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2024-04-28

写审计报告的心得(共9篇)

篇1: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常见问题:

一、语言意思表达不准确

例1:“分公司续期业务部内勤40人,外勤319人,营销部内勤人数195人,外勤2711人”,应该是“分公司续期业务渠道或营销业务渠道”,而不是“部门”。

例2:保费“连续四年呈增长态势”与“连续四年正增长”两种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含义,“增长态势”也可能个别年份有下降的可能。

二、过于笼统,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例1:“个险渠道未完成年度任务”,未完成年度任务也有不同情况,如完成98%和60%是有明显差别的。

三、用词重复,影响表达效果

例1:“以持续有效组织发展为重点,加强业务队伍建设,以部组合格达标为重点”,同时出现两个“重点”。

四、照搬总结或述职报告,未进行客观核实

例1:“XX支公司开业人力达到220人,开业保费达到162万元;XX支公司开业人力达到82人,开业保费达到55万元;创造分公司机构筹建时的最好成绩。”

五、标题扩大职责范围

例1:某分公司副总经理离任报告中,“公司经营业绩达成及业务品质方面”、“公司财务预算执行及财务管控方面”,副总经理仅分管个别业务渠道,标题不能带“公司”。

六、离任审计报告定性未贴近对管理责任的界定

例1:某分公司副总经理离任报告中对宣传课件问题的描述“个险产说会宣传课件存在不合规现象”,是对现象的描述,未贴近管理责任,如可描述为“宣传课件未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管理”

七、语句不通顺,因果关系不清晰

例1:“通过加强营销文化建设,所协管的个险渠道及分管的续期渠道业务收入有效增长…”,通过文化建设保费收入就能有增长?“通过…所协管渠道”的逻辑关系也存在问题。

八、定性标题未能涵盖所有的问题描述

例1:“存在承诺给付投保人合同外利益及利益演示不合规的情况。抽查发现XX课件及XX中支5名业务员展业包携带的公司统一印制的产品计划书中,业务员自行将低档利益演示删除,未按监管要求设置高中低三档利益演示。个险产说会课件中承诺给予合同以外的利益,累计发现17个课件,均没有产说会视频,…”没有产说会视频的问题未写入定性。

篇2: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撰写内审报告中主要一点是重要事项优先。以此类推,直到报告完毕,因为高层不会关注一些小问题,或者说是风险不大的问题。在写作中要说明为了查明什么,已经抽查了多少数量或资料,经过汇总、核对与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事情的严重性(最好能说明金额数量),此举违反了什么法规、制度及工作程序。还要有当事人及主管领导的解释,以及现在的管理与控制状况。最后是内审人员就此事所提出的管理建议。一般对某个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时,写作顺序为:为了审计……,抽查了……,发现……,金额数量……,违反……。当事人或主管解释……。我们建议……等等,这样的写作顺序显得条理比较清楚。

二、表达要简明

审计报告写作时尽可能多用图表,图形或表格能把复杂的数据及文档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报告的使用者,实际工作中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三、分析要详尽

审计就是以事实与数据说话,通过对发现问题的汇总与分析揭示问题,以寻找原因、界定事实。

1、收集数据要具体。注明抽查的数量及发现问题多少件(单),汇总金额是多少等等,数据越具体,对后期的分析和对比就越容易,结论就越准确。

2、分析思路要开阔。分析思路不能局限于项目之内,公司之间,要把项目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更大的深度与广度分析。如区内数据要放到全市、全省仍至全国范围来看;市场信息与网上信息比较。通过多方多维度的对比分析,情况就会逐渐明朗。此分析方案对价格的变更等分析适用。

3、了解原因要深入。管理层主要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而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而查找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内审工作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事情了解深入,能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原因与解释。

四、归类要合理

同类问题统一归纳,撰写时按工作流程顺序书写。由于审计项目时间较长、审计人员较多、发现问题较多且复杂,在写作报告时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报告问题不按问题重要性或工作流程顺序。在写作审计报告时,一般是按工作流程顺序各点分类书写。例如,撰写采购的内审报告时,可以按采购部门工作流程顺序书写,即:按采购申请单、采购比质比价、领导审批、发出订购单、物资验收单、财会付款等顺序分类报告。

2、报告问题没有分类,各类问题常常交差罗列,整篇文章读起来杂乱无章,无法掌握重点及类别。例如,第一点讲系统软件出现的问题,第二点讲工作流程的问题……第五点又讲关于系统软件的问题,这样简单的.罗列无法集中深入地揭示问题和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就无法提出好的对策和建议,报告使用者也难以归纳问题的要点,不便于执行相关的管理措施。

五、建议要可行

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措施。通过上述步骤,内审报告已初具雏形,现在只剩下管理建议这一部分了。这一部份也很重要,如果说审计是为了发现问题,那么管理建议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出谋划策,建议方案水平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层对问题的解决速度与决策。撰写管理建议时最常见也最忌讳的毛病就是针对性不强,分析问题部份与管理建议之间缺乏相关性,造成建议没有针对性,管理建议泛泛而论,没有明确的方案与做法,没有操作性,更不用说有效果了。如常见的有“建议加强会计法合同法的学习,提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等等。

篇3: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数据来源于审计署网站最新发布的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 共三个批次, 涉计48家企业, 审计资产总值为303682.63亿元。审计资产总值依据被审企业各审计资产数据进行累计相加而得, 当提供的报告数据为占比50%以上时, 取50%的数值计入统计审计资产中。统计数据以能够提供所涉及具体金额数量的数据为依据, 涉及美元计价的数据按当期2013年5月10日汇率6.2进行换算, 对不能提供量化数据的没有进行统计。审计数据分析以审计报告提供的主要问题的分类为基础, 分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审计风险分析、执行政策引起审计风险分析、内部管理引起审计风险分析、重大决策引起审计风险分析、违规列支物业工资引起审计风险分析。使用传统的比率、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等描述性指标进行指标分析。

2 审计报告数据分析

2.1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审计风险分析

(1)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数据分析。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数据的总量由463.01亿下降到127.55亿, 每家均值数从25.723亿降到9.811亿, 占总审计资产百分比由1.025%降到0.091%, 说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引起的审计风险在逐步减少, 企业自身核算水平在提高。最大值占被审问题数据占比从36.41%降到10.43%, 平均一家企业所涉及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审计风险规模出现明显的下降, 企业整体核算水平趋于稳定, 最小值占问题数据占比也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核算水平在逐步提高。

(2) 会计核算具体数据确认审计风险分析。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的结果, 对相关会计要素确认出现问题的企业家数在当年被统计家数中的占比进行数据统计,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一家企业会出现有些项目多计某一会计要素, 有些项目对同种会计要素少计, 在统计时分别计入相应的核算多计和少计要素栏中。

从所搜集的资料数据可以发现, 会计要素利润少计家数占比、少计资产家数占比、多计利润家数占比均值排名为前三, 其值分别为0.541、0.389、0.388, 说明会计核算中利润核算中,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54家有利润少计的现象, 说明利润少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 少计资产家数均值表明,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38.9家有资产少计的现象, 说明资产少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 多计利润家数均值表明,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38.8家有利润多计的现象, 说明利润多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而少计支出为三年均值0.051, 在两个审计年度没有出现一家少计支出现象, 说明少计支出核算的审计风险最少。

2.2 不能执行政策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不能执行政策问题的家数及金额进行统计, 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不能执行政策数据显示, 从总体看2009年至2011年涉及规模分别为70.83亿、307.966亿、351.514亿, 反映了执行政策的涉及金额的风险在扩大。但从2009年至2010年审计结果发现每笔审计均值增加, 而2011年审计均值为50.22亿, 相比2010年下降了近20%, 涉及的企业不能执行政策的金额下降了。不能执行政策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111111、0.294118、0.53846, 说明不能执行政策的家数出现明显的增大, 违规风险增加, 但涉及金额最大值占比为0.94988、0.414949、0.310741, 金额最小值占比为0.05012、0.052441、0.000484, 最大最小值均有下降, 则说明单笔金额执行政策风险在下降。

2.3 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分析

对涉及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又能够提供量化数据, 考虑到本身也具有内部管理问题性质, 故将其统计到内部管理数据中。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内部管理问题进行统计。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内部管理数据显示, 内部管理问题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888889、0.823529、0.92308, 均值在0.8785, 整体上涉及企业家数增多, 说明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在被审企业中比较常见, 审计风险大, 同时有内部管理每家均值和最大值均出现上升, 说明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无论从一家企业涉及的资产数量, 还是涉及企业数量出现双增。审计风险明显增大。

2.4 重大决策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有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统计。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重大决策审计风险数据显示, 重大决策问题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277778、0.470588、0.61539, 均值出现明显的上升, 整体上涉及企业家数增多, 说明重大决策审计风险正在扩大。有重大决策最大值, 最小值占比出现明显的减小, 每家均值也有减小趋势, 说明重大决策审计风险呈现涉及企业数量增加, 而单家涉及资产值在下降的特征。

2.5 违规列支工资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有违规列支工资的企业进行统计。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违规列支工资审计风险数据显示, 整体均值为0.529, 则显示违规列支工资比较常见。每家总体均值1.1503, 涉及金额相较其他项目审计风险较小。涉及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556、0.647、0.385, 和剔除最大值后均值分别为0.618、0.639、0.314, 均值出现下降的趋势, 说明2009年以来有改善的迹象。违规列支主要形式为违规列支奖金、超范围发奖金、购物卡、健身卡等, 存在隐蔽性大, 主要负责人审查不严或有其政策规避造成。

3 审计风险建议

3.1 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企业整体核算水平趋于稳步改善, 但被审计单位38家均有发生, 建议每家企业将加强会计核算的管理作为基本日常管理工作, 从相关数据来看, 应特别加强和重点监控少计利润、少计资产、多计利润、少计负债、多增资产、多计支出、多计收入项目日常核算。要提高企业核算人员整体水平和核算风险意识, 共同参与控制, 使核算财务管理审计风险降低。

3.2 高度重视不能执行政策引起的审计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对政策执行的放松趋势, 要加强国家政策的学习, 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将执行政策作为重要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对涉嫌不能执行政策的相关人员加大处罚力度。要遏制不执行政策风险的涉案企业家数。

3.3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管理涉及的企业家较多, 企业长期存在内部管理问题, 应重视内部管理, 针对审计报告提供的内部问题, 制定长效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主要靠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 监管易引起内部人控制问题, 要进行股权结构的改造, 引进其他股东, 增加控制效果水平。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定, 及针对各企业自身的业务活动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管理措施, 将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3.4 规范重大决策程序

从涉及家数增加而涉及金额降低来看, 企业对重大决策存在着侥幸心理, 违规操作。企业应加强国家有关重大决策的学习, 强化重大决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重要性, 不能因为决策失误最终由股东承担, 相关人员承有限责任而忽视重大决策的风险。应规范重大决策的执行程序, 对不能执行重大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使重大决策审计风险降低, 起到模范作用。

3.5 加强违规列支工资的社会成本意识

违规列支工资容易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 易引起社会影响, 损坏企业形象, 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造成不利, 给企业长期经营造成损失。虽违规列支工资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家数占比明显减小, 涉及金额有下降趋势。但要从整体利益角度考虑, 要加强主要负责人员及公司主要领导对工资核算学习, 强调违规列支工资引起的企业社会成本, 降低违规违规列支工资行为, 要以零违规为控制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审计署发布的最近三年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 发现当前审计风险的特点, 针对性地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对其他企业起到审计防范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审计风险,会计核算,执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绍辉.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10) .

[2]郑中淮.不断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审计[J].审计与理财, 2013 (2) .

[3]李庆毅, 韩秀珍.浅谈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2) .

[4]郭义民.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12 (11) .

篇4:被误读的审计报告

“又见审计风暴”,“重磅炸弹”,“仍然触目惊心”……

2005年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时,如此相似的用语再次集中出现在媒体报道的标题当中。

每年审计风暴的出炉,总是会揪出一批大案要案,因此媒体将此称为“审计风暴”。

国家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崔振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公众可能对审计工作存在片面理解,把审计工作者看成反腐先锋了。事实上,反腐在审计工作中只占较小的内容,也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他呼吁对审计理性客观地认识。

与去年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没有突破性的变化,但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新特征

与去年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是按照国家的既定方针做的,表现了一贯性,但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这是崔振龙对新审计报告的总体看法。

崔振龙将今年审计报告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一是用了很大篇幅来报道各相关单位纠正错误的情况;二是除继续关注具体的案件外,对宏观问题谈得很多,关注制度建设,三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抓教育、医疗等民生的问题比较多。

光查处不纠正,审计就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只有真正整改了,才能给民众一个好的交待,这是此次审计报告中要用较大篇幅报道各相关单位整改情况的主要原因。

今年审计报告特意指出,“去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是历年来最好的”,原因是“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认真整改,给全国人大和人民群众一个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答复。国务院先后两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整改落实情况。”

在此情况下,除国家体育总局动用有关资金尚未落实整改外,其他部门都有所行动。使此前媒体关注的“能否得到落实”有了一个满意的答复,无疑也更树立丁审计的权威。

对宏观问题谈得很多,使新的审计报告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指向。从宏观视角把握问题,能够引导人们关注和改进造成具体案例的制度。这显然不是光报告细节,谈一些个案所能达到的层次。所以今年的报告中虽仍然披露了很多违规违法事件,但是就篇幅来说比去年要少。

据《瞭望东方周刊》观察,今年审计报告中的一些意见建议,是很有深意的。审计报告中有一条提到,“由于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事权不够明确,国家发改委作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调控部门,对地方以专项形式安排大量补助投资,类别繁杂,项目小而散,直接涉及县、乡、村,不利于发挥中央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报告直指国家发改委的管理方式与国家宏观管理不相适应,这在以前还不多见。

另一个反映宏观思路的是,今年报告中的主要数据,更多的采用总结性的说法。崔振龙认为,因为报告是要给像全国人大那样高级别的机构看的,单说一些个案的用处有限。

“像指出在审计的38个中央部门中,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这个比例反映的有效信息很大,能够让看的人知道在整个宏观环境下,不规范行为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宏观的把握水平。

此外,此次审计报告还对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给予足够关注,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围绕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而进行的,“就问题本身而言,可能他们不是社会中最突出的,但是因为他们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特别重要。审计还是整个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不可能超越政府执政的整体思路。”

依然风暴

2005年1月,被CCTV经济半小时评为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的李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相信2005年不会再刮审计风暴,因为我预料这份报告和过去的报告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此后,李金华又表示:我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我希望它形成一种自然性的制度,大家慢慢去习惯,习以为常,风调雨顺,不一定要刮审计风暴。

但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审计报告依旧刮起了风暴。媒体依然成篇累牍地用“震撼”、“触目惊心”这样的词句来形容报告中陈述的问题,而且对其中出现的部委和个案进行广泛的追问。

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廖洪认为,这里有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审计人员不过是很普通的按照法律规定在做自己的工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为我们国家政府现在的透明度还有限,审计工作在公开透明方面走在了前面,所以造成的效力被放大了。

曾在英国审计署工作过的崔振龙表示,按照常理来说,审计长的报告是跟在财政报告后面的,是对财政报告的审核,要先知道每一年政府的钱都花在哪里,怎么花的,然后才审计它花得合不合规定。

国外政府各部门的财务报告一般都是公布的,像美国政府各部门的财务报告在网上就可以查得到,但是我们国家的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他认为,说到政府透明度,更重要的应该是财政报告透明,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是,财政报告没有公开,而审核财政报告的审计报告捅了个窟窿,所以大家都朝这里看,关注度就比较高。

更多沟通

与去年审计报告甫一公布,各被审计单位纷纷表示不同意见相比,根据媒体追踪采访看,除个别单位表示自己“没有问题”外,今年上了“黑名单”的各方表现出高度的配合与支持,一些表示“已经整改”,一些表示“正在研究”。

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甚至表示,审计报告“为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医院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据了解,今年审计报告出台前,对于发现的问题和公布方式,审计署更多地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采纳了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

问及更多的沟通是否因为去年审计报告公布后,来自各方的压力较大?审计署一位官员表示,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要说有很大不同意见,要有个具体的标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提出行政复议的有多少?否则单讲‘很多不同意见’说明不了问题,事实上就我了解,这一年来,审计署收到的行政复议与往年比相差是不大的。”

他认为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压力,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因为审计跟其他的部门不太一样,它不是查处了就完了,而是要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只有对方确认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有改进的意愿,才能进行改善。

他笑道:“什么工作没有压力?都—样有压力。我倒觉得做审计挺好的,不求人。”

这位官员认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拿了别人一笔钱去花了(不过审计对象的钱是来自国家财政而已),怎么能证明我的花费没有问题呢,审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证明。审计更多的是确认和评估财政部门的工作,就像上市公司要上市,会请审计确认有关报表,出具报告一样。事实上审计是为这些单位服务的,不是去给他们挑毛病的,如果你没问题就是一种解脱,所以说不存在得罪人的问题。

至于大众普遍认为的审计敢于拿位高权重的部委下手,他表示,审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选择有资源分配权的重点部门来抓。哪些是重点部门呢?就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科技部这些,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审计部门专找强有力的部门下手一样,事实上,这是它的正常工作方式。

被误读的审计

崔振龙认为,在很大意义上,公众对审计工作存在一种误解,好像审计就是查案办案反腐败的,其实审计最后希望促成的是政府管理的改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审计的工作分三个阶段:查处问题,追究责任,然后是管理水平的提高,追究责任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制度不完善,年年查,每年都有问题,用处是有限的。崔振龙认为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列举的116条制度改进,非常有价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的确在起作用的”。这些制度是在去年审计报告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和改进的。

崔振龙对于媒体热衷于关注个案有一定的看法,“不是不应该关注个案,但应该更多地关注制度上的东西,这才是实质,查案子其实只是审计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并不占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审计的发展,这一块内容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

廖洪介绍,按照国际上普遍的情况,对经济责任是否合法进行审计,查处违规违法现象等,这是审计的初级工作,而怎样在合法的情况下,让钱不要乱花,让它花得更有效,这种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更高层次,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审计都是花在效益审计上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审计不断前进的方向应该是促进整个政府管理的改善,使整个政府管理制度更完整。像英国今年的审计报告名字就叫:modern the government(政府现代化),澳大利亚的审计人员中效益审计的人数和财务审计的人数差不多,美国的效益审计人员占的比例更大。

事实上,把查处揭露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甚至经济犯罪,作为最近几年审计的重点之一,除了因为中国目前经济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民众社会心理和媒体的关注角度等原因外,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指导思想。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金华曾明确表示,1999年朱镕基总理向审计署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审计必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而重点就是要抓那些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经济犯罪。

“如果我们的社会经济秩序都好了,根本没有什么犯罪问题,也没有贪污腐败问题,想抓也抓不出来,那个时候可能就以效益审计为主,就不是抓案件为主了。”

篇5:教你写审计报告

2.该单位的概况

3.对该项经济事项审计的时间,采取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步骤等.

4.对该项经济事项审计的结果:可从做得好的方面说,更重要的是说明通过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5.对审计中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6.针对审计的情况,为了加强管理,对该单位在会计核算或会计控制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这个方案要切合实际,并且要求该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落实到位,审计所提出来并非可有可无,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这方面监督检查).

篇6:对审计报告意见怎么写

审计机关“开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处方”是“对症”的,被审计单位通过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就能有效地改进其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为此,审计机关必须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比较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不能只知表现现象或者被假象所迷感,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在这一点上,切忌语不中的、左顾右盼而言他。

二、建设性原则。

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不仅要有效地改进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而且要在对“症”下“药”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刻地为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乃至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提出更富远见卓识、更具创造性和跳跃性,具有“防”“治”结合、“强身健体”、标本兼治功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上层次、上水平。

为此,审计机关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状,而且要熟知国内外先进的体制、机制、财政财务收支运行模式、核算技术、决策及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控制手段等,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极具创新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被审计单位所积极采纳。

三、实用性原则,也称可操作性原则。

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内容必须具体、办法必须可行、过程必须简明、效果必须明显,被审计单位在采用时,没能“无所适从”和“雾里看花”的感觉,要让被审计单位一看就能明白,一明白就能赋于实施,一实施就能取得成效。

为此,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必须以对被审计单位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为被审计单位纠正、改进和完善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制度和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上层次,上水平提出便于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杜绝一切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不着边际、口号式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使审计机关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建设性作用、促进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篇7: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极易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再加上存在工程设计方面的缺陷、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出现调整概算、追加投资、经济补偿、索赔、罚款等相应的变化,这就使企业收入不稳定,造成审计的困难。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不稳定性,审计的主要内容为:通过检查企业收入和成本是否基本配比,获取以往年度已竣工决算的工程收入确认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篇8:写审计报告的心得

(一)定义重述。

2007年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2007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的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强调事项段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做出了充分的披露;二是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2012年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2012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定义是: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该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二)变化对比。

通过2007版准则和2012版准则的定义,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1)2007版准则突出强调了“重大不确定性”,而2012版准则模糊了这一界定,不再突出不确定性的概念,拓宽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2)2012版准则将“重大事项”改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仅从定义来看,相比于2007版准则,2012版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界定以及应用范围更加模糊,如何界定准则中所说的“至关重要”?这就更加需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虽然2012版准则扩大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但也为图谋不轨的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从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1992年出具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有2家,2013年则有99家,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使广大投资者有理由认为注册会计师存在“作弊”之嫌。

结合其他规定也不难发现这两版审计准则中强调事项段的变化。2007版准则将强调事项段的运用情形归结为三类:(1)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2)重大不确定事项;(3)其他事项。其中前两类在《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中,第三类零散地分布在其他审计准则中,如《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其他事项主要可以概括为:期后修改原财务报表事项、上期财务报表未经更正及重新出具审计报告的重大错报、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等。2012版准则除了明确规定强调事项段的定义外,并没有规定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仅在执业准则指南中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况,大体可以概括为:财务报表已作出充分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期后修改原财务报表事项、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等。通过两版审计准则对强调事项段具体应用情况的规定变化的对比,可以发现2012版准则并没有像2007版准则那样对强调事项段的应用情况做出明确规定,仅以定义为最终标准,不再要求哪几种情况才能加强调事项段,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对实务操作的影响

(一)2012版准则不再适用的情况。

从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来看,审计报告中强调事项段涉及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形: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和不确定事项。重大不确定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接受证监会调查、非公开发行股票是否批准、未来收入确认的不确定因素、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完成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合约终止涉及金额未定、不良贷款是否收取利息具有不确定性、尚未解除的担保责任。相对于2007版准则,判断以上事项的发生是否属于重大不确定事项关键要看该事项是否符合2012版准则中“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达到“至关重要”的程度,即使该事项发生,也不能在审计报告中列为强调事项段。从审计理论来看,重要性主要应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考察,一个事项涉及的金额数量重大,但从性质上来讲并不会对企业财务构成实质性影响,那么它也是不重要的。

(二)2012版准则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新情况。

2012版准则并没有提出强调事项段的具体应用情况,仅在指南中举例,包括:异常诉讼或监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提前应用对财务报表有广泛影响的新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存在已经或持续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大灾难。通过两版审计准则在这方面规定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2007版准则突出强调事项段的不确定性特征,如对持续生产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而结合2012版准则的定义和指南中的举例来看,它并没有强调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2012版准则中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扩展了,既可以是不确定事项也可以是确定事项,只要它“至关重要”,例如,财务报表日后发生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事项、财务报表日后外汇汇率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资产负债计价发生异常重大变化事项、财务报表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等,这些事项属于确定性事项,但其发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因此也应该加强调事项段。

(三)对强调事项段的滥用。

强调事项段应用范围扩大,应用界限模糊,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强调事项段与其他说明段不同,作用仅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关注,它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但说明段则是为了说明导致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原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指出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另外,强调事项段是针对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加以说明,发表强调事项段后要明确提及被强调事项以及相关披露的位置,以便在财务报表中找到对该事项的详细描述;而其他说明段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只要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且未被法律法规所禁止,就可以添加。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因为相关研究表明,市场对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所释放的负面信息反应更为微弱。而有些注册会计师受到利益驱使,迎合被审计单位,或者为了规避责任,也乐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这样就形成了注册会计师利用强调事项段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局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本应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变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二者的意义天壤之别。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涉嫌诉讼案件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被审计单位有面临败诉的可能性,对于可能的赔偿却未作任何账务处理,在财务报表中也未进行披露。而此时,注册会计师为了迎合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将诉讼材料从审计档案中删除,同时为了免除自己的责任,将该事项在强调事项段中说明,并谎称自己并没有收到有关未决诉讼的相关信息。这种行为就是对强调事项段的误解和滥用,使审计报告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三、解决措施

(一)运用新审计准则,增强适用性。

如上文所述,2012版准则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一方面,对于强调事项段定义和使用情况的界定更加模糊,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实际上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自己的职业素养去判断某一事项是否“至关重要”,如何判断某一事项是否符合强调事项段应用的新情况,这些都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的考验。另一方面,相比于2007版准则,2012版准则明显扩大了强调事项段的应用范围,注册会计师能否适应扩大的新情况,更新现有知识储备,同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考验。注册会计师应该加强对新审计准则的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同时结合过去的执业经验,总结出一套新的能够适应新情况的执业方法,这对于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理解新审计准则,避免误解滥用。

之所以出现误解,特别是把强调事项段和其他说明段的适用情况混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的欠缺,抑或对新审计准则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而出现对强调事项段的滥用,则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审计准则所提供的空间反而成了某些注册会计师钻空子的途径。因此,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与监管,成为2012版准则实施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加强监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与监督职能,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保证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能让新审计准则成为某些注册会计师钻空子的途径,以使审计报告持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2012版准则相比于2007版准则在强调事项段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无论从概念的界定还是对于具体适用情况的表述,都更加灵活宽泛,这一方面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审计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被审计单位,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宽泛的操作空间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也留下了很多隐患,特别是对于相关规定的误解甚至滥用,极大削弱了审计报告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自觉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并配合协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是解决其不良影响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闻萍,邓宁,李洁.新审计准则下对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1).

[2]刘志耕,赵钢栓.对强调事项段误解及滥用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8,(11).

[3]钱娜.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的变动探讨[J].商业会计,2010,(23).

[4]余梦佳.浅谈审计报告中强调事项段的必要性[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2).

篇9:持续经营审计报告的国际比较

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国际审计准则的研究中,我以“ISAN0.570-持续经营”为主要对象,而对于美国审计准则,AU Section 341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公认审计准则》中的《审计准则实务公告》( 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缩写为SAS )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需要说明的是,SAS也在不断的修订过程中,由1988年的SAS N0.34到后来的SASN0.59,直至最近所能查到的SASN0.130的一系列规定都对持续经营审计报告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审计准则的介绍中,则重点以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标准。

一、国际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报告的规定

ISAN0.570对报告方式的规定如下:

当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存在时,须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出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做出充分披露,审计人员出具无保留意见,但要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并提醒使用者注意报表附注中对此事的披露。

当被审计单位未做出适当披露时,审计人员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报告中应涉及到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根据审计人员的判断,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假设已不再合理,企业将不能持续经营下去,而被审计单位仍旧依据持续经营假设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应出具否定意见。

在少数情况下,为真实公允地表达财务状况,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已按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审计人员认为编制合理,且已做了必要的披露,审计人员不得就此方面给予保留。

当被审计管理当局拒绝作出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或拒绝延长评价期,审计人员应考虑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对审计报告做出修正。

二、美国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报告的规定

AU Section 341中指出:

如果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存在,被审计单位实施有效措施,且在财务报表中做了充分适当的披露,审计报告应该在意见段之后加解释段对此加以反映,且在表述中注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或其他同类型的字句。如果审计人员判定被审计单位披露的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持续经营能力是不恰当的,违背了公认会计准则,此时,可以出具除外型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另外,还规定:当期对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并不意味着这种疑虑存在的基础在以前会计期间就已经存在。因此,不应该影响所提供的比较会计报表中以前年度报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在提供的比较会计报表中,如果在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的基础在本期已经消失,则没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加入解释段,对以前年度的重大疑虑进行解释。

三、我国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报告的规定

2007年1月开始实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报告方式的规定如下:

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果财务报表已做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强调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并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有关事项的披露;如果财务报表未能作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将不能持续经营,但财务报表仍然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管理层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当,选用了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补充的审计程序。如果认为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是适当的,且财务报表已做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

四、三种规定的差异比较

现将三种准则对持续经营报告方式的规定列表,以方便直观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审计准则、美国审计准则和我国审计准则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的规定基本上都遵循了1978年科恩报告的观点,但在几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别:

1.三者对均以“重大怀疑”作为审计报告修正的分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未进行合理估计和充分披露的规定,美国的AU Section341规定为除外型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而ISAN0.570提出当被审计管理当局拒绝做出或延长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时,审计人员应考虑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对审计报告作出修正,在ISAN0.570之前的ISAN0.23曾在准则注释中指出不排除拒绝表示意见的可能。而ISAN0.570则指出以审计范围受限对报告提出修正,有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两种选择,因而也不排除发表拒绝表示意见的可能。而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如果管理层拒绝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美国的AUSection341未对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时做出规定,ISAN0.570则规定应出具否定意见。以前中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持续经营,继续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将对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严重误导,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最新的审计准则改为: 如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将不能持续经营,但财务报表仍然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可见,新的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非常接近。

3.ISAN0.570和美国的AU Section34l未对无法确定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做出规定。我国以前审计准则规定此类情况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新的准则也不再做出规定。

关于是否应该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争议很大。我国准则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与国际审计准则规定的情形有所区别,我国最新审计准则有两处“无法表示意见”的规定:一是虽然财务报表已做出充分披露,但“同时存在多项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不是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二是“如果管理层拒绝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第二种情形,国际准则则规定:如果在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管理当局拒绝就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或延长(时间)书面评价的情况,国际准则仅仅指出是以审计范围受限为理由对审计报告做出修正,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不配合造成的审计范围受限更容易理解,更何况国际审计准则本身的态度也并不鼓励注册会计师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ISAN0.570越来越接近,这也正是我国修订准则过程的体现,但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某些修改。

上一篇:以想象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圆锁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