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4-23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11篇)

篇1: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汾湖经济开发区地处吴江市的东南角,南连浙江,东靠上海,处于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地区,处于中国沿海和长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境内交通便捷,318国道、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贯穿其间,太浦河直通上海港和长江几大主要港口,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全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由于位于太湖东侧的湖荡地区,地势低平,土壤大部分属沼泽土起源,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境内湖荡众多,水网交织,具有一定的水资源调蓄能力。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坡降较小,水位、流速、流向等受局部暴雨、沿江引排水等因素影响而多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区内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超期服役,水利工程设施标准偏低,排涝、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田间工程老化失修,沟渠淤积与坍塌严重,不能满足灌排要求。田间路桥不完善,田面高低不平,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要求,以促进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目标,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设施,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推广优质新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生

态环境,把项目区建设成道路畅通化、田块方整化、排灌电气化、作业机械化、农田林网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产品无害化的高标准优质粮食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并把握以下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工程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相关部门整合资金投入,集聚力量,规划区所在村干部积极响应,农民群众热情拥护。至今,已完成包括黎阳、史北、大长港、汤角、青石、永新、新钢、杨文头、伟明、莘西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3000余亩;建设标准沟渠85600余米、斗门290余座;新建和维修机耕路14000余米;新建泵房26座、改建26座等。

工程完成后,规划区内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95%以上标准,灌溉水利利用系数不低于0.7,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田块相对集中连片,田面平整,以机耕道路和主沟渠为基准形成条田,满足了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田间道路网系建成,便于机械作业与农产品运输,配套桥、涵、农机下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

四、经验问题

回顾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一是规划选址合理化。选择具有建设潜力的田块,不仅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也能体现出建设效应。另外,选

择连片集中的田块进行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利于高效农业的发展。二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规范化。第一是收集相关资料,建立配套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操作执行。三是工程管护制度化。工程竣工后,及时要求规划区各村组织专人进行管护,建立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施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行。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个别村建设期间与农田灌排期相交叉,影响了灌排效率。另外,建设承包商与村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不畅,在实际施工中发现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减缓了建设进度。

篇2: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自XX年起我县正式启动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现结合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河口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

xx县共规划设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12万亩,其中河口乡共规划设计15333亩,目前已完工通过县级验收的5500亩,正在建设的5350亩,设计明年开工的4483亩。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田块零碎程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县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过大。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现代化作业,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但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为避免耕地权属调整产生的纠纷和麻烦,项目区田块较为零碎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平整进行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是将整理成的大田划分成小田承包给农民,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零碎化,有效耕地面积实际增加不多。

2、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县直相关部门按照 工作职责推进农村综合建设相关的工作,如: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渠等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 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由于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3、统筹不够,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不相协调,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

4、设计粗糙,土地整治效果不明显。一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 众的意愿,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干部群众参与不够,再加上设计人员未深入实际进行仔细的现场踏勘,缺乏细致周密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施工难度大,群众认可度不高,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的在设计上注重硬件而忽视了土壤改良和科技等软件设施,达不到综合配套的要求。

5、建设有力而运营乏力。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导致建设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下降。同时由于耕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整理好的大的连片的耕地再次划分成一块块小田而无法发挥出高的效益。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这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零碎化程度,将零碎的不规则的小田建设成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户等带领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效益,让农民 真正富裕起来。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沟渠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注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把目前较为分散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加强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整合部门专项资金。目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各自为阵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这就要求政府牵头,构建各部门联动的体系,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亮点。

篇3: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 内涵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治理成为“土地相对成片, 土地肥力、土质、土层厚度等地力条件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 水源有保障,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输水、配水渠系 (管道) , 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完整, 排水系统健全, 排水出路通畅, 机耕道路相连、防洪、防雹等设施配套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

(二) 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 祁连山东端。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2°00′至103°00′, 北纬36°30′至37°35′之间。东靠景泰县, 南连永登县, 西邻肃南县及青海门源、互助、乐都县, 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 南北长158.4km, 东西宽142.6km, 总面积7149km2。属高原山区, 草原面积大 (可利用草地面积39.14万hm2) , 草地畜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由于自然和长期超载放牧等原因, 天然草原生态脆弱, 退化、沙化严重, 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 沟壑密布, 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 天祝县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经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截止2008年建成条田11.7万亩, 梯田11.58万亩, 发展灌溉面积12.9万亩 (其中农田灌溉12.1万亩, 牧区饲草地0.8万亩) , 农田灌溉配套面积3.8万亩, 修建小型水库四座, 总库容266.06万m3, 干支渠37条298.76km。这些成就的取得, 使天祝县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完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天祝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地貌所致, 基本农田大部分分布在河道两岸Ⅰ、Ⅱ级阶地的川台地或河滩地, 以及丘陵地带的小盆地和沟谷洼地。基本农田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 受当时生产力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制约, 在建设中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 条田摆设不整齐、不平整, 农田现状是地块大平小坡, 田间道路不畅通, 灌溉渠系不配套, 缺乏应有的农田防洪设施等,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天祝县县基本农田耕作难、浇灌难、产量低、效益差、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距渠、路林田配套的标准化基本农田相差甚远。

二、开发成效

两年来, 天祝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86万元, 改造中低产田1.39万亩。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 以提高高原山区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为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综合措施, 有效地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维修改造机电井1眼 (93米) , 铺设各类主支管道5.66公里, 安装日光温室滴灌设施339座;衬砌D40、D60“U”型渠道44公里;修建小型分水、过洪、桥涵等渠系建筑物1557座;改良土壤1.39万亩;修建机耕道路24公里;购置良种16万公斤, 购置农田防雹网128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通过以小型水利建设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优化了农业生产载体, 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扶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项目建设, 大力扶持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家、蔬菜检测站点1个, 建成高原绿色蔬菜基地1万多亩。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显著, 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人均多增收300多元。三是强化了科技示范引导, 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天祝县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提高项目开发的科技含量,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外销蔬菜新品种18种, 新技术9项。其中大面积示范推广:绿宝石西葫芦、春玉黄娃娃菜、美浓荷兰豆、合欢66小荚豆、合欢甜豆等蔬菜新品种11种, 总推广面积2万多亩。累计举办科技培训6期21场次, 共邀请相关专家、教授23人次, 印发科技资料5000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达0.47万人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达66%以上, 比非项目区高10%左右。四是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天祝县累计改良土壤1.39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 年节约水量96万m3。通过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区、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建设等先进技术和措施, 项目区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较大的提高。项目区与改造前相比, 新增农民年收入达132万元, 人均年增加收入335元。通过渠、路、林、田综合治理和防洪、防雹减灾体系的建设, 项目区初步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实惠。干部群众距离靠近了, 关系密切了, 齐心协力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武威市农发办组织的2007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市级竣工验收中, 工程质量综合考评天祝县排名全市第一。

三、存在的问题

(一) 亩投入标准偏低, 建成的项目区同真正意义上的“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标准存在差距

天祝县现有四个灌区, 拿最大的金强灌区为例:金强河灌区现有干支渠道有22条, 长215.5km, 其中干渠8条长92.15km, 衬砌78.3km, 衬砌率85%, 支渠18条, 总长124.43km, 衬砌29.8km, 衬砌率24%。灌区内大部分干支渠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些工程或因运行年久, 老化失修, 或建设标准低, 受冲刷、冻胀等破坏, 渠道边坡滑塌, 建筑物沉陷、变形, 渠道完好率仅为40%。由于投入少, 灌区每年争取的投资只能用于部分干支渠道的维修改造, 对田间渠系更是无力配套。这样灌区内存在大量的支渠及田间渠道需要修建。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既要完成规划区内的治理面积、突出规模, 又要面面俱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有些措施无法彻底落实, 只能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特别是水利工程只能对项目区主要的斗渠进行衬砌, 大量的农渠和排水渠无法衬砌, 致使建设标准无法体现, 从而导致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改造不彻底, 功能不完善。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 另一方面急待开发的任务很重, 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 因此, 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

(二) 水利工程是中低改项目的重点, 建设难度大

水利工程作为中低改项目的最基础设施, 运行时间较长, 效益发挥相对长久, 水利措施投资已占到项目总投资的65%;在编制计划时, 仍执行甘肃省水利厅1990年、1996年颁发《甘肃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计算, 至今再未颁布新的概算定额, 人工工资执行的也是1996年定额标准, 分别是土方工程16.45元/日;石方工程17.59元/日;砼、安装工程18.73元/日;近几年来, 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增长较快, 特别是近两年价格大幅度上涨, 但仍执行十多年前的概算定额, 造成编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 对农发项目建设的影响也很大。

(三)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措施中应列入防洪、排洪设施

天祝县高原山区沟壑密布, 密度达1.608km/km2, 山洪灾害较为突出, 每年农田、村庄、公路、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20多年来的调查共造成损失67704.38万元。山洪灾害, 已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影响了全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 在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应适当列入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内容, 以提高项目区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也是我县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 将耕地、渠、路、林以及技术推广、群众素质, 统盘考虑, 全面规划, 合理安排, 集中连片, 以达到改善和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农发办下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农办[2004]48号) 完全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一) 建设内容

1. 水利措施: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 灌溉用水有保证, 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 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工程设计符合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灌、排、防洪工程, 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电井、修建提灌站、蓄水池、埋设地下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间桥涵等设施, 使项目区达到灌、排、蓄、保相结合, 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形成体系, 斗、农、毛渠畅通,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确保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 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 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山洪防治区拦沙坝、沟头坝、排洪渠、防洪河堤、护岸、谷访、淤地坝等防洪设施齐全, 防洪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 农业措施方面:

通过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 修建配套田间道路, 用补助方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机械,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强化植物保护, 促进机械、农艺、生物措施的综合运用;达到项目区土地肥沃, 田间主干道晴雨畅通, 良种覆盖率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注重土地改良、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 土地改良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 有利于水土保持, 满足灌溉排水要求, 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 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 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同时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 确保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正常发挥保护农田、服务农田的主要功能, 进一步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 林业措施: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利用荒山荒坡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 在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 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3cm以上, 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 林相整齐, 结构合理。使项目区达到生态防护要求, 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 科技措施方面:

重点做好仪器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 组织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 加强技术培训, 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5. 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

优势农产品基地除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外, 应针对主导优势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需要, 突出节水、良种、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等建设内容, 并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基地建成后, 主导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不低于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良种基本实现统一供应, 并且来源有保障;农技服务、质量检测 (检验) 体系配套完善, 保证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市场相对稳定;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形成产地品牌, 有相应的龙头 (企业或市场) 作保障, 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 项目区农民增收明显。

(二) 建设标准

1. 输水、配水渠系以明渠为主, 采用机制“U”型槽衬砌, 做到小弯取直、大弯就势, 线型流畅、排灌自如, 坡降比为1:8 0-1:500。

2. 管道及提灌设备安装:管道安装分为高压管道和低压管道两类。高压管道即抽水管道, 采用普通承接铸给水管, 管径一般Φ100-150mm;低压管即水池间连接和灌、排水管道等, 采用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U PVC) 管道, 视流量和灌溉面积优选管径。提灌机具及输供电设备根据高程落差、管径、电机功率等因素优选配置, 以安全、实用、节约造价、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

3. 防洪堤:主要对沟谷河槽进入河川区部分进行整治加固, 采取M10浆砌石挡土墙或C20现浇砼护坡等型式, 在适当位置配套桥、涵和踏步台等, 方便项目区群众通行。

4. 机耕路:主要解决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运输问题, 按单车道设计, 路基宽5-6m, 其中有效路面宽4-5米, 路肩各0.5m, 与镇、村道路相连接。做到平直顺畅, 大弯随弯、小弯取直, 纵坡不大于12%, 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和大型堡坎, 避开成片农田, 尽量少占耕地。

5.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通过施用农家肥、土地平整等措施, 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河滩地要加厚土层, 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

6. 造林标准: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造林规范要求, 一般亩植170株左右, 即株距2米, 行距2米。

五、创新高原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

(一) 加强领导, 认真规划

要充分认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 抓住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机遇, 明确目标和责任,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扎扎实实抓出成效。要组织有关专家认真制定规划, 并按照统一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

(二) 突出重点, 发挥综合开发效益

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 兼顾小流域治理和草原草场治理。要详细勘查, 连片规划, 把农业综合开发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项目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科技先进, 农业结构优化, 服务体系健全, 生态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 整合资金, 加大投资

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 管理渠道不变, 统一规划, 各司其职, 各记其功”的原则, 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同时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 形成开发合力, 强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四) 围绕区域布局,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条件。

按照市、县优质农产品区域规划, 重点把中低产田改造与高原蔬菜基地建设相结合, 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 把项目区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和推广基地。

(五) 注重科技投入, 提升科技含量。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扩大科技示范项目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实现以科技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 组织农业院校、科研、推广单位的专家,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项目区为基地, 对当地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强化科技意识。

(六) 创新开发机制,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篇4: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和优势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就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以下简称创新试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新试点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要任务,明确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但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迁,我国农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的关键期,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制度因素日益增加。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中央提出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既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上继续努力,更要在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而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内容较为单一、效益不高、政策引导作用不强、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等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统筹整合现有两类项目,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开展创新试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作用,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基础上,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其他业态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通过开展创新试点,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政策工具作用,推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

二、创新试点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主线,把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等作为重要着力点,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产业统领。以试点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规划为引领,统筹项目布局,制定实施方案,实现高标准农田与产业发展一体化、集成式建设格局,全面提升效益。

突出优势,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体系。

试点探索,注重实效。从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除现行体制机制障碍,允许根据创新试点需要在建设内容和标准、扶持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对现行政策进行一定突破;以创新试点为平台,积极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财政资金共同投入,确保创新试点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3年创新试点,形成适度规模形式多样、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使项目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创新试点基本条件和投入政策

(一)基本条件。创新试点应符合“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的总体要求,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前提下,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步进行相应的配套产业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配套产业建设包括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等,须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相互之间紧密衔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与农民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当地优势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新试点项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已采取土地租赁、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有较好的生产经营基础;3.已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规划,土地集中连片,区域主导农业产业优势比较突出;4.当地政府、项目实施主体积极性高,有强烈的创新试点意愿和能力。

(二)投入政策。单个创新试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原则上应控制在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内,其中60%以上用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可分一年或两年安排。同时,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创新试点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和承担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应更多地采取贷款贴息、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地方财政投入、自筹资金比例执行现行政策规定。

四、创新试点范围

2016年,先行在河北、吉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宁夏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全国其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是否开展创新试点。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试点省要把开展创新试点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备案。创新试点需要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事先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

(二)分解任务,确保落地。对于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要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任务,逐项落实到位,把创新试点做深做实,确保创新试点有序推进和项目顺利实施。

(三)及时总结,严格管理。试点省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有效做法、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同时,要强化创新试点项目管理,确保创新试点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

(四)强化考核,正向激励。把开展创新试点作为省级管理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因素,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中央财政资金分配向创新试点工作积极性高、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6年6月3日

篇5: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线,涉及共计x个乡镇、xx万余亩。工程项目内容涉及机井、电力、清淤、修路、植树、建桥等。施工单位共计xx家,总投资x.x亿余元。

一、工作目标

按照设计方案和中标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对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发挥代建部、监理部的作用,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力争xxxx年x月xx日顺利开工,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出具验收和结算报告。

二、工作措施

(一)代建部

1.代建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代建部设在天宏小区x号楼,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负责招投标档案资料的审核归档工作,协助建设单位拟定合同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2)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人员设备进场情况;

(4)参加监理单位组织的首次工地会议和监理例会;

(5)审核监理单位监理细则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

(6)加强日常巡查,做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7)配合第三方验收单位的验收,并审核工程验收资料;

(8)做好建设单位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监理部

1.监理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总办公室设在中央公馆写字楼,在三个乡镇分别设有x个分办公室,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坚持制度规范规定,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实行对人员和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督,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总目标。

(2)积极督促施工进度

一是帮助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进度目标。二是随时检查承包人开工准备情况并及时向业主汇报。三是跟踪检查监督承包人的施工方案,资金投入,现场管理和施工进度。四是检查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五是帮助协调施工干扰和冲突。

(3)认真坚持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坚持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图纸会审制度;二是技术交底制度;三是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四是主要材料进场考察、检验复验制度;五是监理巡视旁站制度;六是隐蔽工程检查复测制度;七是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查制度;八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九是工程造价监督制度;十是监理报告制度。

(4)及时组织工地施工会议

在取得业主代建同意的情况下,要将各种会议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会议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掌握工地情况,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地例会按每周公开一次,由于施工单位较多,也可按乡镇或按施工内容分别召开。

(5)对监理人员的六大要求

篇6: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精神,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规定我省“十二五”时期需建设263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确定我省201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600万亩。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由各有关部门在建和计划实施的农田建设项目,以及各地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组成。其中,各有关部门在建和计划实施的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部省协议确定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各级农业部门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各级水利部门开展的农田水利项目等。以上项目均按照原投资渠道、投资计划和管理方式组织实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后,纳入当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计范围,当年无法竣工的项目不纳入当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计范围。以上各类项目要注意和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主要是以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为基础,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开展农田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和农田生态建设等,达到旱涝保收目的。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不得与其他项目重叠,并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上图入库。

告、规划设计和预算,并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备案。项目竣工后,由县级政府组织自验,报市政府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备案。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对各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组织抽查。(省直管县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和预算,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负责审查批准;项目竣工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组织验收。)组织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及有关工程建设和预算定额标准,认真做好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工作。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以市、县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为主体,引导、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各地要在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努力优化项目前期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不受有关新增耕地率规定的限制。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建设2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见附件3)。各示范县要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示范建设方案和计划,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整治、-4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按时完成项目验收,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计工作。

(二)强化资金管理。各有关部门在建和计划实施的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按各部门现行规定执行。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按照《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规定》(财建„2006‟177号)进行管理,实行预算和决算制度,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新增经适当投资可达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审核,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对各地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三)做好在线报备。各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备案要求,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做好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势性强。

(四)落实管护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行永久保护。各地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成果,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长期监测点,开展耕地土壤养分、环境质量监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积极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地力。

篇7: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决20XX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市主管部门的部署要求,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重要指示和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农业农村部和省、市主管部门的部署要求,按照“谁实施、谁摸排、谁整改”的原则,由县农业农村局具体牵头,会同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项目原主管部门及相关镇,在“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清查评估的基础上,着力摸排、整改全县20XX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显著提升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二、“回头看”主要范围

20XX年以来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规划和标准要求,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建设且已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三、“回头看”重点内容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建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对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开展分析摸排,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规划方面。项目区是否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条件,地块是否相对集中连片,水源是否保障;项目实施前是否征求群众意见并得到多数认同;规划是否存在违背自然规律超高标准设计或过低标准配置等不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内容等。

(二)实施过程方面。项目建设是否按程序履行了相关审批和建设手续;建设单位是否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开展项目建设,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违规作业、降低标准、弄虚作假等问题;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过程监管是否到位;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等。

(三)工程质量方面。竣工验收的道路、田间灌溉排水工程等田间基础设施是否存在工程质量问题,是否存在损毁未修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电力配套设施是否完整并使用,是否存在已建机井有井无电;建成的工程设施是否存在不能用、不好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否损害群众利益等。

(四)建后管护方面。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是否存在违规占用,是否存在撂荒、“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是否建立建后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是否及时维护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出现的问题等。

(五)合规廉政方面。建设单位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违规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是否存在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私下勾兑等违法违纪行为;是否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是否及时回应并处置信访问题、投诉建议等。

四、“回头看”主要措施和时间安排

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自6月份开始,主要分为工作部署、摸排自查、整改落实等三个阶段,9月底前完成。

(一)工作部署(2021年6月10日前)。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回头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审议决策重要事项,协调有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各有关镇建立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机制,组织专班人员,全面摸排项目质量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及时向有关行业部门报送摸排情况,积极做好后续整改落实工作。

(二)摸排自查(2021年6月25日前)。项目摸排自查坚持“谁实施、谁摸排”的原则,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单位要按照“回头看”范围要求,分别梳理出“回头看”项目清单。各有关镇、相关部门单位要对照清单,按照时间节点要求、逐项目深入开展摸排自查。针对摸排自查发现的质量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坚持边摸排自查、边整改落实,抓紧处理建设质量问题。6月25日前,各相关镇将摸排情况报送项目原主管部门,项目原主管部门汇总审核后以正式文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三)整改落实(2021年9月25日前)。针对摸排自查发现的质量问题,由项目原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单位及相关镇,分类分步坚决整改,做到发现一个整改一个,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对涉及损害群众利益、工作程序不规范、工程质量不合格,建设资金违规套用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要压实工作责任,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立行立改,对问题性质严重的,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严肃处理。对投入标准不高、非人为原因损毁等导致建设质量问题的,要明确整改落实时间表、路线图,结合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等,逐项整改落实销号。9月25日前,项目原主管部门将整改工作台账和整改落实情况,以正式文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切实防范化解农田建设风险的具体行动。各有关镇、相关部门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工作,扎实、认真组织摸排整改,确保按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完善长效机制。各有关镇、相关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XX〔2021〕X号)有关要求,对建设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理,有效规避风险,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要建立问题整改逐项销号制度,对摸排自查发现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加大跟踪落实力度,督促按计划完成整改落实工作。要结合问题摸排与整改,深入分析原因,举一反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三)靠实工作责任。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要求,各有关镇、相关部门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任务职责,落实具体人员,压实工作责任,推动整改工作落实。要加强舆情监测,对群众、媒体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核实并澄清说明,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坚决整改,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有关负责同志要实时掌握摸排和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风险要立即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并尽快消除隐患,确保风险可控,不发生群体性事件。

(四)加强工作调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工作采取会议调度、阶段性报告、现场调研、统计调度、重点问题专项调度等方式进行。阶段性报告由项目原主管部门每月月底前书面报送“回头看”工作进展、成效、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统计调度由项目原主管部门每月5日、15日、25日填报调度表方式进行。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调度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严格审核把关并签字背书,指定专人认真报送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附件:1.XX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领导小组

附件1:XX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的组织领导,县上决定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回头看”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XXX县委常委、副县长

成员:XXX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XXX县财政局局长

XXX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XXX XXX镇人民政府镇长

……

篇8: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桐木镇崇德村扶贫移民安置点,尹建业详细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情况,并与移民搬迁户交谈。他指出,县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担负起主体责任;要尊重群众意愿,防止搞运动式搬迁;要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制定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搬迁安置;要坚持保障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住房面积;要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做到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全力保障贫困人口住房安全。

在赤山镇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彭高项目区调研时,尹建业强调,要抓紧做好县级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整合相关建设资金,统一资金下达渠道,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要建立信息化精准管理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要完善管护机制,划定保护范围,明确管护责任,避免重建轻管。

篇9: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当前,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确保2020年实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亟需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握指成拳,集中发力,真正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统筹使用新机制。为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有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决定在你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经研究,现就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试点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有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精神要求,整合各层次、各渠道、各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建立健全统筹安排使用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试点,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资金整合模式和经验,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提供借鉴。

(二)基本原则。一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资金整合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先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导,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二是统筹谋划,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整合资金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省级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同时简政放权,以县为主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建管并重,良性运行。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需要建管并重,更加重视管护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经费来源,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明确纳入整合试点的资金范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有关要求,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中用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支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投资,以及其他涉及农田建设的资金等,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统筹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开展权属确定、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技服务、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生产设施配套等建设。

三、探索创新资金整合有效机制

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办法。既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项目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也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区域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还可以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部门界限推进资金整合,不强求统一的资金整合路径和模式。鼓励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切实做到整体推进,提高投资效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新机制。

四、制定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

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原则上确定为三年(2015—2017年):2015年主要开展试点前期工作,2016年启动并实施试点任务,2017年调整完善政策并形成机制。

在以县为单位编制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确定项目布局和建设进度安排等基础上,及时制定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明确试点任务、政策措施、整合资金来源及规模、实施步骤、牵头部门、责任主体、保障手段、预期成效等内容。试点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与各相关专项规划加强衔接,确保完成各专项规划的建设任务。2016年1月底前印发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方案印发前,将规划编制、投资安排和建设管理等情况及时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备案。

五、抓好资金整合试点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开展。

(二)密切部门协作。试点省建立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衔接,密切配合,统筹协调项目布局和年度投资安排,互相通报情况,切实做到整体推进,构建合力推进试点工作格局。中央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试点工作,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加强对试点地区指导,统一组织开展对试点地区的检查考核等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困难。

(三)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整合后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运行全过程风险防控,确保整合后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整合后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统一规范不同渠道项目的项目申报、勘察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等,对项目各环节实行统筹管理,确保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有关信息应通过现有监测监管系统上图入库,实现可监测、可考核。

(四)做好信息反馈。建立试点工作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了解,及时将试点进展情况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反映。积极宣传试点工作成效,发现典型,树立标杆,凝聚共识,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水利部 农业部

2015年12月25日

篇10: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湖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及农田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由主管土肥的副局长谢小泉同志亲自带队,深入到区财政、水利、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开展了“十一五”期间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云溪区辖7个乡镇,67个行政村,725个村民小组,2.16万农户,现有耕地面积13.65万亩,其中高产田土4.38万亩,中产田土3.6万亩,低产田土5.66万亩,近五年来,中低产田土面积有上升趋势。

二、农田建设项目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来源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项目、发改委项目以及国土项目等,大大小小的项目共有31个,总投资3771.34万元,涉及到耕地面积45072.3亩,平均亩投入837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修建排灌水渠、机埠以及山塘清淤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十一五”期间,云溪区的重点建设工程多,象云溪

工业园、长炼工业园、临港产业新区以及随岳高速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征用了大面积的耕地,而且都是沃土良田,这些被征用的良田表土没有实现有效剥离和覆盖再利用,而新补充的耕地又没有通过长时间的培肥,导致耕地质量总体下降。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太低,发改委的机埠、排渠建设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及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项目地方配套不到位,区级财政年投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量少,总的来说我区“十一五”期间的农田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四、建议

一是要拓宽筹集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多投资投劳;二是要创新建后工程管护机制,让广大农民成为项目建成后的工程管护主体;三是要提高工程设施定额、提高亩均投资标准;四是要突出重点,整合项目新修水利;五是要提高项目区道路建设标准,实现农村道路网络化,便于机械化作业;六是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篇11: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水利局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为了解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目前河东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并组织召开乡镇领导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乡镇、办事处几年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介绍。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区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得力。

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XX年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了各部门、各乡镇。正是由于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实施科学得力,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广大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热情高,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根据统计,去年我区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531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3100万元,县乡投资4453万元,社会企业投资2963万元,群众投资4793万元。共完本文来自之音,海量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成各类工程11026项。开挖、清淤、整修各类灌排渠道6276条、长601.4公里。新修硬化渠道、地埋管道1488公里。新修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920座。完成土方2629万立方米。石方30.5万立方米,砼和钢筋砼10.3万立方米。

(三)项目建设质量好,成效明显。

目前全区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处,配机电井7万余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4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

(四)大胆实践,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探索了一些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水利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和群众投资投劳问题。

2、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XX年水利工程共出动各类机械计8.7万台班。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改革灌区管理办法,按照用水商品化的要求,对灌区机构、产权、水费、工程维修养护等体制做了大胆改革。探索以渠系为主成立用水协会。灌区小型渠道交给协会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民主管理,水务公开。解决了以往管理难、水费征收难、用水纠纷多等问题。

二、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工程现状不容乐观。

1、防洪除涝标准较低。作为我区骨干防洪除涝河道汤河,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部分防洪标准仅为10年一遇,多数排灌渠道严重淤塞,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匮乏。

2、工程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目前,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已运行了二、三十年,由于没能及时维修改造,以致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损毁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已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节水技术推广滞后。如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管道灌溉等先进灌溉技术控制面积很小,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工程投资投劳面临新问题。

多年来,骨干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受益区农民的投工投劳。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村内公益性设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目前我省暂停“一事一议”,过去的投入机制不能用,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基层同志对此深表担忧。

(三)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1、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责、权、利不明确,理论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工程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降低。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仍把渠道管护和设备维护的责任压在政府身上,出现了工程建好后无人管理,使用周期缩短等现象。

2、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顺。这方面乡镇水利站表现特别突出,尤其在地方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站处于水利部门管不了、乡镇政府无力管,无所作为、无力而为的尴尬局面。

3、水利设施的数量、布局的科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想方设法争取和筹集资金打井建站,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抗旱补灌。这些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地区由于抗旱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满足了部分农田灌溉的同时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

三、我们的几点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和解决好水利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本文来自之音,海量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大力宣传《水法》,努力做到依法用水,依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统一管理,防治水污染,加强监测,保证管好水、用好水。

(二)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区建设。一是各级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积。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切实把工程做成“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该项目归谁所有、由谁管理、怎样维护等问题。可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在管理上探索出新路子,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三)政府应明确规定新形势下各级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如干、支、斗、农渠分别应有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力争把这项事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推向深入。

(四)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

(五)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一事一议”的做法。以往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靠“两工”来解决资金匹配问题,取消“两工”后靠“一事一议”方法来弥补。现在我省又暂停“一事一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地方匹配资金出现了很大困难,村内的小型水利工程也无法实施。在座谈中农民普遍欢迎采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六)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应急抗旱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研究,加强水资源全面规划。在水利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上,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总量控制,对生产力布局及需水结构进行调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避免过度开采、无序开采和对地下水系的人为破坏。

上一篇:陈云的故事观后感下一篇:医院市场部营销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