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2024-04-20

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精选6篇)

篇1: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以下简称四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依据《陕西省文明单位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第三条 省属企业文明单位(以下称为委级文明单位)是指由省国资委党委授予企业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最高荣誉称号,是衡量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条 文明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市、区)四级,本办法中的委级文明单位为市级文明单位。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中心,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促进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条 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委)和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办)负责对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直接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评比、表扬批评、建议命名机关给予命名表彰或处罚等日常工作。

第二章 文明单位条件

第七条 委级文明单位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业务工作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创建活动中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工作机构健全,队伍稳定,规划详实,目标明确,经费有保障。创建工作制度健全,责任层层落实,形成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持续开展“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干部职工参与广泛,实际效果明显。

(二)班子建设坚强有力。领导班子成员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引领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强。班子成员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领导人员等制度,忠于职守,勤政廉洁,干部职工公认程度较高。有效落实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渠道畅通,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充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厂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思想教育持续深入。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高。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大力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干部职工道德修养好。大力推行岗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

(四)文化建设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有建设规划或纲要,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共进,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强,企业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强。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企业风气文明健康科学。

(五)经营管理业绩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精细化管理,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产经营好,能够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业绩考核指标值,经营业绩居全省或行业领先地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六)企业社会形象良好。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服务优质规范,行风测评满意率高。环保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企业环境整洁优美,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企业稳定,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邪教活动,无计划外生育,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情况良好。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及职工满意度较高。

第八条 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委级文明单位:

(一)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有违纪违法案件,受到党内、行政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因企业领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三)企业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四)企业发生造成恶劣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五)企业干部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计划外生育或非法收养。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和评选,按照主管部门考核、群众评议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和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评选质量。

第十条 文明单位的产生实行“逐级升级”。凡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必须是上已被命名为县(市、区)级的文明单位。

第十一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经自查符合申报条件,须以党委名义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创建申请;子企业向集团公司党委提出创建申请,由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合格后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推荐。

第十二条 创建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创建目标、规划、步骤和措施,并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公示可采取企业驻地公告、当地电视台、报纸和网上公示等形式。第十三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应提供以下基本材料:创建文明单位申请报告;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实施方案和创建活动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近两年来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子企业申报委级文明单位,在提供以上材料的同时,还需提交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原始材料和推荐报告。

第十四条 省国资委文明办依据《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测评标准》(见附件),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对申报企业进行考核检查,并将结果报省国资委文明委审核。

第十五条 省级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在各企业申报的基础上,在已命名两年以上的委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提出推荐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同意后,向省文明办推荐。第十六条 全国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委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的规定,按照省文明办的要求,在已经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推荐。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可自行组织企业内部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并将有关创建情况报省国资委文明办备案。

第四章 命名表彰

第十八条 委级文明单位的命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审核通过后,由省国资委党委予以命名表彰。对在一个时期有突出贡献,在省国资委系统(或全国、全省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影响的单位,可破格晋升。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于命名后的文明单位,可一次性发给员工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予以鼓励;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五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条 委级文明单位称号实行期限制,四年期满后应降一级重新申报。凡未申报或申报后未被确认的,不再享有委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委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省国资委文明办每两年对委级文明单位复查一次并通报结果。对复查中出现工作质量下降或出现其他问题,应视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其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收回奖牌。

(一)领导班子成员因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受到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

(二)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不合格。

(三)因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和重大国有资产损失的。

(四)发生严重的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等,综合治理情况差,职工群体性闹事或群体性集体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

(六)忽视环境整治和建设,“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的。

(七)存在其他问题命名机关认为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

第二十三条 凡被撤销委级文明单位称号的企业,经过两年以上时间创建并达到文明单位条件的,可以重新申报文明单位。

第二十四条 企业名称变更,如法人资格不变,须重新备案确认;企业解散,其文明单位称号相应消失;企业分立,若原企业是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须降一级分别重新申报;企业合并,若被合并的企业均系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重新合并后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可降一级重新申报;若被合并的企业有一家不是委级文明单位,合并后其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须重新创建。

第二十五条 委级文明单位若发生企业名称变更、解散、分立、合并等情况或工作水平下降、发生重大问题等情况,要及时报省国资委文明办,不得隐瞒。

第二十六条 委级文明单位每年年底要向省国资委文明办书面汇报创建情况,共同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文明办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篇2: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释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被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详细介绍: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确定20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又增加了44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总数共计64所;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最终确定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以上为计划经济年代的重点大学概念。

篇3: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医疗卫生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休戚相关。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3]。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少、科技与实际临床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4]。江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本研究选取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加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并在卫生行业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科技创新方法,对江西省卫生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技术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0世纪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学说,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进一步明确指出“五个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5]。江西省共有30所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包括7所医学院校、3所医学科研院所,16所医疗机构以及4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对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1.1 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据统计,2011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有科技人员约18 6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约6100人,所占比重为32.8%。医疗卫生科技人员在总量上优势明显,但从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看,比例还很低。科技人才布局不均,这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部门发展失衡、层次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江西省卫生系统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推进卫生人才科技事业发展。设置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赣鄱英才555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有突出贡献人才”、“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人才建设工程,引进或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并组建了多个省级“优势创新团队”。据统计,2010年,江西省卫生系统新增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增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24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培养了100名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目前,全省已经引进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年富力强、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为高层次卫生人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1.2 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但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能力。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近几年,虽然省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R&D经费总量与全省GDP之比还不到1%,投入强度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医药卫生领域R&D经费支出较上年增长超过25%,占全省R&D经费支出总额较高,但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大部分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陈旧,研究条件和手段落后。

1.3 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进步

江西省在医学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有9个创新团队被评为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被评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4个国家级临床药物研究机构、1个国家级现代中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74个省级医学领先学科,39个省市共建学科等。

1.4 科技产出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较低

2012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发表科技论文4879篇,出版科技著作约100余种,获专利授权28项,新增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3个,17个科技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奖励。获各类项目资助1123项,资助经费达8357.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资助147项,资助经费6879万元;获省部级资助332项,资助经费1320万元;获厅市级资助644项,资助经费158.7万元。有50项卫生科技成果通过鉴定,30余项医药卫生新技术引进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产出无论从论文的数量,以及科技奖励与立项的数量,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科技产出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5000~6000项,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足1/100,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

2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2.1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6]。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大于60%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发明专利数量少,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许多病种的治疗必须依靠进口药品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其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国产药品;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设备采购价格高,而且保修费用也非常高,这也是造成社会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如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被欧美的跨国公司所垄断。因此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方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努力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

2.2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近20年来存在几大误区: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寥若晨星;基础医学研究在进步,医学模式在倒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倒退回“生物-医学”模式;人类疾病谱已变化,但科学领域却习惯重复研究几类问题。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7]。只有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合作和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突破思维定势,破除思维创新的枷锁,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创新技术方法,特别是灵活运用TRIZ理论,利用创新的规律,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最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3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推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确立以医药科教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整个领域产业创新链上下游对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力求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从而大幅提升医药卫生科教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8]。为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需制定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2.3.1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设立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组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性融资机构,按照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与大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多方筹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资金;加大政府对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重点专项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2.3.2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计划,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确保技术研发经费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2.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激励政策

篇4: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2014—2015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管理,启动实施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项目。陕西省2012年已开始建设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具备起步早、基础好、积极性高的优势,被国家选定为西部省区中唯一试点省份,北京、河南2省市被选定为东中部试点省市。按照一个平台、信息共享的原则,国家先期选择电力、钢铁、石化行业的能耗大户开展在线监测,陕西省有55户重点企业列入其中,并获得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106万元。

由于能耗在线监测点多、面广、采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特别是企业计量基础及运行系统复杂多样,为圆满完成国家试点任务,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委领导任组长的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3个月时间内,先后下发了组织实施、企业端建设、进度督导、验收工作等4个实施方案,5次召开部署动员、进度通报、验收培训等会议,相继组织6个小组270多人次赴试点企业进行了督导、检查及验收,确保了试点建设顺利进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成运行,可使中省市县节能管理部门实时监测能耗情况,有助于正确研判节能形势,及时加强预警调控。

篇5:陕西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环太平洋大学联盟、C9联盟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篇6:陕西省省属事业单位

本科一批学校一般是985工程/211工程/部分高水平省属重点、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小211工程)、港澳重点(获准在内地统招的港澳知名学府)等不同类型的院校。

本科第二批(又称本科二批)是指放在中国高考录取招生的.时候在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学校,录取线一般要达到本科线。学年制通常为4—5年,学生毕业后颁发本科学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

本科二批院校通常包括部分地方所属高等院校(包括部分地方所属的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和少数实力较好的民办院校。部分省市的高考志愿已经将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并共同招生。

第三本科批次是指中国本科层次录取批次和录取顺序排在第三位置。三本院校的招生是根据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方式进行的。 一二三本都是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学制为四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证书,录取院校一般为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

上一篇:“绘画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小船悠悠的幼儿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