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2022-07-16

第一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个体工商户税收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省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公平税负,维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促进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6号)、《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7号) 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个体工商户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税收征管的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外)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税务登记

第三条 凡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应税劳务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均应按照规定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二)有固定经营场所,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三)有固定经营场所,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四)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个体工商户,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五)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外出经营,自其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六)上述条件以外的其他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 个体工商户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营业执照、业主居民身份证、经营场所证明等有关证件、资料。下

岗失业人员、大学生等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还需提供再就业优惠证等有关证件、资料。上述证件、资料复印件报主管税务机关存档。

经营场所证明是指房屋租赁合同及协议、房屋产权证明。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个体工商户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审核完毕;符合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税务登记证。

对于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代码为其居民身份证号码,从事生产经营的外籍、港、澳、台人员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相应的有效证件(如护照,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等)号码。

其他情形税务登记代码应该按照税收综合征管软件要求进行编制。

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主管税务机关应分税种填制税种登记表,确定个体工商户所适用的税种、税目、税率(征收率)、报缴税款的期限和缴库方式等。

第五条 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持工商登记变更表及工商营业执照、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以及主管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在30日内,在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对需要实地调查核实申报变更内容的个体工商户,主管税务机关应进行实地调查。税务登记表的内容发生变更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未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可以不重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

第六条 个体工商户不再从事经营活动,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七条 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个体工商户在注销前应申请填写“终止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确认表”,在综合征管软件中进行定额取消和注销处理。

第八条 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源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源管理部门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按照征管法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对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由税源管理部门核实后报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对在

日常征管中查找到的非正常户,税收管理部门要依法对个体业户进行处理,并办理解除非正常户手续。

第九条 个体工商户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县级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个体工商户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纳税人应当在《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并提交下列证件、资料:

(一)税务登记证件副本;

(二)《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纳税人在《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注明地销售货物的,除提交以上证件、资料外,应如实填写《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申报查验货物。

第十一条 个体工商户应当将税务登记证件正本在其经营场所或办公场所公开悬挂,接受税务机关检查;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伪造税务登记证件。

个体工商户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证件遗失报告表》,同时必须在地市级以上的报刊发布遗失声明,凭刊登的遗失声明到主管税务机关接受税务处理,方可申请补办税务登记证件。

第三章 日常管理

第十二条 对个体工商户征管可采取定期定额管理和建帐管理两种方式。 第十三条 定期定额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在一定经营地点、经营时期、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包括经营数量)或所得额(以下简称定额)进行核定,并以此为计税依据,确定其应纳税额的一种征收方式。定期定额征收方式适用于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规定设置账簿标准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定期定额户)的税收征收管理。

第十四条 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定额:

(一)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置账簿标准的;

(二)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账簿的;

(三)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四)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五)能准确计算收入,但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计算盈亏的;

(六)虽能提供成本费用的证明材料,但不能提供准确收入证明的;

(七)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八)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个体户的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核定定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和手段核定定额:

(一)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主要适用于生产、加工型纳税人,其主要的成本、费用为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而且比较单一)。

(二)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适用于收入确定或成本、费用确定的纳税人)。

(三)按照盘点库存情况推算或者测算核定(主要适用于库存商品、产成品核算比较准确的纳税人)。

(四)按照发票和相关凭据核定。根据定期定额户开具发票的情况,测算其经营额(适用于推行税控装置和有奖发票的纳税人或领购发票的个体工商户)。

(五)按照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核定。根据个体户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核定(适用于在银行设立账户并转账结算的个体工商户)。

(六)参照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同规模、同区域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核定(适用于可供参照的纳税人比较普遍或者容易确定的情况)。

(七)实地测算法。由主管税收管理人员深入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实地,测算调查,查验核实纳税人的营业收入。

(八)其他合理的测算方法。

税务机关应加强个体工商户计算机核定定额工作,运用税收综合征管软件个体工商户核定定额系统,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科学选定定额参数,分户采集有关信息,逐户输入计算机,自动生成应纳税额。

第十六条 核定定额应依照以下程序进行定额的核定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业户自报。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应按规定将预计生产经营情况和应纳税经营额及收益额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要求,领取并填报《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提供有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凭证和其他证明材料。

对逾期未办理核定申报或未按照要求提供有关纳税资料的个体工商户,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核定定额。

(二)典型调查。主管税务机关将定期定额户进行分类,并按行业、地段、规模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户,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每个行业的典型调查户数应不少于该行业定期定额户总户数的5%。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各地实际,可适当提高典型调查户数比例。

(三)定额核定。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业户自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典型调查情况,参照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域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应纳税收入额,采用本办法第十五条核定定期定额户的应纳税经营额及收益额。

采用第十五条所列一种方法和手段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经营额及收益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初步核定定额,并计算出应纳税额。

(四)集体评议。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召开定额评议会,由定额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对初步核定定额进行集体评议,听取各方意见,做好会议记录,并将评议结果填入《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申请变更)纳税定额表》“税务机关复核”栏内。

评议小组由主管税务机关领导和税收管理员等组成,也可以邀请当地行业协会代表、定期定额户代表、协护税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代表、个私协会代表参加。

(五)上级核准。主管税务机关将核定情况上报县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六)公布定额。主管税务机关在最终确定定额和应纳税额后,由税源管理部门或办税服务厅定期公布,公布期为10天。公布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定期定额户姓名、经营地址、行业类别、税务机关最终确定的定额、应纳税额、税务机关监督电话等。

(七)下达定额。定额公布期满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将个体定期定额户的定额资料逐户录入综合征管软件,并向纳税人出具《核定定额通知书》,下达定期定额户执行。

第十七条 我省个体工商户定额执行期为一年。

定额执行期是指税务机关核定后执行的第一个纳税期至最后一个纳税期。定额执行期满后,无论是否调整定额,主管税务机关均应对所管个体工商户重新下达《核定定额通知书》。

第十八条 定期定额户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重新核定其定额:

(一)对主管税机关核定定额提出异议,并有正当理由或相关证据的;

(二)被核定的定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公布后,其他纳税人或公民提出异议,并有正当理由或相关证据的;

(三)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核定定额难以执行的;

(四)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有依据认定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核定定额难以执行的。

定期定额户的经营额、所得额连续三个月或者定额执行期内累计六个月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核定方法和程序重新核定定额。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之规定对于核定的定额低于增值税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认定为未达起征点户,并出具《未达起征点通知书》。

第二十条 对月度实际经营额超过起征点的未达起征点户,主管税务机关应要求其按照税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确定的期限申报纳税。未达起征点的定期定额户连续三个月或者定额执行期内累计六个月实际经营额达到起征点,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调整其定额。

实际经营额包括个体工商户未开具发票的经营额、开具发票的经营额、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的经营额、外出经营的经营额、税控装置经营额以及其他经营额。

第二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日常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未达起征点户每年至少要组织巡回检查两次,及时掌握其实际经营及其变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停业时,应当在停业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税务机关受理审批纳税人停业时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停业时间在15日之内,征收全月税款,停业时间大于15日(含15日)小于一个月,征收半月税款。

第二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在申报办理停业登记时,应如实说明停业理由、停业期限、停业前的纳税情况和发票的领、用、存情况,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同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缴回其税务登记证件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个体工商户停业申请后,应在审批后5日内由税源管理部门或办税服务厅进行公布,税源管理机关应对停业情况进行巡查。

第二十四条 定期定额户提前恢复生产经营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及其停业前领购的发票。

定期定额户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申请。

第二十五条 查账征收方式是指纳税人按规定建账建证,会计核算资料健全,可以作为计税依据,并有专门人员办税,经税务机关审定,可确定为查账征收方式。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个体工商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设置复式账,实行查账征收:

(一)注册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

(二)销售增值税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或营业税纳税人月销售(营业)额在40000元以上;从事货物生产的增值税纳税人月销售额在60000元以上;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增值税纳税人月销售额在80000元以上的。

(三)市县级税务机关确定应设置复式账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个体工商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设置简易账,实行查账征收或查定征收,并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复式账:

(一)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

(二)销售增值税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或营业税纳税人月销售(营业)额在15000元至40000元;从事货物生产的增值税纳税人月销售额在30000元至60000元;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增值税纳税人月销售额在40000元至80000元的。

(三)市县级税务机关确定应当设置简易账的其他情形。

上述所称纳税人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是指个体工商户上一个纳税月平均销售额或营业额;新办的个体工商户为业户预估的当经营期月平均销售额或营业额。

第二十七条 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和本办法规定的设置账簿条件,对照选择设置复式账或简易账,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账簿方式一经确定,在一个纳税内不得进行变更。

第二十八条 个体工商户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具备资质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账务。

个体工商户聘请上述机构或者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货销货登记簿。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和进货销货登记簿工作的指导,并参考纳税人收支凭证粘贴簿和进货销货登记簿中所记载的情况,科学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经营额或收益额?

第二十九条 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要求使用税控收款机的个体工商户,其税控收款机输出的完整的书面记录,可以视同经营收入账。

第三十条 对集贸市场的管理,实行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对城市内和县城内相对集中的集贸市场、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经营户数较多的集贸市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集贸市场,实行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设专人进行管理。

对偏远地区的集贸市场或小型的集贸市场在加强定额管理及巡回检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实行委托代征管理。

第三十一条 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普通发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我省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确需领购普通发票的,提供纳税担保或缴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可以向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普通发票。

第三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申请领购发票时必须提供购票人员身份证明,主管税务机关依照行政许可的有关规定,核定其最大供票数量、最大开票金额或发票种类,并及时录入综合征管软件,个体工商户必须妥善保管领取的普通发票,不得拒绝纳税人索取发票,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接受税务机关的发票检查。

第三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领购普通发票采取验(交)旧供新方式,单本发票最长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三个月未使用完的普通发票必须交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缴销。

第三十四条 对于没有领购发票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可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

第三十五条 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确需购领普通发票的,可以申请领购定额发票或手填式限额百元版发票,也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普通发票。应对其发票领购的数量和版面实行有效控制,坚持验(交)旧供新、限量供应,并对其领购发票的开具、保管和缴销实行严格监管。

第三十六条 对于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税务机关不得为其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起征点以上的个体工商户,税务机关为其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所预缴的税款可以抵减核定的定额税款。

第三十七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认真做好个体税源分析,按照《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和《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分类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开展纳税评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个体工商户的纳税评估方法,通过纳税评估促进个体税收的管理工作。

第三十八条 税源管理部门在纳税评估中发现月经营额明显高于其核定定额2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应重新核定其定额。

第三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依法行政、规范和优化纳税服务,公开个体工商户办税程序,畅通征纳双方沟通渠道,切实保障个体工商户权益,不断提高个体工商户纳税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

第四章 申报征收

第四十条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个体工商户可以选择采用直接(上门)申报、数据电文申报、邮寄申报、简易申报等纳税申报方式,纳税申报方式一经确定在一个定额执行期内不予更改。

各级税务机关在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前提下,应积极创造条件,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

第四十一条定期定额户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实行简易申报方式,以缴税凭证作为当期申报依据,可不再办理申报手续。定期定额户因经营地点偏远、缴纳税款数额较小的,或者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有困难的,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实行简并征期。

“简易申报”是指定期定额户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或者在县级税务机关确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的,可以视同申报。

“简并征期”是指定期定额户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季、半年、年的方式缴纳税款。

简并征期的税款征收时间为最后一个纳税期。

第四十二条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后,可按季、半年或者年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第四十三条定期定额户可以委托经税务机关认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凡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的定期定额户,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开户银行及账号。其账户内存款应当足以按期缴纳当期税款。

为保证税款及时入库,其存款入账的时间最迟在划缴税的前一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缴税款的,其完税凭证可以到税务机关领取,也可到税务机关委托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领取。

第四十四条 定期定额户在定额执行期期满30日内,应当以定额执行期实际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申报额超过定额20%(含本数)的,按申报额计算并补缴税款。

对安装使用税控收款机的定期定额户,应逐月比对税控收款机记录数据与核定的经营额。实行简易申报并使用税控收款机的定期定额户,其税控收款机记录数据与核定经营额的比对可不按月进行,但最长6个月应比对一次。

第四十五条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小商贩或个人的税款征收管理,可以按月或按次征收税款。

第四十六条县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县级税务机关与代征单位要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给工作人员发给《委托代征人员工作证》,并报市局备案。税务机关应明确代征范围、计税依据、代征期限、代征税款的缴库期限以及税收票证的领取、保管、使用、报缴等事项,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应每年签订一次,并于签订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四十七条 代征单位按照税务机关提供的《委托代征纳税人清册》行使税务机关的征税权。日常管理、税务检查以及税务行政处罚等只能由税务机关行使,代征人代征税款时,纳税人拒绝缴纳税款的,或者因故不能代征税款的,应当及时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处理。

第四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代征人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代征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和检查工作,指导代征人严格按照税务机关的工作要求,搞好税款征收和户籍管理等工作。

第四十九条 委托代征的程序:

(一)税源管理部门推荐代征单位,报县级税务机关审查资格。

(二)县级税务机关核实委托代征的纳税人户籍以及应纳税款,填制《委托代征税款登记表》和《委托代征纳税人清册》。

(三)县级税务机关与代征单位签定《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给从事代征的工作人员发放《委托代征人员工作证》,并报市级税务机关备案。

(四)代征单位根据税源管理部门提供的“委托代征纳税人清册”定额标准,按月(季)征收,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代征代扣税款结报单”,并办理票款结报。

第五十条 实行税银联网划卡缴税、电话申报的个体工商户、建账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不适用委托代征方式。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对个体工商户有下列涉税违法行为的,主管税务机关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理。

(一)对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注销登记的;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七)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含二千元),可由主管税务所(分局)决定。超过二千元的,必须报经县级税务局局长批准后执行。

第五十二条凡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的定期定额户,其存款余额低于当期应纳税款,致使当期税款不能按期入库的,税务机关按逾期缴纳税款处理;对实行简易申报的,按逾期办理纳税申报和逾期缴纳税款处理。因税务机关或银行部门导致税款划缴逾期的,不应对纳税人进行处罚。

第五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当严格执行核定定额程序,遵守回避制度,税务人员个人不得擅自确定或更改定额。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国税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原《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个体工商户征收管理暂行办法》(陕国税发[2002]87号)和《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个体工商户简易申报征收管理暂行办法》(陕国税发[2003]213号)停止执行。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二篇: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

(草案表决稿)

(2014年7月31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审计职责和权限 第三章 审计程序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国家建设项目是指:

(一)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二)国家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抵押贷款及其管理的公益性基金和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

(三)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投资的建设项目;

(四)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投资人,由其承担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移交政府,政府按照合同约定回购的项目;

(五)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投资人,由其承担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并在特许期内管理经营,特许期结束后投资人按照合同约定移交政府管理的项目。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

第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会同国家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相互通报情况。

第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告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结果。

第七条 审计机关建立举报制度,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建设项目及其审计工作中违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章 审计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 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概预算执行、单项工

程结算和项目竣工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对与项目有关的勘察、设计、代建、施工、监理、供货、咨询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调查。

第九条 国家建设项目申请调整概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百分之十及以上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以商同级审计机关审计后,根据审计结果予以处理。

第十条 审计机关进行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直接审计;

(二)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

(三)以委托等方式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

(四)与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利用其工作结果。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可以聘请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且执业三年以上;

(二)近三年未受过行业处理和相关行政处罚;

(三)与参与审计的国家建设项目无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 审计机关委托或者建立协作机制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审计事项所需的资质;

(二)近三年未受过行业处理和相关行政处罚;

(三)与参与审计的国家建设项目无利害关系。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

法选择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社会中介机构,并加强对其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审计机关利用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咨询、鉴定或者使用社会中介机构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建立健全审查复核机制,并对利用其工作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十四条 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负责召集勘察、设计、代建、施工、监理、供货、咨询等单位接受审计调查。

有关的勘察、设计、代建、施工、监理、供货、咨询等单位接受审计调查时,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十五条 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三章 审计程序

第十六条 国家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应当将本年度审批、核准、备案的国家建设项目的批复文件和投资计划及时抄送同级审计机关。

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向同级审计机关提交本年度已经开工的国家建设项目目录和相关资料,以及下一年度具备竣工决算审计条件的国家建设项目目录和相关资料。

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主管部门抄送和提交的资料,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审计机关确定年度审计计划后,应当书面告知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 未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告知审计机关后,可以自行组织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送同级审计机关备案,审计机关对其审计结果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组成审计组,调查了解国家建设项目的有关情况,编制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审计三日前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

第十九条 审计人员取得的建设管理、工程决(结)算、财政财务收支等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

有关人员、单位收到审计机关送达的相关审计证据后,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签名或者盖章或者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涉及代建、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审计证据,由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代为征求意见。

审计证据逾期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审计机关可以依法作出审计结论,但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第二十条 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前,应当书面征求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的意见。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十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机关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审理后,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并根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进行整改。

国家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督促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审计机关应当检查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执行审计决定以及进行整改的情况。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在对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线索时,应当及时移送监察、检察、公安等机关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 国家建设项目的施工承包合同,可以约定工程结算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

国家建设项目依法进行招标的,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投标人响应工程结算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价款结算依据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审计机关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进行督办:

(一)未按规定将本年度国家建设项目的批复文件和投资

计划抄送同级审计机关的;

(二)未按规定提交本年度已经开工,以及下一年度具备竣工决算审计条件的国家建设项目的;

(三)未根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进行整改的;

(四)其他需要进行督办的事项。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概预算执行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绩效审计等。

第二十七条 概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二)项目资本金、资金来源及资金到位情况;

(三)建设用地征收征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标准执行和实际支付情况;

(四)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和场地平整等前期费用支出情况;

(五)项目设计概预算的执行情况;

(六)项目的勘察、设计、代建、施工、监理、供货、咨询等方面招标投标和工程承包发包情况;

(七)项目招标的最高投标限价情况;

(八)合同签订、履行情况;

(九)财务收支情况;

(十)单项工程结算情况;

(十一)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情况;

(十二)各种税费的计提和缴纳情况;

(十三)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八条 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竣工项目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的真实、合法情况;

(二)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的内容和分摊、其他投资的真实、合法情况;

(三)交付使用资产和各项结余资金的真实、合法情况;

(四)建设期收入的来源、分配、上缴和留成使用情况;

(五)尾留工程情况;

(六)资金预留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国家建设项目未进行概预算执行审计的,竣工决算审计应当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事项。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建设项目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主要针对下列内容实施:

(一)经济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资金、投入和工程造价控制等情况;

(二)效率性,包括项目立项、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管理措施、组织结构、资金利用及其执行等情况;

(三)效果性,包括项目的预期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以及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建设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情况。

第三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建设周期、管理水平等情况,可以对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分阶段、分年度的跟踪审计。

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应当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干预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挠审计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的,审计机关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万元以

下的罚款,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勘察、设计、代建、施工、监理、供货、咨询等单位或者个人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国家建设资金的,由审计机关在职权范围内,责令其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建议有关部门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出具虚假审计结果,隐瞒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审计机关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国家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六条 国家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或者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执行;逾期仍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审计机关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一万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 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14 年11 月1日起施行。2001年9月27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陕西省《国家公文处理办法》实施细则

陕西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济的重要工具。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发扬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努力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条 公文处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安全。公文由各单位文书部门统一收发、分办、传递、用印、立卷和归档。

第四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工作应当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

第五条 公文处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确保国家机密安全。

第六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从事公文处理的工作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忠诚积极,克已奉公,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办事认真,埋头苦干,遵守纪律,严守机密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公文处理工作人员,应选配身体健康、历史清楚、政治可靠、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优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担任,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上岗工作,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 公文主要种类

第七条 国家行政机关的主要公文种类有:

(一)命令(令)、指令

发布重要行政法规和规章,采取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任免、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等,用“命令(令)”。

发布指示性的规定性相结合的措施或要求,用“指令”。

(二)决定、决议

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用“决定”。

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用“决议”。

(三)指示

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用“指示”。

(四)布告、公告、通告

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用“布告”。

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用“通知”。

(五)通知

发布行政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用“通知”。

(六)通报

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用“通报”。

(七)报告、请示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

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批准的事项,用”请示“。

(八)批复

答复请示事项,用“批复”。

(九)函

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函”。

(十)会议纪要

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单位共同遵守、执行的,用“会议纪要”。 会议决定事项如涉及人事任、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划拨以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大事项等,必须以其它公文种类专项行文。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公文格式通常由公文名称、发文字号、签发人、秘密等级、紧急程度、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注、印章、发文时间、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等部分组成。

(一)公文名称(或发文机关名称),置于首页顶端;发文安号之上,一般用红色套印。几个机关的联合发文,应将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二)发文字号,包括发文机关代号、年号、须序号,置于文件名称之下的正中,几个机关的联合发文,一般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发文机关应确定固定的代号,并报上一级机关备案。

(三)公文标题,置于文头横线之下、主送机关之上,居中排列,两端短于正文。一行排不下时可分列两行以至数行,分行时注意不能把一个词拆为两部分。标题一般应标明发文机关全称(“函”可以下标),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在标题中,除发布的法规性文件应加书名号外,其它公文一般不加书名号。会议通过的文件,应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的括号中注明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

(四)向上级政府报送的请示,应注明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签发人。签发人,一般置于发文字号的右侧。

(五)紧急公文按紧急程序分为“特急”、“急”两种,标注在公文首页右上角。

(六)秘密公文的秘密等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注在公文首页右上角;绝密、机密文件应有份数编号,注在公文首页左上角。如果既是秘密文件,又是紧急文件,应先注明紧急程序,再注秘密等级,紧急程序和秘密等级上下排列。

(七)主送机关。置于标题之下、正文之上,起头顶格。机关名称应为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排列顺序力求相对统一。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

(八)落款,包括发文机关、印章和年月日。机关印章应盖在落款日期处,除会议纪要和翻印的文件外,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类公文,无论是打印还是铅印,都必须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印章与正文应保持一定间隔,如正文结束后落款需另起一页,应在落款页注明“此页无正文”。落款的年月日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发文机关用全称。几个机关联合发文,应将主办机关排列在前,并按文头上排列的机关顺序加盖印章。

(十)如有附注(如“此件发至县级单位”、“此件可登报”等),应注在落款之下、主题词之上,并加括号。

(十一)抄送机关,置于公文末页下端。上下标以横线。送上级机关的用“抄报”或“报送”,送同级机关和下级机关的用“抄送”。抄送(报)机关 名称应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排列顺序力求相对统一。

(十二)主题词。置于抄送栏左上侧,词目之间应空有一定距离。

(十三)印发机关,设在公文末页下方最终一行,注明公文的印发同关和印发时间。印发时间以送印日期为准。在印发机关及印发时间下方横线的右下侧,注明印发份数。

(十四)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公文纸一般用十六开型(长260毫米、宽185毫米),左侧装订。需公开张贴的“布告”、“公告”、“通告”等用纸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九条 各级国家机关的行文关系,应根据各自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

(一)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具有业务对应关系的上下级部门之间,可以互相行文。政府各部门也可根据本级政府的授权和本部门的工作职权,对下一级政府直接行文,属于授权审批的文件,应抄报本级政府备案。

(二)同级人民政府、一级人民政府同上一级政府的各部门、政府各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行文。

(三)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抄报直接上级机关,也可抄送同级有关部门。政府各部门向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文,应抄报本级人民政府。向上级机关的请示,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也不要同时抄送同级和下级机关。

(四)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上报公文,应根据内容写明主报和抄报机关,由主报机关负责答复请示的问题。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时,应同时抄送另一上级机关。

(五)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行政机关一般不得直接向上级党的组织行文,也不得在行文中同时将上级党的组织和上级行政机关并列为主送机关。如公文内容涉及党的工作,应与党的组织联合行文;一般应尽量减少党政机关联合行文。

(六)凡属政府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文件,可自行下达或与同级有关部门联合下达,不要再报请上级机关批转;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业务文件,应直接向上经主管部门行文,不要再向本级政府请示或要求以本级政府名议上报。

(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不得越级请示,因紧急,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说明情况并抄报越过的机关。

请示问题的行文程序为: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地级)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可直接向省政府行文;

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所管辖的二级局和事业、企业单位,应向所属上级部门(机构)行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向怕属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行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委、办、局及乡政府,应向所属县(市)、区政府行文。

第十条 凡涉及几个部门之间的问题,部门之间应协商一致后再行文。如有分歧意见,应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直接协商解决,在未取得一致意见以前,一律不得向下行文。确属部门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主办部门说明情况,提出意见并附相关部门的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一条 向上级机关报送的请示公文,必须一事一报,不得一文数事,也不得将“请示”和“报告”混用或在情况报告和简报中夹带请示问题。

第十二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请示问题的公文时,一律经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按办文程序处理,不得直接呈送上级机关领导人审批。

第十三条 凡经批准在报刊上发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应视为正式公文,必须遵照招待。如不另行文,应在发表时注明。

第十四条 凡是能通过当面协商、电话联系、会议决定和领导面示等方式解决或答复的问题,可不另行文。

第十五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应按规定份数向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报送文件。向上级政

府报送的各类简报、期刊等,要经过严格筛选。除必须向上级政府报告的重要情况和工作经验外,一般的简报、期刊不要不分轻得,逐期报送。

第五章 公文办理

第十六条 公文办理一般包括登记、分办、批办、承办、催办、拟稿、审核、签发、缮印、传递、归档、销毁等程序。

第十七条 公文由文书部门统一收发。通过会议等途经发给的公文(除会议要求收回的文件外),收文者回单位后应及时交文书部门登记处理。

第十八条 凡需办理的公文、文书部门应根据公文内容和性质,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送领导人批示或交有关业务部门办理。内容涉及几个部门的公文,应确定主办部门。紧急公文、文书部门应提出办理时限。

第十九条 凡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的问题,主办机关应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或地区协商办理,不关方面应积极协作配合。办理结果由主办机关负责汇总、有关方面会签后上报。上报的公文,对有关方面不一致的意见,要如实反映。

第二十条 对上级机关交办的公文和下级机关的请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都应及时办理和答复。对短期内难以办结的事项,应说明原因,不得积压搁置。复文时,应注明发文机关的文号或上级机关交办的收文、转办号。

第二十一条 对办理过程中的公文,文书部门要负责检查催办。对逾期或日久未办的公文,要查明情况,限时办结,防止漏办和压误。对上级政府领导同志批标的重要问题,要列入查办,限时专项办理,保证按时上报办理结果。

第二十二条 下级机关上报的公文,如有下列情况,上级机关的文书部门不作处理并退回原文;

(一)请示内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未说明其特殊性的;

(二)不符合党政分开原则的;

(三)无特殊情况的越级请示;

(四)应由报文机关自行解决或可以通过其它途经解决的;未经有关部门协商一致或虽经协商但没有如实反映有关部门意见、不符合会签程序的;

(五)一文数事、多头主报、不盖公章和其它明显违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三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

(一)秘密(包括机密、绝密)公文要有严格的登记、签收、保管制度。绝密文件和密码电报一律由机要人员(或指定专人)负责签收和管理;秘密文件应由机要通信部门或专人递送,不能通过普通邮政寄送。

(二)禁止用普遍传真机和明码电报传输秘密公文和答复密电中提出的问题。

(三)禁止明码电报和密码电报混用。严禁在公文中出现“密码电报”字样和收、发电文号,严格禁止复印必码电报,也不许将密码电报全文原样转发。

(四)上级机关的发文,除绝密或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经下一级机关的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批准,可以翻印、转发。翻印时,应注明翻印的机关、份数和时间。

第二十四条 草拟公文应注意:

(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应加以说明。

(二)情况要确实,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文字要精炼,书写要工整,标点要准确,篇幅要力求简短。

(三)人名、地名、数字、引文要准确。时间应写具体年月日。

(四)公文中的数字、除发文字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百分比、专用术语和其它必须用阿拉伯数码者外,一般用汉字书写,在同一公文中,数字的使用应前后一致。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计量法》的统一规定。

(五)引用公文应注明制发机关、发文时间、标题和文号。

(六)用词要准确、规范。在使用简称时,应先用全称,并加以说明。不写不规范的字。

(七)要根据公文内容和行文规则,准确使用公文种类,标明紧急程序和秘密等级。 第二十五条 公文送领导人签发之前,应由文书部门或主办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审核把关,审核的重点是:

(一)有无必要行文。

(二)是否符合公文的审批程序和行文规则。

(三)公文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与本机关过去已发的公文在内容上有无矛盾;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四)标题、文字、紧急程序、秘密等级、公文种类、格式等是否确切、规范,是否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经审核无误的公文草稿,应按公文的签发权限送领导人签发。

(一)向经上机关的重要请示、报告,以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公文,应由正职或委托主持日常工作的副职领导人签发。

(二)内容依据会议决定或办理例行手续的公文,由主要领导人授权,可由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签发。

第二十七条 草拟、修改、审批公文应用钢笔、毛笔。文件主批人审批公文时应答署自己的意见、姓名和年月日,不能用划圈代替。装订线左侧不要批写文字。

第六章 公文立卷、归档、销毁

第二十八条 公文办完后,应根据文书立卷、归档的有关规定,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及时将公文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文收处理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经常收集整理,及时立卷,为归档做好准备。

第二十九条 公文立卷应以本机关形成的公文为重点,根据公文形成的特征、相互联系和保存价值分类整理,保证立卷材料齐全、完整,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查找和利用。

第三十条 每年五月底前应将上年度需要立卷归档的公文及时整理、装订。案卷立好后,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移交时应有严格的交接手续。个人不得保存应存档的公文。

第三十一条 对于没有存档价值和存查必要的公文,经过鉴别和主秘档案工作的负责人批准,可定期销毁。销毁秘密公文,要进行登记,派人监督,保证不丢失、不漏销。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省过去发布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定,凡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本细则不一致的,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本细则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50个)

宝鸡市:太白县、麟游县、陇县

咸阳市: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

铜川市: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

渭南市:澄城县、合阳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延安市: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

榆林市:定边县、横山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清涧县、吴堡县、子洲县

汉中市: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商州区、柞水县、镇安县、山阳县、商南县、丹凤县、洛南县

第五篇: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税收征管数据集中后管理的需要,共享税收信息资源,服务税收征管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包括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各类征管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审核、处理及维护等数据处理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和定期评估。

第三条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范原则。各类应用系统采集和处理的数据,应符合我省制定的《税收征管业务规范》和各类应用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

(二)全程监控原则。建立数据从采集、审核、处理到维护的全过程监控体系,重点把好数据的采集关,确保各类应用系统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三)层级考核原则。各级国税机关对下级单位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要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奖优罚劣。

第二章数据质量管理岗位及职责

第四条为了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全省各级国税部门应在征管部门设置专门的数据质量管理岗位,由数据质量管理人员 —1—

对税收征管数据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分为:数据的采集管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维护管理及数据质量的考核。

第五条数据质量管理岗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 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 制定本单位的数据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定期对本级数据质量评估分析,及时解决数据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 指导、监督下级单位或相关岗位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对错误数据进行更正和清理的情况。

第三章数据采集、录入与审核

第六条数据采集应遵循真实、完整、规范、及时的原则。

(一)真实:应严格依据征管原始资料所记载的内容准确录入相关数据,如实反映征收管理实际,不得随意修改、增减。

(二)完整:要按照各类应用系统的有关要求进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齐全,避免数据的缺失。

(三)规范:数据采集应按照我省制定的《税收征管业务规范》、《综合征管软件操作规范》和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的相关标准进行。

(四)及时:数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确保应用系统数据与实际税收业务同步。

第七条数据采集程序

— —

2(一)接收:操作人员根据《税收征管业务规范》的要求,及时受理税收征管活动中的相关原始资料并按规定对其进行审核整理。

(二)录入:原始资料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或导入综合征管软件或其他应用系统;对审核有误的,必须修正后再录入或导入。

(三)校验:对已录入税收征管系统的各类数据应当定期进行校验,及时发现、更正错误的数据。

第八条在各类应用软件系统中,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授权,严格按照岗位和权限操作。严禁在未按规定授权的情况下委托他人以本人的账户和口令进行有关的数据录入和修改。各系统用户应当定期更改自己的口令,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第四章数据维护管理

第九条数据维护管理是指修正税收征管数据中存在的错误,补充不完整数据、清理垃圾数据、迁移历史数据等。

第十条数据维护由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各应用系统的有关要求,明确数据维护的权限和职责,制定数据维护的程序。凡是采集进入应用系统的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删除。

第十一条数据维护前应做好相应数据和系统的备份工作。能够通过业务模块解决的,经过审批后按照各类应用系统的操作 —3—

规范进行维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由责任人提出书面申请,由相关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审核确认,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数据维护。

第十二条数据维护工作应严格备案,省局信息中心运维办对基层税务机关上报的每项数据维护的时间、内容、维护原因、责任人等记录进行备案,涉及的书面材料必须登记存档。

第五章数据质量的管理与考核

第十三条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收征管数据,采取人工审核、计算机审核、人机结合审核和实地抽查等方式,定期对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查审核。

第十四条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对税收征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合法性等的管理监控。

第十五条各级国税机关根据各应用系统的运行状况通报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由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对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检查纠正,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对数据齐全率、数据准确率、逻辑错误率、错误数据修改率、修改及时率进行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和过错责任追究。各级国税机关要将数据质量管理 — —4

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对产生严重数据质量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六章附则 本办法由山西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5—

上一篇:输血质量工作计划下一篇:数学培优补差记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