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2024-04-08

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通用6篇)

篇1: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分析

一、年级基本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活动目标

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残疾人,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

通过对、街道等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区的生活能力,争做社会主义下的新公民。

三、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2012年2月

篇2: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 交流、评价探究成果课

活动背景: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端午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及传统习俗的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责任担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对端午文化的需求,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受端午习俗的魅力,掌握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基本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活动实施年级:

五年级 课时安排:课时 活动计划:

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出示本节课的交流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各小组围绕“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各小组围绕“端午习俗我参与”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活动实施过程:

一、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 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端午节》、并自由组合成了六个活

动小组,分头对照活动标准对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探究活动。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 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大家对照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掌握更多的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明确第一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三、明确第二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习俗

我参与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四、总结提出后续活动要求

通过今天的成果交流、评价,老师看到了你们各个小组沉甸甸的收获。不论是成果交流,还是参与体验汇报,你们都从中获得了考察探究的方法,学会了分工,懂得了合作,能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呈现出累累硕果,同时,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整体反思本次活动,并进一步改进完善活动方法,争取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学情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近几年随着洋节的深入,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但他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只有让学生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明白过节的意义,体验风俗,感受快乐,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阳光、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让他们自主探究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很兴奋很感兴趣。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开展观察、实验、考察、调查、设计与制作等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交流分享小组对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探究结果,增强了对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学生在掌握包粽子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首先,在探究中增长才干,丰富了综合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融合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本次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了探究问题,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确定好课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别成立了“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六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合作完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无形中主动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掌握了不少课堂以外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参访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流利的表达、如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合作、如何总结、如何思考„„当学生尝试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此同时,家校互动,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多了、沟通多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材 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是 考 察探究类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节课,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评测练习

1、通过本次的考察探究活动,你觉得你掌握了哪些考察探究方法?

2、在本次的“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环节,你在本小组当中担当了什么角色?自己认为表现得怎样样?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在参与端午习俗体验的活动中,你都收获了哪些技能服务于生活和学习?

4、能将在本次《端午节》考察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与收获,呈现出来吗?你打算怎样做?

5、在参与实践、调查采访、获取资料的时候,你是怎样与人交流的?觉得自己有进步吗?打算以后怎样做?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分为两大环节,一个是关于端午文化的成果交流,一个是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关于端午文化的考察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 6 个活动小组,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多个小组能选择两样习俗参与实践。汇报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人手包出一个粽子,并且有的学会了编五彩绳,有的学会了做香囊,有的还学会了做彩绳粽子„„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恒心和毅力。

应该说,本节课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端午文化的魅力,在小组合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学会了沟通与包容,收获到了快乐、成就感、耐心、细致,可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课标分析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篇3: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一、充分挖掘地方独有地理资源

黔江自然生态资源很丰富, 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 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 能更好地结合师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浓, 可操作性强。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生活在山区, 对山区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社会联动力量”, 从而从人力资源上占据了较大优势。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出发, 开发适合不同年级的校本课程资源。

中年级课程注重亲近自然, 了解实践技能, 在课程编写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如研究地名的由来 (阿蓬江、神龟峡、蒲花河等地名的来历都是有着神话故事般的色彩) , 家乡地理位置及条件, 调查儿童乐园及设施等等,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看看、走走、玩玩、做做,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了解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家乡名胜古迹, 考查家乡的著名风景, 如苍山如黛、绝壁如画、霸竹如帘、江水如玉的阿蓬江神龟峡;地震后形成的地震堙塞湖---小南海;千年古镇, 土家水乡---濯水;疑是桃源云外天, 照眼鹃花红欲燃的武陵仙山;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静若处子的蒲花河。调查家乡旅游特点,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自然资源, 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年级的课程则是根据已有生活经验, 搜集、整理自己熟悉的实践内容, 开展实践活动, 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培养坚毅耐挫的品质。

这样的教材既能充实我们的学科教学, 更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 深度认识家乡, 这样的教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材料, 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教材

社区资源与学生零距离, 社区活动教材具有可操作性, 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便于活动落到实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结合西师大版四年级第一单元《走访生活的社区》, 补充活动内容“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社区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社区的汽车停放”、“社区的卫生情况”等等

三、充分挖掘本地区经济领域

我们生活的城市郊区到处都有果树, 因此如何提高果品的质量与产量, 就是当前我们每个学生和家长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开展果树管理课程,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剪枝、嫁接、打药等, 并做好文字记录, 成了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又很有现实意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 效果非常好。又如百合成了黔江的主打产业, 每年春季, 百合花开, 一望无垠, 十分美丽, 我们可开展认识百合的课程, 栽种、施肥、收获等, 学生们兴趣盎然, 综合实践活动落到了实处。

四、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

黔江地处湘鄂川黔交界地带, 土苗儿女之故乡, 可以举行唱土苗民歌比赛, 跳摆手舞比赛, 了解土苗儿女的粗犷豪放的情感。高年级学生可以搜集有关家乡的神话故事后举行讲家乡神话故事比赛, 还可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文化, 做好活动记录, 合作编写土苗儿女民族传统文化小教材等, 让学生成为开发地方教材的小帮手。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长处参与活动, 做到全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五、积极开发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教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 绝不能全依托教材, 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由教材延伸开去, 打破封闭办学的局面, 将学校课程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有助于学生获得生动鲜活的个人体验, 对提高学生关爱社会、关心他人, 提高个人的生存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瞻仰革命烈士万涛、龚昌荣的故居、参观民族文化馆,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市、走进留守老人、关注留守儿童、走进家乡美食等, 要充分利用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文化的伟大内涵服务于综合实践的教学

六、借德育活动阵地,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教材

许多德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在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中, 老师可以围绕“弯腰行动”“文明用语行动”“献爱心行动”等主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发动学生生创编“文明礼仪三字经”的实践活动, 如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传统节日知多少》这单元的教学, 就可融入德育活动中去进行, 可开展二十四节气知识竞赛, 包括讲节日的传说和故事、实地调查自己民族过节方式, 从而润物细无声地陶冶着孩子们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可把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到每期的法制讲座中, 每次讲座完毕, 要求学生“模拟法庭排练与巡演”, 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自已的权利与义务, 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可以让学生结合西师大版综合实践教材《生理在线》《探索自然奥秘》《用药ABC〉》《健康的学问》《关心身边的环境》等自己办黑板报美化教室、还可以办手抄报, 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篇4: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一、重视教材,活用教材,提升教材

俗话说得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大胆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提升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关注过程和方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在用教材时,应综合考虑这个方面,把教材提升到能够适合本学科、本班学生的实际上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身历练探究的实践过程

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关键在于实践,如猜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假设,从多种猜想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作为假设;操作,运用学习工具,动手实践;验证,用操作结果证明假设;结论,做出探究结论;运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球与圆”一课中,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球”与“圆”两者不同的学生拿出了乒乓球、小篮球,还用瓶盖在纸上画了圆,要求“反对方”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来感觉、比较两者的不同;而另一方则想到了将球一分为二,从而得到两个圆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意见。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终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球与圆是不同的。同时运用建构的立体图形的新知,他们也知道了长方体与长方形是不同的,因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而长方形则是平面图形。

三、在课堂内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调查、游戏、测量、实验等多种群体或个体的活动,而思考数学的纯粹思维活动,则不含在内。活动型数学教学更适合后进生的学习。在学生对抽象性数学思维还不熟悉或不太喜欢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同类项”一课时,教师把写有各种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学生寻找在四个角上的“同类项”。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四、运用现代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并会学”你传授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创新性的创造各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从而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数学教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通常只能通过纸、笔练习,形式较单一,容量较少。现在能够借助先进的网络环境,及时而形式多样地对一节课进行评价,学生还能借助信息技术灵活地进行自我学习评价、他人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处理。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在评价学生为丽丽布置的生日会场时,教师利用校园网的优势,把购物情况转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他评和自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思维也非常活跃。教师凭借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与资源,以教材为文化媒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社会性的作用。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实现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五、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的课程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显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而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这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一些教学策略,如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及有针对性的质疑能力的培养等等。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师必须深入教材、活用教材。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篇5: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大屯中心小学 高萍

大家好!我是大屯中心小学的高萍。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今天我和各位老师交流的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新课程设置的新领域。正因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难点,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实践上的偏差:由于目标不明确,有的把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个性的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有的上成了单元复习课或综合练习课;由于材料缺乏或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实际不符合,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理解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数学自身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二是指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但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领域,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综合”都不会放弃也不应放弃“数学味”。“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为数学学科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两者在目标指向上都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上都强调“综合”。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与数学其他课程内容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特点是:1.现实性。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问题性。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以问题情景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的过程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问题的发现、选择、探究和解决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如探索周长、面积公式、角的大小等过程,都是由核心问题牵引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3.实践性。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在“做”、“调查”、“操作”、“实验”、“游戏”、“探究”、“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活动中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实践中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他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更突出活动性,实践性。它也不局限于课堂上,实际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内容,很多都要在课前作好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课堂上主要是展示实践结果和讨论交流在实践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开放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内容、形式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第一,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不分课内课外,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不完全按照规定的时间。第二,学习目标的开放,每一次实践活动,学生都有自身的体验和不同的收获,各自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收获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基础的、有发展的、有知识与技能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第三,学习内容的开放,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跨越学科,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把学科的知识进行拓展、加

深,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四,活动形式的开放,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如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课堂内活动、课堂外活动;专题活动、游戏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操作活动、设计方案活动以及开展数学竞赛等,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灵活运用。5.探索性。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体验为基础。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实施,结果呈现都必须靠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的完成,教师只是当好参谋、顾问。

二、目标的制定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型的特点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两者有相同之处,如都可以延伸到课外,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等,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学课外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实践与综合运用”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可以向课外延伸,但更多的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要求人人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也不同于复习整理课。虽然两者都有梳理和沟通的功能,但复习整理课只局限于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梳理和沟通,往往把查漏补缺、整理知识作为重点,而“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仅要梳理某一领域的知识,而且要沟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甚至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各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流程分布(略)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分布,我们不难看出,在第一学段要求以“实践活动”为主题,这一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层次,储备的数学知识还比较零碎和初步,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就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从内容的选择上更多涉及的是三大领域各自内部的联系;第二学段要求以“综合应用”为主题,考虑到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强了“综

合应用”的要求,在内容的安排上,开始涉及领域之间的联系与综合,甚至跨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五、具体分析

我们现在来具体看一下二年级上册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的编排特点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具有现实性的、趣味性的、挑战性的应用问题,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安排的较大的情境图,通过情境图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我们的教材里安排了三个大的情境图:节日广场、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这个是用情境图的形式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情境图节日广场,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与“观察物体”之后进行的,是对前三个单元知识的回顾与综合应用。根据教学进度,教学时间正好是国庆节前后,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创设“庆国庆”的情景,引导学生到节日的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说说图意,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再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都要让学生明确“已知什么”和“求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再交流、反馈;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挖掘有关素材,提出乘法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借助烈士纪念碑,让学生想象、体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进行连线。并及时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再看第二个情境图月球旅行,这一活动我们主要是借助“月球旅行”这一幻想情境,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可以先设计在实景中辨认方向,先向学生提出:当你第一次来到一个到方,怎么辨别方向呢?这样既复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有为这节课留下伏笔。接着以和学生轻松对话的方式谈谈和家人的旅行,以及最想去的地方,接着可以适当的介绍人类在1969年,美国飞行员阿姆斯特朗就乘从阿波罗11号飞船宇宙飞船登上过月球的情形,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另外也可以播放我国的宇航员登月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相信学生不只是在学数学,做数学,更多的是在体验,实践数学。

趣味运动会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材中创设了“趣味运动会”这一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将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根据上课时间正处在冬季,为了使本节课的内容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可以把书上的主题改成了冬季趣味运动会,把比赛中的体育项目也变成了适合在冬季进行的堆雪人、雪地钻圈等体育项目,相应的体育用品、主题图也都更换了。设计“我班召开冬季趣味运动会”这一主题情境,学生对自己身

边发生的事情兴趣更浓,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购买体育用品、报名编组、体操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应用统计、乘法、除法等有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所有练习都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的答案,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了“你打算买哪些体育用品?”“给你40元买三种体育用品,你会怎样买?”“老师已经买好了体育用品,共花了72元,猜猜老师可能都买了些什么?”“有24名同学参加钻圈活动,编成几组?”“我们班36名同学参加体操表演,请你来排队形。”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考虑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多种结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找出最科学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我们整个课程标准里面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而且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是并列在一块的一个领域,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知识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那三个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还有一个跨学科的意思,所以它在第一学段叫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叫综合运用。把他并列为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变化,它更多的是一种课程形态的变化,一种课程观的变化。作为老师呢,也要在这样的活动内容当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发一些这样的活动素材。使孩子的实践活动的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比如说乘法的知识、除法的知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就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一些活动主题,让学生去做一做,表达表达,交流交流。其实在我们的教材的编排上,编者也有意识的这样去做了。在教材的各个章节里面,找找生活里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们说一说,让学生关心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观察夜晚的星空,你能找到北斗星吗?还有在学习时间的时候,1分大约能跑多少米?这都是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在第一阶段主要的就是要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篇6:国画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活动目标】

1、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

2、对坐姿的培养、学习悬腕的书写方法。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主题】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活动准备】:毛笔、颜料 【活动步骤】 1.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

要想把画画美观,“五指执笔法”是十分重要的。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正确的握笔方法是: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记住我是怎么写的了吗?来试试。(师生重复书写时的要点)咱们写一个试试,来!(师一笔一笔板演,学生看后再书写,教师巡视)谁写得最棒,到前面来。

三颗星标准:大小合适、方正、有运笔 2.同桌互相纠正,示范。

要想把字写漂亮,还要有正确的坐姿。你们边看边体会老师是如何写字的。

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1.手腕要悬空。

2.头部稍低,肩平,双脚平放。

3.左手的肘和手掌平放在桌上,要撑开,并与右手保持基本对称。4.练习手腕运笔 手腕做圆周运动 5.谁来做个示范?

(展示,评议,教师印奖章)【活动反思】

大部分同学的拿毛笔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只是有少部分同学还是不会拿,坐姿方面同学们都能坐得端正,学国画的用墨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2,“墨分五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方法】 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新授: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笔法:中锋,侧锋、逆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活动小结】:

毛笔的中锋不要画的太细,要画的平稳。侧锋注意水分的掌握,太湿就会涨,太干又晦涩笔。要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体会和发现。

学国画的用墨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新授: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三.小结:讲评。

国画的用笔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认识中国毛笔的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藏锋和露锋

一、观察“三”,三个的起笔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的三条横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知道。第二条横比较短,第三条横比较长。

师:对!那么“三”的这三条横在起笔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和第二条横的起笔是尖的,第三条横的起笔是圆的。

师:是啊,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种起笔方式。

二、揭示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师:你们知道怎么才能使你写出来的横的起笔是尖的吗?

生:我觉得毛笔的笔头是尖的,写出来的自然是尖的。

师:是啊,这样的笔锋我们把它叫做“露锋”,是笔锋外露的用笔,一般用于笔画的起笔处。用露锋写出来的笔画常是尖笔或是方笔,显得锋芒毕露,神采飞扬。

师:还有一种笔锋叫做“藏锋”,它的写法是让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把笔锋藏起来。用藏锋写出来的笔画显得浑厚。就像“三”的第三横那样。

师:(拿出钢笔)你们看,钢笔的笔头是尖的,把笔尖露在外面起笔的叫做“露锋”,把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的叫做“藏锋”。

生:用钢笔练习一下,加深印象。

三、指导书写藏锋和露锋。

1、学生书空。

2、学生指名书空、集体书空、同桌互相书空,纠正错误。

师:总之,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国画的用笔

【活动人员】七年级文学爱好者 【活动目标】 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活动重点】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活动难点】

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认识中国毛笔的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指导认识米字格,并学会画米字格。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米字格,你知道它和田字格有什么不同吗?

生:米字格里有四条线,而田字格中只有两条线。

生:田字格中有横中线和竖中线,这两条线把田字格分为了四格,而米字格比田字格多了两条斜线,并且把米字格分为了八个部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

师:让我们来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着画一画米字格。

师:先在空格中打两条斜线,再过交点打横竖两条线。

(学生练习画米字格。)

五、学习在米字格里面描写“三”的轮廓。

师:你们知道在描写“三”的轮廓时要注意哪些吗?

生:我知道:四条边线要对齐。

生:我还知道对齐之后不能再移动。

师:你们真聪明,是啊,的确要注意这两点:四条边线要对齐,对齐之后不再移动。师:下面就让我们试着描摹一下。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描好了的同学来说说自己写的怎么样?

生:我描的还可以,就是第三横有些斜了,还需要改改。

生:我觉得只要认真描,一定会描得很好。我描得就很好。

„„

师: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同桌互相点评一下。(学生互相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认真的样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描摹得很好,为写好这个字打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六、下课。

国画《樱桃》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樱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樱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重点】

中国画表现樱桃的写意画法

【活动难点】

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樱桃的外形特点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2、欣赏樱桃

3、交流

(1)、樱桃的生物性。(2)、樱桃造型特点。(3)、樱桃色彩特点。

4、探究画法

(1)、学生读画,交流画法,总结写意国画的特点。(2)、教师示范。(3)、学生尝试画樱桃。

(4)、出示学生作品,分析比较画面的布局构图。

5、学生练习

作业:创作一幅樱桃的写意国画。

要求:要有写意国画小品的品味。画樱桃要注意大小,形态的变化。

6、展示评价

国画《樱桃》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樱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樱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活动重点】

中国画表现樱桃的写意画法 【活动难点】

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樱桃的外形特点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1)、樱桃的生物性。(2)、樱桃造型特点。(3)、樱桃色彩特点。

二、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国画《西瓜和葡萄》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活动重点】

认识宣纸、颜料等特殊用品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绘画。

【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国画欣赏图片,范例、墨等工具 【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水墨画,认识画画工具

1、出示国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对新的绘画方式的兴趣)

2、出示绘画工具,引导学生了解

理解宣纸与白纸的不同(质地)请学生进行比较

指导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深浅变化(水稀释)正确的是用毛笔,知道细的地方用笔尖画,粗的地方用笔身画

3、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国画的魅力

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画西瓜

《西瓜和葡萄》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活动重点】

认识宣纸、颜料等特殊用品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绘画。【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国画欣赏图片,范例、墨等工具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画西瓜和葡萄时,应该先画什么部分?引导学生先画占纸面积大的地方,最后画零小的部分)

引导学生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墨汁的?(注意水与颜料的搭配)提问:水多会怎么样?如果水少了会怎么样?

画叶子用笔的什么部位画?最后画叶梗的时候,应用笔的什么部位画?

三、学生作画,教师知道,知道学生拿笔和用墨的方式。注意画面的布局,及绘画时的先后顺序。

四、学生互相欣赏作品。

五、延伸:活动区中进行练习

国画《丝瓜》

【活 动目 标】:

1、体验在绘画过程中所感受的快乐。

2、通过对比欣赏,感受作品中对不同季节的丝瓜的不同水墨表现效果。

3、乐意并能正确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水墨画创作。【活 动准 备】:

1、学生认识、观察过丝瓜的经验。

2、教师准备教学挂图《丝瓜》、毛笔、宣纸、小木桶、墨汁、国画颜料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丝瓜。

你们见国丝瓜吗?是什么时候见到的?那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中的图一,引导学生欣赏。

你们看画上有什么?丝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看到这样的丝瓜,你有什么感觉。

3、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中的图二,引导学生欣赏。

你们看这副画上面有什么?和刚才我们看的那幅画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什么季节的丝瓜?为什么。

4、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水墨画的创作。

如果要你们来画丝瓜,你会画什么时候的丝瓜?周围还会画些什么呢?

5、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学生相互交流作品。

国画《枇杷》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国画《枇杷》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步骤四:题字钤印。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

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国画《萝卜》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活动准备】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活动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活动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活动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国画大师。今天,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大师的画。

2、媒体展示:

(1)《柿子》:用的是什么笔法?有什么特点?

(2)《平生所欲》:画的是什么?画家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3)《蜻蜓飞舞》: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画法,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4)《鲤鱼》:画家用了什么墨色表现了鲤鱼的鱼鳞?你认为什么地方画的最好?

3、看了这么多的画,你觉得这位画家的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生:是一位技术高明的画家。

5、出示〈虾〉:这位画家是谁呢?(齐白石)

6、你觉得齐白石画的题材都取自于哪些方面?

7、生:都是一些花鸟鱼虫和蔬菜水果,都来自生活与大自然。

8、师:从齐白石的画中,你能发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9、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10、师: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一起来学习萝卜的画法。

11、出示课题:画萝卜

国画《萝卜》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活动准备】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活动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活动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活动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讲授新课

1、出示萝卜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萝卜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再看看叶有什么不同?颜色又有什么不同?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3、生答,师小结: 外形:中锋(淡墨),身体:侧锋(淡墨+花青)叶子:中锋(藤黄+花青)根须:小笔中锋

4、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构图有前后,以自已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形: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②画体:侧锋从左右两边画,画出萝卜的体积感;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理解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含义。

六、课后小结:

学生对齐白石大师以及他的代表作品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中国画的欣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能够用正确的笔法和墨色画出生动的萝卜图,并能将先前学过的辣椒、樱桃等结合画在一起,使画面更为丰富。

不足之处为,一些学生在构图上与老师一模一样,少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用笔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有待提高。

自由创作

【活动目标】

一.参照范画,临摹其笔墨技法,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二.使学生认识画、诗、书,即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活动重点、难点】

运笔、用水、用墨的方法;

【活动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宣纸、抹布。

【活动过程】

上一篇:小组合作分组下一篇:川人社发[2012]12号 关于2012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