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2024-04-26

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通用8篇)

篇1: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成效、存在问题及我县可借鉴做法

一、滨江区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成果

1、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该区集团总部产业起步于1998年,是在“工业进园区、农民进小区、总部进城区”的规划建设目标的指导思想下确立的;发展于2002年高新区、滨江区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发展模式以园区的业态为主。整个园区位于滨江区政府东西两侧区块、沿江区块及沿江南大道地块,总用地面积680亩。

⑴、总部园区企业入驻情况

目前,已正式入驻高新区(滨江)集团总部区块的集团总部共有38家,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园区内主要由五大类企业构成:一是原区内企业,主要有萧宏、威陵、兴耀、东冠、网新、信雅达等6家;二是具有国有股份性质的或背景的企业,主要有新大、农资、省邮电、市邮政、富兴电力、华龙、省交通、香溢、新联通等9家;三是省内民营企业总部,主要有康恩贝、苏泊尔、吉利、雪峰、中财、海越、盾安、凯恩、华达、辛迪、盛世高登等11家;四是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主要有汉氏、峰明等2家;五是房地产企业。主要有萧山丽晶、紫晶、中奥建设、绍兴锦盛、义乌银通、华图置业、三江房产、龙鑫投资、翱鹰实业、卓冠置业等8家。

⑵、总部大楼建设情况

目前已有17家单位正式投入使用,分别为新大、农资、苏泊尔、威陵、兴耀、雪峰、萧宏、华龙、省交通、康恩贝、新联通、盾安、市邮政、中财、富兴电力、海越、东冠集团等;在建16家,分别为省邮电、香溢、浙大网新、信雅达、华元、丽晶、辛迪、华图、银通、龙鑫、三江、紫晶、汉氏、峰明、卓冠置业;其余5家正在进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

2、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该区的楼宇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业态:一是以康恩贝、东冠、盾安等集团大楼为代表的总部楼宇;二是以“天堂软件园”等十大产业园和“白马湖模式”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楼宇;三是以在建的星光大道步行街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楼宇。

⑴、总部楼宇。目前集团总部园区内17家单位已投入使用,已建成面积32.7万方,已使用面积22万方,待招商面积10.7万方。目前正式投入的总部大楼入驻率基本上达到70%以上。

⑵、产业楼宇。目前该区拥有天堂软件园、杭州高新节能环保科技园、杭州西湖数源软件园、杭州东部软件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高新东方科技园、杭州拓峰科技园、杭州西溪软件园,中国科学院杭州科技园,华业高科技产业园等十大特色产业园,入驻率达90%以上。

⑶、星光大道。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A、B、C、D四区块,其中A、B区块占地39.579亩,计划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C、D区块占地39.8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C、D区块商业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C、D区块已开街,第11届西博会开幕式晚会就在星光大道星光国际广场举办,目前已引进韩国易买得超市、舒适堡、肯德基、星巴克、好味当快餐等商家。

3、发展成果

截止目前,已入驻的总部企业在该区新注册企业74家,注册资金54亿元,其中外资

1.6亿美元,投资生产项目12个。从行业分布看,有房地产开发及服务业24家、制造业12家、贸易业9家、技术服务业15家、投资及管理机构8家、建筑业2家、咨询、广告、运输、旅游各1家,整个园区内共有上市公司12家(康恩贝、苏泊尔、吉利、网通、网新、信雅达、凯恩、省邮电、盾安、海越以华联控股的2家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2007

年、2008年、2009年(1—9月)总部企业在该区纳税分别约为1.37亿元和2.3亿元、2.9亿元、3.2亿元、3.2亿元,对该区的财政贡献呈较快的递增趋势;特色产业园园内共有高新区企业520家,2009年完成税收收入8.95亿元,其中区财政收入2.85亿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招商是关键。引进和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招商是关键。该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把握了以下一些环节:一是实施专业化招商。以区外经贸局(招商局)为主负责楼宇(总部)项目的招商,确保招商工作专业化水准,提高招商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实施定向招商。及时跟踪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和省属企业的投资动态,实行定向上门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实施以企引企招商。认真做好对现有总部企业的服务,充分发挥它们以企引企的作用,还对楼宇内的相关人员进行招商业务知识培训,建立起了总部企业的招商队伍和工作网络。四是实施专题招商。通过举办招商说明会和签约仪式,实施专题招商。据统计,2009年该区新引进入驻楼宇企业262个,其中外资项目32个;到位资金17.25亿元,其中外资到位1.01亿美元。出租面积92000平方米,楼宇招商进展平稳。

2、加大宣传是手段。该区制作了总部地块招商手册,将总部区块环境介绍以及剩余规划地块作了说明,并配合杭州市有关部门搜集整理列入“831”工程重点楼宇资料图片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高新区(滨江)新的楼宇招商手册,将该区的楼宇图谱、重点楼宇以及楼宇政策介绍相结合,向投资客商全方位展示高新区楼宇全景。

3、完善布局是思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的布点,根据滨江新城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规划思路,一是整合优化总部招商资源,完善六大总部区块的用地功能,以满足不同类型总部的需要。按综合办公用地、研发用地和工业用地三大类别,以团队开发、合作开发,单独实施、联合建设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了总部项目引进过程中的用地成本过高、产权分割困难等矛盾。二是深化六大总部区块(公建中心区块、浙商总部区、通信、安防研发企业总部区、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软件、服务外包、数字电视总部区、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文化创意总部区)的城市设计,按商务办公总部、研发总部、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等不同功能总部楼宇的设施规模、设施定位、交通组织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超前规划。

4、健全政策是基础。为积极发挥政策在楼宇(总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政府主导力带动业主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该区在今年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新40条(包含楼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修订新的政策,并专门赴下城、拱墅等老城区的对口部门学习取经,学习发展、培育楼宇经济方面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充分调动楼宇业主、入驻单位和社会各界等一切积极因素,既注重了对总部企业的扶持,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总部高管、人才的激励,达到政府与企业高管互动,企业与人才互促,政府、企业和人才“三赢”的最优效果,使该区的高新产业楼宇经济成为杭州楼宇经济的一大亮点。

三、存在问题

通过实际参与与调研,发现该区集团楼宇(总部)尽管发展较早、基础较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一是总部经济的发展特色有待彰显。总部产业的指向度不明显,这从入驻滨江总部园区五大类企业的构成即可见一斑。而且该区总部经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型经济模式,技术服务行业经济贡献较低,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总部缺乏,国内外一线 企业的高端总部处于空白。二是总部经济产出规模有待提高。尽管总部企业对滨江区的财政贡献逐年提高,但其经济产出占该区经济总量仍然偏低。2008年,总部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税金和利润总额三项指标比上年同期增长20.9%、64.3%、319.8%,占该区比重的22.6%、5.3%、2.3%,2008年总部企业营业收入为328亿元,与该区1625亿元目标相比,其规模仍然偏小。而且由于总部区块生活、居住、消费氛围没有主城区浓厚,集团总部企业中消费带动效应还有待时日。三是楼宇经济贡献效益有待提升。该区的商务楼宇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企业自身

需要建设商务大楼,投入使用后除了自用外由大楼物业管理部门对空余楼层进行招租;另一种由开发商直接通过市场取得土地后进行建设,投入使用后买断给各个业主,再由大楼物业管理商提供物业服务,楼宇内部套间的租赁、买卖则由各业主自行通过中介等渠道推向市场。以上两种情况,特别是第二种情况使楼宇的动态信息变得难以掌握,给招商引资带来很大的困难。业主单位以租金效益为前提,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很少关注企业是否落户该区,造成该区入驻楼宇的企业注册率低下。

四是楼宇经济资源环境有待升级。滨江作为新城区,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老城区相比,还存在着人气不旺、商业氛围不浓等制约楼宇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各楼宇的硬、软环境参差不齐,从发展角度看还存在部分楼宇停车泊位紧缺、楼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特色产业园区标准厂房招商方面,园区内部管理服务水平和硬、软环境较差,整体功能还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

五是楼宇(总部)经济后续发展有待拓展。该区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划起步早和土地定向招商,自2005年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后,经营性用地挂牌不能再设置定向条件,房地产商也参与综合用地的竞买,使得综合用地成本大幅提高,2010年9月挂牌的杭政储出34号地块(江滨9号西侧),最后成交价格达到每平方米6632元,每亩达到1604万元,这使得部分意向总部企业望而却步,一些总部项目难以顺利落点。房地产开发商取得土地后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大多将大楼建设成产权式酒店或单身公寓进行出售,给该区楼宇(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我县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可借鉴举措

1、对我县楼宇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总部经济的基础和载体主要是楼宇,楼宇经济是总部经济中税收贡献率最大、产业联动效应最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部分。我县楼宇情况不明是目前发展楼宇经济的主要障碍,2011年,建议由县招商部门牵头,县商务局、经贸局、开发区管委会及各乡镇配合,对全县范围内已建、在建、拟建楼宇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基本掌握全县的楼宇资源总量,为楼宇招商拓展空间。

2、建设楼宇信息系统。由县信息办主导,县招商部门配合,将统计好的全县楼宇信息在黟县政府网上予以发布,以供企业需求。建设楼宇信息系统主要突出体现三大功能,一是体现楼宇供求信息,主要由出租及出售、求租及求购和园区推荐等内容组成;二是租、售楼宇的配套服务功能,即为楼宇的使用、交易、租赁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标准文本下载以及信息公告等服务,尽可能为楼宇经济参与者提供便利;三是建立工商、税务、财政、发改和招商局的信息共享机制或平台,实现楼宇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掌控。

3、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根据2010年招商引资的差距,在2011年将主要抓好项目扑捉、跟踪零表项目,抓内外资的引进和实际到位工作。根据市对区县内外资考核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联系企业,主要抓好现有在建项目的投资情况,积极鼓励业主利用市外资金进行投资,挖掘有效内资,切实完成2011年考核指标;同时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发商务楼宇,下大力气抓好商务楼宇企业入驻,着力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在黟县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加快形成一批特色楼宇、专业楼宇和总部楼宇,以存量带增量,就是以存量楼宇的消化来带动增量楼宇的建设。以招商带管理、带更新、带建设、带规划。

4、抓协调服务工作的进一步优化。要继续加大服务力度,一是积极主动上门联系企业,不定期的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听取企业发展的情况,同时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碰到的问题。二是积极帮助新入驻企业办理各项工商、税务登记手续,做好企业后续服务工作。三要推进创新服务。鼓励引进优质物业公司参与楼宇管理,搭建商务区数字化政企沟通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努力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篇2: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研和思考

关于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及思考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总量翻番,不断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实现全区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工作措施等有关情况,作如下分析和建议: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

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万元,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

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07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二是生物资源优

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079公顷,森林覆被率%,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08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

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

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

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

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加快招商引进和培育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中介咨询、高新技术、文化旅

篇3: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一、我国主要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现状

目前, 我国有很多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 但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对各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了层级划分, 其采用的6个主要的一级指标为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 除此之外还采用了15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 对全国35个主要的总部经济发展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 划分出四个能级, 不同能级的城市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1. 第一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能级城市包括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城市, 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分别为88.99、86.11、77.53和76.55, 其中北京已经连续八年位居榜首。第一能级的城市都是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也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 这些城市重点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以及综合实力强、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 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会优先选择北京和上海作为总部基地。以北京为例, 北京拥有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增长迅速, 截止到2012年3月, 北京的跨国公司总部就达到116家, 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76家。

第一能级的城市除了吸引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外, 还鼓励这些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具体的职能机构;落户这些城市的公司性质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以外还涉及了能源、金融保险、房地产、电子通信、综合服务等其他相关行业, 尤其是近年来, 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公司总部开始迅速增多。

2. 第二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能级城市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武汉、成都、宁波、重庆共7个城市, 大部分位于我国交通条件便利的中东部地区, 主要吸引一些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国内500强企业的总部、省级大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等。如排名靠前的杭州和南京凭借总部经济的推动成为长三角地区除上海中心城市外的两个次中心。

3. 第三、四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能级城市包括青岛、长沙、济南、厦门、西安、沈阳、大连共7个城市, 第四能级城市包括郑州、福州、太原、海口、合肥、昆明、哈尔滨、呼和浩特、石家庄、长春、南昌、南宁、乌鲁木齐、贵阳、兰州、银川和西宁共17个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都是所在区域或省级的中心城市, 分布着各自区域或省级大型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

二、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呈明显的阶梯性

从《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中可以看出, 东部地区仍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高位势区域和前沿阵地, 第一、二能级的城市大部分都位于中东部地区;第一能级的城市与其他能级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相差较大, 其中稳居首位的北京得分为88.99分, 第一能级城市的平均得分为82.30分, 而第四能级城市的平均得分只有37.57分, 其中第35位的西宁得分只有22.34分, 可以看出各能级成绩的发展能力差别较大。

2. 政府对当地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任何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通过宏观规划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高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支撑;营造和谐的软环境, 提升为企业总部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3. 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缺乏宏观层次的统筹规划

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宏观层次的统筹规划, 导致了各地区之间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向第一、二能级的城市集中, 利润和税收也向该城市集中, 第三、四能级的城市只能吸引国内或省级的大型企业, 本地发展壮大的企业也可能将总部迁出, 削弱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

4. 总部经济发展存在定位趋同现象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种总部基地的建设上, 而各城市对总部基地的定位存在着雷同现象, 这就造成了各城市间尤其是相邻城市间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存在的竞争关系, 不能很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各地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该依托自身环境和条件对其产业和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如在美国, 底特律地区集中汽车制造业企业、纽约集中金融保险业企业、洛杉矶集中影视文化业企业、硅谷集中电子科技企业, 而我国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赵弘.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13~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篇4: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关键词: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94-2

0 引言

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必然也应响应时代的需求,与互联网相融合。我国电商继图书、服装、3C三大电商热潮后,现已进入第四轮电商热潮,即农产品电商时代。

在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农业部表示要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列为重点工作,把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式,其实质是对传统农业商务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映射,它对于提高农产品销售、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电子商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了实践性的探索。据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同时4000家中仅仅只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所以新兴的农业电子商务在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邗江区农业电商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扬州市范围,邗江区是农业电商开展较好的先行区。2015年,邗江区荣获“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称号。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区农村上网营销主体数量共21个,其中农业企业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种养大户1个、其他类11个。营销平台30个,其中网店14个、营销网站2个、手机APP 2个、微信公众号8个、微信3个、微博1个。2015年度我区农村电子商务累计网上销售额8500多万元,其中淘宝网8100万,京东390万,苏宁易购10万元。相比较而言,扬州市农村电商家在全省占比为10%,去年实现销售4.3亿元,占比还不到全省0.7%,纵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整体与全省农业大市的地位还不匹配。但邗江区农业基础良好,具备进一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潜力。

1.2 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始“触电”

据对传统农业生产企业的采访结果,60%的企业仍只采用传统的批发、零售或代理销售的方式,30%的企业开始采用B2C的电商销售模式,10%的企业采用B2B的电商销售模式。同时,在未采用网上销售方式的企业中有30%表示愿意学习和了解网上销售。传统企业电商发展意识增强,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

1.3 生鲜电商零售平台新兴

近年来,在扬州市范围内生鲜电商新兴,如“润泽农超”是由扬州苏合润泽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成立,定位为网上平价农产品社区超市,“宏信龙生活馆”,“惠生活”等建立了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直供体系。特别是在水果零售领域,“星星果园”、“果然100”、“鲜果多”等本土电商初具规模。

1.4 农户的互联网意识增强,农村淘宝店助力发展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农户开设有淘宝店,但有近30%的农户表示愿意学习和了解网上销售。近年来,农村淘宝店纷纷开设,如在夏集镇蒋庄子婴河社区建有互联网服务站,农村淘宝店不仅便利了农村人口的购物生活,也为农户们的产品销售增加了新的渠道,一些农户会借助农村淘宝店进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1.5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邗江区城乡各地区基本建有信息网络和信息站。各村路面建设完善,可建立基础的物流配送体系,部分城镇地区已经具备了配送生鲜产品的物流能力,具有形成高效生鲜物流体系的潜力。

1.6政府积极支持本地农业电商发展

从农业电商发展的政治环境看,邗江区政府较为重视和鼓励农村电商的发展。自2015年,政府注重“三农”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农村”战略,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田园邗江”,着力培养“网络农民”。邗江区拥有多个农业信息网站,除扬州市的扬州农业信息网站,中国润扬农网外,还建有邗江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扬州市邗江农业网等等。近年来,政府也加强了电子园区的建设,目前,建有汇银电子商务创意园区,扬州市西区新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百分百电子商业园区。

2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小型农村电商户发展状况不乐观

与农产品最接近的是农村,发展好农村电商尤为重要。但对于大多数小型农村电商户来说,电商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部分农村目前设有淘宝店。这样的淘宝店为农民提供网上买卖的服务,但是网上销售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淘宝店很少接到订单,销售量极少,利润也低。

成因分析:

①从产品本身看,尽管农户们的产品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是大多由于属于粗加工产品,不具备标准化水平,而网上销售对产品标准化要求较高。

②在产品推广方面,小型电商户缺乏资金,推广力度不够,产品知名度低,因此销售量较少。

③从物流配送角度看,小型农户只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条件受限,不能对农产品进行生鲜处理,且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④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在农村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欠缺进行网上销售的能力。并且由于农村周边环境和工作待遇的欠缺,农村电商户不易招揽专业电商人才。所以,小型电商户的人力资源匮乏。

⑤同地区的电商户所销售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同类网店杂多,竞争激烈。同一市场内,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市场价格混乱。

2.2 传统企业的转型缓慢

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95%的传统农产品企业的销售仍主要是依靠传统销售方式,少数农产品企业涉及电子商务销售,但是网上销售额仅占总销售额的2%左右,网上市场占有率也不高。在进行电商活动的企业中,50%的企业主要通过淘宝以及微信等平台进行零售,30%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主要是用来发布企业信息,并不能作为网上销售平台,仅有20%的企业利用阿里巴巴等平台进行B2B式的网上批发销售。

成因分析:

①虽然近年来电商发展迅猛,但是不少企业也因贸然转型而陷入危机,企业的转型存在较大的风险;

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进行电商建设的成本过大;

③部分企业只是把电商作为又一销售渠道,对电商发展缺乏深入的认识。

2.3 电商平台的消费者信任度低,不利长远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模式,其网络的弊端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部分农产品零售平台曾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成因分析:

①从消费者角度看,近年来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对于线上销售农产品质量还存在怀疑心态,接受程度偏低;

②从企业本身看,目前电商市场混乱,交易安全性较低,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电商企业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机会。

3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思考

3.1 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合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如今,农村合作社加企业的合作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较好的反响。由公司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社,规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统一农产品的收购,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统一的销售,共同发展乡镇特色农产品。注册统一商标,建立共同品牌,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努力发挥集体运作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共享市场信息,减少产品生产和物流的成本,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有效避免恶性竞争的现象。

3.2 建立农产品数据库,推进产品标准化

网上销售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地方性信息结构统一完整并且具有兼容性的农产品数据库。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特色强且并未标准化的农产品,要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农产品生产人员沟通交流,进行新产品标准化草案的探讨,使产品具备在全国市场上流通标准的要求。在产品标准建立后,将农产品质量标准等信息向城镇农产品制造全体积极推广,鼓励学习,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

3.3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吸引

提高农镇电商的人力资源水平,不仅要从外部引进人才,改善农镇就业条件和环境,增加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还要抓住农镇人口的原生力量,做好人力资源的良性配置。在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现有从农人员的产品培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意识。针对从农人员开展有效的电子商务培训;二是要增强农镇青年人在农业电商创业上引导,吸引年轻人在家乡创业;三是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作用。

3.4 建设农村物流网络,提高对农产品的生鲜处理水平

农产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目前的农镇物流状况很难满足农产品的长期规模发展。加强地方物流力量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在各村镇建立正规化物流网点,建设运输仓储的固有场所,减少物流盲点,提高物流配送的质量和速度,加强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5 传统企业取长补短,合理选择自己的电商之路

传统企业要将电商发展纳入企业战略中,深入对电子商务的认知,明确自身定位,建设内部电商发展队伍。努力发挥现有的资金、物流、产品和品牌优势,着力解决线上的渠道和价格问题。对于规模实力不同的企业,合理选择自己的电商转型方式和电商模式。大型企业可以自建电商平台;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中小型企业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电商服务商辅助转型。同时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各企业可以在熟悉的传统销售方式(批发或零售)基础之上,选择性地建立B2B批发订货系统,B2C商城系统等等。

3.6 加强对电商的监督与管理

推进电子商务立法,加强对电商产品和运营的监督,严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提高网络不法销售的成本;建立电商信用体系,维护良好的网上市场环境,以增加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

参 考 文 献

[1] 解蕙.江苏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2] 储新民.苏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讨[J].价格月刊,2009(9).

[3] 吴婷.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4(11).

[4] 张鸣峰.句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观察,2015(9).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

篇5: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对汉江集团搬迁至武昌有关政策及服务问题的解答

武昌城始建于公元221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以黄鹤故里、楚风楚韵闻名遐迩。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武昌辖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万,是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武昌公司总部区是武昌区委、区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实际、面向未来提出的重要战略。2003年7月,武昌公司总部区建设方案出台,标志着这一战略开始实施。武昌公司总部区主要规划在长江、东湖、沙湖“一江两湖”地区,公司总部区核心区以洪山广场为中心,以中南路、中北路为纵轴,以武珞路、八一路、民主路东端和中山北路为横轴,面积约5平方公里。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总部经济”成为武昌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已成为武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张地区名片。公司总部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等领导先后到武昌公司总部区视察、调研并指导工作,对武昌公司总部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

一、总部区建设与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总部区建设与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截止2005年底,公司总部区范围内共有纳税企业5000多 家,税收总额达12.84亿元,占全区税收的50%。初步形成了金融证券、文化传媒、高新科技、中介咨询、商贸娱乐等具有武昌特色的五大优势产业。税收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3家。其中金融证券33家,文化传媒 33家,高新技术企业42 家,中介咨询服务业企业30 家,商贸娱乐企业131 家,制造业企业 21 家,建筑和房地产业企业84 家,其它企业 29家。现有 1

世界500强企业的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15家,国内500强企业及民营企业500强的总部或区域总部25家;全区2005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的33家企业有19家在总部区;省国资委管理的60家大型企业有28家在武昌(其中有21家在总部区)。近两年,中铁十一局、泰国正大集团、华夏银行武汉分行、浦发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香港华润臵地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惠通钢铁商贸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集团搬迁和入驻武昌公司总部区。

在武昌总部经济核心区内已建成的中商广场、华银大厦、东沙大厦、世纪广场、亚贸广场、龙源大厦等27幢高级高层商务楼宇吸引了1400多家企业入住,05年新建(改建)的12幢商务楼宇(写字楼面积约45万平方米、商业用房10万平方米),将在06年先后投入使用,还有11个楼宇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和立项。同时,投入资金2.9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总部区硬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武昌总部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二)总部区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总部区软环境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制定了《武昌区发展总部经济若干政策意见》、《公司总部区企业服务规则》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立了武昌区公司总部区办公室,投入百万经费在总部区内购买办公用房,加大了总部区建设力度,更好地为总部区企业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总部企业受理绿色通道,建立公司总部区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街道沟通配合,代理服务、现场办公联动制度,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区委、区政府建立了区领导对口联系企业制度,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总部区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武昌总部区建设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已引起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省、市主流媒体发表宣传报道50多篇。2005年12月4日,区委书记、区长

张光清出席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探索城区发展新摸式”的主题演讲。武昌区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选定为“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此次高层论坛还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武汉市排名第10位,武昌总部区建设功不可

二、总部区建设与总部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比较优势

(一)总部区建设与总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注总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最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苗圩同志对部分市政协委员提出的“武汉市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制定对策;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在刚刚召开的市政协会上提出了《关于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建议》,对我市发展总部经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为武昌总部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中部崛起的新契机。伴随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的战略优势进一步显现,将增强武汉市吸引公司总部的能力。

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对于提升武汉的城市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武汉的核心作用,形成错位竞争、共赢互利、共同发展的格局。就武昌而言,作为全省行政、信息中心和武汉江南的金融商务中心,有利于吸引省内大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在武昌集聚。

武汉市发展战略定位带来的发展机遇。前不久通过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武昌区定位为“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将促进武昌总部区金融、文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武汉三镇自

成体系,大的功能互补”的城市规划格局,以及市政府加大武昌道路建设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力度,有利于促进武昌基础实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展现城市个性魅力,提升区域经济的吸纳、辐射能力。

(二)总部区建设的比较优势

总部区位居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武昌的核心区,具有建设总部区和发展总部经济的比较优势。

1、省会之区——基础设施、政策资源优势。武昌是湖北省政治、行政中心,省委、省政府驻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其厅局级以上80多个单位分布在总部区的核心区,200多家各地政府机构和大企业驻汉办事处聚集武昌,“省会经济”特征明显。这种首府地位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性、政策资源的可获得性、行政支持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社会秩序的可保障性都明显高于其他城区,有利于公司总部区和总部经济在武昌发展。

2、金融机构聚集——具有融资服务优势。武昌是江南金融中心,金融管理部门的“一行三局”(即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省银监局、省证监局、省保监局)吸引了87家金融、证券、保险机构聚集。其中,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武汉分行、省信合、农发行武汉分行、华夏银行武汉分行、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不仅是监管全省的区域性银行,有的还是结算中心,实行税收集中汇缴,国家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三家在武昌设有办事处。

3、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居住、生活优势。武昌滨江滨湖,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适宜人居和旅游的美丽城区,武汉市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4处在武昌;武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拥有高档的居住小区、休闲的文娱中心,是人居、生活的首选之地。

4、科教积聚——具有科技、人才支撑优势。武昌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智力密集区,拥有武汉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等48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有软件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所国家专业(开放研究)实验室,拥有15万高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两院院士24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达10万人;武昌还是全省的基础教育大区和强区,有中小学135所,省级示范中小学达10所,有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5、区位独特——具有交通、信息优势。武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武昌火车站、公路客运的省级长途汽车站、沿江四个万吨级货运码头,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昌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武昌是湖北省的信息网络中心,省信息产业厅、武汉市电信局、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均设立在武昌,主管全省、全市的邮电、信息服务业务。与此同时,武昌总部区东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大部分区域都在东湖高新产业政策区划之内,西与沌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对,有利于形成“企业总部(武昌)—高新科技研发、制造基地(东湖)—制造业生产基地(沌口)”的良性互补机制。

三、对汉江集团总部搬迁至武昌可提供的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区设立公司总部或者是区域性分支机构,区政府在去年九月出台了《武昌区发展总部经济若干政策意见》,对企业在武昌建办公楼、买办公楼、租办公楼以及财税结算上都有优惠政策,可以供汉江集团参考。为了支持汉江集团的落户武昌,区委、区政府承诺:汉江集团如将集团总部搬至武昌并在武昌建设公司总部大楼,建设过程中区级应收取的建设规费全免,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税收区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同时,在集团建设总部大楼过程中,区政府将派专人全程服务,协助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在集团搬迁武昌后,武昌区将在集团员工办理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四、关于汉江集团搬迁武汉的推荐地块

篇6:芜湖总部经济发展刍议

来源: 芜湖日报2009-02-19理论与实践

随着芜湖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心城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汽车、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芜湖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改造,方特、滨江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成与带动,芜湖作为安徽现代新型、皖江龙头城市,其辐射力、影响力和产业集聚力明显增强,再加上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芜湖的总部城市特点和优势也逐步凸显。

芜湖市目前总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存量资源的扩张型。比如海螺刚开始来芜其总部经济特点并不明显,随着其在全国各地的扩张和壮大,芜湖总部位置越显突出。第二种是本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总部企业。如部分原国有企业改制后为了扩张将原址退二进三,设立总部,在城郊或三县选址建厂,这在镜湖区还比较普遍。第三种是外地总部企业的迁入或者建立地区总部。但总体来说,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数量不多,规模偏小,还相对滞后。

发展总部经济目的与效益

总部经济的经济含义在于通过功能和组织结构空间上分离(总部+基地模式),对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进行跨区域配置,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对总部城市而言,总部扎堆可以带来诸多效应:税收贡献、消费带动、资本聚集、增加就业、产业重塑等。因此谋划发展总部经济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的需要,更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增加就业的需要。

总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市区各级都应制定相关政策,要全面研究对总部企业、总部地产商、引荐人等在税收、房租、水电、产业、投资额等方面的奖励与扶持;当然,政策优惠应该是合理的优惠,并不是减免、优惠得越多越好,要与产业引导基金有机结合,形成“奖励+扶持+引导”的综合优势。二是环境优势。环境优势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交通区位,还应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三是金融等专业性服务的优势。专业性服务业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如:银行、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包括航运、物流、保险、信息等等。当然,我们芜湖的专业性服务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还处于劣势,但我们要有这方面的考虑。在制定发展总部经济产业规划时,要把这一点作为重要支撑优势来安排。四是智力优势。智力优势也就是人才优势。芜湖的高校在安徽城市中相对较多,但跟南京比,又相差甚远。所以如何打造我们的人才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比如建立培训中心,发展教育总部,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引入智力优势内容,要进一步完善芜湖市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五是商贸优势。镜湖区都市休闲旅游业示范区建设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政府的有效管理与服务,对促进芜湖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消费市场环境有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六是大企业带动优势。要千方百计扩大服务半径、培育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让企业自觉在芜湖发展总部(或把总部搬过来),如欧尚在芜湖设立安徽总部,国美、双鹤药业、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等均在中心城区设立总部。七是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优势。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特别是在服务理念、技术、政策设置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

要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在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时,我们要锁定目标总部企业,锁定目标产业,紧紧围绕如何降低总部企业成本、如何优化服务环境、如何形成产业集群等吸引总部企业入驻芜湖。发展总

部经济必须做到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错位发展。我市有三县四区和两个开发区,其产业发展各有特点和优势,哪些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哪些区域发展商贸经济总部,哪些区域发展金融等专业性服务业总部,都需要政府牵头、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合理布局、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从而有利于整体推进总部经济发展,达到企业、政府、社会“三赢”的目的。

从发展总部目标来看,芜湖既要把目标瞄准国际性大型总部企业或国内知名总部企业,又要注重发展地区总部、二级总部。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是要把制造业总部作为发展的第一位。我市有很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我们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多个省级园区,我们有奇瑞、海螺的龙头带动。二是要把商贸服务业作为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把商贸营销总部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三是要建立一个发展的平台。包括中央商务区(CBD)、都市休闲旅游区、购物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这些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平台。四是要把总部经济发展与楼宇经济结合起来。从规模上,总部经济主要有三种业态:第一是总部经济园;第二是总部地区或者总部花园;第三是总部楼宇。我们要首先对楼宇进行认定和规划,确认总部楼宇,制定相应政策。在顺序上要先发展总部楼宇,再发展总部社区(花园),再发展总部经济园区,这是我们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作为镜湖区来说,就是要从发展总部楼宇开始,到发展总部社区。

篇7:总部经济政策

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进行投资,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具有地区总部性质或职能的企业(以下简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认定。

第四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用于在本市进行资本性再投资的,可在税法规定的再投资退税基础上,由市财政按照其实际上缴地方的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免征地方所得税。

第五条 在国家外贸商品类别规定的范围,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依法取得经营其所属生产性企业产品的出口权及自用设备的进口权。

第六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合资外贸公司和合资批发企业。

第七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经销公司,销售其境内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第八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九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投资性公司和投资股份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时,可以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

第十条 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银行除开设外汇资本金账户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个以上的外汇帐户,并保留较高的外汇结算帐户限额。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依法在境内划转外汇资金。

第十一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根据实际需要,经海关批准,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

第十二条 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京设立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支持中心等机构。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其立项、规划、可行性研究、登记、开工建设等事项;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并按程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第十三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从外省市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属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对外经贸委审核后,报市人事局审批,可以办理调动手续。

第十四条 市公安部门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优先办理5年因

私护照;为其中的香港、澳门同胞优先办理一年暂住及一年多次往返签证,并根据实际需要,为其中的台湾同胞优先办理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证;为其中的外国人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第十五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其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国内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六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家属的出入境、居留、子女入学等问题提供帮助。对为本市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予以表彰。

第十七条 跨国公司为设立地区总部而成立办事处和投资性公司,市有关部门将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北京市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联系,并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代理服务(公民因私出入国境事项除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遇到具体问题,本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帮助解决。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2008年7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指在境外注册的母公司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者授权形式,对在一个国家以上的区域内的企业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总机构。

跨国公司可以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形式,设立地区总部。

投资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按照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

管理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为整合管理、研发、资金管理、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营运职能而设立的公司。

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外资委负责地区总部的认定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工商、财税、外事、公安、劳动保障、人事、出入境管理、外汇管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认定条件)

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性公司,可以直接申请认定为地区总部。

管理性公司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4亿美元。

(二)母公司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3个;或者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6个。

(三)管理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美元。

第六条(申请材料)

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向市外资委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公司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明为复印件);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未列明提供复印件的,应当提供文件的正本。

第七条(审查)

市外资委应当在收到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认定或者不予认定的决定。予以认定的,应当颁发认定证书。

第八条(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地区总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可以从事下列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一)投资经营决策;

(二)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

(三)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

(四)国内分销及进出口;

(五)货物分拨等物流运作;

(六)承接本公司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及境外公司的服务外包;

(七)员工培训与管理。

地区总部因经营需要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审批和登记便利。

第九条(资助和奖励)

新注册的投资性公司和管理性公司经认定为地区总部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开办和租房的资助。

地区总部具有经营管理、资金管理、研发、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综合性的营运职能,且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取得良好效益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奖励。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

资助和奖励的具体实施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资金管理)

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应当按照有关外汇管理规定执行。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等试点业务。

投资性公司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

第十一条(简化出入境手续)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地区总部的中国籍人员,提供出境便利。

地区总部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1至5年多次入境有效、每次停留不超过1年的访问签证;有关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应当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入境签证,时间紧迫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安部门申请口岸签证入境。

对需要在本市长期居留的地区总部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3至5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被优先推荐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第十二条(简化就业许可手续)

地区总部需要在本市就业的外籍人员,可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就业证》。

第十三条(人才引进)

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内优秀人才的,可以优先办理本市户籍。

第十四条(提供通关便利)

对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其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

地区总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第十五条(参照适用)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海珠区

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的奖励

(一)资金奖励

1、在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纳税额排名前30位,对区财政贡献额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以下类推)且同比上年增长幅度超过10%的,按超出10%以上部分的10%给予奖励,最高限额50万元。本项奖励不适用于新总部企业。

2、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或者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重点总部企业,区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决定。

3、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审定重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前30名的名单,核算有关企业上两个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重点总部企业。

4、奖励情况由区政府向社会公布。

(二)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奖励

1、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对区财政贡献100万元以上,且对区财政贡献额同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免费提供区属省、市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共两名,区属区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两名。

2、该学位仅适用于重点总部企业本部或其管理的下属机构全职员工的子女,并且必须在当办理,不予结转下一。

3、重点总部企业原则上须于每年3月向区总部办提出预留学位申请,由区总部办会同教育局给予安排;预留学位保留至6月份。

二、鼓励发展新总部企业

(一)新重点总部企业是指被认定为重点总部企业但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注册未满两周年的企业,包括新办或迁入企业。

(二)新重点总部企业,按照其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后第一个完整纳税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上半年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的,经企业申请,可按该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核发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企业,奖励限额可适当提高;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总部企业,区政府可发给特别奖,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另行决定。

(三)迁入我区的重点总部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首次认定后,可按注

册资本0.1%发给搬迁费,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海珠区工商分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确定新总部企业名单,核算其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新总部企业。

三、总部载体建设扶持

(一)本区扶持的总部载体对象是在本区注册的企业在本区投资新建5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升级改造(含由工业厂房、仓库等非办公用途物业改造)2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且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的项目。

(二)总部载体建设扶持措施采用项目申报制度。项目启动前,建设开发主体必须向区经贸局申报总部载体项目登记,提交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策划书、建设主体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资料,并书面承诺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由区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接到完整申报资料后一个月内办理完毕。

(三)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给予规划、建设等方面政策扶持。经企业申请,领导小组或受其委托的区总部办可召集规划、建设、国土房管、消防、城监、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基本消防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总部载体项目建设,将其纳入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采用绿色通道审批模式,加快办理。区发改部门应积极协助将总部载体项目纳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四)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建成后由区总部办牵头审核,达到甲级写字楼标准,且承诺进驻企业一半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报请区政府认定为“海珠区总部企业基地”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期满后,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由区总部办报请区政府重新认定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

(五)本方案颁布实施之前已经启动建设、建成的总部载体项目,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申请补办登记、认定手续。

(六)总部企业基地可享受如下扶持政策:

1、预约工商、税务、消防、卫生等审批部门上门为其引进的大型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提供有关审批事项咨询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落实,并安排专人跟踪后续服务。

2、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经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按照每平方米10元给予项目开发主体资金补助,最高补助资金不超过30万元。项目开发主体必须在基地首次挂牌3周年内,于每年4月底前向区总部办提出项目资助申请,提交申请报告、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入驻企业情况及工商、税务登记资料。区总部办和区财政局负责,海珠区工商分局协助,于每年5

月上旬联合审核企业申报资料,提出资金扶持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扶持资金划拨到开发主体。

四、为重点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深圳:

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

(十六)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根据深圳的产业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认定标准。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企业,建立科学的梯度扶助机制,明确分类扶持政策。

(十七)设立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08开始,在市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专项,纳入深圳产业发展资金计划,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十八)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鼓励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十九)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满足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用地需求。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加快园区功能置换,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贸园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环节外迁的企业将管理、物流、销售总部留驻综合工贸园。

(二十)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人力资源贮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鼓励总部企业配合标准化建设开展专业化认证培训。

二、提供便利措施,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十一)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定期与总部企业进行沟通。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随时倾听总部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及时提供有效应对和救助服务。

(二十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纳入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名单,重大产业项目享受市重大项目便利直通车服务。

(二十三)总部企业人员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计划。结合国内和国际培训,积极为总部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和总部企业的需求,举办有关国家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形势、有关法律法规、WTO专业知识、国外反倾销态势、国际经贸惯例等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四)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总部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红色通道”专柜服务。对于总部企业或项目,实施标准化分类通关模式,优先纳入客户协调员企业制度或高信誉企业模式的便捷通关通道,实行前推后移式通关监管管理。积极为企业做好政策辅导、通关业务咨询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口岸“大通关”进程,实现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数字化监管和信息化服务,提高出入境人流、物流效率。

(二十五)建立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制。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以政府协调为依托,组建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构,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开拓异地市场中的问题,把政府服务贯穿于区域合作全过程。推进政府服务前移,主动接洽,为拟来深圳投资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十六)提供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人事、外事、公安、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企业总部人员的因公出境申请,积极为企业总部申办深港两地车牌照提供支持和服务。对企业总部聘用的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主动为总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区域合作,拓展总部企业市场空间

(二十七)深入推进深港合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推进深港两地在金融、贸易、航运、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合作。探索开展银行离岸业务、同城同币结算、资格互认和联合监管,加深两地在金融基建、人民币业务、后勤支援服务、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保险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加大对新设立的香港企业的服务。开展深港协同招商,促进深港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十八)鼓励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加快实施“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合作策略,以深港合作为核心,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基础,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异地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经济发展和东北经济振兴。积极发展深圳异地工业园,稳妥推进加工企业转移生产环节,实现管理与生产的空间分离。充分利用高交会、文博会及其他国际性和区域性展会,组织总部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以及市政府组团的国内经贸科技类会展。

(二十九)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引进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以更好服务于自主创新、服务于循环经济、服务于生态市建设为目标,以引进总部企业为核心,力争实现在弥补产业链条缺失、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拓展招商引资来源等方面的重点突破,实现招商引资向提升质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发挥深圳作为招商平台的作用,鼓励总部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和业务推广。

(三十)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本市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境

外投资及工程承包,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的整体力量在国外建立营销渠道,通过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建立海外零售网点和进入国外主流流通网络等形式,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指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有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总部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荐我市总部企业参与国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

四、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发展总部经济工作机制

(三十一)建立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十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和《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我市现有扶持和补助等优惠政策涉及总部企业的,按原政策确认后,报联席会议统一审核发布。市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按照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提出和细化配套政策和便利措施,纳入全市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

(三十三)加强总部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依法健全总部企业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总部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维护产业和经济安全。

(三十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做好总部企业的引进、培育、资格评定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总部企业健康发展。

(三十五)加强总部经济研究和宣传。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要加强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宣传媒体要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经济的政策、作用和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0 0八年一月三日

青岛

市北区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

为加快青岛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订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暂行规定如下。

一、青岛中央商务区内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电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行业。积极吸引国际组织机构、国外跨国公司总部、各级对外经贸机构、国际知名中介事务所、商会组织和外商代表机构等入驻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进行金融、保险等行业对外开放试点;鼓励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按照国家规定开办相关金融业务。

二、鼓励国外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央商务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分销中心等机构。在商务区注册的国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三、鼓励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四、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新办企业,一次性购买商务楼房款在500万元以上的,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一次性租赁商务楼面积在1000平方米且租赁合同期在5年以上的新办企业,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六、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注册的科技企业,享受国家、省、市的有关科技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奖励为中央商务区引进项目的中介人。引进项目资金到位后,以实到资金(人民币)为基数,按以下标准奖励:

400万元至1000万元(含1000万元)为8‰; 1000万元以上至4000万元(含4000万元)为6‰; 4000万元以上至8000万元(含8000万元)为5‰; 8000万元以上至2.5亿元(含2.5亿元)为4‰; 2.5亿元以上至4亿元(含4亿元)为2‰; 4亿元以上至8亿元(含8亿元)为1.5‰; 8亿元以上为120万元。

八、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的中介人奖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提高1个千分点,其最高奖励金额提高到150万元。

九、对招商引资项目中介人的奖励范围,不包括中纪办〔2001〕220号文件规定不应适用地方政府对引进资金、项目的物质奖励政策的人员。

十、对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的奖励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和实施。

十一、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程序是:

1.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成功后,由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确认项目中介人,报区招商局审核。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由商务区管委会确认。

2.项目资金到位后,由商务区管委会会同区招商局根据本规定确定奖励人员和奖励金额。

3.商务区管委会将奖励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按程序对中介人实施奖励。

十二、按照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为投资者建立专门的一条龙服务部门,从立项、审批、注册到开业投产的全过程,协助项目单位无偿办理各种手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收取的费用除外),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在各项报批资料、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在市、区各职能部门规定的审批时限内,尽量缩短办理项目工程建设和企业注册各项手续的时间。

十三、设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内经有关部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机构急需的国内外高级商务人才,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或常住户口;对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可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到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保留其原按国家规定明确的身份,并在今后的流动中予以承认。被聘用到青岛中央商务区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其人事档案由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管理。

十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国际化医疗、教育机构及其它生活服务设施,创造有利于国际商务人士工作、生活的人文环境。

十六、本暂行规定由青岛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七、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岛:莱西 税收优惠

⑴新办的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企业,自获利起,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免二减三”优惠外,后3年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际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予以资金扶持。企业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企业第1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被认定为青岛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和后3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⑵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获得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争取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使用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利用投资总额以外的自有资金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⑶新办工业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缴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的全部数额给予资金扶持。⑷进入园区的餐饮娱乐、商业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服务业项目,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所得税50%和第1年上缴营业税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营业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⑸投资水、电、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自获利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5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⑹投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的农业税、农

林特产税50%给予资金扶持。

收费优惠

⑴对新建企业,在投产前的审批、建设过程中免收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⑵新建企业自投产之日起,行政性收费前2年免收;第3年到第5年,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按下限收取,省、青岛市规定的收费项目按实际上缴数额收取;以后按市政府《关于印发莱西市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工作意见的通知》(西政发[1997]21号)执行。⑶新建企业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减按20%收取。

天津

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

各委办局,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制定了《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境内外企业来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总部或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外国跨国公司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

在本市设立的地区总部,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已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符合本条规定的外商管理性公司注册资本应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含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2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以下、5亿元人民币(含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5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下、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

第四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本

市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五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引进外省市和出国留学人员及外方高级管理人才,需解决本市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的,可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予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六条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可税前扣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总部或地区总部职工按照不超过其工资总额15%的比例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总部或地区总部聘任的境外、国外高级管理人员,按规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于境外、国外的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其已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第八条对金融企业在本市规划的金融区内新购置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九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金融企业,自开业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减半返还营业税;自盈利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免征契税,并免征房产税三年。

第十条在2010年底前,金融企业向本市中小企业、个人和农户发放贷款和扩大集合信托规模,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由市财政资助15万元。

第十一条对金融企业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指符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本市行政辖区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累计最高奖励限额为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实际支付的金额,奖励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奖励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本规定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重庆: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金融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总部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注册地址在重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直接隶属于法人机构,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并以重庆为中心,管理周边省市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市级机构,是指管理全市范围业务和分支机构非法人金融机构。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资格认定,担任金融机构市级机构及以上法定代表人、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风险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以及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 鼓励金融机构落户重庆,对在渝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对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在10亿元(含10亿元)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含5亿元)―10亿元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含2亿元)―5亿元的,奖励6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二)对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市级机构,营运资金在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奖励500万元;1亿(含1亿元)―2亿元奖励300万元;1亿以下的奖励200万元。

(三)以上一次性奖励主要针对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一次性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从业人数、纳税情况等方面因素综合评定,给予适当奖励。

第四条 鼓励金融机构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购置的办公用房,对市级机构及以上的管理机关自用部分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享受补助的办公用房,5年内不得对外租售。

第五条 鼓励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来渝发展。交流到本市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区域内享受一套商品房购房契税的等额补助。

第六条 帮助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子女就读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交有关材料后,由市、区县(自治县)教育主管部门就近安排在市、区县级公办学校就读;对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学有实际困难的,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 对新设立或迁入金融机构的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市财政局一次性支付。具体支付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政府金融办制定。

第八条 对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的购房补助资金和对交流来渝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商品房购房契税补助资金由金融机构入驻区县(自治县)全额一次性支付。具体办法由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政府金融办负责解释,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重庆(万州区)

万州区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优惠扶持对象包括新设立在该区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及区域研发生产中心、销售中心、金融和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

一是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1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自注册登记日起5年内,按实际上缴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分给

予企业奖励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入驻的总部企业或分支机构,属生产型企业的,按投产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属于流通服务型企业的按营业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实得部分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是凡在该区新设立的总部或实行独立核算纳税的分支机构,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的国家及重庆市外来投资政策外,同时享受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等优惠政策。

杭州: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对从市外引进、在杭州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年地方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自开业之日起实行3年期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8000万元(不含)的,实行30%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的,实行40%的财政奖励。奖励期满后,按杭州市促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执行。对从市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和所在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担。

(二)来杭总部设立科研中心的,其用地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2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经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为总部用地的地块,可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及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的企业总部,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

(五)从低收取总部企业的行政管理性收费。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及钱江新城区块的总部企业,免收其属市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5县(市)设立生产基地,参与西部大开发、“山海协作工程”等,符合杭州政策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杭州市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市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杭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来杭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1〕6号)执行。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杭州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杭州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杭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市外企业总部进驻杭州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外地来杭投资项目引荐者实行奖励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1〕6号)及补充意见的规定给予奖励。

厦门: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内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来厦设立地区总部,将厦门建设成区域性企业总部的基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境内外企业在厦地区总部,是指在厦门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总机构。第三条 境内外企业在厦门市设立的地区总部,符合所属行业以下全部条件者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各项鼓励政策:

一、制造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

(2)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2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下同);(4)母公司在厦门市投资总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

二、金融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2)拥有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务;

(3)母公司资本金总额,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低于4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8000万美元;

(4)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入资本金,银行、保险机构不低于1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2000万美元。

三、工程、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监理等)、会计服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机构;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1000万美元,会计、法律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500万美元。

四、旅游和会展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500万美元。

五、物流和商贸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包括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商贸企业(以异地采购货源且异地出口报关为主的企业除外);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亿美元。

第四条 厦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负责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享受本规定各项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进行认定。

第五条 在厦地区总部企业向市计委申请认定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地区总部及履行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母公司的资信证明文件、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市计委收到在厦地区总部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在30日内,分别会同本市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为享受本规定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企业(以下简称“总部经济企业”)的认定。

第七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在鹭江道、湖滨北路外贸仓库段、金尚路北段、会展中心周边及岛外区域等本市统一规划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申请建设自用的办公楼,其申请地块经公示后,由市政府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协议出让的项目不能擅自改变其原有用途。

第八条 由市政府在本规定第七条所列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划出部份地块,以征地拆迁成本加配套费为挂牌底价,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造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

第九条 通过本规定第七条或第八条获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必须按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以每平方米建筑造价不低于3000元(不含室内装修)和规定的容积率、建筑立面要求及建设年限,按时完成建设。建成后不能对外销售、出租或分割抵押。

第十条 由市、区两级财政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在厦形成的利润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补贴年限为五年。

著名跨国公司、境内外较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厦设立地区总部的,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

财政补贴比例和奖励资金额度由市、区政府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对市、区两级财政的贡献情况具体确定。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限用于企业在厦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第十一条 总部经济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享受以下出入境便利:

一、中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可在厦办理因私护照;

二、香港、澳门同胞可办理1至5年的《厦门市华侨港澳同胞居住证》,台湾居民可优先办理五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注;

三、外籍人员可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四、中资或中资控股企业总部的中高级职员中的中方人员出国可办理因公护照。

第十二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享受以下注册登记便利:

一、支持外资企业地区总部在我市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

二、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在我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十三条 参照我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促成区域外较大企业总部进驻厦门的个人和中介组织根据企业注册资本金和实际到资的额度大小进行奖励。

第十四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成都:武侯区: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在武侯区设立企业总部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功能升级,鼓励内外资企业在本区设立地区总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总部,是指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区域性总部以及研发、采购、投资等功能性中心。该企业总部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在一个以上的区域内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第二条

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我区且集中核算、统一纳税;在我区外设有分支机构;所得税在我区集中汇缴,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按统计法规纳入我区统计口径的企业,符合以上条件的内外资企业总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在我区设立的企业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制造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投资额不少于2亿元人

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4、研发中心不受本条第2款的限制。

(二)工程、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管理等)、会计、评估、法律等服务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

3、母公司资产总额,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三)旅游、会展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旅游服务类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四)物流、商贸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以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贸企业(含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

2、业务范围跨区域,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除外);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五)投资性公司(中心)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内投资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投资额不少于2.4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6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六)其他

在上述范围之外,但在我区设立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为我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实质性企业总部和功能性中心职能的企业组织,也可认定为企业总部。第四条

企业总部正常经营并在我区开始正常纳税后:企业总部购置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50-1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5000平方米);企业总部租赁办公用房的,按每月每平方米4-8元给予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按补贴,补贴年限为2年。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五条

从企业总部纳税之日起,制造业:前两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扶持,后三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分别按80%、60%和40%给予扶持;其他企业:第一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

成部分的80%给予扶持;第二、三年,分别按其解缴“四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和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六条

在享受完第五条扶持政策后,企业总部解缴的“四税”之和较上年的增加部分,政府每年按其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七条

企业总部在我区内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贷款,按成武府发【2003】66号文件实行政府贴息。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八条

对于引进企业总部入驻的商业楼盘业主,从纳税之日起,第一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扶持;第二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九条

对于年缴税总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主导产业的企业以及经认定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安家补贴。经批准,3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的安家补贴。

(二)财政奖励。经批准,前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奖励;后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70%给予奖励。优惠期满以后的奖励政策视具体情况再定。

(三)保障服务。急需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或随迁;有工作单位的配偶,可由政府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安排或推荐就业;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按照就近原则安排。

(四)享受以上优惠政策按成办发【2007】21号文件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第十条

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需申请办理进出口经营权者,区政府将协助办理。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招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总部设在本区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第十二条

对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并对其高管人员及其家属的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对企业的人才档案管理提供全额补贴。第十三条

在本区范围内设立的外国企业总部,将列入我区重点项目并上报列为市重大项目进入审批“绿色通道”。第十四条

对特大型企业总部的优惠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第十五条

企业申请企业总部认定,应向武侯区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财税部门审批同意在我区统一纳税的批复;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三)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及履行职能的授权文件;

(四)母公司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五)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区域内企业或机构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六)母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的对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七)认定机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经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实施相应政策。第十六条

企业总部在享受本办法相应政策时,我区颁布的其它文件与此相同的政策条款不重复享受。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商务局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5日起执行。

武汉

武汉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武经协办[2009]5号

六、制定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20、合理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和程序。根据武汉产业发展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从科学便捷高效等原则出发,制定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程序。

21、实施总部企业奖励和补贴措施。对从市外引进的各类企业总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奖励、补贴资金由市政府和所在区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的分享比例共同负担。

22、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从2009开始,在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按总部企业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在总部企业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23、拓宽总部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开发区,采取更加灵活可行的政策措施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24、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的发展预留规划用地;在各项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总部企业项目的规划引导;在审批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25、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对总部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全市土地供应计划,满足总部企业的用地需求。总部企业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企业的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

26、充分发挥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对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专业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证。

27、其他支持政策:

(1)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符合武汉产业发展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2)在市、区劳模、先进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中,给总部企业代表人士安排一定的名额;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总部建立相应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企业总部经营管理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4)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汉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需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和户籍的同步转移;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5)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武汉工作的,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武汉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28、总部企业如可同时享受我市其他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可从其优享受。但原则上不重复享受同类政策。有关区、开发区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财力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本区(开发区)总部企业引进的重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南京

南京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南京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本规定所称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

第三条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境内外大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发改委负责境内大型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外经贸局负责境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财政、税务、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本规定相关政策的落实。

第五条

境内外投资者在南京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市发改委或市外经贸局对下列文件进行审查,并作出认定:

(一)以投资性公司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母公司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性公司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母公司或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验资报告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二)以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投资者签署的设立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公司的申请报告;、投资者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投资者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投资设立的企业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上述文件注明为复印件的,在申请时应出示原件或在复印件上加盖企业公章,并注明与原件一致。上述文件未注明为复印件的需提供原件。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文件的,需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依法设立的中介机构办理设立申请手续的,需出具由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市发改委和市外经贸局应当在收齐上述材料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认定

工作。

第六条

在本市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本规定的相关政策: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15 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 3 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的认定条件可适当降低。

第七条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企业营运初期,按照 “ 谁受益、谁负担 ” 原则予以适当补助。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南京市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购房房价一次性给予 1.5% 的补贴;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年租金给予 1.5% 的补贴。所需资金由所在区(县)财政负担。对自建办公用房的给予适当扶持。

第八条

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宁政发〔 2005 〕 132 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一)对注册资本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 10 亿元(含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10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以下、5 亿元(含 5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8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5 亿元人民币以下、1 亿元(含 1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500 万元人民币。

(二)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金融机构总部副职待遇以上、地区总部正职待遇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租房居住的,按每个职位每月 1500 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被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总部或地区总部连续聘用 2 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购买商品房的,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 80% 予以奖励。

第九条

对在本市设立的具有研究开发功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可以享受《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宁政发〔 2002 〕 278 号)及其实施细则等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籍人员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出差补贴、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子女教育费等,由纳税人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职工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 12% 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南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 倍。单位和个人

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条

行使投资管理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2004 〕 104 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支持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依法取得外贸进出口权,为其所投资和授权管理的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原材料及出口产品。

鼓励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本市设立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可以享受退税政策。

第十二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三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实属于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人事局批准,可以享受下列政策:

(一)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二)优先晋升高级职称;

(三)解决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

(四)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本市居民待遇。

第十四条

为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中国大陆员工提供出境便利。

(一)赴香港、澳门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以申请办理多次有效的《往来港澳通行证》。

(二)赴台湾

对因商务需要赴台湾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如提供入台许可证和国务院台办批件,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优先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三)出国

对因商务需要出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在本市申办护照。

第十五条

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的外籍人员:

(一)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一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对其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二至五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二)对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工作并长期居留的外籍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副总经

理、财务总监等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办理二至五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三)对受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邀请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如因紧急事由未及时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办签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向省公安厅口岸签证部门申请口岸签证(按规定不受理口岸签证的国家公民除外)。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资料来源:中国南京网站 2007.2.14)大连:

大连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部署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委发 [2008] 7号),抓住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大连率先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第一条 设立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各项补贴和奖励。

第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及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对在我市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10亿元(含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元(含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对在我市新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注册资本2亿元(含2亿元)以上,业务管辖范围覆盖环渤海经济圈的,奖励3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东北地区的,奖励200万元;注册资本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辽宁省内的,奖励100万元。

对在我市设立分行、分公司的金融机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第三条 对在我市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投资建设自用办公、营业楼的,按其缴纳地价扣除动迁成本后的50%给予补贴;购买自用办公、营业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3年以上的,按每平方米500元一次性予以补贴。

新设金融机构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3年内按实际征收的契税、房产税额给予补贴。

第四条 对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自开业起3年内,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50%予以补贴。

第五条 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副职以上、区域性管理总部正职待遇高管人员,3年内按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予以安家费补贴。

第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对贷款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按新增贷款的0.1‰给予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当年新增涉农贷款按增长额给予1‰的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

第八条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实施为期3年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基金、上市融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各类融资工具,有效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具体奖励和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第九条 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式就业。对于完成当年发放任务的金融机构,按当年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的5‰给予奖励。

第十条 设立金融创新奖。对在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以及在引入金融机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对专项资金管理及各项补贴、奖励的申报、审核、评定和批准等事项,由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实施办法,各项奖励、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暂定3年。

大连: 沙河口区

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优惠政策(http://)

发布日期:2006-07-11

为了推动沙河口区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此项优惠政策适用于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外来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和国内知名或较大规模的公司在沙河口区设立的地区经营总部、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不含推广中心)等(与大连市同样条款的优惠政策不能同时享受)。

第一条 实行手续代办(协办)工作制度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相关手续办理中,凡属于市级部门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免费全权协办;凡属区级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限定工作日全程代理服务,并免收行政办理费用,此项行政费用由区政府财政承担并转移支付各行政部门。

第二条 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区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总部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和用于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企业项目贷款的贴息。

第三条 办公用房区政府补贴支持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经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确认后:

1、自建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自建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60%。

2、购买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购买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8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

3、租用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办公自用租房补贴。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3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20%。

此条款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不含房地产营业税)后当年兑现,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自建、购买或租房不得再出租或转租。

第四条 帮助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安家和子女就学问题

1、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安家补贴。

补贴标准为:总部机构或企业区本级收入额的10%。

补贴方式为: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后当年兑现给予总部机构或企业,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

2、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的子女就学,可以任意选择区属中小学就读。具体事项由区政府安排区教育部门办理落实。

第五条 对入驻沙河口,区本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总部经济机构和企业,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按一事一议,个案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对于自建办公自用房需要购买土地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由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土地出让金补贴。

对于用于企业发展,需要贷款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由区财政给予部分贷款贴息或全部贷款贴息。

第六条 为鼓励引进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对引进当年实现区本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总部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区政府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具体情况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当年兑现。

第七条 此优惠政策适用于新引进(办)的企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行,由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福建(福州)

福州开发区推出优惠政策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

福州开发区将在江滨大道黄金地段推出122亩沿江地块,用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入区企业,按其3年内在福州开发区新增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中区级财政收入部分予以适当扶持。

2.总部企业负责人及家属、中层管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办理户籍入区的,相关部门予以优先办理。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子女优先安排就近入学。同时,配备银行、邮政、超市、餐饮、娱乐等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备的商务及生活支持。

济南市

市政府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吸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等职能型总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在培育本地企业总部的同时,重点引进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总部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总部企业。本《意见》所指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并汇缴企业所得税、在我市以外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家的下列企业:

1.国家及各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企业;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上述5类企业在我市缴纳的所得税中,来自市外分支机构的汇缴额,须达到20%以上。

(二)其他企业。我市以外注册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生产基

地的,视同总部企业,享受本《意见》政策。

三、实施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根据其对地方年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实行为期5年的财政扶持,其中前3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30%给予扶持,后2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20%给予扶持。

2.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单幢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100元财政扶持。

3.新入驻的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总部企业,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以上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按照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别负担。其中,市级扶持资金从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中统筹安排。自2009年起,每年1季度之前对上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兑现扶持政策。

(二)保障总部企业用地。

1.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

2.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3.引进总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其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可按程序以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三)积极为总部企业人才提供服务。

1.鼓励总部企业引进的中高层次人才来济落户。对总部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带头人在我市购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80%给予补助。

2.对总部企业聘用的外地员工,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便利。

3.加大总部企业的人才服务力度。对总部企业所需人才,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赴外地引进等方式,提供专项服务。完善总部企业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为总部企业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

(四)支持总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利用外资,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健全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事项,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工作。

(二)规范管理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总部企业审批事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

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和布局要求的总部企业,凡属市级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标准有上、下幅度的,可按下限收取。

(三)强化规划引导。市、各县(市)区、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都要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并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明确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加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四)加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便捷、畅通的信息服务。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我市发展规划政策、重大改革措施以及项目投资、楼宇供需等信息。

除上述政策外,总部企业还可以申请享受我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意见》规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再重复享受。市发改委负责对本《意见》进行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高县

五、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在高县设立总部,修建总部办公大楼、仓储设施、市场、货场其投资强度在200万元/亩,实现税收在50万元/亩年以上的用地,均按工业用地出让或租赁。新建房屋设施均为自用,不得分割转让。对围而不建、建而不成、成而不产的,给予三个月至半年的生产经营开发期,逾期仍不能达到目标的,责令其退出,其资产由县政府按成本折价收购。

(二)对从县外引进、在高县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当年地方财政贡献实际,自开业之日起实行前3年期50%、以后每年递减10%的财政奖励。对从县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

(三)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经认定后可与县人民政府商议,享受其他相关政策。

(四)凡进入高县的各类企业总部,免收其属县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五)鼓励总部企业带入或创立品牌,每带入或创立一个省级著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10万元,每带入或创立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50万元。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我县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可享受《高县促进投资办法》规定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高县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县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参加。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中、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高县的,可优先免费办理。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高县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居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高县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高县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县外企业总部进驻高县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高县促进投资办法》的规定给予奖励。

六、打造总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一)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高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证书颁发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商务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发展各类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对总部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为总部企业创造优良的商务环境。

(四)县工商、经商、财税和统计部门要增加总部企业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县各部门要将总部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定期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和意见征求会。

(五)总部企业凭认定书可享受由县招商部门全程代办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在县级各管理部门优先办理相关手续、享受行业重点企业待遇等服务。

(六)为总部企业融资、上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七)配合做好通关协调工作,为总部企业在货物进出关、主要高级管理者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永安市

中共永安市委 永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1、优惠总部企业建设用地。由市政府规划部门统一规划一块总部经济企业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总部大楼。原则上一家总部经济大楼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5 6亩范围内,若建设高层可适当放宽至8 1 0亩范围内。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市政府将按略高于成本价收取供地价格,超过部分先征

后返用于补助大楼基础设施建设。

2、为鼓励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经济,该企业前三年缴交所得税市本级实得部分按50%比例予以奖励(其中20%奖励给企业经营班子)。

3、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业主,落实政治荣誉及享受相关待遇。

五、保障措施

1、总部企业五年内不得外迁,否则该企业应补交地价优惠部分以及退还税收奖励部分、各专项奖励等。

若本市企业总部外迁,其主要负责人享受市政府相关待遇的予以取消。

沈阳

沈阳市日前公布了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根据新出台的政策,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沈阳设立的地区总部,沈阳市将按实际开办费用给予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此外,沈阳市还将对在当地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区总部,包括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按相当于新增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20%的额度给予奖励。对自建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5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租用办公用房,按租金40%给予补助。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成为趋势,总部经济应运而生。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城市软环境建设,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当前,国际国内都十分注重总部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企业总部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各类数据显示,凡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必是总部经济云集的城市;凡是总部经济活跃的城市,都有很好的政策保障和指引。各地纷纷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纵观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各城市十分注重突出促进总部经济战略重点,引导总部经济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

1、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

政策制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的结合。各地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实现产业置换和宜居环境更新;通过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配套发展高档住宅、高档商场、高档酒店、商务中心等,提供优质高效生活服务环境;通过促进信息、管理、研发、会展、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总部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结合区域市场、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企业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相结合。

北京最早出台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随着发展总部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务实,手段更加多样,注重国内企业总部与国外企业总部相结合,集团总部与区域性总部发展相结合。对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分别作出规定,要求将境内、境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引进本地。

3、引进总部与培育总部相结合。

部分城市(如杭州)要求鼓励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发展态势良好、关联带动力强的企业扎根本地,并明确要求扶持本市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

4、发展总部经济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各地结合自身区位、交通、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因素,将发展总部经济与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天津力图打造北方金融中心,杭州市要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重化工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厦门市重点发展制造、金融、工业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旅游和会展业、物流和商贸业。

二、立足更好发展,确立工作目标

立足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立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

1、确定长远目标。

各市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从政府服务、政策导向、中介组织等方面着手,让本地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摇篮”,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促使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总部集聚区初具规模。深圳要求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争取有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专业领域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2、明确具体目标。

各市的具体目标有一定差异。深圳要求到2010年,总部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对全市税收直接贡献率达到18%。上海在促进总部企业落户的工作方向上则由注重跨国企业到国际国内并重,数量上要求实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已经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未来5年,上海要求对民企、国企和跨国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实行普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力求总部企业要超过3000家,大型总部企业对上海GDP增长有较大贡献。

三、立足长远发展,突出规划导向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制订针对性政策措施,通过发展特色总部、形成总部聚集区、发布总部经济地图等手段,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规划。

1、注重发展特色总部。

上海、南京等城市对投资性公司、管理型公司、服务性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杭州市、南京市还就总部设立研发中心的,专门制定了激励促进政策。

2、注重总部经济聚集。

各地明确要求高端服务业总部相对集中、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的总部集聚基地。大部分城市设有CBD,深圳设有福田、罗湖、南山三个金融中心,杭州设有“一核、八区块”,分别集聚会展、国际商务、服装、生物制药、动漫、文华等不同的产业。

3、引导总部经济布局。

为了更好地规划布局,发挥企业总部和产业聚集的效益,各地纷纷发布总部经济地图。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2007年发布了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明确了16家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基地,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民营企业上海总部基地、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楼宇区等。广州依托中央商务区、产业园区以及总部基地,打造“两大综合发展片区、多点专业集聚区”的总部经济空间布局。

四、建立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运营环境

通过推动信息平台、金融创新、自主品牌战略、政府服务等支撑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总部经济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服务的水平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率先提出数字深圳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资讯。

2、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手段。深圳市支持总部在各地的金融机构参与政府组织的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许可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3、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各市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申请具有独创性和显著性的企业商标和商号,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强商标、商号管理和运作,通过专利研发、广告策划、品牌收购、特许经营、资本运作等方式丰富提升品牌营运能力。深圳市积极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构建良好的名牌建设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和培育骨干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浙江省近期发布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4、政府部门协同做好管理和服务。

市(区)政府成立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或指定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具体负责,明确要求政府工商、财税、外事、公安等职能部门注重协同,搞好协调服务,对企业总部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

五、贴近本地实际,规范认定标准

各地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规模、性质、资金和管辖权限等方面,制定了总部企业认定标准。

1、规模标准。

部分城市对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要求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企业总部则要求全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等。南京市提出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设立总部的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杭州市明确在本地设立总部的企业的排名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

2、性质标准。

各地对总部、地区总部都有明确规定。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认定为总部的企业都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实行统一核算,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3、资金标准。

资金标准主要涉及到总资产、注册资金、在中国境内投资的企业或被授权管理的企业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出资额、年销售额等。因为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出台时间的不同,各地的标准存在差距,杭州市于2007年发布的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人民币(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在3亿元以上)。南京市2007年发布的意见要求,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5亿人民币,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4、授权标准。

上海2004年发布的鼓励国内大企业在浦东新区设立总部的暂行规定要求,在管理区域内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5个,其中至少有1个是跨省企业。其他城市大部分要求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合计3个以上,并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人才培育等手段,对总部经济加以扶持和激励。

1、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珠海市、绍兴市等统筹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上海对注册在浦东新区,且税务登记在浦东新区的跨国公司总部,自认定之日起,其三年内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三年内在浦东新区的个人所得税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员工培训。

2、给予企业总部多种资助。

各市对企业总部给予资助范围比较广,资助对象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促成引进企业总部的个人或中介组织。资助手段有企业开办、租房、购房实行优惠、补贴或免税,给予企业一次性财政奖励、返还高管人员部分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补助以及行政收费的减免。

3、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珠海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预留用于总部企业办公用地。

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

各市制定政策,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南京市为了吸引高级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户口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七、提供便利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简化行政手续。

各市简化行政手续,为企业注册登记提供便利。支持外资企业在本地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在本地设立财务公司,各地有关部门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

2、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

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广州市给总部企业颁发“市长证书”。深圳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D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定期与总部企业沟通,及时提供服务。杭州市规定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部分城市则吸引总部企业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代表、参加多种评先评优等活动。

3、为总部企业高层人员提供工作生活便利服务。

篇8: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1. 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现实基础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对周边区域有着较强的辐射力, 立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发展总部经济, 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1) 南京市具有较强的科技、人才优势。

科技和人才是发展总部经济的两大核心资源, 南京市是国家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丰富的科技资源使南京市成为企业设立总部的优选区位, 强大的教育体系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了见识的人才保障。至2012年底, 南京市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3所, 在校大学生近100万人, 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名列全国城市第一, 是北上广的两倍不止;南京共有各类科研机构1592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近百个, 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80多人, 仅南京大学便拥有32名院士, 超过广东全省数量;南京一直注重科技创新的开发与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63%, 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专利数量和技术交易金额年年创历史新高, 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2732件, 同比分别增长52.4%, 实现技术交易额145.4亿元, 同比增长38.2%。

(2) 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南京是长江三角洲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南京有60多条国道和省道连接国内其他区域;南京港是亚洲最大的内河港, 对外辐射至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港口;禄口国际机场是华东地区的主要干线机场, 与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互为备降机场, 机场已开通往54个国内主要城市、20个国际和地区城市的130多条航线;伴随着龙潭物流园、禄口空港物流基地、丁家庄物流基地等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以及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运输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南京市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发达的交通资源为南京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3) 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是增强城市总部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国内外总部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充分证明, 总部聚集的城市总是伴随着发达的现代服务产业, 二者互促互利、相辅相成。南京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5年超过12%, 2012年达到3846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4%, 比重在江苏省内位居第一;金融、会展、咨询等知识型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 总部企业的配套服务完善, 国内所有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南京设有分支机构;拥有一批业务能力过硬的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 建立了涉外医院、学校、招商服务中心等, 能为国内外总部企业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4) 南京市拥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南京有透明、高效、规范的行政环节、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能降低企业总部的运营成本;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 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公民和依法办事能力, 可以减少和避免总部入驻的法律障碍;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可以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企业员工, 是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和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并且有助于员工或者客户间的交流沟通;近年来市政府给予了总部企业发展巨大的政策支持, 成立了专门的总部企业发展促进小组, 从总部企业引进的资金奖励到企业用地的优先照顾, 从税收政策的落实到财政返还力度的加大, 都给予了总部企业适当的倾斜。

2. 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市政府制定的总部经济认定标准, “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58家企业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总部企业, “紫峰大厦”等12家楼宇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总部楼宇。据地税部门调研了解, 58家总部企业在宁共有分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合计413个, 平均每家在宁有下属企业7家。

(1) 总部企业地方税收贡献较大, 增幅领先全市平均。

58家总部企业中, 华泰证券、江苏银行等4家为省地税管户, 相应的地税税收属于省级税收, 另54家总部企业在南京共有分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合计391户, 此445户企业2012年共入库地方税收44.8亿元, 占当年南京市地税收入的7.9%, 平均每家 (含下属公司) 贡献地方税收8300万元。近3年总部企业地方税收增幅分别为25.4%、20.1%和12%, 均高于当年地税平均增幅。

(2) 产业结构合理, 现代商贸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总部企业所属行业类型划分, 南京市总部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 分别有13家和45家, 其中现代商贸业、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拥有总部企业16家、10家和9家, 房地产业仅苏宁环球集团有限公司一家, 现在商贸易作为南京市的传统优势产业, 在总部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 现代商贸业、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贡献地方税收18.32亿元、6.42亿元和2.6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8.49%、34.57%和18.76%。

(3) 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显著, 各具特色产业的总部经济区初具规模。

从空间分布看, 鼓楼、秦淮、玄武和建邺4区集中了全市80%的总部企业, 其中鼓楼区14户, 秦淮区12户, 玄武区10户, 建邺区9户。南京市总部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 新街口板块拥有现代商贸易、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总部企业及其下属公司65家;河西CBD板块拥有金融企业70余家, 其中总部企业6家, 3大金融监管机构:省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均落户该区;滨江板块的航运物流业和特色旅游业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4) 内资企业根基深厚, 外资企业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58家总部企业中, 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分别为49家、8家和1家, 内资企业占比较高达到84.5%, 主要是南京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起步时间较短, 初期总部企业的形成主要靠本土企业的做大做强, 如苏美达、苏宁云商等企业从90年代中期便已扎根南京市。近年来, 南京市引进外资总部企业的步伐明显加快, 注册日期在5年内的13家总部企业中,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有7家和6家。

2012年内资企业贡献地方税收41.8亿元, 同比增长10.3%, 户均贡献9288万元, 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苏宁云商集团7.1亿元、苏宁环球集团5.7亿元和金浦集团2亿元;外资企业贡献地方税收3亿元, 同比增长42.9%, 增幅领先内资企业32.6个百分点, 户均贡献3300万元, 是内资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外资企业落户南京的时间较短, 在规模和数量上无法与内资企业相比, 但已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苏果超市有限公司9149万元、博西家用电器投资 (中国) 有限公司6622万元和金鹰国际商贸集团5516万元。

3. 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 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步伐偏慢。

据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权威数据, 2012年南京市在总部经济位居全国第七, 落后于北上广深杭津, 虽排名较为靠前, 但实际状况很不乐观。一是与第一能级城市差距非常大, 至2012年底, 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级总部1300、1000、600余家, 而南京市不足100家, 广州和深圳的认定标准均高于南京市, 但仍分别有总部企业220家和180家。二是在第二能级中的排名逐渐下滑, 近几年各大城市对总部经济的引进竞争趋于白热化, 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外部挑战。2008年以前, 南京市总部经济竞争力一直排在第五位, 居第二能级城市之首, 近年来陆续被杭州和天津超越, 跌至第七名, 与第八名成都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2) 总部企业层次偏低, 制约总部经济发展空间。

南京市58家总部企业中, 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 在国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总部较少, 被国家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更是凤毛麟角, 2011年博西家用电器投资 (中国) 有限公司地区总部正式在鼓楼区挂牌, 南京市才拥有了第一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而在省内苏州市已拥有2家, 上海仅陆家嘴便有跨国公司总部40余家。总部企业层次低、辐射半径小、区域影响力低已成为制约南京市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很大桎梏。

(3) 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个别行业发展低于预期。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 南京市总部经济的先行产业是以现代商贸易业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业, 由于行业特性, 其对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南京市制造业结构偏重, 重工业中没有较大规模的领军总部企业, 生产在南京、总部在上海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软件业的发展面临瓶颈, 本土的软件企业规模低、影响力小, 引入的软件企业多为知名公司的分公司, 大量税收外流, 58家总部企业中无一家软件企业, 近400个下属公司中涉及软件业的也仅有1个。

4. 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建议

数据显示, 在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多个因素中, 南京市除研发能力排名比较考前外, 包括基础条件、商务设施、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在内的多个指标排名都在下滑。建议市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逐步提升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发挥好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

(1) 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时, 严格遵循经济规律, 杜绝跟风和盲从行为, 防止陷入“比拼政策优惠力度”的误区, 坚持市场主导为主、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原则, 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着力引进适合南京市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的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 保持各产业聚集区发展定位的连续性。

(2)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总部企业。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发展, 通过合并整合等方式, 形成总部企业的新力量;重点提升已有总部企业的辐射力, 扶持其做大做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总部企业, 重视引进后的管理和服务, 巩固前期工作成果。

(3) 加大非生产型总部经济的引进力度。非生产型总部企业虽不能直接创造GDP, 但对于提升城市对外形象, 加速经济发展仍大有裨益。2006年国际食品工业联合会进驻南京, 是首家在宁设立总部的非生产性总部企业, 它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提供行业前沿的动态, 对地方相关联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在各地发展总部经济过于依赖政策倾斜的背景下, 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力度发展生产型总部经济难度很大, 此时, 加大力度提前抢占非生产型总部企业阵地, 对南京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或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继续推进总部经济投资硬环境的建设。

(1) 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一方面,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 逐渐摆脱雾霾困境;另一方面, 建设生态社区, 努力实现交通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生态化、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 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先进城市。

(2) 加快道路、轨道交通, 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 加快城市道路的改建, 构建多层次的城市交通体系, 保证道路交通的有序、畅通;进一步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 以增强总部与制造基地间人流与物流的通达性;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 构建实时、便捷的信息感知体系, 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

(3) 加强商务配套设施建设, 实现功能多样化。充分利用城市内现有的商务载体, 尤其是集餐饮、娱乐和经贸拓展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并通过提升其功能档次和服务质量, 增强其商务配套功能;合理建设新的总部楼宇, 适量增建会议、餐饮、酒店、娱乐等高端服务配套设施, 并注重各类功能设施的合理搭配, 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商务配套设施体系。

(3) 积极加快总部经济投资软环境的营造。

(1) 制定针对性的引进措施和优惠政策。对符合南京市发展规划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总部, 在引进时可适当加大财政奖励力度;完善总部企业融资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 鼓励总部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减轻总部企业发展初期的税费负担。

(2)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一方面精简行政审批手段环节,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减低政府服务成本, 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健全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一流的总部企业管理和服务队伍, 对总部需求的各类人才进行梳理, 针对性补强, 加强与本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协作, 与总部的需求有机结合, 加大对管理和服务队伍的业务培训。

(3) 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充分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 占领人才资源制高点, 根据总部人才的现实需求实施针对性的人才政策, 吸引总部需要的战略性人才流入;积极吸引和培育一批既懂跨国经营又深谙中国市场的综合性人才, 建立专门的总部人才资源储备库和交流中心, 降低企业总部对所需人才的获得成本, 提高入驻企业总部的启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张丽丽, 郑江淮.国外总部经济研究进展与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 2011 (4) .

[3]邢俊英, 总部经济对区域税收的贡献分析[J].税务研究, 2005 (4) .

[4]王立莹.总部经济框架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5]南京市统计局.南京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杜, 2013.

[6]张亦易.上海市政府在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7]齐闯, 张永庆, 王尔儒.长三角都市圈总部经济形成发展机制[J].商业经济, 2010 (1) .

上一篇:睢宁县粮食局安全生产事故救援抢险应急预案下一篇:手肘关节痒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