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2024-04-24

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精选9篇)

篇1: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大路中心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自查小结

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温馨家园,让他们感到留守儿童之家的温暖,体验“留守爸爸妈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进一步规范留守之家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及管理,大路中心校学校于12年10月16日利用一天时间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进行了督查,先将检查情况做一总结。

一、基本情况

1、大路中心学校下辖7个完小,8个教学点,实有在校生2155人,82个教学班;3-5周岁在校(园)1233人,分别分布在14个教学点、4个幼儿看护点和1个幼儿园;全乡在岗教师146人。目前现已成立1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全乡所有小学。

2、留守学生量大面广。全体在校学生约有2155人,其中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86%左右。

3、留守学生监护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中大多数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其中的70%-8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0%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

4、留守学生对父母的期盼强烈。据学校调查了解近70%的留守学生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至少要有一人在家。40%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常回家或多打电话。而据学生反映表明,留守学生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60%—65%,两年回家一次的占20%,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15%—20%。

二、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

1、受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的影响,学习成绩差。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打架,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因此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上网。

2、受缺乏父慈母爱和祖辈溺爱的影响,行为习惯不良。长期由爷爷奶奶抚养,受祖辈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缺乏集体感;感情脆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3、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产生道德缺失。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认为教育孩子这是学校的事情,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教不好是学校的责任。

三、主要做法

1.实行“留守儿童”信息登记制度,对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情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记录在案,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孩子可利用亲情电话向远在他乡的父母汇报自己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亲情交流。

3.加强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着重抓好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4.关注并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存在问题

1、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面广,分散在各个行政村的各个自然庄,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家访上极不方便;

2、学校的硬件设施匮乏,电脑依然是几年前别的撤并学校农远工程的老化电脑,几近无法使用。

3、图书资源匮乏,且是破损旧的图书,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

4、活动的器材少,种类不多;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在校内和校外营造关注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2.召开班主任培训会,强化教师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观察,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他们及时解开思想疙瘩,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3.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临近的留守学生家庭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心态。4.走访留守学生,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号召全体师生及时地帮助他们。

篇2: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宁县良平初中始建于1967年,学校占地面积23707平方米,建筑面积8063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749名,教职工6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近年来,通过政府投资兴建,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相继建成教学楼、学生住宿楼和师生餐饮楼。学校拥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综合仪器室、师生阅览室、音乐室及12个电子白板教室;音体美教学器材齐全,开通了校园网,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了电子屏和校园路灯。学校图书室藏书30105册,生均38.9册。

我校大多数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他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大力持久地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确立指导思想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学生进行摸底,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并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确定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留守儿童在学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使家长安心,政府放心,社会稳定。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学校成立了以杨小平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刘林杰为副组长,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关爱队伍,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学校制订了具体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计划、两年规划等有针对性、实用性规定、制度,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树理想,学文化,健身心的主阵地。

2、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优秀学生、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为留守学生辅导,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慈爱的老师、友爱的同学的集体氛围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优秀学生主要帮扶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相关生活。使留守儿童在教师、学生的帮助下,走出孤独和忧郁,阳光生活,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舒适、有人性化、有文化品位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校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着想。将一个约30平方米的教室腾出来开辟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起了基本的娱乐设备,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4、确保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正常开展。为了使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得以正常、有序的开展,为此我校制定了十余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制度及相关规定,确保各项活动不落于空洞。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和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结合学校社团活动,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文体活动。

6、加强心理疏导。我校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

7、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每学期,学校或每个班级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议,并要求会议中一定要将回家的留守儿童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工作放在重要议程之上,力求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共同教育留守儿童。也可通过“亲情电话”或致留守儿童家长信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主要有:

1、关爱留守儿童队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我校因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和专业院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使得某些活动无法全面正常开展活动。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从实际出发,就需要志愿者有一颗真正地爱心,走进留守儿童的心里,让他们不再孤独,同时,努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知道发奋。

2、资金缺乏。资金是工作开展强有力的保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需要有专项经费,配备配齐相关的设施设备才能充分调动起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

3、缺乏合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化工程,学校的时间安排紧张,安排的人员也有其他教学任务,所以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深入。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我们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在工作中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能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篇3: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一、关爱留守儿童, 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初中班主任要从内心真正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要求班主任在平常的生活中, 要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注重与他们之间的交流, 增强他们对教师的信任, 从内心把班主任当做生活上的朋友, 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 班主任不能把“留守儿童”这个词挂在嘴边, 这会造成学生曲解教师的用意, 不利于学生与班主任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学教学方式, 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中的自信心, 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另一方面,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细腻的关怀, 造成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以及自卑的心理。我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发现, 与其他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有着躲闪的眼神和胆怯的声音。这是他们在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卑心理在隐隐作祟。所以, 我们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样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经常与之沟通,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其所想,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要与孩子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二、做好留守儿童与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沟通

班主任老师在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时, 要做好留守儿童与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沟通。班主任可以班级为单位, 以班主任为主力, 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地址及联系方式。还要定期与学生父母联系, 让家长定时和孩子交流和沟通,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 他们经常忙于农事, 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不到位。班主任可以经常与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很多监护人反映学生在家里有不爱学习、不听话、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不良的习惯。班主任在了解这些情况后, 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及时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例如在我教的班级里, 我把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电话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 定时召集所有的留守孩子开会, 主动打电话给学生家长, 当着孩子的面表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 并适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让孩子与家长交流。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和观察, 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和我也更亲近了, 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三、加强法制教育, 从正面引导教育留守儿童

初中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他们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 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同时, 叛逆的心理也在开始萌芽。加上留守儿童本身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判断能力也还没有得到提高, 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习惯的影响。这时, 班主任教师如果任由他们发展, 他们就很容易走上岔路。加大力度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 已经刻不容缓。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留守学生开展安全与法制的教育讲座,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在我带的班级里, 我还举办了“关爱留守学生手拉手”的活动, 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结成一对, 实行“一对一”的互助。通过半年的努力, 我发现这种方式对于留守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在其他孩子的影响和帮助下, 渐渐改掉了以前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受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会偷偷抽烟, 现在已经改正了;还有的孩子原来不爱护公物, 现在还会起早来给学校里的小树苗浇水了。另外, 这种方式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原来很多性格孤僻的留守学生也渐渐地开朗起来。

四、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大多人际关系单一, 只和自己信任的少数人交往, 因而造成了他们感情较淡漠, 加之他们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管教, 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 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成绩落后。这要求我们初中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培养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 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研究。教师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以激发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教育。第一, 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第二,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中放下师道尊严, 与留守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 教会他们勇于思考, 敢于提问。第三, 采取多种教学活动丰富教学。例如, 开展小组辩论、通过短片引入教学等,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促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总而言之, 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正确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 这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的,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他们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弱势群体, 渴望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作为初中班主任老师的我们, 在对他们的管理上, 必须特别关爱他们, 倾听他们的心声, 做好留守儿童与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沟通, 并注意加强法制教育, 从正面引导教育留守儿童,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我们的关爱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4:关心型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灵导师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关心;关心型教师

“有一种眼神叫做期盼,奶奶说过这就是爸爸回家的路;有一个方向叫做期盼,妈妈说过她就在我们的北边”,这份期盼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它的提出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留守”意留下与守望。把问题回归到最根本、最开始处会发现,留守儿童的出现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儿童缺少关爱。儿童的心理需求是极其简单的,他们需要被认同,需要满足人类都有的基本需求:关心和被关心。作为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和“心灵导师”,关心型教师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关心者。

一、留守兒童需要关心型教师

(一)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缺失”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引导,父母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都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在体力和精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弥补父母的角色缺失。当他们进入学校生活,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在精神和情感上予以慰藉;提供充满正能量和支持力的成长环境;所以,教师不但要承担自身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还要弥补学生父母的角色缺失,承担起父母职责。

(二)留守儿童需要“心灵导师”

父母出于为孩子的物质幸福和未来教育资金做储备的考虑而外出务工,受务工动机驱动,过分注重孩子学业,忽视孩子心理和情感需要,亲子关系疏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在2005年进行的儿童课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存在着“心灵沟通陌生化”的倾向。①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大多是自己去解决,缺乏心灵引导、心灵关怀,极容易走弯路,造成心理问题,在性格上表现得自卑、孤僻、悲观甚至是显得暴躁、极端。教师作为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发挥着互动性和偶像性作用,很容易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其“心灵导师”。所以,教师不只要在知识上引导学生发展,更要抓住学生在情感、心理转折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灵引导,为留守儿童的心灵问题找到正确的出口。

二、教师的关心现状

(一)关心认识模糊

学生们都会抱怨“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而同时,教师都勤恳地工作,声称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②教师往往将关心学生看作是个人参与性行为:看到需要,给予关心。而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教师做出关心行为后,需要学生接受、确认、反馈关心,师生的关心关系才得以确立。学生参与关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认识不到学生参与关心行为的重要性,仅仅将关心学生当作教师单方面该有的品德,就很难看见学生的内在感情需求,关心浮于表面,达不到心灵关怀的深层意义。

(二)关心能力较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会关心”的报告书,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所致力于的目标是学会关心。由此,学会关心开始被融合到教育改革理念中,但由思想到实践需要一个慢慢深入及转化的过程,加之学校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关心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较弱;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学生心理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受自身素质限制,未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从外部影响因素而言,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让教师很难有精力真正去关心学生,往往流于形式。且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较低,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更谈不上关心学生。

三、培养儿童需要的关心型教师

学生很少对我们要求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表达他们的需要,但关心型教师就会倾听学生们所表达的,无论这种需要是从口头或是以其它途径表达出来。③这是对关心型教师的最好诠释。

(一)教师做好关心者,提升自身素质

1. 做好“关心”的发出者。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自身的教育工作者角色,强化自身的关心者角色。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情感压抑,有些留守儿童的性格较内向、冷漠,不善于表达自身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发现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对需要关心的学生首先发出关心行为。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内心都是喜悦和温暖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积极对关心者的关心行为给予回应;并认真倾听、观察、感受学生传递的一切信息,抓住关心体验的契机,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培养关心能力。

2. 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异常,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自卑、抑郁、孤僻,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而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作用的逐渐弱化和受同辈群体内错误价值观、亚文化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失范行为。需要教师以专业知识给予心理引导、陪伴支持,以广博的学识为学生群体内文化输入正能量。教师在入职前都会首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才得以成功入职,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这很重要。结合入职后在与学生相处的实践中积累的关心知识、技能,能清楚地认知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关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见识受限,教师要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博闻广识;在与学生相处中,以富于生命意义和人文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精神领地。

3. 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教师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不是单向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交往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沟通技能唤起学生内心关心体验,给学生提供实践关心的机会,是一个带动学生关心能力提高的迂回过程。留守儿童缺少被关心,同时也缺乏反馈关心及关心他人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交流技巧,以有效的关心来引导学生对接受到的关心予以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做出关心行为;让学生在被关心者和关心者的角色互换中,将关心内化,真正学会关心他人。

(二)关心型教师成长要循序渐进

关心型教师能更好地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减少学生人际交往冲突,使集体文化更融洽。但关心型的教师并不是生而有之,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在遵循一定规律前提下向前发展,关心型教师亦然。关心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四种阶段: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和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良。④职前培训让教师知道关心的理论知识,而未能体验关心。入职后,教师在处理学生不同关心需求的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深入参与到关心的每一个过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心体验,教师和学生在多样化、可操作性的关心活动中体验、验证关心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教师逐渐发现留守儿童关心教育的规律性。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关心型教师在维持关心行为过程中,对新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可见关心型教师培养需要教师一生的努力。

(三)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1. 师生“我—你”的平等关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给予关爱和支持,但这绝对不同于对弱者的怜悯、施舍,而是对“共生”存在的认同。当人把他人当成与自我同样的存在,特别是与自己共生的一種存在时,人与他者的关系便摆脱了占有式、对抗性的关系,而成为一种共生型的关系。⑤教师要把自己放于与学生的“共生”关系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我—你”的平等关系,关心才能平等而互惠。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内心敏感而脆弱,有极强的自尊心。关心行为以一种居高临下、权威性方式出现,儿童自尊心会深受打击,适得其反;关心行为以一种恩赐、怜悯的姿态给予,会加重儿童的自卑心理,更加封闭自我,甚至拒绝关心。关心型教师与学生在“我—你”的平等关系中,做到两位一体,能从学生的角度做出关心行为,关心意义才得以体现。

2. 关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是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会自己做决定的完整个体,在兴趣、情感、知识的接受和选择上都存在很大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质。关心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才有针对性、有意义。对留守儿童差异性的关心要注意下面两点,以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暗伤:一是留守儿童并不都是问题儿童,教师要防止从心理上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避免出现“标签效应”。二是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特点。处理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及对其的关心行为,不能简单划一、单调重复,而应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关心是方方面面的,不能局限于学术。对留守儿童亦然,不能因为是留守儿童而过度关注其心理状态或偏注某一方面。一个完整的人是身心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好的教育应着重教育的整体性。

3. 双向互动,培养学生关心能力。师生关心体验的双向互动,建立起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关心才展现其教育意义。诺丁斯在论述其关心理论时,指出关心关系建立过程带有关心者的专注、动机移位和被关心者接受、确认、反馈,是一个双方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关心体验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动力;教师身份自带的光环作用加之教师在学生心理的“重要他人”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关心的最好榜样,此时提供一系列实践关心的活动,让学生从开始的仅仅参与关心行为的体验者、反馈者转变为关心者,在角色转变和行为互动中学习关心,与教师建立起关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感知、接受关心,更要在师生的关心关系中,学到关心别人的态度、技巧、能力。把这种关心他人态度内化到自己的道德建构中,从而出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去关心人类、物质世界、知识……真正成为一个关心者。

注释:

①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D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112),2006-11-23.

②[美]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③Nodding,Nel. Educational leaders as caring teachers[J].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006,26(4):339.

④Nancy Freeman, Kevin Swick and Mac Brown.A caring Curriculum Within An Early childhood[J].Teacher Education,1999:161.

篇5:留守儿童工作站汇报材料

一、思想上帮教。我校首先对全校留守儿童思想状况摸底调查,针对留守儿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我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先后邀请了检察、法律界人士来校为师生作法律知识讲座;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前途教育,开展人生观、亲情观、理想前途教育等,通过教育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我校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增强了家校教育的协调度。

二、学习上帮扶。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成立了爱心联系小组,每个留守儿童由一名老师结对,进行全方位帮扶,在教师们长期耐心的关心下,受帮扶的留守孩子学习成绩逐渐上升。

三、生活上帮助。针对留守儿童动手能力差,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现象,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技能锻炼,教师辅导学生自己洗衣、叠被、钉钮扣、刷洗碗筷、擦饭桌、自己分菜分汤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通过扶贫基金对这些孩子提供生活上帮助,通过各种渠道对部分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四、安全上严格管理。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自由度较大,安全上存在极大的隐患。针对这一现象,学校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同派出所联系成立了警务站,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平安校园;同时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并制定校园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准备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加强安全技能传授和培训,例如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与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保证学生安全我校还加强了学校管理措施,学校实行了封闭管理,完善了学生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学生出入校门要佩带学生证,寄宿学生出入还要由政教处开的出门证,确保学生出勤到位,外出明确去向,从而杜绝意外事件发生。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实行轮流值班制度,轮流在校巡查,24小时不放松。学校安监办与乡派出所等单位联手,经常去网吧、游戏室、台球室夜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解决。

五、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心理和亲情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消极、自私冷漠、孤僻内向、任性暴躁。针对这一情况,除了教师关爱,弥补亲情上的缺失之外,学校政教处、共青团、艺体组等处室在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

1、“学雷锋”主题活动。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做一件有利于班级、有利于他人的有意义的事情,留守儿童受做的事情以书面形式报到团委,月底团委对在活动中做出的好人好事进行总结,表彰。培养锻炼了留守儿童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2、“五四教育”主题活动。在五四到来之际,学校通过五四青年教师活动,国旗下讲话,了解五四青年运动背景,通过学生制作手抄报、书写宣传栏、“迎五四校园文化建设”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爱祖国主义精神。

3、“端午节”主题活动。在端午节,学校在早餐为安排学生粽子,在早餐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了解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在端午这一天,语文教师让学生书写了以《我最尊敬的历史人物xxx》为题的作文,教师选出好的文章在宣传栏中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历史人物的了解。

4、“玉树地震”主题教育。借助“玉树地震”全国哀悼日,早晨全校师生结合在操场冒雨举行了降国旗仪式,下午所有教师学生集合在教室里对玉树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举行了默哀仪式;晚上自习时间班主任主持召开了以“面对自然灾害,珍爱宝贵生命,凝聚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会,会后学生又以此为主题写了作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无心关爱,也提高了学生爱护生命的思想意识。

5、“文明上网、远离网吧”主题教育。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嗜好上网,经常留恋网吧这一实际情况,要求政教处主任细心、细致准备,借助多媒体给留守儿童连续上了几节以“文明上网、远离网吧”为主题的教育课,让学生写了听课后的感受;还要求安监办主任对留守儿童跟踪教育指导,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学校还为留守儿童开放了微机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上网,使留守儿童真正远离了网吧。

6、“感恩”主题教育,因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也不懂得关爱别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此学校多次采用不同形式的对学生进行“感恩”主题教育。首先团总支在学校内搞好各类感恩宣传,班主任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教育活动,随后学校进行了“感恩祖国”为主题的“爱我中华”歌咏比赛;以“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手抄报比赛;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的一封信、“留守儿童”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等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感恩,也知道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老师、同学也都在关心支持自己。

7、“留守儿童”诗歌朗诵会、“留守儿童”座谈会。为了丰富留守儿童课外生活学校还成立了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音乐舞蹈队、剪纸兴趣小组等活动小组。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留守儿童与普通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走出了心理的误区,使他们感受到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友情,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因此,我们学校从没有一个留守儿童出现事故。

六、成绩和困难。经过近几年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好转,成绩逐渐提高了,增强了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在留守儿童工作中也涌现了一批热忠于留守儿童工作的优秀教师。我们开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其次,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

篇6: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2011-10-1

4本学期,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思考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刘玲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2、学校多次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措施落实,注重实效

1、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2、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3、对留守儿童坚持实行三个优先

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对待留守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心和照顾。如有的留守儿童生病,都会及时到医院去看病,孩子挂针就守护

在旁边。很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买来水果送给生病的留守儿童。

4、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我校从领导到教师,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一对几。

5、坚持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对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流和家访制度。要求每周对留守儿童要谈心一次,家访一次,一学期达到每人1次以上。

6、为留守儿童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每逢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从校长室、寄宿部值班室都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来电话,对我们的做法很感谢,也很感动。

7、继续加强寄宿部管理,加强寄宿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每天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只有学生生活舒心,家长才能放心。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1、多方努力,积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让“代理家长”充分发挥监护作用。

2、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3、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进行心理矫正。

4、多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篇7: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大明实验小学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大明实验小学总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有教学办公楼7幢,各种功能室齐全,内部设施配备完善。现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名,教职员工152名。学校地处大明区北部,位于城乡结合处,周边村民由务农转为进城务工、经商等,也有很多外地进城务工、经商将孩子送入学校的,造成大量留守流动儿童。当前我校留守儿童28人,流动儿童296人。这些留守流动儿童有的靠爷爷奶奶看管,有的靠亲戚朋友照顾,大都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教薄弱,存在许多问题。为切实解决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给他们提供温馨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场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市区处各级有关指示精神,学校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开展了留守流动儿童“爱心家园”工程建设。

“用爱心构筑暖巢,让小鸟幸福栖息”。我们的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建设,是针对留守流动儿童亲情缺失、教育缺失和心理失衡等问题,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家庭温暖、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和文体娱乐等服务为宗旨的,突出了“亲情关爱,家庭温暖”这一特色,设立了一百二十多平方的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咨询室”、“亲情联系室”、“文体活动室”等,配设了客厅、餐厅及亲情电话、视频电脑、彩色电视和必备的生活家具、餐具、图书、文体器材等,聘请了爱心妈妈、爱心志愿者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与父母联系的平台,进行亲情交流,让留守流动儿童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爱心志愿者等在家园内开展为留守流动儿童过生日、辅导功课、圆梦行动等系列关爱活动,让他们重温“家”的感觉,享受亲情关爱,感受家庭温暖。另外,为给留守流动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甜美的大的环境,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了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推进了我校留守流动儿童成才与成长的协调发展。我们以“让爱传承”为主题,以“锦绣校园天地宽”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寓意深远”为主旨,苦心经营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倾心营造清洁温馨的快乐家园,精心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隐形课堂,使整个校园移步易景,景景相连,成为儿童休闲娱乐的极佳场地和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最好课堂。学校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大投入,加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开设了“星河艺术教育馆”“星河乒乓球训练馆”及九处集休闲、健身、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广场,设音乐、美术、手工、科技、体育、文学等文体活动场所或训练班二十多个,努力为留守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活动乐园,让留守流动儿童真正在这里幸福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篇8: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但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解决子女进城读书的问题, 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 这些小孩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本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曾遇到一些孩子把“留守儿童”写成“流守儿童”, 以为是他们写了错别字, 经询问, 他们回答说, 我就是一个“流守”儿童, 轮流被看管, 守候着爸妈的回来……留守儿童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分离, 在缺少父母关爱交流的日子里, 与其他监护人的相处中长大。

在监护人类型方面, 从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看, 以祖父母隔代抚养和单亲 (母亲) 抚养为主, 其次由外祖父母、亲戚作为监护人。隔代抚养主要存在溺爱问题、重男轻女的教养问题, 以及在辅导孩子学习与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由单亲 (母亲) 抚养的儿童, 调查得到个别案例反映, 孩子体谅父母, 明白大人的苦恼, 学习努力, 肯分担母亲部分家务。还有个别案例反映, 孩子想父亲, 家庭缺乏热闹感、安全感, 有些母亲忙于打麻将, 与孩子交流过少。

在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方面, 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有些留守儿童学习努力, 成绩好, 目的明确, 自律性强;有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目的迷茫, 上学只是作为必须服从的任务。经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父母监管和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在时间与精力上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性情分析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时候, 没有经历到正常完整的童年体验, 从而造成他们认识观、价值观的偏见。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 不能及时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教育与关怀, 遇到问题不能与父母或者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些使他们普遍上心理情感不健全, 存在孤独感与寂寞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内向、孤僻抑郁, 严重地影响到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引起留守儿童各种异常行为, 比如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是非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与人交流的主动性等等。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理论[1,2], 以及本人对湖南部分农村地区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 留守儿童在心理性情方面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乐观、开朗型

一谈起留守儿童,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是一群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的一群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留守儿童中确实占据很大的比例, 但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留守儿童也占据一定的比例。笔者在湖南省10市县农村地区展开问卷调查, 经统计, 230份有效问卷中, 有100份左右的问卷认为自己属于自信、活泼、开朗、聪明的儿童。《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大部分性格与行为特征的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只在“外向”标准上,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比例为46.8%, 非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5.8%。而在控制了年级变量后, 两类儿童在这一选项上的差异就消失了。调查结果显示, 这一类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外在言行表现具有积极性, 是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如听话, 懂事, 体谅父母, 学习努力, 与同学相处融洽, 生活自理, 并经常从事家务活与农活等。

2. 内向、沉默、忧郁、孤僻型

通过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某个时刻都会感到孤独, 比如晚上睡觉时爸妈不在身边, 看见其他同学有爸妈陪着上街上学等, 就会非常想爸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孤独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感受, 这并不说明有心理问题, 这种情况需要做父母的经常跟孩子联系, 打电话交流谈心。如果不关注, 有些孩子的这种感觉加剧, 很可能会演变成孤僻的性格。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外在言行特征主要表现为闷不吭声, 闷闷不乐, 与同学相处不热情也不融洽, 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很少交流与谈心, 如果遇到什么变故, 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 甚至可能会威胁自我与他人的人身安全。长期发展下去有些孩子会出现怨恨父母、犯罪等恶性行为表现。

3. 冷漠、自私、暴躁、叛逆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亲子之间亲切感, 他们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甚至有些孩子讨厌父母, 与同学甚至老师、监护人相处不融洽, 并且经常会闹矛盾、吵架, 对自己身边的人有抵触心理、敌对心理。他们一般不喜欢学习, 在学校是问题学生, 有的会拉帮结派, 打架斗殴, 出现社会犯罪等行为。但是这主要是他们内心迷茫、自我封闭、性格极端的行为表现, 其实他们绝大多数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尊重与友谊。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存在一个软角, 抓住这个软角, 引导他们并与他们发展相同的共同点爱好点, 成为朋友, 就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眼中的好孩子。

4. 自私、任性、刁蛮、偏执型

这种心理性情类型的留守儿童, 主要是由祖父母作为监护人, 这是由于爷爷奶奶的“隔代惯”所产生的现象。大多数祖辈具有对孙辈疼爱过度的天性, 处处迁就孩子, 溺爱孩子, 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 对孩子宽容、放任, 而孩子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很少去管教。或者在这方面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 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交流太少。长此以往, 孩子的这种心理性情得不到矫正, 就会使孩子产生做事任性刁蛮、冲动、不体谅大人的行为习惯, 在孩子眼中只有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很难与他人相处, 遇到问题解决事情任性偏执。

三、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方法

1. 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

关心理论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德育理论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 (Nel Nodding) , 她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 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 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 并且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心, 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思想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并提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 把学会关心提升为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使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关心道德品质的人, 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 与身边的人与事建立关心关系, 关心身边的人与事物。

2. 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方法

诺丁斯从关心伦理学角度出发, 认为关心教育方法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证实。提出要使孩子学会关心, 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 教师要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关心。并指出教师与学生这种关心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 在这关系里教师是“关心者”, 学生是“被关心者”。关心者是一些人, 他们的头脑中挂念着某人或某事, 处于一种分担并力图设身处地解决某人问题的状态。而被关心者也是一些人, 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被关心状态下。如果被关心者没有体会到自己被关心着, 就等于二者之间的关心关系没有建立, 关心者的付出白白浪费。

关心教育的方法重在体现关心关系, 体现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关心关系的建立。教师在运用教育方法时, 必须懂得活用, 并能在各种情境方法中体会到师生间关心关系之增进。她认为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 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 从而演示如何关心。“榜样”是学生学习关心他人与事物的间接经验, 教师是学生关心能力养成的榜样;“对话”不是简单的语言交往, 而是关心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共情和欣赏的过程, 这样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通过“实践”关心双方练习关心的技巧, 从而付出关心行为, 实现双方相互的关心, 学校应提供学生各种关心和服务的机会, 要给学生创造付出关心行为的机会, 学生才能慢慢地培养成关心能力, 从而转化为一种习惯;“证实”过程是双方试图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是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关心关系的过程[3]。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性情的对策

1. 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关爱情感纽带

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关爱情感纽带, 我们必须首先要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 要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关心, 教师、父母与监护人、同伴这三类对象要与留守儿童多交流多沟通, 要经常与他们进行“对话”。

(1) 教师与留守儿童。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因此要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学习, 首先要使他们喜欢老师, 老师要与他们建立起关爱情感纽带。要关注、关心、尊重、理解、宽容、认可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关心与沟通的身教氛围, 教师的举止言行都要透露出对学生的关心。

诺丁斯强调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关心, 而不只是教条式的说明。比如在以知识为主教学的师生互动中, 她不应该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是学生永远比教学、分数、业绩重要, 应将对学生的关心在所有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呈现出来。教师要创造与学生的关心关系, 让学生从中学习关心, 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人, 一个会关心他人与事物的人。当学生在关心的师生关系中, 受关心的美好感受和经验, 内心就会生成一股积极的力量。

(2) 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起关爱的情感纽带, 首先父母、监护人要与留守儿童多沟通多交流, 让他们知道大家都在关心我、关爱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创造并维持亲密的关心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孩子自我开放心理的历程, 有利于他们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利于父母与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 并给孩子提供帮助。父母与孩子久不在一起, 孩子会对父母生疏。因此打工出去期间要多打电话, 电话内容不能仅仅限于简单的问好, 要详细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 每天给孩子打个电话。其次父母与监护人做一名关心孩子的监护人、要完善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与生活习惯, 不要沉溺于打麻将等不良生活习惯, 要多花一点时间关心孩子的生活, 关心孩子的学习。

另一方面要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 要跟他们讲道理, 让他们成熟与懂事, 能够明白理解爸妈出去打工是不得已, 是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很优秀, 能够处理好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

(3) 同伴与留守儿童。良师益友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 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伴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关爱情感纽带, 主要是指留守儿童要有一些玩伴与关系比较好的同学, 降低他们的孤独感与寂寞感, 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教师与监护人必须要引导留守儿童选择使他们受益的玩伴与同学。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经常宣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教育思想, 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班集体风气。

2. 培养积极健康性情,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所谓性情, 性主要指性格、禀性, 情主要指思想情感。它是由先天遗传、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几个因素影响的。一般当人成长到一定年龄, 到了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就很难改变了。因此, 我们必须在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培养他们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等正面的性情, 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使得他们在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学习, 使他们健康成长。

(1) 营造关爱、温暖、和谐的学校与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有利于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 久之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情。关心教育理论提出培养孩子的关心品质, 让孩子成为一个关心人、爱人的人, 首先要使孩子感受到被爱与被关心, 要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氛围的环境里。关心理论家的着眼点不仅是孩子, 更注重孩子们生长的环境, 主张想办法改变环境, 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康美好的、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促进良好道德品质与健康情操养成的环境。

(2) 爱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更爱更喜欢哪些学生, 无形之中会寄予这些学生很大的期望, 在上课或者课后也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 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们很优秀”的语言、眼神等信息。当这些学生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厚爱时, 这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学生就会自信自爱, 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留守儿童是学生群体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普遍存在孤独感与自卑感, 因此需要父母、监护人、老师、亲朋好友等其他人加倍的关心与爱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与监护人一定要合理巧妙地对孩子实施你的爱、关心、期望、耐心、爱心、细心……

(3) 尽可能让留守儿童多实践正面的情绪行为。积极健康的行为, 有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与心态。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亲或其中一方的关心情况下, 不免会产生孤独寂寞感, 这种情况下, 应该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体验人间的温暖。要让他们自我鼓励、自我赞美, 每天大声对自己说“我很棒”。多微笑, 多跟他人交往, 使正面的行为成为生活习惯, 同时也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发展一些积极的兴趣爱好。

(4) 教师与优秀留守儿童要发扬榜样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 因此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 往往是受到外界人的影响, 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外界人的影响, 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信息处理加工, 将外界人的言行吸收到自己内心, 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系。在调查过程中, 受访谈的留守儿童主要是湘桂黔边农村留守儿童, 该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低, 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受访的大多数孩子表示很想念父母, 体谅父母, 表示会好好学习, 会争气的。因此要让心理情绪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与乐观开朗型的留守儿童多接触, 让乐观开朗型的留守儿童言行感染心理情绪有问题的孩子。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表现出高兴、热情等积极情绪。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 留守儿童犯罪或被伤害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应用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方法, 促使教师、父母与监护人、同伴这三类对象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关爱的情感纽带;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情绪, 来缓解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避免留守儿童孤僻、自私、冷漠、偏执等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心,心理问题,情感纽带

参考文献

[1]王红谨.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 2008.

[2]李翠英, 刘志红.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 .

篇9:浅谈农村学校如何关心留守儿童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76-01

2012年的冬天,在毕节市七星关区,5个男孩在垃圾箱里烧炭取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4月,毕节市七星关区警方通报,小吉场镇发生強奸案。一教师性侵至少6名女童,多为留守儿童。今年5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中级法院对七星关区田坝镇先进小学校长杨大志性侵6名学生案一审宣判,以强奸罪、猥亵儿童罪判处杨大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6月9日深夜,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孩子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诚然,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有一位学生叫赵某文,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老80的奶奶照顾他,她每天上学都迟到,而且还不交作业。一开始我找他谈话她总是唯唯是诺,转身却我行我素。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她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她进行交流,谈心,鼓励他;让班干部陪她上下学,适时地表扬她……慢慢的她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有一位学生名叫陈飞,他家生活困难,我为其送去书包、钢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野花一作罗邺诗,野花一作罗邺诗罗隐,野花一作罗邺诗的意思,野花一作罗邺诗下一篇:9月份安全生产隐患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