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2024-05-06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共6篇)

篇1: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篇2: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七大内容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的一种体现,也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期特约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以及程锋和王洪波两位博士,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土壤改良之类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有人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这表面看是一个认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即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的分工问题。国土部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农业部门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责任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本身要素水平的改善和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设应该是国土部门的责任,而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确保资源不被破坏并有所改良是农业部门的任务。

农业部门开展的土壤改良活动,就是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过程。比如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改良过砂过黏土壤,排水洗盐、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土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进行农田的土壤改良活动外,还要进行地块大小的设计、林网建设、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和村庄整治等,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问: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是什么?如何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

答:高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高标准应该体现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支撑能力的高水平上,包括机械化生产、安全健康生产、方便加工运输交易等较宽领域的内涵。

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高标准农田应该是高等级耕地。其所处区域的光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同时,由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收益状况较好。此外,因农业区位和农业收入状况决定的农用地效益较高。总之,光温资源丰富、种植制度合理、土壤肥沃、灌排方便、生态环境保护条件良好、机械化程度高、效益水平高的耕地是高标准农田。

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当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级耕地约占2/3,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布

局零乱,基础设施条件差。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潜力很大。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现在可以用于反哺农业、反哺土地的资金越来越充足。因此,在实现耕地保护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多部门协作,如何准确定位国土部门在其中的职责?

答:从实践来看,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多部门协作已成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组织方式。湖北等试点地区将此总结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这已成为共识。在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国土部门应该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好各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并组织省、县的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土地整治工作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水平,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并且要搞好高标准农田在使用过程中生产能力的监管和持续建设。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理念转变有什么关系?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耕地保护理念由单纯的数量保护为主向以建设促保护理念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强有力的抓手,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

主讲人手记:实现耕地保护理念五大转变

我国耕地保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土地利用多是一种粗放状态,保护土地的意识相对薄弱。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时,资源性紧缺凸显,保住耕地数量、稳住粮食总产摆在了首要位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妥善解决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提出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土地整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可见,我国耕地保护正在从单一目标朝着多目标、综合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重点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实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

保护18亿亩耕地内涵很丰富,不仅是面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护18亿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18亿亩耕地数量保持不变,但分布状态和质量水平由集中、连片、优质为主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效应将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守红线的关键是要提升生产能力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守这个数量,要建立“守红线、提等级、优布局、严占补、控变化”的综合性、多目标、动态性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

——实现从重产能总量到重产能结构的转变。

保护耕地的关键是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总量变化,而对结构性变化关注较少,导致潜力挖掘不均衡,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因此,应由全国耕地保护政策“一刀切”向差别化保护政策转变,可以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的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目标生产能力和等级建设手段。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实现从重生产到重功能的转变。

耕地除具有生产粮食的主要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耕地可以说是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人类生存离不开这个基础,它远比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重要得多。此外,耕地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尤其具有珍稀土壤资源的耕地,是发挥传统文化功能和体现

社会文化价值的基本载体。所以不能随意破坏耕地,也不要轻易“搬家”,这样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加强耕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障功能。

——实现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资本并重管理的转变。

耕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资产、资本属性日益显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把土地资源当作资产管理、当作资本运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此,土地管理要逐步向资源、资产、资本管理并重转变,不断强化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管理职能,构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实现由实体保护向综合保护的转变。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产能,还要关注粮食生产中带来的生态环境损耗成本,研究建立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比如实施“1毛钱工程”,对于售出商品粮的农民每斤补贴1毛钱,将1毛钱直接补贴给售出商品粮的农民,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第一节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优化耕地利用格局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石之一,主要表现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优化耕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手段。

从遥感影像资料看,我国耕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粗放、无序的利用状态,田块畸零不整,细碎化程度高;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灌溉排水不良,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使耕地由自然用地形态走向规划用地形态,由粗放利用走向集约利用,由无序用地走向有序用地。这是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促使良田永久化,防止城乡统筹中“重发展、轻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基础。

——良田和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依托。

良种、良法和良田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三个要素。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子工程”建设已有15年历史,农业机械化基础很好,近10年发展很快。随着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生物技术的兴起,良种和良法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良田已经成为“短腿”,制约着良种、良法增产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挥良种、良法倍增效应和加速效应的基础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加农业补贴的主要途径。

生产要素改良是增长之本、增效之源,增长首先缘于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有用知识的增加、生产组织的改进、体制安排的完善,这些都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增长效率。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直接补在生产环节的多,而直接补在农民身上、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良种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少。国家对良种和良法的补贴已经越来越重视,而对良田的补贴仍然不足。因此,农业补贴中应该增加对良田的补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利用格局,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

据统计分析,全球农业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占人类活动造成的总量的50%和60%。如不实施低碳农业,2030年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60%和35%~60%;由于化肥氮施用和有机肥生产增长,到2030年农业一氧化二氮排放预计将增加35%~60%;到2020年由水稻生产引起的甲烷排放将递增16%。因此,农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非常重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优化水稻生产模式,从而减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更好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节能减排。

第二节 推动“两个结合” 提升“三个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实现“一个聚合”,即支农资金聚合。

在中央持续加强农业建设的总方针指导下,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良田建设项目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金分散、综合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构筑良田建设的基础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聚合资金、整合资金,达到连片整治、整村推进的综合效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

中央要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地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的有效结合,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的两个基本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两项主要投入资金。

——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升“三个效率”,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开展基于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地生产条件和土壤条件得到改良,可以大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河南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江苏“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浙江“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为代表,整治成效显著。据统计分析,实施土地整理后,可增加有效耕地5%~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2等,增产20%~30%,农机效率提高20%~30%。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其农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与地方相比,其土地利用率高10%、生产率高30%~40%。国际上,土地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依赖的是新知识的运用,如种子的改善、土地的改良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等。从表1可以看出,30年间美国和日本农业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5倍多,丹麦增长大约4倍,每公顷产量都翻了一番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联动“四个环节”,即资金、项目、规划和政策。

政策需要通过规划落实,规划需要通过项目落实,项目实施需要资金保障。为落实中央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首先要编制规划,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其次要用项目落实规划,从一个具体项目的“点”落实,到规划过程的“线”落实,最终取得规划整体的“面”落实的过程。只有保证项目落实、计划过程落实,才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根本落实。最后要按项目配置资金,这样便于管理好资金,也便于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

表1 1980年美国、日本和丹麦的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

注:1950年各国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产出指数均为100。

资料来源:Hayami and Ruttan,1985:pp.467~469

第三节 多部门协作有计划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像推进“种子工程”、“农机补贴”一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又称“良田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用3~5个“五年计划”,把我国18亿亩耕地建设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良田。按照国际经验,通过30年努力,可以实现土地产出率翻一番,劳动生产率翻两番的目标。

——有效整合资金、聚合资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是不足的,有必要创新制度,引导政策性资金、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做大支农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策性资金必须到位,不能是口头支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附加种种限制条件。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之能取得合理利润,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探索,消除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的壁垒;发展中地区更应该创新制度,在做大总量上下足功夫。在支农资金使用上,要坚决杜绝只知道资金何处来、不知道资金到何处去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作好规划和项目设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效果。

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尤其要重视市、县、乡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来分析,加强市域土地资源空间的统一优化配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县、乡级规划要突出一个“实”字,在科学确定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的基础上,做到“规划一块、实施一块、见效一块”,积累下来,逐步实现空间格局优化。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一定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部门,应在规划引导下,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按项目整合资金,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同时,良田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应该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所以在良田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科技支撑,建立格网化的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如何确保建设过程中耕地布局朝着集中、连片、优质方向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研究一种基于

格网的耕地监测监管体系,通过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划分格网,研究确定格网内的主导用途和基本布局,建立合理调整的管理规则和方法,确定格网内土地整治、等级提升的重点方向和建设标准,并研发基于格网的长期观测、遥感监测和有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田集中连片、等级不断提升、永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当前,依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技术队伍,组织实施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在良田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与等级监测评价,依据格网量化耕地布局和等别的变化,科学评价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这将有利于指导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我国农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监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有效结合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传统农业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种子工程、机械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等的先锋工程,是良种、良法发挥倍增效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必须走“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的道路,离开了哪一方面,都不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实施区域上,不仅要重视平原区的传统农业改造,还要重视山区、丘陵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探索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生产要素改良技术与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能施展的地方实现现代化农业。

篇3: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一) 内涵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治理成为“土地相对成片, 土地肥力、土质、土层厚度等地力条件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 水源有保障,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输水、配水渠系 (管道) , 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完整, 排水系统健全, 排水出路通畅, 机耕道路相连、防洪、防雹等设施配套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

(二) 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 祁连山东端。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2°00′至103°00′, 北纬36°30′至37°35′之间。东靠景泰县, 南连永登县, 西邻肃南县及青海门源、互助、乐都县, 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 南北长158.4km, 东西宽142.6km, 总面积7149km2。属高原山区, 草原面积大 (可利用草地面积39.14万hm2) , 草地畜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由于自然和长期超载放牧等原因, 天然草原生态脆弱, 退化、沙化严重, 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 沟壑密布, 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 天祝县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经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截止2008年建成条田11.7万亩, 梯田11.58万亩, 发展灌溉面积12.9万亩 (其中农田灌溉12.1万亩, 牧区饲草地0.8万亩) , 农田灌溉配套面积3.8万亩, 修建小型水库四座, 总库容266.06万m3, 干支渠37条298.76km。这些成就的取得, 使天祝县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完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天祝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貌所致, 基本农田大部分分布在河道两岸Ⅰ、Ⅱ级阶地的川台地或河滩地, 以及丘陵地带的小盆地和沟谷洼地。基本农田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 受当时生产力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制约, 在建设中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条田摆设不整齐、不平整, 农田现状是地块大平小坡, 田间道路不畅通, 灌溉渠系不配套, 缺乏应有的农田防洪设施等,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天祝县县基本农田耕作难、浇灌难、产量低、效益差、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距渠、路林田配套的标准化基本农田相差甚远。

二、开发成效

两年来, 天祝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86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1.39万亩。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以提高高原山区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为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综合措施, 有效地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维修改造机电井1眼 (93米) , 铺设各类主支管道5.66公里, 安装日光温室滴灌设施339座;衬砌D40、D60“U”型渠道44公里;修建小型分水、过洪、桥涵等渠系建筑物1557座;改良土壤1.39万亩;修建机耕道路24公里;购置良种16万公斤, 购置农田防雹网128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通过以小型水利建设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优化了农业生产载体, 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扶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项目建设, 大力扶持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家、蔬菜检测站点1个, 建成高原绿色蔬菜基地1万多亩。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显著, 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人均多增收300多元。三是强化了科技示范引导, 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天祝县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提高项目开发的科技含量,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外销蔬菜新品种18种, 新技术9项。其中大面积示范推广:绿宝石西葫芦、春玉黄娃娃菜、美浓荷兰豆、合欢66小荚豆、合欢甜豆等蔬菜新品种11种, 总推广面积2万多亩。累计举办科技培训6期21场次, 共邀请相关专家、教授23人次, 印发科技资料5000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达0.47万人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达66%以上, 比非项目区高10%左右。四是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天祝县累计改良土壤1.39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 年节约水量96万m3。通过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区、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建设等先进技术和措施, 项目区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较大的提高。项目区与改造前相比, 新增农民年收入达132万元, 人均年增加收入335元。通过渠、路、林、田综合治理和防洪、防雹减灾体系的建设, 项目区初步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实惠。干部群众距离靠近了, 关系密切了, 齐心协力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武威市农发办组织的2007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市级竣工验收中, 工程质量综合考评天祝县排名全市第一。

三、存在的问题

(一) 亩投入标准偏低, 建成的项目区同真正意义上的“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存在差距

天祝县现有四个灌区, 拿最大的金强灌区为例:金强河灌区现有干支渠道有22条, 长215.5km, 其中干渠8条长92.15km, 衬砌78.3km, 衬砌率85%, 支渠18条, 总长124.43km, 衬砌29.8km, 衬砌率24%。灌区内大部分干支渠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些工程或因运行年久, 老化失修, 或建设标准低, 受冲刷、冻胀等破坏, 渠道边坡滑塌, 建筑物沉陷、变形, 渠道完好率仅为40%。由于投入少, 灌区每年争取的投资只能用于部分干支渠道的维修改造, 对田间渠系更是无力配套。这样灌区内存在大量的支渠及田间渠道需要修建。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既要完成规划区内的治理面积、突出规模, 又要面面俱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有些措施无法彻底落实, 只能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特别是水利工程只能对项目区主要的斗渠进行衬砌, 大量的农渠和排水渠无法衬砌, 致使建设标准无法体现, 从而导致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改造不彻底, 功能不完善。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 另一方面急待开发的任务很重, 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 因此, 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

(二) 水利工程是中低改项目的重点, 建设难度大

水利工程作为中低改项目的最基础设施, 运行时间较长, 效益发挥相对长久, 水利措施投资已占到项目总投资的65%;在编制计划时, 仍执行甘肃省水利厅1990年、1996年颁发《甘肃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计算, 至今再未颁布新的概算定额, 人工工资执行的也是1996年定额标准, 分别是土方工程16.45元/日;石方工程17.59元/日;砼、安装工程18.73元/日;近几年来, 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增长较快, 特别是近两年价格大幅度上涨, 但仍执行十多年前的概算定额, 造成编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 对农发项目建设的影响也很大。

(三)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措施中应列入防洪、排洪设施

天祝县高原山区沟壑密布, 密度达1.608km/km2, 山洪灾害较为突出, 每年农田、村庄、公路、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20多年来的调查共造成损失67704.38万元。山洪灾害, 已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影响了全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 在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应适当列入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内容, 以提高项目区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也是我县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 将耕地、渠、路、林以及技术推广、群众素质, 统盘考虑, 全面规划, 合理安排, 集中连片, 以达到改善和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农发办下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农办[2004]48号) 完全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一) 建设内容

1. 水利措施: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 灌溉用水有保证,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 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工程设计符合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灌、排、防洪工程, 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电井、修建提灌站、蓄水池、埋设地下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间桥涵等设施, 使项目区达到灌、排、蓄、保相结合, 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形成体系, 斗、农、毛渠畅通,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确保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 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 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山洪防治区拦沙坝、沟头坝、排洪渠、防洪河堤、护岸、谷访、淤地坝等防洪设施齐全, 防洪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 农业措施方面:

通过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 修建配套田间道路, 用补助方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机械,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强化植物保护, 促进机械、农艺、生物措施的综合运用;达到项目区土地肥沃, 田间主干道晴雨畅通, 良种覆盖率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注重土地改良、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 土地改良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 有利于水土保持, 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 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 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同时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 确保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正常发挥保护农田、服务农田的主要功能, 进一步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 林业措施: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利用荒山荒坡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 在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 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3cm以上, 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 林相整齐, 结构合理。使项目区达到生态防护要求, 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 科技措施方面:

重点做好仪器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 组织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 加强技术培训, 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5. 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

优势农产品基地除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外, 应针对主导优势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需要, 突出节水、良种、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等建设内容, 并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基地建成后, 主导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不低于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良种基本实现统一供应, 并且来源有保障;农技服务、质量检测 (检验) 体系配套完善, 保证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市场相对稳定;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形成产地品牌, 有相应的龙头 (企业或市场) 作保障, 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 项目区农民增收明显。

(二) 建设标准

1. 输水、配水渠系以明渠为主, 采用机制“U”型槽衬砌, 做到小弯取直、大弯就势, 线型流畅、排灌自如, 坡降比为1:8 0-1:500。

2. 管道及提灌设备安装:管道安装分为高压管道和低压管道两类。高压管道即抽水管道, 采用普通承接铸给水管, 管径一般Φ100-150mm;低压管即水池间连接和灌、排水管道等, 采用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U PVC) 管道, 视流量和灌溉面积优选管径。提灌机具及输供电设备根据高程落差、管径、电机功率等因素优选配置, 以安全、实用、节约造价、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

3. 防洪堤:主要对沟谷河槽进入河川区部分进行整治加固, 采取M10浆砌石挡土墙或C20现浇砼护坡等型式, 在适当位置配套桥、涵和踏步台等, 方便项目区群众通行。

4. 机耕路:主要解决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运输问题, 按单车道设计, 路基宽5-6m, 其中有效路面宽4-5米, 路肩各0.5m, 与镇、村道路相连接。做到平直顺畅, 大弯随弯、小弯取直, 纵坡不大于12%, 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和大型堡坎, 避开成片农田, 尽量少占耕地。

5.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通过施用农家肥、土地平整等措施, 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河滩地要加厚土层, 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

6. 造林标准: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造林规范要求, 一般亩植170株左右, 即株距2米, 行距2米。

五、创新高原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

(一) 加强领导, 认真规划

要充分认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 抓住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机遇, 明确目标和责任,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扎扎实实抓出成效。要组织有关专家认真制定规划, 并按照统一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

(二) 突出重点, 发挥综合开发效益

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 兼顾小流域治理和草原草场治理。要详细勘查, 连片规划, 把农业综合开发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项目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科技先进, 农业结构优化, 服务体系健全, 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 整合资金, 加大投资

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 管理渠道不变, 统一规划, 各司其职, 各记其功”的原则, 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 形成开发合力, 强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四) 围绕区域布局,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条件。

按照市、县优质农产品区域规划, 重点把中低产田改造与高原蔬菜基地建设相结合, 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 把项目区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和推广基地。

(五) 注重科技投入, 提升科技含量。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扩大科技示范项目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实现以科技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组织农业院校、科研、推广单位的专家,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项目区为基地, 对当地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强化科技意识。

(六) 创新开发机制,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篇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

会议指出,建部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指示精神和部门职责,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增加;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会议提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需要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后期管护、权属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运用土地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进行规范,以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会议强调,要加强日常监测,实时更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统一标志。

篇5: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发稿时间:2010-3-9 10:28:08阅读次数:1795)

苏政办发〔2009〕127号

2009年11月16日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

一、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米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二、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200亩以上,其他平原地区100亩以上,丘陵山区50亩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克以上、旱作区16克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三、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

四、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每格200亩)建设标准。

五、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篇6: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线,涉及共计x个乡镇、xx万余亩。工程项目内容涉及机井、电力、清淤、修路、植树、建桥等。施工单位共计xx家,总投资x.x亿余元。

一、工作目标

按照设计方案和中标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对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发挥代建部、监理部的作用,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力争xxxx年x月xx日顺利开工,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出具验收和结算报告。

二、工作措施

(一)代建部

1.代建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代建部设在天宏小区x号楼,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负责招投标档案资料的审核归档工作,协助建设单位拟定合同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2)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人员设备进场情况;

(4)参加监理单位组织的首次工地会议和监理例会;

(5)审核监理单位监理细则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

(6)加强日常巡查,做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7)配合第三方验收单位的验收,并审核工程验收资料;

(8)做好建设单位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监理部

1.监理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总办公室设在中央公馆写字楼,在三个乡镇分别设有x个分办公室,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坚持制度规范规定,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实行对人员和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督,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总目标。

(2)积极督促施工进度

一是帮助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进度目标。二是随时检查承包人开工准备情况并及时向业主汇报。三是跟踪检查监督承包人的施工方案,资金投入,现场管理和施工进度。四是检查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五是帮助协调施工干扰和冲突。

(3)认真坚持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坚持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图纸会审制度;二是技术交底制度;三是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四是主要材料进场考察、检验复验制度;五是监理巡视旁站制度;六是隐蔽工程检查复测制度;七是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查制度;八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九是工程造价监督制度;十是监理报告制度。

(4)及时组织工地施工会议

在取得业主代建同意的情况下,要将各种会议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会议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掌握工地情况,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地例会按每周公开一次,由于施工单位较多,也可按乡镇或按施工内容分别召开。

(5)对监理人员的六大要求

上一篇:住宅项目配套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中山市市区橱卫电器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