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2024-05-09

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精选8篇)

篇1: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达标/符合程度≥60%

医院 达标/符合程度≥60% 达标/符合程度≥70% 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达标/符合程度≥80% 达标/符合程度≤90% 评价结果 项目 评价内容与方法 a b c d e 1.麻醉管理(通过相关的文件、现场检查与员工交流中获得证实)1.开展麻醉工作能满足临床业务与患者的需要 1.1麻醉工作与医院功 2.可随时(24小时X7天)提供麻醉、心肺复苏、镇痛服务 能任务相适应 3.开展院外的麻醉服务有管理制度与批准程序,有登记 1.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师 2.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3.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 1.2有麻醉工作质量和 4.麻醉用具清洗、消毒符合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 5.重大麻醉报告、审批制度 规程 6.麻醉缺陷管理与意外应急处理预案,有具体措施 7.有麻醉风险评估的制度,实施分级(ASA 分级)管理 8.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和安全管理会,有记录,提出改进措施 1.实施麻醉的手术必须具备麻醉机

2.每床配置有生命体征监护仪(至少包括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 氧饱和度)3.麻醉及手术所用的消耗物品应有合格证明,包括全麻回路、阻滞 1.3基本仪器设备 麻醉用针、有创监测装置等 4.开展全麻应具有麻醉气体监测仪

5.每个手术间应备有气管插管条件(包括直接喉镜、口咽通气道、气管导管)、医用气源 6.急救复苏设备(包括简易呼气器、便携式氧气等)2.麻醉质量管理团队(通过相关的文件、现场检查与员工交流中获得证实)1.由麻醉专业主任医师负责管理麻醉质量工作

2.1质量管理团队 2.由多名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人员团队负责麻醉日常(节假日)的管 理工作 1.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 2.2实施质量管理 2.负责制定与实施麻醉质量控制方案 3.负责制定、实施与审核麻醉质量控制指标 3.实行麻醉与镇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手术通知单、排班表中获得证实)1.医院对麻醉医师资质与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3.1麻醉与镇痛操作分

2.分级授权到每名医师 级与授权管理制度落实 到位 3.医院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制度,有评价记录 1 CHA-PJPG 麻醉管理

4.具有麻醉学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师方可独立进行各种麻醉操作 5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不可独立进行麻醉活动,必须在上 级医师指导下工作 6全麻原则上应由副主任医师主持执行 1.人员设置,至少做到每张手术台具一名主治医师以上麻醉专职人员 3.2心肺复苏高级教程 2.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有培 培训 训记录 4.麻醉前管理措施到位(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1.每位病人都应有麻醉前评估。(1)选择麻醉方法和制定麻醉计划(2)安全地使用合适的麻醉药(3)病人全身情况适合麻醉 4.1由具有资质的人员 开展麻醉前评估、麻醉(4)手术前准备完成 诱导前再评估 2.在麻醉诱导前应即刻对病人进行重新评估 3.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原因与有重点预防措施 4.这两种评估都要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师进行。5.这两种评估结果都要记录在病史中 1.麻醉服务必须仔细计划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4.2每位病人都应有麻 醉计划/或方案和麻醉2.对每位手术患者实施麻醉风险评估有记录 风险评估记录。(应从 3.明确使用何种麻醉方式、给药途径、其它用药和输液,监护项目 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检查获得证实)4.预期的麻醉后管理 1.有制度与程序规定麻醉前由麻醉师与患者、家属或其它委托人进 4.3与病人.家属或病 行充分说明与沟通 人授权委托人讨论该麻 醉风险。麻醉优点及其 2.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有关的风险,益处和其它可供选 它可能的选择。择方案,说明与沟通的结果记录病程记录之中 5.麻醉中管理措施到位(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1.实施的麻醉与麻醉计划保持一致 2.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充分的体现 5.1实施的麻醉操作的3.实施的麻醉方法变更有明确的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同 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意,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麻醉单中 4.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过程,迅速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5.有麻醉效果评定 1.持续监测麻醉过程中病人的生理状况。5.2持续监测并记录麻 醉过程中每个病人的生2.有完整的信息监测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中,连贯无中断、无涂改 理状况。3.准确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 2 CHA-PJPG 麻醉管理

6.麻醉后管理措施到位(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检查,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1.具备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所需的设施与设备 6.1麻醉术后复苏室 2.复苏室人员知晓现行的管理制度及流程 1.应由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进行实施全程观察,监测结果记录在病6.2监测、记录麻醉后 历中 病人的状态,有资质的人员根据已确立的标准 2.转出麻醉恢复室有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决定是否将病人从麻醉术后复苏室转出 3.准确记录病人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 1.有随访记录 6.3术后24小时后有麻醉师的随访记录 2.记录有患者对效果的评价 7.术后镇痛(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检查,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1.术后镇痛管理制度、选择指症、操作常规 7.1术后镇痛管理 2.实施术后镇痛的相关人员均知晓与遵守

1.镇痛器材、药品管理有制度 7.2术后镇痛器材与药2.麻醉药品与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符合国家法规 品管理 3.有使用记录 1.实施术后镇痛之前,由麻醉师与患者、家属或其它委托人进行充分 说明与沟通,并记录在病历 7.3术后镇痛过程管理 2.术后镇痛过程有观察,结果记录在病历之中 3.术后镇痛效果有评价,记录在病历之中 评价达到“a”级的说明: 评价为“d”“e”级的说明: 提出的改进意见与建议(此栏不得空白,至少提出三条)检查人员签名/日期 3 CHA-PJPG 麻醉管理

麻醉报表 项目名称 1.麻醉总例数 全身麻醉例数 椎管内麻醉例数 神经阻滞例数 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2.1门诊患者例数 2.2住院患者例数 3.3其中手术后镇痛 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3.1复苏成功例数

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 4.1进入麻醉复苏室例数 4.2离室时Steward评分≥4分例数 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

5.1.麻醉中发生未预期的意识障碍例数 5.2.麻醉中出现氧饱和度的重度降低例数

5.3.全身麻醉结束时使用催醒药物例数 5.4.麻醉中因误咽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例数 5.5.麻醉意外死亡例数

5.6.其它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7.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 例数/年 术后死亡/年 ASA-Ⅰ级 ASA-Ⅱ级 ASA-Ⅲ级 ASA-Ⅳ级 ASA-Ⅴ级 4 CHA-PJPG 麻醉管理

篇2: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7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25201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例,3分4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3分4例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

0分1分2分3分4分好,患者满意度高。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 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8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分5例,4分6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9%,3-4分

0分1分2分3分4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评分为4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9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3025201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分6例,5分1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3-4分

篇3: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本院全身麻醉手术后的90例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48例;年龄21~67岁, 平均 (43.7±15.6) 岁, ASAⅠ、Ⅱ级, 体质量43~85 kg, 平均 (68.1±22.7) kg。排除标准:阿片类药物过敏或成瘾, 插管困难, 严重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异常, 有酗酒及滥用药物史, 交流困难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 (SF) 和芬太尼组 (F) , 每组4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用药量及方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术前向患者详细说明PCIA泵的使用方法和评分标准。两组患者术毕生命体征平稳, 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镇痛方法

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 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拮抗肌松药, 清醒拔管后, 患者静脉接入PCIA泵, SF组药物配方:舒芬太尼0.002 mg/kg+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4 mg, F组药物配方:芬太尼0.02 mg/kg+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4 mg, 均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 L。PCIA设置:背景量为2 m L/h, PCA量0.2 m L/次, 时间锁定为15 min。

1.3 观察指标

术后镇痛期间常规吸氧监测, 记录术后4、8、12、24、36和48 h的收缩血压 (S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及呼吸频率 (RR) , 并记录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镇静评分 (Ramsay评分) 及不良反应。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最痛, <3分为效果良好, 3~4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差。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1分为清醒, 烦躁不安;2分为清醒, 安静合作;3分为欲睡, 对指令反应敏捷;4分为入睡, 呼之马上反应;5分为入睡, 呼之反应迟钝;6分为沉睡, 呼之无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F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不同时段的Ramsay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的Ramsay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术后不同时段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血压 (S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 O2) 、呼吸频率 (RR) 保持平稳,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术后镇痛期间, SF组嗜睡7例, 恶心、呕吐17例, 眩晕2例, 未发生皮肤瘙痒或呼吸抑制, 总不良反应率为57.78%;F组嗜睡4例, 恶心、呕吐15例, 眩晕3例, 皮肤瘙痒1例, 无呼吸抑制, 总不良反应率为51.11%,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0, P>0.05) , 见表4。

3 讨论

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PCIA) 是现代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最满意的镇痛效果[2,3]。近年来, PCIA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阿片类制剂。舒芬太尼在阿片类制剂中镇痛效果最强, 脂溶性强, 可迅速扩散分布到体内各器官组织, 极易透过血脑屏障并能迅速在脑内达到有效浓度, 通常静脉给药后几分钟内就能发挥最大的药效[1]。舒芬太尼的临床效价为芬太尼的5~10倍, 作用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 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 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供氧, 无免疫抑制、溶血或组胺释放等不良反应[4,5]。舒芬太尼也是一种特异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 对μ-受体的亲合力比芬太尼强7~10倍。在术后的自控镇痛中, 使用舒芬太尼呼吸抑制发生率低, 患者安静, 嗜睡、眩晕、瘙痒等发生率较低[6]。本研究结果显示, 舒芬太尼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优于芬太尼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Ramsay评分、生命体征指标及不良反应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等效量的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强于芬太尼, 而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没有影响。术后恶心、呕吐是阿片类镇痛剂的常见副作用, 由于本组在配方中均加入了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 明显减少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两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均较低。

综上所述, 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确切, 镇静作用适度, 使用安全, 操作简便, 是一种理想的术后镇痛药。

摘要: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该院全身麻醉手术后的90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 (SF) 组和芬太尼 (F) 组, 每组45例, 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在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 (VAS评分)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镇静评分 (Ramsay评分) 及生命体征指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7.78%和5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安全可行, 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芬太尼,芬太尼,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参考文献

[1]金昔陆, 池志强.μ-阿片受体激动剂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和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1999, 16 (1) :1-5.[1]JIN XL, CHI ZQ.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sufentanil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 1999, 16 (1) :1-5.Chinese

[2]HANG YN.Current Anesthesiology[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2:1435.Chinese

[3]孙立臣, 孙长娟.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自控镇痛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20) :159-160.[3]SUN LC, SUN CJ.Observation on 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using sufentanil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J].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09, 11 (20) :159-160.Chinese

[4]赵文晖, 曾文斌, 秦玲, 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10) :1966-1967.[4]ZHAO WH, ZENG WB, QIN L, et al.Comparison of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of intravenous sufentanil and fentanil[J].Modern Oncology, 2009, 17 (10) :1966-1967.Chinese

[5]彭志勇, 程智刚, 白念岳, 等.氯普鲁卡因与舒芬太尼用于术后病人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15) :1881-1884.[5]PENG ZY, CHENG ZG, BAI NY, et al.Clinical study of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using Chloroprocaine hydrochloridecombined with Sufentanil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s surger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1, 21 (15) :1881-1884.Chinese

篇4: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初产妇;分娩镇痛;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04-01

分娩镇痛是指用药物或精神疗法减少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和产程几乎无任何影响,易于用药,止痛效果好,产妇清醒,可参与产程的全过程,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是目前理想的镇痛方法。我院产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为526名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我院无痛分娩的产妇526例,年龄17-39岁,孕周37-42周,体重53-78公斤,新生儿体重2600-3800克,526例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法。无系统性疾病,孕期平顺。

1.2 方法:在产妇进入产程,当宫口开到2-3厘米时,也就是开始出现最疼痛的时候,由我院专业麻醉科医师施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选腰2-3或3-4间隙穿刺,药物选择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用电子微泵持续输注给药,用药量少,麻醉药的浓度大约相当于剖宫产的十分之一或更少,不用进手术室,可以下床活动,全过程是由产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完成。

1.3 结果:526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有449例产妇顺利自阴道分娩,77例因产程进展缓慢等原因最后剖宫产分娩。镇痛效果好,可做到完全无痛,用药大约10分钟后,产妇就感觉不到子宫收缩的剧烈疼痛了,直到分娩,镇痛有效率达98%。

分娩镇痛方法分析:椎管内注药麻醉镇痛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到95%以上,产妇清醒,可进食进水,可参与产程的全过程,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可灵活的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为及早结束产程争取时间,对母婴和产程几乎无任何影响。减少了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減少了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充分享受当妈妈的快乐。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护士了解分娩镇痛知识,对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能作出相应的回答,告知产妇及家属分娩的过程,分娩镇痛对母婴无影响,减轻思想顾虑;选择分娩镇痛的适应症:(1)无系统性疾病,孕期平顺,无剖宫产适应症及无麻醉禁忌症;(2)产妇自愿,镇痛前需签定分娩镇痛同意书;(3)准备好无痛分娩所需的药品,并与麻醉师进行核对;准备好无痛分娩所需仪器,使之处于备用状态。包括:氧气,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检查麻醉抢救设备,使之处于备用状态。产妇提出申请,产科医师经检查无禁忌症者,通知麻醉科医师,麻醉师经复核无禁忌症者,与产妇及家属谈话,签定麻醉同意书。

2.2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分娩的疼痛使产妇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助产士在产妇进入产程后耐心讲解分娩的全过程,告知产妇及家属分娩镇痛可减少疼痛对产妇心理的负面影响,它让产妇在时间最长的第一产程得到充分休息,当宫口开全该用力时,因积攒了体力,而有足够力量完成分娩。另外分娩镇痛是医师和产妇共同制定的计划,有利于医生和产妇的沟通。还能使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产妇的变化,能及早被发现而得到及时的治疗。(2)当产妇宫口开到2-3厘米进入分娩室后,在分娩镇痛之前,首先建立监测系统,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并注意其动态变化,监测胎心变化;做好纪录。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准备一些急救药品和氧气瓶。(3)协助麻醉师摆正产妇体位,利于麻醉穿刺置管。

2.3 术后护理: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镇痛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每10分钟监测一次产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和胎心音,连续监测30分钟后,每1小时监测一次血压,脉搏,呼吸直至分娩;严密观察宫缩与胎心音。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再次告知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并增加其对分娩的理解。及时鼓励产妇,促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1)第一产程注意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情况。每隔30分钟监测一次宫缩及胎心音情况。(2)宫口开全后,用胎儿监护仪监测胎心与宫缩情况,同时关闭止痛药物的输注。做好生活护理,出汗多时及时用湿毛巾擦拭,宫缩间歇时协助多饮水。此期子宫收缩频而强,胎儿易缺氧,应勤观察胎心,每隔5~10分钟听一次胎心音并记录。每当产妇宫缩时,让产妇深吸一口气,然后随着宫缩的加强向下用力屏气,宫缩间歇时让产妇全身放松,安静休息,以恢复体力,等待下次宫缩及时鼓励产妇,直至分娩。胎儿娩出后,开放止痛药继续输注,及时缝合会阴,缓解伤口缝合时的疼痛,进入第四产程后麻醉师拔除硬膜外管。

参考资料:

[1] 分娩镇痛方法有哪些?中国健康世界网[引用日期2013-01-03]

[2] 宋俊玲,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J]临床麻醉2010-48(8):71-72

[3] 戴义波,卢子会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03期。

篇5: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产妇60例, 年龄20~38岁, 体重60~100kg, 均为初产头位单胎, 孕期38周~42周, 无重要脏器病变和严重产科并发症, ASAI~II级, 胎儿发育正常,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正常, 背部穿刺部位无感染和皮肤破损, 无椎管内穿刺禁忌证, 签署麻醉同意书并接受分娩镇痛。随机均分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组30例 (A组) 和单纯硬膜外麻醉CEA组30例 (B组) 。

1.2 镇痛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第一产程后 (即宫口开3~4cm进入活跃期) , 进入产房,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一条, 面罩吸氧 (2~5L/min) , 常规监测BP、ECG、SpO2等, 取右侧卧位, 经L3~4穿刺, 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mg和芬太尼25ug, 然后硬膜外腔置入导管3cm, B组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 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1%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ug/ml总量20ml。两组完成均经硬膜外导管接上微量泵 (PCA) , 以6 ml/h的速度0.1%罗哌卡因+芬太尼0.2mg+生理盐水稀释到50ml持续泵入。当产妇感觉特别疼痛时, 可经硬膜外导管追加0.1%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ug/ml总量5~8ml。监测并记录所有产妇镇痛效果、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对镇痛效果评估、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以及分娩镇痛后并发症。

1.3 评分标准

产妇自身镇痛效果的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2]:0~2为I级;3~5为II级;5~8为III级;9~10为IV级。麻醉师镇痛效果的评分标准[3]:无痛, 无汗, 或稍感不适, 活动自如为I级;微汗轻度疼痛为II级;出汗, 中度疼痛, 难以忍受, 合作欠佳为III级;出大汗, 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 不能合作为IV级。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的评分标准[4]:无运动神经阻滞, 能走动, 下肢无麻木感;轻度, 能在床上自由移动, 下肢轻度麻木;中度, 需辅助下在床上移动, 下肢沉重;重度, 双脚仅能轻微活动;极重度, 双下肢不能活动。分娩镇痛后并发症:恶心呕吐, 呼吸抑制, 皮肤瘙痒, 尿潴留等。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A组和B组产妇年龄、体重、孕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

1.2 A组和B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 (VAS) , 达到I级的无差异。见表1

A组和B组麻醉师镇痛效果评分比较, A组II级少于B组 (P<0.05) 。见表2

A组和B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无差异。见表3

A组和B组产妇分娩镇痛后并发症无差异。见表4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

3 讨论

分娩镇痛要求对痛觉神经尽可能阻滞充分, 同时又尽可能少阻滞运动神经, 这样就对产妇的提肛肌、腹肌等影响较小, 有利于产妇正确用力分娩, 从而不延长第二产程, 有利于增加阴道分娩。近年来,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普遍用于分娩镇痛。在本研究中, 产妇分娩镇痛后VAS评分, CSEA组即A组明显低于B组, 说明两组分娩镇痛效果确切, 但A组起效时间、镇痛效果优于B组 (P<0.05) 。统计资料说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用于分娩镇痛起效迅速, 镇痛效果确切的优点, 避免了单纯硬膜外麻醉起效慢、镇痛不全的缺点。

本研究表明, 两组所用的局麻药浓度较低, 复合少量芬太尼, 用于分娩镇痛, 效果确切, 运动神经轻微阻滞, 操作方便, 镇痛时间长等优点。两组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 说明低浓度局麻药行椎管内注射, 对母体循环系统影响较小。而且复合少量芬太尼, 为高脂溶性,

易与血浆蛋白结合, 较少能通过胎盆屏障, 这样既可发挥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又避免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两组所用芬太尼浓度远低于Collis[5]所推荐用量50~400ug, 临床证实是安全的。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采用驼人公司产的腰硬联合穿刺包25G腰穿针, 没有出现产后头痛的情况。本研究镇痛前开放静脉通道, 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故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恶心, 呕吐发生较低。A组中出现一例尿潴留, 与蛛网膜腔使用芬太尼有关, 但发生较少, 程度也比较轻, 无需特殊处理自愈。同时A组出现一例皮肤瘙痒也与芬太尼有关, 无需处理自愈。因此, 腰麻联合硬膜外用于分娩镇痛, 产妇较易接受。

通过两组分娩镇痛的比较,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6], 作为近年来一种新技术, 与传统的硬膜外分娩镇痛[7]相比, 对产妇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 对运动神经阻滞无明显差异, 而起效迅速、镇痛确切优于传统的硬膜外分娩镇痛。但两组分娩镇痛方法, 对产妇生理影响较小, 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新生儿无特殊处理。但无论采取那种分娩镇痛方法, 都要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监护, 胎儿胎心监测, 避免产妇及新生儿呼吸循环抑制等意外发生。

总之,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吸取了, 腰麻起效迅速、镇痛确切, 用药少等优点, 结合硬膜外连续给药的优势, 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小, 为产妇提供全新镇痛模式。但, 由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首先是蛛网膜下腔给药, 麻醉平面必须严格控制, 同时加强监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鲍秀兰.新生儿行为能力测试方法[J].2008, 17:441-442.

[2]Attila, B, Szilard S, Gabriella I.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ade J.Medical Utrasongraphy, 2010, 12 (3) :224-228.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445.

[4]Cravero JP, Beach M, Thyr C, et al.The effect of small dose fentanyl on the emergence character of p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ce[J].2003, 97:365-366.

[5]Collis.RE, Davies D, Areling, et al.Comparison of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d standard epidural analgesia.2010, 344:14-17.

[6]院祥才, 许立新.术后蛛网膜下腔自控镇痛效应及安全[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21:721-722.

篇6: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宫颈水肿;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7-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产妇对生产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何能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痛苦降至最低是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使产妇保持清醒的同时又不会感受到痛苦的分娩过程一直是现阶段产妇分娩研究所追求的目标。硬膜外镇痛是目前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对产妇分娩的结局是否具有影响是医生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本实验主要分析和讨论硬膜外分娩镇疼对宫颈水肿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初产孕妇324例,研究产妇的条件为均无妊娠并发症状况,初产,单胎,头位,产科检查无头盆不称窗口,依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将产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将在产房中试产162例实验组研究对象使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而其余162例研究产妇则不使用任何镇痛术进行分娩最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以及胎儿大小等均无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式不采用任何镇痛方法。实验组产妇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方法进行分娩镇痛。实验组所有研究对象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疼,产妇在进行分娩镇痛前要进行阴道检查,对产道具有异常的问题要进行排除,当产妇的宫口开大扩张至3cm以上时,麻醉师应通知产妇同时签署分娩镇痛知情同意书,取第三、四腰椎穿刺置管,其长度应为5cm,当宫缩处于间歇期时,进行硬膜外腔麻醉注射,注射量为0.1%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后如无任何异常表现,再进行混合镇痛液的注射,同时应注意注射速度,保持一个持续镇痛的作用,在产妇镇痛的过程中需全程采取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产妇的血压、呼吸和宫缩情况等。当产妇的镇痛感觉减缓后直至宫口完全打开后停止使用镇痛液,当手术结束后将硬膜外导管拔出。

1.3 观察项目 当观察组与实验组的产妇胎盘娩出后,均采取阴道拉钩在直视的情况下逐步观察宫颈边缘,同时需两人进行核对,观察到的宫颈裂伤位置若大于等于2cm则具有临床意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观察各项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即P<0.05。其中实验组中自然分娩151例,发生宫颈水肿的产妇为8例,宫颈裂伤的产妇为3例。对照组中自然分娩的数量为112例,宫颈水肿的产妇为89例,宫颈裂伤的产妇为15例等。

2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终分娩结局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阴道分娩率、宫颈水肿率以及宫颈裂伤率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162例研究对象其发生宫颈水肿、宫颈裂伤的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产妇的分娩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危险性较高的生理过程。产妇在分娩时会产生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会刺激心理产生应激反应,会同时造成产妇与胎儿的内环境发生紊乱,从而对产妇与胎儿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产妇分娩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能降低其对产妇造成的剧烈疼痛的分娩镇痛技术是极其必要的。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我国医院产科分娩时应用较广的一种分娩镇痛方式,其特点是效能较高同时又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产妇发生宫颈水肿其主要原因与宫颈的组成成分和骨盆的解剖结构相关。产妇当处于足月妊娠的状态时其宫颈的组织基质中黏多糖开始吸收大量的水分,宫颈组织发生高度的血管化、高度的增生与肥大,使宫颈组织异常柔软,一旦受到压力作用,则非常容易产生宫颈水肿现象。目前的研究表明产妇情绪焦虑也会使得产程进展变得异常,难产率会迅速提高,应用分娩镇痛技术除了在身体上极大的降低了产妇的疼痛感,同时也能在心里上为产妇建立自信心,降低忧虑和抑郁,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分娩的并发症的发生。此外,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妇产时舒适感,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产妇在活跃早期因频繁的宫缩痛而产生的高度紧张感,进而腹压极大的增高,胎头下降变快,这种压迫力会直接导致宫颈水肿的发生。总而言之,本研究表明产妇在分娩期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降低产妇宫颈水肿的现象,降低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伟玲,朱红娣.间苯三酚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年3期.

[2] 秦海霞,趙卫东.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8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年14期.

[3] 周长玉.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年24期.

[4] 陈秀华,周辉.177例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术镇痛效果的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9期.

[5] 周敬珍,尹春艳.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科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19期.

篇7: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8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2例。对照组产妇年龄19~36岁, 平均 (25.3±5.8) 岁;体重43~75 kg, 平均 (53.7±6.4) kg;产妇孕周34~42周, 平均 (39.6±7.9) 周;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7例。试验组产妇年龄18~33岁, 平均 (25.6±5.4) 岁;体重44~79 kg, 平均 (53.5±6.2) kg;产妇孕周34~43周, 平均 (39.7±7.2) 周;初产妇24例, 经产妇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宫口开大程度达到3 cm之后, 在L2-3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操作, 向头侧置管4 cm, 硬膜外导管未进入蛛网膜下腔后, 缓慢推注8 ml浓度为0.1%的罗派卡因, 每毫升药物中含有1μg芬太尼, 麻醉平面在T10以下。配药后接镇痛泵, 以6 ml/h的速度实施泵入操作, 待宫口开全之后将镇痛泵关闭。待胎儿完全娩出之后, 硬膜外腔再次注入泵8 ml的局麻药, 实施会阴侧切缝合处理。试验组临产即开始使用无创分娩镇痛仪 (生产厂家: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型号:SRL998A, 药 (械) 准字:2230539) , 包括T10位置上下各4 cm, 贴两个电极板, 使用的时候按调节按钮对治疗参数进行调节。潜伏期为8, 活跃期为10~15, 然后实施会阴阻滞麻醉[2]。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在分娩期间的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分、剖宫产率、产后住院治疗时间、对分娩期间无痛干预计划的满意度等四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评价方法:在患者接受产科治疗结束出院的当天, 采用不记名打分方式了解分娩期间无痛干预满意度, 满分为100分,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60分以下为不满意, 80分以上为满意, 其余为基本满意。满意度= (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期间的VAS评分和产后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试验组在分娩期间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产后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

对照组有11例进行剖宫产, 剖宫产率为26.2%;试验组有4例进行剖宫产, 剖宫产率为9.5%。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对分娩期间无痛干预计划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满意28例, 基本满意12例, 不满意2例, 产妇对分娩期间无痛干预计划的满意度为95.3%;对照组满意15例, 基本满意18例, 不满意9例, 产妇对分娩期间无痛干预计划的满意度为78.6%。试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分娩镇痛仪主要是以神经科理论为依据, 应用非药物的相关技术, 实施持续性的激活, 由低频D—T脉冲波, 对产妇在身体特定部位外周神经实施持续有效的刺激, 从而使其自然产生内源性阿片肽并被迅速激发, 使自身镇痛系统被激活[3]。从大脑至脊髓在不同层次上实施阻断, 使疼痛信息的传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舒缓, 对交感神经活动对疼痛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通过D—T脉冲波对位于脊柱两侧位置的T12-L1和S1位置进行刺激, 从而对腰骶部脊髓背角边缘区和胶质区域进行刺激, 使粗纤维控制的SG细胞更加兴奋, 从而关闭脊髓神经疼痛闸门, 使疼痛能够向水平方向进行扩散, 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能力明显提高, 情绪能够维持稳定状态, 在最大程度上配合完成自然分娩[4]。

参考文献

[1]陈洁清, 张映辉.剖宫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2, 4 (2) :24-28.

[2]熊海燕, 谭小平, 黄燕芬, 等.奥伦自理模式对自然分娩产妇心理、产程及产后哺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4) :828-830.

[3]廖东林, 廖玲, 蔡玉珍, 等.产程中镇痛分娩与无镇痛分娩试产成功率比较及失败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4) :350-352.

篇8:临床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

【关键词】麻醉性镇痛药;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癌症镇痛

疼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1】麻醉性镇痛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其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根据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合理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既可解决消除患者持续疼痛,又减小成瘾危险性,从而极大提高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08年麻醉药品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麻醉镇痛药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麻醉药品处方共2251张,统计用药名称,药品品种,用药天数,总用药量等情况。

1.2方法以WHO药物使用研究小组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方法,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5版及临床常规用量,确定DDD值,求出DDDs值,分析比较各种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情况。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 ,DUI=DDDs/用药总天数。

2结果

共涉及麻醉性镇痛药8种,剂型2种。各种药物在处方中的分布: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0mg)处方367张,构成比16.30%;磷本酸待因片(15mg)处方414张,构成比18.39%;盐酸哌替啶片(50mg)处方13张,构成比0.58%;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处方487张,构成比21.36%;可见,磷酸可待因片,硫酸吗啡控释片处方量相对较多,其处方构成比分别为18.39%,22.21%;口服吗啡控,缓释片处方构成比为28.39%,占所有处方的主导地位,其次是磷酸可待因片,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芬太尼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总体来看,医师开具麻醉性镇痛药处方是按照药品的药理作用,疗效结合病情需要选择用药,并不集中用哪一种麻醉药品,用药较合理。

磷酸可待因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吗啡注射液用药频度较大,其DDDs值分别为5726.5,6785,1934,402,特别是磷酸可待因片和硫酸吗啡控释片占用药频度的绝大部分,这与处方构成比一致。由DUI值可以看出,芬太尼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的DUI<1,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UI>1,但小于1.2,磷酸可待因片,吗啡控,缓释片,盐酸哌替啶片的DUI均大于2。

3讨论

芬太尼,舒芬太尼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80倍,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我院主要用于手术麻醉镇痛与镇静,故芬太尼,舒芬太尼注射液的处方构成比及使用频度较小;两药的DUI值均小于1,用药合理。磷酸可待因片镇咳作用强而迅速,我院主要用于肺癌,喉癌,乳腺癌等镇咳与镇痛作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和哌替啶片作用与吗啡相似但较弱,我院主要用于急性阑尾炎,胆绞痛,肾绞痛,胆囊切除术后及手术麻醉前给药;其处方构成比为16.30%和0.58%,其使用范围已逐渐被口服吗啡控,缓释片所代替,这与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相一致。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和片剂未被列为三阶梯中阿片类止痛药,原因主要是哌替啶在体内代谢成去甲哌替啶,具有中枢神经毒作用,其止痛效能仅为哌替啶的一半,而神经毒作用却是哌替啶的2倍,而半衰期又是哌替啶的10倍左右(3~18h),若大剂量重复使用或连续输注必然造成去甲哌替啶积聚,出现神经中毒症状。如,震颤/抽搐,肌阵挛/癫痫发作[2]。在367张使用哌替啶注射液的处方中有91张(24.8%)为直肠癌、膀胱癌、肝癌、胃癌等术后止痛,而非用于长期癌痛治疗,但其DUI值略大于1,说明个别处方使用剂量稍大,但总的来说用药基本合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国药管安【1998】160号文件“关于癌症患者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对癌症患者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所以吗啡的DDD值无确定性,只能作为计算参考,盐酸吗啡注射液,吗啡控,缓释片的DUI值均大于1,总体来说应为合理用药,但也发现个别处方吗啡控,缓释片的用药次数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处方q8h或q6h给药一次,日用量30~210mg,用药次数过频。吗啡控,缓释片的释放无峰谷现象,只需每12h口服一次,就可有效控制疼痛。应通过控制正确的剂量使每位患者能达到在12h内控制疼痛的效果,如果疼痛不能缓解可在12h后根据控释吗啡滴定方案逐片增加直至疼痛缓解。芬太尼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DUI值分别为0.90、0.95,结合临床分析,系由于麻醉科在手术中经常采用进行诱导麻醉、剂量也较大。由表1,表2可以看出有50mg盐酸哌替啶片但不多,只有13张处方,但DUI值2.31,属不合理用药。这与控,缓释吗啡滴定方案即第1天,控释吗啡10~30mg q12h,次日疼痛若无缓解或很少缓解,则依首次总量的30%~50%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疼痛消失或降到2级以下。50mg盐酸哌替啶片使用不合理,国家也不提倡使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最新社区干部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城管局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自评报告