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优势

2024-05-03

高标准农田优势(精选6篇)

篇1:高标准农田优势

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出台

● 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 ● 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鼓励群众全程参与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开展耕地质量评定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须达到哪些标准?建设过程中公众如何参与?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等,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规范》明确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则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篇2:高标准农田优势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篇3:高标准农田优势

从上午10点到11点, 2014年6月13日, 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厅举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 历时约1小时, 不失简约, 貌似一场普通的发布会。但不得不说, 就像一句极有名广告语说的, “简约不简单”——这是一次颇不简单的会议。

本刊记者从会前获悉, 会议材料几经易稿, 反复斟酌, 有关文件甚至直到发布会前一天下午才字字敲定。

这事关一项举足轻重的国家标准。

事关“三农”。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4个部委依次发言。

他们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

在这次国家标准发布会上,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分别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的背景、意义, 标准的主要内容, 以及我国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安排等进行了介绍。

是什么原因使4个重要国家部委共襄此会, 联合进行有关介绍和解读?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诞生背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地方, 目前, 各相关部门都各自围绕行业需求制定了行业标准, 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 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的问题比较突出。此次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 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 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发布会当天, 国家标准委政研室对媒体表示。

诚然如此。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等在发言中, 都从宏观层面及各自行业角度, 不约而同强调了“亟需统一标准”的问题。

高俊才说, 统一建设标准, 对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要在综合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部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正是该标准体系的首部标准,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统一布局的“第一步”。

吴海洋说, 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 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 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

何才文也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要统筹规划协同进行。

于欣丽更指出:“据统计, 截止到2014年5月, 全国约有农田建设相关标准639项, 其中现行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309项、地方标准157项。这些标准……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也存在标准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她说, 从内容上看, 部分标准的指标要求较为笼统;从结构上看, 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层次不够合理, 难以构成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 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为统一而去, 堪称生而有之的功用。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标准制定中各部门立足相关领域, 兼顾全面进步, 统一意见, 群策群力的过程。4个部委联合组织编制, 4个部委分别专业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 牵涉方方面面。统一, 这不仅是现实性的需求, 更来自国家战略性部署的要求。

2013年,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吴海洋说。

“三农”问题, 土地为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吴海洋强调。“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实施方式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明文要求。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编制的故事——

2012年7月2日, 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 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 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并由国家标准委负责协调指导。

2013年1月25日, 国家标准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 求同存异, 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意见, 不断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起草工作。

2013年7月,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和修改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报批稿) 。

2014年5月6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审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吴海洋说。

从编制过程更清楚地知道, 这是个多方参与、统一履责、众志成城的故事。发布会上, 包括4个部委在内的标准参与单位统一出席, 因为他们都是故事的角色, 也是责任使然。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从统一中来, 堪称统一智慧的结晶。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作为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中的第一部国家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出台, 开局良好。

高标准农田当然需要高质量的标准。“下一步, 我们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的原则,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制定步伐, 同时引导各行业、各地方制定实施配套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形成上下结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于欣丽说。

一个“重大思路性”转变

1个概念明晰了。

“高标准农田”, 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这是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在“术语和定义”中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概念描述。

相较于2012年3月1日农业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以往各类标准的有关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最新“术语和定义”更显系统、全面、精准、明晰。

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 集中连片, 耕作层深厚, 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 田间灌排设施完善, 灌排保障较高, 路、林、电等配套, 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 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基本农田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土地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概念是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一个标准定乾坤。”进步和变化显而易见。变化, 不只是字眼上的不同, 条文上的明晰, 更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标准制定者思路的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把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质量监测网点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思路性转变。”何才文在发布会上说。

因为, 基于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定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这样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 即“为建设高标准农田, 改善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升农田质量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 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正如何才文所言, “土壤改良和培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特别明确了对农田质量的关键要求, 原则规定“应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 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据了解,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长期的科研观测表明, 优质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60%至70%, 而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土壤贡献率只有40%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的原则, 既要实现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完善配套, 更要实现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 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何才文强调,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同时重视耕地质量红线,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耕地数量的基础, 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 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

本刊记者在国家标准馆调取文献获悉, 这种界定一改以往有关标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做法,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有关条款为蓝本, 参考GB/T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有关要求, 并补充了国家发改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国农办【2009】163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及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规定, 且对“禁止区域”界定中增加了“土地污染严重的区域”一项。

不难看出, 这些改进都基本围绕确保农田质量等问题展开。

的确, 农田质量有保证, 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证, 不是吗?

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3个阶段1个坚持。

记者对照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坚持了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要求, 并作了进一步完善。

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3个阶段都有体现。这3个阶段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 维护农民权益原则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

这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一大亮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在“管理要求”一章明确提出要求:

“7.1.1高标准农田建设前, 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 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 及时解决土地权属纠纷。”

“7.1.2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 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 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

“7.1.3高标准农田建成后, 应根据权属调整方案和调整协议, 依法进行土地确权,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及时更新地籍档案资料。”

吴海洋表示,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联想到前几年有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的矛盾现象, 我们看到, 这个规定从顶层设计出发, 去规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和谐的可能性。农民对自己的事是有发言权的, 国家标准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关心农民权益, 关注基层问题, 走的是在民主中进步的路子。或许, 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 但“今日长缨在手, 明朝缚住苍龙”, 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会顺畅许多。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这是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一个“智慧化”的伏笔

2个段落提及信息化。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6章“6.7农田输配电”版块, 其中两个条款都对农田输配电工程应配合信息化作了有关要求, 最后一条明确“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 可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7章中, 拿出一个完整版块, 对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单独作出规定, 即“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 重点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

对此,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是这样进行介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管理, 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目标;依托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 实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和部门共享, 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 为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这些涉及信息化的条款尤其是“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一百字左右的描述, 无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一段重要的内容。这为传统色彩较浓的中国农业赋予了极强的现代气息。

这是一个信号, 也是一个伏笔。

2014年3月16日,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规划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

媒体解读——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专家认为——农业不实现现代化, 智慧城市建设远未成功。

事实上, 农业现代化, 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建设, 也就是发展“智慧农业”。

历史告诉我们, 在中国, 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是一体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 现在打开“百度百科”, 对智慧城市的名词解释, 已经把“智慧农业”纳入总体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化规定, 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一笔, 促进“智慧农业”的适时发力, 有利于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前布局, 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

《新华日报》此前刊文指出:“智慧化, 是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基于此,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两处提及信息化, 前奏也已奏响;虽然, 这只是我国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但步子迈得很好, 正扣时代的脉搏, 踩准了步点……

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

第5条“基本原则”着意深远。

吴海洋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规划引导, 因地制宜, 数量、质量、生态并重, 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利用, 是第5条基本原则。这最后一条原则特别值得一提。

可持续——视线关注在长效性上。

重点是建后管护与利用。

翻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本, 关于“建后管护与利用”的规定, 占了整整一页, 23行。

“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 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吴海洋介绍, “通则把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 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 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 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首尾兼顾, 综合考虑,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制定没有短视。

其实, 这种思想和眼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的全盘工作中都有体现。

说到首和尾的问题, 于欣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会的讲话中有一段即兴发言, 本刊记者将其整理再现。

她说:“我们可以看到, 在国家层面上, 我们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首一尾两个关键点。这个首呢,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在建设中‘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那么,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这个标准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对它的评价的问题。所以, 一首一尾, 通过一首一尾的国标标准的制定, 那么我们就抓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 以标准制定水平提升来推动和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她在解释国家标准委有关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工作安排时讲的。

何谓《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于欣丽指出,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主要涉及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建成后的利用评价两大方面。针对前者, 我们已经批准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针对后者, 我们将在今年立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争取在2015年发布。

不管是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利用评价”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新立项的下一步安排, 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对“建后管护与利用”的23行新规, 瞄准的都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的标准化管理。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标准化的足迹不留盲点, 标准化的步子有序迈开。

在发布会后的国家标准委农食部办公室里, 记者看到一摞《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件矗立一角, 正在等待派发。

第一步已经踏下, 第二步即将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于2014年6月25日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箭在弦上——我们拭目以待。

于欣丽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时间紧、任务重。下一步, 我们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 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原则, 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制定实施标准。加强对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充分发挥各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 广泛征求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意见,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标准的质量。”

“要加强备案管理, 确保体系完善。从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角度,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行业、地方标准的审核备案, 避免各行业、各层级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

当然, 随着标准体系建设步子迈开的配套动作也要打好。根据国家标准委的有关部署, 要“强化标准宣贯, 高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标准重在实施, 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是保证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应当大力宣传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注粮食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 加强对标准使用者的宣传培训,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行业、各地方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高俊才还在会上报告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的进一步目标——

“田”:整治田块, 提高农田平整度, 促进田块集中, 优化农田结构布局;

“土”:改良土壤,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

“水”:建设灌排设施, 改善农田灌排和集蓄水条件,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旱涝保收能力;

“路”:整修田间道路, 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

“林”:完善农田防护林网, 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改善农田生态条件;

“电”: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 提高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能力;

“技”: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健全农田监测网络,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管”:强化后续管护, 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 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篇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

会议指出,建部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指示精神和部门职责,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增加;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会议提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需要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后期管护、权属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运用土地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进行规范,以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会议强调,要加强日常监测,实时更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统一标志。

篇5: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总结

开发项目三标段

施 工 总 结

南京长山建设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六月十日

一、工程概述及建设内容

淮阴区2013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标段项目位于码头镇玉旧片境内,浇筑水泥路4.381公里、中沟桥5座、拱桥2座、小沟桥8座、斗渠桥1座、路涵1座、方涵2座、桥南电站1座、机电井1座,计划于2014年5月31日全部竣工,实际于2013年6月上旬竣工。总投资约210万元

二、开工前准备充分:

1、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对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进行了落实,做到了项目机构组织明确,职能清楚。

2、针对工程制定了工程质量目标:“合格”,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事故”。文明施工目标:“达标”。

3、编制各分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工程特点和公司的资源现状,编制了施工方案,并报业主、监理审批。

4、现场布置完善:根据业主提供条件,三通一平工作已经落实。

三、对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严格,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评定合格

1、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技术控制措施齐全: 由于技术方案和措施是进行质量预控的关键。本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质检员、施工员,做业班组可行性建议。编制分项和主要工序的技术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书),并向项目质安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做到每个工序施工前,做法明确,质量验收标准清楚。

(2)、工序控制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本工程每道工序施工完毕,经自检合格,报请监理、业主验收后方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程序控制完善。(3)、做好原材料及试块送检,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对进场原材料如水泥、砂、碎石及时送检,并做好混凝土试块、砖试块的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详见质量保证资料。

(4)、质量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及时

技术部门根据质安部的反映的施工质量现状,工程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制定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并指导作业队实施,质检员检查实施情况和整改效果。(5)、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程序规范 ①、工程质量评定:

作业班组进行自检——施工员评定——质检员核定——报监理验收

②、任务质量评定:

工序完毕,根据验收程序和制度,质检员与作业班组共同检查质量现状,并评定等级,并建立评定数据档案。

2、材料质量控制全面

进场材料与材料的质保书同行,进场时材料状态标识齐全,外观检查合格。进场后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再使用。

3、资料管理规范齐全

工程技术部负责项目质量管理,保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确保和工程进度同步,资料员定期通报资料整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责任人规范及时填写。收集资料情况详见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4、质量信息管理有序

本工程项目部,建立质量检查月报:加强质量抽检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传递,加强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技术交底;及时下发质量改通知要求。

5、质量奖惩,保证质量提高

项目部授权质检人员,根据作业班组完成的质量现况,进行质量奖惩:在施工过程中,凡工程实测合格率低于项目部制定的质量保证计划的要求,观感不合格,对“工程质量隐患通知书”置之不理,质量意识单薄,质量通病不有效整改,自检不力,记录数据不真实的进行处罚。对施工部位被评为样板,分项工程被业主、监理多次提出表扬者,给予奖励。

四、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实现

1、项目部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了确保施工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贯彻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过程加强检查,督促整改,保证施工安全目标无事故发生。

2、文明施工按“标准”要求进行布置管理,做到封闭施工,场内设施齐全,标识清楚。

五、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环境,本项目部设置专人清运垃圾,清理垃圾时,先洒水,再装入加盖的斗车内集中运至指定的地点,防止扬尘。工地四周场地,设置专人清扫,定人洒水,保持洁净。

六、工程总结

施工组织充分,质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检查、验收、评定完善,安全管理到位,文明施工达标,环境保护有力,工程质量合格。

南京长山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篇6:高标准基本农田报告写法

政策性文件+,目的公司开发项目+规模+面积权属+投入+更改后达到新增耕地的效果,定性评价。

1.1.2专家评审会意见刚开始可能没有。1.2建设标准

包括总体标准:土地平整,灌排工程,道路修整,防护林修建 建设内容:涵洞,道路罗列,具体数量规格。涵洞,田间道。1.3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4项目设计目标:结构,新增耕地,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农田防护 1.5设计原则 1.6设计依据 2项目概况

2.1项目区经济概况 2.2项目区自然概况

气温,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植被,光热 2.2.3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权属,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前质量现状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分析,道路设施分析列表格。3.1灌溉排水设施

灌溉设施列表,排水设施列表 图片

电力设施,农业设施,公众参与

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新增耕地来源。4.1适宜性评价 4.1.2评价方法选择 4.1.3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因子选择,2)评价权重估算 4.2评价分级赋值

4.3适宜性分级,适宜性分值计算,等级,评价结果 5水资源分析。供水量分析地表流量+渠道引水量 需水量分析:毛流量*面积=总需水量 供水量平衡分析 6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的必要性,合法性,总体规划,限制性因素,适宜性,新增耕地,水源平衡分析,公众参与,建议结论。

7工程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平面布局,灌排水布局,田间道路工程布局 8工程设计 田块设计 土地平整分区

上一篇:卧室家具下一篇:写朋友的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