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2024-05-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共6篇)

篇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总量规模,尤其关系到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丘陵山区增加财政投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完善有偿资金政策等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了丘陵山区“三农”工作,特别是在丘陵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但我们要对丘陵山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就必须了解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目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基本农田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在丘陵山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解决丘陵山区农村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丘陵山区县与平川县相比,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1、农民自筹压力大。丘陵山区的农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保证日常生活开支、承担上学、看病等的开销后,再承担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就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筹资投劳是应尽义务,但较大的自筹资金数目,与他们较低水平的收入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2、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开发成本高。丘陵山区的地形以丘陵和半山区为主,成千上万亩开阔平坦的大面积农田很少见,大多以小流域的几百亩或几十亩连片,而且地形错综起伏,复杂多变。加之丘陵山区往往基础设施落后,到自然村落和田间地头的机耕路基本没有,交通极其不便。农业综合开发施工条件差,材料二次转运费用高,加之物价上涨幅度大等众多原因,造成欠发达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现在寿阳县的中低产田投资标准是980元/亩,从绝对数看确实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逐步推进,越到后面实施的地方,立地条件越差,但越是这种偏僻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实施开发,相应的投资要求也就越大;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工程造价大幅上涨。仅就农民工工资而言,2001年的普工工资是15元/工日、技工工资30元/工日,由于物价上涨,2008年普工工资已涨到55元/工日、技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工日,成三倍增长,造成现在的亩投资标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在丘陵山区搞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当提高亩建设投资标准:一要加大对丘陵山区的投资力度,丘陵山区往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但由于经济不发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乏力,所以请求上级财政加大对丘陵山区无偿资金投入力度,降低县级财政配套及农民筹资投劳标准,减少或取消土地治理项目中的自筹资金,以实现丘陵山区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二为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必须提高亩投资标准,建议将投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亩为宜;三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费比例,丘陵山区财力有限,仅靠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和项目实施管理不太现实,应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费比例,达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就寿阳县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情况作一对比:

一、寿阳县基本情况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太行山西麓,晋中市东北部、潇河中上游, 东北与阳泉市交界,西北与太原市为邻。全县辖7个镇、7个乡,总面积2116平方公里,人口21.4万人。

寿阳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境内四面环山,中间为丘陵盆地,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地形为西北部最高,海拔1700米,由西向中部逐渐低斜呈阶梯状下降,到中部县城海拔为1020米,由中部向西南又逐渐倾斜,到西南边缘西洛镇,海拔仅为813米,境内相对高差达934米。境内地形地貌又可分为台塬、丘陵、河谷三个类型区。丘陵区分布于台塬区到河谷区过渡地带,在丘陵区,深厚的黄土层地表由于自然冲蚀形成了许多较为宽广而平坦的垣地和残垣地,出现了本地区特有的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四大、八小较平坦宽广的台塬垣地及残垣地间以数以千计的沟壑、山梁,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变。河谷区主要为境内潇河、白马河、向阳河及其支流沿河两岸,地势平坦而狭长,范围较小。境内主要河流有潇河、白马河、人字河等,均属汾河水系。此外还有向阳河,属海河水系。就全境来讲是较典型的侵蚀形黄土高原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其较为独特的特点。

寿阳是农业大县,寿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及全国最大的旱垣无公害茴子白生产基地县,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寿绿”无公害茴子白以其低糖、高钙、多VC的优势销往全国各地。

寿阳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近5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属高寒气候类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四季分明,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7.8度,日照2858.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1.3mm,平均无霜期140天左右,素有冷寿阳之称,民谚曰“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境内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寿阳县农业综合开发景尚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为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亩投资对比,该项目区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地类对于全县来讲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项目区东部是寿阳四大坪之一的景尚坪,属台塬坪地(旱垣地)地类,耕地面积约为4400余亩,占项目区的44%。向西是台塬坪地向沟谷地段过渡的坡梯田,耕地面积约2700余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7%;项目区西部是潇河上游木爪河河谷地段,耕地面积约2900余亩,占项目区面积的29%。项目区涉及我县景尚乡景尚(北下洲村民小组)、库韩(包括北下洲、南库韩、北库韩三个自然村)、重桃(重桃、圪垛)、禹家寨(禹家寨、南下洲)、松塔镇的郭村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052户,2979人,劳力1301人。其中青壮年劳动者占到总劳力数的6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力占到总劳力的85%,农业技术员占到总人口的5%,具有一定的科技推广能力。

项目区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为16286亩,耕地总面积为13197亩,项目划定的治理面积为10000亩,项目区去年耕地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小面积可达1000公斤,人均产粮6865公斤。去年完成机耕面积7800亩,占总耕地59.18%,机播面积7800亩,占到播种面积59.18%。去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12元。

三、项目区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高标准农田)三个投资方式项目建设内容及经济效益对比情况

Ⅰ、亩投资980元标准模式:项目总投资为9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73万元,自筹资金207万元。项目建设水利措施投入资金389.5万元,占总投资的39.74%;农业措施投入资金417万元,占总投资的42.55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9.9 %;科技推广投资43万元,占总投资的4.39%;其它支出33.5万元,占总投资的3.42%。

(一)水利措施建设总投资389.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9.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万元

1、机电井。新打机电井8眼,投资1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4万元。在河谷地段结合当地历年来打井水文资料,新打80-160米中层井6眼,并配套建设水泵房和井用提水水泵设备,总投资85万元;在靠近坡耕地地段新打290米机电深井2眼,并配套水泵和提水设备,投资51万元。

2、输变电线路。架设低压输变电线路5.3公里,配套变压器1套,完成对机电井电力配套,工程投资35.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共埋设管道25.5公里,投资110万元。其中河谷地以机电井为水源配套埋设管道18公里,台塬坡地结合人畜饮水埋设管道7.5公里。

4、小型蓄水工程。针对项目区不同地形地类,建设不同类型蓄水工程,共建设小型蓄水工程84座,投资108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100万元,河谷沟地配合机电井和管道埋设工程建设100 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充分利用山区地形条件,蓄水池建于坡地高端,通过管道自流灌溉农田;对台塬坪地地形,在台塬边缘土石结合层处,利用台塬析出地下“控山水”,建设100 M3截潜流蓄水工程3座,投资17万元;建设100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通过管道埋设既解决项目区禹家寨、重桃三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又能完成300亩耕地水利灌溉;利用横穿项目区九榆公路和县乡公路及村通水泥路面作为天然集雨场,沿路建设集雨旱井75座,旱井采用砖砌瓶式结构,每座蓄水30 M3,解决约400亩农田旱作用水。

(二)农业措施总投资41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50万元。

1、改良土壤。对项目区4000亩耕地进行改良,共投资75万元。结合机械平田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杆粉碎还田、机械深耕、增施农家肥等多项农业、生物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2、购良种。采取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在项目区推广使用良种,购置玉米、蔬菜良种8500公斤,总投资4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

3、机耕路。项目区修建标准为4米宽河卵砂石机耕路18公里,总投资155万元,机耕路两旁配套种植道路防护林。

4、农业机械及农机具配套。购置和配套农业机械145台套,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其中购置和配套15-60马力的农用动力机械35台,总投资68万元;配套农机具95台套,总投资35.2万元;购置植保喷雾机械15套,总投资1.8万元。

5、推广旱作农业。在项目区推广旱作农业2500亩,总投资3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万元。其中进行保护性耕作1000亩,总投资19万元;玉米秸杆地膜二元双覆盖1500亩,总投资18万元。

(三)林业措施总投资9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7万元。

项目区种植农田防护林615亩,总投资85万元。其中机耕路两侧种植道路防护林网400亩,河滩种植小片防护林215亩;另外苗圃杨柳类树种育苗35亩,投资12万元,出圃树苗用于项目区绿化需求。

(四)科技推广总投资4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3万元。

(1)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000人次,共需投资10万元,主要聘请有关专家,围绕农作物选种、栽培、管理等内容,采用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技术手册等形式,对项目区农民进行轮流培训。

(2)示范推广。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3项,示范面积500亩,需投资33万元。包括配方施肥技术、生物覆盖技术、优质粮食高产栽培等。

(五)其它工作及措施投资33.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3.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1.5万元,主要用于前期考察、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工程质量监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费用;监理管护费用投资12万元,主要用于工程监理管护。

项目按亩投资980元建设完成后,台塬坪地和河谷地基本达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比较坡梯田中低产田耕地因投资资金量限制、治理难度大及投入产出比高仅能达到农业基础设施有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的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Ⅱ、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7万元,自筹资金253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62万元,占总投资的38.5%;农业措施投入资金549.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9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8.08 %;科技推广投资52.5万元,占总投资的4.38%;其它支出39元,占总投资的3.25%。农发工程在亩投资98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新增新打300米机电井1眼,配套水泵房及提水水泵等配套设备共投资34万元。主要为坡地梯田埋设管道提供水源,解决坡地梯田水利灌溉。

2、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增加低压1.2公里并配套50KVA变台一座,主要是为增加的机电井提供电力配套,投资8.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增加埋设管道6公里,配合机电井为坡地梯田提供灌溉用水,共投资30万元。

4、改良土壤对项目区坡耕地结合机修水平梯田,配套测土配方,增施农家肥,修筑梯田梗等多项改土措施,改造坡耕地700亩,共投资113万元。

5、增加推广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1000亩,投资19.5万元。主要在坡地梯田区域进行,进一步改善坡耕地基础设施建设。

6.科技示范推广增加优质蔬菜模式化栽培示范100亩,投资9.5万元。

7、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5.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增加2.5万元,监理管护费用投资增加3万元。

按亩投资12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后,可极大地改善坡地梯田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整个项目区基本上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Ⅲ、项目总投资为15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84万元,自筹资金31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82万元,占总投资的32.13%;农业措施投入资金686.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7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220.5万元,占总投资的14.7 %;科技推广投资65.5万元,占总投资的4.37%;其它支出45.5万元,占总投资的3.03%。农发工程在亩投资120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河谷区、台塬区土地条件好,水源有保障,耕地结合微灌配套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园区50亩,总投资125万元。

2、河谷向台塬地过渡的坡梯田种植灌木式地埂500亩,投资13万元;种植山地防护林1250亩,树种包括刺槐、山杏、仁用杏、核桃,总投资110.5万元,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

3、坡梯田区域建设4米宽机耕路3公里,投资32万元,便于坡梯田耕地农田作业。

4、科技推广增加扶持镇农技服务站1个,购置测土、蔬菜农药残留及农民培训仪器7台套,投资9.5万元;增加液体地膜粮菜种植应用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科技示范推广200亩,投资3.5万元。

5、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6.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1.5万元,管护费用投资5万元。

按亩投资15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后,整个项目区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质的跨跃,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综上所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改造占我国耕地面积较大比例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为高标准农田,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改造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相比较平原地区而言,存在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民现代化农业意识滞后、自筹资金筹集难度较大、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大改造难、工程建设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平原地区有差距等一系列特殊情况,所以考虑目前的人力、物价等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建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标准提高到1400-1500元为宜,以便于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中的重要作用。

寿阳农发办 二00九年四月

篇2: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汾湖经济开发区地处吴江市的东南角,南连浙江,东靠上海,处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地区,处于中国沿海和长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境内交通便捷,318国道、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贯穿其间,太浦河直通上海港和长江几大主要港口,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全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由于位于太湖东侧的湖荡地区,地势低平,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境内湖荡众多,水网交织,具有一定的水资源调蓄能力。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坡降较小,水位、流速、流向等受局部暴雨、沿江引排水等因素影响而多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区内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超期服役,水利工程设施标准偏低,排涝、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田间工程老化失修,沟渠淤积与坍塌严重,不能满足灌排要求。田间路桥不完善,田面高低不平,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要求,以促进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目标,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设施,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推广优质新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生

态环境,把项目区建设成道路畅通化、田块方整化、排灌电气化、作业机械化、农田林网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产品无害化的高标准优质粮食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并把握以下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工程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相关部门整合资金投入,集聚力量,规划区所在村干部积极响应,农民群众热情拥护。至今,已完成包括黎阳、史北、大长港、汤角、青石、永新、新钢、杨文头、伟明、莘西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3000余亩;建设标准沟渠85600余米、斗门290余座;新建和维修机耕路14000余米;新建泵房26座、改建26座等。

工程完成后,规划区内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95%以上标准,灌溉水利利用系数不低于0.7,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田块相对集中连片,田面平整,以机耕道路和主沟渠为基准形成条田,满足了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田间道路网系建成,便于机械作业与农产品运输,配套桥、涵、农机下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

四、经验问题

回顾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一是规划选址合理化。选择具有建设潜力的田块,不仅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也能体现出建设效应。另外,选

择连片集中的田块进行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利于高效农业的发展。二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规范化。第一是收集相关资料,建立配套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操作执行。三是工程管护制度化。工程竣工后,及时要求规划区各村组织专人进行管护,建立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施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行。

篇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2009年以来, 我市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抓手, 通过坚持深入调查项目源、科学规划, 连续投入、规模开发, 严格管理、创新机制, 吸引资金、整合资源, 着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深入调查,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 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标准, 发挥长效、高效作用, 扬州市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结合扬州粮食主产业发展实际, 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 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 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 搞好项目区设定, 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二是合理工程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道路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 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 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 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 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 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设施条件改善, 进行统筹考虑, 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三是精心工程设计。包括水、田、林、路等土方工程和桥、涵、闸、站等建筑物配套工程的建设, 都有个准确设计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开发工程人员, 从现场勘测入手, 充分征询农林、水利专业人员意见, 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 进行精心设计, 在此基础又请工程设计专家进行把关审核, 使工程体量适中、价格合理、配套协调, 以发挥工程的最佳效益。

1.2 连续投入, 规模开发

实践证明, 只有集中投入、重点投入, 实行规模开发、连片开发, 才能提高开发效益, 提升开发标准, 增强影响力, 增加带动力。2009年以来, 我市根据“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十二五”高标准农田规划, 围绕重点区域和优势产区, 重点开发, 连续投入, 集中项目打造了沿“安大线”和沿江高标准农田板块, 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相结合, 把国开土地治理项目和省级土地治理项目相结合, 集中资金办大事, 突出重点搞开发, 整合各项资金, 在宝应小官庄、鲁垛、柳堡, 高邮临泽、汉留、三垛、横泾、汤庄, 江都小纪、樊川, 邗江方巷、槐泗, 仪征枣林湾、月塘等乡镇, 建设成20个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2012年我市制定新的规划目标, 即围绕重点区域进行投入建设, 实施“一二三”工程:“一条线” (延安大公路线) 、“两大板块” (丘陵山区板块、沿江板块) 、“三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高邮农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宝应县东荡有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广陵食品加工园区) , 以加强区域开发, 打造农业开发亮点工程。

另外, 在2013~2015年规模开发规划中, 我市确定“三线二区”为重点开发任务, 打造规模开发五大板块, 即沿安大公路线板块、沿新淮江公路线板块、沿江高等级公路板块、丘陵山区板块和运西有机农业示范区板块, 计划投入9.67亿元项目资金, 改造中低产田4.89万hm2, 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2.82万hm2。集中资金, 打破乡域、县域界限, 确保全市形成2~3个连片0.67万hm2高标准农田板块、每县形成1~2个连片2000~3333.33hm2的高标准农田板块, 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新的贡献。

1.3 严格管理, 创新机制

加强项目管理是高标准完成各项开发任务的基本保证。我市及相关县 (市、区) 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要求坚持严格项目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机制创新, 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 认真执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工程预算和竣工决算制, 靠实“三费”管理, 深化工程审计, 完善工程建后管护, 强化项目监督检查。同时, 在省局与市局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我市与县、县与项目实施单位层层签订了项目建设和管理责任状, 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市、县开发部门实行分工挂钩责任制, 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监督。严格规范的项目管理措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资金使用的安全, 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益, 取得了较好成绩。

1.4 吸引资金, 整合资源

以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平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三资”项目, 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农业园区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跟进和统筹做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优质粮工程和财政小农水工程建设, 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 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一并考虑、统筹安排, 相互补充、科学管理、各计其功, 整体推进项目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同时, 我们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项目区乡镇以灵活的方式、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 吸引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园区建设, 在农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2.1 项目选项问题

根据现在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立项要求, 每个项目建设规模必须集中连片0.5万亩以上, 相对平原地区来说, 丘陵地区土地平整任务很重, 实施333.33hm2以上的开发任务比较困难, 单个乡镇承担压力大, 建设积极性低。另外, 随着农业开发的连年不断投入, 大面积连片成块的农田逐渐减少, 也产生了不少的“边角料”农田无法再进行开发建设, 从而影响规模开发的效应, 将来也会造成项目区选择越来越有难度。如何不让“边角料”变成“遗落区”, 合理开发较小田块的农田;如何减少丘陵山区项目选项难度, 提高乡镇投入建设的积极性, 就需要在项目立项时, 项目区面积的要求上考虑。建议单个项目可涉及2~3个乡镇, 为不影响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每个乡镇项目区可以三年一规划或者五年一规划, 分年实施建设, 逐步做大项目区。

2.2 项目投资标准问题

2009年制定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财政资金的投资标准是每亩120元, 2013年又提升到每亩1300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 建筑材料、工程用工价格和机械费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核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造价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投资标准已经很难再满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要求, 反而会造成项目核心区建设或规划标准降低。相比之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每亩投资标准在所有支农项目并不高, 远低于国土项目的投资, 这也增加了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难度。据测算, 在现有的建筑材料和用工价格下, 若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要求, 平原地区资金投入应达到1800~2000元/667m2, 丘陵山区和沿湖地区还应高于这一投资标准。

2.3 项目建设自筹资金问题

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自筹资金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项目土方工程的资金来源。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农村里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打工者越来越多, 而留守农村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所占比例大幅上升, 农村劳动力已逐渐不能满足农民投工投劳的需要。在经济较好的项目区, 投工投劳变成以劳折资, 由农民或乡镇政府出资出物, 专业队伍机械化施工搞土方建设;但有的项目区受当地经济和农民收入影响, 农民难自筹, 投工投劳不足, 严重影响项目区土方工程标准, 也造成乡镇压力大, 争取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降低。相对于平原项目区, 丘陵和沿湖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土地平整, 需要更多的土方, 也面临更大的压力。建议取消项目建设自筹资金, 将土方费用列入工程建设资金, 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

2.4 项目提取的管理费的问题

项目管理费的提取比例较小, 提取费用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管理需要, 如一个土地治理存量3000万元财政投资的项目县, 按规定提取的项目管理费为32.5万元, 单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招标代理费就需30~33万元 (其中高标准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需10万元, 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5~8万元, 按土建工程、林网工程85%的资金计算, 招标代理费用需15.3万元) , 项目管理的其它费用就成了空白。因此, 就会出现管理费用超出项目管理费的提取额度, 造成管理不力, 甚至会出现套取管理费的情况。因此, 可以参照其他部门涉农项目, 适当的提高管理费的提取比例。

2.5 项目申报程序问题

篇4: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變、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作者简介:周亮(1985-),男,湖南益阳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广西大学商学院)

篇5: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自XX年起我县正式启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现结合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

xx县共规划设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12万亩,其中河口乡共规划设计15333亩,目前已完工通过县级验收的5500亩,正在建设的5350亩,设计明年开工的4483亩。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田块零碎程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县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过大。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现代化作业,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但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为避免耕地权属调整产生的纠纷和麻烦,项目区田块较为零碎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平整进行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是将整理成的大田划分成小田承包给农民,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零碎化,有效耕地面积实际增加不多。

2、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县直相关部门按照 工作职责推进农村综合建设相关的工作,如: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渠等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 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由于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统筹不够,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相协调,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

4、设计粗糙,土地整治效果不明显。一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 众的意愿,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参与不够,再加上设计人员未深入实际进行仔细的现场踏勘,缺乏细致周密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施工难度大,群众认可度不高,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的在设计上注重硬件而忽视了土壤改良和科技等软件设施,达不到综合配套的要求。

5、建设有力而运营乏力。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导致建设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耕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整理好的大的连片的耕地再次划分成一块块小田而无法发挥出高的效益。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这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零碎化程度,将零碎的不规则的小田建设成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户等带领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效益,让农民 真正富裕起来。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沟渠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注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把目前较为分散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加强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整合部门专项资金。目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各自为阵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这就要求政府牵头,构建各部门联动的体系,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亮点。

篇6: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兰坪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农田分布很不规则,田块大小差异较大,自排自灌的程度很低,尽管通过近几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得到综合治理的面积有限。什么样的农田才算得上是高标准农田呢?根据我县的地形地貌,我们的理解是“排灌自如,高产稳定,绿色环保,便于机械耕作。”的农田,可称之为高标准农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我县属高山峡谷地区这一实际,农田的改造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区。因此,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增大资金规模。二是要提升亩平均投资额度。三是要提升土地经营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要使土地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单靠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单打一是不行的,还要靠所有的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还要靠充分调动农田经营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就得靠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机制方案,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这样将有利于调动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出台有关整合涉农资金,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文件和政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标准的办法,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开发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三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让他们只盼政府投入搞开发、为自己投入搞开发,这样既形成了综合开发合力,也使开发后的工程能够得到良好的管护。

我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到2012年已历时9个年头了。从2009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提高较大,尤其是各级财政无偿资金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这对提高土地治理标准,特别是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提供了资金保证。走过这9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3年我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个简要的回顾。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领导,部门配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加强对农开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经县编委批准,核定县农开办编制4人,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5万元,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项目区乡镇都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专门配备了工作班子,各尽其职,责任到人。在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县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相关工作,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行业管理,保证了农开工作规范进行。

二、理清思路,择优选项

把好项目立项关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兰坪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效应的系统开发原则,不搞只偏重于经济效应而忽视整体效应的项目,把系统生态特点与经济效果协调的问题一并加以考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制约兰坪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突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按照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完整连片的土地进行择优选项,并积极开展竞争立项,把交通便利、乡镇领导重视、农民积极性高、筹资投劳落实的地方或项目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确定及项目计划编报前,由县农开办牵头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组,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先评估,后立项,先论证,再编报项目计划与实施方案。因此,牢牢把握项目立项关,县农开办提供科学决策平台,领导把关,专家决策,确保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管理,认真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统一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又分为多个子系统或称环节,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影响已经难以用界线划分。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项目实施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项目实施前,县政府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动员会,研究部置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主体工程,如渠道、机耕路等,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落实有资质、懂技术、善管理和信誉好的企业施工。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一种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保证工程实用、实效、实际。工程发包之后,实行工程监理制,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工期由监理公司去完成,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执行,签订合同,依法办事。县农开部门和财政部门侧重加强中期检查的频度,采取“三对照、三检查”的方式,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督查(即对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项目进展情况与月报进度是否一致;对照规划设计,检查工程质量及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对照省、州项目批复文件,检查项目自筹资金是否落实)。同时,项目区的乡、村领导干部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协调好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占地、用电等有关事宜,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的协调联动,合理安排,形成合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资金运行中,实行“三专”管理,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由县农开办施工人员到现场核实,在由县农开办领导审核,根据工程进度分批给予拨(借)付,并实行转帐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杜绝白条现象。工程竣工后,县农开办及时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区乡镇、工程监理、施工方、村两委、村民代表参加,实行签字负责制。在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县级自验和做好项目决算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的移交,落实项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合同书,由乡镇落实管护措施,搞好长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效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基本经验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好的工程措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层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及农发办自身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项目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做为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他是担负起本区域内中低高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具体实施工作,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县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项目区选址上要有合理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必须是粮食主产区,这样才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第二必须具有开发潜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投资效应;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好的工程效果。第四必须是连片集中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二是工程规划设计上要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既能用又好用,又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能解决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走访察看,反复找当地老百姓座谈了解,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正,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三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上要规范化,第一是建好项目区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法规性文件操作执行。四是做好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工程竣工后,我们及时向项目区乡(镇)、村办理移交手续,并制订出管护制度。受益村、组确定专人管护,村、组管护人员的报酬从村集体财务中例支。确保了管护人员的稳定。实践证明,我县9年实施的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一直运行较好,发挥了他应用的作用,这与较好的建后管护是分不开的。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9年来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显著,11个项目区新增有效水量1575万m3,改善灌溉面积5.94万亩,新增粮食1927.8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3835.8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明显,11个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有3.89万农业人口受益,人均增加收入284.88元,累计增加收入4090.7万元。因此,老百姓是受益主体。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能看得到,摸得着,体会得到。因此,老百姓也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为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他们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标准过低,特别是财政资金投资标准要增加;二是建设起点不高,按现在财政投资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有较大距离;三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应从现在农村实现情况出发取消农民自筹部分;四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手段管理方式太浓;五是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各行专业人员太少,很多技术性工作要花钱请人干,势必加大了经费开支。

五、建议

(一)在实际操作中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的问题,非但不会降低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反更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农发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资金整合,各项目区相对集中后会取得更好效果。

(二)出台项目建设标准细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程布置、规格、结构和形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还要按照各地不同地理条件,分别制定标准,实行差别化管理。全省现在要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亩均3000元的投资标准,所以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要高,不能低,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长期发挥效益。

兰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上一篇:资产评估师就业前景下一篇: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