧的实验。

(1)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的原因是。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要使燃烧的硫立即熄灭,应采取的措施是,依据的灭火原

理、。

4、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

⑴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⑵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⑶煤层上方有时会出现蓝色火焰。⑷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5、汽车的主要燃料是汽油和柴油,在排放的尾气中除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1)汽油和柴油都是_____加工的产物,分离时根据它们的_____不同而制得。

汽车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针对这一污染物采取的措施

(2)汽车尾气中含有少量一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有很多用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空气污染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列入空气污染物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料物等。在治理环境污染时,通常考虑的是污染源、污染物质、造成后果、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1)产生二氧化硫的污染源是_____________(2)二氧化氮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料物的措施是________。

7、继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之后,人们又在开发以植物油、动物脂肪为原理而制得的生物柴油。

⑴通常汽车使用的汽油和柴油是加工后的产品。

⑵生物柴油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生物柴油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两种主要产物是⑶在普通柴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能减少约70%的二氧化硫排放。可减少的形成,但不能缓解日益加剧的;开发使用生物柴油还有利于节省。

8、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

为。

9、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哈尔滨市火力发电需消耗大量的煤炭,热电公司技术研究小组改进燃炉结构,适当增加进风量,将炉内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

(2)这种做法也有利于减排,但还存在的问题是:你的建议是:

三、简答

1、据报道:近日,一辆行驶在某乡村102国道上运镁粉的罐车起火。由于镁遇热水反应产生氢气,因此官兵采用了覆盖沙土的方法将获扑灭。

(1).镁粉燃烧通常需要什么条件?

(2).覆盖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3).解释镁粉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原因。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这是为什么?

3、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炉火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4、将一根火柴划燃后,若将其火柴头朝下放,则能正常燃烧直至燃尽;而将燃着的火柴竖直起来,则会发现火焰慢慢消失,直至熄灭,试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解释其原因。

5、用铜丝编制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烛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解释原因。

6、利用学习的知识,解释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7、水能灭火也能助燃。

(1)把大量的水浇在炽热的碳上,炭火会熄灭。分析灭火原理。

(2)在燃料油里喷入适量的细小水滴,油会将水滴包围起来,油因被水分散而雾化。雾化后,油燃烧的越来越旺。为什么?

8、用来制取氧气的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晶体,不能含有纸屑、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否则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解释其中的原因。

9、某楼住户煤气泄露,发生爆炸事故。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泄露煤气发生爆炸的原因。

(2)爆炸引发楼房着火,消防官兵用高压水枪灭火,分析灭火原理。

10、右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

篇8:《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篇9: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4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

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的材料:小石块、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

2.学生灭火竞赛内容: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镊子等熄灭燃着的蜡烛;

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点燃高低不同的蜡烛后用烧杯罩住,看哪支先灭。

4.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习题教学时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场景:(1)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2)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3)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剂的画面和听课学生所在地市近期发生火灾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

1.燃烧条件的探究

[任务] 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在“玩中学”“做中学”。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也可自寻用品):

(1)火源(热源):火柴、蜡烛;

(2)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仪器:烧杯、镊子。

[指导] 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提醒4点:

1.要安全“玩”火,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放在纸杯(有少量水)里。蜡烛下面垫一张硬纸以使桌子清洁。(本次实验所用纸片、纸杯及硬纸均为废物再利用。)

2.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准备汇报。

3.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

4.设计方案若有困难,可询问老师、同学或阅读下列提示:

①可以用发现法,把几种物质放在火上烧一烧,看有什么不同,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②可以用对比法,让可以燃烧的物质分别在猜想的条件分别在充足和不充足(或不具备)的环境里同时进行燃烧实验,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部分)如下:

[探究]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帮助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交流] 以投影幕照片上的小组为顺序,让学生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预设: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师板书:材料),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学生若说与加热时间有关,教师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什么因素不同”,引出“着火点”概念。若有物质必须干燥等出乎意料的猜想,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看能否归纳到三个条件之中。

[介绍] 出示着火点概念及下表:

[小结]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如图1)。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火就形成了。(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形象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如图2。)

[评价] 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从内容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以免出现“火”字是三个笔划的误解)

2.灭火原理的学习

[过渡] 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

[推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得出灭火原理,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随后再复原)。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

[小结]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成一行,“火”字变成了“灭”字)。和学生一起分析 “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

[过渡] 学了灭火的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 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 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 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蜡烛熄灭了,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 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如图)

[猜想] 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 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 实验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会上升到杯底,然后下沉,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而与氧气隔绝,所以先灭(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 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作是着了火的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3.火灾自救

[联想] 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 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 师:火势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火警电话119。(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并比较评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回答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后,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放入导管,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装置和药品,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还能支持燃烧。)

说明:此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吹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水温越高越好,白磷的量要多,这样吹出的气与白磷接触机会多,不会出现熔化的白磷随着气流到处游动难燃烧的现象。此外,实验后的白磷可回收,并不浪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或疑惑,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人教版教材)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阅读课本第127页的“资料”。

选做:(1)写一篇有关火的小短文;(2)关于火灾逃生的小调查。

附:板书设计(主板书)

上一篇:坚强的意志作文600字下一篇:猕猴桃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